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描述人生的寺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0    阅读:

描述人生的寺篇一
《描写人生的诗句》

描写人生的诗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白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几度寻君君不遇,梦里依旧相眷顾。千言万语难再叙,向谁诉?同在茫茫人生路。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多少人生风雨后?多少慷慨不再有?多少壮举一场梦?多少盛情一杯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执手看歌敲金钗,笑语落珠明眸睐。忽然蝴蝶春风满,焉教冷镜瘦朱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思。

瑶宫寂寞锁千秋,九天御风只影游。不如笑归红尘去,共我飞花携满袖。 匣浅难羁宝剑锋,玉藏石中也玲珑。初试清啼长天破,云光凝碧远岚平。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翩翩白衣云端客,生死为谁一掷轻。 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口成章,英雄盖世本无双。才华横溢,多少年来惊天地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质天何人能晓我?万里愁云困星锁。人生能有几次搏?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莫要论人生,人生已是夕阳红。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

人生自古多曲折,心内雪亮,身外雪亮,旧情一缕独难忘。

人生在世不满百,谁敢笑我鬓发白?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描写人生的诗句

品味人生的句子

描述人生的寺篇二
《关于人生的古诗文名句》

关于人生的古诗文名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描述人生的寺篇三
《描写人生沧桑的诗句》

描述人生的寺篇四
《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词句》

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诗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孔子(2500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孔老夫子在今天的沂河或者泗水边上看着河水流去,发出了一声浩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意思是一切事物都像这流水一样永远不断地流逝而去。几千年过去了,无数人事如流水般逝去,老夫子的这句话却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乐生避死是人的普遍行为。在广袤浩瀚的宇宙天地之中,人的生命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更使人们倍感人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有限和无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屈原(这是屈原在思考生存和死亡时所发出的慨叹,诚然生命的短促,使得人无法尽享尘世的所有豪筳,于是不得不发出如此悲怆的哀怨。往往是,人在尘世的生活越愉快,其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烦恼上面,凡事要看得达观些,应该敞开胸怀去欣赏,把握自己身旁各种美好的事物。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阮籍(悠悠天道恢弘邈远,而岁月却是易逝难留,就如同晨露一般,转瞬就消失不见。面对高山、江河的亘古不变,人生真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诗人独立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年华就要白白流逝,幽州台啊幽州台,你曾凝结了多少悲壮的故事,融铸了多少英豪的血泪!枉我空怀宝剑,报国无门。面对着你,纵有千言万语,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化作千行热泪。)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在无穷无尽的时空当中,所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如过眼云烟,在斗转星移间慢慢消逝,甚至不及天上的一朵闲云、深潭里飞檐的倒影悠悠常在,更不应说那长江之水,千年

万年流个不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心忧天下的诗圣杜甫贫病交加之际,站在滚滚东逝的长江岸边,面对着急风涌浪、猿啸鸟飞,想到自己异乡艰难成苦恨,飘泊潦倒病残生,而心中的抱负却难以实现,只有借酒浇愁,兴忧国伤时之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逝去的时光不可挽留,心中的烦恼却无法消除。人生无常,快乐的日子并不多。其实,人又何必计较太多的名利呢,正因为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所以烦恼与忧愁才时刻相随。该放手时就放手,得开心时且开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逝水无言,滚滚东流入海,那是它永恒的归宿;人生易老,百年倏忽即逝,也是自然不可逆转的规律。既然有些东西不可改变,一味的叹挽只会徒增烦恼。不如像李太白一样,尽情欢乐,纵情山水,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快乐也不过百年,忧愁也不过百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对于月亮与流水,古人赋予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感慨。月亮的圆缺盈亏、玉润清辉,流水的奔腾不息、百折不回,与人生的诸多遭际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千年明亮;流水依旧是那些流水,万年流淌。而人虽然不是同样的人,却有着同样的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悠悠千载,世事苍茫变换;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崔颢此诗,可谓七言诗之神笔,黄鹤楼之绝唱。大诗人李白面对此诗,也道无法超越,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是谁在江边第一次看到月亮?而江上的月亮又是何时开始朗照江边的人呢?人世世代代无穷尽地传承下去,江边的月亮也在千年万年地照着大地…… 人类和宇宙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绵延的过程,我们不见其“始”,也难见其“终”。然而诗人传递的并不是全然伤感的情怀,

