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散文八大家选读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3    阅读:

散文八大家选读(一)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要句子翻译

《进学解》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翻译: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

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翻译: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翻译: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翻译: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5.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翻译:选拔人才既明察又公正,聪敏和拙笨的人都能得到合理进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宰相的治国方术了。

6.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翻译: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

7.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翻译: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

《留侯论》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翻译: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翻译: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翻译:贵族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生命,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5.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翻译: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6.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野草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翻译: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而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翻译:因路远,信中的话简略,还不能了解你那里的情况,假使真的烧得干净,而全部没有了,这是我更要向你祝贺的原因。

2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翻译:您辛勤奉养父母,安宁的过日子,只是盼望平安无事。

3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必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

翻译:这个道理宽阔无边,即使是圣人不能认为这是可信的,所以到中间又怀疑起来。 4 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

翻译:爱好自己清廉名声的士人,都害怕顾忌不敢称称赞您的高才。

5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予而不栗。

翻译:大火帮助了你,使你的实际情况显现出来,使那些把称赞你的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张开他们的嘴,主持考试的人,授予你官职也不提心吊胆了。

6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翻译: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来表示你一无所有。

7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翻译:现在我所说的这样的情况,跟古代有所不同,所以把慰问你改为祝贺你。 《答司马谏议书》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游褒禅山记》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翻译: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翻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柳子厚墓志铭》

1.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翻译: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教谕和禁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依赖。

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散文八大家选读】

翻译:此地风俗借钱时用自己的子女作抵押,按照契约规定,到时不还钱赎回自己的子女的,等到本金和利息相等的时候,就没收为奴婢。

3.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翻译: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爱悦,追逐游戏,虚伪地互相谦逊以媚悦对方。

4.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翻译:你已落入圈套,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

5.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翻译:然而子厚被贬斥的时间如果不长,其困窘如果不至于极点,他即便在功名事业上出人头地,而对文学辞章来说,必定不会自己刻苦努力,从而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名传后世的业绩,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6.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翻译:自从子厚被贬斥以来,卢遵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从没有离开过。送子厚归葬以后,还将要经营料理子厚的家事,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一位有始有终的人。

7.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翻译:被贬以后,又没有有权有势的知己援引推荐,所以最终死于穷困荒远的地方,才能不被世人使用,理想在当时不能实现。

《祭十二郎文》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翻译: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子。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翻译: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散文八大家选读】

此离开你而去就任啊!

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翻译: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4.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翻译:难道你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5.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翻译: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

6.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 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翻译: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死后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送李愿归盘谷序》

1.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翻译: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2.大丈夫之遇之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翻译: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在当朝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3.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悔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

翻译: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4.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翻译:啊,盘谷中的快乐啊,真是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禁绝不祥。

《张中丞传后叙》

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翻译:哪里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全部牺牲了,唯独自己蒙受耻辱求得活命的事?即使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哎呀!(有人)却认为那么贤明的许远竟然会干出这种事来。

2.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翻译:在张、许二公防守睢阳之初,他们怎么会料到别人始终不肯来救援,因而就丢下城池逃走呢?如果这座城池不能守住,即使逃到别处又有什么好处呢?到了没有救援并且弹尽粮绝之时,带领这支因作战负伤残废、饿得瘦弱不堪的残余部队,总是想要突围出去,一定也是做不到的。二公的贤能,他们的谋划是很精细的。

3.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尔。

翻译: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

4.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翻译:但是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认为叛军所说的是真的。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翻译: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能一一计算;拥有强大兵力却坐视不

救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翻译: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吊祭人们所说的双庙。

7.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翻译:但看中了南霁云作战勇悍有力,不听南霁云苦苦请求救援的话,却硬留下他,为他准备了酒宴和歌舞,请南霁云入座。

8.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翻译: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

《段太尉逸事状》

1.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翻译:邠州人中那些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家伙,大都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官吏都不敢去过问。

2.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翻译: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这样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

3.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翻译:现在称赞段太尉大节的人,认为他是武夫一时冲动而不怕死,从而取得天下的名声,不了解太尉立身处世就象上述的那样。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翻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2.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翻译:(对别人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翻译: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便随之产生,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

