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8    阅读:

我眼中的德国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第一篇

我认识的德国

沈益晨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140143684)

引言

我一直对两个国家很感兴趣,一个是日本,一个就是德国。对日本感兴趣是因为日本侵华,一个历史上一直附属于中国、依靠中国的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后一跃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强国,并妄图打败他的“老大哥”,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问题。而对德国感兴趣也和战争有关,一战和二战都是德国发起,并荼毒世界,更让我们刮目相看的是这个国家的恢复之快,科技之强,技术之精。在进入了此专业后,更了解到了德国的教育制度的先进。

1 德国的简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德国是欧洲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地中海联盟的成员国。德国是欧洲的一个优秀国家,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前列。

2 德国的历史

2.1古代德国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2.1.1德国的雏形

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的活动。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2.1.2 德意志统一

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俾斯麦担任首相,这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普鲁士在铁血宰相的带领进行王朝战争71年德国宣布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也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2.2现代德国

2.2.1 一战

1914年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一天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6天攻占比利时全境。8月21日,德军进军法国,成功占领法国大部分地区。此后东线战场进入胶着。1917年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致使美国船只沉没。后又因齐默曼电报事件,美国介入战争向德国宣战。战事的拖延及高的死伤人数使人民厌倦战争。首都柏林发生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军失败而宣告结束。《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这也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2.2 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政府无法负担,又遇到经济大萧条,人民大量失业。希特勒借此上台,工业再度领跑欧洲。1939年改国名为"大德意志帝国",同年缔结轴心国。闪击战击败波兰后,两个月内占领法国、荷兰、比利时。之后又入侵苏联,一度攻至莫斯科城下。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在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

2.2.3 战后的分裂及统一

战后由于苏联与欧洲的分区占领,导致德国分裂为东德与西德。直到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德国才再度统一。

3 德国的教育业

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将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其监督之下。按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

邦制结构,教育事业的管辖权在联邦和各州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由联邦确定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而由各州对义务教育、组织形式以及考试的承认等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目前,德国实行的是12年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每个人从6岁开始到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9年的全日制学校的学业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那么其余3年也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

除了基础教育之外,德国还建立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一项十分成功的制度。凡初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二年半至三 年的双轨制职业培训。全德2/3的就业人员接受过双轨制职业培训。 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职业培训。这种教育体系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德国一位教育专家的一番话意味深长:“德国教育政策的准则之一就是将年轻人教育成为决心在民主制国家中共同担负责任的成年公民。”我想,为造就这种高素质公民作出贡献的绝不仅仅是学校,更有整个社会的心血和努力。 正是因为德国如此重视教育,在20世纪初期,约1/3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他们的革新给世界带来了改变———相对论、核裂变、结核杆菌以及伦琴射线的发现等。德国在专利申请方面可以排欧洲第一,专利数量达到15.7万项,与美国和日本同属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国家。

高三优秀作文5(11.5) (精选)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第二篇

2014年11月5日 责任编辑:昌轩

丢掉杖伞,放飞自我

李东廷

世,亦应如此,只有丢掉依赖,才能放飞自我。

避风港,但是船一旦停止了航行,便失去了本身的光彩。迅速成为商界名流。同样是“富二代”及时丢掉对父母的依赖,勇于逐梦,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丢掉对经验的依赖,以创新开辟辉煌。生活中我们常被告诫,经验,听他的!复辞去谷歌中国区总裁,创建了“创新工场”;投身政治,成为新加坡总理。没有亲自尝试,丢掉对经验的依赖,你会发现,还有许多未知的秘密等着你去探索。

丢掉对武力的依赖,以和平换来世界美好。合作与发展,用和平之瓦共建世界美好家园!

依赖,小长颈鹿学会了站起来!持杖者易伤,持伞者易湿,何不推开

伞享受“一暮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丢掉杖伞,丢掉依赖,放飞自我,成功的道路就在前方!

是因为它告别了对半亩方塘的依赖;雏鹰在老鹰的助推下勇敢在急速坠落学会翱翔是因为它告别了以巢穴的依赖。人,更是要敢于告别依赖。

告别依赖,在历炼中学会担当,在跌撞中快速成长。人若是永远依赖于父母的庇护,又何谈成长。当今娱乐圈太乱,国人一次次目睹星二代们的堕落,不禁从中反思子女的教育问题。诚然,有一个强大的依靠固然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因为你可能站得比众人高,但如此有利的视角不被用好,而是一味陶醉直至放纵,最终只能是从高处坠下落得粉身碎骨。危险便是从这放纵且不曾回头的依赖中产生的。人生之路,告别依赖是起点,唯有从起点迈步向前,才能称之为成长。

告别依赖,用创新点亮前路。日本一位老禅师在教诲弟子时曾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擅长游泳的人在什么地方游泳可能会溺亡?”弟子们给出了千奇百怪的回答,禅师摇摇头说是“浅水处”,弟了们对师傅的话摸不着头脑,但细思之后顿时参透个中缘由:一个擅长游泳的人可能在大江大海中历炼过,可正是因为他有一身本领和值得称道的经验使他忽视了浅水的危险,从而导致悲剧发生。由此可见,对经验的依赖实则是思想上的守旧与行为上的怯懦。人生在世前路未知,仅凭着所谓的经验难免会跌入陷阱,所以告别思维上的依赖,用一分创新来照亮前路。

告别依赖,用奋斗托起复兴之梦。五千年历史沧桑是中华民族值得提及的灿烂文明,但环顾近代百年屈辱又怎能使人心安?阻碍一个民族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既定的社会体制。正因为我中华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我泱泱大国才未能及时赶上近代化的早班车,在外国列强侵略下直至亡国关头时才得以觉醒。现今我们虽走上复兴中华的现代化之路,实现发展的道路上,中华儿女唯有不断告别那些阻碍发展的上层建筑的依赖,中国才会有真进步始终立于世界进步大潮的潮头!

告别依赖,个人得以成长;告别依赖,思维得以一次次开拓创新;告别依赖,民族得能始终居于世界之前沿!

而人们偏偏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天才,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便只能是蠢才。”这些都说明,对习惯思维的依赖是创造的劲敌,它会扼杀人们的创造力,带来守旧的危险。

对他人情感的依赖,会使人忽视自身内心的丰盈。一个人在情感上若过度依赖别人,那么其一生便只是活在附庸里的角色。而一个人挣脱了这种依赖,便会发现,其实所有的温暖都来自内心的丰盈。正如张幼仪,这个奉父母之命嫁给了诗人徐志摩的传统女子,在遭到徐志摩的冷漠和诀别之后,毅然转身离开,在德国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寻求到内心的丰盈。若是她没有挣开对他人情感的依赖,那她依旧只是一个被徐志摩看不起的封建传统女性。

依赖,如温水,带给青蛙毫无防范的危险。依赖,似大树,带给人们的是雨天霹雳的危险。依赖,是桎梏,禁锢了能力的培养,禁锢思维的创新,也禁锢了内心的突破。只有挣脱依赖的桎梏,才能更好面对人生的苦难,寻求到内心的丰盈。

不作连线的风筝,不作提线的木偶,只作搏击长空的锐鹰,一举手,一投足,我的人生,都由自己掌控。

风中松柏,傲然自强

梅小玉

风吹动窗,吹动叶声响,太阳去了更远地方。寒冬,世界仿佛一片死寂,唯有松柏郁郁葱葱,无人为其挡风遮雨,自立自强的它也要活出人生的傲然姿态!

