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4    阅读: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一)
剖析从众教案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例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 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

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

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讲授新课】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多媒体显示两则笑话: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 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 )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 生:„„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都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现象,难道从众现象就没有积极的一面吗?

生:有。

师:请你们说说看。

生:„„

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

同点?

(多媒体显示两组材料: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 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 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 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都属于心理从众

师:我们再看两组材料,下面这两种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点? (多媒体显示两组材料:材料一: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生: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两种现象都属于行为 从众。

师:以上我们分析的是从众现象的表现。

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⑴心理从众 ⑵行为从众

师:从众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同学们会有什么影响?请看小品表演。

(多媒体显示两个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一:《放扫把》 (主要情节:周末大扫除,两位同学扫完地后,将扫把从远处扔向卫生角,劳动委员看见后,默默地将扫把摆放整齐。两位同学看见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劳动中将劳动工具整齐归位。)

小品表演二:穿衣方式 (主要情节:两个学生把外套系在腰间, 故作潇洒地走进教室,旁边的几个同学议论纷纷,说这样穿衣服真好看,于是也跟着模仿。)

师:通过观看小品表演,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从众现象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从众现象的作用。 请听小故事“沙鸥学飞” (多媒体展示: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沙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在那只飞的沙鸥引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师:可见,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那么,从众现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小结)

从众的积极作用: ①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②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师:小兰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备受班主任的钟爱。小兰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队,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兰被这些同学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工作时对违纪同

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委屈。

师:小兰前后变化是受什么影响?

生: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师:从众心理对小兰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影响小兰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利益。 师:盲目地跟从他人,就象俗话说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 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都是消极和有害的。盲目从众有哪些消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从众的消极影响(即危害): ①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③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多媒体显示材料:王某刚上初中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 常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但从初二年级起开始跟着几个无业青年,沾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认为“赌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跟着大家赌,才有好前途。”父母教育他,他就和父母顶撞,讥笑父母“太古板,赶不上时代潮流”。终于在初三下学期,因参与赌博和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

师:是什么心理害了王某?请你说说这一心理对青少年成长有什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二)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修改版)

河池学院第六届师范生 教学技能大赛 参赛题目:《剖析从众》

参赛选手:韦东勤 所在二级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及专业:11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1班

联系电话:18775881573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剖析从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形成独立意识,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

3、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行为的利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

难点:中学生对从众两面性的认识。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顾视频,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找出从众的两种表现,最后通过对图片以及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利与弊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幕:哈哈镜--情境导入,情感共鸣。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个非常搞笑的视频,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要帮老师找出里面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那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好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播放视频《隐形的绳子》,然后逐一引导学生回答。)

师:视频中没有绳子,但是后面的人看见前面的人都跨过去也跟着一起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可见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存在着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从众现象?这种现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地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课本52页。 第二幕:放大镜--从众现象我认识

一、从众的含义

活动一:回顾视频,感受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要剖析从众,首先从了解从众开始,让我们再来开动我们的大脑回忆一下刚才视频中的那些人为什么要那么做?(学生回答略)

师:好!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让学生结合课本52-53页找出并全班朗读一遍。)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二、从众的表现

活动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1.引导学生从从众的含义中找出“认为”、“做”这两个关键的动词,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两个词的区别,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二个知识点---从众的两种表现: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区分这两种表现,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的练习进行穿插巩固。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种题型的答题小技巧: 心理从众:认为、想、观点等心理活动。

行为从众:做、买、说等行为动词。

第三幕:聚焦镜--从众现象大搜索

活动三:分组讨论,发现新知。

1.让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老师屏幕上方的提示,列举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从众行为。(时间控制为6分钟,请各组组长起来发言,其他小组如有补充可进行适当的穿插巩固)。

2.接着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从课件中展示出生活中的一些不自觉的从众行为(如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第一夫人彭丽媛的穿着影响”、李代沫吸毒以及青少年流行的《天天酷跑》游戏”等等.....让同学们意

识到从众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四幕:显微镜--从众是与非

活动四:辨别是非,突破难点

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小明与小红的观点是否正确,让学生起来回答并说出原因,进而引出从众具有两面性的结论。

(1)积极作用

出示两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找出关键句子并结合课本55页,概括出从众的三个积极作用:①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②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并引导学生在课本标出序号。)

(2)消极作用

师:看来从众好处多多,可是我们生活中还有一种从众(缺乏独立的思考,不分是非曲直的事事从众——盲目从众)。那么盲目从众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消极影响呢?

1.展示课本56页的“毛毛虫”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毛毛虫守着自己喜欢的食物最后还因饥饿而死呢?(学生回答略)

2.让同学们找出身边盲目从众的行为并探讨她的消极影响,结合同学的回答,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身边的一些消极从众行为,层层推进,逐一深化盲目从众的危害。

第五幕:望远镜--盲目从众会违法犯罪

1.出示案例《危险的英雄崇拜》,让学生上思考这四位少年执迷不悟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有类似的案例吗?(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到如今的暴恐事件,以此警戒学生不可盲目从众)。

2.归纳出从众的三种消极影响①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③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第六幕:穿衣镜--实话实说

师:这堂课我们对“从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么当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再遇到这些情景时,你会怎样做呢?(请大家把你的想法写在一张纸上。(学生分享写下的内容)

1、星期天,几个同学约你去网吧,这时你会

2、在班级工作中,有时班干部的意见明明有问题,但很多人赞成。这时你会

3、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你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但是正确的,这时你会

4、课堂上老师的解题方法出现了错误,同学们都没有提出不同意见,这时你会

师:最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全面、客观的认识从众现象。学会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合群但不盲从。

四、课堂练习(小组抽查的形式进行提问并说出理由,时间为4分钟)

1、心理学上所讲的从众现象是指( )

①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 ②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③对大众的崇拜

A、①② B、① C、② D、②③

2、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 )

A、思维从众和行为从众 B、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三)
剖析从众教案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剖析从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例举身边从众现

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

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

班长:起立

(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

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

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

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讲授新课】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二则)

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

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

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

人跟着仰头„„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 称为从众现象。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

生:„„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都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现象,难道从众现象就没有积极的一面吗?

