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描写古代的群舞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一
《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舞蹈的知识》

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舞蹈的知识

2011-1-4 13: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7| 评论: 0

摘要: 周朝建立以后,即已制定出礼乐制度,整理了前代遗有的乐舞,创造演出了规模相当完整的系列舞蹈作品《大武》。从创造演出的作品中,开始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舞蹈、音乐、诗歌三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汉代的民间俗舞有

...

周朝建立以后,即已制定出礼乐制度,整理了前代遗有的乐舞,创造演出了规

模相当完整的系列舞蹈作品《大武》。从创造演出的作品中,开始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舞蹈、音乐、诗歌三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汉代的民间俗舞有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盛行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百戏中,舞蹈占有重要位置,同时舞蹈也受到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而形成了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特色。由此汉代的舞蹈除了保持一种粗犷、浑厚的风格外,舞蹈技艺向高难度发展,舞蹈的传情达意的手段及艺术表现力也丰富了许多。在这方面《盘鼓舞》最具代表性。

南北朝时,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自然在歌舞艺术上也互相学习,于是发生了新的飞跃。如《代面》、《踏谣娘》、《拨头》等一些带有情节性的舞蹈,为以后的中国舞剧(戏曲)开辟了道路。

】到隋唐时期,统一了南北,南方与北方的乐舞也统一于乐部,其中胡乐成份所占较大,宫廷巨室闾阎细民,竟尚胡乐,相成习风,如《胡旋》、《胡腾》、《拓枝》之类遍及各地。唐代已设教坊,汇集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乐舞人才,创制和发展了不少优秀的乐舞节目,其中著名的如《霓裳羽衣舞》、《剑器舞》、《兰陵王》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到晚唐五代时期,封建统治的权力走向衰弱,地域分割,社会动乱,经济生产下降,有不少传统的古代乐舞和唐代创制的大曲,逐渐消失,宫廷艺人流落民间,教坊梨园之盛,也就随之消失了。

到宋代重新组织了大曲和舞曲,多是队舞。有《剑舞》、《采莲》、《拓枝》、《调笑》等,有的虽与唐代同名,而内容已大为不同。宋代的都市娱乐,正向戏曲发展,舞蹈已开始被戏曲所吸收融合,纳入戏曲的表演之中。

元代的宫廷之中,曾作《天魔舞》,其他舞蹈殊少举行。盖元明为南北曲的戏剧时代,舞蹈为戏曲所代替,舞艺收摄于剧艺,舞人转化为剧人,上自宫廷士大夫,下到市民阶层,都对戏剧发生爱好。

在清代,对于乐舞很不重视。虽有用于祭祀的朝廷乐舞,其实只以枯燥的形式,作为上层的装点而已。而另一方面,随着戏曲艺术的兴起,不少优秀的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被吸收融化在戏曲之中,并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20》

中国古代舞蹈史

第一章 原始舞蹈

一、崖画舞蹈

1、图腾舞蹈

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

(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

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

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

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

二、部落舞蹈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黄帝的乐舞

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

《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

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

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

《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澎湃的生命激情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

第二章 三代舞蹈的分流

当奴隶制的建立使舞蹈告别了原始时代,舞蹈就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宗教活动及统治者施政治国的手段,形成了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

一、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从全民性活动变为娱人、娱神、教化的活动

娱人:表演性舞蹈的发端,从夏朝开始,舞蹈进入了表演领域职业:女乐,即以歌舞供奉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甲骨文中专门记述为“舞臣”。

夏桀:后宫有女乐3万人,造烂漫之乐,腐化不堪,倾向于艺术化。

商纣:追求乐舞享受,让师廷作“北里之舞,靡靡之音”。

桀纣的共同倾向:“以臣为美,以众为观。”

二、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反映歌颂统治者功绩的舞蹈,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头戴皮帽,上身赤裸,下穿白裙,表现治水动作

商汤《大濩》纪念商汤求雨有功

三、巫舞《蜡祭》以歌舞祭祀与农事有关的诸神的礼仪,始于神农氏时代

《傩舞》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祭祀仪式,以跳为主,叫“跳傩”,其“跳”的部分叫“傩舞”,每年举行三次。第一次是暮春三月,命令国都居民在国城九门外行桀性之祭,以驱鬼,消除灾害,制止春季不正之气,都在国城门外举行,叫“国傩”(春季)。第二次是在仲秋八月,天子举行傩祭,用以引导秋气通常舒发,此谓“天子傩”,第三次在冬季十二月,命令官员举行大规模的傩祭,在国门旁桀性祭神,此谓“大傩”。

五、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初期,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礼崩”是指周礼崩溃,由于礼乐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礼崩”自然要引起“乐坏”,“乐坏”是基于维护周礼立场上言指的的西周雅乐被民间乐舞扰乱破坏,涌入宫廷,贵族之家,冲击着雅乐的统治地位,形成这样的关系,除“礼崩”的原因之外,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

郑卫之音

四、西周的“礼乐互补”

礼:周初制定的一套礼仪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

乐:指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为一体的艺术。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建立一套严明的制度,来治国治民,保持社会有序,即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所以叫“制礼作乐”,也叫“礼乐互补”。

五、周初期:六大舞、六小舞

周代:“礼乐”意义上的“乐”,主要指“雅乐”。“雅乐”与“俗乐”相对,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维护封建阶级和统治。

1、《六大舞》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等五个乐舞加上当朝新作《大武》组合而成。

2、《大武》分六段,含有诗、乐、舞,是一个综合的大型男子族舞,被称为武舞的代表。

3、《六小舞》舞蹈性较强,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大舞》和《六小舞》是我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建立的标志,二者共同肩负着周礼所规定的教育和祭祀的使命,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 汉代舞蹈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的发展都比先秦有了飞跃。

一、俗乐俗舞

1、巾袖舞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对舞,对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见于画像,土舞佣、画像石等,除单人、双人的袖舞,还有三人或多人的袖舞,“舞巾”的形象也不少。如《长袖舞》、《巾舞》等。

2、执武器之舞,如《剑舞》、《刀舞》、《棍舞》、《戚舞》

3、执乐器之舞,如《鞞舞》、《铎舞》、《鼗舞》、《建鼓舞》等

4、载歌载舞,如《相和大曲》

二、四夷乐

四夷乐:东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离,北方曰禁。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高潮,中外舞蹈开始交流,异域之风吹入中原大地,内地舞蹈的风格受其影响有所变化,但同时又更确立汉文化的统治地位。

1、鼓吹乐

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鼓乐,奏鼓吹曲,豪放高亢

2、羽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舞者办成鸟形,执羽而舞

3、芦笙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即乐器,又为道具,芦笙舞可用于择偶、庆丰收等

4、巴渝舞

是汉代主要的舞蹈,最早是居住在四川巴中地区,“板楯蛮夷”的舞蹈,这些人天性勇猛,舞蹈也具有猛锐气概,汉高祖非常欣赏,派宫廷乐人前来学习,因此这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进入宫廷,但渐渐被雅化,且退化雄风,后来成为各朝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 乐舞.

