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大豆的种植技术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6    阅读:

篇一 大豆的种植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粮食、油料兼用作物。在我区旱地广为种植,水田种植较少,产量不高是影响其发展的瓶颈。为了发展大豆生产,帮助农民致富,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总结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一、合理轮作

  大豆不宜连作,也不宜做其他豆科作物的后茬。重茬会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的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导致植株畸形、品质变差、产量降低。轮作可减轻病虫害和杂草发生,还可防止土壤中的营养比例失调,减轻根系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积累的毒害,起到改良土壤,用养结合之目的。

  合理轮作,应选择生地或轮作3年以上的地块种植大豆,前茬是禾本科作物更好。

  二、种植处理高标准

  1. 选种

  选择增产潜力大,内在和外观品质好的优良大豆品种,如湘春豆13号、湘春豆16号等。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粒、霉粒、病粒、褐斑粒和杂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2. 拌钼肥

  每500克大豆拌1克钼酸铵或喷洒1%~1.5%钼酸铵溶液50克,喷洒后搅拌均匀、晾干。

  3. 拌根瘤菌肥

  对荒地或者是第一次种大豆的土壤,拌根瘤菌是成功的关键。生产中用200克菌粉加水2500克拌50千克种子(

  在拌钼肥和根瘤菌肥时,应做到匀、轻,达到晾干后种子不膨胀,种皮不开裂。处理的种子当天播完,不要过夜。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中还可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

  三、播种质量高要求

  1. 适时播种

  播种迟早对大豆的产量影响较大,过早过迟都不利于生长,因此要尽量做到适时播种。在我区,春大豆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夏大豆5月中旬、秋大豆7月下旬播种较适宜。

  2. 播量

  每亩4~5千克。

  3. 合理密植

  播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播种时间、耕作制度等做相应调整,一般而言,播种密度为:春大豆2万~3万株,夏大豆1.2万~2.5万株,秋大豆4万株。

  4. 播种方法

  有条播和穴播。生产中多采用穴播,即行距25~30厘米,穴距20~25厘米,每穴4~6粒种子,出苗后留2~3株。

  5. 播种深度

  视土壤性质、土壤水分等而定,疏松土壤可深些,质地黏重的土壤要浅些;墒情好的宜浅,水分不足的宜深。一般为3~5厘米。

  四、大豆施肥讲科学

  1. 基肥施足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施肥量占大豆总肥量的60%~70%,一般是每亩施粪栏肥500千克,火土灰100~200千克,配合过磷酸钙25~50千克,尿素5千克做基肥。翻地前施入,通过翻耕,将肥料施于耕层中。

  2. 种肥施好

  大豆施肥讲究分层施,种肥是分层施肥的一种形式,亦是集中施肥。生产中采用每亩施腐熟有机粪肥100~200千克,配合过磷酸钙10~15千克做种肥。薄地还应施少量的氮肥,适施钾肥。但要注意的是:肥料要与种子分开,以免烧伤种子和幼苗,将种肥施在种子下3~4厘米处。

篇二 大豆的种植技术
大豆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特点与经济效益分析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栽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栽培模式多样,八十年代主要栽培方法是平播后起垄,九十年代初引进大豆垄三栽培技术,近五、六年来,先后引进、推广了平作窄行密植、行间覆膜、平播等栽培技术,这些技术目前在嫩江县都有一定的应用面积,垄三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50%;窄行密植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30%;行间覆膜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7%;平播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通过近三年的调查,将嫩江县大豆不同栽培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效益分析介绍如下:

  1.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特点

  1.1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将合理选地、整地、覆膜、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技术组装起来为一体,以行间覆膜播种机为载体实行播种、覆膜、施肥同时完成的一项增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采取平播覆膜,膜外侧播种栽培措施,精量点播,行距宽窄间隔,宽行距75cm的间隔覆膜,窄行距45cm的间隔不覆膜,种子距膜5cm,膜内施肥。品种要求不严格,但密度不宜过大,平方米在30~35株之间,施肥要氮磷钾配比施肥,苗期可免机械中耕管理,只采取播前苗带封闭除草措施和苗期人工锄草措施进行苗期管理。优点是:①大豆覆膜具有保墒、提墒、抗旱的特点;由于地膜覆盖,苗后除草剂的用量减少;减少了铲趟作业降低了机械投入。②增产幅度大,平均在15~20%之间。缺点是:①对整地要求严格,不仅要有深松基础,表面还要整平耙细,不能留有残茬和大坷垃;②对种植地块有限制,二洼地、易涝地不宜采用该技术;③该技术投入成本较高,公顷增加成本约600~700元;④揭膜不及时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1.2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它是在垄作的基础上采用机械化3种新技术。一是垄体(台、底)、垄沟分期间隔深松,二是垄体内深松,同时分层深施底肥;三是垄上双条精密点播,同时施用种肥,后期看苗追肥。它是结合生产实际,农机、农艺综合配套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主体技术要点:一是对土壤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准。二是分层深施肥。三是精密播种。优点:①该技术已被农民熟练掌握;②适应性广,二洼地、平岗地均可。缺点:小机械、小马力,技术标准不到位。

  1.3 大豆30cm单条播平播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30cm单条播平播密植栽培技术是以矮秆、半矮秆品种为基础,缩小行距,吸收“垄三”栽培技术的精华——深松与分层施肥而形成的新的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主要技术特点:有深松基础,通过缩垄增行使大豆群体分布均匀,平播、平管,一平到底。优点:①由于是平作,机械投入少,收获方便;②增加了密度,大豆植株群体合理,产量效益好。缺点:①市场专用配套机械较少;②对整地、除草技术要求高。

  1.4 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0~70cm常规垄双条“垄三”栽培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大豆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解决我县大豆生产的实际问题,易于接受、易于管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优点:①同目前大豆生产上应用的常规垄三栽培比较,密度增加了,也增加了绿色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②同平作窄行密植相比,这种栽培形式在行距上更加具体,在管理上更加灵活,既可以平作又可以起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大豆45cm密植栽培可一铲一或二铲不。缺点:由于目前应用的品种多是在常规垄作条件下选育而成,因此在应用45厘米双条密植时,密度过大,易形成大片倒伏。

  2 不同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

  2.1 投入情况分析

  2.1.1 农资投入

  农资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四项内容。不同栽培模式公顷保苗不同,行间覆膜种子投入小,垄三适中,30厘米和45厘米系密植,投入大;化肥投入密植大豆需肥量大,所以30厘米和45厘米密植相对多一点;农药投入大豆行间覆膜地膜的覆盖率达60%以上,平均农药投入量略小,其他三种栽培模式在农药上无差别;地膜投入,只有行间覆膜栽培需要地膜,所以其他三种栽培模式此项投入为零。

  2.1.2 机械投入

  机械管理只有中耕这项不同模式各异,其他项目相同。大豆行间覆膜栽培由于地膜覆盖,减少了铲趟作业,投入最少;大豆45cm密植栽培可一铲一或二铲不,投入适中;大豆30cm密植栽培目前我县不进行中耕,无此费用;垄三栽培做到铲三趟,中耕投入最多。

  2.1.3 人工投入

  在上述几种栽培模式中“垄三”栽培人工投入最少,与“垄三”栽培相比较,由于30厘米和45厘米密植中耕次数少或不中耕,田间杂草相对多,辅以人工除草,人工投入增加;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增加揭膜工序,视情况适当进行人工除草,人工投入最多。

  2.2 产量及效益分析

  由于受春季干旱影响,近几年大豆行间覆膜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为2150公斤/公顷,但纯效益居第三位,每公顷2990元;大豆45cm密植产量为2035公斤/公顷,大豆30cm平播平均产量1995公斤/公顷,纯效益二者相似,分别居第一、第二位,每公顷3044元和3048元;大豆垄三栽培平均产量最低,效益也最差,产量1850公斤/公顷,纯效益为每公顷2690元。

