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30    阅读: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一)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9-72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本单元教材主要是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以及“整理和复习”等六个小节的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单元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是 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各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掌握6-10的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含义,并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与态度:

1、使学生能够利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一课时 6、7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9-40页)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情境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

三、教学难点:掌握7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教学情境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算器、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准备进行班级卫生大扫除,你们看。(出示教学情境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是的,他们分工合作,忙得热火朝天。我们都要向他们学习,做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的好孩子。

(二)新授:

1、教学数数。

教师:你知道图上有几个人嘛?你是怎么数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图中的人数,再与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有6个同学,用“6”表示;再加上一位老师,一共是7个人,用“7”表示。

教师:除了6个学生能用数字“6”来表示,7个人用数字“7”来表示,你还能从图上找出什么能用数字“6”和“7”来表示的事物呢? 学生汇报。

教师:谁会从1数到7,再从7数到1?

(1)个别学生汇报:数数。

(2)同桌互相数一数。

2、教学认数。

教师出示电子图,提出操作活动的要求:

(1) 数一数图中各有几个小圆点。

(2) 分别拿出6根小棒和7根小棒,摆出不同的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谁摆的多,摆得漂亮!

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给出适当的评价。学生操作结束后,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摆的图形。

3、教学数序。

(1)教师出示计数器,并在计数器上拨出5个珠子。提问:5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6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

学生汇报:5个添上1个是6个,6个添上1个是7个。

(3) 教师出示直尺图。

教师:观察直尺图,说一说5的后面是几?6的后面是几?7的前面是几?

学生抢答。

4、教学比较大小。

教师:你会比较他们的大小吗?填一填。

学生填符号,并汇报:5<6;6<7;6>5;7>6

5、教学序数。

教师出示课本第40页的例题图,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汇报。

6、教学6和7的书写。

教师先讲解,并示范6和7的书写方法,学生在课本中进行描红练习。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再按题解答。

2、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九的第2题。

让学生数一数,再填数。

3、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九的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展示。

(四)课堂小结:

教师: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说说你周围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6”和“7”来表示。

学生个别汇报。

第二课时 6、7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1页)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6和7的组成。。

2、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尝试用类推的方法寻找答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6和7的分解和组成。

三、教学难点:亲历6和7的组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教学情境图、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昨天我们认识了6和7这两字数字宝宝,说一说,你观察到自己身边的哪些事物可以用这两个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大家说得都不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和7的分解和组成。(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6的分解和组成。

教师出示课本第41页的圆片图。

教师:仔细观察每行都有几个圆片?第一行涂了几个?还有几个没涂?

个别汇报:第一行涂了5个,还有1个没涂色。

教师:那么6个圆片可以分成几和几?(5和1)思考接下去的四行分别该怎么涂色?6个圆片还能分成几和几?动手涂一涂,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个别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6的分解。

教师:观察6的分解,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6的分解总结并展示。

2、全班齐读6的分解。

3、教学7的组成。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你能将7个小正方体分成两堆吗?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用学具小棒代替小正方体,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小棒,并汇报分的结果。教师板书7的组成。

教师: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你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教师: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7的组成归纳板书。

4、全班齐读7的组成。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

由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汇报。

2、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九第4题。

由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个别汇报。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

3、完成课本第44页练习九第5题。

教师组织学生以抽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然后根据凑成的卡片写两道加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的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个别汇报,总结全课。

第三课时 6、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2页)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计算6和7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经历由一幅图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利用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二)
新审定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5 图形的运动(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指导】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 图形的旋转变换„„„„„„„„„„„„„„„„„„1课时 第2课时 方格纸上图形的旋转变换„„„„„„„„„„„„„„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旋转

第2课时 欣赏与设计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三)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概念,学会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理解倍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一般思路,根据图形会求解倍数。

课型:新授

方法:讲授与质疑引导相结合

手段: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

第一排有几个女生?

第二排有几个3?

我们就说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

二、授新

1.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

那带叶子小胡萝卜有多少根?

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几个2根?

我们就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2)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几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教材P50-“做一做”第2题。

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计论交流。

(3)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4)班内汇报并谈谈是怎样计算的。

三、练习。

1

1.教材P50-“做一做”第1题。【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P53-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倍的认识

胡萝卜:2根 胡萝卜:2根

红萝卜:6根 3个2根 白萝卜:10根 5个2根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练习册

反思:

第二课时 倍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

重点:熟练解决“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难点: 熟练解决“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课型:练习

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法。

2

手段: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了“倍”,知道了:几个几我 们还可以用一个数的几倍来表示,如:3个4可以说成 是(4的3倍);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 几是多少,用乘法。如:求2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2)是多少。

二、引导练习

填空(学生口答)

(1)2的4倍是( )个2;

(2)3的5倍是( )个3;

(3)6的2倍是( )个( )

(4)7的3倍是( )个( )。

(5)7个2是2的( )倍;

(6)3个4是4的( )倍;

(7)5个3是( )的( )倍;

(8)4个7是( )的( )倍。

三、课本练习

第一小题。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题,找一找这里面的条件和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条件是蝴蝶有5只,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4倍。问题是蜻蜓有多少只? 教师引导:这是一道求(5的4倍是多少)类型的题目,用(乘法),所以式子就是(4×5=20(只))。谁能把刚才分析的过程完整的说一遍呢? 预设学生回答:这是一道求5的4倍是多少类型的题目,用乘法,所以式子就是4×5=20(只)。

第二三四小题按照刚刚的方法,自己做一做。 交流答案。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

师生总结:前三道题用到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第四道题,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第六题(口答) (1)请××说一说从线段图中读出了些什么?(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情况) 预设学生回答:蜗牛有7只,七星瓢虫是蜗牛的3倍,问:七星瓢虫有多少只? (2)请同学想一想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 预设学生回答:这是一道求7的3倍是多少的题目,用乘法。 (3)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 (4)交流答案。

3

第八题。 (2)交流答案。 (3)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

三、巩固提高

花园里有6只蝴蝶,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7倍,蜜蜂有多少只?

