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思维导图读后感

编辑:zhangyanq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01    阅读: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思维导图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思维导图读后感

  《思维导图》学习体会

  高福臣

  首先感谢白雪,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坦白的讲,这本书文字虽简,但内容丰富,而且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刚刚读的时候,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什么脑神经、思维线条等等,颇为抽象,可是读着读着,仿佛渐入佳境,作者在书中运用了许多手绘图画,让读者在体会文字的同时,可以寻着直观的图画理解十分抽象的思维模型。这是一本开发思维的书,也是一本教人正确思考的指南。

  《思维导图》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期学校开发的一本课程,名字叫“发散思维”训练。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当时课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教课的不是什么思维大师和数学教授,而是一位行将退休的德育女老师。她会在课上讲一个故事,然后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出主意、想点子,让头脑思维发散,决不拘泥于现实。许多同学离奇的想法反而得到她的大力褒奖,同学们都觉得这个课程非常有趣,很少有人请假。记得,海淀区教委领导以及人大附、北大附、101中学等老师还专程来听课,还有摄像机录像。“发散思维”课仅仅开了高一年级,后来因为高考压力没有继续。

  我们现代人,为了生存学习了太多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各种社会补习班越来越红火,抢跑式教学让幼儿园的孩子学完了小学的课程,小学的孩子学完了初中的课程,初中的学完了高中的,高中的学完了大学的,大学的呢,开始看漫画、打游戏。以考试为目的,以上大学、上好大学为目标的教育荼毒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大家只会考试不会思考,压抑产生叛逆,叛逆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重塑社会价值观刻不容缓。

  如何改变,我觉得要从学会思考开始。中国人在创新、创造领域鲜有成果,反而在抄袭和复制领域牛气哄哄。中国人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跟风世界高喊“创新”,可有几件宝贝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创新可能会遭遇失败,墨守成规、急功近利使创造性的思维一直紧固在藩篱里,不得自由。

  我们要学会思考,让思维变得活跃。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就是不断思考并解决矛盾和问题,推动事物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

  现在的书籍太多了,知识爆炸,选择好书并认真读下去确实不容易,希望大家互相推荐,共同成长。

  《思维导图》阅读有感

  徐玉宁

  《思维导图》一书由英国头脑基金会总裁、“心智文化概念”创作人、“世界记忆冠军协会”创办人、国际著名的“大脑先生”东尼·博赞(Tony Buzan)所著,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内地。该书介绍的方法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曾经在学科教学方面引起广泛关注,但历经50余年的发展,并没在各国学校被广泛应用。早期的“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它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系统的学科知识教学。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是有自身内在的体系的,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尤其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

  为此,后来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目前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广泛应用。

  本书是作者介绍思维导图的核心著作,从大脑的结构、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引申到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而引出本书的核心方法思维导图,然后重点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注意细节,以及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总结制作思维导图的流程大致为以下几点:

  1.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核心单元以图文的形式放到导图中间。

  2.围绕核心单元来做放射性的思维发散,标注能够联想到的关键词。如果能以图像形式表示关键词,效果更佳。

  3.用放射线来联系关键词与核心单元。

  4.对关键词再做进一步的发散型分解。

  5.对所有得出的词逐层的连线。

  6.对所用的导图连线以粗细、位置关系和各种颜色来区分主次、关系和层次,关键词要准确,整个导图要整洁、清晰。

  7.当找到最终多次出现的词汇时,可以以此词汇作为核心单元再做下一层的思维导图,逐层深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全国上下各层级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都在快马加鞭、争先恐后,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上升、创先、发财的机会。“快”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由此各种西方的管理、思维方法也大量涌入、备受推崇,本质核心基本都离不开统一目标、提高效率、快速发展、技巧手段。思维导图也是其中之一。

  思维导图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不可否认,一定有它的优点。首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革新的方法和工具,去改变我们久已习惯的认知和记忆方式,提高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创新力,帮助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面对大量我们看到和想到的信息迅速厘清重点、明确层次。其次它综合运用了人的五官感知,通过综合使用大脑,充分运用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引领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索大脑的结构、工作机制,挖掘了人类大脑的使用潜力。另外它也给教育领域一条改革创新之路。相信经过大量练习、熟练掌握后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是孩子们提高学习效率、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好工具。

  但从上述的制作过程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发散性思维方式和个体精力、经验的限制,思维导图的分析过程难免遗漏重点。而且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需要大量的练习,用图形来表达对于中国人的习惯改变也需要适应过程,而且对于欠缺基础绘画能力和习惯的人就更加难一些。所以后续思维导图又引申出多种应用软件如MindManager、XMind、reeMind等,以技术手段辅助思维导图的实施和应用。另外思维导图是技术层面的一种思维技巧,不涉及思维的本质核心和内容实质。

  中国经过三十五六年的赶路历程,是时候需要停下来等候一下我们的灵魂了。在中国社会目前快速发展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大家工作也好、为人处世也好、学习也好,更加缺乏的不是“快”,不是速度,而是方向、质量,以及厚重的积累、沉淀,历尽波折仍然坚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各种经历满满的真实总结、体验、感悟。只有深入、沉静才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控制节奏。毋庸置疑,思维导图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打破束缚、创新思维,不拘泥于自身经历和条件的局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维的质量。但很明显它只是个技术层面的工具,只能帮助我们就事论事、见招拆招,无法在思维的方向上给予我们帮助。也就是说,它只能帮助我们”把事做得更好”,无法帮助我们”做对的事”、“以对的方法做事”。

  “南辕北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方向错了,手段和技巧越好,我们离目标就越远。所以我说思维导图是一个很浅层的学习分析的小技巧而已,与“道”无关,“唯奇巧淫技尔”。当然无可否认,“道”重要,“奇巧淫技”也有它的存在价值。但毕竟它不是根本,不是知识本身和问题的症结本身,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过度投入精力去过分关注导图是否画得漂亮,那是舍本逐末。更不用盲目崇拜一种工具,工具无所谓好坏,只是使用人会不会用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经历了人生无数的努力与懈怠、惊喜与失落、成就和失败,一路走来“看闲庭花开花落”,在近知天命的这个年龄,已经不急于去追赶什么、担心错过什么了,因为知道天机和缘分是真实存在的,内心少不了一份从容。但同时会很困惑于如何保持“坚定地相信未来”,如何更加深刻的感知和把握未来。这个年龄的我更加渴望的是在灵魂层面找到后半生的方向、调整前进的节奏,让自己虽然看透世事,仍能保持信心、初心和激情,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计划和奋斗,同时保持体味生活美好和幸福的优雅和闲淡。所以,史书、哲学、传记和人类思维方式本身更是我的兴趣,作为认知技巧类的思维导图实在有些过浅了。它是个锦上添花的点缀,而不是我渴望的雪中送炭、使我顿悟的引领和点拨。

  一句话总结,本书实在不是我的菜。

  •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3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600字(共9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2篇)(2015-08-30)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