我为富家子,亦自力更生。这是李泽楷、李泽钜两兄弟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父亲是华人首富李嘉诚,出身豪门的他们没有选择子承父业,坐享其成,而是毅然去异国他乡自己创业。父亲不时会打来电话询问两兄弟有何困难需要帮助,他们总是回答自己能够处理好。兄弟俩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来都成为了全球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许多人羡慕他们的出身,认为他们是口衔金汤匙长大的。然而当别人忙着找关系求上位时,他们已经在筹划自己的事业了,可见出身并不是不能独立的借口,更不是足以依赖的基石,若依赖出身富贵,不积极进取,毫无疑问他们是不可能拥有自己的事业的。

可怜后主还祠庙,至今犹思忠孔明。出卖国家、乐不思蜀的刘禅千百年来受尽了人们的鄙视和唾弃,后人更是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嘲笑他。他也许感到委屈,但历史无法重来。他身为蜀国少主,时时依赖父亲刘备,衣食住行都有专人服侍。父亲去世后,他又依赖丞相孔明,国家诸事全部托付,自己从不劳心费力。最后,丞相北伐路上溘然长逝,无人可倚而又懦弱无能的他只能开城投降。早离依赖,何致沦丧?【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俗语云:持杖者易伤,持伞者易湿,便是此理。刘禅一直想依靠别人,却从未想过要靠自己。一国君王不能自立,国家必然走向灭亡。

造物主给予我们双手双脚,便是希望我们能做到物质上独立;给予我们大脑,便是希望我们能做到精神上独立。一旦习惯了依赖他人,我们的手脚便会懒惰,头脑便会迟钝,做为人的灵性便会一点点地丧失。

挣开依赖的桎梏

甘丹丹

带线的风筝永远无法媲美于搏击长空的锐鹰,因为它离不开依赖。提线的木偶永远不能自己的嘻笑怒骂,因为它不离开依赖。依赖,带来了安逸,却也给人套上了危险的桎梏。

对外界保护的依赖,降低了承受苦难的能力。当“大学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这样的新闻屡屡冲击我们的眼球和神经,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高材低能的现象吗?是保护,父母的保护,学校的保护。沉浸于依赖的学生,会慢慢丧失独自生活的能力,又怎么去面对未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来的风浪?只有挣脱对保护的依赖,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坦然地面对苦 告别依赖 难。譬如李嘉诚,这长年位居中国首富的香港商人,从小就没有家庭和

龚联康 学校的庇护,只身勇闯商界,却成为了中国商界最耀眼的一颗星。

对习惯依思维的依赖,会钝化我们的创新思想。朱光潜在《说文解字》中谈到套板反应,即一件事物发生时使人立即想到一些套语滥调。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傲然挺立于风雪之中,它没有庇护所,更不需要庇护所。它只愿用它的铮铮铁骨告诫世人:养尊处优那是金丝雀的生活,松柏就应该独自经历风吹雨打。

历史的真相—法国投降掠影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第三篇

关于法国投降,由于细节问题较多,一直以来我国历史教材都分析得太过粗枝大叶(幸好还没大肆篡改,所以忍了)。我们的印象是,1940年6月22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的火车车厢里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这个时间是分水岭。此前,法国是抵抗德意侵略的盟国成员,此后,则是德国人的玩具、纳粹的帮凶--维希法国。

事实上并非如此。谬误有二。

1、1940年6月22日签订(25日生效)的,不过是三国之间的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并未投降,也没有成为德国的盟友。直到半个月后,7月9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法国才正式废除其与英国之间的同盟。而这半个月中发生的连串事件,在二战史中算得上少有地引人入胜。【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2、即便是在第三共和国最后被推翻,维希法国政权建立以后,法国仍旧不是德国的盟友。维希法国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内都维持了战时中立的地位,直到火炬行动后德军对其进行军事占领,都没有停止过对德国的抗争。

请读者在阅读接下来的段落时记住这两点。免得我又被人说别有用心。

事件:戴高乐叛逃

二战时期毫无存在感的法国(包括维希和自由法国),要说唯一一个在中国算得上妇孺皆知的将领,就只有这个夏尔·戴高乐了。我国历史书对戴高乐评价极高,将他与拿破仑·波拿巴相提并论。自由法国的旗手戴高乐,不懈抗争的戴高乐,为法国人民带来自由与荣誉的戴高乐。

戴高乐当然伟大了。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我们国家说他伟大,其实是伟大在抢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此之外他还剩下多少伟大?我国历史书上大概忘了说。那么我来描述一下吧。

1940年6月17日,时任法国国防和陆军部次长的夏尔·戴高乐准将(授勋刚过一个月。准将其实算不算将军还难说,但为了戴高乐面子上好看,一般都将他称为戴高乐将军),携带着他的全部家眷乘飞机飞向伦敦。次日,他在BBC发表讲话,号召法国人民到英国继续战斗。

戴高乐有多强的号召力呢?我举个例子吧。

法国与德意停战后,几乎完好无损的法国舰队成为各交战国争夺的对象。当时,2艘旧战舰"科贝尔"号和"巴黎"号,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小型扫雷艇和反潜舰只停泊在英国的普茨矛斯和普利矛斯,它们大多是在德军沿着海峡向南推进时来到英格兰避难的。英国决定强行夺取这些军舰。

7月3日凌晨3:45,皇家海军出其不意地对停泊在朴次茅斯和普利茅斯的法国舰只实施了

突袭。占绝对优势的英军强行登上军舰,法国指挥官凯奥尔上将和他的水兵们在睡眼惺忪中被赶上了岸。绝大多数人表示顺从,只有潜艇"絮库夫"上发生了混战,两名英国军官和一名一等水兵被打死,一名水兵受伤;法军也有一名奋起抵抗的水兵被打死。行动结束后,所有军舰均被英国夺取,并解除了武装。英国人希望法国海军官兵加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抵抗力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戴高乐看作叛国者,最终只有900名水兵响应,其余19000名官兵被遣送回德军占领下的法国。

900:19000,这就是和拿破仑相提并论的戴高乐准将的强大号召力。事实上,各位没看错,1940年的戴高乐非但不是什么法国人民的救星和希望,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国者!戴高乐才刚到达英国,法国就已经组织军事法庭认定他犯有叛国罪,判处死刑。

我国的历史书强调,是维希法国的傀儡政府领袖、德国人的木偶贝当元帅亲自下令缺席审判戴高乐。所以这个叛国罪的死刑判决是不公正的,没有效力的。

狗屁不通。

首先注意时间。戴高乐离开法国时,法国和德国还处于交战状态,8天之后的25日才签订停战协议。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戴高乐之所以被判刑,不是因为背叛了维希法国,而是因为背叛了他曾为之奋斗的第三共和国。

其次,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当自己的国家还在与敌国艰苦搏斗,身为国防与陆军部次长、佩戴准将军衔、身负重任的戴高乐在没有征得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只和已经辞职的总理雷诺说过一下),抛下他本应为之鞠躬尽瘁的一切职责,逃亡国外,这不是可耻的临阵脱逃又是什么?

何况,戴高乐准将不是一走了之这么简单!他在别国发表演讲,公开号召本国人民放弃正在进行战争的祖国,到国外去为了他个人的政治野心战斗。

我国刑法是这样写的,自己对照。

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犯本条所规定之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叛逃的,携带国家秘密叛逃的,叛逃后发表有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言论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依照上述规定从重处罚。

虽然过意不去,但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国,我国法院给的刑罚大概不会比死刑低多少。

呵呵。现在大概已经有人开始奇怪戴高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倒大霉的时间叛逃了。我也一样。

1940年3月28日,英法两国政府曾经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声明两国政府将不单独缔结停战

协定或和约,并且不经对方同意不得和敌人商谈和平条件。因此,在战事灰头土脸的时期,法国的联盟义务问题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政论的焦点。争论归争论,德国坦克并不会因此放慢脚步。6月14日,巴黎沦陷。16日,主战派总理雷诺辞职,主和派贝当元帅上台组阁。第二天,坚决主战的戴高乐认为国内已经毫无希望,遂逃往英国。

据说戴高乐爱国热情强烈,生性好斗。正是鲁莽急躁的性格让他铸成大错。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倾注大量心血的东西被别人弄成烂摊子,任何人都可能在一赌气间拂袖而去。

但那是普通人,而戴高乐却是政府高官和军队的领袖。人民选他出来,不是为了看他丢下自己的国家叛逃外国。法国在签订停战协定时尚有近百个师聚集在相对平静的南方(很漂亮地挫败了意大利的侵略),世界第四的强大海军完好无损,北非殖民进可攻退可守,而停战协定的内容只不过及于被占领的北方。可以说1940年的法国,形势远远没有1940年的中国差。当然,中国有一位坚决抵抗的领导人,而法国则是主和派当道(中国也不缺既发国难财,又对侵略者大声叫好还以人民的解放者自居的家伙)。但是只要还有军队、国土和愿意抵抗的人民,事情就远远未绝望到该一走了之的地步。

事实证明,即使是在第三共和国灭亡后,那个被我国教科书简简单单一句"傀儡"便概括完毕的维希法国政权也从未放弃过对德国占领者的抵抗。维希政权多次宣称,停战协定的内容乃是一个终点,它是法国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超出这个限度之外,就不再与德国人合作下去。整个二战期间,不计其数的德占区犹太人经由维希法国,或向西逃往美洲,或向东偷渡瑞士,或向南投奔耶路撒冷。1940年12月,贝当元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政治清洗,纳粹德国的忠实代理人、第三共和国的掘墓人,时任副总理的皮埃尔·赖伐尔被逮捕并审判。德国人好说歹说才保住他一条性命,两年后才设法将他从监狱中放了出来。1941年美国海军上将李海担任美国驻法国大使,不久他就向国内报告说维希法国是绝对不会站在德国阵营内的。正是基于这点,盟军策划了主要在法国殖民地内进行作战的火炬行动。

退一步说,即使法国国内真的已经容不下戴高乐,他也该想到法国不止是法兰西,中东和北非的殖民地都可以是法国。即使要走,为什么不到本国殖民地组织反抗,却一定要去寻求别国的庇护,搞得民心尽失,给自己赚来叛徒的恶名?