  3 建议

  大豆垄三栽培模式区要提高农机和农艺标准;在整地水平高,农机具配套适当发展大豆30cm平播密植栽培和45cm密植栽培;在经常受到春旱影响的地区推广种植大豆行间覆膜栽培。

篇三 大豆的种植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篇四 大豆的种植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篇五 大豆的种植技术
大豆种植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一.垄上精量点播栽培法

这种方法是黑龙江省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垄上双行精量播种机,它把人工扎眼等距精量点播和摆种的优点融为一体,增产效果非常明显。据1987年明水、海伦、富锦等18个市(县)调查,精量播种比半精量播种每公顷增产121.5kg,增产率为4.5%。精量播种比扣种增产14.9%。据1988年33县调查,精量播种比一般习惯播种法增产11.3~18.9%,减少播种用工0.65个,降低成本每公顷31.5~49.5元,纯收益331.5元。这种方法最初采用的播种机具是2BT-1型。于1987年又相继设计出了2BT-2、2BLD-2等多种型号。,目前此法的播种面积仍占大豆播种面积的60%以上。

垄上精量点播法增产原因是:

(1)保证播种质量,提高保苗率;采用机械精量播种,做到了开沟、点籽、覆土、镇压等连续作业,不但加快了播种进度,缩短了播期,而且保证了播种质量。一般均在4~5cm,且覆土均匀。因此出苗率比扣出高4%~8%。

(2)植株分布均匀,很少缺苗断条 机械精量播种可以做到植株分布均匀。机械精量点播大豆个体生育健壮,促进了群体的协调发展。明水县调查,精量播种比扣种早出苗2天,早分枝3天,早开花4天,早成熟3天。

(3)化肥作种肥实行深施,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机械精量点播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手掳肥或种肥同位的施肥方法。做到种、肥异位分播,避免了同位烧籽、烧苗的现象。据鸡西市调查,机械精量播种,施肥准确,化肥一般施在种下4~5cm处,由于做到了化肥深施、侧施,从而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垄上精量点播法技术要点是:【大豆的种植技术】

(1)细致整地;这种方法在伏秋翻、整平耙细起垄的地块进行播种增产效果最好。因此,翻耙整地要细,坷垃少,茬子扣的要严。由于采用机械化播种中耕、宽66或70cm,起垄后要镇压。特别是春起垄,更要注意保墒。

(2)精选种子;由于精量点播,种子量有限,必须选择发芽率85%以上的种子,进行精选,除去病、杂、破碎粒,达到整齐一致。一定要做到种子能发芽出全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此栽培法的优越性。

(3)农机具要检修好;播种前机具达到实用状态,调整好间隙,防止喀籽

二.垄上等距穴播栽培法

垄上等距穴播栽培法是以垄作为基础的大豆栽培方法。据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试验,从1978~1980年垄上等距穴播,每公顷产量最高达3600kg,比一般垄上双条增产4%~14.6%;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播种机具2BT-1. 2BT-2精量播种机的推广应用,大豆穴播栽培法的面积也愈来愈大。据佳木斯农校调查,采用2BT-1. 2BT-2(用玉米盘)播种机进行等距穴播比垄上精量点播平均增产5%~10%。

等距穴播栽培法增产原因是:

(1)合理摆布了群体结构;使穴距间增大,造成了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可以延迟封垄,对后期的植株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延长了中下部叶片的工作时间,减少底叶枯黄,提高了光合效率,从而增加了产量。

(2)出苗齐全;在每穴内种粒集中,拱土能力强,出苗齐而全,前期生长快。根系植株茁壮,后期鼓粒快,成熟较早。

(3)便于管理;穴播由于穴距间增大,铲地时容易消灭苗眼草,省工,便于管理,地净草少。

【大豆的种植技术】

(4)穴播便于机具改制;穴播容易实现机械化作业,可以利用2BT-1的玉米播种盘进行播大

豆,同样实现等距穴播栽培。

大豆等距穴播栽培法技术要点是: 穴距和每穴株数一般在黑龙江省黑土平原地区,在垄距70cm;