请同学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蜜蜂有多少只? 师生一起复述题目。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学生回答:7×6=42(只)答:蜜蜂一共有42只。 请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预设学生回答:这是一道求6的7倍是多少的题目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大家交流一下。

作业:

1. 小明和小亮看同样的书,小明看了7页,小亮看的页数是小明的5倍, ? 请同学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小亮看了多少页? 请同学把题完整的复述一遍。 根据这个问题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只要求列式计算) 预设学生回答:5×7=35(页)答:小亮看了35页书。

2.练习册

反思:

第三课时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解决有关倍数的计算问题,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倍的认识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思考的习惯 重点:掌握与“倍”有关的计算方法。

难点: 学会运用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新授

方法:讲授与质疑引导相结合

4

手段: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第一排摆:5根

第二排摆第一排的5倍。

第二排摆( )个5根,一共有( )根。

今天我们来学习已知两项如何求倍数。

二、授新

1.体验求解倍数的一般思路。

的个数是 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 是 的几倍,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2.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P51-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子的人数,解答正确。

3.归纳与总结。

“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三、练习。

教材P53-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5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四)
第十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

第十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与课课练(09)

一、单元名称:体积与体积单位P26——P38

二、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分析

1. 学情分析:体积的认识,是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个空间观念的飞跃,由于学生之前有学习过立体图形,再加上生活经验,已对体积的知识有初步感觉,如直观的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以及体积的守恒性,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因此本单元教学主要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把生活中的体验先上升抽象到概念的层次,然后再还原到解决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

(1)体积的认识:在感悟了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后,通过玩黏土、叠积木等活动体会物体体积的守恒性。

(2)认识体积单位:重点在于学生通过看直观立体图,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较熟练的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在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前,教材还编排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再认识,通过了解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和面的特点,加深对它们的认识,从而也为后面的体积表面积计算的做下铺垫。在正式的体积推导过程中,教材先给学生一个长、宽、高均为整数的长方体,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做桥梁,让学生经历从搭到数,再到算,最终发现就可以由长、宽、高相乘得出体积的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公式有了深刻的体验。

(4)组合体的体积计算:这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个新的拓展,不仅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要灵活掌握,还要学会合理分割,找对应数据。

3、本单元主要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简单的组合体体积计算。

三、

四、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积累体积经验、了解体积的守恒性。

2.初步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

3.掌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4.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5、会计算简单的组合体体积。

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量感。

3、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1、积极参与同伴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方法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五、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难点:组合体的体积计算。

关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六、 单元课时和安排

体积的意义课课练

1、体积的直接比较

(1)下面两根木料长度一样,体积一样大吗?

(2)下面两本书的封面一样大,体积一样大吗?

(3)下面哪只苹果的体积大?

2、把一杯水倒入另一只杯子里,水的高度发生了变化,体积变了吗?(不计损耗的情况下)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五)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教案

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三)P83——P88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单元重、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四、单元教学安排

第1课时 图形的旋转变换…………………………………1课时 第2课时 方格纸上图形的旋转变换………………………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旋转

一、教学内容:学习旋转的特征(课本第83页的例题1,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舞蹈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师: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旋转的内容(板课题)

(二)观察抽象,探究新知

(1)认识旋转

1.出示例1、(出示旋转地钟面)

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30°;

从“1”到“——”,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 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呢?(生自由阐述) 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板示)

(1)师:以上几种旋转,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师:它们哪里转动了?比如:荡秋千哪转动了?挡车杆呢?(3)假如,我们把荡秋千的踏板看作是一个点、汽车的刮水器看作一条线段、风

车的风叶看作是个四边形或三角形。那么它们的转动又会是怎么样子呢?(生观察图形:点、线段、三角形的旋转演示回答问题)

强调像点、线段、三角形这样子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 3、尝试给旋转下定义。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旋转了吗?(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认识尝试说说)(2)结合生活,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1、旋转中心 (三角形动画旋转演示)

师:当图形旋转时,这个定点可以在旋转图形的哪个位置? 2旋转方向

师: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用挡车杆的关和开来演示) 3旋转角度 (用时针转动角度的大小演示) 师:①.当指针旋转了90°时, 指针指向了哪里?

②.当指针旋转了180°时,指针又指向了哪里?

(三)拓展应用

课后做一做 (四)总结

展示旋转大楼视频激发学生再学习旋转的兴趣?并说明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材85页3、4题 板书设计 :

图形的运动(一)

例1、(出示旋转地钟面)

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 从“1”到“——”,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

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第2课时 欣赏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教材第84页例2、3,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