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智慧,散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04    阅读:

杨绛文革散文中的智慧
智慧,散文 第一篇

龙源期刊网 .cn

杨绛文革散文中的智慧

作者:胡林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杨降回忆文革经历的散文,指出文中透视出的杨绛人生智慧——看。她看到事实因而能不抗拒,看到自己因而能不沉溺,看到别人因而能感恩。这种“看”的视角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 杨绛;文革;散文;看;智慧

杨绛,中国现当代文坛一个卓尔不群的人物,她经历了中国社会一个世纪的变迁,在小说、散文、戏剧、文论和翻译领域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她的散文用“看”人生的视角,通过冷静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含蓄蕴藉的风格。这种“看”是不论主人翁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有一个外位于主人翁的隐身视角,使作者与主人翁之间拉开一段距离,形成一种“看”的姿势,透射出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展现了杨绛独特的人生,也赋予她的散文以浓厚的情感, 给人以宁静的审美感受。

杨绛文革的记忆在《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这几篇散文中涉及,在粗暴、残忍、专制和荒诞的文革十年,她写到自己遭受批斗、游街、扫厕所、被剃阴阳头的刻苦铭心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同样是文革素材,但杨绛的散文却有别于同时期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有别于巴金深刻揭露和控诉的《随想录》和丁玲激切思辨的《“牛棚”小品》,她用独特的视角和文字处理方式带给人一种温情与智慧的审美感受,用一种超越了彼时彼刻的眼光看待自己文革的遭遇,有一种跳脱人生剧本的大智慧。

作家余杰曾批判过杨绛文革中的生存哲学,称其叙写的文革记忆,塑造了一个在极端困境中保全自我、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形象,缺乏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躲避的聪明和退守的逍遥。笔者认为如果杨绛没有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依靠隐身的哲学和一切灾难纷扰拉开距离,可能会像大部分被迫害的知识分子一样自杀。在这场浩劫中,以个人之力难以抗争,而要保自己的天真,坚守自己的人道主义立场,做一个正直善良,沉静坚韧的知识分子需要无比的人生智慧。这种智慧,在笔者看来就是“看”的智慧。

一、看见事实——接纳承受而不抗拒不评论

《干校六记》写于1980年,是杨绛在干校生活的记录。杨绛的散文是回忆性的,尽管干校生活那么的艰苦,但是杨绛的回忆把往事跟情感的距离拉开,惨痛的往事没有使得作者沉溺于感伤的情感漩涡之中。《误传记妄》开头有一段作者描述面对死鼠的经历:

“我们屋里晚上点一只油盏,挂在门口墙上。我的床离门最远,几乎全在黑影里。有一晚,我和同屋伙伴儿在井边洗漱完毕,回房睡觉,忽发现床上有两堆东西。我幸未冒冒失失用

优秀散文 智慧大道
智慧,散文 第二篇

1.奶奶的木柴

潘小平

在我十三四岁能顶事的时候,奶奶就已经很老了。她年轻时很能干,是我们那一片出了名的媳妇,后来,则是那一片出了名的婆婆。因为年轻守寡,她吃过很多苦。她生在1898年的冬季,清光绪十五年,那一年,岁在戊戌。据她晚年自述,因为能干,她娘家一直留她到19岁,才让她出嫁。这在当时的农村,就是很大的大闺女了。

她娘家是个小中农,有十多亩地,一片果木林子。不知道是什么果木,大约是桃。她娘家哥,也就是我舅爷爷,长得人高马大,却不大能顶事,年年夏天看园子,还得靠她壮胆。有一回,来了个贼,把园子弄得忽啦忽啦响,她哥吓得缩在棚子里边,不敢朝外看;她却把辫子往头顶上一缠,掂把镰刀就冲到黑地里去了。

她年轻时,有一条油光黑亮的大辫子。

“我就这么,往头顶上一缠,”奶奶做了一个动作,说:“那贼让我撵得满园子转着圈地跑。”

【智慧,散文】

在那个年代,往头顶上缠辫子,是一个相当男性化的动作。

1941年前后,我父亲在苏北一带,让顽军董旅掳了去,外头风传,让人乱枪给打死了。我母亲那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闺女,只知道哭;我奶奶却死活不相信,说:我就不信俺儿能死在俺头前!去找。兵荒马乱,她当然不会让我母亲去,就拖根棍,往包袱皮子里裹上点烙馍,自己上路了。大冬天,天寒地冻,一路要饭,吃的苦没法说了。后来到底在江苏泰州地面,找到了父亲的队伍。

我父亲说娘,娘!你咋找来了?

小时候听着这些故事,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想过,奶奶有一天也会变老。她73岁那年,还能一天割半亩地的麦子;给我父亲做饭,也是天天一顿面条,一顿水饺,一顿烙馍,都是北方妇女最见真功夫的茶饭。

但是后来,她还是老了,一天下来,总让我给她踩腰。我就慢慢站上去,手扶着墙,一点一点挪,慢慢地踩;过年时再蒸馍,面和多了,她就搬不动面盆,喊我过来搬。

“一辈一辈子人哩,”她说。又说,“这可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么?”