大豆匀植高产栽培技术

1、根据品种株型性状、分枝等特性确定种植密度、行距和株距。①矮秆、早熟、抗侄我分枝的主茎型品种:行距30-40厘米,株距8-10厘米,留苗密度1.8-2.5万株。

2、株距土壤肥力高低和管理水平确定种植密度。在根据品种确定种植行距后,还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肥管理水平进行密度调节。

3、足墒早播。早播可以明显增加产量,增加脂肪含量,一般在6月10-20日播种。播种时要足墒下种,为前期蹲苗打出基础。

4、采用可调精量播种机或人工点播。

【大豆的种植技术】

5、及时间苗定苗补苗。

6、调密措施。①苗期密度不足。当田间出苗率较低密度不足时,幼苗期可以通过补籽,补苗措施进行调节,分枝期通过肥水增加分枝的生长、开花期通过肥水促进单株结荚数进行群体调节。②密度偏大或过大。按均匀种植技术要点一般不会形成密度过大,当密度超出技术最佳密度。③开花期水肥。开花期水肥是大豆增产关键措施。一般亩追施尿素5-10公斤,根据苗情确定肥量。防止追肥过量造成田间郁闭、落花落荚。

春大豆栽培技术

种植春大豆具有省工、省本、效益好、时间短、产量稳、养地好的特点。

一、 巧用品种,错开播种期,分批上市 利用不同品种、不同播期,拉长市场销售时间,争取较多的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1、设施栽培。二月份至三月上旬播种,采用小弓棚天地膜或天膜栽培,品种为日本短脚早,6月上中旬采摘鲜荚。

2、地膜覆盖。三月中下旬地膜覆盖栽培,品种为日本矮脚早,辽鲜。6月中下旬采摘。

3、露地栽培。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20日至5月初,5月中旬,大致分三期播种,主要品种台湾75,鲜荚上市为6月下旬至8月份。通过冷冻厂收购的春大豆,由于质量要求较高,必须选用台湾75,于6月下旬出售。播种期应安排在3月20日左右育苗,4月上旬放单叶后地膜覆盖移栽大田。

二、耕种方法,提倡小垄双行,宽窄行种植,提高产品商品性。冬前开好沟做好垄,使表层土壤疏松,可提高大豆播种质量。垄宽可按品种不同而定,一般台湾75垄宽(连沟)1—1.2米,垄上种两行大豆,行距为40厘米,沟边行距为60—80厘米,株距为25厘米,最适密度为6000穴/亩。其它早中熟品种垄宽(连沟)90厘米,行距30厘米,沟边行距为60厘米,最适密度为10000穴/亩。大田播种应掌握雨后初晴或早春冷尾暖头抢种。要求田面平整,土壤湿润,落籽均匀,每穴籽粒集中,不重叠,细泥盖籽,力争一播全苗。田边地角应播“太平苗”补缺。

三、科学运作肥水,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产品品质。根据当前我县土壤肥力状况,大豆生产应在控氮、磷、增钾肥的基础上,补施镁、锌、钼等微量元素,以促进土壤养份平衡,满足大豆健壮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减少作物生理性病害,提高产品品质。基肥应提倡国产25%复合肥亩施40—50公斤,或缓释肥(CA肥)亩施30公斤。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情况灵活应用。苗期以注水粪或碳铵(每亩7—10公斤)泼浇为主(用尿素应注意防肥害);初花期至初荚期亩施尿素8—15公斤和3—5公斤氯化钾。硫酸锌、硫酸镁可作基肥用每亩1公斤,钼酸铵可作根外追肥施用,浓度为0.2%。大豆是旱地作物,但仍需重视

