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七月的生活描写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7    阅读: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一
《七月》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二
《诗歌《七月》赏析》

【赏析】

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年前奴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全诗八章:

第一章总写奴隶从岁寒到春耕的苦况;第二章写女奴蚕桑劳动和怕被奴隶主恶少侮辱的心情;第三章写替奴隶主制作布帛衣料的过程;第四章写秋收后为奴隶主猎取野兽;第五章写奴隶为自己修补破屋过冬;第六章写奴隶主与奴隶的生活天壤之别;第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替奴隶主日夜干活;第八章写寒冬为奴隶主储冰防暑和准备年终宴会。

这首诗虽不象《伐檀》、《硕鼠》那样有强烈的反抗性,但其中两种生活的对比是鲜明的。我们可以看到,奴隶们一年忙到头:男的种地、打猎、酿酒、凿冰、修缮房屋、准备祭品;女的采桑养蚕、纺绩缝制,还随时有受到奴隶主恶少糟蹋的危险。而奴隶们的劳动成果却全部被奴隶主占有,自己只能吃野菜、住破屋,连御寒的粗布衣也捞不到一件,终岁饥寒。奴隶主呢?却过着夏绸冬裘、酒醉肉饱的奢侈生活,年终还要举行大规模的酒会。从鲜明的生活对比中,诗人控诉了奴隶社会的罪恶,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婪、残酷、荒淫的丑恶本质。这是当时阶级关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宛如一幅农事速写连环画,每幅画面虽寥寥数笔,环境,人物却无一不生动。诗人有着较高的艺术技巧,他首先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衣、食、住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构成鲜明对立的形象;其次是分类直叙其事,一件件、一桩桩,如泣如诉,不作夸张渲染,真实感极强;第三是叙事中写景,画面以素描的方法构成,并与人物的心情相融合。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正月里修耒头,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干,送汤送饭上垄边。田官老爷露笑脸。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叫得忙。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春天里太阳慢悠悠,白蒿子采得够。姑娘们心里正发愁,怕被公子带了走。

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苇秆好收成。三月里修桑条,拿起斧和斨,太长的枝儿都砍掉,拉着枝条采嫩桑。七月里伯劳还在嚷,八月里绩麻更要忙。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得给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里远志把子结,五月里知了叫不歇。八月里收谷,十月落树叶。冬月里打貉子,还得捉狐狸,要给公子做皮衣。腊月里大伙又聚齐,打猎习武艺。小个儿野猪给自己,大个儿野猪献公爷。

五月斯螽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七月蛐蛐儿在野底,八月里在屋檐底,九月门口叫,十月床下移。火烟熏耗子,窟窿尽堵起,塞起北窗户,柴门涂上泥。叫唤儿子和老妻,如今快过年,且来搬屋里。

六月里吃山楂樱桃,七月里煮葵菜豆角。八月里打枣,十月里煮稻,做成甜酒叫冻醪,老人家喝了精神饱。七月里把瓜儿采,八月里把葫芦摘。九月里收麻子,掐些苦菜打些柴,咱农夫把嘴糊起来。(糊:音胡hú,糊口。)

九月垫好打谷场,十月谷上仓。早谷晚谷黄米高粱,芝麻豆麦满满装。咱们这些泥腿郎!地里庄稼才收起,城里差事又要当。白天割得茅草多,夜里打得草索长,赶紧盖好房,耕田撒种又要忙。

十二月打冰冲冲响,正月抬冰窖里藏,二月取冰来上祭,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里下霜,十月里扫场。捧上两樽酒,杀上一只羊。齐上公爷堂,牛角杯儿举头上,祝一声“长寿无疆”

[题解]

