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曾纪鑫:弦歌一曲唱未了

编辑:zhangyanq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1    阅读:

  曾纪鑫:弦歌一曲唱未了

  弦歌一曲唱未了

  ——宋永贤《厝前厝后》序

  曾纪鑫

  永贤兄又要出新书了,嘱我写序。前两年他出书,我是推辞过的,不为别的,只因十多年前给他的诗集《风吹过往事》写过评论《日常生活的诗意追寻与消解》,后又采写过一篇关于他的纪实文学《没有终点的涅槃》,感觉一时间难以写出新意。而这次就不好意思再推了,好在《厝前厝后》是他曲艺、歌词作品的结集,除文本外,尚有舞台、表演、空间、在场、范式等方面的内容可叙,最为关键的是,闽南的小戏、小品、说唱、答嘴鼓等舞台艺术创作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老一辈作者逐渐凋零,成熟且活跃的一线作者屈指可数,年轻的新人则有待培养磨练,因此,总结与示范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厦门市曲艺创作的中坚力量、实力派代表人物之一,宋永贤舞台艺术作品的结集出版,就某种程度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凡熟悉永贤的人,都知道他多才多艺。他在农村长大,熟悉底层生活;当过医生,了解各色人等;任过同安区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会长,对中国传统艺术——书法颇有造诣;如今从事的是群众文化工作……这些人生历练,为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与资源。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创作多面手,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小戏、小品、曲艺、歌词等舞台艺术形式,均有涉猎。他“行走”在不同文艺形式之间,在生活的提炼、主题的把握、角度的寻找、意蕴的挖掘、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这种“永在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使得他内心充实、激情盎然、活力四射。

  每一体裁的创作,永贤都有不俗的“表现”,成果颇丰:他的诗歌、小说、散文在《诗刊》《福建文学》《青春潮》等刊物发表;书法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世界》等专业报刊发表,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过好几部诗集,广受好评;曲艺、小品、歌词等经常演出,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在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厦门电视台播出……其中,我以为他的舞台艺术创作成就更为突出,更加令人瞩目。

  《厝前厝后》一书所收作品,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不少在我主编的《厦门文艺》杂志发表过;有的搬上舞台,我不仅听过录音看过录像,还观看过演出,感受演员与观众现场互动的热烈气氛。

  严格说来,写作曲艺、歌词,目的就是为了演出。没有上演,创作过程便没有完成,只能算“半成品”。然而,舞台艺术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文本外,还涉及到导演、演员、舞美、音乐等二度创作,涉及到艺术经费、演出场地、不同观众等诸多因素。只要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演出就会“泡汤”。因此,曲艺、歌词等创作更其不易,付出的心血更多。有时,你的作品完成了,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写出了水平达到了个人创作的高峰,但是,你还得过导演关、演员关。导演有他的想法与构思,与文本总有出入;演员呢?有的只会自己的行当,只能扮演他(或她)所熟悉的角色。于是,你还得根据他们的要求量体裁衣,改了又改,有时改得“面目全非”。总算过关了吧?哈,你别高兴得太早了,还有重要的一关——领导关等着你呢!领导审查,严格把关,不能有半点闪失。一般说来,不可能存在什么大的政治问题,但不同的领导,艺术水准、口味、要求不一,那么,有时还得再行修改……由此可见,一部舞台作品问世,是多么地艰难!

  宋永贤能坚持不懈地写下来,游刃有余地写出这么多,真应该为他点赞才是!他的这些曲艺、歌词,要完成演出,也是需要机缘的,有时是单位、团体邀约,有时是为了参赛,免不了“命题作文”,但更多的,还是心有所动、如鲠在喉、不写不快的创作冲动与渴望。本集所收作品,一半以上演出过,说明“成活率”还是挺高的;那些没有搬上舞台的作品,当属“心灵之约”了。

  地方戏剧、曲艺,形式多样,一般附着于方言之上,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正因为地域的不同及语言的差异,才形成了中国曲种繁多、异彩纷呈的曲坛、艺坛盛景。闽南戏曲用闽南语演出,反映闽南人的喜怒哀乐、理想与追求,以及闽南地域的风土民情、历史与现实,仅类型而言,戏剧有歌仔戏(芗剧)、高甲戏、布袋戏、南音,而曲艺更是形式多样、摇曳多姿,有小戏、小品、锦歌、讲古、渔歌、答嘴鼓、南音词、荷叶说唱、车鼓说唱、芗曲说唱、月琴弹唱、闽南童谣、大广弦说唱等,其中除小品有时用普通话演出外,其余皆用闽南话。