水浆管理。必须根据气候变化及时灌排水,尤其开花后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遇春雨和梅雨季节应保持沟渠畅通,沟内无积水。

【大豆的种植技术】

四、防治病虫,重点抓好治蚜防病毒病

1、防治小地老虎:掌握幼虫3龄前,用90%晶敌1000倍喷雾。也可将晶敌制成毒饵,拌匀后傍晚撒在豆苗旁边(用100倍浓度,即用晶敌0 .5公斤,加水5公斤溶化后,拌入50公斤炒香豆饼)。

2、防治蚜虫:

(1)黄板渗蚜。木板上涂上黄色后,再涂上机油,然后播到田间,高约60厘米,可以降低蚜虫田间密度。

(2)可用阿维菌素和菊脂类药剂防治,但菊脂类药剂在蚕区、放蜂区和水产养殖区禁用。也可用乐果1000倍喷雾。【大豆的种植技术】

3、防治病毒病:

(1) 选用无褐斑的大豆做种子。

(2)治蚜防病,预防为主,在苗期就要喷施病毒灵、病毒A等一类病毒增抗剂进行防蚜。

(3)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设施栽培,防止传毒蚜虫迁入。

4、防治褐斑病: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600倍、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14%络氨铜300倍,连续喷二次。

五、豆田除草 大豆播种前10天每亩用草甘磷0.5公斤,加水50公斤,抢晴天下午均匀喷雾。大田出苗真叶出来后,每亩可用双草净50—100克加水40公斤喷草。

篇六 大豆的种植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项目一 大豆栽培基础

任务1.1 大豆生产形势

一.大豆简介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古籍中称“菽”。直根系,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多为3出复叶。蝶形花,花冠紫色或白色,自花授粉。荚果呈黄、褐或黑色,种皮呈多种颜色。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约40%左右,含油量约20%左右,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亚油酸、维生素A、D等,营养价值高,是唯一能代替动物性食品的植物产品。豆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而且是品质较好的植物油,有预防血管硬化的功效,且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大豆饼粕及秸秆是畜禽的蛋白质饲料来源。同时,大豆根瘤菌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素的作用,是良好的用地养地作物。所以,大豆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大豆栽培简史及生产形势变化

(一)大豆栽培简史

大豆的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从那时起,中国就已经种植大豆了。直到二战时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豆生产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大豆产量的90%。一些邻近的亚洲国家(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和北印度)也开始种植大豆。在欧洲,大约是18世纪上半叶有了大豆的种植;在美国,1765年大豆首次被当作“中国的野豌豆”介绍到北美殖民地,直到20世纪40年代,大豆农业才在美国真正起飞,美国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主导了世界大豆生产。

(二)我国大豆生产形势变化

1961年时,美国生产的大豆已占世界总量的68.7%;而居第二的中国,大

豆产量份额跌至23.3%。不过,那时其它国家生产的大豆加在一起也才8%。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 ,大豆农业在拉丁美洲飞速发展起来。1974年巴西的产量超过了中国,1998年阿根廷的产量也超过了中国,2002年巴西和阿根廷的总产量又超过了美国。到2011年,中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仅仅只有5.55%,而美国的份额是31.88%,巴西的份额是28.67%,阿根廷的份额是18.73%,其它国家份额总计15.16%,其中印度的产量达到1228.2万吨,比2004年几乎翻了一番,相当于中国产量的85%。

而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却在逐年攀升。1964年消费量不到八百万吨,到2010年已经跃升到近七千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数字还将继续上升。与消费量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豆的生产量,从1964年到2010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巅峰时期也不到1700多万吨,比1964年只翻了一倍。1964年中国大豆基本不需要进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1995年为列,中国大豆产量为1400万吨,消费量也为1400万吨,基本上可以保证自给自足。而到2011年中国大豆产量仍为1400万吨,消费量却为7000万吨,5600万吨大豆需求缺口必须通过进口获得。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豆进口迅速增长,到2011年,中国进口大豆占消费的比重已经高达80%以上。2012年,中国进口了5838万吨的大豆,比上年增加1.53%,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的大豆,主要来自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从全球大豆交易来看,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还微不足道;到20世纪最后两年,中国市场的份额才超过10%。然而,从那时以后,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市场的比重呈跨越性增长。现在,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60%都涌向中国市场,中国已经成为 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曾经占据世界产量90%的大豆王国,在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被美国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超越,并在过去15年里变成了一个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