这诗叙述农人全年的劳动。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家的,小部分是为自己的。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户hù)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七月》当中的时间往往与自然物候变化、生产劳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第五章中记录了自然界各个月份中昆虫的变化,“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昆虫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斯螽动股”的那一时节就是“五月”,“莎鸡振羽”的时节是“六月”,人们在昆虫活动的变化当中看到了时间的变化。第三章当中则直接用“蚕月”来代替“三月”,因为养蚕的季节是夏历的三月,“三月”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抽象独立的概念,它必然与具体的活动“养蚕”纠缠在一起。上古的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长年劳作当中,亲身与自然接触,通过感受自然物侯的变化安排生产活动,形成了他们原始的时间观念。正如李泽厚所说:“在远古原始时代,人们的时空观还经常与现实生活或某些特定的事物不可分地联系在

一起,还没有什么普遍的形式”。[2]116

上古的先民们在感受与把握时间的同时,也将自我强烈的主观情感注入到了时间当中,使得本来很抽象的时间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如第二章中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作为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当它与“载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春日”这一抽象的时间本身也让人觉得暖洋洋的;“有鸣仓庚”则更进一步将“仓庚”悦耳的叫声也赋予了“春日”。而在写到冬日的时候,则是“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正月和二月的寒冷,通过“觱發”和“栗烈”两个词语的描写,表现得绘声绘色,给人以强烈感受。从中可以看出先民们不但用他们敏感的感官来感受时间,同时也用他们丰富的情感来体验时间,这

是他们切身地与自然相接触的结果。

如果细细地吟诵《七月》便会感觉到诗歌具有一种很强烈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仅是诗歌语言简短、韵律和谐造成的节奏感,同时也因为诗中的时间推移造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感。《七月》的每一章中的自然物候、人类活动,都随着时间的流动做着一拍一拍的演进。这样使得读者感觉时间的流动本身是有节奏感的,是一拍一拍地推进的。比如第五章当中“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活动一步一步地变化着,“在宇”,“在户”,

“入我床下”,节奏明快,步骤分明,而同时时间的推进也是一步一步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客观的时间就像一条无始无终的河流,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绵延伸展。它本身不具有节奏性,它的推进并不像《七月》一诗中那样,一拍一拍地秩序分明。《七月》

中时间的节奏性,是先民们直观地把握时间、对时间进行人为分割的结果。先民们在生产劳作中通过对自然物候变化的认识区分了节气,划分了四时,人为地赋予了时间一种有秩序、有阶段性的节奏。这样一种时间节奏,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原始先民对于时间的认识。 假如更深入地探讨一下《七月》当中这种时间节奏感的深层内涵的话,可以发现,隐藏在节奏感背后的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节奏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先民在生产劳作中,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强烈地感受着时间流逝中生命从沉寂到活跃,又从活跃再到沉寂的有序地、阶段性地变化,也体验着自身生命从旺盛到衰老的节律。《七月》中的春天,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阳光明媚,生机勃发;四月、五月则是“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生物旺盛地生长或活动。而到了九月、十月则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一片萧瑟的秋日景象;冬季又是“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寒风刺骨,寒气逼人,万物又都归于沉寂了。生命的历程在这里展现的是如此的充分,时间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明的生命意识。 同时,从《七月》一诗中也可以看到,先民们虽然感受到了时间当中生命不可避免的生死盛衰的变化,但他们并没有感叹生命的短暂,而是努力顺应着变化,辛劳地耕作着,乐观地生活着。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生活的丰富内容。他们在初春辛劳地耕作着,在三月里伐桑、养蚕,在冬天里打猎、祭祀、宴饮聚会,他们有苦亦有乐。先民们在展示他

们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

三、时间的循环性与秩序性观念

《七月》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端,而以“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结尾,记录了一年的自然物候变化、生产活动之后,又回到了开始的时间点。时间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的圆。这在《七月》中并不是一个偶然,诗歌的第一章第三、四句写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到了第八章开头则又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纳于凌阴”,从上一年的冬天

