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山居秋暝》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一: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这首诗的主旨是:《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一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既写出了客观环境的清丽空远,又蕴涵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给人以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诗人以山居空寂的感受来暗喻归隐心境的,尽管诗人借景抒发他的安适的情绪,却看不出诗人那种伤悲、哀怨的孤寂苍凉之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领联写景,用了反衬的手法,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景色如画;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幽趣盎然:上句写仰视,镜头由远而近。下句写俯视,镜头由近而远。“照”和“流”用在句末,还隐映出隐居之情态。在这里,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实现了高度和谐统一,即景与情高度和谐统一,意与境高度和谐统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转向动态描写,侧重写人,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上句写岸上,镜头由远而近。下句写水中,镜头由近而远。上句闻“竹喧”,下句见“莲动”,展现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衬托出诗人白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也蕴涵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的极度厌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诗人直抒情怀:诗人志向高洁,远离官场,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佳境,必定触景生情,流连忘返。“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诗人讲究炼字,清雅到极致的一系列用词用字。这首诗中,作者能准确地调动每一个字,使得各尽其职,尽其妙用,如:“空山”、“晚秋”、“明月”、“清泉”、“竹喧”、“松”、“石”、“莲动”、“随意”以及“烷女”、“渔舟”等等,全都表达得干干净净、真真纯纯、一尘不染。

其次,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颈联和颔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明月对清泉、竹喧对莲动,清雅工整而韵味十足,琅琅上口而流动性强。

再次,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以清新澄澈的语言描绘出幽美恬静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引人无限遐思。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二: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设计思想: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 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 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 诵记本诗。

2. 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 居 秋 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 情

(清淡宁静) (淡泊出世)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三:唐诗宋词鉴赏读后感

《唐诗宋词鉴赏》学后感

通过《唐诗宋词鉴赏》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学员的主题讨论,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既而提高了诗词鉴赏力;对小学诗词教学策略有了更多了解并且相信今后的诗词教学方法方式会更深入丰富。我的学后收获具体如下:

一、鉴赏内涵丰富了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二、诗词知识和教学理论更深入丰富

1.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教学抒情诗可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分清: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情和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诗眼),必看作者(知风格),必看注释(知识典故),必看名句(诗眼),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3. 熟悉了常用术语:

①这首诗采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②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③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④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⑤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⑥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注意:鉴赏诗歌炼字、鉴赏诗歌的想象、鉴赏诗歌的线索、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

物的关系、鉴赏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诗歌的对比烘托手法、鉴赏诗歌的言外之意。

(三) 1、字词入手,抓重点字词或者诗眼 一般是什么字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好在什么地方等等 2、修辞入手,抓修辞手法。 这个关键是对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把握,不仅是对这类题目,阅读题中也是经常遇到的,所以你应该重点把握 比如对偶,什么和什么形成对偶,音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了什么语气,表现了什么(结合具体句子) 3手法入手,同修辞,只不过这个是重在写作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思路同修辞一致 4、意境入手,思路是描绘诗中氛围,结合作者情感(表现了或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 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就够了 部分诗歌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知道思路,多练几组题,以后就难不到你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

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

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四:《小妇人》读后感

《小妇人》读后感

当我把《小妇人》这本书读完时,我最深的感受是: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幸福就是亲情,友谊,健康,劳动和心灵的安宁。当我们拥有幸福时,我们只觉得它很平常,并不觉得它特殊,也不珍惜它,但当我们失去它时,或许我们才会发现幸福是这世间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每个人所拥有的幸福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从中找寻到自己年少时的童真,我可以找到我自己的影子,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我可以忘记烦心事,我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样把一切抛之脑后。我就这样一个人静静地读完了这本书。 《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柯特写的,书名《小妇人》是指故事中马奇家的四姐妹。这本书可以当做一个家庭的传记来读,但它讲的并不是大人们的奋斗,而是孩子们的成长。

