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8    阅读: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一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

我们常用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作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当我们还是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自己的笔下用这句话来形容教师。的确,与蜡烛燃烧自身给周围带来光明相同,老师们也用知识和经验教育着每一位学子,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在很多人看来,更加强调和歌颂了教师的无私奉献。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好像国家投了那么大的成本培养出来的教师就是要“燃尽”自己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两袖清风,无私奉献。教育工作是一个需要思维很活跃、文化素养很高的工作,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需要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具有牺牲精神,但是,并不是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的这种。“蜡烛”用来比喻教师,其核心寓意在于“牺牲”二字,但我觉得,牺牲,并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至少用来比喻教师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首先,牺牲是一种单向的付出,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有减无增。但是,多年的教学备课过程,“教学相长”的真理让自己收获颇丰。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牺牲”一 词,

既是道德层面上的过度拔高,也是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片面贬抑。

对于教师“牺牲自我,成就他人”这一“蜡烛”精神,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最终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便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然而,可以明确的是,这一道德准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因此,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2、教师职业虽因其所担负的特殊职能而有其特殊之处,但作为社会众多不同职业中的一种,归根结底仍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既为谋生之道,必有利益之需。因此,教师的工作并非纯粹的、如“红烛”般的无私奉献。教师工作虽包含公益的成分,但其本质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非高尚、无私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换言之,以“蜡烛”精神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不合理地抬高了教师职业的精神地位,过高地设立了教师职业的道德义务。

3、“蜡烛”意味着“牺牲”、“无我”,是传统社会对教师职业所设定的最高道德标准。社会用底线道德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对于教师,也应由基本的教师道德准则来要求。因此,“蜡烛”只应是道

德的推崇,而不应是道德的要求。

4. “蜡烛”只强调了输出,以燃烧自己为代价去“照亮别人”,但忽略了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取有用的东西( 包括思维、启示等等) ,因而使教学过程变为单程流向,没有真正体现出是一种教学互动的特点。

个人认为,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完全可以理解为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实现;在爱学生的同时,突出人格教育的魅力和力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的是燃烧的希望,是“凤凰涅盘”,而不是燃烧的晦涩。

总之,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与牺牲、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教育创新。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其意义不是无私和牺牲,而是生命力量和精神体系的升华。对于全社会而言,这种升华与忘我相比,也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二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的价值实现及职业道德升华

我们常用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作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当我们还是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自己的笔下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师者。的确,与蜡烛燃烧自身给周围带来光明相同,老师们也用知识和经验教育着每一位学子,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在很多人看来,更加强调和歌颂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我认为教师的“蜡烛”精神准确的讲应该是教师的价值实现和职业道德的升华。

任何职业的存在都有其社会需求,教师这个职业也同样有其特有的社会需求。唐宋八大家韩愈曾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在科学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教师从事的教育劳动有着更新更深层次的定义:一种传播文化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的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恰恰就是教师履行其社会责任,完成教师这个职业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取得好成绩,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教育学有所成,这些体现的是教师个体存在的价值,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万千在知识海洋中拼搏学子的引导者,每一位教师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他们扬帆破浪,冲向竞争激烈的社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学传播和教育方法的实施,使受教育者所学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用。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教育的工具、手段和力量。当作为“蜡烛”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辛勤教育工作“燃烧自己”的时候,“照亮”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学子,更加“照亮”社会。可以说学生们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蜡烛”精神,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所有教师的“蜡烛”精神,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道德是做人的规矩,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人们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的风俗习惯来维系,是调节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与人们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规范和准则。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教师如何更好的遵从职业道德则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成为学生们的良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学习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思路,积极总结,并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的提炼,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我们业务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从中受益,接受到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我们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使自身得到提高,有一句话在教室中较为流传“若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学生从我们从事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的过程,更是我们自身业务水平提高,知识储备扩大,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也要成为学生们的益友,学生在一年一年的变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社会经验差距,人生观和价值观差距也随之发生变化,想要成为学生们的益友,就需要我们既要保持为师者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品质,还需要我们把握时代节奏的变化,把握学生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些不仅需要我们不断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拉近学生和我们的距离,还需要我们善于把握学生们的思想,善于站在他们的立场分析和总结问题。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能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可以在一起无话不谈的朋友的老师,其教学成绩也往往是最为出色的。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直接表现为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接受。反之,有很多学生经常因为对教师本人的不喜欢,进而不喜欢该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影响了学业。