他描绘出了世界的美丽,感慨着生命可贵,在怅惘和感伤的同时,也令人警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这苍茫的天地间,在这时间的荒野中,我们这一生,又能算是什么呢?所有的喜乐、悲苦,不过转瞬即逝,人生就算百年,在无穷的时空面前,也不过是须臾而已,又何必为名利等耿耿于怀呢?苏东坡在贬谪之后能有如此旷达的胸怀,现代的我们应该有所获益,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描述人生的寺篇五
《关于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

衍真法师

尊敬的明海大和尚,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今天,我很荣幸来参加柏林禅寺举办的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将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题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在座大多是青年学子。二十年或三十年前,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然后时间的车轮就推动着我们一天天成长。我们读书、工作、成家、衰老。在短短的几十年光阴里,会经历很多酸甜苦辣。在生命的容器里,我们不断地装进知识、技能、文凭、名声、地位、权力、眷属、威势和金钱,一直装到不能动弹的那一刻。

世间的生活忙忙碌碌,所忙的不外乎“财、色、名、食、睡”这五个字。“财”就是钱财,是生活的物质基础。“色”是男女。“名”是名声和地位,“食”就是吃饭。“睡”是睡觉。世间人学习、工作、拼搏、奋斗,都是为了这五个字在忙。从早到晚,每一个计划,每一个行动,乃至于每一个念头,都是为了满足“财、色、名、食、睡”。这五样满足得好,世间人就称之为幸福;满足得不那么好,就称之为不幸福。整个社会,也是围绕这五个字进行生产、分配、调控和监督。

大多数人认为,生活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认为除了满足“财色名食睡”以外,生命就不再有其他意义和价值了。这是很狭隘的人生观。中国古代有一个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水井里面的青蛙,认为世界就只有水井那么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老鹰飞过来告诉它说,世

界比水井要浩翰宽广得多,而天更是比井口广阔无垠!青蛙难以相信。它从小就生活在水井里,怎么可能相信有比井口更大的天呢?同样,如果我们从小就认为世间追求的满足是理所当然而唯一的生活,那我们也很难相信,除此之外,生命还有其他更广阔而美妙庄严的价值。我们就成了井底之蛙,狭隘的人生观念,就是这口水井。

对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行探索,从古到今,很多哲人因此而产生。

儒家的圣人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的探索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他十五岁立志于“学”,他说的“学”跟今天大多数人理解的“学”是不同的。现在大家认为“学”就是学一些知识技能,学一些谋生的本事。其实这只是“学”的很小的一部分。孔子说的“学”是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学”。通过十五年的努力,孔子“三十而立”,找到了人生坚实的立足点。“立”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不但三十岁没办法“立”,四十、五十乃至终其一生没找到人生立足点的人多得很。所以现在经常听说一些有钱有势的富翁,或是受大众追捧的影星跳楼。大家都羡慕那些富翁和影星,觉得他们又有钱又有名,又有人追捧,应该是很幸福吧?结果他们跳楼了,弄得大家很难理解。实际上很容易理解,他们虽然有名有钱,有人追捧,但没有“立”。不知道“财、色、名、食、睡”这个井框之外,生命还有更重要的价值。所以当他们的世间追求满足以后,就会感到生命空虚无聊,他们没找到生命的坚实立足点,所以就跳楼。孔子“三十而立”以后再用十年的功夫,到了四十岁,就有了很高的人生智慧,所以就说“四十而不惑”。不象我们很多人终其一

