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一: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 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三、说学情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 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我将本科设计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讲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下面我用多媒体课件想大家展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大家通过听读,来初步感知文意。并注意以希望需要大家积累的例如:翩然、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周而复始等词语。

2.学生带着课后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进行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大家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五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使“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六、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熏陶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收获。

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二: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完整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半壁山学区佳能希望小学 赵秀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冀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我将从比较版本说教材、立足实际说学情、尽情感受说流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比较版本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在人教版是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教学应注意重视朗读训练,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在冀教版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个小节,它通过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这些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告诉了我们自然界中气象、气候的变化; 从树的年轮、鱼鳞上的圆圈中,可推算出树和鱼的年龄,由“三叶虫”化石、以及 “庐山的漂砾”,可推知地质的变化。《大自然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自然语言的奥秘,它就像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的语言,让他们在“妙不可言”的感悟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这节课是以第一单元走进春天作铺垫,为以后的两篇文章奠定基础,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意识。

在孩子们的眼中,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神奇无比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二、立足实际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我班的学生大多数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孩子喜欢把自己探索获得的大自然的语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他们不拘泥于教材,能放飞自己的思想,去自由的广阔天地翱翔,尽显风采,充满了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教学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三、尽情感受说流程

第一课时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走进自然”,解题激趣。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三、感知文本,整体把握。四、美读文本,体会情感。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走进自然”,解题激趣。

(一)同学们,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你能读懂吗?出示课件,我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内心感受,进行第一次知识与情感反馈:“同学们你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产生了奇妙联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去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让孩子置身于大自然这本书之中,感受大自然之神奇,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一)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正音。

(二)课件出示生字词:

1. 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2. 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三)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听者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自读诗歌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感知文本,整体把握。

正确流利地自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

口头练习,随机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1. 白云高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 蚂蚁搬家,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 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

四、美读文本,体会情感。

(一)赏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课件。

(二)赛读:小组与小组之间、单人与单人之间,分节赛读整首诗。

(三)齐读:全班同学齐诵诗歌。

(设计意图:学生边看课件边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尝试读出感情。读中悟,悟中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班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如何记忆的。

(二)练习书写并点评纠正。

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

“钓”的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

“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不是往

(设计意图:交流记字方法,提高记字成效。重点指导,避免混淆形近字。)

第二课时:

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复习旧知,回顾文本。二、感悟诗歌,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把握中心。四、拓展延伸,练习仿写。

一、复习旧知,回顾文本。

(一)听写词语。

(二)回顾: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教师随机导入: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就去研读。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复习,减少遗忘,提高教学效果。)

二、感悟诗歌,指导朗读。

(一)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二)互动交流,点拨指导

第一、二、三小节:

1.如何理解“准是”,“准是”说明了什么?

2.从哪个词中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第一、二小节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文本,注重感悟,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第三、四小节:

1.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2.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将积累语言和阅读理解以及情感烘托融为一体,也是在渗透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情感目标。)

(第五小节)

(1)你们看,谁向我们飞来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一节诗,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并随机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大自然,你会怎么告诉我们这一大自然

语言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

(第六七小节)

(1)你们看,大自然又把语言写在了咱们的树上了, (画图),谁知道它有几岁了?

(2)你是从哪句读出来的?

(3)大自然中还有哪种语言与前面告诉我们的语言一样?

(4)(出示课件)让我们把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告诉给那些不知道的人好吗?(大树齐读)

(设计意图:加强朗读指导,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八、九小节)

结合课件理解“漂砾”。

小结:你觉得文中哪个词能概括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出示课件

三、回归整体,把握中心。

(一)自由读第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二)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研读第十小节。

(三)小结: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思考才能发现。

(四)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五)、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把握诗歌的中心,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

四、拓展延伸,作业自助餐

(一)拓展:课件出示

1. 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2. 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二)仿写:

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几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将阅读积累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在仿写之中促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一、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二、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反馈教学艺术,并巧妙的融渗于教学的细微之处,才会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三: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

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欣赏诗词入手,由诗入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四:《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祥霖铺中学的王好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都是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下面我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介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

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从小接触到了许多物候现

象,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某些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本期我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和展示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手段: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具体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2-3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其余同学评价。

然后明确: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6-10):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第二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第四环节: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大林寺桃花》)

3.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纬度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五: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 大自然的语言》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是20号选手,

芍药低垂,那是在吟诵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鸟语花香,草长

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翩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板

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

计4这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

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

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

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学请分析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七年级的学习以及本册书第三单元的学习之后,对说明文的知识有