戴高乐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第三共和国一灭亡,北非和中东的法国殖民地一定会争相向自由法国靠拢,到时他就有了反攻的本钱。谁知道所有殖民地在权衡之后,都倒向了虽然暗弱但仍保持合法地位和国家主权的维希法国,而对他这个叛国者不屑一顾。恼羞成怒的戴高乐提出夺取维希法国殖民地、北非突出部重镇达嘎尔,由英国海军压制港内法舰,自由法国部队实施登陆。一番手足相残之后,作战计划不了了之。直到两年后,盟军的火炬行动才将法属北非划到盟国名下。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

我国著名喜剧演员高秀敏(God bless her soul)曾在小品中打趣说,"戴了高帽就乐,戴高乐呗"。虽说只是个善意的玩笑,但我越来越觉得我在史书中读到的戴高乐更为接近高秀敏给他的这个评价,而非历史课本中的溢美之词。戴高乐就是戴高乐。即便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仍旧是那个叛国出逃的戴高乐,那个夸夸其谈的戴高乐,那个好大喜功的戴高乐,那个明明是捎带着被扶上总理宝座,却以救世主自居的戴高乐。

事件:英法海战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之所以说从法国和德国、意大利之间签订停战协议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的这半个月很引人入胜,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期间的一连串英法海战。

法国和英国在抵抗德国侵略的过程中,一直都是鼎力相助的盟友关系。为什么法国才刚与德意停战,英国就立刻拉下脸来和法国展开连场激烈的海战呢?

1940年7月3日,英国H舰队即将对奥兰军港的法国主力战列舰队发起进攻。英军基于仅存的盟友道义,向法国舰队指挥官递交了一份由英国海军部开具、邱吉尔亲自签发的最后通谍,很能说明问题。全文如下。

"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向你送达下列文件:

英国政府对法国政府向德国政府洽商停战的做法,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同意,即:在缔结停战协定之前,法国舰队须开往英国港口,以免落入敌人之手。6月18日,内阁会议宣布:在陆上投降之前,法国舰队应加入英国海军行列,否则就自行凿沉。虽然法国现政府可以认为,他们和德国与意大利的停战条件和这些承诺是调和一致的,但英王陛下政府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不相信德国和意大利会不在对他们有利的时机夺取法国舰队,并用来对英国和它的盟国作战......迄今为止,我们曾经是你们的战友,不能坐视你们上好的舰只落入敌人德国或意大利的掌握。我们决心战斗到底,如果我们战胜了--我们认为我们是能战胜的--我们决不忘记法国曾是我们的盟友,我们的利益就是法国的利益,我们的共同敌人是德国。如果我们战胜,我们庄严宣布,我们一定要恢复法国的光荣和领土。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必须真正做到:法国海军最精锐的舰只不致被敌人用来攻打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要求现在在米尔斯克比尔和奥兰的法国舰队根据下列办法之一行事:

(甲)和我们一起航行,继续为取得对德国和意大利战争的胜利而战。

(乙)裁减船员,在我们的监督之下开往英国港口。裁减的船员应当尽早遣返。

如果你接受上述两种做法之一,我们将在战争结束时把你的舰只归还法国,如果舰只在作战期间有所损坏,我们将照数赔偿。

(丙)另一个办法是:如果你觉得必须约定,除非德国或意大利破坏停战,你们的舰只就不能用来攻打他们,那么,就裁减船员,随同我们一起开往西印度群岛的一个法国港口,例如马提尼克,在那里完全按我们的要求解除舰只的武装,或者交给美国妥为保管,直到战争结束,船员则可先行遣返。

如果你拒绝这些公平合理的建议,那么,我谨以最深的歉意,要求你们在六小时内把你们的舰只凿沉。

最后,如果你们未能遵照上述办法行事,那么,我只好根据英王陛下政府的命令,使用一切必要的力量,阻止你们的舰只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

这世界上最让人不爽的事可能就是在战场上扯政治,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争本身就

是一种政治行为。

上述最后通牒至少能说明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英国政府同意,1940年6月25日法国与德国、意大利签订停战和约之后,并未成为德国人的傀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至少在这份文件被递交给法国舰队司令时,仍旧是大英帝国的盟友。当然,法国很不好意思地单独和敌人讲和,此举严重地违反了同盟义务,但仍旧不影响两国盟约的效力。(所以我国教科书简简单单地划的那个分水岭是大谬不然的。)

2、英国皇家海军不顾两国同盟关系,悍然进攻第三共和国海军的理由。虽然德国和意大利并没有要求得到法国舰队,仍旧保持独立国家主权的法国也保证决不会让舰队落入敌人之手。但纳粹德国倾向于将自己签订的国际条约当成放屁是声名在外的,墨索里尼也是一个毫无常识一意孤行的家伙(我一直不能确定到底谁能当选二战期间欧洲最没品的男人之冠,赫尔曼·戈林还是墨索里尼)。英国认为,如果法国不愿意自动把舰队交给英国管理,为了避免它们落入德国之手,那就只好击沉它们!

对英国来说,法国舰队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时时威胁着它的安全。德国海军的总吨位相对于皇家海军可谓九牛一毛,意大利舰队则是一支二流海军,但倘若法国海军加入轴心国一方,或落入敌人手中,那么轴心国就会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权,严重威胁大西洋上的英国生命线。由于英国对德国所作的保证极不信任,以及法国海军及其领导人达尔朗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强烈反英态度,英国战时内阁决心以非常手段消除法国舰队的战斗力,阻止其为德、意所用、或站到英国的对立面。

于是,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不久之前还是亲密盟友的英法之间爆发了一连串高强度的激烈海战,伤亡惨重,让人扼腕。(注意,此时的法国甚至都还不是维希法国,而是曾猛烈抵抗德国入侵的第三共和国!)

这段历史要是到了日本漫画家的笔下,大概又能塑造出一段类似"幕末浪漫"或《银河英雄传说》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战争史诗吧?

停战时的法国舰队是按照以下方式部署的:2艘旧战舰"科贝尔"号和"巴黎"号,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小型扫雷艇和反潜舰只停泊在英国的普茨矛斯和普利矛斯,它们大多是在德军沿着海峡向南推进时来到英格兰避难的。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有1艘旧战舰"洛林"号和4艘巡洋舰,其中3艘是较旧的条约型重巡("迪凯拿"、"图尔维尔"、"絮弗伦"),它们与一支强大的英国战列舰队停泊在一起。在地中海西端的奥兰及其军港米尔斯克比尔,停泊着法国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2艘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和"斯特拉斯堡",还有2艘旧战舰"普罗旺斯"和"布列塔尼",水上飞机母舰"塔斯特司令"号,2个中队计6艘超级驱逐舰、一些潜艇和其他舰只。根据停战协定的相关规定,这些舰艇已经开始遣散船员并准备解除武装。在阿尔及尔有7艘法国巡洋舰,其中4艘是装有8英寸主炮的条约型重巡。在马提尼克岛,有执行运输黄金任务的"贝亚恩"号航母和2艘轻巡洋舰,"贞德"和"爱·贝尔丁"。

1940年6月18日,当德军先锋部队逼近布勒斯特时,尚未完成舾装的新型战列舰"黎塞留"在舰长马尔赞的指挥下匆匆离开船厂,由两艘驱逐舰护航,在23日开到了西非面向大西洋的要冲达噶尔,两天后又转移到卡萨布兰卡,处于一支英国舰队的监视下。23日,该舰回