转到了又一个冬天。这些都证明诗歌当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时间的循环流动。

诗歌当中的时间的循环,其实正好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于时间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时间的流逝是周而复始的。上古先民在生产劳作中,以直观感性的方式认识自然万物,感受到自然生命存在着一种阶段性的循环。朱良志先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好的论述:“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生长,秋天尽量地多觅食多储藏,冬天则休眠,来年的春天又是新的开始。……周流往复乃生命之源,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然而在先民们看来,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3]79事实上,我们知道,客观的时间是一维延伸的,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绝不可能回头,这样一种抽象的时间是很难认识的。先民将自然生命的阶段性轮回变化赋予时间,使得时间也变得容易把握,具有了可预知性。在先民的时间意识当中,世界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状态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以多次重复,不仅仅是在诗歌语言形式上的重复,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这样。因为从七月开始,经历一年的运转,时间

又会回到那个起点“七月”。

正因为上古先民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具有一种可把握性和可预知性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时间就具有了一种秩序性的特点。既然时间是可以把握,可以预知的,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时间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样的时间也就有了一种秩序性的功能。历法中的时间其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秩序性。这种秩序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在《七月》一诗中的人类各种的活动都被井井有条地规定在特定的时间里。春耕就是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伐桑要在“蚕月”,甚至“蚕月”本身也是已经规定好的养蚕的月份;而“上入执宫功”也要在十月“我稼既同”之后。一切活动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时间在

这里代表着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力量。自然物候的变化、人的社会生活都被纳入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系统当中。在后出的类似历法的《礼记•月令》当中,这种时间的规范性和秩序性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假如人们不遵守这种秩序,会遭到“天”的惩罚。“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零落……”[4]198春天里进行夏天才能做的事,就会出现草木凋落的现象。在这样一种时间秩序的安排下,先民们的生活也显得十分有序,春种秋收,日出

而作,日入而息,长年累月地这样生活着,宁静而平稳。

《七月》中的这样一种时间的秩序性,也正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先民们的农事生产、狩猎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他们所生长于其中的自然息息相关。他们通过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到了自然的内在规律。他们顺应自然,将自然的内在规律转化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秩序性,使得人的活动完全适应了自然的意志,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天人合一的深层内涵。《七月》所表现的正是先民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的生命律动中辛勤劳作,歌哭忧乐的生活状态。这也正使人想起了海德格尔最推崇的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5]200《七月》的诗意正

来源于人们在时间的秩序中与自然浑然无间的和谐相处和诗意地栖居。

《七月》一诗中所表现的上古先民的时间意识,来源于他们在辛劳耕作中对自然、对生活的切身感受。虽然这种时间观念显得不够理性,太过于依赖感官,但却充满灵性,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则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时间观念,客观而直板,钟表是这种时间观念的最好的象征,它缺少那种让人生发想象的空间。在两千多年后读一读古老的《七月》这样的诗篇,感受一下先民们对时间的独特体验,也许会对我们这些现代人有一点

启发吧!

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右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大猎物要献给王公贵族,上好的裘皮也得进贡;送到田间地头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年终庆贺丰收之时,要祝主人万寿元疆。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一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边际的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的生活埋想。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最不允许有异想天开的层面。它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抠。瞧瞧他们满是皱

《七月》,可以视为一个家族故事,而家族正是西周封建制下一个最小的单位,故诗序从中拈出“陈王业”的话题也不是没一点儿道理。王安石说:“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

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但它究竟是脚踏实地的劳作和建设,此中有乐更有苦,有易更有难。它不需要刻意粉饰,也无须努力编织一个美丽的梦想,但它一定滤去了生活中许多的苦难和不幸,因为诗只想保留时人眼中有价值的经验及心中甚以为亲切的风土和人情,使它保存在传唱于人口的旋律里。后来人们只看这诗中“无盗贼之扰,无官吏之搅,自食其力,熙熙嗥嗥,尊君亲上,一片承平,可称盛世”(袁金铠),怕是把它全认作了历史真实,而其实诗只是记忆之真实,是一个家族,对家族故事的记忆。

然而《七月》之好,尤在于叙事。它以月令为兴,颠倒错综,亦实亦虚,串连全篇,于是诗既有序而又无序,既散漫而又整齐,仿佛在讲述一年中的故事,又仿佛这故事原本属于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孙扩说它“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虫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陈仅曰:“《七月》为诗,八十八句,一句一事,如化工之范物,如列星之丽天,读者但觉其醇古渊永,而不见繁重琐碎之迹。中间有诰诫,有问答,有民情,有闺思,波澜顿挫,如风行水面纯任自然。”所谓“平平常常,痴痴钝钝,自然充悦和厚,典则古雅”,“又一诗中而藏无数小诗,一派古风,满篇春气”(牛运震),更是抉得其中好处。