三、礼节舞和即兴舞

自娱舞蹈礼节性

“以舞相属”——社

交与个人价值的

认同

1、礼节舞,汉代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古代称之为“以舞相属”:一人起舞,属请他人,继舞以报,循环下去。这种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礼节舞往往超出了舞蹈的范围,成为人际关系的表现。

2、即兴舞,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自舞,称即兴舞

妙用:在特定场合巧妙的表达一些不便直言的心迹。

汉人善用即兴舞抒发心智,寄予情怀

四、汉代著名的舞人

汉代已有专门训练歌舞者的场所,舞人常在后宫贵族大夫家出现,因为有了竞争,汉代歌舞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汉代舞人身份有三种

1、倡——奴隶身份的职业性的技人

2、舞姬——家属中的善舞者

3、歌舞者——介于倡与舞姬两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

五、汉代国家乐舞机构

雅乐舞的机构叫“太乐署”

俗乐舞的机构叫“乐府”

可见在汉代我国俗乐舞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歌舞的主要内容。

此外在西汉时有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上林苑平乐馆,是我国最早的广场艺术。

六、汉代百戏

同一空间,同时展现音乐、舞蹈、杂技、幻术等叫“百戏”,又叫“角抵戏”。

汉代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受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在百戏中表演,¡°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百戏在汉代亦称¡°角抵戏¡±,其源头是表演蚩尤以其头角与轩辕相斗的《蚩尤戏》。 汉代百戏广泛的流传在宫廷、贵族和平民阶层中间,百戏在汉代最为昌盛,后期有些衰落。

七、汉代“舞赋”

“舞赋”是汉代出现的用文字体裁描写舞蹈的文学作品。

傅毅《舞赋》 张衡《西京赋》杨雄《署都赋》

八、汉舞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营养而形成的。汉代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汉舞这种多形态的美感,可以从当时描写舞蹈的文字和画像砖石上,获得强烈的印象。

汉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思想性 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思想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

形式美体现在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风格。“楚舞”是以折腰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调的战国楚地民间舞蹈

再者,汉舞对姊妹艺术有所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

统一基调: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泱泱汉风,天真狂放。

八、汉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汉代是俗舞的发展时期。“俗”既是通俗,表现在技巧上大胆吸收武术、杂志,并与舞蹈自身的表现力相结合,发展了舞蹈的语汇与技巧,因此,“技艺并重”是汉代舞蹈的重要特点。 汉代有名的剧目《盘鼓舞》:五盘、七盘

张衡《观舞赋》

¡°¡-¡-拊者啾其齐列,盘鼓焕以骈罗¡-¡-¡±

盘鼓舞的表演,演员丽服划一,容光灼烁,清展歌喉,抗袖而舞。表演中队列似断还连,罗裙翩翩若燕。舞者美目顾盼,流光四溢,纤腰似折,袖如素霓,声容无差,进退合度。

《盘鼓舞》是汉代宫廷女乐表演的舞蹈,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当盘和鼓的数量不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就有所差异。舞人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既有高难度动作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该舞蹈是在技巧、抒情两方面结合的优秀典范。

总之,如果说 代是雅乐舞文化的高峰,那么两汉时代就是一个 舞文化文化的高潮。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舞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阶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汉族乐舞文化与外国及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长期交流,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舞蹈已经体现出对自身艺术规律的把握,从而出现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

总概:纵情生色(混乱年代)、女乐发展(技艺性、表演性更强)、政体舞蹈(清商乐舞)、王权贵族所追求的

清商乐(包含一部分雅乐、俗乐,由中原旧舞和吴歌西曲组成。清商乐舞来源于古代音乐、音调的定律,曹丕设立了¡°清商署¡±,主要表演俗乐舞)

一、清商乐舞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清商乐有乐曲、歌曲、舞曲。它是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专门享乐的女乐歌舞

(1)《明君》是表演汉代昭君故事的歌舞明君舞。

它是以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背景,创编的歌舞,由绿珠首演,歌舞有情有节,表现了王昭君背井离乡的哀怨之情和思乡望归的惆怅别绪。

(2)《拂舞》

执舞器“拂子”,拂子又名拂尘,为古时谈论家和道士手中所持之物。《拂舞》是江南吴地的民间舞蹈,它是一个具有思想内涵的舞蹈。

《拂舞》到隋唐已不再执拂,并与汉代流传下来的《鞞舞》、《铎舞》、《巾舞》一起并称为¡°四舞¡±。

3)《白纻舞》原是三股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着白色纻麻的美丽舞衣而得名。“质如轻云,色如银。”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

《白纻舞》是南朝女乐歌舞中著名的舞蹈,也是清商乐中的著名舞蹈,它的技巧和表情在这一时期有一大进步,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对后世表演性舞蹈起到一定的影响。

晋、宋间,《白纻舞》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作娱神祭祀,南朝梁以前《白纻舞》多为独舞,梁时出现群舞。关于舞袖,晋、宋多用宽袖,齐至隋唐有的用长袖,更显示出该舞¡°袖如素霓¡±之美。《白纻舞》在从民间到宫廷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从较朴实的民间歌舞转变为艳美缠绵、带着浓厚的贵族文化色彩的宫廷舞蹈。

4)《鸜鹆舞》

这是一个模拟鸟的形态的舞蹈,通过模仿鸜鹆鸟的外部形态来证明自我的内在精神,它的价值不在于单纯模仿动物的本质,而是通过“传神写照”来表达一种“如鸜鹆之孤傲,如云质高洁”的主观情感。

5)《吴歌》《西曲》

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吴歌”“西曲”是盛行于长江流域的南方歌舞,是南朝清商女乐的新作,是有歌、有曲、有舞的民间乐舞形式,在南朝宋以后特别兴盛。(反映男女爱情居多,风格大多数婉丽、悱恻、闲雅、舒曼)

《吴歌》舞蹈比西曲更柔曼,但舞曲较少,代表有《前溪舞》,这个舞流传至唐仍盛传不衰。 《西曲》中有《翳乐》舞者执翳,用其遮掩自己或炫耀自己,吸引对象。

吴歌》《西曲》共同点,都出自民间,并以爱情内容为主,传入宫廷后仍保持了质朴热情的风貌。 纵观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舞,其特征有:

1、抒志言情 如《白纻舞》

2、飘逸闲雅 如《鸜鹆舞》

3、以目传情

4、以轻见长

5、以妙取胜

二、胡乐胡舞

“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胡乐胡舞即是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

“胡乐胡舞”风格潇洒、劲健、奔放、明快、痴狂、无拘束,具有阳刚之美,这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追求的放达不羁,超然自得的时风相一致。因此,十分易于当时社会的接受。 胡乐胡舞的流行:

1、齐后主“高纬”喜爱胡戎乐。(羌族)

