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孤独的岛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9    阅读:

岛读后感
孤独的岛读后感 第一篇

《岛》读后感

最近读了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小说《岛》,为一个浮华年代的哀伤故事潸然泪下。

1903 ——1957年间,斯皮纳龙格岛是当时希腊主要的麻风病隔离区。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阿丽克西斯为追寻母亲的过去来到了希腊,从母亲的朋友那里得知了上一代人的人生。恶疾玩弄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命运被不断地重复,除了哀伤以及仇恨,还有对麻风病病人的歧视。 伊莲妮和吉奥吉斯是索菲亚的外祖父母,这是一对善良的夫妇,他们拥有一双女儿,安娜和玛利亚。然而麻风病无情的一次又一次破坏这个美好的家。先是伊莲妮被麻风病传染,不得不进入斯皮纲龙格岛,与自己所爱的人们相隔绝。 然后是玛利亚,在她快要举行婚礼的前几个星期,她了现她染上了疾病,只好与身份上比她高出许多的未婚夫别离,被迫进入期皮纳龙格岛。 恶疾生生 《岛》讲述的是学习考古专业的阿丽克西斯,在自己即将结婚时却对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产生了怀疑。而且她一直对母亲索菲娅的出身抱着疑问,而母亲却极力掩饰着这一切。于是阿丽克西斯终于取得了母亲的准许去探寻母亲的过去。 她来到母亲出生的地方布拉卡,找到母亲为她介绍的佛提妮,由佛提妮为她揭开母亲所隐藏甚至母亲也不知道的过去。在这个整个欧洲谈虎色变的禁地,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展开...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阿丽克西斯的祖辈,讲述了家族的传奇和爱情的纠葛,故事沉重而哀伤。重点描绘了人们对于麻风病人的种种歧视以及麻风病人们在斯皮纳龙格岛上重建希望,重建家园的故事。当岛上的居民被治愈,即将离开小岛的时候,他们又将面对社会的冷酷无情,谁还能接受他们?同时,故事的另一条主线便是阿丽克西斯的祖辈伊莲娜的家族故事,表现了世俗的惺惺作态和伊莲娜得病后依旧牵挂儿女,努力在小岛上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尽管伊莲娜永远的葬在了斯皮纳龙格,没能看到她的两个女儿嫁入豪门,但悲剧并未结束。伊莲娜的大女儿安娜是一个势力,爱慕虚荣,毫无孝心的人,在她嫁入豪门之后便冷淡他的父亲和妹妹,极力得讨好豪门贵族。而安娜的妹妹玛丽亚则是一心一意的料理家务,照顾父亲,一个为斯皮纳龙格运送货物的老渔夫。一个偶然的机会,玛丽亚认识了他姐夫的弟弟阿诺里,阿诺里对玛丽亚一见倾心,疯狂的追求她,而同时,又与安娜纠缠不清。就在阿诺里要迎娶玛丽亚的时候,玛丽亚被确诊得了麻风病,被无声无息的送去了斯皮纳龙格。于是人性便得以释放,阿诺里故作悲伤,却继续与安娜纠缠不清。玛丽亚在小岛上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不是写信给爸爸,鼓励他。十年后,玛丽亚痊愈,和岛民回到了布拉卡,并和岛上的医生结了婚。安娜受邀来参加他们的婚礼,在大家欢心庆贺的时候,安娜的丈夫表明了一切。他知道他和安娜的儿子不是他的,而是阿诺里的。安娜瞬时奔溃,一声枪响,安娜的丈夫杀妻的消息传遍了全村。【孤独的岛读后感】

佛提妮的故事讲完了,阿丽克西斯看不到耻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他们的家族彼此的爱那么强烈,经历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能分离...而阿丽克西斯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抉择,生活如果只循着规定的轨迹,没有了活着的激情与渴望,那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我想,这部哀婉的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即使在那个“污秽荒凉”的不祥之地,也总能寻找到灿烂的鲜花。作者试图从不可预测的冲突和屡屡打碎的片段中,从生活被毁又被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纠葛中,让人感受生命的悲伤......【孤独的岛读后感】