历史的真相—法国投降掠影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第四篇

关于法国投降,由于细节问题较多,一直以来我国历史教材都分析得太过粗枝大叶(幸好还没大肆篡改,所以忍了)。我们的印象是,1940年6月22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的火车车厢里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这个时间是分水岭。此前,法国是抵抗德意侵略的盟国成员,此后,则是德国人的玩具、纳粹的帮凶--维希法国。

事实上并非如此。谬误有二。

1、1940年6月22日签订(25日生效)的,不过是三国之间的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并未投降,也没有成为德国的盟友。直到半个月后,7月9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法国才正式废除其与英国之间的同盟。而这半个月中发生的连串事件,在二战史中算得上少有地引人入胜。

2、即便是在第三共和国最后被推翻,维希法国政权建立以后,法国仍旧不是德国的盟友。维希法国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内都维持了战时中立的地位,直到火炬行动后德军对其进行军事占领,都没有停止过对德国的抗争。

请读者在阅读接下来的段落时记住这两点。免得我又被人说别有用心。

事件:戴高乐叛逃

二战时期毫无存在感的法国(包括维希和自由法国),要说唯一一个在中国算得上妇孺皆知的将领,就只有这个夏尔·戴高乐了。我国历史书对戴高乐评价极高,将他与拿破仑·波拿巴相提并论。自由法国的旗手戴高乐,不懈抗争的戴高乐,为法国人民带来自由与荣誉的戴高乐。

戴高乐当然伟大了。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我们国家说他伟大,其实是伟大在抢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此之外他还剩下多少伟大?我国历史书上大概忘了说。那么我来描述一下吧。

1940年6月17日,时任法国国防和陆军部次长的夏尔·戴高乐准将(授勋刚过一个月。准将其实算不算将军还难说,但为了戴高乐面子上好看,一般都将他称为戴高乐将军),携带着他的全部家眷乘飞机飞向伦敦。次日,他在BBC发表讲话,号召法国人民到英国继续战斗。

戴高乐有多强的号召力呢?我举个例子吧。

法国与德意停战后,几乎完好无损的法国舰队成为各交战国争夺的对象。当时,2艘旧战舰"科贝尔"号和"巴黎"号,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小型扫雷艇和反潜舰只停泊在英国的普茨矛斯和普利矛斯,它们大多是在德军沿着海峡向南推进时来到英格兰避难的。英国决定强行夺取这些军舰。

7月3日凌晨3:45,皇家海军出其不意地对停泊在朴次茅斯和普利茅斯的法国舰只实施了

突袭。占绝对优势的英军强行登上军舰,法国指挥官凯奥尔上将和他的水兵们在睡眼惺忪中被赶上了岸。绝大多数人表示顺从,只有潜艇"絮库夫"上发生了混战,两名英国军官和一名一等水兵被打死,一名水兵受伤;法军也有一名奋起抵抗的水兵被打死。行动结束后,所有军舰均被英国夺取,并解除了武装。英国人希望法国海军官兵加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抵抗力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戴高乐看作叛国者,最终只有900名水兵响应,其余19000名官兵被遣送回德军占领下的法国。

900:19000,这就是和拿破仑相提并论的戴高乐准将的强大号召力。事实上,各位没看错,1940年的戴高乐非但不是什么法国人民的救星和希望,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国者!戴高乐才刚到达英国,法国就已经组织军事法庭认定他犯有叛国罪,判处死刑。

我国的历史书强调,是维希法国的傀儡政府领袖、德国人的木偶贝当元帅亲自下令缺席审判戴高乐。所以这个叛国罪的死刑判决是不公正的,没有效力的。

狗屁不通。

首先注意时间。戴高乐离开法国时,法国和德国还处于交战状态,8天之后的25日才签订停战协议。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戴高乐之所以被判刑,不是因为背叛了维希法国,而是因为背叛了他曾为之奋斗的第三共和国。

其次,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当自己的国家还在与敌国艰苦搏斗,身为国防与陆军部次长、佩戴准将军衔、身负重任的戴高乐在没有征得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只和已经辞职的总理雷诺说过一下),抛下他本应为之鞠躬尽瘁的一切职责,逃亡国外,这不是可耻的临阵脱逃又是什么?

何况,戴高乐准将不是一走了之这么简单!他在别国发表演讲,公开号召本国人民放弃正在进行战争的祖国,到国外去为了他个人的政治野心战斗。

我国刑法是这样写的,自己对照。

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犯本条所规定之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叛逃的,携带国家秘密叛逃的,叛逃后发表有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言论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依照上述规定从重处罚。

虽然过意不去,但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国,我国法院给的刑罚大概不会比死刑低多少。

呵呵。现在大概已经有人开始奇怪戴高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倒大霉的时间叛逃了。我也一样。

1940年3月28日,英法两国政府曾经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声明两国政府将不单独缔结停战

协定或和约,并且不经对方同意不得和敌人商谈和平条件。因此,在战事灰头土脸的时期,法国的联盟义务问题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政论的焦点。争论归争论,德国坦克并不会因此放慢脚步。6月14日,巴黎沦陷。16日,主战派总理雷诺辞职,主和派贝当元帅上台组阁。第二天,坚决主战的戴高乐认为国内已经毫无希望,遂逃往英国。

据说戴高乐爱国热情强烈,生性好斗。正是鲁莽急躁的性格让他铸成大错。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倾注大量心血的东西被别人弄成烂摊子,任何人都可能在一赌气间拂袖而去。

但那是普通人,而戴高乐却是政府高官和军队的领袖。人民选他出来,不是为了看他丢下自己的国家叛逃外国。法国在签订停战协定时尚有近百个师聚集在相对平静的南方(很漂亮地挫败了意大利的侵略),世界第四的强大海军完好无损,北非殖民进可攻退可守,而停战协定的内容只不过及于被占领的北方。可以说1940年的法国,形势远远没有1940年的中国差。当然,中国有一位坚决抵抗的领导人,而法国则是主和派当道(中国也不缺既发国难财,又对侵略者大声叫好还以人民的解放者自居的家伙)。但是只要还有军队、国土和愿意抵抗的人民,事情就远远未绝望到该一走了之的地步。

事实证明,即使是在第三共和国灭亡后,那个被我国教科书简简单单一句"傀儡"便概括完毕的维希法国政权也从未放弃过对德国占领者的抵抗。维希政权多次宣称,停战协定的内容乃是一个终点,它是法国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超出这个限度之外,就不再与德国人合作下去。整个二战期间,不计其数的德占区犹太人经由维希法国,或向西逃往美洲,或向东偷渡瑞士,或向南投奔耶路撒冷。1940年12月,贝当元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政治清洗,纳粹德国的忠实代理人、第三共和国的掘墓人,时任副总理的皮埃尔·赖伐尔被逮捕并审判。德国人好说歹说才保住他一条性命,两年后才设法将他从监狱中放了出来。1941年美国海军上将李海担任美国驻法国大使,不久他就向国内报告说维希法国是绝对不会站在德国阵营内的。正是基于这点,盟军策划了主要在法国殖民地内进行作战的火炬行动。

退一步说,即使法国国内真的已经容不下戴高乐,他也该想到法国不止是法兰西,中东和北非的殖民地都可以是法国。即使要走,为什么不到本国殖民地组织反抗,却一定要去寻求别国的庇护,搞得民心尽失,给自己赚来叛徒的恶名?

戴高乐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第三共和国一灭亡,北非和中东的法国殖民地一定会争相向自由法国靠拢,到时他就有了反攻的本钱。谁知道所有殖民地在权衡之后,都倒向了虽然暗弱但仍保持合法地位和国家主权的维希法国,而对他这个叛国者不屑一顾。恼羞成怒的戴高乐提出夺取维希法国殖民地、北非突出部重镇达嘎尔,由英国海军压制港内法舰,自由法国部队实施登陆。一番手足相残之后,作战计划不了了之。直到两年后,盟军的火炬行动才将法属北非划到盟国名下。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

我国著名喜剧演员高秀敏(God bless her soul)曾在小品中打趣说,"戴了高帽就乐,戴高乐呗"。虽说只是个善意的玩笑,但我越来越觉得我在史书中读到的戴高乐更为接近高秀敏给他的这个评价,而非历史课本中的溢美之词。戴高乐就是戴高乐。即便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仍旧是那个叛国出逃的戴高乐,那个夸夸其谈的戴高乐,那个好大喜功的戴高乐,那个明明是捎带着被扶上总理宝座,却以救世主自居的戴高乐。

事件:英法海战

之所以说从法国和德国、意大利之间签订停战协议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的这半个月很引人入胜,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期间的一连串英法海战。

法国和英国在抵抗德国侵略的过程中,一直都是鼎力相助的盟友关系。为什么法国才刚与德意停战,英国就立刻拉下脸来和法国展开连场激烈的海战呢?