叙事之好,好在事中有情。“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叙事,而把事嵌在了鲜翠流丽的背景中。懿筐、微行、柔桑,是《诗》中不多见的细微的刻画。但诗的文字与诗的意思正是平均对等,故虽刻画而不觉得刻画。“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是所谓“于不相涉处映带生情”(贺贻孙)。吴棠曰:“归公子而心悲,女子之爱其亲也;养老人于眉寿,男子之爱其亲也。”但这“伤悲”的另一面原是 “春女思”(毛传),或者不妨说“有女怀春”与“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正是一事之两面。郝懿行夫妇读诗的一段对话,恰好说着这样的意思:“瑞玉问:„女心伤悲‟应作何解?余曰:恐是怀春之意。《管子》亦云春女悲。瑞玉曰:非也。所以伤悲,乃为女子有行,远父母故耳。”郝氏曰“盖瑞玉性孝,故所言如此”,却不曾觉悟,只因《七月》表现的是家族中的个人,故偏偏由“伤悲”的一面宛转写来,且明明不离女儿之心,而一向不大谈性情的毛公,这一回倒是心明眼亮,觑得此中情致。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这是《七月》中的神来之笔,也真想说这是《诗》中最好的一句。《采苹》一篇之叙事与它有同妙,但它把时与地拉开得更远,主角衔着推移时令的游丝隐在最后,郑笺“自七月在野至十月人我床下,皆谓蟋蟀也”,所谓“古人章法多用倒插类此”(陆化熙)。宋玉《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正是用了这一句的意思,虽然诗人的本意是哀,但“蟋蟀之宵征”读之却让人觉得可喜。后来姜白石《齐天乐·咏蟋蟀》中的“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也还是从“豳诗漫与”中来,而真的是“哀音似诉”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三
《七月赏析》

诗经之《国风•豳风•七月》欣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更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本文介绍的《七月》作为诗经中农事诗的代表有着重要的地位。

《七月》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从篇章的立意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诗篇的作者应当是村落中某一普通成员,他以底层劳动者的身份,巧妙诠释了农奴生活与贵族生活的悬殊,也从各个侧面客观细致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 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从艺术手法方向结合《诗经》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来看,《七月》绝对是赋体诗的典范。全诗从七月写起,按照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通过作者物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每一月不同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构成了一幅幅西周早期社会古朴原始的风俗画。以《诗经》为起始,我国古代诗歌多为抒情诗,叙事诗很少。经得起时光打磨而被广为传颂并奉为经典的,也大多是抒情诗。然而《七搜索月》毋庸置疑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随季换景”的方式写景抒情,笔触细腻,诗韵浓郁。虽无刻意强调,但通过“冷与暖”、“少与多”、“饥与饱”等几组对比,使得看似风平浪静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隐藏着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穷苦命运的深切同情;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

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对繁重劳作的哀怨与无奈;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痛恨;对贫富悬殊和阶级压迫的强烈不满„„读者似乎也能从中感悟出:这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之下,有一场源自底层力量的海啸正在积蓄能量,随时准备吼出胸中的狂风巨浪!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四
《七月》

课程教案

七月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

《诗经》的集结与成书,旧说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古代的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诗经》思想内容:

1.颂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

2.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如《小雅》中的《北山》、《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3.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4.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5.征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诗经》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魏风·硕鼠》、《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

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有较浓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2)直抒胸臆;(3)叙事言情。

4.《诗经》的语言和形式。《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叠唱居多。

二、《七月》今译

七月火星向西沉,

九月人家寒衣分。

十一月北风叫得尖,

十二月寒气添,

粗布衣裳无一件,

怎样挨过年!

