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马嵬说课稿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6    阅读:

马嵬说课稿(一)
《马嵬》说课稿

《马嵬(其二)》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首诗的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情感、过程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掌握这首诗倒叙特点和对比表现。三、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据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

一、掌握这首诗倒叙特点和对比表现。二、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诗人的观点。因为以上重点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它们也是本课的难点。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各性,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以下是我的具体教学程序:

首先,以一段语言华美的“帝妃之恋”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介绍咏史诗的发展过程,积累知识。

再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之美。

随后,品评诗句,领会诗人冷嘲有意,热讽无情的情感。同时结合本首诗的特点,我将打破传统的逐句讲的顺序,从颔联和颈联开始将起,随后是首联和尾联,使学生掌握倒叙特点和对比表现。

接着,通过“唐朝走向衰败,谁之过”的讨论,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诗人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

最后归纳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我的说课部分到此结束。

马嵬说课稿(二)
马嵬优秀说课稿

《马嵬(其二)》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一说教材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 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话题导入

爱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对于开创出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更是长写不衰的文学主题,千百年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连续地呈现,但对李杨爱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 》同情多于讽刺, 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 》偏重于谴责、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 》则两者兼而有之,即既有同情歌颂又有暴露批判。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李杨的爱情的。

环节二作家作品简介

由于 上一首诗中以对李商隐的生平进行了简介,所以对作者相关常识由学生来完成,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老师对写作相关背景进行讲解。这一环节由师生共同完成。

环节三吟咏诗歌,整体感悟

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此时产生的感情也是最原生态的感情。 且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因此 先由学生直接阅读诗歌,解决字意字形等基本问题,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最为感性的诗歌认识,在诵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内部进行阅读比赛激发学生读好诗歌的强烈的愿望。

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之后我将利用播放配乐朗诵,从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让孩子自己感觉我们的朗读少了什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态度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讽刺

环节四讨论分析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把握住了诗歌悲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完成从感性体验到形成理性思维过程。如我会创设如下问题

1本诗描写了哪些内容?叙述方式是什么?

2 诗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两种加以赏析。(用典 反衬 颔联以后句反衬前句,昔乐今苦 对比)

3 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句

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把握关键词的深刻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 拓展延伸

引导

诗人及元代的白朴都对对于李杨的爱情给予了讽刺批判,而白居易同情多于讽刺 清代洪昇则两态度兼有

让学生就几种不同观点以小组为单位分成三组进行辩论。

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中应注意客观分析,在这里我只是想是打开一扇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照自己的兴趣去发掘中国传统人物的传统精神

所以学生的表达可不作统一要求,

但要点拨学生 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自身思想经历的不同,历史的局限性,对于同一问题,各个朝代的看法不一,我们也应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评论历史

学生对待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要有正确的理性的态度。

环节六作者设计

以我眼中的李杨爱情写一篇小文章

马嵬说课稿(三)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高中语文组 余喜萍

一、说教材

《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

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

能力目标①、②

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说教法

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具

多媒体、导学案

五、时间【马嵬说课稿】

一课时

六、说学习过程

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

“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②、朗读指导

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指导学生拿到一首诗时应该会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意象及一些关键词感受到一些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情感是可以通过景来感受得到的。 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设问:

读完诗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读完诗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试着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确定本诗的情感基调为伤感、凄迷、迷惘、失落等。 ④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通译全文,找出本诗所用的四个典故,并感受其所营造的伤感凄迷的氛围,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用典产生的效果。举《关雎》首句及《孔雀东南飞》小序首句的例子分析对比《锦瑟》首句比兴的手法极其产生的妙处!

⑤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试着分析探究本诗的主题,可以将其多种理解画成导图直观的呈现出来。

⑥课堂小结

⑦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4、自读《马嵬》(其二)

本诗交给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理解对比的手法的运用及在诗歌鉴赏中对比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学生能通过“导学案”提供的资料分析理解本诗的主题,进而激发勤勉、爱国的情感。

七、说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预设及目标基本完成,教学各环节有序开展。但课前没有组织学生预习和诵读的不太到位,所以学生理解感受的不太好。教学过程中,我的讲解偏多,注重了讲解,给学生感受和领悟的时间过少,以至于产生了流于形式的结果,这是我本次课的一大遗憾。而备课时切入的过大、过多,又使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和啰嗦,以致整个教学过程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留给学生自读第二首诗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而拖堂。这次的竞赛课给我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真的太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了。我会努力钻研,让自己尽早的成熟起来以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教育事业。

马嵬说课稿(四)
无题说课稿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说课稿 阳山中学 毛凌云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是阳山中学高二级语文教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李商

