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自以為是的近義詞和一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3    阅读:

自以為是的近義詞和一意思篇一
《错综》

【錯綜】、【互文】修辭辨析

【辨析】:「錯綜」格「變換語序」的句子各自都有完整意思,只是在形式上拆散結構調換次序而已;「抽換詞面」也是原有詞語意義已足,為了求形式上的變化效果才變換詞語

位置。但是「互文」句子的構詞之間彼此意思不足,得需要互相補充才行。所以「錯綜」是一種調整句子形式的修辭,「互文」則是一種補充文意內容的修辭,兩者有兼格並用的可能,如「侶魚蝦而友麋鹿」。

自以為是的近義詞和一意思篇二
《ttaa》

自以為是的近義詞和一意思篇三
《语义学》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科目:語義學

9625117 翁喜真 一、「古典的語義學」對於語義的概念,和黃宣範教授的簡報中所提到語義的概念,有什麼明顯的不同之處? 答:

茲以如下之三點相異處作簡要之比較:

二、請從你的母語當中舉出一組「近義詞」,並說明應如何告訴別人,這些「近義詞」 在語義上有什麼不同?

答:泰雅語的構詞詞的發音不同,但語義相同或相近,稱之為『近義詞』(near Synonyms)。

茲舉出一組泰雅語(squliq)之『近義詞』為例:

ka / laxiy / yat

* ka uwah ngasan gbyan kira.

不要 回 家 晚上 今天 「今天晚上不要回家」

* laxiy uwah ngasan gbyan kira.

不要 回 家 晚上 今天 「今天晚上不要回家」 * yat uwah ngasan gbyan kira.

不要 回 家 晚上 今天 「今天晚上不要回家」

三、請從你的母語當中舉出兩個「多義詞」,並說明每一個「多義詞」的各個語義。 答:

所謂「多義詞」(polysemous)是指:一個詞若有多個概念上或詞源上相關的語義。 現舉出兩個泰雅語(squliq)為例:

1. babaw:它的語意有「上面」、「之後」、「將來」「驕傲」等 。

*「上面」~ cyux maki babaw lalan qu lukus qasa. 有 在 上面 桌 主格 衣服 那

那(件)衣服有在桌子上。

*「之後」~ babaw iyaw qasa lga, myuw qu inlungan nya la. 之後 事 那 連接詞 改變 主格 心 他 語助詞

那事之後,他改變心(意)了。

*「將來」~ babaw musa ku nya yaba mu.

將來 要 我 像 爸爸 我

將來我要像爸爸一樣。

*「驕傲」~ mita squliq ga, te babaw balay kiy.

看 人 連接詞 高姿態 非常

2. zik:它的語意有「深」(方位)、「接近」、「深奧」等。

「深」~ lalaw qasa ga, cyux sbuling sa zik balay qung. 刀 那 連接詞 有 被丟 在 深 很 角落

那(把) 刀被丟在很深的角

「接近」~tmrang zik sasan, mwah hngkangi sami qu Tali. 正當 接近 早晨 來 找 我們 主格 達利

黎明時, 達利來找我們

「深奧」~zik balay llungun qu knayan na mnkis qasa wah! 深 很 想 主格 說過 屬格 長輩 那 啊 那(位) 長輩說過的話,想起來很深奧啊!

四、請說明您對「Concepts are embodied」這樣的概念有什麼體會。 答:

我們在使用語言時是意識的、意義的運行,如果我們忘了我們的思考、想象、設計的思維活動是符號運動,這就會導致錯覺,把符號意義同符號所指的物件混同起來,這就是唯心主義的一個重要根源。當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深入,就會賦予名稱以更豐富的內涵,這種被賦予意義(定義)的名稱我們就稱之爲概念或命題。概念不傴有其所指,而且對所指物件的存在形態、性狀、功用、關係或人爲的規定性進行陳述。概念的形成依賴於經驗,並隨著經驗的豐富和深入而對概念的含義作出修正、完善。

1. 詮釋者能是思想者,或,只有在人際間語言詮釋的脈絡下,思想才會產生:

比如,我們把鳥的功能加之於人,就得到“飛人”這個概念,“飛人”只是概念而不是自然存在物,

它不能通過感官來讓人經驗地感知道,但是,它內在地直接爲人所感知道:“飛人”是人與鳥的一種屬 性綜合。我們從而知道它不是人先驗的産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很多的産品、工具發明,都是先設計藍圖、模型,再把它變成自然的産品,傴從這種形態來看,可以認爲人的設計是先驗的,但考慮到人設計時,是以經驗,以過去的經驗爲依托,就得到人的一切行爲都是經驗的或後驗的這一結論。

俄國教育家 Vygotsky認為:語言的獲得必須沉浸在社會的情境脈絡(context)中,藉由實際生活中的社會符號(sign)來創塑意義,咸認為「人」一但離開了社會,符號將不代表任何意義。 就如Sapir 在1929 “The status of linguistics as a science” 的論文中強烈陳述: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語言來想像我們這個世界。他指出人其實是受特定語言所支配,他說:『以為 “一個人不使用語言而可以適應真實社會和語言只是解決一些溝通或表達問題的附屬品” 根本是幻想。事實上, “真實的世界”很大的層面是植基在群體的語言習慣』。語言是使我們感覺世界的有利工具—提供了思想的分類—提供了思想的分類—但同時,也因為這種特性,限制了我們的可能,限制我們能看多遠或看多近。

2. 認知需要體認

知識乃是透過主動建構(construct)而來,每個人天生具有認知基模(schmo),能夠主動與環境互動進而獲得知識,而經由自發性的活動來擴展能力及知識是最能獲得成效的。

因此,在『注音符號』的學習,我們可採用『故事化』教學法。例如,老師、學生玩故事接龍遊戲,再做語詞的聯想,最後進行故事畫,透過幼兒創作的故事繪畫及文字的敘述【或為口頭報告】,此時老師可代為紀錄,完成幼兒自編故事畫冊,其用意是將抽象的符號帶入有意義的語言世界,

希望在整體的符號意義中讓孩子認識「注音符號」不只「符號」而已,其實它隨時緊密的與我們聯繫在一起,因為我們使用了「語言」。

3.媒體即知識~

麥克魯漢著名的格言說出了維果茨基的探索方向:「媒體即知識。」換句話說,媒體帶有豐富而深刻的意義。利用像書面語言這樣一種工具實例來說明,這種分析可能會更易於理解:一個精通書面語言的人(同樣也適合於一個文化群)並不只是一個擁有某種技術的人。

語義學與人類傳播行為的關係至為密切,人類傳播行為的目的,原是為了增進相互的了解。尤以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是將現存於人類彼此間在文化思想上、血統種族上、和習俗制度上許多障礙與隔閡逐漸消除,而產生更廣大更活潑更合諧的社會。

自以為是的近義詞和一意思篇四
《成语》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