而对于我自己,读完岛这部小说看到了疾病中依然强大的爱,看到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并不只依赖什么才能活着,我们也需要创造生活,创造自己的人生。生死不离的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都不是束缚,而是活着的力量、动力。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些感情,那么我们只是行尸走肉,只是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活着,有活力有希望有后盾的活着。而人生,也要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只依赖于生活而不努力成长努力幸福,就不会收获饱满的果实。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的我们都应该努力生活,努力成长,创造自己的人生,如果循着既定的轨迹不咸不淡的生活下去,就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力量,失去对生活的触觉、嗅觉、味觉...不能品尝美食的人生是缺憾的,不能品味生活的认识则是失败的。

岛读后感
孤独的岛读后感 第二篇

【孤独的岛读后感】 【孤独的岛读后感】

岛读后感---人性的光辉 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被染上后,如果不加医治,会导致病人手脚畸形、鼻塌眼瞎、面目狰狞,在痛苦中慢慢死去。这种在过去不知道病根、也无法医治的“绝症”,被人们恐惧地称为“风吹来的魔鬼”。即使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新发的病人,也还有5000多名。 提到这种病,我和许多人一样,心中充满了恐惧。对于麻风病人,好像与生俱来的,我更是有一些厌恶的感觉。真正使我转变态度的,就是英国作家希斯洛普的这本小说——《岛》。打开书本,蓦然进入一个麻风病人生活的世界,在那些高尚的、孤独的、痛苦的、善良的、慈爱的人性光辉照耀下,我才真正感到了自己内心的灰暗,感到曾经给予那些麻风病人的偏见与残忍。 书中的小岛,名叫斯皮纳龙格,位于地中海克里特岛的北端,尽管与对岸的布拉卡仅一水之隔,但是,在1903至1957的50多年时间里,这里却是希腊人谈虎色变的麻风病隔离区。故事的线索是布拉卡村庄的一户人家,丈夫吉奥吉斯是一个往隔离区运送物资的船夫,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伊莲妮和小女儿玛丽娅相继感染上了麻风病,不得不先后把她们运送到岛上。小说以沉重的笔调叙述了麻风病给这个家庭造成的伤害,在凄婉悲凉的故事情节里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两面:光辉的一面,以及阴暗的另一面。 人性的光辉一面,主要体现在岛上的麻风病人身上,他们本身的善良、仁爱、自律以及不甘沉浮、顽强生存的精神值得我们赞美。人性的光辉一面,还体现在一部分麻风病人的亲友身上,他们对待麻风病亲人的不离不弃、无私关爱同样令人感动和敬佩。而人性的另一面,丑恶的一面,则集中体现在这户人家的大女儿安娜的身上,安娜身上的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贪图富贵以及自私、冷漠、淫荡的品性令人发指。她本身应该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她对待母亲和妹妹的态度,则完全暴露出她美丽外表之下的丑陋和龌龊。小说的主题是深刻的,作者犀利的笔锋,还触碰和鞭挞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比如二战时期希腊社会对待麻风病人的普遍歧视,比如那些社会上层人物对待贫苦人民