一月里修耒头,

二月里忙下田,

女人孩子一齐干,

送汤送饭上垄边。

田官老爷露笑脸。

七月火星向西沉,

九月人家寒衣分。

春天里好太阳,

黄莺儿叫得忙。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走在小路上, 去采养蚕桑。

春天里太阳暖洋洋, 白蒿子采个够。 姑娘们心里正发愁, 怕被公子带了走。

七月火星向西沉, 八月苇秆好收成。 三月里修桑条, 拿起斧和斨,

太长的枝儿都砍掉, 拉着枝条采嫩桑。 七月里伯劳还在嚷, 八月里绩麻更要忙。 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 得给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里远志把子结, 五月里知了叫不歇。 八月里收谷, 十月落树叶。 十一月里打貉子, 还得捉狐狸, 要给公子做皮衣。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五
《《七月》》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六
《《七月》》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七
《《七月》》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八
《诗经七月》

《诗经·七月》作者探究

任岩120701117

王丹丹120701119

二〇一三年四月

《诗经·七月》作者探究

《七月》出自《诗经·国风·豳风》。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或曰周公,或曰受过文学训练的普通奴隶主,或曰奴隶集体创作。我们组的观点是:这首诗是西周时期颇具文学素养的普通奴隶主所作。

一、 从历史角度

《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各。”公刘时期,周人经常遭到戎狄侵扰,所属领地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故公刘将国都南迁到豳。到达豳地之后,周人开始有计划的营建房屋、开垦土地,不久就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孟子肯定了他带领周族人勤劳致富的功绩,《诗经》中称其为“笃公刘”,赞扬他的功德。所以从公刘时期开始,也就是西周初期,农业的重要

地位就已奠定。

所以《诗经》中农事诗很多。《七月》是其中最宏篇也是最具文笔的一篇,要探究其作者,我们就要先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

我国自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相传从部落联盟首领禹开始,就建立起了世袭制度。而西周的等级制度也是很早就建立起来了。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家,士有隶子弟。”贵族的衣食住行按照等级的差别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点都是不劳而得。都是由下层进献供奉。这些人是无需躬耕的,而且世代享有特权。这些人不了解农事,更不会逾越阶级利益而为下层的人申诉。

像《七月》这样的农事诗,必然是几世几代农事经验、农业生活的描绘。《七月》之中展开的生活劳作的图景是极其宏伟的,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草英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毛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养老慈幼,跻堂称斛,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看到这样的评价,再结合《七月》中的语言与其他诗作不同,明显可以看出,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整理汇编者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在一个还十分重视农业的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中懂得礼制并且具有高文学修养的也许比较多,但是不会如此煞费苦心的记录描绘农家生活,说出不符合阶级利益的话。那么,创作此诗者必然不是奴隶主贵族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觉得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和奴隶这两类人,其实不然,这两个阶级之间还有自由民阶级。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普通奴隶主。

在杨宽《先秦史十讲》中有详细的讲到先秦的乡遂制度,也可以说成是“国”、“野”对立的制度。“国”是指的都城及其近郊,都城主要居住的是统治阶级的各级贵族以及为他们所奴役的手工业奴隶,近郊往往分成若干乡,住着统治阶级的下层,其中多数属于“士”一级,统称为“国人”,这类人享有一定的政治和

经济权利,国家的大事要征询他们的意见,同时他们有缴纳军赋和充当甲士的责任,成为国君和贵族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撑。在《论语·子路》中,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之士矣。”这个阶级的人有思想、有文化、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他们既了解国家政治,也了解民间疾苦。

很少有人研究,这一阶级的经济收入从何而来?有一部分来自贵族那是必然的,但不是所有这个阶级的自由民的经济收入都来自上层,其中从事农业耕作的大有人在。他们自己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奴隶帮助他们耕作,他们自己也要亲自耕作。因为他们的生活也比较拮据,不可能拥有或购买很多的奴隶作为劳动力,必须要躬耕农亩。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耕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我所说的躬耕农亩的士人是符合这一观点的。

