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人生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6    阅读:

读人生后感(一)
《阅读改变人生读后感》

<<阅读改变人生》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其实,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结构。还是这位大教育家说得好: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努力帮助他从小学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他独特的读书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的阅读视野渐渐狭窄化了。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

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的编者巴丹所说的话。“阅读改变人生”既是这本书的名字,又是编著者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作者指出,“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在复旦大学“生命与读书”的演讲也谈到:“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但我们的精神可以变得崇高。”“伟大的文明就像是一面镜子,慢慢提起你的精神,提炼你的灵魂,洁净你的灵魂。”

读人生后感(二)
《《阅读改变人生》读后感》

读《阅读改变人生》后有感

物 理 学 院

09 物 本 1 班

学号:2009294124

姓名:梁 国 成

这两天,我看了巴丹主编的《阅读改变人生》这本书,感触良多,足够让我彻底地改变了我对文学和读书的看法。作为一名理科生,很典型的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感性思维比较薄弱,深表惭愧。从这本书中,我读到许多名人的读书习惯与心得,有金庸,余秋雨,肖复兴等等,使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阅读的深刻意义。因此,特意地写下这篇读后感。

这本书列举了许许多多的名人的事例,丰富而强有力地阐述了阅读的价值,从人生的方方面面详尽地叙述着对阅读的理解与认识。教导我们怎样读,读什么和为什么要读,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快乐,从各个方面阐述阅读对人生的巨大作用。

跟其他理科生一样,以前大多数的时间用于做题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读文学、读课外书上。所以导致文学知识、感性思维比较欠缺。小时侯,在一本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没有书会非常痛苦。我当时,并不懂这话的意思,只想读不读书没什么用,把课本里的知识学到就满足了,其实这些还不够。因为我以前看书的时候,只是读那满页的文字,我还没有能力透过文字的栅栏,看到作者的身影。而现在当我重新去读小时侯的那些书刊的时候,就看到了

一个个不同的、可敬又可爱的身影,是他们陪伴了我的童年,我会一生想念他们。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是学习的快乐。明代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读书当作赏心乐事来欣赏,其中滋味,又断非一般浅人所可知。时下,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句比较时行的话叫做“终生学习”。人生七十古来稀,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不要以为生命的资本可以肆意挥洒,苍老可是眨眼间就会降临的。只有勇敢地迈出脚步,将所学所想化为所用,你的读书才可谓之成功。

我现在终于明白“人的一生没有书是很苦的”这句话的含义。我还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如果没有书,那么他就永远不明白什么是人生。 余秋雨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点语文,同时也看了点文学,对一些历史家、历史名人也有所了解。

“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楼阁里,也不能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中提到的。

麦考莱宁愿做读书的穷人,也不愿做不读书的富有国王,可见阅读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如果他没有在仔细考察历史古迹的同时饱览历史巨作,能了解历史吗?能更好地发现文物古迹吗?能成为著名的

历史学家吗?显然阅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之作《史记》,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司马迁历尽人生沧桑,身处逆境,却坚持大量地阅读优秀文章,是阅读使他读懂了六国的兴衰,读懂了文人墨客的不懈追求,读出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哲理。司马迁读清了历史的面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李白不是天生的“诗仙”,他在阅读中感慨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圣”杜甫也在阅读中深有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阅读成就了伟大的人。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明白再好的药也只能医治肉体上的伤,无法弥补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空缺,他在阅读中立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创造出了《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大量民族文学作品,使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投身到了救国的队伍中……

阅读改变人生。我走进图书馆时,看见一句标语“多读一些好书,智慧一个民族”。是啊,阅读不仅是一种需要,而是陶冶性情的良药,攀登理想的阶梯,提高人生价值的途径。品味好书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享有品质的生活,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去阅读更多的好书吧!

而今天,我读了《阅读改变人生》这本书,又学到许多现代文化名人读书心得体会

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谁都不想平庸,可总是有人在自己不查的情况下加入到庸庸之众的行列。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充实厚重的内心。只知盲目从众,昏昏度日,世俗的观点即是无误,人生最大目标不过是完成物质的丰厚。然而经历了丰富阅读的人生就大有不同,它会对生活思考,对生命思考。先辈的经验是前车之鉴,自己的经历丰厚现实之实。于是,自己在阅读中一次次进步、一点点成长,最后灵魂也升华。