的傲慢无礼和虚情假义,比如整个战争年代——世界的狂乱、喧嚣、冷酷和道义危机。 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中外亦然。《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皮肉上长有麻风的,他是麻风病人,他是不洁净的,牧师将他定为完全不洁净。得麻风病的人,他的衣服要撕裂,头发也要剃光,蒙着嘴巴,喊叫道:‘不洁净了!不洁净了!’”几百年来,教堂里一直在重复着这段话。麻风病人,无论是男是女,还是小孩,都应该与世隔绝,这种教义早已根深蒂固,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尽管在上个世纪,我们就发明了可以治愈麻风杆菌的氯苯药物,对麻风病进行过广泛地宣传,()但是直到今天,在我们许多人的潜意识里,还是把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当作社会的阴暗群落进行防范,歧视、冷漠和排斥依然无法消除。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科学和物质方面确实得到了验证,但是在人际的关怀与爱护方面,却还显得那么苍白、脆弱和令人困惑。 小说中的“岛”,既不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桃花源,也不是消散在历史烟云中的边城古镇,更不是莫言小说里荒诞不经的六畜轮回的高密东北乡,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爱的隔膜和疏远。斯皮纳龙格人被社会孤立,抛进黑暗无边的大海中,时时面对着死亡的吞噬,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放弃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乐趣,他们对社会没有一味地抱怨,而是有序地组织起来,依靠民主和自律的原则,自给自足、互帮互助、幸福顽强地生活着,创造出了人间的奇迹。无疑,人性的光芒照亮了黑暗,孤岛不“孤”,因为打破了爱的隔膜,这些身处逆境的人们最终实现了生命的救赎。 英国卫报给这部小说的评语是: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巧合的是,这部小说的女主角——玛丽娅和她的养女索菲娅,她们的名字,在西语中会自然让人联想到“圣洁”与“智慧”的意思。

岛读后感
孤独的岛读后感 第三篇

《岛》读书体会

【孤独的岛读后感】

自打高考结束走入大学校园,读课外书不再是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我就瞬间摘下文艺女青年的面具,彻底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没文化没思想的女屌丝。直到这个暑假,闲暇下来,独处的时间多了,彻悟自己不能再如此地不走心的或者,至少得做一株有思想的狗尾草。于是就想,思想何来,主见何成,那最能马上开始又很切实际必然是读书。朋友推荐了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小说《岛》,我便决心督促自己坚持去读,没想到这本书的故事竟然让我在这个浮华的年代安静下来,被带入了情节中去:

一座绝望的岛, 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从那里回望,可以望见家乡,就一水之隔,一箭之地。但永远无缘再次踏上家乡。 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故事由一个疑问开始,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索菲娅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由于对于自己爱情的迷惑,她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以得到解答,于是,阿丽克西斯踏上了家族苍凉悲壮的爱之史诗的旅程。“真实的故事只有那些不见了的相片才能讲出来,也许根本就没有照片,生活中的故事绝不是这些细框起来、或整齐地保存在信封里的照片能讲述的”。 阿丽克西斯的曾外婆伊莲妮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她因为得了麻风病而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丈夫和女儿,独自被送到斯皮纳龙格岛。伊莲妮的丈夫吉普吉斯为了生活的希望,依然坚毅的撑着整个家庭。伊莲妮的大女儿安娜(阿丽克西斯的外婆)是一个性情狂躁、虚荣的人,而二女儿玛丽娅(阿丽克西斯的姨外婆)却是一个安静、懂事、隐忍的乖孩子,在没有妈妈的时光里,她勇敢的承担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性格决定了两姊妹不同的人生境遇。安娜最终因为自己的放荡和虚荣而死于丈夫的枪口下。善良、勤劳的玛利娅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先是因得麻风病而与未婚夫分别,再是战胜病魔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真爱,再到为了父亲放弃爱人,最后重拾人生的幸福之光,生活终于圆满。即使生命曾让她苦不堪言,但在最后她依然感激生活让她拥有幸福。玛丽娅继承了她父亲的好品质,在她身上你看不到一丝埋怨,从她口中说出的永远是感恩的话语。安娜死后,玛利娅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姐姐留下的孩子索菲娅,竭力让她幸福。但是单方的保护和索菲娅的性格形成了剧烈碰撞,玛丽娅为此痛苦不已。索菲娅有着她母亲安娜一样的漂亮容貌和勇于追求的胆量。就在索菲娅决定远去希腊上学时,玛利娅将她的身世告诉了她,索菲娅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决然离开玛利娅再也没有回去过。这就是索菲娅一直想要忘记和埋藏的过去,她一方面对玛丽娅夫妇存有愧疚,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遭受家族耻辱的伤害。阿丽克西斯终于找到了母亲的心结,索菲娅也终于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