这本小说讲述了普通家庭马奇家四个性格不同,理想不同的女孩,因为她们自身的善良和勤劳,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书中讲述了四个女孩如何从天真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忍,从急切走向耐心,从自我走向他人。书中处处都是活泼,少年们的天真,纯洁,勇敢和对未来的理想。她们四个人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能令人感动。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马奇先生常年跟随军队在外打仗,家中只剩下四个女儿和马奇太太相依为命。马奇太太十分注重女儿们的教育,培养她们不趋附权势,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虽然她们自身家境贫寒,但在可能的情况下,马奇太太还是教育女儿们依然要去帮助更为困难的人。

马奇家的邻居劳伦斯家有祖孙二人,爷爷慈祥,孙子劳里为人热情,他们也都热于助人。劳伦斯家比较富裕,但他们从来不在外面显阔。两家人以平等的姿态相处得很好。

马奇家四个女儿的年龄不同,性格也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从她们任何一个人发生的故事中,我都能学到很多!

梅格,16岁,丰腴,美艳,有吸引力,艳羡华美衣裙,做家教,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结婚后,她持家有道。从大女儿梅格的身上,可以学到不会因家庭贫穷而受到金钱的诱惑。她能够为了爱情而甘于贫困。

乔,15岁从二女儿乔的身上,可以学到她有着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最终她成为了一名作家。她是豁达开朗型,个性十分独立,她写作所得的稿费都用来补贴家用。

贝丝,14岁,从三女儿贝丝的身上,可以学到做任何事毫无怨言,总是为他人着想,十分善良。她是不怕死亡型,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她擅长弹琴,在音乐上有造诣。

艾美,12岁,从四女儿艾美的身上,可以学到坚强生活,她把扶贫济穷当作她自己的信念。她是淑女型,注重仪态举止,喜爱艺术,对绘画,雕塑感兴趣。

四个女孩身上共有的品质是坚强和乐观。

整本书都充满了人性美。我被马奇家的天伦之爱所感动。她们提醒着我要坚强乐观地生活,同时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五:《山居秋暝》对比赏析

两篇《山居秋暝》的对比赏析

摘要:王维作为山水田园巨匠,其诗作具有泼墨山水的清丽、天籁之音的悠然、佛性禅思的空静,一直是后世山水田园派的典范,其笔下的《山居秋暝》更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后世郭芬以它为蓝本仿写了另外一首《山居秋暝》。本文借由两首诗的对比赏析,归纳两首诗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王维 郭芬 对比赏析

山水田园诗是王维的主要代表作类型,他的诗以浑厚、空明的境界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独占鳌头,《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作之一,篇幅虽短,却有着宁静的画意、灵动的乐韵、发人深省的禅机等丰富内涵,整首诗意境澄淡清幽、淳朴淡泊,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郭芬作为清代有名的才女,著有《望云阁诗集》、《安徽通志》、《撷芳集》、《国朝闺阁诗抄》、《国朝闺秀正始集》、《小黛轩论诗诗友著录》等。而这篇《山居秋暝》明显是模仿之作,是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蓝本所做,全诗充斥着王维诗词的气息。但虽是仿写,却完全达不到王诗的境界,只能算是尚可而已。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主,借由郭诗来对比赏析,从音、画、禅三方面来探讨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一、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

王维的诗作清秀俊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其笔下,山水田园讲究浑然一体,力求自然,意境闲适。《山居秋暝》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他将情感和美感转化成为可见可听的艺术形式呈现给我们。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表达的是: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带凉意。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任凭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间秋色却是我永远留驻的理由。

诗人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将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诗中充斥着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用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自己寄情山水且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诗用寥寥四十字,浓墨重彩的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而又空灵的傍晚秋景图。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大处着墨,勾勒出山中晚秋傍晚初晴的清新宜人,用淡墨泼出整幅傍晚秋景的基调。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又从实处与上联交相呼应,在傍晚秋景的基调上,勾画了雨后初晴,苍穹如洗,皎洁的月光从松树缝隙洒落,清澈的山泉在沙石小溪上静静流淌的画面,纵横交错,层次分明。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由静转动,仿佛

让我们听到了竹林处传来浣衣女的欢声笑语,看到了河面返家渔船带动的莲叶,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静及动的展开一幅流动画卷,清远而又浑然天成。