肖复兴先生的经历即是鲜明例子。在他的青年时代,社会动荡、偶像坍塌,一贯的信仰失衡、整个青春时期完全处于一种茫然而无所适从的状态。然而,这个时候就是阅读拯救了他,让他看到了人生还有光,还有前进的方向——“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在。”所以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还是坚持下来,最终他成功地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除了引导方向,阅读还有温暖人生的一面。金庸先生说:“书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识,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好书如良人,阅读即是与之为友。试想,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孤独是心灵的最大猎手,而这时若有一位良友一直陪伴你左右,那情况会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可以忍受贫穷,忍受灾难,但无法忍受沉如黑夜的孤单。所以,在不论何种人生际遇里,我们让阅读相伴身边,便永不会孤单寂寞。

可见阅读对我们的作用是深刻而广泛的,在剩下的大学时间里,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每一天,利用好每一天。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书

籍,来充实生活,从而提升自己,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

“人的生命过于短暂。人的目力不远,听力不深,舌头不长。人的欲望无限。感谢书中的天地,延伸了人的感官,时间与空间顿时化作眼前的小小的平面。”感谢陈村先生这句极启深意的话,我就以此作为结尾吧。

寄语: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对文学书、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了。而这本书的作者巴丹的一段话:“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从此自后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感谢《阅读改变人生》这本书,谢谢白老师的介绍。

读人生后感(三)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在这个世界上,我生存了十几年了,现在我常常思考,人生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或许,读《人生》可以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村教书,教师职位被别人挤掉,在痛苦之后,善良的刘巧珍用她那甜蜜的爱情抚慰了高加林的伤痛。就这样,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到县城参加了工作,因为奢侈生活带来的虚荣心,他抛弃了不识字的刘巧珍却和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恋爱。遭受到失恋的打击后的巧珍和一个老实的庄稼人马栓结了婚,与此同时,高加林和黄亚萍正处于一种罗曼蒂克式的热恋之中。终于,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被揭发,回到了农村,他和黄亚萍的恋情也随之不欢而散„„高加林只是在花花世界逛了一圈,但是他又绕回了黄土地,但是他失去了亲爱的刘巧珍,他走错了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岔道口。

人生是一条路,漫长的路上布满了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

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拿贪官文强来说,迷恋于华丽的装饰,奢侈的家具,豪华的轿车„„结果债台高筑,身陷囹圄,草草了却了一生,在这条路上他走错了这步,他毁灭了自已,也毁灭了他人;还有我身边的父母,他们年少时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到头来后悔不已,走错了一步的影响是多么大啊!难道我们不应该把握人生,走好每一个岔道口吗?

刘巧珍,善良的女子,她淳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有一颗像金子般的心,她的善良之心让每一个人赞叹,她对爱情的执着让每一个人感动,她在失恋后的振作和坚强让每一个人敬佩„„用刘巧珍的精神品质去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我想着是这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

还有热心善良的老光棍德顺老汉,他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化别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导别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德顺老

汉将他的毕生都献给了黄土地,先给了他爱的人们。珍惜并奉献,感恩并回报,这也是打开人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岔道口面前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

献。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自己拥有的也要奉

读人生后感(四)
《读《人生》有感》

伴随着滚滚闷雷, 主人公高加林跃上了首页。由此,他人生短时间内的大起大落即将震撼我的心灵。正是由于他在人生中的选择,让他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也是他的抉择,使他在跌入谷底的时候,摔得遍体鳞伤。

高加林被迫告别了那承载着他梦想的讲台,命运让一个农村小伙只能选择去面对土地。正当他以报复性的心理对待他的生活和身体的时候,巧珍,这个催人泪下的人物适时地走进了他的生命,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于是他接受了每天面对黄土的生活。因为在那片土地上,已经有了他的心理寄托。巧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善解人意的心,让他如此的依恋。那一刻,他的世界里只有她,而她的世界里也只有了他。所以他们才敢在父老乡亲的非议中骑上自行车,无所顾忌地前行。走他们以为一直会这样幸福下去的路。

偶然的机会,让这个慢慢适应了土地的小伙成为了县广播局的一名通讯员。从农民一下变成记者,变化来得如此之快。让人始料不及。他顾及到巧珍,巧珍却是主动让他走上了那条路。只是在分别时让他“心里只惦记着她一个人”。他的才华在新的工作中得到了无尽的施展。以至于初中同学黄亚萍对他的爱来得如此猛烈。巧珍对他的爱毋庸置疑,但是他们不能一起谈世界局势,不可能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这都要归咎于巧珍那不称职的生意父亲没有让她上过一天学堂。而黄亚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跟他阐述能源危机的可俱,能用先进的思想来跟他交流,这是多么难得的共同语言。当巧珍流着泪跟他说“不拖累他”时,能感受到巧珍的爱是多么的朴实却又如此的伟大。