1940年7月3日,英国H舰队即将对奥兰军港的法国主力战列舰队发起进攻。英军基于仅存的盟友道义,向法国舰队指挥官递交了一份由英国海军部开具、邱吉尔亲自签发的最后通谍,很能说明问题。全文如下。

"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向你送达下列文件:

英国政府对法国政府向德国政府洽商停战的做法,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同意,即:在缔结停战协定之前,法国舰队须开往英国港口,以免落入敌人之手。6月18日,内阁会议宣布:在陆上投降之前,法国舰队应加入英国海军行列,否则就自行凿沉。虽然法国现政府可以认为,他们和德国与意大利的停战条件和这些承诺是调和一致的,但英王陛下政府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不相信德国和意大利会不在对他们有利的时机夺取法国舰队,并用来对英国和它的盟国作战......迄今为止,我们曾经是你们的战友,不能坐视你们上好的舰只落入敌人德国或意大利的掌握。我们决心战斗到底,如果我们战胜了--我们认为我们是能战胜的--我们决不忘记法国曾是我们的盟友,我们的利益就是法国的利益,我们的共同敌人是德国。如果我们战胜,我们庄严宣布,我们一定要恢复法国的光荣和领土。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必须真正做到:法国海军最精锐的舰只不致被敌人用来攻打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要求现在在米尔斯克比尔和奥兰的法国舰队根据下列办法之一行事:

(甲)和我们一起航行,继续为取得对德国和意大利战争的胜利而战。

(乙)裁减船员,在我们的监督之下开往英国港口。裁减的船员应当尽早遣返。

如果你接受上述两种做法之一,我们将在战争结束时把你的舰只归还法国,如果舰只在作战期间有所损坏,我们将照数赔偿。

(丙)另一个办法是:如果你觉得必须约定,除非德国或意大利破坏停战,你们的舰只就不能用来攻打他们,那么,就裁减船员,随同我们一起开往西印度群岛的一个法国港口,例如马提尼克,在那里完全按我们的要求解除舰只的武装,或者交给美国妥为保管,直到战争结束,船员则可先行遣返。

如果你拒绝这些公平合理的建议,那么,我谨以最深的歉意,要求你们在六小时内把你们的舰只凿沉。

最后,如果你们未能遵照上述办法行事,那么,我只好根据英王陛下政府的命令,使用一切必要的力量,阻止你们的舰只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

这世界上最让人不爽的事可能就是在战场上扯政治,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争本身就

是一种政治行为。

上述最后通牒至少能说明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英国政府同意,1940年6月25日法国与德国、意大利签订停战和约之后,并未成为德国人的傀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至少在这份文件被递交给法国舰队司令时,仍旧是大英帝国的盟友。当然,法国很不好意思地单独和敌人讲和,此举严重地违反了同盟义务,但仍旧不影响两国盟约的效力。(所以我国教科书简简单单地划的那个分水岭是大谬不然的。)

2、英国皇家海军不顾两国同盟关系,悍然进攻第三共和国海军的理由。虽然德国和意大利并没有要求得到法国舰队,仍旧保持独立国家主权的法国也保证决不会让舰队落入敌人之手。但纳粹德国倾向于将自己签订的国际条约当成放屁是声名在外的,墨索里尼也是一个毫无常识一意孤行的家伙(我一直不能确定到底谁能当选二战期间欧洲最没品的男人之冠,赫尔曼·戈林还是墨索里尼)。英国认为,如果法国不愿意自动把舰队交给英国管理,为了避免它们落入德国之手,那就只好击沉它们!

对英国来说,法国舰队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时时威胁着它的安全。德国海军的总吨位相对于皇家海军可谓九牛一毛,意大利舰队则是一支二流海军,但倘若法国海军加入轴心国一方,或落入敌人手中,那么轴心国就会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权,严重威胁大西洋上的英国生命线。由于英国对德国所作的保证极不信任,以及法国海军及其领导人达尔朗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强烈反英态度,英国战时内阁决心以非常手段消除法国舰队的战斗力,阻止其为德、意所用、或站到英国的对立面。

于是,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不久之前还是亲密盟友的英法之间爆发了一连串高强度的激烈海战,伤亡惨重,让人扼腕。(注意,此时的法国甚至都还不是维希法国,而是曾猛烈抵抗德国入侵的第三共和国!)

这段历史要是到了日本漫画家的笔下,大概又能塑造出一段类似"幕末浪漫"或《银河英雄传说》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战争史诗吧?

停战时的法国舰队是按照以下方式部署的:2艘旧战舰"科贝尔"号和"巴黎"号,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小型扫雷艇和反潜舰只停泊在英国的普茨矛斯和普利矛斯,它们大多是在德军沿着海峡向南推进时来到英格兰避难的。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有1艘旧战舰"洛林"号和4艘巡洋舰,其中3艘是较旧的条约型重巡("迪凯拿"、"图尔维尔"、"絮弗伦"),它们与一支强大的英国战列舰队停泊在一起。在地中海西端的奥兰及其军港米尔斯克比尔,停泊着法国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2艘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和"斯特拉斯堡",还有2艘旧战舰"普罗旺斯"和"布列塔尼",水上飞机母舰"塔斯特司令"号,2个中队计6艘超级驱逐舰、一些潜艇和其他舰只。根据停战协定的相关规定,这些舰艇已经开始遣散船员并准备解除武装。在阿尔及尔有7艘法国巡洋舰,其中4艘是装有8英寸主炮的条约型重巡。在马提尼克岛,有执行运输黄金任务的"贝亚恩"号航母和2艘轻巡洋舰,"贞德"和"爱·贝尔丁"。

1940年6月18日,当德军先锋部队逼近布勒斯特时,尚未完成舾装的新型战列舰"黎塞留"在舰长马尔赞的指挥下匆匆离开船厂,由两艘驱逐舰护航,在23日开到了西非面向大西洋的要冲达噶尔,两天后又转移到卡萨布兰卡,处于一支英国舰队的监视下。23日,该舰回

历史的真相—法国投降掠影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第五篇

关于法国投降,由于细节问题较多,一直以来我国历史教材都分析得太过粗枝大叶(幸好还没大肆篡改,所以忍了)。我们的印象是,1940年6月22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的火车车厢里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这个时间是分水岭。此前,法国是抵抗德意侵略的盟国成员,此后,则是德国人的玩具、纳粹的帮凶--维希法国。

事实上并非如此。谬误有二。

1、1940年6月22日签订(25日生效)的,不过是三国之间的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并未投降,也没有成为德国的盟友。直到半个月后,7月9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法国才正式废除其与英国之间的同盟。而这半个月中发生的连串事件,在二战史中算得上少有地引人入胜。

2、即便是在第三共和国最后被推翻,维希法国政权建立以后,法国仍旧不是德国的盟友。维希法国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内都维持了战时中立的地位,直到火炬行动后德军对其进行军事占领,都没有停止过对德国的抗争。

请读者在阅读接下来的段落时记住这两点。免得我又被人说别有用心。

事件:戴高乐叛逃

二战时期毫无存在感的法国(包括维希和自由法国),要说唯一一个在中国算得上妇孺皆知的将领,就只有这个夏尔·戴高乐了。我国历史书对戴高乐评价极高,将他与拿破仑·波拿巴相提并论。自由法国的旗手戴高乐,不懈抗争的戴高乐,为法国人民带来自由与荣誉的戴高乐。

戴高乐当然伟大了。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我们国家说他伟大,其实是伟大在抢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此之外他还剩下多少伟大?我国历史书上大概忘了说。那么我来描述一下吧。

1940年6月17日,时任法国国防和陆军部次长的夏尔·戴高乐准将(授勋刚过一个月。准将其实算不算将军还难说,但为了戴高乐面子上好看,一般都将他称为戴高乐将军),携带着他的全部家眷乘飞机飞向伦敦。次日,他在BBC发表讲话,号召法国人民到英国继续战斗。