教师“蜡烛”精神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和总结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学生的生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我们才能释放更多的 “光亮”,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教师“蜡烛”精神是让教师更好燃烧自己,发挥自己作用,更好诠释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更是教师提高自己,释放自己,使教师职业道德得到认可,得到升华的过程。

蜡烛燃烧了自己,给周围带来了光明,人类对光明的向往是蜡烛存在的意

义,蜡烛的燃烧过程就是蜡烛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精神升华的过程。教师发扬“蜡烛”精神,释放自己的知识,人类和社会对于知识的向往就是教师存在的意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从事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价值实现及职业道德升华的过程。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桃李满天下,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蜡烛”精神,更好的遵从和升华教师职业道德,我们都能够桃李满天下,社会的发展也会变得充满活力,欣欣向荣。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三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_蜡烛_精神_侯学良》

【特别关注】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侯学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摘要:针对当前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以“蜡烛”精神为主题,就“蜡烛”精神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结合高校教学现状,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思想行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奉献精神

多少年来,人们在颂扬教师的同时总常用“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而广大教师也在这一名言

耕耘着、奉献着,在为国家培的激励下,辛勤的工作着、

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闪烁着自己光芒,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这支始终以奉献为宗旨的队伍却出现了与之不相容的若干问题,如辅导学生时进行收费、利用学生获取项目、让学生帮自己干活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从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角度对教师所应具有的“蜡烛”精神产生的怀疑,甚至有些教

“蜡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师对自身是否应该还是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与未来,因此,有必要在当前形势下对之进行再分析与再思考并予以匡正,以避免这些问题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蜡烛精神的内涵

蜡烛就其物理意义而言,是一种能燃烧且释放出光和热的物质,它由石蜡和线芯组成。当把线芯点燃时,蜡质就产生了化学变化,并在其变化中,不断释放出光和热,直至燃烧完毕。为此,当人们使用蜡烛来隐喻老师时,就用蜡烛的光和热来隐喻地表达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等含义,这些含义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记得韩愈的《师说》曾经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的含义不应仅仅是指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问,开启智慧。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无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时,就是教师使我们得到了启蒙,打开了我们的心门,开启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了世界。因此,教师就像黑暗中的蜡烛,它的点燃使学生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世界,看到了未来,也看到了希望。

2.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人在黑暗中前进时,为了

同样,在学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

!!!!!!!!!!!!!!!!!!!!!!!!!!!!!!!!!!!!!!!!!!!!!!

使导师在完成正常科研和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

导和帮助,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积极开拓导师指导的新途径,突破导师的指导范围,如通过各种方式,

锻炼,做课题,接受让学生到科研条件好的学校去学习、

接好的学习经验和学术熏陶。鼓励研究生参加研讨会,

近专业的顶尖学者和前沿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授课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亮点和兴趣点,增强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逐步培养其

导师要切实肩负起对本专业的兴趣。在课题研究阶段,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职责,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对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要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研究生的实际特点,从德育教育、现代畜牧业思想灌输、将科研与基础理论教育相结合、强化导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牢固研究生专业思想,拓宽就业范围,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才能提升畜牧兽医专业科研和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设置实践计划、建立考核体制、提高实践硬件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上述思想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出版2007.社,

[3]马永斌,严继昌.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特点及其德育对策[J].青年研究,1999.

[4]孟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

[5]王方艳,试析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高等农2010.业教育,

[6]周喜新,李阿利,毛友纯.新形势下地方农林院校农学类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研究生教育,2009.

[7]黄瓒.对我国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3.[8]王蔚虹.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导师指导问题分析———基于五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08.

作者简介:李赫(1975-),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

员,主要从事研究生与科研管理工作;张西臣(1962-),山东淄博人,博士生导师,教授,副院长。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2008002,201051026,20101006)

【特别关注】

习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也需要领航人的

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也需要光明来指引。而指引。

此时的教师就如点燃的蜡烛所放出的光芒,指引着学生

这个光,它能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黑暗走前进。向光明。

3.教师是学生的知心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如同一颗颗小树,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雨露,只有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的成长。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与心灵,因此,当学生释放出这些如同小树渴求阳光与雨露的期盼时,老师就像他们的知心者一样,赋予他们所需要的那份温暖。这温暖就像燃烧的蜡烛释放出的热一样,温暖着学生们的心房,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了能量。