(三)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特点及当前形势

我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大豆的主要生产省份有: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和河北等省份。其中,黑龙江、吉林两省气候适宜,大豆的生产基础好,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供给省份。然而作为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却逐年缩减、幅度惊人:2010年6470万亩、2011年5193万亩、2012年不

足4000万亩。与之相应的,是颇具价格优势的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飙升。大量进口大豆的涌入,抢占了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大豆的种植技术】

除去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因素,玉米、大豆种植效益的比价结构扭曲,也是导致我省大豆播种面积大幅缩减的一个原因。近年来,受玉米工业消费影响和刺激,玉米大豆比价均值差距越来越大,玉米的种植效益远高于大豆,导致许多农民选择玉米弃种大豆。

我省大豆的今日还与省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竞争乏力有关,因为作为加工原料,大豆的种植效益理应由加工企业来保障,但遗憾的是,省内大豆加工企业却自身难保。

东北地区作为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原产地资源,至今保持着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纯净性,应大力开发其绿色、天然、营养、健康的优势,并加强对非转基因大豆品种的保护,促进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大豆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加大,国产大豆无法满足加工需求,国外大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

近年来,我国油脂、油料生产发展迅速,大豆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大豆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2、我国大豆出油率低、生产成本高,无法和国外大豆竞争。

我国大多数农民都是以户为单位种植大豆,机械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农民投入大,生产成本高。而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从而拉动了世界市场大豆价格的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大豆的亩产远远低于美国和巴西。另外,国际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平均高于我国大豆出油率2%。因此,作为国内大型油料加工企业,多青睐于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比较冷落,在1999以来,国产大豆库存积压,进口大豆热销的现象比较普遍,

3.我国油脂、油料加工业发展南重北轻,年加工能力远远超过实际需求。

我国大豆的产区在北方,主要销售区在东南沿海地区,大豆加工业发展南重北轻。从北方大豆运到南方销售区加工,运输费用高、成本增加、竞争能力减弱。因此,北方大豆只能够一部分就地加工,一部分在缺货的时候调剂市场,还有一部分积压在粮库里。由于北方的油料加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大豆的生产受到抑制,

大豆的价格在低位徘徊。近年来,由于北方产区油脂、油料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走高,缓解了北方大豆库存积压的局面,大豆加工业南重北轻的局面有所改观。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通过进口大豆来满足国内需求不可避免,稳定发展国产大豆,保持一定水平的大豆自给率,非常必要。我国大豆具有非转基因优势,符合国内外大豆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且单产水平仅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增产的潜力巨大。

关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任务:一是稳定大豆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二是实行油脂多元化战略,积极发展替代饲料蛋白;三是大力发展蛋白大豆,积极发展油用大豆;四是积极开拓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市场;五是优化大豆加工产业,规范企业竞争行为。

任务1.2 大豆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

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按照生育期划分,可将黑龙江省大豆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超早熟类型 生育期90天以下,适于活动积温1 900℃左右的黑河市及大兴安岭半山区种植。