生都茫茫然。他五十岁的时候用功读《易》。古代的书是竹木简,在竹片、木片上写字,用牛皮绳来穿成一卷卷的。孔子读《易》,牛皮绳被翻断三次,叫“韦绝三篇”,可见其用功之勤。他学了《易》以后就“知天命”,也就是说明白了因果缘起的道理。对命理的来龙去脉有了确定无误的领悟。知天命的人就明因识果,知道善恶果报如影随形,就能力行“断恶修善”的功夫。所以孔子说他五十岁因读《易》而“始无大过”。孔子六十“耳顺”。很多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个“耳顺”不明白,莫衷一是。其实“耳顺”就是内心凝定,不为外境所转的境界。七十岁的时候,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心里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又不会越过规矩。一切处自由自在,又一切处中规中矩。他内心已经纯善无恶,这是“道共戒”的功夫。

这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前,孔圣人学习、探索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历程。他取得了很不简单的成就。其最初因,就在于十五岁时正确把握了“学”字。我们今天来参加夏令营学佛法,也要正确把握“学”字。我们不仅仅是要记住一些关于佛法的知识,而是要探索、实践人生的真谛。正如大家穿的营员服上写的,我们来学习“觉悟人生”。

“佛”字在梵语里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佛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他是觉悟的人。所以学佛就是要学“觉悟”。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世于古印度。出家前,他是净饭王的太子,世间各种荣华富贵悉皆具足。因感生命无常,轮回苦痛,为求解脱而逾城出家。经过多年的刻苦修行,最后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福慧圆满,是大彻大悟的大觉世尊。比起其他贤哲来,他是更彻底究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我们若想圆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遵循佛陀这位觉悟者的教诲来学习和实践,才能

成功。

那佛陀的教诲到底是怎样的呢?经典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法的总纲。

诸恶莫作,就是一切会伤害其他人和其他众生的事情,我们不能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们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伤害,同样就不能加诸别人头上。

比如我们爱惜自己的性命,不愿被人所杀,那么我们也就不可以伤害其他人、其他众生的性命。我们不愿意让别人盗窃、侵占自己的钱财,同样我们就不应该盗窃、侵占他人的钱财。我们不愿意被人欺骗,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就不应该去欺骗别人。我们不愿意被人恶口骂辱,我们也就不应该恶口骂辱他人。总之,我们不可以用行为、言语和思想去伤害其他人及一切众生。这是佛陀教诲的 “诸恶莫作”的内容。

佛陀教诲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众善奉行”。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很脆弱的。离开其他人,自己一个人很难单独生存。每个人都有碰到艰难困苦的时候,这时他就非常希望周围有人肯施以救援,施以帮助。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你看圆通宝殿里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他有千手千眼。实际上他有无穷无尽的手眼。这么多的手眼,就是要救助苦痛众生的。观音是一切众生的知音和依怙。所以当众生遇到艰险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经常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我们应该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众善奉行。

佛陀的第三条教诲叫“自净其意”,就是净化我们的内心。我们身体所做的善恶行为,口所说的善言恶言,都发源于心中的善念或恶念。我们动

了善念,发之于口就说善言,发之于身就做善事。如果我们动了恶念,发之于口就发恶言,发之于身就做恶事。所以这个心念,是关键所在,我们说修行,主要就是做自净其意的功夫。

那么我们要净化内心的什么呢?就是净化内心的贪嗔痴烦恼。

凡夫贪嗔痴填满一肚皮,只知道追求五欲尘劳的享受。佛陀称之为“执苦为乐”,又说这如同“搔痒出血”。譬如有人身上长了癞疮或疥疮这种很痒的皮肤病,他就忍不住要抓痒。这种抓痒的滋味似乎是很舒服很享受。抓过之后就处于一段无聊的间歇时期。过了一会,痒又发作了,又要抓,就这样循环往复。世间五欲尘劳的感官享受,就是跟抓痒一模一样的。而我们内心的贪嗔痴,就是心灵疥癞之根源。

佛陀为了让众生净除心灵的疥癞,就开出了戒定慧的药。要求我们持戒守规矩。这个做好了,心灵的疥癞痒病就得到了控制。接下来教我们用禅定和智慧把这个贪嗔痴“心灵疥癞”彻底治好。

出家的法师经常遇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法师,你们也不成家,也不逛歌舞厅,很多世间享受都不搞,岂不是很无聊很苦?”这就如同一位皮肤病患者,留恋抓痒的舒服而很担心地问医生:“我要是把病治好了,享受不到抓痒的乐趣,岂不是很无聊很苦?”