4.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如果说石蜡是蜡烛的能量源泉,那么知识就是学生们成长动力的源泉,所以在学生的成长中,他们需要无穷无尽的知识来做为他们成长的动力。然而,知识是无价的,获取知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在教学中,老师却不图回报,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交给学生,给学生启蒙、激励、关心、指导、爱护和帮助,而

人们用蜡烛比喻教师这些付出却是无法计算的。所以,

的无私,表达对老师的一份感激、赞美、颂扬和讴歌之情。由此可知,蜡烛精神是人们从传统角度对教师所具有的一种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诠释,是一种对老师默默奉献、倾其所有、充满爱心精神的高度赞扬。多少年来,正是这种蜡烛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教师努力耕耘,才铸造了无数的优秀教师[1]。因此,蜡烛精神所体现的内涵就是一种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的无私奉献精神,但这也正是师德之所在。

二、对蜡烛精神的再思考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改革的引导下有了很大地进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师在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之时也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尽管国家特别重视教育,广大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跟一些行业的收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扎根于农村或山区的教师,

迫于生活和各方面的他们的收入就更为单薄了。为此,

压力,很多老师在从教的同时,还在外代课或从事其他兼职工作,以增加一些收入。其实,这本来无可厚非,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收入也是正当的,但由于一些老师把自己的精力过于投入到其他方面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使得对学生的关心、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尽心、对教育事业的倾心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更有甚者,一些老师利用自己培养学生的名义,让学生帮自己做项目,替自己讲课,而自己却在外找项目或挣钱,为此,他们的行为自然就使学生对他们失去了敬意,也使教师这支让人敬佩和尊敬的队伍受到了污染。客观的讲,在不影响自身事业的同时,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一般都不反对教师在外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增加一些收入,但是,在做这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时,教师应当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

人民教师,要坦然接受现实,绝不能在物质面前被击倒,

不应为金钱所腐蚀,不应为了挣钱而给自己的授课带来影响,不应为了金钱而不去培养学生,一味地找课题、做

此时,蜡烛精神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奉献,即面对金项目。

钱诱惑时,一种适度的禁欲自控精神,一种宁可失去挣钱机会也不能影响自己教育事业的负责任的精神。试想,一个满脑子装的都是名和利的老师,怎能给学生以理智之光、文明之光?这样的教师不但成不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反而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误导者。为此,要想成为一名具有蜡烛精神的教师,就需要在新形势下,结合自己的教育对象,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三、对蜡烛精神的再要求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照亮了人间,但它具有两个不足,一个是能量的有限性,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但对于教师来讲,特别是要成为新时代的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要想成为一支真正的蜡烛,那就必须克服这两种不足。

1.能量的有限性。过去,蜡烛精神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承担着把人类的知识

为了完成这神圣的职代代相传下去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责和使命,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无怨无悔的传播给学生。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环境充分敞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有时学生比老师还知道的多,所以,如果老师还是依然用陈旧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就会禁固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为此,老师要想继续持有这种蜡烛精神,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充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勤学钻研自己的专业,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能量,不断地更好更亮地照亮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并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2.不可再生性。蜡烛只有不断地燃烧,才能发出光和热。但是我们知道,蜡烛能放出的能量和光是有限的,只要燃烧完毕就不再存在。但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把教师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地交付给学生,并且使自己的教学能量越来越大且具有持续不断地永久性,就成为教师蜡烛精神的一个新问题。很显然,教师作为蜡烛的一个隐喻,其含义并非指蜡烛的物理特征,并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燃烧完而不复存在,而是指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蜡烛的光很弱,教师掌握的知识其实也是有限的[2],若要使这种光芒持续长久,教师就必须把这根蜡烛装上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增添新能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不断更新专业技能,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突出自己人格教育的魅力和力量,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燃烧的是希望,而还是暗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并使知识具有持久性和可再生性。

【特别关注】

现阶段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及政策措施

杨帆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19)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视角,阐述了教育公平的含义,分析了我国目前影响教育公平的关键性因素,指出现阶段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影响因素;政策措施

温家宝总理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而教育公平正是整个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教育公平一直都是国家和政府重视的内容。《国

)》(以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这正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多年重视教育公平

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而如今,

《教育规划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发的

纲要》中史无前例地提出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不仅标志着教育公平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还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有能力对改善教育公平问题实行有效的措施,更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进行到了一个新阶段。国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正确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对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重视教育公平,才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其丰富的内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具有社会性的概念,其内涵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价值体