2.诗中有画,画中有乐

王维作为一位颇有建树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和音乐的可以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史鉴类编》有云:“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转流莺,宫商迭奏;„„矧乃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颂之,为楷式焉。”

全诗中我们不光能欣赏到生动形象的美丽画面,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换女们劳动结束的欢声笑语,渔人们满载而归的号角声,船划过带动莲叶相互摩擦的唦唦声,这些灵动的音符和空幽的山涧交相辉映,完美的组合成一首清幽动听的欢歌。

3.诗中有画,意中有禅

全诗又一个“空”字统领,“空”是佛修的最高境界之一,主张事物的一切

[1]表象皆是幻象,其本质为空。所以一个“空”字,不仅写出了山的空阔、安静,

更写出了诗人心如止水、无悲无喜的心境。又用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的镜头组合,展开了一幅视野开阔、生生不息的傍晚秋景图。

二、郭芬《山居秋暝》的赏析

山居秋暝

郭芬

空山微雨歇,秀色晚来昏。凉意泉中静,秋声竹喧归。

渔歌归远浦,樵歌入孤村。对此清幽趣,穷通休更言。

郭芬的这首《山居秋暝》从字面上来看,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蓝本的仿写之作。全诗描绘的是:在空旷的山间细雨总算是暂时停了下来,黄昏时分,景物显得格外秀丽。在微凉的天气里,泉水静静的流淌,在秋季的竹林里传来了阵阵喧哗声。渔民们唱着渔歌向着遥远的岸边划去;樵夫们唱着歌进入了不远处的孤村中。这种种景象透露着清幽的情趣,不是任何语言可以形容、刻画的,所以就不再说写什么了。

诗人把山间的傍晚秋景图写的孤苦凄凉,不论是暂停的细雨、静静流淌的泉水、远归的渔夫,还是进入孤村的樵夫,无不透露着 “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淡淡哀愁。

首联“空山微雨歇,秀色晚来昏。”中诗人巧妙地利用遣词造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空”、“微雨”、“歇”、“昏”无不淋漓尽致的昭示着诗人的消极与哀怨,如:利用山的“空”来写自己的孤单;用“微雨”来写忧愁绵绵不绝;用“歇”来写雨的没完没了,只是暂时停歇,惹人烦恼;“昏”字表面写时间,实则是来写自己心情的不明朗,心中带有哀愁。

颔联“凉意泉中静,秋声竹喧归。”中诗人用秋天的“凉”来写自己心境上的凄凉,用泉水的“静”来写自己的孤单寂寞,用浣女的“归”来反衬自己形单影只,无人陪伴。

颈联“渔歌归远浦,樵歌入孤村。”中诗人更是用“远”和“孤”说自己现在身处寂寥之地,孤单寂寞。用满载归途中的“渔歌”和“樵歌”反衬出自己的冷清和孑然一身。

尾联“对此清幽趣,穷通休更言。”是对全诗的总结,是整首诗的升华,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说自己的哀愁多到无法用言语表达,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三、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此两首诗在形式上都是五言侓诗,都是借景抒情,采用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郭芬的《山居秋暝》是以王维的诗作为蓝本,所以两首诗中的景物都是基本相同,都是山中的傍晚秋景图,但由于两个诗人生活背景、性别、性格、所处年代等方面的不同,两首诗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两首诗虽在表面上的遣词造句中,所用辞藻基本相同,但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文化使得两首诗在成诗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王诗整首诗展现了一幅欢快的傍晚秋景图,字里行间充斥着诗人的豁达,以欢快的辞藻带我们走入一幅旖旎的山村风光,带我们领略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且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而郭诗却给读者呈现的事充满哀愁的傍晚秋景图,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孤单寂寞的哀怨。

王诗整首诗格律清晰、对仗工整,是一首堪称典范的山水田园的五言律诗,用词准确、刻画生动,如:整首诗节奏完整,声音协调,韵脚准确;而郭诗格律、对仗也比较工整,但整首诗无论是从遣词造句,还是从意境上都只能算是尚可,整首诗韵脚不一,节奏明显不明,声音也不可能协调,。所以王诗名垂千古,是历代名篇,而郭诗却鲜少有人知晓。