隐的著名的无题诗《无题二首(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

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科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二年级第二单元第9课。单元内容及单元知识教学重点: 阐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知人论事。 能力目标: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流露的浓厚感伤气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过带感情的朗读,领会诗歌的朦胧美;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料查找

二、说学情

本次授课的班级是一个理科的普通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掌握能力都比较差,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设计。

三、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

法: a教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

【马嵬说课稿】

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

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

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情景教学法: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

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

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

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

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 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诵读法:“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尤其

是诗歌学习,更是要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b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

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

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

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

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

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

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练习、教学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其中,导

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13分钟; 合作探究15—20分钟;拓展练习

3—5分钟。至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是否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要视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情况而定。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温故而知新教学法):( 回忆背诵李商隐的另一首无

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二)、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

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本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

(四)、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五)、教学反馈:b、根据教学重点,设置练习。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

效控制”就必须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马嵬说课稿】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篇二: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商隐诗两首》,作者是李商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李商隐诗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

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

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学习,它们会让我们感受古代社会生活

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李商隐诗两首》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

亡之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

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

感和表现

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

浓特点。多角度理解《锦瑟》主题,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同

时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

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诗

歌意向,分析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汲取诗歌

精神,领会情感

三、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

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录音法、启发诱导式、分层次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以及讨论法等。在讲课中,我将以朗读为重点之一,通过朗读,疏通文意,探究文理,品味

意境。学法: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

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

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

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

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

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

集》。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

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

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

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

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

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李商隐二首》。 环节二 朗读诗歌 体会意境 首先我将让学生初读诗歌,读正正字音、明句读,接着让大家自由朗读,初步了解诗人

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之《锦瑟》

环节三 品读诗歌 感悟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主要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锦瑟》这首诗的内容,

及其表现 手法。我主要讲解第一四联,二三联是全诗的主旨,我让学生先通过品读讨论二三联的

内容主旨。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

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接下来,设置问题回答一下自己对第二联的理解,

答(:第二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诗人委婉地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

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

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

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环节四 升华主旨,拓展延伸 最后我将讲解第四联来进行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

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

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

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然后播放《锦瑟》录音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

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教学过程之《马嵬》

环节三 品读诗歌 感悟内涵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

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3、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4、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无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

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

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5、提问:“空闻”对“无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

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

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

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

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

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

“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

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

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板书设计 {此生休→他生→此生} 马嵬 {无人报晓→昔乐昔安→今苦今危}对比(不及卢家) (其二){六军驻马→当

时笑牵牛→此日同驻马}批判锋芒 {总结反思→为什么皇帝不如普通百姓}直指唐玄

宗篇三:诗两首说课稿 诗两首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

【马嵬说课稿】

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

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

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

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

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

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

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

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

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

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

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

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

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

《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

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马嵬说课稿】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

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

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

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

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

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

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

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

和鉴赏。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转载于:

无题说课稿)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 油纸伞、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静、 美

丽 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再别康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

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

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

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

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

马嵬说课稿(五)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商隐诗两首》,作者是李商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李商隐诗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学习,它们会让我们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李商隐诗两首》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马嵬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

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多角度理解《锦瑟》主题,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诗歌意向,分析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汲取诗歌精神,领会情感

三、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录音法、启发诱导式、分层次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讨论法等。在讲课中,我将以朗读为重点之一,通过朗读,疏通文意,探究文理,品味意境。学法: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李商隐二首》。

环节二 朗读诗歌 体会意境

首先我将让学生初读诗歌,读正正字音、明句读,接着让大家自由朗读,初步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之《锦瑟》

环节三 品读诗歌 感悟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主要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锦瑟》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表现

手法。我主要讲解第一四联,二三联是全诗的主旨,我让学生先通过品读讨论二三联的内容主旨。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接下来,设置问题回答一下自己对第二联的理解,答(:第二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诗人委婉地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环节四 升华主旨,拓展延伸

最后我将讲解第四联来进行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然后播放《锦瑟》录音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教学过程之《马嵬》

环节三 品读诗歌 感悟内涵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3、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4、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无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5、提问:“空闻”对“无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板书设计

{此生休→他生→此生}

马嵬 {无人报晓→昔乐昔安→今苦今危}对比(不及卢家) (其二){六军驻马→当时笑牵牛→此日同驻马}批判锋芒 {总结反思→为什么皇帝不如普通百姓}直指唐玄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主持词范文...
  • 2023年度组织生活会主持词三篇
  • 纪检组长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3篇
  • 在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用12篇)
  • 让勤俭之花在心中绽放国旗下讲话【6篇】
  • 在全市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023年组织生活会领导点评讲话七篇
  • 在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