所了解与掌握,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

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

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

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制定了一下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

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

全面概括。

二、说教法和学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

与,而在于相机诱导”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目标导学法 . 提问法,点拨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通过播放一

小段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

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看一看,设置问题,视频激趣,由人类的语言,过渡到让学生思考大自然有语言吗?并播放

一小段视频,激起他们学习兴趣。

环节2摘一摘,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1、字词积累,本课语

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一理,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

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

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环节四:我是专家,解一解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

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多媒体展示一些物候现象的图片,各位学生化身为专家,解释一下出现

这些物候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个环节,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能联系生活实际,

环节五:选读一小节,品一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

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说完之后,再说一下你最喜欢

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

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拓展延伸

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迹,学习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七,布置作业,

写作,积累农谚及古诗词。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

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当然。课堂并不会完全按照老师的设想去完成,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与意识的学生。

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生成性的知识,与问题,我会按照之前的教育经验以及教育机制去解决它,因

为生成的课堂最精彩。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六: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七: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黄丽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兴趣,一一是得益于其准确周密、生动形象的语言。二是归功于全文的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罗列决定因素——阐述研究意义。三是与全文通过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有效说明事物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基于以上几点,遂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物候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本文所用的说明顺 序。 3.掌握课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4.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其中理清课文脉络,明 确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为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也是教 学难点所在。

二、说学生

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是811、812班。其中812班是德语班,相对而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811班略高,但是班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态度略带浮夸,学习过程不够踏实、勤奋。而811班恰好相反,先天比812班不足,但后天的肯学踏实努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尽管两个班有明显的差异,但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学习效果基本持平。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通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学习及课内外说明文的练习,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判断倾向比较明显的说明文类型(事物或者事理,平实性或文艺性),能用最基本的手段(排除法或分段概括意)判断说明顺序,能判断常用的说明方法及简单分析其作用,能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在方法提示或示范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法、教学手段及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秉承学为中心的理念,笔者拟采取以下方法手段。 手段一:图片促兴趣。制作PPT课件,以大自然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自然美图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大自然的语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以图片形式的课外拓展来与导入呼应,以追求整堂课的美感。

手段二:示范降难度。在处理课堂难点,即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时,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先在学生回答之前最好示范,并结合旧知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的放矢,最终攻克教学难点。

手段三:质疑生高潮。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要求组长收集组内有价值的预习疑问1-2个,教师在此进行一定的整理后,将学生的疑问渗透到教学中去,在人人都参与,生生都做主的氛围中,达到课堂高潮。

手段四:合作促成效。整堂课以小组合作模式开展,先是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疑问,再是小组合作交流赏析课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碰撞易出火花,课堂气氛也会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节节攀升。

手段五:导学展身手。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包括课外拓展等都依托导学稿而存在,让学生在导学稿的引领下学会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带着导学目标去听课,有针对性);学会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预习导学】(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花时估计30分钟左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好习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检测词语的认读及书写,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1)次dì( ) (2)物hòu( ) (3)méng( )发

(4)piān( )然 (5)shuāi( )草连天 (6)秋风sù sù( )( )

(7)yùn( )育 (8)冰雪róng( )化 (9)风雪zài( )途

(10) xiāo( )声nì( )迹

2.本文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 (填书名)一文改写而成,作者是 (填人名),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了解文学常识之作者,并为下面教学环节——“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好处——做铺垫)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答案在文中做好标记)。(准确筛选信息,提前为课堂节省时间)

4.请将你在预习课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组长收集组内1-2个有价值的问题,汇总给老师)。(拟用学生有价值的疑问串联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为中心。)

【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图片促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习内容。花时2分钟)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PPT放映)。问:图片中的花美不美?(预设回答:美)问:除了看到美丽的花朵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预设回答:春夏秋冬)看来我们同学不但懂汉语,英语,还会一门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解题(由题意过渡到课文主要说明的内容,花时1分钟)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有一个专业的称呼,是什么?这个称呼在文中用的更频繁。

明确:物候。(提醒“候”字的写法)

三、整体感知(准确筛选课文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花时5分钟)

1.围绕“物候”筛选课文的有效信息,检测预习3。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

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板书小结 “整体感知”环节内容。(为下面环节理清文章脉络做铺垫。)

2.课文第1、2小节是否多余了?自主朗读课文第1、2小节,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第1、2小节的语言特点,体会其存在的作用,花时5分钟)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其中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对物候的形象化表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以“物候”为题,原因也在这里。