4.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翻译: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5.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翻译:(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要求他的其它方面;就他现在的(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的表现),小心谨慎的样子只害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益处。

6.虽然,为是者,由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翻译: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说的是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有进步,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进步。

《越州赵公救灾记》

1.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译文:(赵公)担心他们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

2.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译文:(赵公)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 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3.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译文:(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新自 处理。

《丰乐亭记》

散文八大家选读(二)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1]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

1.原毁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象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2.留侯论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

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3.进学解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来自于勤奋,却因为游荡玩乐而荒废;品德的成就来自于思考,却因循随俗而败坏。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拔除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有一点长处的人都已经被录取,凭能治一种经书而出名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提拔举用呢?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这些学生侍奉您先生,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深奥的旨意。一味多读书致力获得更多知识,大小方面都不舍弃。晚上点起灯烛继续白天的学习,总是劳累地过完一年又一年。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寻找踪迹难寻的儒家遗说,独自广泛搜求、从古代将它们继承下来。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

嚼其中精华,写作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规模取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动一动便被责备。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敌仇打交道,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已为缺衣少穿而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训别人干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材,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朴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优异到进入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岂不是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商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

4.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和尚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

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5.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

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ǔ);安上,字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的谦称)

6.后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7.张中丞传后叙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凭借文章使自己出名,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只是先后时间不同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

散文八大家选读(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翻译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部文言文检索

《原毁》及翻译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

【译文】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

【译文】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我曾经试验过。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我还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些个不应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高兴话,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

【译文】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牢记在心上,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2。桐叶封弟辩 柳宗元

【译文】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和年幼的弟弟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玉邽封给你。”周公入宫庆贺。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周公说:“天子不可以随便开玩笑。”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散文八大家选读】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如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成王的玩笑,并促成它呢?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去办吗?大凡君王的恩德,要看实行得怎样。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他,是要使他的举止行动和嬉乐恰如其分而已,一定不会去迎合他的过错并替他辩饰。又不应当对他管束太严,使他终日奔忙,像牛马那样,急于使他成长反会坏事。而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的人呢!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

【散文八大家选读】

3。《朋党论》课文及翻译

欧阳修

大抵君子与君子,因志同道合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投而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只有君子之间才有朋党,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喜爱的是地位和私利,所贪图的是钱币和财物。他们在私利一致时,暂且互相勾结在一起成为朋党,这是虚假的;发现有利可图就争先恐后,无利可图时交往就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全。所以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成朋党是虚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样的准则来修身养性,就志同道合,相互得益;用这样的准则来为国效劳,就同心合力,获得成功,自始至终如一。这就是君子间结成的朋党。所以作为君主,只要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太平了。

尧的时代,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了“四凶”等小人结成的朋党,而重用被称为“八元”、“八恺”的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很太平。等到舜自己成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在朝中共事,他们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二十二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信任他们,天下也因而非常太平。《尚书》上说:“商纣王有亿万个臣子,就有亿万颗心;周有臣子三千人,只有一条心。”商纣王时代,亿万个臣子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是不结成朋党了,但商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把天下的名士全抓起来,视他们为“党人”,等到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才悔悟,渐渐兴起关于朋党的议论。到唐昭宗时,将朝廷上的名臣斩尽杀绝,有的还投进了黄河,还说:“这班人自称清流,现在可以投到浊流里去了。”而唐朝也就此灭亡。

前代的君王中,能使人人怀异心而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能比得上商纣王,能禁止贤人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屠杀“清流”结成朋党的,没有哪一代比得上唐昭宗时期,

可是他们的国家都因动乱而灭亡。能互相尊重、谦让而不猜疑的,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不怀疑而非常信任他们。但是后世的人们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骗,反而称颂舜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这是因为他能够明辨君子和小人的朋党。周武王时代,全国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没有哪个朝代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这是由于贤才再多也不满足。

这些国家兴盛衰亡、太平动乱的历史事迹,当国君的应当引以为鉴。

4。《留侯论》课文翻译

苏轼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间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目标高远。

【译文】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译文】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译文】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

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译文】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5。进学解原文及译文

韩愈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6。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

苏洵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见这户人家的厉害。

乃父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7.日喻(苏轼)