众生处于执苦为乐的颠倒状态中。贪恋世间五欲的享受而不肯净除内心的贪嗔痴,就如同为了享受抓痒的乐趣而留着皮肤病不治一样愚笨可笑。我们学习“觉悟人生”的人,首先要觉悟到“此是苦”,然后觉悟到苦之因,再通过“自净其意”的修行断除苦因,息灭烦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是诸佛教”。就是说十

描述人生的寺篇六
《弗罗斯特诗歌中对自然的爱恨和对人生的感悟》

弗罗斯特诗歌中对自然的爱恨和对人生的感悟

摘要:弗罗斯特作为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描写自然的诗歌广受欢迎。但他的诗歌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而是透露着深深的智慧和人生哲学,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国的“乡村哲学家”。本文通过对其脍炙人口的两首诗歌《雪夜林间小驻》和《设计》进行的分析,揭示了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主义光环下的人们无休止地奋斗和挣扎、难得“小驻”,人们带着“美国梦”不断竞争,最终成为这一“设计”中的受害者。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自然诗 资本主义 人生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罗伯特·弗罗斯特(1847-1963)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和多种其他奖励,以“田园诗人”而著称于世,大量描写了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景色。但他的诗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指出自然的黑暗、残酷和冷漠,体现出对自然复杂的爱恨情结。而且罗伯特以自然喻人生,对自然之美丽又残酷的写实也体现出对人生美丽又残酷的思考,所谓“始于自然,终于智慧”,他也被评论家称为“乡村哲学家”。

正因弗罗斯特的艺术成就,国内学者早已对弗罗斯特的诗歌做过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多讨论诗歌的自然之美,田园生活和生态智慧,而很少涉猎诗人对自然错综的爱恨情结,以及以自然为喻而书写出对人生的感悟。本文选取诗人脍炙人口的两首诗《雪夜林间小驻》和《设计》进行分析,发掘罗伯特描写的自然之美丽和残酷,

以及借景抒发出对人生的感悟。揭示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来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本质。在资本主义的光环下,人们都在无休止地“赶路”、难得“小驻”;在“美国梦”的追求中,人们“设计”了种种的竞争规则,最终也成为“设计”的受害者。

一 雪夜下的宁静清冷和社会中的忙碌孤独

弗罗斯特的名诗《雪夜林间小驻》描写了雪夜宁静却冷清的景象。这里十分宁静,在远离农舍的原野上,只有树林飘雪、微风轻拂和湖面冰结。然而静谧下却又显得冷清,这是“这一年最黑的夜晚”,而且黑暗“蔓延幽远”。诗中第二节体现了既宁静又冷清的对照:“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此外,在对自然的描述中,诗人一方面突显出自然静谧之美,另一方面又映衬出黑暗雪夜的自然迷蒙和神秘,反应出对自然的爱恨情结。同时,诗人在林间驻足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人在喧嚣忙碌之后寻求到的片刻宁静。

此外,罗伯斯特写景抒情,诗中暗喻出现在社会人忙碌的生活,因为在雪夜夜晚,“睡前还有许多路要赶,睡前还有许多路要赶”:“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人们总在骑着“小马”,摇着“颈铃”,不停地赶路,映射出现代社会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不停工作,奔波中难以停下脚步。现代社会人也是迷茫的,在不停地奔波中到底追寻什么,