戴高乐有多强的号召力呢?我举个例子吧。

法国与德意停战后,几乎完好无损的法国舰队成为各交战国争夺的对象。当时,2艘旧战舰"科贝尔"号和"巴黎"号,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小型扫雷艇和反潜舰只停泊在英国的普茨矛斯和普利矛斯,它们大多是在德军沿着海峡向南推进时来到英格兰避难的。英国决定强行夺取这些军舰。

7月3日凌晨3:45,皇家海军出其不意地对停泊在朴次茅斯和普利茅斯的法国舰只实施了

突袭。占绝对优势的英军强行登上军舰,法国指挥官凯奥尔上将和他的水兵们在睡眼惺忪中被赶上了岸。绝大多数人表示顺从,只有潜艇"絮库夫"上发生了混战,两名英国军官和一名一等水兵被打死,一名水兵受伤;法军也有一名奋起抵抗的水兵被打死。行动结束后,所有军舰均被英国夺取,并解除了武装。英国人希望法国海军官兵加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抵抗力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戴高乐看作叛国者,最终只有900名水兵响应,其余19000名官兵被遣送回德军占领下的法国。

900:19000,这就是和拿破仑相提并论的戴高乐准将的强大号召力。事实上,各位没看错,1940年的戴高乐非但不是什么法国人民的救星和希望,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国者!戴高乐才刚到达英国,法国就已经组织军事法庭认定他犯有叛国罪,判处死刑。

我国的历史书强调,是维希法国的傀儡政府领袖、德国人的木偶贝当元帅亲自下令缺席审判戴高乐。所以这个叛国罪的死刑判决是不公正的,没有效力的。

狗屁不通。

首先注意时间。戴高乐离开法国时,法国和德国还处于交战状态,8天之后的25日才签订停战协议。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戴高乐之所以被判刑,不是因为背叛了维希法国,而是因为背叛了他曾为之奋斗的第三共和国。

其次,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当自己的国家还在与敌国艰苦搏斗,身为国防与陆军部次长、佩戴准将军衔、身负重任的戴高乐在没有征得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只和已经辞职的总理雷诺说过一下),抛下他本应为之鞠躬尽瘁的一切职责,逃亡国外,这不是可耻的临阵脱逃又是什么?

何况,戴高乐准将不是一走了之这么简单!他在别国发表演讲,公开号召本国人民放弃正在进行战争的祖国,到国外去为了他个人的政治野心战斗。

我国刑法是这样写的,自己对照。

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犯本条所规定之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叛逃的,携带国家秘密叛逃的,叛逃后发表有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言论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依照上述规定从重处罚。

虽然过意不去,但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国,我国法院给的刑罚大概不会比死刑低多少。

呵呵。现在大概已经有人开始奇怪戴高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倒大霉的时间叛逃了。我也一样。

1940年3月28日,英法两国政府曾经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声明两国政府将不单独缔结停战

协定或和约,并且不经对方同意不得和敌人商谈和平条件。因此,在战事灰头土脸的时期,法国的联盟义务问题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政论的焦点。争论归争论,德国坦克并不会因此放慢脚步。6月14日,巴黎沦陷。16日,主战派总理雷诺辞职,主和派贝当元帅上台组阁。第二天,坚决主战的戴高乐认为国内已经毫无希望,遂逃往英国。

据说戴高乐爱国热情强烈,生性好斗。正是鲁莽急躁的性格让他铸成大错。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倾注大量心血的东西被别人弄成烂摊子,任何人都可能在一赌气间拂袖而去。

但那是普通人,而戴高乐却是政府高官和军队的领袖。人民选他出来,不是为了看他丢下自己的国家叛逃外国。法国在签订停战协定时尚有近百个师聚集在相对平静的南方(很漂亮地挫败了意大利的侵略),世界第四的强大海军完好无损,北非殖民进可攻退可守,而停战协定的内容只不过及于被占领的北方。可以说1940年的法国,形势远远没有1940年的中国差。当然,中国有一位坚决抵抗的领导人,而法国则是主和派当道(中国也不缺既发国难财,又对侵略者大声叫好还以人民的解放者自居的家伙)。但是只要还有军队、国土和愿意抵抗的人民,事情就远远未绝望到该一走了之的地步。

事实证明,即使是在第三共和国灭亡后,那个被我国教科书简简单单一句"傀儡"便概括完毕的维希法国政权也从未放弃过对德国占领者的抵抗。维希政权多次宣称,停战协定的内容乃是一个终点,它是法国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超出这个限度之外,就不再与德国人合作下去。整个二战期间,不计其数的德占区犹太人经由维希法国,或向西逃往美洲,或向东偷渡瑞士,或向南投奔耶路撒冷。1940年12月,贝当元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政治清洗,纳粹德国的忠实代理人、第三共和国的掘墓人,时任副总理的皮埃尔·赖伐尔被逮捕并审判。德国人好说歹说才保住他一条性命,两年后才设法将他从监狱中放了出来。1941年美国海军上将李海担任美国驻法国大使,不久他就向国内报告说维希法国是绝对不会站在德国阵营内的。正是基于这点,盟军策划了主要在法国殖民地内进行作战的火炬行动。

退一步说,即使法国国内真的已经容不下戴高乐,他也该想到法国不止是法兰西,中东和北非的殖民地都可以是法国。即使要走,为什么不到本国殖民地组织反抗,却一定要去寻求别国的庇护,搞得民心尽失,给自己赚来叛徒的恶名?

戴高乐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第三共和国一灭亡,北非和中东的法国殖民地一定会争相向自由法国靠拢,到时他就有了反攻的本钱。谁知道所有殖民地在权衡之后,都倒向了虽然暗弱但仍保持合法地位和国家主权的维希法国,而对他这个叛国者不屑一顾。恼羞成怒的戴高乐提出夺取维希法国殖民地、北非突出部重镇达嘎尔,由英国海军压制港内法舰,自由法国部队实施登陆。一番手足相残之后,作战计划不了了之。直到两年后,盟军的火炬行动才将法属北非划到盟国名下。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

我国著名喜剧演员高秀敏(God bless her soul)曾在小品中打趣说,"戴了高帽就乐,戴高乐呗"。虽说只是个善意的玩笑,但我越来越觉得我在史书中读到的戴高乐更为接近高秀敏给他的这个评价,而非历史课本中的溢美之词。戴高乐就是戴高乐。即便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仍旧是那个叛国出逃的戴高乐,那个夸夸其谈的戴高乐,那个好大喜功的戴高乐,那个明明是捎带着被扶上总理宝座,却以救世主自居的戴高乐。

事件:英法海战

之所以说从法国和德国、意大利之间签订停战协议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的这半个月很引人入胜,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期间的一连串英法海战。

法国和英国在抵抗德国侵略的过程中,一直都是鼎力相助的盟友关系。为什么法国才刚与德意停战,英国就立刻拉下脸来和法国展开连场激烈的海战呢?

1940年7月3日,英国H舰队即将对奥兰军港的法国主力战列舰队发起进攻。英军基于仅存的盟友道义,向法国舰队指挥官递交了一份由英国海军部开具、邱吉尔亲自签发的最后通谍,很能说明问题。全文如下。

"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向你送达下列文件:

英国政府对法国政府向德国政府洽商停战的做法,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同意,即:在缔结停战协定之前,法国舰队须开往英国港口,以免落入敌人之手。6月18日,内阁会议宣布:在陆上投降之前,法国舰队应加入英国海军行列,否则就自行凿沉。虽然法国现政府可以认为,他们和德国与意大利的停战条件和这些承诺是调和一致的,但英王陛下政府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不相信德国和意大利会不在对他们有利的时机夺取法国舰队,并用来对英国和它的盟国作战......迄今为止,我们曾经是你们的战友,不能坐视你们上好的舰只落入敌人德国或意大利的掌握。我们决心战斗到底,如果我们战胜了--我们认为我们是能战胜的--我们决不忘记法国曾是我们的盟友,我们的利益就是法国的利益,我们的共同敌人是德国。如果我们战胜,我们庄严宣布,我们一定要恢复法国的光荣和领土。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必须真正做到:法国海军最精锐的舰只不致被敌人用来攻打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要求现在在米尔斯克比尔和奥兰的法国舰队根据下列办法之一行事:

(甲)和我们一起航行,继续为取得对德国和意大利战争的胜利而战。

(乙)裁减船员,在我们的监督之下开往英国港口。裁减的船员应当尽早遣返。

如果你接受上述两种做法之一,我们将在战争结束时把你的舰只归还法国,如果舰只在作战期间有所损坏,我们将照数赔偿。

(丙)另一个办法是:如果你觉得必须约定,除非德国或意大利破坏停战,你们的舰只就不能用来攻打他们,那么,就裁减船员,随同我们一起开往西印度群岛的一个法国港口,例如马提尼克,在那里完全按我们的要求解除舰只的武装,或者交给美国妥为保管,直到战争结束,船员则可先行遣返。

如果你拒绝这些公平合理的建议,那么,我谨以最深的歉意,要求你们在六小时内把你们的舰只凿沉。

最后,如果你们未能遵照上述办法行事,那么,我只好根据英王陛下政府的命令,使用一切必要的力量,阻止你们的舰只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

这世界上最让人不爽的事可能就是在战场上扯政治,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争本身就

是一种政治行为。

上述最后通牒至少能说明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英国政府同意,1940年6月25日法国与德国、意大利签订停战和约之后,并未成为德国人的傀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至少在这份文件被递交给法国舰队司令时,仍旧是大英帝国的盟友。当然,法国很不好意思地单独和敌人讲和,此举严重地违反了同盟义务,但仍旧不影响两国盟约的效力。(所以我国教科书简简单单地划的那个分水岭是大谬不然的。)

2、英国皇家海军不顾两国同盟关系,悍然进攻第三共和国海军的理由。虽然德国和意大利并没有要求得到法国舰队,仍旧保持独立国家主权的法国也保证决不会让舰队落入敌人之手。但纳粹德国倾向于将自己签订的国际条约当成放屁是声名在外的,墨索里尼也是一个毫无常识一意孤行的家伙(我一直不能确定到底谁能当选二战期间欧洲最没品的男人之冠,赫尔曼·戈林还是墨索里尼)。英国认为,如果法国不愿意自动把舰队交给英国管理,为了避免它们落入德国之手,那就只好击沉它们!

对英国来说,法国舰队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时时威胁着它的安全。德国海军的总吨位相对于皇家海军可谓九牛一毛,意大利舰队则是一支二流海军,但倘若法国海军加入轴心国一方,或落入敌人手中,那么轴心国就会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权,严重威胁大西洋上的英国生命线。由于英国对德国所作的保证极不信任,以及法国海军及其领导人达尔朗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强烈反英态度,英国战时内阁决心以非常手段消除法国舰队的战斗力,阻止其为德、意所用、或站到英国的对立面。

于是,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不久之前还是亲密盟友的英法之间爆发了一连串高强度的激烈海战,伤亡惨重,让人扼腕。(注意,此时的法国甚至都还不是维希法国,而是曾猛烈抵抗德国入侵的第三共和国!)

这段历史要是到了日本漫画家的笔下,大概又能塑造出一段类似"幕末浪漫"或《银河英雄传说》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战争史诗吧?

停战时的法国舰队是按照以下方式部署的:2艘旧战舰"科贝尔"号和"巴黎"号,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小型扫雷艇和反潜舰只停泊在英国的普茨矛斯和普利矛斯,它们大多是在德军沿着海峡向南推进时来到英格兰避难的。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有1艘旧战舰"洛林"号和4艘巡洋舰,其中3艘是较旧的条约型重巡("迪凯拿"、"图尔维尔"、"絮弗伦"),它们与一支强大的英国战列舰队停泊在一起。在地中海西端的奥兰及其军港米尔斯克比尔,停泊着法国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2艘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和"斯特拉斯堡",还有2艘旧战舰"普罗旺斯"和"布列塔尼",水上飞机母舰"塔斯特司令"号,2个中队计6艘超级驱逐舰、一些潜艇和其他舰只。根据停战协定的相关规定,这些舰艇已经开始遣散船员并准备解除武装。在阿尔及尔有7艘法国巡洋舰,其中4艘是装有8英寸主炮的条约型重巡。在马提尼克岛,有执行运输黄金任务的"贝亚恩"号航母和2艘轻巡洋舰,"贞德"和"爱·贝尔丁"。

1940年6月18日,当德军先锋部队逼近布勒斯特时,尚未完成舾装的新型战列舰"黎塞留"在舰长马尔赞的指挥下匆匆离开船厂,由两艘驱逐舰护航,在23日开到了西非面向大西洋的要冲达噶尔,两天后又转移到卡萨布兰卡,处于一支英国舰队的监视下。23日,该舰回

2016电影观后感范文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第六篇

第1篇:电影《小人国》观后感

纪实电影《小人国》,看过之后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巴学园里孩子们不受老师的约束,不用受课堂的管制,可以自由发挥尽情玩乐。特别是大李老师对孩子的宽容、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天孩子们放学后都不想回家,巴学园给了孩子们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结合我们这里的情况,有许多事就做不到。安全抓的这么紧,老师的视线从不离开孩子,总是怕他们磕着碰着没法向家长交代。一天下来,只要能把每个孩子平平安安的送到家长手里,悬着的心才能放下。印象最深地是孩子们在玩沙土、在雪地里爬,他们脏不脏,没有老师去说:“这不行,太脏了。”我们不能看着孩子把衣服弄脏,教育理念与他们有差距,再说我们班里孩子多,真让他们自由发挥,肯定会闯祸,这点我们无法借鉴。

大李老师处理问题的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第一是小女孩辰辰,她可爱、腼腆、专一、执着,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后,都会耐心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当看到南德来园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她等待好朋友的过程中,老师也是尊重她的想法的,而且还会陪她一起等南德,这不仅表明了幼儿很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也说明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多么的重要,使他们喜欢上幼园。

第二是小男孩池亦洋,他在班里总是会欺负人、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老师并没有发脾气,也从没有放弃过他,而是耐心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在哪些方面是不对的,应该如何去做,老师不仅没有厌烦他,还发现了他的闪光点,比如说他会像大哥哥一样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他也会像小老师一样为小朋友们接触矛盾。并且老师还从他的身上看见了小男子汉的身影,最后变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对池亦洋来说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他的福气。这些过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弱点就判断一个孩子是好是坏,在教育孩子时更要有方法。

第三是可爱的机灵鬼锡坤,他非常爱探索,用小朋友的鞋、玩具、球来填饱垃圾桶的肚子,看看它的肚子到底有多大,他还会把游戏室弄得一片狼藉,但老师尽情的让他探索,捣乱,大李老师说,这叫探索空间,让他从生活中探索学习。看到这里使我明白了幼儿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用更有趣的游戏方法去教育孩子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再就是大李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不论是对淘气的孩子,还是对听话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当遇到小朋友们做错事情时,她总是会蹲下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告诉他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但是她的这种耐心教导并不等于放纵,当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她也会严格要求孩子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2篇:《私人定制》观后感

电影贺岁档进入倒计时。《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了解到,11月20日——23日,2016年全国电影院线国产影片推介会暨市场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私人定制》等25部进入贺岁档的影片制作公司与发行公司为重点影片的发行营销出谋划策。

推荐会由全国电影院线公司和《综艺报》主办。万达、光线传媒、华谊兄弟、乐视影业、英皇等电影巨头均携片赴会,这些大腕级制作公司要在贺岁档做出最后一次发力。

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在其微博上表示,这次影片推介会是全国电影院线最高级别高峰会议,它将强势影响档期,院线将调集重量资源支持国产贺岁影片。

贺岁档从11月29日开启,贺岁影片档期安排也浮出水面,第一部影片是《扫毒》,备受市场关注的冯小刚执导《私人定制》将于12月19日上映,在其前后上映的影片有《风暴》《四大名捕2》以及《警察故事2016》《等风来》等。

值得关注的是,多部国产动画电影也安排在了贺岁档期。此举不同以往,但也预示着国产动画电影的竞争实力在提升。据了解,《青蛙王国之我嘞个去》将于12月31日上映,之后是《我是狼》,而《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和《喜羊羊与灰太狼6》则被安排在2016年1月上映。

贺岁档的情人节小档期将有3部电影吸引年轻观众,《北京爱情故事》《有种你爱我》和《单身男女2》。贺岁档收官影片是2016年2月上映的《前任攻略》,该片由华谊兄弟出品。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私人定制》和《警察故事2016》领衔的25部影片加入贺岁战团,票房竞争将异常激烈,但重量级影片明显偏少偏弱、档期分布冷热不均再度引发业界集体焦虑。

据了解,此前《综艺报》曾就贺岁档影片做了一个市场调查,反馈信息显示,贺岁档最受观众期待的影片依次是《警察故事2016》《四大名捕2》和《私人定制》。谁将最终胜出,目前还是一个悬念。

贺岁档历来是每年的黄金档期,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前三季度已达到170亿元,如果加上贺岁档影片的票房,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将指日可待。

第3篇:《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名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國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爱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加油!