《人生》是看的路遥的第二部小说,感觉跟《平凡的世界》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主人公都是有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开阔的眼界及思想,就像农村和城市的结合。他们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所以能那么拼命地去闯天地。这样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惨烈的。一直以为人要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从这篇文章中发现,这样或许成功了,但却把自己的根给丢了,对于这样的成功,我不知道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因为我不知道在这些事上,道德的倾向到底是偏向哪边。

在《平凡的世界》里,我对孙少平是充满了敬佩,在《人生》中,刚开始我对高加林也是这样的情节。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不过我并不是带着批判性的色彩看完。相反我很理解高加林所做的那些选择,也能想象到他是经过怎样的深思熟虑才做出的这些决定。他在特定的阶段选择了最合适的,这正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人生负责。只是人生的道路没有朝他想象的方向发展。这些是客观因素造成,不是他主观因素能够决定。只能说在人生道路中的选择有一定的风险性,谁也不知道当时是否正确。所以才会让自己的人生跌宕起伏。就像一条正弦波。而不是一个直流电路的波形图。既然是正弦波,那么在峰顶的时候就要做好跌下的准备,而在谷底的时候,也要看到头上那不会永远落下的太阳。相信在下一个周期,它还是会给我们带来另一个辉煌。

虽然路遥的小说不是爱情小说,但是这条线却会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深思。读到巧珍对高加林的那些表达爱的方式时,我是彻底的被感动了,有一部分是因为她。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的她。我觉得她对我不比巧珍对高加林差,甚至还要好很多。当读到因为高加林自己的原因失去了巧珍后,我又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庆幸。遗憾他们没能在一起开始他们以前幻想过的美好生活,庆幸我也许有那样的机会。看到了巧珍的好,就会联想到她的。看到了高加林错误的决定,就会想到自己要珍惜谁。

金子一般的巧珍,金子一般的旸。

读人生后感(五)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善待失意,选择坚强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特别喜欢看关于人生的书,特别喜欢读关于人生的诗。因为我热爱生活,感受生命,人生是我一直探索和感悟的。拿到《人生》这本书时,我首先关注的是作者——路遥。他是从农村出来的,然后到城市工作,是处在交叉地带的人。他所写的这本书是属于农村题材的,主人公高加林也是有这样背景的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像高加林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并梦想着熬成正式的国家教师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被同村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儿子三星(刚高中毕业)所取代;当他好不容易说服了自己的心,准备在农村扎根并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迎来将要在他们地区当劳动局局长的二叔。(二叔不肯走后门帮他)。最后被马占胜安排到了县委当通讯干事。就在他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放弃了巧珍),一家去南京,追逐梦想时,竟被与黄亚萍分手的张克南母亲揭发走后门,不得不回农村,老老实实当一名社员,又得知巧珍与马栓结婚了。

路遥的《人生》,不但给我们展现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

向。人生事事都难料,人生难免不如意。我们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能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痴如醉,忘却人生道路中的荆棘。也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失败,而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事实上失意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所以,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我们要时刻怀有一颗平常之心,消除浮燥。

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美好爱情,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无数细流汇成一条奇妙的人生海洋,让无数人如同风雨中的船只,经历摇摇摆摆,起起落落。

人生中自然也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我们要慎重地考虑每一次抉择,执着追求,不退缩,不逃避,不后悔。路遥写《人生》,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人生;而我们读《人生》,也是在感受人生。这本书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为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原初一(5)班

郭 宇 晨

读人生后感(六)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读了路遥的《人生》,我感悟颇深,就跟一个朋友谈及这个话题,但当他随意问的一句“你觉得《生》这本书为何名为‘人生’”时,我顿时木讷,是呀,为什么名为《人生》呢?

当我再次回味她时,突然明白,人生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而文中高加林的悲剧正是其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高加林被四大队书记高明楼之子高三星顶掉民办教师的职位之后,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回到了家。在家中他沉沦了一些时日,但很快又能欣赏故乡那刺眼的阳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了,他把烦恼抛之脑后,“年轻人那种热烈的血液又在他上欢畅地激荡起来„„”我想,这就是人生,人生是苦和乐的混合,亦是消极思想和积极思想的结合。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积极的思想胜过消极的那部分,形成自己人生的正能量,而这也是人生的希望所在。

在高加林最困难的时候,刘巧珍出现了,并同时带上了她清纯少女浓烈的爱、真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的高加林是幸福的,是知足的。可当高加林的叔父高玉德带着高家村的荣誉回到家时,高加林的人生再次发生了转折,他被调到县城工作。在县城,他又感受到了初中同学黄亚萍对自己的爱慕,这时的他是矛盾的,是烦躁的。经过思考,他决定与巧珍分手,这时的他是贪婪的,是爱慕虚荣的。“他虽然还没和亚萍像巧珍那样恋爱过,但他感到肯定要更好,更丰富,更有色彩。”殊不知,贪婪是一个人人生中最大的敌人,特别是在爱情方面。现代人的离婚率不可恭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贪婪。一方面,对自己的另一半要求严格,甚至于百般苛刻,要求得到对方的东西多多益善,这是贪婪;另一方面,想着自己的下一个伴侣肯定会更好,而人的错误就在于把下一个人的神秘当成了美好,这也是贪婪。现在所谓的“知足常乐”便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与警醒。