这是说我生母,生下我来,没等享上我的福,就死了。

都是一些很感慨的话,但在我当时的年纪,还感受不到。

秋天的时候,没有风的下午,奶奶爱坐在南墙根前,享受那些快要消失的阳光。夕阳把她的白发染成金红,她看上去很安详。有时,下了蛋的母鸡,会特别在她的面前转来转去,这时她就会喊我:妮——妮!抓把米壳子来喂鸡!

她也不再关心我找谁玩去了,回来得晚不晚。

在她漫长一生的最后几年,她更关心她的劈柴。那是小半麻袋松木拌子,一根根都拃把长,劈得四方四楞,露出新鲜的木纹。只要是晴天,每天一大早,她就把那个麻袋拖出来,把里头的木头倒出来,一块一块地摊到地上晒。

开始的时候,她一天翻两遍,有时大晌午头,还叫我去翻。后来,渐渐地就翻不动了,就由它们在大太阳底下晒。到了下午,太阳快要收尽光线的时候,她再把它们一块一块地装进麻袋,拖回屋里来。

她拖得很慢。

在那些重复的日子里,我们弄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要晒这些劈柴——我们无法走近一个老人的内心。

这样的日子,前后持续了好几年。傍晚的太阳,把她的全身都染成金红,她就那么常常一坐一个下午,守着她的劈柴。

奶奶死在1979年的冬季,她是老死的。她死后,那些劈柴就不知散落到哪儿去了。

2.听涛记

潘小平

十月的庐山,正是雾薄云轻的时候,虽有舍身崖惊心动魄的震悚,却觉得整个庐山过于晴朗,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缺憾。一路从舍身崖的谷底上来,两边是满满匝匝的松树,薄雾中依然沉甸甸地绿着。这庐山松却也奇,一株株都婷婷秀秀,全不似泰山的虬重。浓墨墨的松影投在石径之上,那石径就凉了许多,窄了许多。向晚的庐山,怕是最静的了,没有风,也没有虫鸣草唱;暮霭从四面合过来,合过来,融了九十九座山峰,平了九十九条峡谷。

旧历的八月十八,一上来是个月黑天。夜宿在牯岭的一座私家小木楼里,听万籁无声,就疑是走进了史前的沉寂。朦朦胧胧的,不知怎么就睡去了。恍惚间,却听见有涛声,远远的如在天外;凝注间,便渐前渐近,挟着风呼海啸,呼呼地向我涌来,又疑是钱江大潮。翻身坐起,只见得月光如水,亮汪汪流淌得满屋都是。

推开窗,才知月已上了中天,清朗朗的,隐隐约约地圆着,在碧澄澄的天水里沉浮。 月下牯岭,影影绰绰能看见红墙黄瓦;屋后崖上的小溪,也白闪闪地,顺着石缝爬。而涛声却愈来愈大了,顷刻间便雄健阔大成铺天盖地的钱江潮水,堆雪带玉,飞溅腾跃,在我眼前幻化而出。我振奋并且诧异:不是长江急促的江声,也不是鄱阳湖细碎的吟唱,这訇然天外的,究竟是什么声音呢?

我探出身去,不由得惊呆了:白日里那么凝重、那么沉固的山峰,此刻都活了起来,奔腾如层层叠叠的海浪,一重一重,直往天边推去;推进万里云空,卷起天河的波浪,一起涌动。于是,那隆隆的涛声,就充盈于天地之间了。

哦,这是松涛啊,我释然,继而慨叹:婷婷如少女的南国之松,你真的能酿成铺天盖地如大海一般的浪涛么?

在浑然一片的涛声里,牯岭渐渐成了一座小岛,而我藏身的小木楼,就仿佛一叶小舟,在波涛里不停地摇晃。听一波一波的松涛松浪从窗外奔涌而过,不知怎么的,心就不由得野了起来,恨不得扑进去,化了去;可兀的,就有一两声不知什么鸟鸣,嘹响在无边的涛声里,于是恍然而知,此身还在人世间。

风越来越大,呼呼地,活了天,活了地,活了庐山。八月十八的月,依然隐隐约约地圆着;而此刻,我知道在遥远又遥远的钱塘江畔,也正涌动着自古以来就壮观天下,让人闻之动容,观之动色的滔天大潮。

3.一日的春光

冰 心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

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智慧,散文】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智慧,散文】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智慧,散文】

【温馨提示】

在冬天里我们盼望春天,总以为春天来了,盎然的春意会让日子全部明媚起来。其实在九十天的春日里,也许只有一日真正的春光。珍惜上天给我们哪怕是一日的馈赠吧,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求得每天的春光烂漫。因为正是春光的难得才显得如此宝贵,设想365天,海棠璀璨绽放枝头,我们说不定以为那是塑料假花呢。