2、北周明帝年间,黄帝迎娶了突厥的女儿“阿史那氏”带来了康国和龟兹等地的音乐舞蹈家和作品,后将此定为雅乐

3、梁代时,羌胡伎乐最为盛行。

胡乐胡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龟兹乐”。龟兹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繁盛,通常体态呈S形三道弯,“撼头弄目”脚下腾跃。龟兹乐是西域乐舞中受天竺乐影响最深的乐舞。

三、唐代舞蹈的奠基

唐代舞蹈无论是种类、编舞技巧、表现方式,在古代舞蹈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因此唐代舞蹈享有“高峰”的盛誉,而魏晋南北朝舞蹈正是唐代舞蹈走向高峰的序曲,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

2、中西融合

《西凉乐》中的舞蹈叫“方舞”,脚下步伐动作是西域型的,但总体基调仍带着浓厚的中原色彩。《西凉乐》是继承传统、融合异风、勇创新声的产物,在东魏、西魏、北周之际被称为“国伎”,并为时俗所尚。

《西凉乐》完全没有拘泥于汉族或西域民族乐舞的风格二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它是南北朝为历史献上的第一部杰出的中西结合的作品,开创了中外乐舞艺术兼收并蓄、融合出新的先河,为唐代的宫廷燕乐以及其他乐舞广泛吸收外来乐舞进行融汇变通,提供良好的借鉴

3、“软舞”之准备(文舞)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三
《中国舞蹈》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四
《浅谈中国古典舞》

班级:企设1011

学号: 1006303105

姓名:魏倩雯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摘要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

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

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

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

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

货。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

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

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

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

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

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古典舞从其源来说,

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中

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

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

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流派;身韵;发展

目录

1、中国古典舞的概述 …………………………………… 4-5

2、中国古典舞的流派 …………………………………… 5

3、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 ………………………… 5-6

4、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 ……………………………………… 6-7

5、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 7-8

1、中国古典舞的概述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

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

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主要

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

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

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神韵是中

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

身韵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

琵琶等。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

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

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

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

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

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

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

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即便

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2、中国古典舞的流派

中国古典舞“身韵”学派,是具有中国古典舞“元老”意义的流派,其“身

韵”脱胎于戏曲身段和中华武术。“戏曲中舞蹈原有的动作逻辑被解构,动作被

解析成零部件后安装到芭蕾的结构方法的框架上”。“身韵”作为专业舞蹈演员

的一门课程不仅自成体系,而且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汉

唐舞学派和敦煌舞学派,主要是通过对汉画砖、敦煌壁画等人体形象的模拟和复

活,找出其舞蹈形态和动律。汉唐舞的《踏歌》,敦煌舞的舞剧《丝路花雨》就

是其代表作品。这二种学派更注重的是创作实践环节。而昆舞是在对昆曲艺术本

体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昆曲本质精神和神态韵味的提炼和加

工。它既是在昆曲的制约之中,又是以舞蹈的思路拓展开去的一种新的中国古典舞样式。昆舞教学体系和小品舞蹈的建立虽然只经过了短短3年时间,但已经展露出其独特的视觉和方法。

3、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

1、形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2、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五
《舞蹈鉴赏》

《中国舞蹈艺术赏析》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舞蹈的种类,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蹈定义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通过对中国舞蹈的学习,让学生们熟悉中国舞蹈的分类、特点等基础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学会欣赏各类风格的舞蹈艺术,提高鉴赏能力,并积极的学好舞蹈。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蹈定义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小组探究讨论、师生互动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09年春晚《中华大团圆》视频,引导学生们回顾我国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多民族团结一致,以自己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推动华夏民族深厚而灿烂的文明不断向前发展。通过视频让学生们找出其中蕴涵着哪些民族的舞蹈。 前言:中国舞蹈的种类

1、古典舞蹈2、民间舞蹈3、现代舞蹈4、当代舞蹈5、芭蕾舞

我们重点认识一下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蹈。 第一部分 民族民间舞 1、定义:

可以被理解为“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的实际含义其实应该是指“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全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的民间舞都可以称为民间舞。 2、 民族舞特点

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我国舞蹈系列中数量最多。介入生活领域最广泛、最深入。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道路联系最紧密的,当数民族舞蹈这一支。 3、民族舞蹈的分类

我们从舞蹈功能的角度,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分属四大类。

(1)节令习俗舞蹈 大致上可分为农事节日、 祝祭节日、纪念节日和文娱节日等,以舞蹈来丰富节日的文化生活。

举例:朝鲜族"农乐舞":舞蹈以"舞手鼓"和"甩象帽"为其主要特色舞手鼓者动作丰富,舞姿似骑马射箭,生气勃勃。

(2)生活习俗舞蹈 如自娱自乐、社交择偶、健身竞技、表演卖艺等

举例:傣族“孔雀舞” :傣族把孔雀视为吉祥的象征,跳孔雀舞正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追求。

(3)礼仪习俗舞蹈 如在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兵礼等礼仪活动中进行的舞蹈。

举例:独龙族"剽牛舞":“剽牛舞”是雪南独龙族的礼仪习俗舞蹈,在其传统的“剽牛祭天”活动中承袭至今。

(4)信仰习俗舞蹈 如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原始宗教、民间俗信活动中跳的舞蹈。 举例:藏族"羌姆":"羌姆"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信仰习俗类的宗教专用舞蹈,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集诵经、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表演艺术。

(每讲解完一种舞蹈后,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根据定义分析、讨论、探究,得出判断,提高学

生鉴赏能力,加深学生们对民族舞蹈分类的认识) 第二部分——古典舞简介

1、定义:古典舞是建立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并且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它的舞蹈动作优美,不仅可以展现女性柔美的身段,还可以增强肢体协调性

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古典舞蹈。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当然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古典舞蹈。 2、中国古典时期的舞蹈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貌美舞艳的西施,汉代善做翘袖折腰之舞的戚夫人,身轻如燕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这些古代的著名舞蹈家和数以百计未留下姓名的舞者,为中国古典舞技艺的提高和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举例:敦煌壁画——反弹琵琶、飞天等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它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

敦煌壁画中描绘了唐代舞蹈的各种优美造型,如“飞天”“反弹琵琶”等 唐诗中还有大量关于舞蹈的描写。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分别介绍了最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和最著名的古典舞《霓裳羽衣舞》。 (其中讲授古典舞蹈时传授给学生们:“云手”的动作,进行师生互动,通过前面文字、图片的赏析提高思想认识后,再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体会,舞蹈是一门融思想和肢体为一体的高雅艺术,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舞蹈的热爱。) 3、建国以后的舞蹈成就:

经过舞蹈、音乐、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大量文献、文物、美术作品和老艺人世代相传的技艺中,考证、挖掘、整理、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舞。如《编钟乐舞》、《祭孔乐舞》、《九歌儿也铜雀伎》、《仿唐乐舞》、《长安乐舞》、《敦煌乐舞》、《大梦敦煌》、《清宫乐舞——盛世行》等。表现敦煌文化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更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古典舞魅力的经典之作。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中国舞蹈的分类,了解了民族舞蹈和古典舞蹈的特点,提高了我们对于舞蹈的欣赏能力,激发我们对舞蹈的热爱之情。

板书:

一、中国舞蹈的种类

节令习俗舞蹈 朝鲜族"农乐舞"

生活习俗舞蹈 傣族“孔雀舞”

二、民族民间舞 礼仪习俗舞蹈 独龙族"剽牛舞" 信仰习俗舞蹈 藏族"羌姆"

古典时期的舞蹈风格

三、中国古典舞

建国以后的舞蹈成就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六
《2011年古代舞蹈史考试题》

2011年古代舞蹈史考试

第一章

填空题:

1、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和徽号。

2、任何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

3、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4、图腾崇拜相互影响渗透而产生的是对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信仰。

选择题:

1、《扶来》就是歌颂(B)的乐舞。

A.娲 B. 伏羲 C.荒地

2、葛天氏之乐又名(B)。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3、神农的乐舞是(C)。 1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4、黄帝的乐舞是(C)

A.《大韶》 B.《大章》 C.《云门大卷》

5、尧的乐舞是(A)。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6、舜的乐舞是(A)

A.《大韶》 B.《广乐》 C.《扶犁》

7、“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于(A)。

A.《尚书·益稷》B.《吕氏春秋·古乐》C.《周礼·春官》

8、“若国大早,则帅巫而舞雩。”出自于(A) 。

A.《周礼·春官》B.《尚书·益稷》C.《吕氏春秋·古乐》

第二章

填空题:

1、夏代出现了以观赏乐舞取乐的奴隶主阶级。

2、夏代出现了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的乐舞奴隶。

3、奴隶女乐是以歌舞供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

4、奴隶女乐就是具有奴隶身份的专业舞人。

5、《大濩》之“濩”通“护”,为成汤救护万民之意。

6、《桑林》之举五彩鸟羽大旗,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选择题:

1、《帗舞》为舞者手中执 (C)而舞。

A.五彩羽毛 B.白色羽毛 C.五彩绸

2、《羽舞》为舞者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五彩绸 C.白色羽毛

简答题:

1、周代文舞的形式

周代文舞的形式是.“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目的就在于让人的仪表动态、精神风度符合礼的规范。

2、周代武舞的形式

武舞的形式是“左手干,右手戚”,舞蹈雄健有力,体现着阳刚之美。

第三章

选择题:

1、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是(A) 。

A.李夫人 B.戚夫人 C.王翁须

2、汉武帝的宠妃是(A)。

A. 戚夫人 B.李夫人 C.王翁须

3、汉宣帝的母亲是(B)。

A.戚夫人 B.王翁须 C.李夫人

4、汉成帝皇后是(B)。

A.戚夫人 B.赵飞燕 C.李夫人

论述题:

1、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汉代的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总结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

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 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在形式美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第三,汉代舞蹈又大量吸收了同时代的姊妹艺术的养料以及边地外域的舞蹈,进行横向充实。

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一方面,“巾舞”、“袖舞”柔美舒畅、轻疾如飞,另一方面,“巴渝”、“建鼓”劲健顿滞、昂扬粗犷。这些舞蹈的巧拙刚柔虽然形态不一,可它们却统一在一个基调上——朴拙厚重。即使那些跃离地面、腰体倾折的舞姿,也投射着凝重的韵律。汉代舞蹈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

活力与生机,一种原始的艺术精神。而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便成为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2、女乐歌舞《盘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3

《盘鼓舞》在汉代是比较普及的舞蹈,该舞的特征是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当盘和鼓的数量不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就有所差异。 张衡在其《观舞赋》里描写了一段精彩的《盘鼓舞》表演。演员丽服划一,容光灼烁,清展歌喉,抗袖而舞。表演中队列似断还连,罗裙翩翩若燕。舞者美目顾盼,流光四溢,纤腰似折,袖如素霓,声容无差,进退合度,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我们从东汉文学家傅毅所写的《舞赋》中得知,该舞大量吸收了杂技的高难技巧,同时将这些艺技与舞蹈自身的运动形式相融汇,从而创造出既有高超的杂技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舞者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的各种技巧,这样的表演在汉以前是不曾有过的,它充分体现了汉代舞蹈对技术的改造与更新。

在《盘鼓舞》的表演中,充分注意到了情感的表现。在凭借技巧表现情感的同时,还营造出了鲜明的舞蹈意象,它是在《盘鼓舞》的独舞和群舞的编导设计中体现出来的。因为通过独舞和群舞的交替出现以形成一个舞蹈整体的形式在汉以前亦不曾见到,这方面,《盘鼓舞》是一种创新。

《盘鼓舞》还利用群舞构图和动态变化来营造意象。

首先,舞队以整齐的行列和轻盈而来、悠然而往的变换有致的地位调度,塑造出群仙出动,回旋翔舞的意象。其次,在舞队行云流水的运动中又突然静止和后来的回身入舞,一刹时只见舞队散开,舞人布满舞台,纤薄的罗衣像彩蝶翩翩,如同群鸟在争速疾飞,其动态纵弛舒缓,又恰似风送流云一般。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盘鼓舞》在创造视觉动态意象方面的努力和成功。

综上所述,《盘鼓舞》不仅是汉代女乐歌舞的精品,而且也代表着整个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

第四章

选择题:

1、《明君》是表演汉代(C)故事的歌舞。

A.汉武帝 B.明成祖 C.昭君

2、谢尚表演的舞蹈是(C)。

A.《白纻舞》 B.《盘鼓舞》 C.《鸲鹆舞》

3、龟兹在今(A)。

A.新疆库车 B.蒙古包头 C. 西藏拉萨

4、高昌在今(A)。

A.新疆吐鲁番 B.新疆库车 C.西藏拉萨

古诗判断题:

1√ 2 × 3√ 4 × 5√ 6√ 7 × 8√ 9 × 10√

1、“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 (南朝宋刘铄《白纻舞辞》)

2、“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汤惠休的《白纻舞辞》)

3、“山边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唐崔颢诗)

4、“舞爱前溪妙,歌怜子夜长”。(陈朝刘删诗)

5、“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晋《白纻舞》)

6、“秦筝齐瑟燕赵女,一朝得意心相许。” (沈约《四时白纻歌》)

7、“双袂齐举鸾凤翔,罗裙飘颻昭仪光。” (晋《白纻舞》)

8、“清歌流响绕风梁,如衿若思凝且翔。” (晋《白纻舞》)

9、“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南朝宋刘铄《白纻舞辞》)

10、“歌舞并妙会人情,依弦度曲婉盈盈”;(张率《白纻舞歌》)

第五章

填空题:

1、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鸡呜。

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鸟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2、唐代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癯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古诗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 10×