王诗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把诗文、画意、音律、禅思完美的融为一体,品其诗如同欣赏一幅动态画卷,如聆听动听的乐章,又如参读洋溢禅理的佛典;而郭诗画面美则美矣,但缺少了王诗中的那种灵动,只有静态之景,缺乏动态之画,更遑论音乐之美和禅思的充斥。

综上所述,两首《山居秋暝》在描写手法上虽然相似,但从景物中所表达的感情却是截然不同。作为千古名作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其一贯的山水田园诗的写作表达方式,寓情于景,从音、画、禅三方面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巨制山水画卷。郭芬的《山居秋暝》用女诗人所特有的细腻笔触,给读者呈现的事另外一幅充满哀怨的深闺怨妇形象。虽各有千秋,却还是王诗更表意,更成功,更经典。

参考文献:

[1]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六:《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七:大学 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

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刻就修身吧,多学,多思。

第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

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格物到修身,对事物初步认识后,然后又会达到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曾子教我们“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我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时停“止”下来,就要截断众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时说的想的太多反而会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杂思想呢,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走好脚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吗?《大学》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是子女,是学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学习亦是如此,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每个阶段都应明确目标。高中以前我的目标一直都是考个好大学,现在上大学了似乎缺少了目标,有时会很迷茫,可是还有时间迷茫吗,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该明确,学习继续修身,继续让自己优秀强大,毫无理由仍在无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现。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以上大致是我对《大学》的感悟,现在的自己曲解了学习的概念,从高中开始是为了考试而学,到大学是为了学分而学,这样的自己很悲哀,何时才能够“即物而穷其理”,什么时候能为了自己而学呢?此刻吧。修身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的,学习是漫长的是无尽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真理,在学习中修身何乐而不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样漠然的处世态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

处的社会太过复杂,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就尽量做到修身吧。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现在让我们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去做事,深入地思考。我仍记得高中的校训“修己安人,铸玉成器”,修己,成器,当我透过《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我发现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堕落,考了好多好多篇我的大学我不堕落,原来我们在大学防止的就是堕落,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大学亦彼大学。那么就让我在我的大学中通过这些领悟继续不断地探索吧。

读《大学》后,我有所思„„

重思后,我的大学正在路上„„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八:《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九:《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多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我非常爱看,可以说是百读不厌。

在这本书里,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带着我来到了他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淘气的汤姆索亚带我来到他的家庭,他的学校。

他喜欢和哈克贝恩、乔埃哈波、班恩罗杰、吉姆哈林斯„„一起玩耍。他有一次说出了真相,把印第安乔告上法庭,把可怜的墨菲波特解救了出来。又有一次,他把哈克和乔埃叫到荒岛上,来当海盗。还有一次,他把撒切尔法官的女儿贝琪撒切尔从难以走出的“迷宫”里救了出来最后他又和他的好朋友哈克一起寻宝他们把蕴藏在地下的宝藏成功地挖了出来,汤姆又把自己的机智发挥出来了,他把宝藏藏在了两个小口袋里,吃力地运了出来。

汤姆的童年是充满叛逆和冒险的,我希望大家能跟着这个机智勇敢的小主人公,共同感受童心的透明,青春的美丽,人生的温馨,自由的可贵„„

让我们为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进入他的童年,进入他的回忆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800字

汤姆索亚,一个在大人们眼里不折不扣的坏孩子:调皮,恶作剧,逃学„„而这些这甚至已经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一些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调皮捣蛋以至于“无恶不作”的顽童,身上却闪烁着许多优点。