4.书 缘

王英琦【智慧,散文】

我和书结下缘分较早。

四五年级时,便人模人样地捧起《红岩》《苦菜花》《三家巷》。上六年级时,已看完《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还看了诸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官场现形记》等。到了初一,我的目光又“情移”到外国名著上头去了。什么《复活》《红与黑》《高老头》《死魂灵》等等,都是这时候看完的。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所有的书被扫荡一空,校图书馆也行将倒闭。

我那年才十二岁。“搞革命”嫌嫩了点,“打砸抢”够不上资格。人家大串连,为的是祖国山河一片红,我大串连的直接动机和辉煌成果是两大本漂亮糖纸。

为了打发少年萌动期那过剩的精力和躁动的情绪,我常常上街去瞎转白逛。或是听大学生大辩论,或是看红卫兵刷标语、散传单。

一天,我看完一场拙劣的美其名曰“造反有理”宣传演出归来,路过一个废品收购站,见一个老头正撅着屁股起劲地搬一捆书。我忙凑上去,助了他一臂之力。

谁知这一凑还真不愿走了。老头那捆书竟然都是货真价实的中外名著。我随手翻了一下,就看到了《战争与和平》《毁灭》《贝姨》《聊斋志异》等。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搜罗出仅有的五角钱。

“五角钱,拿五本去。”老头慷慨地挥挥手。

我挑了五本,仍不过瘾,又多拿两本。老头也没介意。

从此,老头的废品收购站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于是,我在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光景,就拎着小黄包来到收购站。照例老头每天都要收进一批新的旧书。

每进一批书时,他总爱对我说:“‘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哇,可肥了咱废品收购站。” 因为厮混得熟了,由一开始的一角钱一本,发展到后来的一角钱好几本。至于那些过期的刊物和杂志,更是比烂萝卜烂茄子还便宜,常常是一角钱一大捆。记得当时除了小说书外,我还买了《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欧洲哲学史》,以及《历史研究》《文史哲》一类的书籍和刊物。

正是在这些书中,我知道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故事,认识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基度山伯爵》,看到了《悲惨世界》里底层人民的不幸遭遇,了解到《在人间》谋生的艰辛„„至于亚瑟的坚贞不屈,于连的个人奋斗,简·爱对于人格平等的追求,克里斯朵夫不向命运屈服的反抗精神,都在我少年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68年我下放农村,这些书被装满了一大箱带到农村。为了打发农村那些吃饭干活百无聊赖的日子,昏暗的煤油灯下,淫雨绵绵的歇工日,这些书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和精神伴侣。

我开始一本本、一册册系统地认真地读这些书。小说看完了,就啃这史那史。然而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啃这些属于专家学者读的“高层次”专著,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了。

好在我当时已经“发蒙”,已经有一种对于知识渴望的原动力,我坚定地认为,既然人家都能把书写出来,我却连看也看不懂吗?──就那么窝囊废蠢不可及?

【智慧,散文】

凭着一股少年气盛的倔劲,凭着我不算太懒太顽愚的悟性,我硬是查看字典,读完了那一本本的“史”,一本本的刊物。

如果说一开始读这些书还有些生吞活剥,还全凭意志和毅力才能读下去的话,那么到后来,我竟喜欢上、爱上这一类的书了。因为这类书,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可以使我知道昨天的历史、昨天的人类,可以给我们思想,给我们启迪和智慧。

记得有一次去一位女友家做客,女友的爱人是学法国史的。无意之中我们扯起了路易十

四、法国大革命、枫丹白露及超现实主义„„当时那位女友的爱人十分吃惊,说“没想到女人还有喜欢外国史的”。

其实他大可不必这么惊奇。女人也是人,也有求知欲,读书是不分性别的。我向来认为一个人的读书面越宽越好,我甚至还认为,作为一名作家,肚子里应有几本“史”。

我的那些“文革”中在废品收购站里弄来的书,后来便成了我的丰富财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批藏书,不仅成就了我,也成为当时我的一些朋友的共同精神食粮。我之所以在后来写下历史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之所以写出了一系列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民族使命感的散文,如《不该遗忘的废墟》《写在半坡村遗址》《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就是与那时打下的底子有关。

如果说,今天的我还不算太蠢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那个老头的废品收购站造就了我,使我在人生读书的“最佳峰值”年龄里,读了一批有价值的书。

热爱书吧,青年朋友们!──倘若你不想使自己愚蠢,倘若你想使自己的人性完善,倘若你一心要在未来成就一番事业的话。

这里写的是一次非常奇特的读书机缘:“文化大革命”中一个老头的废品站造就了她,使她在人生读书的最佳年龄里,读了一批有价值的书。“文革”是整个民族的灾难,是读书人的灾难,多少人为此而荒废了读书,也荒废了青春;作者却抓住机会,静静地躲在一个角落,与名著为伴,丰富了自己。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你总能千方百计找到读书的机会!

5.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 敏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了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中的中心位置,而不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宝贝,美文

下一篇: 关于相遇的散文

最新成考报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三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五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