他们在生活的意义中不断迷失。在应该“继续赶路”还是“继续赏景”中,在积极面对现实和逃避生活问题中无所适从。同时,现代人由于忙碌又显得孤独。诗人驻足的树林主人只能似乎相识,停留在此也显得形单影只:“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诗人在喧嚣的社会忙碌一天后,偶然经过树林,驻足得到自然赐予的片刻宁静,可宁静之下却也幽冷孤独,并且黑夜还需要继续赶路。全诗雪夜的寂静与现代社会的喧嚣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宁静冷清的描写也映衬出人们在现代社会的迷茫和孤独。“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在《雪夜林间小驻》一诗中,弗罗斯特通过对林间雪夜的景色描写,一方面体现出自然的静谧和美丽,自然是多生多色的,白雪黑夜风吹铃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自然中的黑暗、寒冷和神秘,以借景抒发出对人生的感悟。诗人在漆黑的晚上,带着一天的疲惫,在这雪景下的林边停留片刻。周围无人问津,误闯陌生之地,黑色笼罩长夜,寒风并驾齐驱。雪夜的静谧和凄冷,雪花的美丽和寂寥交叠描写,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丑并存,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结。并且,诗人借景抒情,雪夜的宁静反衬出白日的忙碌和纷杂;雪夜中停留也反衬出社会中的困顿和迷茫。人生不也如此,在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光环下,却是人们无休止地奋斗和挣扎。人们在不停地往前赶

路,夜晚也只能稍作停留便继续策马扬鞭。在宁静却冷清的自然面前,在忙碌而孤独的社会之中,诗人最终选择了继续赶路,选择了积极地在社会中奋斗。

二 蛛网上的美丽死亡和社会中的冷漠残酷

如《雪夜林间小驻》一诗,《设计》也通过描写自然中蜘蛛捕捉白蛾的一幕映射出自然的美丽和残酷,社会中不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么?题目“设计”即指自然的天工,物竞天择的规律。

在本诗中,发掘罗伯特描写的自然之美丽和赤裸裸的残酷。自然界的生动事物笼罩着残酷的死亡背景:蓝色的百灵草和褐色的蜘蛛在看起来纯洁而优雅的飞蛾面前确实是邪恶的力量。正如女巫肉汤里的原料,准备上演邪恶的祭奠仪式。是什么邪恶的力量使白蛾死亡?作者通过对自然场景的描述和自然规律的解释,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的绝望和恐惧。如自然中的蜘蛛、百灵草和飞蛾一样,社会中也存在很多表面纯洁却内在黑暗、醒目而充满设计的残酷:

“我看见一只肥餍的蜘蛛,泛着亮,/在一枝白色的百灵花上,撒了网,/似一片素缎布料的小白蛾,缠上了——/在死亡和痛苦的气息中,揉缚着,/交杂着静待黎明的欢飨/这如同巫女的一餐加佐肉汤——/一面雪白蛛网,一片薄翼白花,/一双死寂翅膀,如纸筝随风飘扬。”

一只白蛾,自然界中最平凡的生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白色的翅膀显得那么无力和绝望。为什么白蛾会扑向死亡,自然界为什么撒下如此桎梏之网,诗人进一步反思:

“为什么花开为白色,/映着淡蓝素雅的百灵草?/为什么蜘蛛爬上来,/在漆黑夜色把白蛾逮?/这自然中黑夜的设计多惧畏,/微小生命也难逃。”