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系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追求,是具

它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有社会性的事物。

进的。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罗尔斯的教育公平观,它主要是通过两个基本原则的论述而表现出来的。第一个是平等原则,即每个人都有接受各种教育的自由权利和机会,包括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两层含义。罗尔斯把教育看作公共财物,因此每个人都有获得它的平等条件;第二个原则是差异原则,即在社会成员中确保处境不利者的受教育机会,即社会

西方很多学者对那些自然条件和社会较差者进行补偿。

的教育公平理论都与此观点一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就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其主要原则包

税区内所有括:资源分配均等原则:主要保证同一学区、

学校和学生实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财政中立原则: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有关;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财政拨款;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的原则: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收取一定的教育费用,并对学生采取“推迟付费”的办法;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原则:这是现阶段各国学者判断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最终标准。从法学角度来看,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受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

教育的权利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受教育的权利由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通公民的

----------------------------------------------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神圣而伟大。为了

完成好这一重任,教师就应该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用乐于奉献的精神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用自己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并且把学生成才当作自己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幸福。尽管时代发展了,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其内在的含义,而不能曲解或就字面意思来理解,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认为蜡烛精神已经过时,要真正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沐浴着时代光辉的蜡烛也有了更新的含义,因为时代要求教师这个新蜡烛要比以前更有光度和亮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特别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

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和可持与牺牲、

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作为教书育人的

最高境界,其意义不仅是无私和奉献,更是生命力量和精神的升华。对于全社会而言,这种升华与奉献相比,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奉献一生。

参考文献:

[1]刑永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付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作者简介:侯学良,男,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四
《蜡烛的精神》

蜡烛的精神

五.五 曹琪琪

为什么我崇拜的东西是蜡烛呢?

那是因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正在写作业,妈妈在绣她的十字绣。突然,整座房子一片漆黑,我俩愣了半分钟,便立马意识到-------停电了!我妈妈在黑暗中摸索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手电筒。可是还没用一会儿,便没有电了。妈妈只好又摸索着寻找。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根完整的蜡烛,终于一种昏暗的光照亮了我写作业的地方。我向妈妈抱怨:“为什么只找到一个这种东西?”妈妈说:“对不起,再找不到其他手电筒了。”一小时后,我将全部作业做完了。可是,蜡烛它在“伤心的抹着眼泪”,而且,它的身子越来越矮,最好化为乌有,整个房子又陷入了黑暗中。

这一次,蜡烛给我的启发很大。在之前,我觉得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东西,现在望见它,一种敬佩感油然而生:它为了照亮别人,不惜奉献自己小小的生命。

有的人不正是这样吗?比如:守卫祖国边疆安全的解放军叔叔、阿姨,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没有自私,没有贪生怕死。还有将自己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老师。这些人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将自己的知识没有一点儿保留地教给学生。他们只为了一件事------祖国的未来!还有救死扶伤的

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人。这种精神不正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一样吗?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五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蜡烛,一种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一种用之于点灯、照明的什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把老师和蜡烛联系在一起,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是因为教师与蜡烛的作用和秉性极其相似: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直至“香消玉损”;教师,孜孜不倦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浇灌花朵,直至青丝染霜雪、皱纹满双颊,却无悔无怨。正是因为这种“蜡烛精神”,教师这一职业才被人们尊称为 “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才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在充斥着种种名利诱惑的今天,在耕耘和收获并不成正比的今天,在道德拼不过金钱的今天,在理想被现实耻笑的今天,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蜡烛,你那黑暗中微弱的光亮,还能被多少人仰慕呢?

恰恰是在以上种种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思考蜡烛精神,让它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号中、作文里、历史中,而是将现实重新照亮。

“蜡烛精神”应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要将淡泊名利、舍弃追求、默默奉献、倾其所有,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的作风进行到底。这也正是师德之所在。一个不具备“蜡烛精神”的教师不管其学识多么渊博,教学技能多么纯熟,都不能赢得学生的内心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也正如孙志文先生所说:“教师惟有忘却自己的私利,才能够享受住他的工作。”

“蜡烛精神”适应了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职业以发展中的“人”为工作对象,我们要把他们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是相当艰巨的。所以,我们的劳动对象也要求我们从事着既要劳体又要劳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劳心。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先进得多了,但这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劳动的辛苦性、复杂性、创造性以及社会责任之大的特点。这由此也决定了我们从事教师这种职业需要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就是“蜡烛精神”。