补充板书(为下面环节理清文章脉络做铺垫。)

四、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本文所用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在板书的辅助下,在关键词的提示下,明确说明顺序。花时7分钟)

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结合板书)从全文来看,作者先给我们描绘了物候现象,又对此作出科学解释,然后罗列了决定因素,最后阐明研究意义,这是用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文中罗列四个决定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问题来自学生的预习提疑,以学为

中心,以小组合作促成效)

提示:抓住关键词(序数词首先、第二个、第三个及此外)

明确:不能调换。四个决定因素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五、研读课文——明确课文所用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难点,朗读助赏析,示范降难度,合作促成效,16分钟)

1.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么做到的?讨论一下。(问题来自学生的预习提疑,以学为中心,以小组合作促成效) 明确: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周密的语言来说明的。

1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主要)、作比较、列数字

2.文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别引导学生看课文第5小节)

提示:我们在学习及复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学到过哪些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如“在当时”,表示估计,如“大约”,表示程度,如“几乎”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们边复习,也边学习)(温故而知新)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每人至少找2个,找完先小组交流)。

(2)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明确:预设:表程度:相差不大、相差无几、比较、极为、只比、

表范围:凡是

表估计:约、可能

表数量:若干(概数)、早20天(确数),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

五六天

表频率:常 表限制高度:在一定高度上

教师示范:极为显著

“极为”,表程度,是非常的意思,句中指非常显著的意思,对显著在程

度上对了限制。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堂小结:一篇好的说明文,既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又要安排好说明顺序,还要用好说明方法,此外用语的准确性也绝不能少。(过渡: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学到了与物候相关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学以致用。 )

六、课外拓展——学以致用(回顾物候知识,检测课堂所学,花时3分钟)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1.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以资料中的前四则为例,结合PPT所出示图片明确。

2.分析“大林寺桃花”一诗中的物候知识。

明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包含的物候知识:高下的差异能影响物候,具体来说就是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另资料中古诗第(1)例,包含的物候知识:纬度能影响物候,具体来说就是越往北(高纬度)的地方,温度越低,秋季短,冬季长,冬季到来的时间早。第(2)例,包含的物候知识:候学可以预报农时。

总结这堂课的收获。(根据时间,学生谈收获或教师直接总结)

七、作业(提醒学生复习常态化,日日复习,日日清;练习巩固。花时1分钟)

1.复习本堂课内容

2.完成作业本本课作业

附:“课外拓展”资料(为课外拓展作准备)

农谚:(1)燕子低飞要落雨。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清晨雾色浓,天气必久晴。

(4)馒头云,天气晴。

(5)清明前,开秧田。

(6)泥鳅静,天气晴。

(7)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8)五月南风落大雨,六月南风海要枯。

古诗:(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野人无历日, 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 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 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 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 苗稚忧草茂。—— 陆游《鸟啼》(译文:乡野农人没有休息的日子,鸟的啼叫可以知道四季的时节。二月的时候听到杜鹃鸟的啼叫,那么春天的播种可不能迟了。三月听到黄鹂鸟的叫声,小孩妇人要给蚕宝宝喂食了。四月布谷鸟叫了,每家人家的蚕宝宝都要放上笼子了。五月的时候乌鸦叫了,这时的秧苗还嫩,要注意杂草啊。)

附:板书(PPT形式节省时间,依据环节三,服务环节四)

逻辑顺序

从从 空主从描绘物候现象纬度 间要现作出科学解释 经度 因到象素次到罗列决定因素高下 到要本阐明研究意义 古今 时质间 因 素

五、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学生应该能在导学稿的辅助下,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但估计教学容量大会导致时间比较紧张,要避免为赶时间而面面俱到又面面不到的情况,如果时间真的来不及,宁可将一课时拆分为两课时,一切以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情况为准。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八:冀教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水泉小学 郭芳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本课分两课时。

一、 说教材。

本单元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大自然的语言》以诗歌的体裁把学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他们的兴趣。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本课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品质。

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单元之中的地位及作用,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积累好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韵律。

本课重难点: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知识,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并仿照诗歌写一段。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二、说学情:

《大自然的语言》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三分钟口语训练。

三分钟口语训练。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和思考,说出春天的所见所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导入本课。其次,整体感知,初步认读。组织学生独学:默读对话理解课文,圈出不会的生字新词,然后通过读课文了解大自然有哪些语言。学生通过查字典和小组讨论解决生字新词和对课文的初步了解。然后,进行小组展示。解决生字新词是第一课的教学重点。所以,通过学生的自学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初读课文,解决课文的前几个诗节。通过课件和图片,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认知。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的学习特点,强化基础知识的练习,加强阅读指导。