  宋永贤的曲艺创作,举凡以上形式、种类,他都写过,还创作了大量歌词,载体主要为闽南语;哪怕常用普通话写作的歌词,有时也用闽南方言表达,标以“闽南语歌词”。闽南话是他的母语,使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但是,要写得生动流畅、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气韵生动、内涵丰富,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俚语、歇后语等,确非一件易事,得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刻苦锤炼,个中艰辛,唯有创作者本人最为清楚。

  在此,我想谈谈他作品体现出现的闽南地方色彩。他源于底层,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对闽南的民俗风情,不仅熟悉,而且融入血肉。读着这些文字,你可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透出的闽南文化基因。他“住”着红砖红瓦、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厝,不时走出屋子,对“厝前厝后”如画的风景,怀有深深的依恋、热爱之情。从自然的山川河流、大海潮汐,到生长着的植物——番薯、韭菜、菜瓜、葫匏、金瓜、荔枝、桃仔、李仔、蜜柚、紫菜、海带、芦黍、龙眼树、三角梅、凤凰木等,到各种动物——鸡鸭、海鲎、鲫仔鱼、文昌鱼、红仁鲟、七耳蚝、钱头鱼、白鹭鸟等,到各类生活用品、食品——面巾、花布、针甲线、雪仔膏、贡糖、豆豉、薄饼、炸枣、封肉、鱼丸、芋包、沙茶面、碗仔粿、马蹄酥、土笋冻、烧炸枣、卤豆腐、赤肉羹、小肚汤、五香肉粽等,再到“洋楼水水、巷仔长长”的建筑,然后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的乡风民俗——婚礼、迎灯、七夕、中秋、冬节、过年兜……这些意象丰富的物什、习俗,在他笔下如数家珍般一一出现,仿佛一幅铺展开来的风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图。他端上来的,可谓地地道道、口味纯正的“闽南菜”。只有扎根泥土,用心揣摩,精心雕琢,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有时仅仅一句精彩的唱词,就能体现出独特的闽南氛围与意象,博得观众的喝彩。

  为了写序,集子中的作品,我不得不再三阅读。其实,有的早就读过了,在《厦门文艺》发表时,我编辑、校对过好几遍。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着演出的情景。戏剧、曲艺、小品,作者创作时,脑里不得不绷着“舞台”这根弦——想象舞台如何布景、摆设,剧中角色怎样对话、动作,如何吸引观众,“戏眼”在哪里……我感觉永贤对可容纳大千世界的方寸舞台十分熟悉,这些作品不仅适合演出,且为二度创作“留有余地”。文章不能写得太满,如绘画之“留白”,舞台文学更是如此,必须具有弹性与张力,在适合演出的前提下,为导演、演员留下加工、创造的空间。说唱《一曲弦歌唱厦门》《提督回乡》《拜年》《公婆游》《嘉庚精神芗曲唱》,答嘴鼓小品《相当》等,便是此类情形的优秀篇章。他还写过没有收入本书的音乐情景剧《梦醒时分》,与人合作过实景古装芗剧《五峰出嘉腊》、古装大戏《朱熹点化鳄鱼精》等,深谙舞台之“三昧”。

  近年来,厦门翔安区新圩镇打造的“三子”文化闻名遐迩。何谓“三子”?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孩子竖笛演奏队(曲艺表演队)。其中的嫂子合唱团在全国、省市级合唱比赛中频频获奖,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新圩嫂子合唱团于2009年成立,演唱曲目全为原创闽南语歌曲,作词由宋永贤一人“包干”。从第一首《新圩嫂子爱唱歌》至今,他已为嫂子合唱团创作了七首闽南语歌词,另六首为《比名牌》《阮兜闽南》《相阿咾》《枕头风》《美丽厦门等你来》《我亲戚住在台湾岛》。新圩嫂子合唱团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一举夺得民谣组银奖,演唱的就是永贤创作的其中三首——《新圩嫂子爱唱歌》《比名牌》《阮兜闽南》。