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即使在那个“污秽荒凉”的不祥之地,也总能寻找到灿烂的鲜花。作者重启那个遥远的、令世界谈虎色变的话题,故事沉重而忧伤。试图从不可预测的冲突和屡屡打碎的片段中,从生活被毁又被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纠葛中,让人感受生命的悲伤。在这部让人无法释手的处女作里,作者用战争、悲情和悬疑述说了一个来自地中海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我想,这部哀婉的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即使在那个“污秽荒凉”的不祥之地,也总能寻找到灿烂的鲜花。

【孤独的岛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吉奥吉斯(伊莲妮的丈夫),虽然他不是主角,但我觉得他被刻画得最生动。他深沉、内敛,作为唯一一个往返并知晓岛上与陆上状况的摆渡人,将这一切痛苦和无奈尽收眼底。亲自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送上那痛苦的小岛,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尽管他表现的很平静,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可又有谁知道他内心的辛酸与无尽的痛苦,所以我觉得他是作者刻画得最细腻最精彩的人物。 “女儿让她像看电影中的人物那样看待她的长

辈。最后,她看不到耻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对的,在疾病来临时,希望不曾消失;当疾病来临时,爱不曾消失。这部小说看给我们展示了疾病面前依然强大的爱,生死不离的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都不是束缚,而是活着的力量、动力。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些感情,那么我们只是行尸走肉,只是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活着,有活力有希望有后盾的活着。所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的我们都应该努力生活,努力成长,创造自己的人生,如果循着既定的轨迹不咸不淡的生活下去,就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力量,失去对生活的触觉、嗅觉、味觉...不能品尝美食的人生是缺憾的,不能品味生活的认识则是失败的。谁都不想活在一个失败的人生,不想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味道,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对待生活、努力的探索人生,不断的创造自我,为每一个不同的自己而感恩努力的生活。

初读时过分追求小说情节,忽视了较多小说的细节之处,望闲暇之时能细细品读,细细品味,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新的研究生生活在忙乱中开始,懒散已久的我很不适应如此快节奏又有压力的新生活。不过,累的时候想想吉奥吉斯的坚毅,想想玛利亚在任何时候都坚守着自己的内心,积极的面对一切疾病困苦和生活变故,我不禁觉得温暖而又有力量!

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
孤独的岛读后感 第四篇

你知道蓝色的海豚岛么?这是一个像侧躺的海豚的小岛。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玩,有海象在争雄,有海獭在嬉戏,有野狗在决斗。公元前,两千年就有印第安人在这里定居,他们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无争。

但好景不长,阿留申人的到来,打破了小岛的宁静。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他们肆虐的捕杀海獭,还不守诺言,杀害了小岛上的人们。后来为了生存,小岛上幸存的人们,准备离开小岛,准备离开时,顽皮的拉莫为了拿他喜爱的标枪,读了这本书,我只想对阿留申人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们好自为之,不要再做犯罪的事了!?我真的很恨阿留申人,他们为什么要不讲信用,出尔反尔?为什么还要掠夺他人的财产?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滥杀无辜?每个人可以生老病死,这些是命运的安排,但除此之外,是不能随便剥夺别人生存权利的!

不过,我们现在也在剥夺别人的生存权利,比如:我们现在人类肆虐的捕杀动物,好多物种都濒临灭绝。麋鹿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前中国的大陆上,麋鹿成群比以前的人类都多得多,但是由于人们的大肆捕杀,差点就?断子绝孙?了!由于人类过度的开采资源,污染环境,使得一些珍贵的植物也都灭绝了,造成资源越来越少。终于,人类已经觉醒,开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护动物,植物!