最后,进行达标检测,将口头练习转化为笔头功夫。

(三)理解课文,指导阅读。

教师示范阅读课文,分诗节指导,阅读让学生在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大自然都有哪些语言。首先,小组讨论。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其次,进行阅读指导。1、指名读文。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不易读对的字词。2、对读,让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和理解课文的意思。3、齐读,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齐读纠正自己的错误,增强自信。4、发录音跟读,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四)仿写诗歌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九: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2.23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课稿

新城子镇中心小学 朱丽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爱读乐读

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本课以蝌蚪在水中游动,鱼鳞上的圈圈,

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向学生介绍了有趣的自然现象。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第四小节中“汪洋”等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对于抽象的事物难于理解,因此

本课把抽象的事物借助电脑多媒体直观演示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的使用,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合理而恰当

地运用电脑多媒体,给学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意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始终主动地学习,是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

1、激情引趣,寓教于乐。本课在上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了一幅幅生

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2、引导观察,启发思维。第二小节时利用电脑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可

控观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使学生体会观察的方法。

3、朗读训练贯穿始终。教学中设计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

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教学多媒体设计: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图片。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的最合适时机是在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

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起点。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了生动的花儿盛放影片,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一看到大地开满鲜花就知道是到了春天,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他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却让我们听得明明白白,这是为什么呢?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很快就点中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1、初读课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

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可以一个人读,可以和同桌读,也可以几个人一起读。

2、检查读书情况,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来送给我,对读得好

的学生及时地肯定,鼓励他们。

(二)、学习课文内容,激发创新思维。

1、扶学第二小节:

多媒体演示小蝌蚪从水中游出的画面。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使学生

兴趣昂然。接着让学生思考:思考: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然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春天到了,小蝌蚪该多高兴啊,谁来扮

演快乐的小蝌蚪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

多媒体演示春天花儿开放,燕子飞来的春景图,教师把这个画面定格,

利用电脑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可控观察,让学生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后思考讨论:大自然还用了哪些其它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学生通过观察说出:花儿开放、燕子飞来、柳树发芽等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深入地感知教学内容,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自学第三、四小节:

在引导学生自学第三、四小节时,我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哪一段最感兴趣,就学习哪一段。

课文第三小节中“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两圈就代表一岁。”这个知识点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汇报读懂了什么?

(2)、通过电脑多媒体制作了鱼鳞的放大图,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圈的鱼鳞,理解“两圈就代表一岁”这一内容;接着让学生再观察只有一个圈的鱼鳞,通过思考得出鳞像这样鱼只有半岁的结论,帮助学生深入地感知课文内容,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

(3)、朗读是语文的重要学习方法,在指导第三小节的朗读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朗读。指名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打分,评评他的优缺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习第四小节: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本课的第四小节中“三叶虫”、“化石”、“汪洋”、“山巅”等词语,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充分为学生创造问的机会,抓难点质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后,再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使学生敢问、爱问、乐问、会问,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通过思考、互相解答去探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电脑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知识。

如当学生提到不理解“汪洋”一词时,电脑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汪洋图,当学生提到“三叶虫”“化石”等词时,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三叶虫化石的标本,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轻松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拓展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在本课扩展创新这一环节中,我利用电脑多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有趣的自然现象搬进课堂,先让学生观看了春天鲜花开放、秋天大雁南飞、雷雨前闪电等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动画,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创新的

冲动。接着,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模仿课文编成小诗,这一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愿望,使他们跃跃欲试,通过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七、课后反思

上完《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之后,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如第一,要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看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第二,要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本课的重点词语有“别以为、也、到处、多么像、也是、镶嵌、山巅、汪洋一片、妙不可言 ”通过理解朗读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 朗读课文时老师的示范朗读很重要,教师要反思学生的表达,指导词,句,文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完整清楚地表达,教师的语言要富有童趣化,创造想象的空间,要让学生学的扎实,学的高兴。

此外,通过这节课,我发现我上课思路不够严谨,主脉络没有把握好,重点没有突出,个人语速,语言讲解上不够生动,不够童真,不够契合课文内容。 个人语言不够有煽动性,自己没有被课文内容感动,没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没有读出课文的味道。语感还不错,具有一定语文素养,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上欠缺意识和方法。在教学过于功利化,只教考试相关内容,忽略了教材的作用。以上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十:《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ppt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ppt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ppt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