此外,士人大多关心国家政治,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忧国忧民并且都极具文学修养,他们知道底层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可以入其里、出其外的展示农民生活的全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政治理想,让他们想让上层的人看到下层人的生活,以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我不赞成奴隶创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西周早期乃至整个西周,奴隶的处境、生活、地位等等都使他们没有能够创作这样鸿篇巨制的诗歌的能力。而且《七月》中所描绘的也不一定是奴隶的生活,更像是你农夫的生活。

上文中,我有介绍西周的“乡遂制度“。国已详细的说过,而“野”或称“鄙”或“遂”,是指广大农村地区,主要住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称为“庶人”或“野人”,不是“奴隶”,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平民事自由民阶级中较为底层的人。

当时农夫除集体耕作贵族的“公田”以外,还有对贵族随时贡献和服役的责任,贡献实物包括农妇纺织品和农夫猎得物,服役则包括修屋、搓绳、取冰等贵族家中的杂物。但是农夫有妻儿和自己的家室,各自有其经营,耕种所分配到的“私田”,以所获得的粮食和蔬菜作为收入,以维持一家的生计。农夫虽然受制于贵族,但还是自由的,有自己的生活,像《七月》中描绘的那样,还是有欢庆的时候的。

农夫数量很多,但普遍文学素养不高,他们对农事的了解也许会有一些口耳相传的民谣口诀,但是要写出《七月》这样兼具叙事、抒情、议论等等内容的诗作还是很困难的。可以说,农夫的生活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和灵感。

那么接下来要谈的就是奴隶了。西周的奴隶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单身奴隶,称为“人鬲”,“鬲”或“讯”,他们在劳动之外要带上手铐,像家畜一样关在监牢里;第二类是婚配成家的奴隶,叫做“臣”,以家计算,这一类奴隶,当是全家被俘获,或为节省养活奴隶的开支以及孕育下一代奴隶。丛金文来看,周王和贵族经常把整家整家的奴隶赏给手下的人,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而且经常被赏来赏去;第三类,是把整个氏族或部落当做奴隶,但是这类的奴隶在春秋时期,也就是诸侯兼并割据愈演愈烈的时候较多,西周早期的整族奴隶不多,多为世代形成,奴性比较深,文学素养就很难有了。

西周时期的奴隶数量是十分庞大的,所以价格低廉,刚割下来的两千把禾就能买五个奴隶,只相当于一匹马或一束丝的价格,在《尚书·费誓》中,伯禽在费的誓词,命令部队不准追逐逃亡的马牛和臣妾,也不准引诱和偷窃人家的马牛和臣妾。将臣妾也就是奴隶和马牛相提并论。再如《诗经·大雅》有一篇提到: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诗经·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猃狁于夷,”很明显,“丑”是指俘获的奴隶俘虏,同时也把“丑”作为猎取的野兽的称谓的,《诗经·小雅·吉日》:田车既好,田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这里便是把“群丑”用作指代很多的野兽。在《诗经》之中,丑就是奴隶和野兽的代称,奴隶在那个社会的生活状态可见一斑。说他们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广为流传,最终录入经典,恐怕比较牵强。

以上就是我们组结合历史时代背景等内容做出的分析。总的来说,《七月》既非贵族也非奴隶所作,应当是熟知农事的士人,普通奴隶主,关心底层人民生活,受到农民启发,并且借自己的创作,希望统治者能够看到人民生活,实行仁政。也许不是一日而就,不是一人所为,但创作的主体必然是颇具文化素养的普通奴隶主。

二、 从诗歌本身探究

在分析原文前,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我”不一定就 作者本身。那么,《七月》这首示众的“我”究竟是谁呢?