1、“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刘禹锡《和乐天拓枝》)

2、“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张祜《观杭州柘枝》)

3、“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顾况《听山鹧鸪》)

4、“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崔液《踏歌词》)

5、“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储光义《蔷薇》)

6、“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白居易《胡旋女》)

7、“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元稹《法曲》)

8、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胡旋女》)

9、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张祜诗)

10、“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馐馐(suo,舞蹈不停)软舞来。” (王建诗)

第六章

填空题:

1、宋元舞蹈所创造的程式,却使中国舞蹈进入了一种符号体系的层次。

2、不经过宋元的 “纯舞”的“衰落”,就不可能孕育出精美的明清戏曲舞蹈。

论述题:

2、试论宋代“队舞”的历史意义 。

宋代是封建文化成熟的阶段。宋代从开国君主始、子孙相承的重文尚学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宋人对哲思理趣的追求,同时也决定了整个社会审美需求的倾向,那是一种文化的、博学的、高雅的审美倾向。

作为舞蹈,必须适应新时代这种社会的审美需求,这是宋代舞蹈出现程式的根本原因,它体现着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唐代舞蹈遗产丰厚,种类俱全。宋代舞蹈必须采用新的表现形式,才能适应时代,使舞蹈向前发展。于是,凭借着宋人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新时代的呼唤中,一种具有高度程式、能表现宋人的哲思理趣、满足宋人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队舞”便应运而生。

宋代“队舞”与前代舞蹈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其严格的程式。“队舞”程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进入了高度规范化的阶段,标志着舞蹈形式的充分成熟与定型。 程式是艺术形式高度成熟的标志,是千锤百炼后的结果。“队舞”程式是舞蹈表演规范成熟的象征,其段落结构、表演法式、用语原则、演员称谓等方面皆固定不变,形成严格的规范。一切都稳稳当当、平平和和、循环往复地按程序进行,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动,处处透露着理性化的深思熟虑,显得充实、有序、淡然、练达。正是借助于这种平淡无奇的“队舞”程式,传达了宋人具有哲学思考的情感意念。

宋代舞蹈程式的出现,是艺术的必然,它不仅为宋代舞蹈赢得了特殊的历史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符号体系的确立。尽管宋代舞蹈其程式的成熟与定型也同时标志着该程式历史进程的尾声,但它却为后来明清戏曲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的程式的崛起作了准备。在新程式的创造之中,旧的程式并未完全消亡,它以其原有的积极因素加入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七
《舞蹈史》

《云门》:黄帝《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云一般。这一乐舞原是黄帝族祭祀云图腾的一种图腾舞,以后又用来讴歌黄帝的功德,作为祭祖和祈求丰收的祭祀舞蹈 《大风歌》:是刘邦所作,充满激情,带有民间风格、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的。它是比校独特而富有生气的雅乐,其表达刘邦为安邦而求贤的迫切心情,也流露了他对叛乱频起证局的深深忧虑

《绿腰》:亦作《六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容,节奏由慢到快。其乐曲旋律优美。是唐代创制的著名软舞,属唐、宋大曲的一种,著名的燕乐大曲。流传甚广,与北宋同时代的南唐曾盛行其舞

《春莺啭》:是唐代著名软舞。是高宗早晨听到莺叫声,命乐工白明达写曲,并将这个曲子称为《春莺啭》。《春莺啭》的音乐与舞蹈,有描写鸟声、鸟形的特点。类比飞鸟的舞蹈古已有之,它们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最有影响的宫廷乐舞。据载,这个舞由西番僧带来献给元顺帝,是一部具佛教密宗色彩的女子群舞,故有某种神秘气氛。而且是一个相当迷人、美丽的女子群舞,突出表现的是仙女美。还有一点就是,这个舞形式极为华美,凡是最好的东西当然应当为皇上独享,平民百姓是无福消受的 赵飞燕:汉代最著名的舞人,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踽步,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于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故此流传不广

裕容龄:清末舞蹈家裕容龄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她的舞蹈才华得到邓肯的赞赏。邓肯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裕容龄还向法国国立歌剧院的著名教授萨那夫尼学习芭蕾舞。裕容龄的中国风格舞蹈作品,来源于中国的民间舞与京剧舞蹈。在她创作表演的《扇子舞》中,主要吸收了民间扇舞。她还创作表演了《菩萨舞》,服饰化妆,都参照了佛教艺术中的观音塑像。她创作的《剑舞》,从照片上看,其服饰与舞姿均具有戏曲舞的韵味。裕容龄出生于满清贵族,由于她酷爱舞蹈,能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力和束缚,坚持学习。在创作表演中,努力运用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创作表演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十分难能可贵

朱载堉: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大都收入《乐律全书》之中。朱载堉在中国乐律学史上是一位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划时代创造性成就的重要人物。他最先把乐律学理论系统地明确区划为乐学与律学两大部门;在中国音乐史上又是明确提出音乐教学法问题与有量记谱法的先行者;他对雅乐乐器与民间乐器从制作到演奏法的研究,以及亲自为民间乐曲精确记谱留下的材料,说明他是密切注意结合音乐艺术实践的大学问家。他的更重要的学术贡献则集中于律学领域。他不但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律学涉及计量学、旋宫法、生律法与正律器诸方面的全面经验;并在世界文化史上领先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的原则,以及物理声学上解决管口误差问题的“异径管律”的方法。这两个贡献除了音乐史本身的意义外,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都是16世纪声学的重大成就

《灵星小舞谱》:它是朱载堉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舞的理解、想象,作的拟古舞谱。此记谱法,影响深远,被后人所效法,清代一些记载祭孔乐舞的书就是采用朱载堉记录舞蹈动作的方法来编写、绘制的 《律吕精义外篇》:朱载堉的舞论,主要集中在《律吕精义外篇》卷之九《论舞学不可废》上、下篇。他认为舞蹈的产生是源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心的刺激感动,人们为了宣泄这种感动之情,于是产生了舞蹈 《乐律全书》:是朱载堉所著十四部著作的合集,是流传至今兼具了文字说明、歌词、音乐与舞姿、场记图的最早的舞谱,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不仅解决了音乐理论中乐律的问题,而且还保存了许多乐谱和舞谱。他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舞学”的概念,从而将舞蹈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立了出来

《木卡姆》:是一种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集歌、舞、乐于一体肇始于民间文化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它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堆谢》:又名“拉萨踢踏舞”,西藏民间歌舞。广泛流行于西藏各地。“堆”即西藏西部的一种民间歌舞;“谢”即歌曲。最早时,舞蹈者限制在一块木板上跳,现在经专业歌、舞工作者的改编和发展,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人数多少不拘

《摆手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其中不少祭祀性舞蹈都源自于土家族古代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调年节”之中。它是土家族普遍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是祭祀“土王”和迎春、庆丰收的歌舞