一次,他与“野孩子”哈克为了一点微乎其微的小事跑到墓地中去。无意间,他们目睹了一幕恐怖的杀人事件。但凶手乔却嫁祸给哈波,于是,愤怒的居民们将被冤枉的哈波抓了起来。审判哈波的日子一天一天逼近,汤姆不禁犹豫了:说吧,又怕杀人不眨眼的乔将他杀掉;不说吧,他的良心正受着无比的煎熬。最后,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一切。这是杀人案,况且,当时杀人犯乔也在场,他就不怕乔吗?说不怕都是假的,但汤姆有超强的正义感,所以他才不顾一切救哈波,要还他清白。 汤姆就是这样的坚定果敢,富有良知和正义感,关键时他总能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之置于度外。我被汤姆的举动深深震撼了。要知道,在汤姆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印第安?乔要杀一个小男孩虽然谈不上轻而易举,但绝对不会太困难。因为那个村子也就一个老保安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在那里只有做礼拜时才穿鞋。敢试问我们敢吗,回答几乎是相同的:“不敢”,因为我曾看过一个报道:一个网吧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抓到偷车贼者,奖励现金100元”,原来那家

网吧经常有车被偷。但是,抓贼这个天经地义的事非要用物质来奖励?因为现在的人们连看见小偷偷东西都不敢说,要“明哲保身”,怕贼来报复,于是,一到关键时刻,就跑得无影无踪,充分体现了这些人自私、保守、贪婪的陋习。再说,如果每个人都嫉恶如仇、积极参与举报,恶人只能孤军奋战,双拳难敌四手,最终一定会缴械投降,谁还敢当小偷,强盗,杀人犯?

其实,儿童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妨以儿童为师,把他们的行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照照自己,可以不断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拥有正义感和善良的本性,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再那么贪婪、自私了!相信人人都如此,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汤姆·索亚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他的世界充满阳光和希望。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有快乐,美梦便会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出一片人生的晴空,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梦。

江阴南闸初一:高春虎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1100字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可是,当我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后,我也认识了一个哲理:有时候,沙子也会发光!

而我所指的“沙子”就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大名其实是:汤玛斯·索亚),他是个正直、顽皮、勇敢、乐观、聪明„„让我喘口气再给你们讲:机智、可爱,对了他还十分富有爱心的男孩子。他既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滑头”,又是一个被孩子们崇拜的“小英雄”,还是一个整天让波莉姨妈担惊受怕的“小孩子”。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对人微不足道的“沙子”,却有着一段段不一样的经历。

他曾用“花言巧语”来骗取小朋友的财物;曾亲眼目睹杀人如麻的乔埃·哈波在墓地里杀死了医生;曾因为受不了良心的折磨,不顾生命危险将杀人真相大白于天下;又曾一时耍性子和伙伴去荒岛上过了几天“海盗”生活;还曾和“女朋友”差点死在阴森恐怖的山洞中„„在他那曲折离奇,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时候的美国;看到了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精神品质,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没想到,汤姆那颗小“沙子”,竟然也能发光!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乔埃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写到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我自己。我虽然没有经历汤姆的传奇生活,但是和那些成绩优秀,多才多艺的“佼佼者”比,我何尝又不是一颗平淡无奇的“沙子”,而他们就是那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

说了这么多,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故事吧。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时候,我应邀参加了学校的独唱比赛。我本是信心十足,可比赛那天,当我胸有成竹的走进会场的时候,我灰心了。因为看着“高手林立”的会场,我感觉我是那么普通,歌曲普通,衣着普通„„但是,轮到我上场时,我还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了比赛。因为我想,不管我有多么普通,多么平凡,我都应该相信自己,努力地做好每件事,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出乎我的预料,我竟然是全场获得掌声最多的人,并且还获得了二等奖!

通过这件事和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终生收益的哲理: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盲目的认为自己永远是“沙子”,因为有时候,“沙子”也会发光,它迟早会变成璀璨的珍珠!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并且会让你回味无穷„„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_300字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我非常爱看,可以说是百读不厌。

在这本书里,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带着我来到了他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淘气的汤姆索亚带我来到他的家庭,他的学校。

他喜欢和哈克贝恩、乔埃哈波、班恩罗杰、吉姆哈林斯„„一起玩耍。他有一次说出了真相,把印第安乔告上法庭,把可怜的墨菲波特解救了出来。又有一次,他把哈克和乔埃叫到荒岛上,来当海盗。还有一次,他把撒切尔法官的女儿贝琪撒切尔从难以走出的“迷宫”里救了出来最后他又和他的好朋友哈克一起寻宝他们把蕴藏在地下的宝藏成功地挖了出来,汤姆又把自己的机智发挥出来了,他把宝藏藏在了两个小口袋里,吃力地运了出来。

