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巨流河》读后有感

编辑:lin13459411179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6    阅读:

《巨流河》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关于台湾文学前辈齐邦媛先生的自传《巨流河》,一部对大陆读者而言完全是崭新视角看中国内战和抗日历史的书,巨流河即现在的辽河,“巨流河之役”发生在民国十四年,由著名的东北军将领郭松龄被杀而终结,此次战役的功败垂成彻底改变了东北乃至全中国的命运。作者的父亲齐世英是当年追随东北军郭松龄将军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国民党抗日历史中的重要人士,东北抗日志士几乎都是因为他的招募而投身革命。最近几年频繁爆出的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日的诸多内幕,以及不断有老兵晚年生活无着的凄惨境遇让我们想去探究那一段历史中之前不曾了解的另外一些真实的故事,想客观的了解在中华大地上,在日本人举起西洋刀大肆屠戮的时候,到底历史的全貌是怎样的?

  可以说读《巨流河》的过程是一种煎熬,一方面想一口气读完,另一方面又不断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虐心的痛苦,几天的阅读让我的情绪始终压抑而悲伤。一个已经80岁高龄的老者,一生的命运与家国息息相连,在晚年的时候用笔写出与时代同频的大半个世纪的悲苦和伤痛,他们的悲苦是那个时代的悲苦,他们的伤痛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伤痛,如果说她内心的痛会更多,那只是因为她是一个读书人,比大部分当年还在蒙昧中的中国人多了思考和洞察,因为了见和悲悯,内心的痛楚也要比常人更深刻,而这种痛楚并不会随着时间消散,只会不断的在回忆中啃噬灵魂,国仇家恨难以忘却,所以才会有了晚年的这本书,不吐不快。

  齐邦媛先生回顾颠沛流离的前半生,追随父母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穿越大半个中国,南京、江西、湖南、西南,大部分时候用脚走完的逃亡路,对于青春年少的她,是今生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她看到了祖国山河之壮美,同时又在战火纷飞中,在敌机的轰炸里体会到一个被侵略的民族那种内心的惶恐和悲哀。母亲逃亡路上的病弱,小妹的死去,父亲总是忙碌的身影,一切的一切成为她心中对水深火热的家国最深切的体悟,也真实的看到如父亲一样的爱国志士在那个年代的牺牲和奉献。在他们家一站站的逃亡和迁徙里涉及许多爱国抗日志士和他们后代的名字,这些人的逝去抑或转战成了齐世英抗战生涯中永远无法磨灭的重要组成,一路前行,无数人以各种壮烈的方式殉国,更多的国人流离失所,那挂在城门上的人头成了心中永远的伤痛,那与她一起成长的烈士后代坚定的抗日义举让她、让他们完全的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相连。

  大飞就是这样一个先烈的后代,也是作者生命中挚爱的兄长、知己、初恋。大飞的父亲被日本人酷刑浇汽油烧死,举家四散逃亡,他苦难的人生因为齐家的收留而有了温暖的回归,也让这个少年找到精神的伙伴,如果说《圣经》是他心灵的皈依,那么齐邦媛则是他那些年情感的寄托,他们一起从少年到青年,从懵懂到坚定,最后,大飞,这个在飞虎队中成长起来的男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实现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志向。我们无法读懂那个苦难时代的爱情,无法理解情爱是怎样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使命紧紧相连,但读不懂的爱情里同样有着亘古不变的思念,就算是时光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齐邦媛以近八十岁的高龄,还是可以回到南京,静静的坐在大飞的墓碑前,去用最敏感的心回忆青春岁月里那个温暖和煦的兄长。读这一段文字,我突然明白了一个词“情怀”,这份爱已经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经过无数个夜晚的辗转后的情怀,其中多了对生命的了悟、多了对缘分的笃信、多了对民族悲苦的觉察,那已经不是一个单单的情字,而是一种大的情怀,多好,在炮弹肆虐的奔命中,心中始终有那蓝色航空信封的牵挂,有那样一个温暖的相信上帝的男人的关爱,让那所有流离的日子不再灰暗。那份爱已经随他而去,但是我坚信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当年曾经滋养了腥风血雨里两个彷徨的灵魂,这样的爱情已经足够。大飞,是我因为读书而认识的第二个飞虎队员,陈纳德将军当年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奇迹,也留下太多令人在压抑的战火中可以觉得振奋人心的精彩故事。前几天的新闻里还听到说昆明如今依然留着当年飞虎队时的一处机场,虽然周围已经荒芜,但是至少那笔直的跑道依然可以让我们脑补当年的飞虎队豪情。