第4篇:《风暴》观后感

其实《风暴》对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期待,或者说,对刘德华没有太大的期待。因为刘德华在《富春山居图》中过滥的表演,让我对刘德华很是失望。而且,我感觉,刘德华毕竟老了,不太会卖力提高自己的演技了,而且其现在又开始投资电影,做了老板,所以在电影中总是一副端着的架子,和他前期的表演有天壤之别。所以,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并未报太大的希望。但是看完之后,感觉还是眼前一亮,不一样的刘德华,不一样的香港警匪片,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电影接近两个小时,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暴力相向,但是导演也在其中追加了一些感情的戏份,比如姚晨饰演的燕冰对林家栋饰演的陶成邦的不离不弃、线人唐强对女儿的父爱,虽然在电影中所占时间不多,但是却能将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致在这样一部战斗剧中也引爆了好些人的泪点。这仅有的一点温情也使得电影张弛有度,使得观众在将近两个小时的火拼场景中能够不感觉枯燥和疲劳。

无意对电影做出太多的评价,只是刘德华在电影中的角色吕哲明的做法让我陷入思考。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执法者,吕哲明的做法有些超越了底线。这个底线,即包括法律底线,也包括道德底线。

不可否认,吕哲明是一个好人,从他对线人、对线人女儿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尤其是线人女儿“走了”的那一场景中,吕哲明确实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好感;另一方面,吕哲明也是一个好警察,为了社会安定,他不惜一切代价的铲除邪恶势力,绝对是一个好警察。然而,电影中的吕哲明却在社会发生多次抢劫行为之后,陷入了一种知道谁是犯罪分子却又无可奈何或者说抓得到但是罚不了的尴尬境地。这是因为香港是讲法制的社会,没有证据,任何人都是好市民。吕哲明屡次陷入一个这样窘迫的境地,而做一个好警察的理想逐渐迫使其开始突破了一名真正的执法证应该坚守的“奉公执法”。

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吕哲明陷害胡军主演的曹楠情有可原,因为曹楠本身就是大坏蛋。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在电影中,曹楠之所以是坏人是导演给我们展现出来了,而现实生活中,你又能确定身边的那个人是杀人犯、抢劫犯还是强奸犯?你不能。而电影最后也道出了线人事件并非曹楠所为,吕哲明栽赃嫁祸。不可否认,曹楠作为一个抢劫犯,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其只能是对自己的罪行负责人,并且只能依据曹楠自己犯罪的证据而使其受到惩罚,不能因为其应受惩罚,而将其他人的所为嫁祸到曹楠的身上。这是一个警察应该坚持的起码的底线,否则,这个社会谈不上任何的自由和安全,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的行为而受到惩罚,这显然是不对的。

在吕哲明进行了其自认为的能惩罚曹楠的这一行为之后,事情随着其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了。所谓“纸包不住火”,在曹楠小弟拿录像勒索吕哲明时哮喘发作,不管是作为警察的吕哲明还是作为普通公民的吕哲明,在同居一室的情况下,均有救助的义务,但是其为了隐瞒事实真相,选择了不作为,这个时候,其心中的恶已经超出了作为警察的善。而最后一场的火拼中,吕哲明虽然表面上是以警察身份消灭犯罪分子,是正义的代表,但是其此时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身份,此时的吕哲明更多的是为了灭口而非维护治安,从犯罪分子投降依然被吕哲明射杀就可以看出来。

此时的吕哲明虽然行使的是警察的权力,但是其所作所为比曹楠更可恶,因为曹楠本身作为一个坏人,他没有身份的约束,破会社会安定就是其应该做的,但是吕哲明是一个警察,虽然你要惩恶除奸,但是你主要的目的还是维护社会安宁,但是吕哲明采取的手段超出了法律允许的底线,而其为了掩盖自己的行为,又不惜牺牲那么多无辜之人,亦不在乎城市的毁灭后果,这点为祸尤甚。所幸的是,吕哲明在最后时候,放弃射杀陶成邦,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足以反映出吕哲明内心的战争,幸运的是,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作为警察的吕哲明又回来了!

《风暴》这部电影,与其说展现的是警匪之间战斗风暴,不如说是人性的风暴。

第5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历史的惨痛教训让我深知:国家一定要强大,要先进,国民一定要团结,不然落后就要挨打,不团结就会遭人欺负。

我们不应延续仇恨,但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吸取教训人人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贡献。

第6篇:《忠犬八公》观后感

这部电影根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改编。这是一部跨越语言障碍,全世界都能看懂的影片。

八公是一条谜一样的犬,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是从哪里来。

帕克教授在小镇的火车站捡到一条走失的小狗,冥冥中似乎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帕克一抱起这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帕克对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八公在帕克教授和家人朋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教授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提前到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们对它更加喜爱。主人和八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令人温暖,令人开怀。然而,就是这样,笑着笑着,就哭了。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教授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玩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教授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教授在课上因病猝死。帕克教授的妻子、女儿和女婿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埋葬了帕克教授,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镇车站的门前,等待、凝视……从夏季到秋季,叶子绿了又黄,一直等到自己变老变弱,等了整整十年。十年时间里,风雨无阻,直到它最后死去,它始终如一。

十年对我们人来说也许很短也许很长,十年对我们而言会发生很多事情,在十年时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冲淡我们对人、事、物的执着,我们会慢慢放下,甚至遗忘……很难想像我们会为了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地等待,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都默默地守候。这样的情景似乎只有在爱情小说里才会出现。然而就是这样一只普通的狗,却演绎了这段真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十年对于人来说也许只是生命的几分之一,但对八公来说,那是它的一生!它用它的一生来诠释对主人的爱。

八公每天都抱着希望等待,即使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也许换成谁都会失望的吧。可是,在八公眼里,没有失望,它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再等待,不管主人会不会来,它都要等待,因为这是它对主人的忠诚,对主人无言的爱。

十年后,帕克教授的妻子重回小镇。看到八公的那一刻,她哭着说:“你怎么还在这里?你居然还在等……”这一刻,许多人哭了,车站旁卖早餐的人哭了,帕克教授的老友们都哭了,而观众,也哭了……

许多人会觉得八公真傻,去等待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的人,去憧憬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人们很多时候注重的都是结果,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所以忽略了过程。

影片的最后,八公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却在风雪中走向了车站。依旧是那个位置,它趴在那儿,慢慢的,缓缓的,闭上了双眼。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八公心里一只有着一个温暖的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个飘雪的冬夜,那个梦温暖着八公。梦里,还是那个火车站;梦里,帕克教授冲八公温暖地笑着,慈爱地摸着它的头;梦里,它的主人说:“八公,我们回家……”

2015正义的胜利教学反思
德国投降的看法的作文 第七篇

反思一:正义的胜利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

反思二:正义的胜利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感觉总体比较成功。表现在:

1、本节课充分运用百度搜索有关视频和图片,使学生体会到网络搜索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并意识到作为地球公民,有责任、有义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2、课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整节课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设计和展开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

3、紧抓“探究、探索”这条主线,将知识问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考、探究历史史实的能力。同时本节课教给学生学会从图片、视频中提取信息的学习方法,为其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时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影响了合作讨论的效果。

反思三:正义的胜利教学反思

2015年3月15日星期三下午,有很多教师朋友来听我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这节课的基本教学情况是这样的:

首先,打开PPT文件,显示三张同学们不曾见过的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内容尝试着说出相应的三个影响二战进程的关键性战役。当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完之后,接着就是教师归纳,并打开本节课的一个学习菜单。这个菜单基本上根据教材要求设计的:

由“意大利投降”“1943”“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1944.6.6”“雅尔塔会议”“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反思二战”十一个部分组成。

菜单中的每一个部分链接一个具体学习内容的幻灯片,而每张幻灯片上又有一些选择链接。这样即能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又便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教学,而不至于被“机器”套住。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诵读经典内容范文作文
  • 诵读经典润泽心灵作文
  •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演讲观后感作文
  • 2024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心得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的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简要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