汤姆的童年是充满叛逆和冒险的,我希望大家能跟着这个机智勇敢的小主人公,共同感受童心的透明,青春的美丽,人生的温馨,自由的可贵„„

让我们为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进入他的童年,进入他的回忆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

当我看到《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第31章的时候,我被汤姆那勇敢的精神,以及他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表现出的那汇总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所感动了。

这篇文章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本章记叙了汤姆和贝姬在山洞了曲折、奇妙、紧张历险的过程。从一开始汤姆每次都说!哎,你放心:“这一条还不是,不过我们马上就会找到它的。”这一句表现出汤姆开始的时候自信心满满不信自己会迷路,。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姆越来越觉得没希望了。

当我读到了贝姬双腿一软瘫在地上,嚎啕大哭的时候。我觉得汤姆此时可能也没信心在劝她了,因为他已经劝她很多次了,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汤姆竟又一次对贝姬说:“鼓起勇气”。因为他知道,如果坐在这里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反之、如果继续探索,可能有新的出路。

他们两个在山洞里没吃没喝待了一个多星期,尤其是汤姆在撞上印第安人乔之后还敢再次去冒险。可见汤姆的毅力和勇气是多么让人敬佩。

由此我想到一则新闻,是一对男女在晚上开车到山区游玩,在拐弯处的时候由于车速太快,不幸冲入悬崖之中,两人不同程度的受伤了。由于晚上,山路无人,此时那个女的就陷入恐惧之中,男的劝她保持体力,等到救援,她就是不听就大喊大叫。结果等到别人发现,去救他们的时候,那女的已经死掉了。

所以我们无论陷入什么样的困难之中,一定要保持冷静,像汤姆和那个男的一样,在困境之中、不气馁,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拯救自我。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_500字

妈妈出差回来,递给了我一本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名着——《汤姆索亚历险记》,仔细阅读后,使我受益非浅。

书中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

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干,还主动送他礼物。后来和夏克逃去荒岛,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着乐。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有点不象榜样的样子,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挺身出来作证,拯救了无辜的“罪犯”—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敬佩的小英雄。整篇文章讲的就是汤姆的童年,惊险又不平凡。看着这本书,汤姆总能给我一种具有正义,勇敢的精神,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和汤姆一样大的孩子,亲眼目睹了整个凶杀案的经过,你是否会恐惧之余,去指证真正的凶手呢?可见,汤姆的勇气可嘉,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孩子。我们的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而汤姆的童年则是充满冒险经历的,其实,在生活中,不难看到同样有这样的孩子:可以在学校的走廊上,看见几个嘻嘻哈哈的男孩打成一团,经常成为老师和家长们心里的一块石头。但是他们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感,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面对自己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他也忍不住哽咽了。而且,我从汤姆身上获得的最大的就是:我明白了拥有快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笑对生活!这样,生活才有意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_500字

今天,我读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讲述汤姆幼年双亲去世,由波莉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波莉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墓地试试胆量,可是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还有一次,汤姆、哈克带着乔埃·哈波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去世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在法庭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而凶手这时逃之夭夭。后来,汤姆和哈克在鬼屋中遇到了印第·安乔!他们听见印第·安乔要把他的金钱放在二号,十字下面。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的同桌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经过整整三天三夜饥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在山洞里看到了凶杀案的凶手——印第·安乔。最终,汤姆靠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找到了出口,走出了山洞。村里人发现他们,他们讲述了在洞中的经历,之后,村里人用铁板堵住了山洞口。汤姆告诉村里人在山洞里见到了杀人犯印第·安乔,当村里人在洞中找到印江·乔时,他已经饿死了。最后,汤姆和哈克重返山洞,找到了一笔宝藏,成了这个村的小英雄。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十: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唐代山水诗派代表人之一王维,一生约有四百多首诗传世,其诗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景物的动态,诗的意境完美和谐。难怪宋代大家苏东坡这样叹赏:“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可称得上富有诗情画意。同样,读罢《山居秋暝》,更觉得其清新恬静,韵味无穷。大概这是他的诗能流传千古的缘故吧。