“蜡烛精神”维系着最后一块纯洁的圣地。再顽劣的孩童,内心深处也会对某位恩师有一种近似本能的崇拜感。当学生最终走入社会,在他经历风雨、遭遇挫折、万念俱灰之时,如果曾经有那么一位老师,真正奉行了蜡烛精神,在清贫中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真诚育人,那么这记忆中的小小烛光将会被神奇地放大,给困境中的人带去无尽的温暖与力量。试想,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微笑地秉着一支燃烧的蜡烛,温暖学生的心,当学生们长大成为社会支柱之时,世界将会怎样?若所有的老师都冷漠地熄灭烛火,只是敷衍着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并不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培养学生,永远也无法得到学生的敬佩,更加谈不上什么温暖与力量,那么,在冰冷角落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世界又将会是怎样?

在我们弘扬蜡烛精神的同时,要也要注意全面理解它的含义,不能片面地将其扩大化。以人为本也是有着双重内涵的,对学生如此,对蜡烛精神的主体——老师,亦要如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与牺牲、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教育冲动和教育创造。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其意义不是无私和放弃,而是生命力量和精神的升华。对于全社会而言,这种升华与忘我相比,也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如果为了成为蜡烛,只是照亮了别人,而牺牲了自己或家庭的幸福,那么并不值得大家去敬仰和效仿,只能遗憾地说,你的能力不足。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事业有成,又能把握住自己幸福的人。如果整天生活在对家人的悔恨中或自己的痛苦中,怎能教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呢?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不但要愿当蜡烛,还要会当蜡烛,奉献出的是自己的精力和热情,而并不是自己的全部幸福。蜡烛精神不需要无谓的牺牲,它的光不仅照亮了别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更加关心教师自身发展,不应对不合理现象视而不见,却一味强调要

教师无私奉献。而是要创造一个真正和谐、公正的大环境,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又切实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广大教师的生命质量有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六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读到这句诗,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深夜里,昏黄的灯光下,一位穿着朴素的老教师一个人还在安静的埋头思索,也许是在备课,也许是在阅读。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两袖清风,无私奉献。但是,上学时我却从未想过以后会从事教师工作,总觉得这个工作太古板,只是一味的解读教科书。但是,做了一年多教师以后,我的认识大为改观,教育工作是一个需要思维很活跃、文化素养很高的工作,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需要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具有牺牲精神,但是,并不是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的这种蜡烛精神。

“蜡烛”用来比喻教师,其核心寓意在于“牺牲”二字,但我觉得,牺牲,并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至少用来比喻教师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首先,牺牲是一种单向的付出。蜡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有减无增。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备课过程,却让自己收获颇丰。俗话说,学十遍不如教一遍。

一方面,专业知识的梳理,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再加上对知识外延的学习,就实际的知识流动而言,“教学相长”实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另一方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一堂课话语间的逻辑性,连贯性以及趣味性,都是要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梳理的,而在课堂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更是增强了这种良性刺激,使讲授时灵感泉涌。如果一位老师像任何一个称职的劳动者一样,在他自己的禾场里适度地付出了时间和辛劳,那么他也像每一个耕耘者一样: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心灵层面上,老师从学生们日新月异的长进中所得到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是无比甜美的,其甘醇更甚于农人看到庄稼长势喜人时的喜悦如果说备课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强化和提炼,那么课堂上环环相扣的表述过程就像不断转动的辘轳一样,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老师自身的知识潜力和思维活力。一言以蔽之,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牺牲”一词,既是道德层面上的过度拔高,也是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片面贬抑。

另一方面,牺牲是一种对自身利益的舍弃,以此来成全对方。蜡烛的照明功能就是以自身生命的消逝为代价的。以蜡烛比拟教师,实质上是把教师自身利益与学生的利益对立起来了。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可以适用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象主要是用在教书育人的领域,而在这个领域里,老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并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统一共荣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能真正让学生长久受益的好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足够的人格魅力。而要具备这些素养,一方面,老师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研修、进深来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确保能够把本专业最实用鲜活的信息养分及时输送给学生;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在健康活泼、多维多彩的个人休闲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积累人生经验,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洞察力。而这些真实的人生体悟和深厚的人文认知都将在教学中

