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蝉》是谁的文章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7    阅读:


《蝉》是谁的文章 第一篇

法布尔

一、导入

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二、作者介绍

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三、文本探究

1、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课文用小标题分为两大部分。《蝉的地穴》第1段是文章的开头,交待作者有一个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的环境,这样就自然地转入对蝉的生长过程的说明。《蝉的卵》最后一段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对蝉的一生进行总的概括,表达了作者赞颂的感情。

可以启发学生研究开头一段的写法。照原文,第一句跟后面一句接得不很顺,最后一句跟第2段开头衔接也不够紧密自然。能不能改得文理更加顺畅一些呢?

可以试作这样的改动:“每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可是我却因而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2.讨论课文的结构提纲。

洞口 (2—3)

地穴出口 建穴(4) 幼虫

伺机出穴 (5—6)

蝉的地穴 出穴(7)

出穴成长 蜕皮(8—9)

成长

飞离树枝 (10)

产卵(12—13)

成虫产卵 卵

天地破坏(14—17) 蝉的卵 卵化(18—20)

幼虫入地 落地(21—23) 幼虫 挖穴隐藏(24)

通过讨论课文结构,使学生明确两点:

(1)文章两大部分,“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到成虫这样一个生长过程”,但从表中看出,实际上还是按照生长过程来写的,开头写地下生活,结尾写隐入地下,前后照应结构非常严密。作者从幼虫的地下生活写起,同文章的立意有关,这样写可以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蝉》是谁的文章】

(2)在具体内容的说明中,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3.据此,还可以画一个蝉的生长过程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列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表,然后复述:

成虫产卵后死亡。

四、写作特点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2.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

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3.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蝉》是谁的文章】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6)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蝉》是谁的文章】

(要使学生明白,准确性是贯串于全文的,这6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五、体会观察方法。

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准确,关键在作者观察细致周到,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明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例1.第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非常具体,一边(蝉)是一无所知,一边(蚋)是紧追不舍,使读者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文中作者也表明这是他经过多次观察才弄清楚的。

例2.第18~20段,写刚孵出的幼虫是什么样子,幼虫落地之前悬挂在树枝上又是怎么个样子,有哪些活动,写得活灵活现。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而生动呢?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睛,而且还借助放大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例3.第8~11段,写幼虫出土之后从脱皮到变为成虫飞离树枝的全过程也非常具体,非常生动。文中说,蝉从壳中全部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

半小时。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的耐心程度也是惊人的。这种态度、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值得人们学习。

完成练习册

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

法布尔【《蝉》是谁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理解类似记叙文的“倒叙”手法的妙处;

2.学会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方法;

3.学习讨论鲁迅对法布尔文章的观点,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情境创设:

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导入本文,幻灯片播放蝉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类似记叙文的“倒叙”手法的妙处;

2.学会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方法;

3.学习讨论鲁迅对法布尔文章的观点,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师:对不对啊?(出示题目)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把蝉叫出来吧。

生齐读古诗。

师:你们瞧,它来了(出示蝉的图片。)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简介:

出示法布尔图像、名字。 蝉

蝉课文分析
《蝉》是谁的文章 第二篇

课文分析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作者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一方面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尽情享受。另一方面又警示人类,生命是平等的,在自然这个大家庭里,蝉和人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有歌唱的权利。尽情享受生命的蝉是值得我们敬畏和尊重的,也许我们应该为我们曾经对它们的歌唱流露“厌烦”而愧怍,“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天地之间的生命,它们从不曾对人类妨碍它们的生存而有什么厌烦,甚至于对于人类剥夺它们生存空间,也是默默接受。

我想,人类又有什么资格对它说“宽恕”呢?该宽恕的不是蝉而是人类自己。 短文用字清新浅白而不流于俗套,描写淋淳尽致,令读者完全感受领略到作者的情思。本书为20年前之作,读来却不令人有不理解之感,可见作者驱使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之技巧高超,从生活所见所感带出一些人生哲理,引导读者去思考,可谓情理兼备。

《贝壳》的作者席慕蓉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写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18课短文两篇《蝉》
《蝉》是谁的文章 第三篇

【《蝉》是谁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句最喜欢的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你喜欢这句话吗?(提问一、二个学生)

人因善待自己的生命而伟大,那么一只小小的聒噪不休的蝉,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有关生命的震颤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思的《蝉》。