诗头联就交代了季节(秋)、时分(入夜)、地点(山村)、天气(雨后),点明题目,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定下了基调。“空山”二字意味深长。在作者的其他诗句中曾写过“深山”: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也写过“寒山”: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更写过“秋山”: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但大不相同。这里写的“空山”是指明月初升的夜之“静”乃从“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而得。由此“空山”与“深山”、“寒山”、“秋山”意境迥异。况且是新雨过后,荡涤尘埃、污浊,洗去夏秋之交的闷热,因此读来颇感天高气爽,清新恬静。次联接着把那非常恬静优美的意境用极准确形象的文字表露出来,空中一轮明月,将它那清冽的银光倾泻在松林间,寂静的大地上,水声潺潺,清澈的泉水映着月华在青石板上缓缓流去。其中一个“照”字活现出林影婆娑的景象,一个“流”字把泉水由清脆而圆润之情趣尽表纸上,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响亮铿锵,读之“抑扬顿挫”,生气盎然。第三联从写景到写人,亦生奇趣:竹林里传来阵阵的喧声笑语,原来是一群劳动晚归的浣衣女;宁静的荷叶丛里,忽然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一条条渔舟轻盈地迎着月光穿过荷丛。把诗的意境引进另一种境界:有景亦有人;寓静于动,反衬出山村的幽静。尾联则由写景转入抒情,情景交融,由外物转到内心,点出诗的题旨:尽管那姹紫嫣红、莺声燕语的艳阳春光已经消失了,但是只要陶情于自然,眼前的山林清泉,秋景夜色,还是属于“我”的,难道这富有感情的美景不值得留恋吗?别人不留恋则罢,“王孙”,(指王维自己)自然要“留”下去的。言外之意即说,诗人向往归隐之志很坚定,也把当时作者对社会政治黑暗表示心灰意冷,只有退隐山林,陶情自然的避世心情含蓄地表露出来,这是王维诗歌思想内容的主体,就是通过寄情山水,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因此,读他的山水诗大都有着相同的感受,即是以清新鲜活的优美意境和余味无穷的诗情画意而取胜。

艺术家罗丹说过:“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所以使人感动,不单是因为它使人得到多少适意的感觉,实则因为它所惊起的思想。”因此读了王维的诗,除了能欣赏其诗的山水美、自然美之外,也能体会出“人的美”。作者写大自然怎样光明峻洁,主要是反衬社会现实的昏暗污浊,写山村的和平宁静,是和官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自己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思想。这就是“人的美”。

王维的诗既像一曲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从《山居秋暝》构图上看,新雨后的空山之静夜,明月照着松间,映着月华驶去——给读者留下和谐完美的深刻印象。从那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看,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动态感、声息感。“明月松间照”写静态,“清泉石上流”写动态,但镜头是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层次分明;“竹喧归浣女”写有声动态,“莲动下渔舟”写无声动态,一个写“岸上”:由远而近,由隐而显,一个写“水下”:由近而远,由显而隐,生动逼真,

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富有真实而强烈的生活气息。从句型上看,次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主、状、谓式结构,动态很强,给人想象的余地。从意境的塑造过程上看,全诗岁有声、光、色、态的融合(泉声、笑声;月光、水光;松、竹、石、莲;月照泉流,人归、舟下),但色彩并非浓艳,声音并不喧嚣,既无华丽辞藻,又少典故怪字,更无雕琢痕迹,浓淡相宜,密疏互见,诗意盎然。这就是王维在艺术手法上独到之处。

总之,王维诗所塑造的意境给人一种美感,无论是从选取的景物,还是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无论是从构图的技法上还是从书法感情的角度上,他的诗总是给人深远的意境,玩味无穷。正如我们从《山居秋暝》中有限的景物描写里,似乎可以嗅到那温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松脂,竹叶、荷花的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而从“莲动下渔舟”还可以想象出那亭亭玉立的莲房,那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荷叶,那波光粼粼的涟漪,那渔舟轻摇的优美剪影,以及那船浆击水的音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崂山道士 读后感

下一篇: 蒹葭 读后感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