  读这本书,让我对曾经中国的教育敬佩不已,就算是在战火中逃亡,各个大、中学校依然不曾停止教学,该有的上课和考试什么都不曾落下,该读的书并没有因为战火而放弃,反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坚信所有的流亡都会过去,战火过去的中国还将迎来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老师的教学,知识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曾放弃中华民族的未来,这样的一种精神令人敬仰。

  高中年代,我也曾在英语老师的带领下去体会雪莱的诗句,那是青春时期情绪最好的出口,当然,身处和平时期,我们的绝望和孤立只是自己内心的假想,而作者眼里雪莱的诗句却那样恰如其分的呼应了他们的青春“没有内在的平静,没有外在的宁谧”,我沉浸在她读诗的氛围里,想象着那些诗句是怎样在那个辗转沟垦、长年流离的时光里给予这些年轻的学生一个感情的乌托邦,就算死亡在日光月明的晴空盘旋降下,无处可以躲藏的惶恐里,一切依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巨流河》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中国抗日以来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苦难的家族回忆录,一部过渡新旧时代的女性奋斗史,我惊讶于齐老的记忆力,在八十岁的时候还可以回忆起生命奔突、战火纷飞中那些珍贵的思想轨迹,记起那些留给生命印记的事件,读这本书,看到前辈那多厄的人生里的悲欢离合,却又感慨作者的幸运,她有那样智慧的父母,尤其是信仰坚定、温和谦逊的父亲,虽然在战争年代父亲承担了巨大的革命压力,但是却始终是作者成长中的指引者,父亲的齐家爱国之风给予了作者最大的教益,让她知道人生的取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她没有去冲动的参加各种游行,没有因为青春荷尔蒙的驱使选择留在大上海,所有的理性在几十年以后回看,她的人生比同学们安稳实在了许多。还有坚强独立的母亲,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并没有因为生计和安全而把身为长女的作者紧紧的拉在身旁,也正是这样的父母成就了一个就算是国破屋倾,却依然可以静心在书的海洋里畅游的女子,我惊讶于作者内心的笃定和丰富,也更加坚信读书的力量。

  这本书我更喜欢它的前半部分——抗日战争,作者并没有参与战争,但却从个人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抗战,那记录里有殉国者的鲜血和流亡者的热泪,这些刻满弹痕的历史不能被岁月所湮没。齐世英老爷子在生命最后的几年始终无法释怀他那些献出生命的战友和部下,在台湾与张学良的面谈更是对当年郭松龄部队的战败耿耿于怀,可惜真实的历史只有一个版本,郭松龄将军的东北军始终没有跨过巨流河,几十万大军最终因为郭将军的牺牲而流离在关内。抗战胜利后的东三省也留下太多的遗憾,齐世英们一生都在思索如果抗战后中央派去接班的是关外人,历史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历史已成定局,却又令人幻想,如果没有历史上多次的争夺,那命运多舛的东三省版图是不是会更加辽阔?一方土地造一方人,东北这块富饶而寒冷的黑土地造就了内心深沉、富有使命感的人民,我敬重书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中的太多人除了名字再也没有什么留在世间,但是,至少,他们曾那样轰轰烈烈的活过,可歌可泣!

  《巨流河》的后半部分是作者讲述的与她相关的关于台湾城市的建设发展,文化的交流传承,从她的文字里一个生动的台湾发展史跃然纸上,当然其中也有政治迫害,有争斗,但是却始终在致力于经济和文化的建设,那是一种切实的文明,读这本书才突然想起,似乎台湾大部分的学者都会有与西欧交流学习的经历,文化的互动在这几十年里不曾中断,这也促进了台湾的外向型发展始终务实的在前进。今天,当我们已经可以畅通的来往于台湾和大陆之间时,台湾成了我们发展的一面镜子,精神的富足,城市的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用GDP或者金钱堆砌的,或许当今的台湾没有大陆的经济景气,但是那处处可见民风的淳朴却令人生出无尽的怀念和敬意。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惊讶于这样一本书居然可以在国内发行,也由此窥见当下的思想已经逐步开放,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会丰富,历史因为真实才会更有价值。这本书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历史,也让我更深刻的感知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对这个民族的过往多了一些悲怆、理解和思考。

  • ·《巨流河》读后感 (2016-02-04)
  • ·巨流河读后感3篇(2016-03-11)
  •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3篇)(2015-08-30)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