牛运震云:此诗以编辑月令为章法,以蚕食农食为节目,以预备储蓄为筋

以上下交相忠爱为血脉,以男女室家之情为渲染,以谷蔬虫鸟之属为点缀,平平常常,痴痴钝钝,自然充悦和厚,典则古雅。此一诗而备三体,又一诗中藏无数小诗,真绝大结构也。有七八十老人语,然和而不傲;有十七八女子语,然婉而不媚;有三四十壮者语,然忠而不戆。凡诗皆专性情,此诗兼各种性情,一派古风,满篇春风。斯为诗圣大作手。

诗篇通过自然地叙述,反映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一种是“公子”,他们是上层统治阶级贵族,诗中对他们着墨不多,也没有正面描写,只是从他们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上,如:“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表明他们是一群寄生者。另一种则是生活凄惨的农民。他们是公社的集体劳作者,所进行的劳动都是无偿性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虽然公社的收入有瓜豆黍稷等很多种,而他们却不能挖鱼腥草、掐些芳菜、砍些臭椿嫩芽来养活一家。“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táo)。亟(jí)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些农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劳作外,还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为他们修理房屋,即使是夜里,他们不得安休。剩下的一种就是颇具文化素养的普通农民主。他们虽也是农民主阶级的,但他们也并不像上层贵族那样养尊处优,他们也得从事一些生产劳作。因而,他们关心农奴生活,同时也希望上层统治者能看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正月初三十农具祭,正月初四是农事祭。妇女孩子全家出动,把祭品送到南亩地,好让掌管丰收的谷神欢喜。“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正月初二之时,小农民主们又聚合在一起,还有祈求战神的武备祭。打头小猪留给自己,打到大猪就给豳公送去。“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农事忙完就捧出美酒,杀羊增添年节的喜气。小农民主们都跑进豳公宫里,把手中牛角杯高高举起,祈愿豳公福寿无限。这一类的普通农民主虽有人身自由,但他们的收获也是

有限的。

这首诗里描写农民生活的明显占了大部分。这些具有文化素养的普通农民主想要通过这首诗来引起上层贵族阶级对下层生活的关注。

七月里大火星向西沉去,九月里妇女该准备裁制寒衣了。正月初一寒风凛冽,正月初二冷得透心透脾,难以忍受,粗布麻衣都没有,那些可怜的农民们可怎么过啊?正月初三是农具祭祀的日子,正月初四是家事祭。让妇女孩童都出动吧,和我们一起,把祭品送到南亩地,希望能让掌管丰收的谷神欢喜。

七月里大火星向西沉去,九月里妇女该准备裁制寒衣了。春天里阳光明媚,惠风和畅,黄鹂在明丽的四月里欢快鸣叫。妇女们背着深深的筐篮,沿着小路缓步地行走,采些柔嫩的桑叶放进筐里。四月的太阳缓缓地向西沉下去了,未采的白蒿依然很多。可是很多采桑的妇女却在心里担忧:如果被那些在桑林中社祭的公子看中掠了去带回家怎么办?

七月里大火星向西沉去,八月里又该去割芦荻了,五月正是桑树抽枝的季节,农民们举起刀斧砍斫,修理桑树。砍掉长枝后还得把那些嫩枝绑起。七月里伯劳鸟欢快的歌唱,八月里妇女们忙着织纱纺布。纺出好的黑丝和黄丝,而那些鲜红明艳的红丝,要留下来献给公子织一件上好的祭衣。四月里远志开始结缔,五月里知了叫声初起。八月里可以收割稻谷,到了十月,有些树木已经开始凋萎了。正月初一时狩猎祭,也许还能打到狐狸呢,打到狐狸就把狐狸皮留下给公子缝制一件皮衣。正月初二,我们又可以集合在一起,开始祈求战神的武备祭,打头小猪留给自己,那些大猪就给豳公送去。

五月的蚂蚱跳来跳去,六月的纺织娘鸣唱不息,蟋蟀在七月里还在田野间,八月的时候,叫声就转到了屋檐,而九月,它们的叫声已经出现在屋里了,等到十月,它们已经钻进床底了。农民们要填塞地洞,点烟熏跑老鼠,用泥塞涂抹北窗,来抵抗冬天的寒风。呼唤妻子儿女,新年就要到了,快进屋来安居。六月要吃郁李,山葡萄等水果,七月里煮葵菜和豆子。八月打些红枣来吃,十月又一轮稻子收割,割下新的稻谷酿造酒,希望老人喝了长寿,七月可以吃南瓜,八月再摘下葫芦,九月份收麻,再挖些鱼腥菜吃。农民们只能掐些苦菜,摘些臭椿嫩芽来充饥九月里,农民们要开始修建打谷场,十月要收起晒好的稻谷。大米、黄米,还有高粱米、芝麻豆麦等都要装进仓库。那些辛苦的农民,刚把这些农活忙好,就又要到豳公的宫里去服劳役了。白天四处去打芳草,夜晚还得搓麻绳。播谷繁忙的时节就快要到了,必须得在那以前把房屋修好。