很久以前,有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他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述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无从得知。

于是盲人央求人们给他描述太阳。便有人告诉他:“太阳长的圆圆的,就好像铜盘一样。” 这个人敲了敲铜盘让盲人听,盲人使劲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同时,盲人就真的记住了敲铜盘的声音。

过了几天后,盲人坐在家里,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当,当,当”的声音。盲人高兴得大叫:“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看到此情景的人说:“不对,这是敲钟的声音,不是太阳。” 听到这话盲人便赶紧走过去让他给讲讲太阳是什么样子。

此人便如此描述:“太阳是会发光的,比烛光还要亮很多.” 说着便把蜡烛拿出来让他摸。盲人又使劲点头表示他这次真的明白了。并反复抚摸蜡烛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样子。

之后又过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盲人摸到了龠(龠是古代乐器的一种,模样与笛子相似。)他发现这个与之前摸过的蜡烛一样,便忍不住惊奇,大叫起来。“呀~呀!太阳在这里!” 这样人们虽然反复多次的给盲人描述了太阳的模样,但是到最后盲人也没能正确的归结出太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

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光听别人的描述是无法正确掌握的。我们知道学习新技术或知识难,同样学习别人的管理方法或操作技术是更难的事情。如果只是片面的了解后就随意的采取行动,就将会犯扣盘扪烛似的错误。

8.丰乐亭记 (欧阳修)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由于这样,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此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

散文八大家选读(四)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知识点大全【共10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知识点梳理

留侯论

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微:隐约;见:通“现”,显露,表现)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⑺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⑿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2.一词多义 ⑴ 过

①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⑵ 见

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同“现”,动词,显露、表现) ②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介词,被) ⑶ 其

①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代词,他,他的) ②彼其能有所忍(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④非子房其谁全之?(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散文八大家选读】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后赤壁赋

1.重要词语

曾:曾经。

过黄泥之坂 过:走过。 予乃摄衣而上 乃:于是,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既:已经。 脱:脱落、凋披蒙茸 披:分开。 ...零。 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行歌相答 行歌:边走边吟唱。 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今者薄暮 薄:迫近,接近。 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凭。 ..顾安所得酒乎 安所:哪里,什么地方。 适有孤鹤 适:恰好,刚好。 ...归而谋诸妇 诸:兼词,之于。 开户视之 户:门。 ..以待子不时之须 不时:随时。 ..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曾日月之几何.

2.通假字

须同需 ,需要。 反而登舟 反同返,返回。 予亦惊悟 悟同寤 ,醒来。

以待子不时之须

3.词类活用 步自雪堂 名词活用为动词,步行。 .

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予乃摄衣而上 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

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 横江东来 名词活用为状语,从东边, .掠予舟而西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飞。 .羽衣翩跹 名词活用为状语,穿着羽衣。 ..

履巉岩.

4.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

道士顾笑 回头看 .顾安所得酒乎 只是,不过 .

顾而乐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问,拜访 .

大行不顾细谨 考虑 念父母,顾妻子 顾惜,顾念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难道

伶官传序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情事理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

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

之曰(告诉)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

以成功(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的语气)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散文八大家选读(五)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散文八大家选读】

译: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要求别人)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要求自己)简少,所以自己收获就少。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6、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虽然这样(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忌妒。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译:因此,事业成功了,诽谤却产生了;德望高了诬蔑却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桐叶封弟辩》

1、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译: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

2、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译:又不应当对他约束太严,对他逼迫催促,使他像牛马那样,逼迫催促太急就会坏事。

3、是直小丈夫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译: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

《朋党论》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译: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2、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译: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3、夫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引为鉴戒呢!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时却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抱负很大,志向很远.。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3、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译: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的。

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5、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6、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译: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进学解》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学业精进由于勤奋,荒废由于嬉戏玩乐;德行养成由于思考,败坏由于因循随俗。

2、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译: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有司看不清;只要担心德行不能养成,不要担心有司不公正。

3、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译: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动一动便被责备。

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译: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弃官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来的话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优异到进入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

5、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译: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

《日喻》

1、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所以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测它,都是求道的弊病。

2、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译: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译: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优秀作文 三篇

下一篇: 鲸的自述

最新成考报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三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五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