  闽南童谣,因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童趣盎然等特点,深受闽南、台湾民众及东南亚华人喜爱。然而,要创作反映时代发展变化、适于传唱的闽南新童谣,不仅迫切,也非常不易。永贤挟现代新诗创作的丰富经验及深厚的文学功底,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了闽南新童谣的创作。现代诗与新童谣看似接近,实则有着较大的区别。传统闽南童谣和新编闽南童谣虽属同一体裁,但因载体、传播方式、途径不同,效果有别。他早年创作的《等新娘》经闽南音乐专家、作曲家黄耕读先生谱曲,由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演出,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双歌赛”中荣获原创作品、原创歌手双冠军。后编入音像制品,被当地多家婚庆公司采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这一写就是十多年,受聘于厦门同安琴韵敦煌艺术中心,与之长期合作,创编闽南童谣节目。

  宋永贤一边创作,一边归纳总结,将舞台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完成了《童谣·穿越时光的乡愁》《如何创编一个满意的舞台作品》等论文,为闽南地区的业余作者讲座、培训、辅导。薪火相传,承前启后,功德无量。

  我所了解的戏剧界,将“三满意”——领导满意、专家满意、观众满意视为创作成功的主要标志。领导满意,经费得到保障;专家满意,获奖不成问题;观众满意,掌声不绝票房满满。众口难调,一出戏,一个节目,能达到这种程度,必须付出极大努力,还得凭借机缘。然而,排练、演出、获奖,在外力的助推下可以光鲜一时,但在岁月的长河中极有可能销声匿迹。“三满意”只能代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穿越时空的流传,才算得上舞台作品的真正成功,也是一个编剧、曲艺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与境界。

  古希腊悲剧、喜剧,汤显祖、关汉卿、王实甫、孔尚任、洪升、李渔、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萧伯纳等中外经典剧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靠的不是演出,而是剧本。古代没有录音、录像等现代传媒,虽有画家绘出演出场景,只能是截面与片断;虽有文学家的描写,也只能根据文字想象发挥、还原实况。成熟且丰富的文本,不分种族与空间,可以一代代演绎、诠释。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哪怕互联网发达到神奇地步,将全球联成一体的今天,文本的重要性仍不可替代——首先是阅读,脑海里呈现出形象与意象,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理,一百个演员,也可扮演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便是艺术超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奥妙之所在。

  永贤的舞台艺术作品也可以作如是观。这些可演的曲艺、歌词,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能够流传的作品,往往特征鲜明、雅俗共赏。永贤为人随和,为文则棱角分明、个性突出;雅俗共赏,在此可以理解为文字的雅,演出的俗。文本与演出,呈现良性互动态势,若能辅以录音、录像、电视、网络等发达的科技存储、传播手段,这些结集出版的作品,当能在更加广阔的地域与空间传播开来。

  写到这里,我想就戏剧、曲艺的传播稍稍展开一下笔墨。

  不少地方戏曲如越剧、评剧、豫剧、秦腔、川剧、黄梅戏等,可在全国范围流传。它们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演出语言属北方方言语系,接近于普通话,大家听得懂。而福建的五大剧种——闽剧、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莆仙戏则难以流传,语言是其最大障碍。它们用福州话、莆田话、闽南话演出,外地观众听不懂。当然,这些剧种演出时可配以幻灯字幕,但观众的注意力时常分散,观赏起来十分吃力,审美自然大打折扣。

  闽南地方曲艺、小戏以闽南话为载体,受方言制约,传播范围只能局限于闽南方言区域。它们难以“北上”,却可以“南下”,以厦漳泉为中心,向台湾、东南亚等闽南人聚居的地区扩展。

  就目前情形而言,宋永贤的曲艺、歌词等舞台艺术作品主要在厦门演出。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花香四溢,其影响如波浪般荡漾开来,向泉州、漳州,向台湾地区,向东南亚更加广阔的闽南语区域辐射、传播。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文艺》主编,厦门市群众文化研究会会长,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亚洲弦歌音乐教案(2016-06-20)
  • ·《亚洲弦歌》教案(2016-07-27)
  • ·弦歌不辍(2016-10-25)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优秀征文...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三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
  • 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征文十五篇
  •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小学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