《芦笙舞》:苗族舞蹈《芦笙舞》是苗族人世代相传的舞蹈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伴随悠扬的芦笙曲,苗家儿女跳起热情奔放的芦笙舞,反映苗族人民热情质朴、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苗族同胞心中的理想和希望,凸显了苗族人民古老而灿烂的美感追求

《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舞蹈轻盈洒脱。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

《孔雀舞》: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

《藤牌舞》:民间舞蹈《藤牌舞》是以藤牌为主要道具的为发掘民族文化遗产而编导的古代练兵舞,至今流传在福建、浙江一带(有的地方也称《盾牌舞》)。民间传说,此舞是由戚继光传下来的,与戚继光本人的著作相符合。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彝族民间传统舞蹈。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腾激越。充分体现了阿细人民英勇豪放的气概和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情

《狮舞》: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 也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之一。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龙舞》:中国汉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因舞蹈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民族的象征。“龙舞”,其造型制作与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采莲舞》: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女子群舞,它模仿表现了女子采莲取藕时的生活情景

《兰陵王入阵曲》:是唐代假面舞蹈,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兰陵王因面貌秀美似妇人,自嫌作战时不足以威慑敌人,每出阵时必戴形象凶厉之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战,战功卓越,又十分关爱战士,军中流行《兰陵王入阵曲》赞扬他,以致招到皇帝的妒嫉,下令逼他喝下毒酒。临死前,他烧掉了所有别人欠他债的借据。后人怀念兰陵王的英勇与善良,依《兰陵王入阵曲》编舞,表现兰陵王指挥击刺之容,以此来歌颂他 《秦王破阵乐》:是初唐三大乐舞之一,又名《七德舞》。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破阵乐》在当时可谓乐舞中的辉煌作品之一,它的创作并非仅仅是唐太宗在宣扬武功,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太宗的治国思想和军事策略,这其中渗透着他主张以武功打天下,以文德治天下的文韬武略。此舞在太宗以后的唐代帝王执政时期也频繁在宫廷演出,这也是太宗希望子孙继承作乐达意传统心愿的实现,更表达了他要求后代勤勉戒律、嗣守洪兴、戒骄戒奢、定国安邦的愿望

《白纻舞》: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吴国。是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繁。舞女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形成各种轻盈的动态。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健康。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

《巴渝舞》:是汉代的男子群舞。《巴渝舞》是汉代的主要舞蹈之一,它原是西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汉代《巴渝舞》以表现军队战斗场面、歌颂帝王功德为主旨,常在宫廷里演出,因而成为汉宫廷舞蹈 《踏谣娘》:是起源于北齐(亦说隋末)、盛行于唐代的民间歌舞戏。相传有姓苏的男子,无官职,自号郎中(古官名),面丑,爱酗酒,醉后常痛打妻子。妻貌美并善歌舞,受屈挨打后常向邻里哭诉其冤苦。后演变成歌舞戏。这个歌舞戏有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有矛盾,有冲突,有情节发展,有歌,有舞,有表演,已具后世戏曲艺术的雏型

《大夏》:传说是我国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产生的著名的歌舞。是歌颂夏禹的乐舞。它有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但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原始的图腾崇拜,也有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转踏》:转踏是兴盛于北宋的歌舞艺术形式,由“踏歌”转化而来。常以《调笑令》为曲调,所以又称“调笑转踏”。形式多样。主要演出于士大夫的公私宴席,以女子队舞的形式表演,伴有独特的文体体制,对后世戏曲有重要影响

《村田乐》:宋代民间“舞队”舞蹈性较强的舞蹈之一,是一种表现农村生活的民间舞蹈,乡土气息浓郁。传至清代,已演变成汉族地区最流行的民间舞《秧歌》

《杨柳枝》:唐代女子歌舞。此歌舞音乐系由北方民族豪放的民歌发展而来。轻盈的体态,美丽的薄舞服,秀美的手姿,柔软的腰功。是一个既优美又矫健的“键舞”

《清商乐》:中国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它采用了《相和大曲》弦-歌弦-送歌弦的三部结构。它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元旦朝会、宴飨、祀神等活动。由于它与汉代相和旧曲都是汉族传统音乐,因此,在当时各种乐伎中,被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为宫廷所重视

“百戏”: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它是一种综合串演的形式,表演项目十分丰富,演出规模可大可小,节目也不尽相同

《六代舞》:相传为中国古代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个时代的祭祀乐舞。又称六乐。它开中国古代雅舞之先河,代表古乐舞的正统。黄帝时代的乐舞称《云门》,相传黄帝氏族崇拜云,因此这可能是祭祀云的图腾舞。唐尧时的乐舞名《咸池》。虞舜时的乐舞称《大韶》,相传演出时“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夏禹时的乐舞称《大夏》,传说是颂大禹治水的。殷墟卜辞证实《大蠖》,是商代祭汤的乐舞。周代的乐舞名《大武》,传为周公所作,是武王灭商后献馘于祖庙时演出的。据史籍,《大夏》以上为文舞,象征以文德治天下;《大蠖》、《大武》为武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六代舞到春秋以后,受到民间俗舞和宫廷女乐的冲击,已名存实亡

舞臣:商朝时,为了满足奴隶主以乐舞享乐的需要,出现了最早的专业乐舞艺人——舞臣,也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的舞蹈官员

《大韶》:是雅乐舞蹈主要内容的六大舞之一的舜乐,简称《韶》;亦作《韶箫》、《箫韶》、《韶虞》、《昭虞》或《招》,是六乐中最著名的一部。内容是歌颂舜帝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击石拊石”,是“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葛天氏之月》:商丘所辖的宁陵历史悠久,上古之时,葛天氏族部落便在这里休养生息,并以集体的智慧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葛天氏之乐》。传说此乐舞出自一个叫做葛天氏的氏族,由八首乐曲组成。该乐反

映的仅仅是葛天氏族部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缩影。《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而且是中国的第一部保健操舞和中国第一套仿生气功谱。创作《葛天氏之乐》的葛天氏,既是商丘人的先祖,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其创作的《葛天氏之乐》,不仅可以让后人了解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活的片断,而且还显现了葛天氏族部落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求生存的同时,在原始农业、原始歌舞、原始气功保健等方面的艰辛探索及不朽业绩

周代宫廷乐舞的组成部分:由《六舞》(六代舞)、《小舞》(六小舞)和《四夷之乐》组成,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乐舞体系。《六舞》,它们都是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⑴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⑵唐尧时期的《大咸》⑶虞舜时期的《韶》⑷夏禹时期的《大夏》⑸商汤时期的《大蠖》⑹周武王时期的《大武》。“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表演的场合隆重,人数众多。六部乐舞的大部分由所传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乐舞整理增删而成,所以又叫“六代之舞”。 到了后代,“六舞”就都被称做“先王之乐”,成了神圣的“雅乐”。它们的影响波及到后世数千年。“六小舞”则是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有时也用于某些祭祀场合。周代“乐师”的任务就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六小舞》包括有《帗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六代乐舞从秦朝后只有韶乐(文乐)和武乐两种。韶、武两乐,是历代宫廷中最重要的雅乐,韶乐是等级最高的礼乐,一直延续到清朝

