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答案 >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30    阅读: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据《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是指( )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④郡县制受到挑战 C.②③

D.③④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A.①②

B.①③

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咸阳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 )

A.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 C.君主专制,皇位独尊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3.某学者这样评价一种政治体制:“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4.“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6.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7.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益,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B.分工明确,相互制衡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D.宰相权力被分散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9.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B.打破了门第限制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0.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12.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有监察百官职能的官吏应是( ) A.节度使

B.御史大夫

C.提刑按察使司

D.刺史

1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些文物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元代

14.“(周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 „„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15.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二、问答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17.地方政权组织的建立,是国家政权重要的组成部分。

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趋势,对于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①春秋时期 图②唐朝 图③元朝

请回答:

(1)图①和图②分别反映了哪种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导致了哪些危害?

(2)概述秦朝、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简述行省制度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废嫡而更立诸弟子”等信息可知①正确;由“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等信息可知②正确;③④出现于秦朝,与材料中“殷本记”不符,故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咸阳的基本布局是:以咸阳宫为中心,形成众星拱辰的格局,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故选C。A项与此建筑规模无关,B项中的“神灵”,D项中的“神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丞相”“皇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A、C两项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出现在废除丞相之后,与材料无关,排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D

解析: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可得出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扩大了官吏的选拔来源,故选D。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解析与比较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殿阁大学士“官不备”,无“表见”“无闻”,其地位与位高权重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故选A。B项中的“并未设置”、C项中的“与六部等同”、D项中“没有办事能力”均与史实不符。

6.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唐朝中央机构作用的认识,体现出中央机构的职能不断完善,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特点。

7.B

解析: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主要作用体现在一方面制约相权,另一方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二)
2014年高一历史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

C.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联系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中存在着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平民在反对奴隶主旧贵族的斗争中,获得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迫使奴隶主旧贵族不得不变革,给予平民一定的权利,故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新兴工商业者力量的壮大。A是斗争的方式,B与史实不符合,C是梭伦改革的内容,答案为D。

答案:D

2.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前8~前6世纪的雅典的“六一汉”,下面关于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你之所以是“六一汉”,因为你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

B.你的前身是平民

C.你有可能变成债务奴隶

D.你的所有借款或地租都要以财产作为抵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雅典的“六一汉”所有的借款和地租都要以人身作为抵押。

答案:D

3.下列关于梭伦改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B.平民与贵族的阶级矛盾激化

C.西部邻邦梅加腊占领了萨拉米斯岛

D.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梭伦改革原因的分析。西部邻邦梅加腊占领了萨拉米斯岛是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原因,但不是改革的原因。

答案:C

4.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

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解析:题干中的“体制因素”是关键词,符合这一限制条件的只有C项。

答案:C

5.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解析:A项中雅典民主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可以享有民主的主要是本邦成年男子,并不是所有雅典人。

答案:A

6.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 )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领袖,在雅典和他类似的只能是梭伦。

答案:A

7.梭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是( )

A.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经济实力

C.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D.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解析:本题重在探究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农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这有利于削弱贵族专权,从而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B

8.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该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开端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解析:在梭伦改革前,雅典就有公民大会,由此可排除A项。在梭伦改革后,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继续推行改革,他们的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由此可排除C、D两项。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答案:B

9.下列关于梭伦改革局限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富有的第一、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B.下层公民没能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C.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D.贵族凭借财富,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解析:依据贵族政治的特点和内容并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进行思考。贵族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是凭借血缘门第取得的,而并非凭借财富。

答案:D

1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上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梭伦的法令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放债务奴隶 ④雅典城邦已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理解能力。①②表述正确,③在材料中并未体现,④表述错误,故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8分,第12题12分,第13题20分,共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

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问实际上考查了“解负令”颁布的背景和作用,再现所学即可回答;第(2)问把握中庸的特点“不偏不倚”,既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权利又保护了贵族的权利;第(3)问再现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颁布“解负令”。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材料二 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梭伦改革措施有何积极意义?(6分)

(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的“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可判断该措施为“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再结合措施回答意义。第(2)问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进行判断分析。

答案:(1)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没有。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

利就越多。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为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根据这一制度,富人(不是世袭贵族)成了统治阶层的主角:最富有的雅典人最为重要,他们可以单独执政。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即允许穷人(妇女、在当地居住的外邦人和奴隶除外)在公民大会上行使一定的否定权。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居领导地位的希腊城邦。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

(2)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就此谈谈你的看法。(8分)

(3)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如何?(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第(2)问要辩证地分析,既要结合改革的内容分析其“智慧”,也要对“公正”进行全面地理解。第(3)问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确立、顶峰(黄金时代)。

答案:(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包括第四等级在内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2)①梭伦改革体现了梭伦高超的政治智慧。梭伦改革的基本路线是取消贵族特权但不消灭贵族,让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大力发展工商业;照顾平民大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梭伦改革并不是完全公正的。由于实行财产等级制,下层公民不能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改革以后,贵族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二者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3)发展历程: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空前繁荣。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三)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

【创新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

1

一、全面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例如: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例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实行监察制度

例如:两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例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推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例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

辞,内容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

映出( )