《人生》中我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德顺老人,他的和蔼、慈善、睿智,这是我向往的。作为一个老人,能这样地给年轻人、孩童以指引、帮助,已经足够了。如果一个社会处处能有这样的老人,我们的人生应该更丰富。

当高加林跟黄亚萍提出分手之后,黄亚萍向父亲抱怨生活的残酷,而这位老军人却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你应该怨你自己!”这也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因为现代人丢失了一些平静的因素,增加了一些叫做急躁的东西,自己遇到了困难与不幸就责怪别人、责怪生活的不公,从来没有自我反省。所谓怨天尤人,就是这样的。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我们更要学会自省,就像高加林最后被人揭发而返乡后的心态一样,“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多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其实这种自省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生活的历练让高加林变得更加成熟,成熟能让人更加平静。因为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

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这是对我们年轻人的告诫,人可以跌倒,但不能失去爬起来的勇气;人可以失败,但不能没有悬崖勒马、扭转乾坤的决心;人可以落泪,但不能没有痛苦过后的乐观。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像黄亚萍那样太过自我,也不能像高加林那样桀骜不驯、贪婪虚荣,甚至女性同志们也不能像刘巧珍那样为了爱情失去自我,生活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探寻的地方,不要执迷于一处,而错过了满路的芬芳。

人生是严峻生活的考验,人生亦是美好生活的笑脸。在人生之上,我们需要坚毅,亦需要柔韧;需要自强,亦需要自省;需要冒险,亦需要沉稳;需要理想,亦需要幻想„„但同时我们也应放弃一些东西,比如自我、虚荣、桀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真爱,亦能给自己的人生增添绚烂的色彩!

读人生后感(七)
《读《人生》有感(1)》

读《人生》有感

2014级1班蒋宗霖

跑到书房,琳琅满目的书籍,或陈旧,或新颖。目光一扫而下,锁定了那本书脊凹凸不平的《人生》 捧下,轻翻,赏读,闭目。

这几天,沉静于这本书所描绘的一花一草,一景一幕,一人一事。命运坎坷的高加林,失去温暖的刘巧珍,成熟稳重的黄亚萍,仗势欺人的三星一家„„所有人物都在我的心中组成一幅幅似徘徊,似重温,似展望,似哀伤的画面,慢慢的,渐渐地变得暗淡,变成一幅值得留念的画。

路遥的《人生》描写了一群生活在陕北高原的城乡人们,处在中国改革时期的生活。高加林一位经历了他们县城最高学府深造,在生他养他的红土地上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当教师期间,即使每天忙成深更半夜,但他对于文学的爱好一直没有终止。他爱读书,写文章。但是,一切都破灭了。犹豫高富贵的仗势欺人,把高加林的职位强行给了自己的儿子三星,就这样,高加林失业了。他不想在家乡当一个农村人,不想像他爸爸一样,成天在农田里劳累,没有办法,只有靠在县城里卖白馍生活。这时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到了城市,他又可以大显身手了。但是,到了城市后,又有一系列的问题把在了眼前。怎样使领导提拔他,怎样使文章写得更好,怎样和朋友之间更和谐,怎样让父母生活更幸福„„在城市中,他遇见了自己的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是一位成熟稳重的城市女人,在高中时就喜欢和高加林一起讨论文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高亚萍是县中的播音员,经常朗诵高加林的文章。渐渐地对高加林产生了好感。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事过不久,高加林出城的消息被告发了,因为村中规定,不准无职者出村。就这样,他又回到了那片红土地上,他听了德顺爷爷的话,一头栽倒了这红土地上,当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村人。

我最赞赏小说的就是它的环境描写,比如说,在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提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让人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对整个小说树立了一种深奥的理论,去面对现在与未来。在小说描写高加林选择巧珍、亚萍时,环境与他心里的配合,真是让人觉得这是人生的一个选择,让人怎样认清什么是现在,什么又是未来呢?

读完这部小说,轻轻地放回书架,坐在沙发上。

黄昏已渐渐的来临,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为失去红日而流泪,那么你将失去星空了。”路遥塑造的高加林不正是在痛苦中脚踏实地吗?只有现在的脚踏实地,才有未来的炽炽红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