周代的乐舞评论:1.儒家的乐舞理论 是我国古代各种乐舞理论中自成体系、较为完整、影响最大和最深远的2.墨家的乐舞理论 墨子反对乐舞是从反对贵族的乐舞享乐,发展到反对一切乐舞活动,包括农夫、织女的自娱性民间歌舞活动;周代是我国舞蹈取得很大发展的时期。西周重视礼乐,不仅继承、整理前代乐舞,还创立了礼乐制度

《相和大曲》: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金、辽时期的舞蹈特点:一.、辽代舞蹈的兼容精神1.辽承唐舞倡诸舞2.辽代遗存的舞蹈形象;二.、金承辽舞融宋舞

明代戏曲:舞蹈戏曲艺术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于一炉,但歌舞演故事则是基本的特征。因此,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明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那就是“传奇”剧的大繁荣。明代人演戏,也喜欢安插一些舞蹈场面。传统戏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丰富而绚丽的戏曲舞蹈还从飞禽走兽造化万物中吸收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戏曲舞蹈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一宗宝贵遗产

清朝的民族舞蹈:清代的宫廷宴乐,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从舞蹈名称、内容、表现形式的变化,又反应了那个时代民族融合的印迹。清代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气流传下来的大部分舞蹈大都成为各民族的代表性舞蹈

明代的宫廷舞蹈:明代宫廷舞蹈亦分雅乐舞蹈和宴乐舞蹈,明代雅乐舞蹈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用于祭祀等,与前朝并无明显差异。宴乐舞蹈也无特殊之处,更重于礼仪性和典礼性。明代宫廷舞蹈继续沿袭柔媚典雅的汉民族舞蹈的传统。在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可以看到不少曼妙的舞姿形像,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简而言之,明代的宫廷舞蹈,没有唐代舞蹈的大气、包容和多元化,它的特点是程式化

燕乐大曲:唐代的“大曲”是一种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又叫“燕乐大曲”,演出时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宫廷音乐,它将我国音乐史上的歌舞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由于规模较大,所以大曲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如都由“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由长短不等的歌舞组成。燕乐大曲包括清乐大曲、西凉大曲、龟兹大曲、疏勒大曲、高昌大曲、安国大曲、天竺大曲等。燕乐大曲和法曲的艺术水平最高,结构也较庞大复杂。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大曲就是经唐玄宗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年)是清代末年出生在天津的舞蹈家。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百戏

百戏是汉代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形式。

十部乐

是唐代的部伎乐舞,其内容有《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龟兹乐》、《高昌乐》。

《白紵舞》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的主要乐舞之一,因身穿白色舞衣而得名。

5、《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舞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舞蹈以杨玉环的表演最著名。

1、《葛天氏之乐》

远古葛天氏部落的歌舞.《吕氏春秋》记为:三人执牛尾,踏足为节,载歌载舞。该乐舞有八段:《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该乐舞主要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2、六舞

六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3、大武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是一个以歌颂武王伐纣为主题的乐舞.

4、《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舞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舞蹈以杨玉环的表演最著名。

5、踏歌

歌舞艺术盛极一时的唐代,在节日的娱乐活动中,歌舞也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如象当时民间盛行的《踏歌》,就是节日中的重要活动项目。《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歌舞(早在汉代已有记载),它不是对某一个舞蹈的专称,而是古人对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的通称。

《踏歌》的歌唱特点是:同一曲调,即兴填词,反复传唱,人们齐声欢唱,歌声入云,《踏歌》舞蹈动作的特点是:一群人,手连着手,随着歌唱的节奏,以脚踏地,即所谓“连袂踏歌”。

1、原始舞蹈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原始舞蹈的特征是1、强烈的功力目的2、高度的生命情调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它的情感表现形式有两种类型,一是模拟再现,如:模拟再现战争或狩猎的过程,二是力动表现,即“纯舞”。 闻一多对澳洲的“科罗波利”舞的目的曾总结如下:①以综合的形态动员生命②以律动的本质表现生命③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④以社会的功能保障生命,它是我们研究原始舞蹈的理论指导,

2、简述《剑器舞》的著名舞人及艺术特色

要点:《剑器舞》的著名舞人是唐代的公孙大娘。

《剑器舞》是唐代著名的“健舞”。 劲健矫捷、洒脱明朗、快速有力

3唐代宫廷乐舞机构对唐舞的发展有无积极影响?为什么?

要点: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其完善的宫廷乐舞机构为唐乐舞提供了条件,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其乐舞机构主要有:大常寺、教坊、宜春院、梨园,其对唐乐舞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前代宫廷乐舞的继承与创新,对国外民间舞蹈的吸收与融合,对宫廷自创乐舞和宗教乐舞的借鉴,以及对歌舞艺人的培养与发展,使唐代乐舞形成样式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的全盛局面。

4戏曲舞蹈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要点:宋元“队舞”已使中国古代舞蹈形成高度规范,到了明清时代,由于戏曲的再度崛起,舞蹈被融入戏曲艺术,促成了戏曲舞蹈的高度发展,它是有别于单纯表演的新舞种。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集大成者,负载着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既有宫廷舞蹈的严格程式,又有民间舞蹈的风格式样以及文人艺术的意趣,其特征表现为:

宫廷舞蹈的严格样式:戏曲舞蹈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程式性。

2) 民间舞蹈的风格式样

3) 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

4) 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1、简述《九歌》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巫舞在夏商周三代发展得最具代表性的楚国的祠神歌舞。屈原的《九歌》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九歌》共有11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分别是迎神曲和送神曲。除第10篇《国殇》外,每一篇祭一位神灵。

其内容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从《九歌》各篇的内容看,除了《国殇》,都是颂神和娱神,而且所塑造的神鬼形象非常之美,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含蓄哀婉的情调,五彩缤纷的画面,优美丰富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九歌》所描述的舞蹈都代表了先秦民间巫舞的高水平。它奇异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精美的语言,流畅的节奏,优美的舞蹈堪称我国古代祠神歌舞的一绝。