转化为人格魅力,向学生们传递一种深刻而不沉郁、健康而不肤浅、高尚而不缥缈的人生态度,增进他们以及对人性和人文的哲理性认知。换言之,老师们需要一边汲取,一边给与。一边享受,一边分享。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知识链的良性循环。因此,社会和学校也应该积极保障老师们的权益,给他们提供合宜的物质待遇、适量的自由时间和足够的进修交流机会。如果要求老师们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专业教学工作中,废寝忘食到牺牲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地步,那不仅是对教师个体权益的漠视,也在根本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笔者发现,那些在教学上“出死力”的老师,有时反而会疏于自我完善,不仅专业知识容易流于陈腐,在德育上也无法深入。披星戴月,只为陪学生们一起“死读书”。虽可敬亦可叹!

相形之下,“人梯”或许是更好的比喻。好老师是学生们人生道路上的帮助者:借助于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人生智慧,学生们可以在学养和人格境界上都走得更高、更远、更稳健。而在借力于他人的同时,老师们自己的知识和品格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上升、强化。只有享受并保持这种同步上升趋势的老师,才能成为让学生们受益终身的好老师,也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丰富而灵动的内涵,才能避免为师者以“蜡烛”自居所引发的无端自怜与自傲。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七
《论述蜡烛精神》

辩证看待蜡烛精神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因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传诵千古。后来,人们也常说教师的工作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蜡烛”、“春蚕”来比喻教师。这足以说明教师这种职业具有很强的牺牲精神。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价值理念的丰富和多维化,这一传统定位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甚至有人说现在已经不流行“蜡烛精神”了,“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了。我觉得不大赞同。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具有“蜡烛精神”。

淡泊名利、舍弃追求、默默奉献、倾其所有,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这就是教师的风范、教师的情怀、教师的精神——蜡烛精神。这也正是师德之所在。一个不具备“蜡烛精神”的教师不管其学识多么渊博,教学技能多么纯熟,都不能赢得学生的内心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蜡烛精神”是一种倾其所有、充满爱心的精神,是一种为了奉献永不言累、永不言悔的精神,就是甘于奉献的无私忘我精神。其实,这也正是奉献品德之所在。

其次,教师的劳动对象要求我们具有“蜡烛精神”。

我们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我们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未成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要把他们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是相当艰巨的。所以,我们的劳动对象也要求我们从事着既要劳体又要劳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劳心。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先进得多了,但这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劳动的辛苦性、复杂性、创造性以及社会责任之大的特点。这由此也决定了我们从事教师这种职业需要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就是“蜡烛精神”。

我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的民族精神,无不在传承着这样的理念。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心中的目标和信念,在发扬奉献精神,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千秋基业,可以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历代忠诚将士奉为典范。我们当代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百姓的幸福,不惜耗尽生命的最后的一点力,他们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榜样,也让无数人们景仰和崇敬。正是有无数的人们在前赴后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挥洒着自己的血汗,也正是这无数的人们用美好的品质,伟大的精神,铺就了我们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而坦荡的大道,而今天我们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要立于世界之林,依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去奉献,去奋斗,去进取。我们的时代在呼唤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蜡烛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发扬光大。 但是,蜡烛精神不代表就是一味的牺牲自己,“教学相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俗话说,学十遍不如教一遍。如果说备课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强化和提炼,那么课堂上环环相扣的表述过程就像不断转动的辘轳一样,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老师自身的知识潜力和思维活力。而师生互动的电光火石更是增强了这种良性刺激,常常能够引发老师们自身在科研上的突破。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能真正让学生长久受益的好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足够的人格魅力。而要具备这些素养,一方面,老师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研修、进深来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确保能够把本专业最实用鲜活的信息养分及时输送给学生;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在健康活泼、多维多彩的个人休闲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积累人生经验,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洞察力。而这些真实的人生体悟和深厚的人文认知都将在教学中转化为人格魅力,向学生们传递一种深刻而不沉郁、健康而不肤浅、高尚而不缥缈的人生态度,增进他们以及对人性和人文的哲理性认知。换言之,老师们需要一边汲取,一边给与。一边享受,一边分享。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知识链的良性循环。

所以,我认为,蜡烛精神应该赋予新的意义。从传统的单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转变为与时俱进,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精神。除了认真备课,对学生负责,还要自我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边积极的去照亮别人,一边积极进取,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描写老师有蜡烛精神的篇八
《关于描写蜡烛的作文

.关于描写蜡烛的作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三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五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