这一切“设计”如此巧妙,白色的草和黑色的夜,蜘蛛的网和白蛾的弱,诗人进一步反思自然在美丽光环下的残酷,正如资本主义光环下的残酷。

自然是美丽的,在一朵白色的万灵草上,伸展着巧夺天工的蛛网;缠缚在蛛网上的白蛾,如素缎般白花绽放:“i found a dimpled spider,fat and white,/on a white heal-all,holding up a moth/like a white piece of rigid satin cloth-。”可这么美丽的景象,却是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结果;“痛苦和死亡交糅/又是另一个黎明曙光”。白蛾不过是蜘蛛在黑漆漆的夜晚撒网而得到的战利品,而第二天残酷还会继续。白蛾的生命在晨风中如此脆弱,只有死寂的翅膀如纸风筝无力摇曳:a snow-drop spider,a flower like a froth,/and dead wings carried like a paper kite.诗人在第一诗节通过对蛛网上白蛾的描写,体现出自然的美丽和残酷。蜘蛛和白蛾都是自然中最弱最真的生物,却在自然之网中上演了一幕美丽的悲剧。为什么白蛾会死亡,为什么自然很残酷?弗罗斯特在诗歌中探求美丽而又残酷的人生。人生是残酷而不能掌控的。为什么蜘蛛会爬上百灵草,又趁着黑漆漆的夜色织网把白蛾捕捉,这种自然界的巧妙而残酷的“设计”岂不让人“恐惧”:“what brought the kindred spider to that height,/then steered the white

描述人生的寺篇七
《关于我对人生的启发》

各位兄弟姐妹们:

夏日骄阳,热情似火,天气无常,变幻莫测,在这个时而艳阳高照,时而暴雨倾盆大雨激情燃烧的时刻,我给大家写一封信,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生源,你们当中有很多人是被上大学的一代,是幸福的一代,也是悲哀的一代;幸福是因为你们上大学太容易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学习环境也越来越优越了,不须忆苦思甜,不须为缺钱花而发愁,有些同学是不知怎么花钱而发愁。想一想八九十年代上大学,那可以是千人过独木桥,如果预考不过关,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那时的学生,可谓是百里挑一,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三扳斧,过不了景阳岗;没有真本事,过不了独木桥;犹记得,当年我读高中时,夜深人静了,还有人在点住蜡烛或拿手电筒在偷偷看书,因为一到晚上11点休息时间,所有的教室关门,所有的宿舍关门,除了路灯之外,所有的灯都熄完。早上天未亮时,已经有同学起来在路灯下看书,那种干劲,那种精神,那种求知的欲望,是现在学生所无法比拟的。那里的学生不是被学习,而是主动学习,渴望学习。说现在的大学生是悲哀的一代,或许是我持有的态度太悲观了。现在的大学是铺好了康庄大道,敞开大门等着学生进来读书,特别是最近听说北大和清华都在扩招生源。

据了解,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不会打五笔,基本上都是用拼音打字;在大学里,不会为了求知而义无返顾的直冲图书馆查阅资料,不为了获取知识而去听课,去听课是跟老师混个脸熟,希望老师在关键时候不要为难他;不是为了提高能力而学习,是为了提高学历而学习。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用手机上网聊天发短信,晚上出去唱歌又喝酒,不在啤酒摊就在KTV,不在上网就在甜言蜜语。以前大学里谈恋爱是偷偷摸摸,现在大学里不谈恋爱的才偷偷摸摸。所以,以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而现在的大学生泡妞是一等一的高手,学习是三等一的软绵手。

有些人,你问他会什么,他说什么都会,但实际上一操作起来,其实什么都不

会,而且不懂装懂的人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知之为知之”的传统道德我们到底是不是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有些人还很固执,不听劝,错就改,知错能改难道也没听过吗?我们也应该给每个人机会,不可能每个人是完美的,不可能没有缺点,我们要有包容之心;如果你问他(她)有什么爱好,他(她)会告诉你,爱好唱歌、旅游、游泳、逛街,看电影,就差没说买鞋子和衣服。也有人说爱好听音乐,散步,溜狗,打拖拉机。不象以前的大学生,你一问他有什么爱好,他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看书、写作,书法、绘画,打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现在的你又学会什么呢?你能在别人面前拍拍胸脯说出自己学会什么吗?还是打算欺骗自己,做个自欺欺人的骗子;还是?