2、宋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中国古代舞蹈经过唐代的高度发展后,到宋元时期,进入了舞蹈史上又一个转折阶段,宋“队舞”的程式,是自原始社会以来古代舞蹈高度规范化的象征,也是艺术形式充分成熟与定型的标志,亦即符号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宋代舞蹈在所面临的历史转折面前,以其独特方式,将舞蹈的历史翻向了新的一页——这就是“队舞”的建立。其审美特征:程式性特征;综合性特征;“理趣性”特征;“雅化倾向”。(要点) 宋舞的审美特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态和文化精神,其舞蹈风格打上了该时代文化的烙印而有别于唐舞雍容、放达、流畅、洒脱之风。表现出娇柔、纤弱、娴静、淡雅的特点。宋代“队舞”是以文学为依托,建立起的一套程式规范的舞蹈新式样,借助于文学手段,既表现了宋人的某些哲思理趣,又满足了宋人对审美品质方面的要求,有效地确立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为什么说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要点:唐代舞蹈无论是品种、类型、编导手法,还是表现方式,在古代舞蹈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因此唐代舞蹈享有“高峰”的盛誉,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其完善的宫廷乐舞机构为唐乐舞提供了条件,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其乐舞机构主要有:大常寺、教坊、宜春院、梨园,其对唐乐舞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前代宫廷乐舞的继承与创新,对国外民间舞蹈的吸收与融合,对宫廷自创乐舞和宗教乐舞的借鉴,以及对歌舞艺人的培养与发展,使唐代乐舞形成样式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的全盛局面。 部伎诸乐:九、十部伎及其代表作

“健舞”“软舞”

2试论汉代舞蹈的发展及特点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汉代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⑴、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

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

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主体,如:《总会仙唱》就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的理想王国,它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朴实纯真的神仙境界,折射着汉代人对人生永恒的希冀。汉代舞蹈中,与神仙幻想这种属于原始艺术风范的舞蹈有:《干戚舞》,《巴俞舞》。

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形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如:汉代的《灵星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农业劳动舞蹈。

⑵、形式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如:战国时代旋娟、提嫫的《萦尘》、《集羽》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楚舞”是以折腰、舞袖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调的战国楚地民间舞蹈,而折腰、舞袖是汉代舞蹈的一大特征。

汉舞在横向充实方面,大量吸收不同时代姊妹艺术和外域舞蹈的养料,其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如:《盘鼓舞》运用了杂技技能,“纵蹑于盘鼓之间,高腾低跪,手摩足跌,屈身折体的动态舞姿,《刀舞》、《棍舞》吸收了武术成分,《鱼龙曼延》融进幻术。

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一方面,“巾舞”“袖舞”柔美舒畅,轻疾如飞;另一方面,“巴俞”“建鼓”劲健顿滞,昂扬粗犷。

名词解释:

1、雅乐舞:不论身体动作、音乐曲调和词意表达,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舆论道德的表现,并被限制在理性的原则之中。

2、走会:清代传统灯节和迎神赛会时,多种民间艺术组合一起表演,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队伍

3、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坐奏

4、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

5、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

6、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

7科:元代杂剧终出现了表情提示性文字和舞台表演动作说明性文字——科

一、汉代百戏的特点:

1、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和音乐演奏、歌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

2、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者有简单故事情节

3、百戏促进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为歌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舞蹈的特点: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八
《从舞赋走进汉代舞蹈》

982008年第2期

安徽文学

99

1002008年第2期

安徽文学

描写古代的群舞篇九
《中国古代舞蹈6》

州的中原旧乐相合,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凉国都,敦煌石窟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韵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最重胡舞,隋大业年间的九部伎中,西域乐部占有6部,至唐贞观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乐》。盛唐健舞《胡腾舞》和来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风靡一时。出自中亚石国的《柘枝舞》,流传到宋还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与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变了胡舞的原貌,发展成一种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继汉代《盘鼓舞》、北朝《西凉乐》之后又一中西乐舞结合的典型产儿,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宝库。

唐代

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 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

至唐代,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唐代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乐舞,又有北朝的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康国、安国、疏勒等东、西方乐舞,特别是接受了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旧乐新声,汉胡交融,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隋代的乐舞俑:长袖舞及伴奏乐队]

从九部伎、十部伎发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规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为代表,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安徐娴雅,有的充满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诗型舞蹈的创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艺术风格的,是小型娱乐性舞蹈健舞和软舞。健舞中以《剑器》、《柘枝》、《胡旋》、《胡腾》为代表。软舞中以《绿腰》《凉州》《春莺啭》、《乌夜啼》为代表。代表唐代乐舞艺术高峰的是歌舞大曲。唐代大曲是集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二者之大成。汉代大曲在结构上有“艳”(引子)“解”(乐段)“趋”、“乱”(结束部分)等部分。大曲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乐舞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在结构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节的高潮;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结束前的缓板)、“煞”(急促的结束乐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形态。《教坊记》记载,唐代有46种大曲,其节奏复杂、曲调丰富,结构严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级形式。

大曲中有一部分名为“法曲”,富于《清商乐》的优雅情调。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誉为唐代舞蹈之冠。

宋代

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见宋代宫廷队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见宋代民间舞队)。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如队舞中的参军色,又名竹竿子,担任勾队、放队、致辞、与领舞人对话,不但起了报幕人的作用还是节目中有机的一员,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绿腰》,宋代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大曲《熙州》,有《迓鼓儿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剑器》,有《霸王剑器》。《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了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元代

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态,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惨打悲蹈动作起了名字,如“扑红旗”、“拖白练”、“踏跷”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以来,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兴,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东汉桓帝等,祠佛“做倡乐,以求福祥”;北魏洛阳的景乐寺,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乐”等,名为正乐,是宣传佛法的。唐代十部乐之一的《西凉乐》中,有《于阗佛曲》,宋代宫廷队舞中有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是宣扬佛教的乐舞。

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每队分10个小队。在《乐音王队》的10个小队中,引队是乐队,有两个妇女队,一奏长春柳之曲,一执牡丹花舞,在第10小队中还有妇女作花稍子鼓舞,其余都是男子队舞,扮成神鬼相。在《说法队》中还有扮成八大金刚相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 》《日月扇舞》《幢舞》、《伞盖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明清

明清时代的舞蹈 这一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 明代宫廷舞,大祀庆成大宴用《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万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

清代宫廷宴乐队舞的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骑射的《扬烈舞》和大臣对舞的《喜起舞》。舞的内容是有寓意的,开始乐队站两翼,歌者13人,奏《庆隆》乐章,表演《扬烈舞》,有穿黄画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跃扑跌,像奇异的野兽。又上骑竹马的8人,周旋驰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兽,群兽随而慑服。这时,《喜起舞》舞队上场,大臣朝服18人,对舞欢庆。

明、清的戏曲舞蹈,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5类: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莲救母》剧中的《跳和合》、《跳钟馗》、《哑子背风》。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马”、“走边”。③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如水袖、翎子、甩发、髯口、扇子、手绢、长绸等多种。④刀枪把子。⑤跟斗。戏曲舞蹈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这对打开中国古典舞蹈的宝库,研究古代舞蹈的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因为各民族的生活、历史、宗教、文化和风俗不同,产生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舞。从流传至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来看,这些舞蹈绝大多数在明清时期已定型成熟(见明清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蹈)。

种类

1、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2、两汉时期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1)武舞: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

(2)文舞:长袖折腰舞、掌上舞、盘鼓舞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东夷之乐执矛舞、西南夷之乐执羽舞、西夷之乐执戟舞、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1)清商乐舞 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大垂手》舞、《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铎舞》、《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4、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5、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三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五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