2.极早熟类型 生育期90~100天,适于活动积温1900~2100℃的黑河中部半山区及佳木斯东北部地区种植。

3.早熟类型 生育期100~110天,适于无活动积温2100~2300℃的克拜地区中部和北部地区种植。

4.中早熟类型 生育期110~115天,适于活动积温2300~2500℃的克拜地区南部及绥化地区北部种植。

5.中熟类型 生育期115~125天,适于活动积温2500~2700℃的哈尔滨、佳木斯和绥化地区种植。

6.中晚熟类型 生育期125~135天,适于活动积温2700℃以上的哈尔滨、绥化、牡丹江地区南部种植。

二、生育时期

在大豆播种后依次经历种子萌发出苗期、幼苗期、分枝期(花芽分化期)、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成熟期几个阶段。根据植株生长中心与营养分配状况,又把大豆一生分为三个生育阶段,即自种子萌发出苗到始花之前的营养生长阶段(前期);自始花至终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中期);自终花至成熟的生殖生长阶段(后期)。

三、大豆的生长发育

(一)种子萌发与出苗

1.种子的形态与结构

大豆种子形状有圆球形、椭圆形、扁圆形等。种子大小差异也很大,小粒种百粒重只有7g左右;大粒种百粒重达40g 左右,一般生产用种的百粒重为17~20g 。根据大豆种皮分为黄色、青色、褐色、黑色和双色等五种。大豆种脐色也有5种颜色,分别为黄白、淡褐、褐、深褐、黑,它是鉴别品种纯度的主要性状之一。

2.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播种后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条件下开始吸水膨胀,当吸水量达到萌发所需吸水量的一半时,种子内的有机物质开始转化,呼吸作用逐渐增强。随着吸水量进一步增加,酶的活性开始提高,种子内部物质代谢活跃,营养物质由不溶态转化为可溶态,运输到胚部细胞中,使胚部细胞分裂、伸长。胚根首先伸出,当胚根与种子等长时称为发芽;同时,胚轴也迅速伸长,将子叶顶出地面,当子叶出土展开时即为出苗。

(二)幼苗期

篇七 大豆的种植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摘要:

总结了大豆栽培技术,包括选择轮作与间作方式、深耕整地与配方施肥、种子处理与机械化精量播种、苗期管理、开花结荚期管理、鼓粒成熟期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指导大豆栽培生产。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轮作与间作;精量化播种;配方施肥;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3-0064-01

一.大豆基本知识

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多年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大豆按其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类,但以春大豆占多数。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种,十月份收获,十一月份开始进入流通渠道。[1]

二.新疆计划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疆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了解到,今后几年,新疆将把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一倍。 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陈清一介绍,目前新疆大豆种植面积为110 万亩,年产量20万吨左右,平均亩产高达182公斤,远远高出全国平均单产60公斤的水平,而且单产还在不断创新高。另外,在大豆品质方面,新疆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超出全国平均值。

根据计算,目前新疆每年大豆需求缺口达到57万吨。为此,新疆将大力发展大豆生产,在几年内,把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250万亩,2009-2010年度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创记录的1900万公顷。[2]

三.栽培技术

1.选择轮作与间作方式

大豆根群分泌一种酸性有毒物质,连作使大豆缺钼;残存在土壤中的根瘤为土壤中增加不少氮素,连作会使大豆养分单一,氮素过多还会阻碍磷、钾的吸收;另外,大豆的病虫害有专一性,连作会加重病虫危害。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及薯类轮作或间套种,可达到互补效果,有利丰产。在轮作过程中,大豆播种前增施有机肥或借助前茬的后效,可有效降低迎茬的不利因素[3-5]。因此,应选择轮作或间作方式栽培大豆。

2.深耕整地与配方施肥

大豆在播种前深耕整地并结合施有机肥,但播种前也要浅耕灭茬,为大豆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分层施肥相结合的科学施肥方法,根据不同土壤肥力情况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经过化验与计算,确定化肥施用时间与用量。一般采取分层深施,即底肥施在垄下16~18cm 处,用量约占总施肥