每个时代都需要人才,但每个时代都不缺乏人才。作为现在的大学生,你如何才能让社会认可你,赏识你,包容你,接纳你,是当今大学生急需思考的问题。不说是现在的大学生能力不行,主要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宽松的环境,只能说是养人的环境而不是育人的环境。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把一只青蛙丢到烧开水的锅里,青蛙会在马上拼尽全力跳出来;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到一个冷水锅里,然后慢慢加热,等到青蛙感觉到水温已经不适应它生存的时候再想跳出来,那已经恨之晚矣。

如今的大学生也是一样,你们生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面,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和洗礼,只是一味的安逸享乐,到毕业时,很多同学是被就业而不是主动择业。我们现在已经不能使温室的花朵了,有些东西要你自己去面对,大学生生活有时候太安逸,例如生日搞得多体面,都不知道真正应该庆祝什么,大家要想想在20几年前的那天是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应该感激的时谁?大家现在应该都明白吧。庆幸的是有些大学生已经有了忧患意识,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去打份工,然而打工又是一个双刃剑:例如去派传单可以让你之前事事都跟家里要钱的孩子明白钱真的不是

那么容易赚的,会觉得不劳而获时行不通的,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会渐渐成熟,会把之前相对高傲的个性磨成谦虚的个性,会让你联想一下父母赚钱是那么不容易,我们在工作中还学到了感恩、宽容;但,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会因为打工去荒废学业,这当然时一个极端,因为这也是太会为父母着想的举动,不想事事都依赖父母,想要完全靠自己双手去拼搏,这样我们虽学到校园学不到的社会知识,但却失去学业要求你应该去学的技能。但最终该怎么取舍还是要靠我们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相信大家应该还是比较懵懂,但我们正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华,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面对,要勇于去承担!

在大学还要学会去宽容别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事非常重要的,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经过大脑想想,毕竟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我们也有想法,年少轻狂,有时候有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出自真心的,但有时候会很伤对方的心,如果在大学有谈恋爱的孩子,不要去过份干涉,毕竟我们都长大了,要学会去担当,学会敢于面对一切,要学会爱自己心爱的另一半,这样你才能去爱这个世界,可能大家现在还不是很懂,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明白的。

“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疑。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寡。”这是我的座右铭,有时候看一个人不能太表面,看人不能太主观,要客观,要学会信任和尊重对方,不然有些像缘分这样珍贵的东西会消失殆尽的,所以请珍惜身边的人。 如果你想获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你就必须痛定思痛,狠下决心,打好基础,埋下头去苦钻研,抬起头来看形势,把荒废的时间抢回来,把自己的弱项弥补上来,不求你样样精,但求你一样精样样通。学校的恋爱或许很甜蜜,但寻找工作的道路曲折而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忆昨天,珍惜今天,想想明天,你有多少光阴可以虚度,你有多少岁月可以流走,你有多少青春可以浪费,你有多少资本可以炫耀,你有多少机会摆在面前,

你有遗憾等待回忆。

光阴似箭,时不我待,行动起来,机会和机遇就会被你抓住。我说的这些可能只是我的片面观点,但希望对大家有用,如果觉得我说的就是狗屁不通的理论的话,可以马上删掉这篇文档,还是要跟大家说声谢谢,因为我相信大家能抽空看到这里,已经足够证明大家已经长大,请让我们为我们的青春喝彩,为明天加油!

郑斌灵

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

描述人生的寺篇八
《描述内蒙古的诗》

领尽大漠瀚海丰韵,

感受广袤草原神采。

抖擞一身豪迈气概,

美酒哈达以诚相待。

1.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是全球唯一的以沙漠地质遗迹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拥有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古庙,还经常作为汽车越野赛场地。

2.

3. 草原盛会一: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

4. 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描述人生的寺篇九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4、【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

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9、【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10、【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2、【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3、【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4、【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5、【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6、【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7、【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9、【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20、【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21、【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2、【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23、【题目】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4、【题目】咏史 (唐 高适)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25、【题目】诗一首(杨虎城)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6、【题目】古瓦砚 (宋 欧阳修)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7、【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实践论

28、【题目】《西施》(罗隐)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29、【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三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五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