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二)

今天我终于把这本有163页的<蓝色的海豚岛>看完了!它讲的是:太平洋中有一个岛屿,形状像一只侧躺着的海豚。小岛周围有海豚游泳,有海獭在游戏,有海象在争雄,有野狗在斗争??

很久很久以前,岛上住着勤劳善良的印第安人,正当他们快乐生活的时候,不幸受到捕杀海獭的阿留申人的杀害。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所以离开这个小岛到遥远的东方居住。临走时留下一个小姑娘------卡拉娜。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历尽千辛万苦才生存下来。她很能干:自己盖房子,自己做武器,与野狗斗争?小岛上有许许多多小动物。()小姑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可它生病死了。她与海獭聊天时被深深地感动了,再也不捕杀它们了,她与很多小动物成了好朋友!

这本书真好看,我越读越爱不释手。


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三)

最近,我看了<蓝色的海豚岛>。是讲海上有一个海豚岛,就像一只侧躺着的海豚,上面住着印第安人,阿留申人驾船来到海豚岛捕海獭,海獭捕到后答应和岛上的印第安人平分。阿留申人捕到海獭后并没有分给印第安人,就发生了一场战争。很多人都死了,印第安人就离开了海豚岛。只剩一个小女孩卡拉娜和弟弟拉莫。拉莫因为和野狗作战,死了!卡拉娜自己造衣服,收养了野狗,郎图。郎图后来也死了。又收养了郎图的儿子,郎图?阿鲁。过了十八年爸爸终于来接她了,结束了孤单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卡拉娜一样坚强,像拉模一样勇敢!

百年孤独读后感
孤独的岛读后感 第五篇

[篇一:百年孤独读后感]

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十九岁。年纪不算小,但还是有点幼稚,因为李伟老师我接触了这本书,也因为这本书而感受多多。希望大家都能看下这本书。以下就是我的感受。百年孤独读后感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或许会有人说它太过荒诞,或许会有人说他的内容太过偏激,但这偏偏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荒诞造就了它浓厚的现实意义,它丰富的想象力使它成为文坛上不朽的经典。

[篇五:百年孤独读后感]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篇六: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没有足够的知识供我写下如此深刻的评论。因此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乌尔苏拉象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坚强,大概一辈子都没唱过歌,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

比起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我想这句话要显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这是这本书中出现的第一句正面描述乌尔苏拉的话语。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乌尔苏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劳和坚强是她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无论是她的丈夫为怪异的学术痴狂之时,亦或是发现她的子孙陷入了怪诞的命运之中,她都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着。试图让困境得以扭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丝联系,统一起分散的力量。

尽管最后这种尝试仍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过于长久的岁月所致的逐渐衍生的的孤独感中度过。但她的热情坚强,在一堆性格孤僻怪异的族人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独>中最为幸福美好的场景。

阿玛兰塔·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的小女儿,这位面容娇俏的少女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坏表亲丽贝卡与他的婚姻,直到无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贤淑的蕾梅黛丝。强烈的悔意与仇恨交织,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却又拒绝与他结婚,使得皮埃特罗为此自杀。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

但内心的孤独、苦闷让她难以忍受,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即便如此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布恩地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或许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罗,阿玛兰塔的结局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在不断重复的命运里,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纯真。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同时一生都在排斥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经历,可以说是<百年孤独>中,本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影射——注定与无法摆脱的孤独相伴而老。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经历被冠以“命运”一说。但实际上许多事物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出于人性的贪婪、嫉妒,挑起了战争,引发了死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逐渐变得孤僻而与群体失去联系,因而使得这个家族七代人始终徘徊在这种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百年。愿像结尾的寓言所说的那样,此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家族,要背负百年的孤独。

  • ·孤独深处读后感(2016-10-18)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