二、读课文,初步认知。

1、认识作者。

读课文之前,先认识一下作者。一起读:

PPT3课文《蝉》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2、初读。

(1)请大家翻开课本,用响亮而柔美的声音读文章,娓娓道来,读出故事的味道。

(2)认读字词。

字词是文句的基础,让我们先来认读其中的一些字词,读一遍。

PPT4 零落 断续 知知不休 收敛 颤动 响彻 聒聒 宽恕

(3)读出情感。

认识了字词,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自己读自己的。(学生朗读)

我认真地倾听了大家的朗读,发现大家对文本朗读的处理不一样啊,那么请同学来说说怎样处理朗读情感。老师先来,第一小节我会读出烦躁的味道,“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

忙的人听了很烦。” 烦哪!下面谁来„„(提醒学生做标记) ..

1烦躁——2不解——3舒缓——4惊疑——5 惊叹(赞叹、感叹)——6宽恕

大家的感受是细腻而丰富的,那么,现在请带着这样复杂的情感再来朗读《蝉》,大家一起来吧!

(4)读出抑扬。

下面,我选两段让同学来读读。

请你来读第一段(学生朗读),写了蝉的知知不休、聒噪,请你来读第六段(学生朗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啊!看这两段话能分析出什么呢(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它„„)?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在我们的写作中要学习啊!

PPT5 小结: 作者通过叙写小小的蝉来表达深沉的感悟,这叫什么呢?请大家把咏物寄情四个字写在书本上。阅读咏物类的文章,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就看它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出事物。你看,蝉鸣得早,一下笔就把事物点出来了。第二层,细细描述。为什么要细细描述呢?就为了最后的点出哲理。第三层,顺势引申。根据所写的这个事物,所情感抒发出来,把它内在的意韵哲理点出来。

引出事物——细细描述——顺势引申,这是分析这一类文章的大致角度。

三、品析课文,深化理解。

1、品读文段3、5。

接下来,老师将带你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请你去感受它的美妙,希望能让你有所收获。

PPT6 “朋友说:知道吗?„„”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请你用舒缓的语调来读第一句(学生朗读),请你用惊叹的语调来读第二句(学生朗读)。 这两段有个共同点啊! 请一学生来说

这两个“朋友说”,在这里是否有赘述的嫌疑呢?对于一篇305字的小短文来说,这三个字在与不在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

这样的写法更婉转多姿,好看好听,借人家之口来说,是一种特别的手法,它比直接说更具有美感。

2、品字词。

这篇短短的文章,作者不但在手法上做到了考究,在遣词造句上也做到了讲究,让我们来品一品。

(1)PPT7 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为了一个夏天,它等了十七年。【《蝉》是谁的文章】

这两句一样吗? (朗读,朗读不同)

第一句突出了等待时间之久,有一种对蝉的敬佩之情,但也有一种同情之意。

第二句含有一种淡淡的批评,为了一个夏天,它苦等十七年,值得吗?

语序不同,意思、感情都不同啊!

十七年啊,也就是六千二百零五天,这么多天的等待只为了九十天,你们认为这样值得吗?

(学生回答)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意义。昙花一现,在于其瞬间的美丽;流星一闪,在于其倏忽的绚烂。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它的宽度;我们无法拓展生命人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

(2)PPT8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活着”“活过”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学生回答)

“活着”就是今天,就是现在,我们要珍惜当下啊,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活过”指的是昨天,回忆往事要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昨天,今天都要好好地活啊!

四、悟哲理,升华。

1、读。

让我们再读这段感悟生命的话。

PPT9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命历程就是这样。„„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2、写一句。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作者的感悟,请你试着用一个精短的句子替换这句 话,要让你的句子散发出哲理的光辉。看老师给大家的示范。读一遍。

“哦!它为光明而歌唱,它为自己的生命而歌唱!

写得美一点,有激情一点,有道理一点!

(学生写,交流展示)

读老师给出的句子。 PPT10 哦!珍惜每一秒明亮的光阴!

PPT11 哦!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

五、哲理句结束。

让我们以朗读库尔茨的这句名言来结束这堂课:

PPT12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诵读经典内容范文作文
  • 诵读经典润泽心灵作文
  •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演讲观后感作文
  • 2024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心得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的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简要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