量的60%;种肥施在种下4cm 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40%。

3.种子处理与机械化精量播种

大豆播种前要晾晒、筛选,去除硬粒、杂粒、病粒、秕粒、虫蛀粒。从上年大豆植株中选留根瘤多的植株风干,用时将根菌摘下,磨成菌粉。将根瘤菌粉倒入少量清水中,搅均匀后拌种阴干,可增产6%~12%。东北大豆产区4 月下旬~5 月上旬开始播种,地膜大豆可适当提前播种。为保证播种质量,播种不宜过深,也不应太浅,做到深浅一致,否则将影响种子发芽及植株的整齐度。利用大豆播种机进行等距精量点播,使植株分布均匀,播种深度为3~5cm。垄作大豆采取窄行密植技术,一般60cm 小垄种2 行,90~105cm 大垄种4行,小行距12cm 左右,密度加大至37.5 万~45.0 万株/hm2,可增产15%~20%,但具体密度还要依据品种特性灵活掌握。分枝多的、晚熟品种宜稀些,相反则密些;土壤肥力高的、单株生长旺盛宜稀些,相反则密些;播种期早、营养生长时间长、株体大的宜稀些,相反则密些。

4.苗期管理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期最少中耕3~4遍,中耕随根系生长状况按照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薄地未施底肥的,可在幼苗期追肥,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并且有利根瘤菌发育和增强固氮能力。如果缺墒要合理灌溉,以促花芽分化形成丰产株形。如果苗有徒长势头,在第1 片复叶展开时于晴天中午顺垄镇压豆苗,可压苗促根,增加产量。

5.开花结荚期管理

看苗管理,保控结合,高产田以控为主,避免过早封垄郁蔽,在开花末期达到最大叶面积为好。封垄前继续锄草,酌情给水肥,弱苗初花期追肥,壮苗不追肥,以防止徒长。花荚期追磷肥效果明显。此时大豆叶面积达到最大值,耗水量增大,蒸腾强度达到高峰,需水也达到高峰期。当叶片颜色出现老绿、中午叶片萎蔫时,要及时浇水,否则花荚脱落。在盛花末期摘顶心(打去6.7cm 顶尖)可以防止倒伏,促进养分重新分配,多供给花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及瘠薄土壤土的大豆不适合摘心。高产田可喷施矮壮素,以防止倒伏和旺长。另外,在始花至终花期可根据长势进行叶面喷肥。

6.鼓粒成熟期管理

鼓粒成熟期是大豆积累干物质最多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转移,促粒饱增粒重,适期早熟则是该时期管理的中心。该时期缺水会使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秋季遇旱无雨,应及时浇水,以水攻粒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明显作用。

7.病虫草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线虫、大豆食心虫、蚜虫等。根腐病、孢囊线虫等可根据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种衣剂包衣、选用50%福美双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等办法防治。蚜虫采取熏蒸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大豆田间杂草很多,化学除草要筛选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尽量控制施用量。播种前或出苗前结合中耕进行1 次土壤化学封闭除草,结荚期再喷1次除草剂,在开花末期至结荚期可根据大豆长势喷施化 学调控剂,以保证大豆高产[6]。

8.适时收获

大豆黄熟末期为适收期。当种子含水量达到13%时可以入库。

参考文献

[1] 改变普通大豆生物学特性提高大豆产量的研究:Ⅱ.中国... 维普资讯网

[2] 新疆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

[3] 杨朝辉,刘岱松,张代平.北京市大豆栽培技术的演变[J].中国农业科学,2010(5):41-43.

[4] 任艳丽.大豆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9(6):4.

[5] 何荣利.北方大豆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25,27.

[6] 王艳娇,何立国.浅谈大豆栽培技术与病害的防治。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倒三轮摩托车

下一篇: 养殖香猪赚钱吗

最新成考报名

  • Z世代请签收这份来自数字化科技美妆...
  • 做点什么小生意赚钱_赚钱的小生意
  • [野生金钱龟图片 价格]野生金钱龟价格
  • 【五金建材加盟店】五金建材加盟
  • 傣妹火锅_傣妹火锅加盟
  • 【派乐汉堡店加盟费】派乐汉堡加盟费...
  • [悠百佳零食加盟靠谱吗]悠百佳加盟详情
  • 当归价格多少钱一斤|当归价格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