A.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

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

解析:选A 卜辞内容涉及政治事务以及天象,说明神权与王权结合。

2.(浙江文综)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

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在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3.《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解析:选B 根据 “元子(大宗)”,可知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虽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不可能解决贵族之间的纷争。它只是规定了宗法等级,中央尚未达到高度集权,不可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A、C两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项错误。

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据材料中的“出一”“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处理天下之大小事,皇权独揽,故选A。

5.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消除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解析:选D 图一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地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而图二反映的是郡县制,地方长官一般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体现的是分封制;后来的王国问题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都反映了地方对中央威胁仍然存在。故A、B、C三项说法错误。

6.《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

(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C 材料强调君主要对远近官吏的行踪有所了解,为此,秦始皇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7. “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

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设内阁

解析:选B 题干要求找出支持汉朝在继承的同时还进行了创新的史实。A项为秦朝的史实;C项为开始于明朝的史实;D项为明朝的史实;只有B项为汉朝的史实。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官僚制度的基础上既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因此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正确答案为B。

8.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D.中央权力重心应下移

解析:选A “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说明唐太宗主张国家大事应由官员筹划,不能由日理万机的皇帝一人裁断。

9.《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10.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人仕比例的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人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解析:选D 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选官的依据,寒门子弟入仕受限,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

11.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彻底改变”,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到了彻底解决。根据所学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故选C。

12.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处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解析:选D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建立,A项错误;唐朝三省体制中,政令草拟后,还要由门下省审议,B项错误;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C项错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项表述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以多极简化方式的强力融合,结束了七大战国的裂土分治,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下的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秦,确实是中国帝国时代的开创者。

——孙皓晖《大秦帝国》

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四)
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人教版必修一)

阶段性测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 ( )

①分封制 ②等级制 ③君主专制 ④宗法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涉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分封制。从天子到庶民“皆有等衰”说明了等级秩序的存在。

2.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先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的A、C,再是分封的区域应该是在王都的周围,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从图B的状况看,可以排除。

3.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解答本题时,一是容易忽略关键信息“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后晋武帝之所以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故选B

4.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 )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

答案 B

5.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C.以血缘亲属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

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

答案 A

6.“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答案 B

7.“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名号的来历

( )

A.上古天神名号

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

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

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三皇五帝”反映的是“皇帝”的称号,而这一称号自秦朝开始出现一直延用至封建社会结束。

8.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答案 C

解析 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

9.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法令出一”

C.“别黑白而定一尊”

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答案 A

10.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 )

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

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

答案 B

解析 分封制下,官员是世袭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弱。县制下,地方官员由国君(或中央)直接任免,国君通过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以达到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1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 秦律只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与现代的法治社会有本质的区别,使用秦律的秦朝在本质上是人治社会。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解析 秦朝虽然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但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D。

13.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西汉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即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直至废除。答案为A。

14.“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突出地说明东汉时期 ( )

A.“三公”已无任何权力

B.尚书台权倾一时

C.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D.“三公”与尚书令矛盾尖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东汉尚书台的权力变大,由此判断B项正确。

1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就已经建立了,排除B;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

16.《朱子语类》载: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当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制”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这一制度削弱了皇权

C.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

D.这一制度使皇权得到强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唐制”很明显是指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的说法不正确。

17.《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被实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都来自书香门第”等,可知唐朝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D正确。

18.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加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西周时尚未出现宰相制度,①错误;西汉设臵刺史的目的是监督地方王侯和官员,与宰相制度无关,②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将相权一分为三,③正确;宋代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就是分割宰相的权力,④正确。

19.下列现象发生于北宋的是 (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献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C.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A项为丞相的设立,而北宋时相权分割削弱,C项为明代,D项为清代,而B项三司设立发生于北宋。

20.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A、C、D三项均符合题意,而明朝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故B项说法错误。

2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汉代沿用三公九卿制,唐代的诏令须经门下省审核方可执行。明太祖时内阁尚未设立,故排除A、B、D三项,而C项符合宋代史实。

22.明太祖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中最相似的是 ( )

A.改变或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B.改变选拔官员的方法

C.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D.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答案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明两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掌握与理解。两者都注重对地方的控制,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

23.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 D

2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这一系列机构的设臵和完善,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加强皇权、限制相权,故B项说法正确。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枷锁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斯鸠的观点比较恰当地描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状况

B.明清统治者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表明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没落

C.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D.孟德斯鸠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诬蔑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腐朽和没落,孟德斯鸠的看法是正确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臵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检测卷答案(五)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题

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 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右图是北京故宫内的一处建筑,对于该机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4.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5.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和鲁伯禽各为一族,在宗法上毫无关系

7.下图形象的反映了西周时期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③前者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④前者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后者是属于上层建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9.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1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

图一

图二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

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12.2008年初,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大雪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情形密切相关的是()

A B

C

13.右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14.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D

15.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

16.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右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C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17.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18.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9.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这一变化说明( )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20.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21题12分,22题13分,23题15分,24题10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16高考理数全国卷2答案
  • 2016_2017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 2015年陕西省学业水平试卷答案
  • 15年全国高考文综2卷历史题解析
  • 2016全国卷数学答案及解析
  • 2016广东高考数学理科21题
  • 2016高考理科数学全国2卷
  • 2016高考试题答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