五月初三要祭祀司寒神,所以正月初二就要开始凿冰藏水。正月初四赶早农事祭,要把韭菜和羔羊献给后稷。九月天下霜,十月要清扫场地。捧起两樽美酒,宰杀一只羔羊,大家登上公堂,手执羊角杯过头顶,祝贺一声万寿无疆!

整首诗几乎依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叙述的,且各项事务在何时该做何事都叙述得很清晰,显然他们对各项农活十分清楚。农民们只是按照农民主的吩咐做事,他们对农活的了解也不会太透彻。而那些上层的贵族农民主,他们不需要亲自指挥农民做事,所以,他们对农活也不会了解如此透彻。普通的农民主们则需要自己做些农活,也要亲自安排农民进行耕作,因此,他们对农事的了解程度自然不会太低。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九
《豳风·七月》

  七月   七月流火(1), 九月授衣(2)。 一之日觱发(3), 二之日栗烈(4)。   无衣无褐(5), 何以卒岁(6)? 三之日于耜(7), 四之日举趾(8)。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9), 田畯至喜(10).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11), 有鸣仓庚(12)。   女执懿筐(13), 遵彼微行(14)。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15),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16)。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17)。 蚕月条桑(18), 取彼斧斨(19).   以伐远扬(20), 猗彼女桑(21)。 七月鸣鵙(22), 八月载绩(23).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24),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5),    五月鸣蜩(26)。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27)。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28), 载缵武功(29)。   言私其豵(30), 献豣于公(31).   五月斯螽动股(32), 六月莎鸡振羽(33)。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34), 塞向墐户(35).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36),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37), 七月亨葵及菽(38)。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39).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40)。 九月叔苴(41), 采荼薪樗(42),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围,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43),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44)。   昼尔于茅(45), 宵尔索綯(46)。 亟其乘屋(47),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48), 三之日纳于凌阴(49)。   四之日其蚤(50),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51), 十月涤场(52)。   朋酒斯飨(53),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54), 称彼兕觥(55),   万寿无疆。(1)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觱(bì)发(bo,阴平):风寒也。   (4)栗烈:气寒也。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 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农夫。喜:欢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又名鸧鹒,黄

鹂鸟。   (13)懿筐:深筐。懿,深貌。   (14)遵:沿着。微行:小路。   (15)蘩:白蒿。祁 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归:出嫁。   (17)萑(huán)苇: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yī):取叶存条曰猗。女桑:小桑。   (22)鵙(jú):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 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ao,去声):方言,蝉,知了。   (27)陨:落下。萚 (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小的野兽。 (31)豣(jian阴平):三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大的野兽。   (32)斯螽 (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室: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 岁:除岁。   (37)郁:郁李。薁(yù):野葡萄。   (38)亨:烹。葵:滑菜。菽:豆。   (39)剥(pū):敲击。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薪:砍柴。樗 (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 “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 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 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七月大火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   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   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   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   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   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   岁末将过新年到,   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   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   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   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   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   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   庄稼刚好收拾完,   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   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   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   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   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   举杯共同敬主人。   齐声高呼寿无疆。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

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

七月的生活描写篇十
《诗经,七月》

诗经·七月

诗经·豳(bīn)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yì)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tuò)。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zōng),献豣(jiān)于公。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采荼薪樗(chū),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lù),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táo)。亟(jí)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ì)觥,“万寿无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

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刹那间好段

下一篇: 初中 自我描述

最新成考报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三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五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