生:有。

师:请你们说说看。

生:„„

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

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都属于心理从众

师:我们再看两组材料,下面这两种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生: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两种现象都属于行为从众。

师:以上我们分析的是从众现象的表现。

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⑴ 心理从众

⑵ 行为从众

师:从众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同学们会有什么影响?请看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一:放扫把

(主要情节:周末大扫除,两位同学扫完地后,将扫把从远处扔向卫生角,劳动委员看见后,默默地将扫把摆放整齐。两位同学看见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劳动中将劳动工具整齐归位。)

小品表演二:穿衣方式

(主要情节:两个学生把外套系在腰间,故作潇洒地走进教室,旁边的几个同学议论纷纷,说这样穿衣服真好看,于是也跟着模仿。)

师:通过观看小品表演,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从众现象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从众现象的作用。

师:请听小故事“沙鸥学飞”

(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 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沙 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在那只飞的沙鸥引领下, 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师:可见,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从众现 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小结)

从众的积极作用:

①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②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师:小兰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备受班主任的钟爱。小兰工作认真,难 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队,对她 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兰被这些同学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工作时 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 委屈。

师:小兰前后变化是受什么影响?

生: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师:从众心理对小兰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影响小兰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利益。

师:盲目地跟从他人,就象俗话说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

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都是消极和有害的。

师:盲目从众有哪些消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从众的消极影响(即危害):

①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 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③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案例分析】

王某刚上初中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但从初二年级起开始跟着几个无业青年,沾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认为“赌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跟着大家赌,才有好前途。”父母教育他,他就和父母顶撞,讥笑父母“太古板,赶不上时代潮流”。终于在初三下学期,因参与赌博和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

师:是什么心理害了王某?请你说说这一心理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

师:从王某的经历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生: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盲目从众的危害性,依法自律,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课堂小结】 从众现象的含义、主要表现、作用

【课堂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从学生的主体感受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设计采用的是对话与交流的形式。综合来看,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性特征,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课的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活动设计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会更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四)
35 韦翠《剖析从众》教案 说课稿 主题班会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六课《剖析从众》教案 课题:剖析从众

课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从众的原因,明确从众行为的利与弊;知道避免

消极从众的方法。

2.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培养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

能力,做到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正确选择。坚决杜绝不

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的两重性,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行为;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避免盲目从众行为。

板书设计: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

第一节 剖析从众

一.从众现象

1. 从众现象的含义。(课本53页)

2. 从众现象的表现:心理从众(突出“想”)、

行为从众(突出“做”)。

3. 从众现象的两重性:(课本55页)

﹙1﹚ 积极影响:

① 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② 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③ 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

恼和误会等。

(2)消极影响

①阻碍个人的发展;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教学过程:

【笑话导入】

周末,一男同学约上他很久没有见面的好哥们上街玩,看见街上有好长的一条队伍,他们都很好奇,很想知道里面的人在干嘛,便排队在后面,可排了很久都没有排到,于是,这男同学自作聪明的想出了一妙招,而且这一妙招能让他在哥们面前很有面子,便走向人群大声喊:大家让让,让让,里面我家呢!众人便给他让出了一条道,他吹着口哨故作潇洒的走近队伍前,他一看到四个大字便傻眼了,撒腿便跑了出来,原来是“公共厕所”四个大字,众人都笑话他,哥们也笑话他了„„

师:笑过之后,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男同学为什么会被别人笑话?

生回答(略)

师:这男同学看到很长的队伍虽不知道他们在排队等什么,便挤进去,这是什么现象呢? 生回答(略)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

1. 从众现象的含义

师:在我们的学习与社会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总会自觉不自觉的跟别人学,尽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还是看得起劲,这就是从众,那么什么是从众现象呢?让我们就先来认识它的含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2页,仔细阅读“都跟着跑起来了”和53页第一段内容并找出从心理学角度是怎么给出从众现象的含义的?

师:同学们都看完了这些材料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呢?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都归纳出了从众的特点,从众指的是在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不知不觉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同学们都有找出了它的含义,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从众现象的含义。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2. 从众现象的表现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从众现象,从众现象几乎存在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从众现象有哪些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小黑板上给出的这两组材料。 (展示小黑板的两组材料)

第一组:

现象1: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观点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现象2:我看到大家都认真听课,我也认真听课。

师:大家看完了这一组材料,从中找出这两个现象都有哪些共同点?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属于心理从众。

第二组

现象1: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现象2:我看见伙伴们抽烟,我也跟着学抽烟。

师:那同学们你们从这两个现象中又找出它们又有哪些共同点呢?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两种现象属于行为从众。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从众分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两种表现形式。心理从众突出的是“想”,而行为从众突出的是“做”。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比比皆是,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刚才第一组材料现象二中我看见大家都认真听课,我也认真听课。可以看出这种从众对我们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第二组现象2中,抽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看见小伙伴抽自己也就跟着抽烟,说明了这种从众现象对我们身心带来消极影响的。也说明了从众现象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作用,从众现象具有双重性。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究竟从众现象有哪些积极影响呢,我们先来听一则《沙鸥学飞》的故事:

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面上,一只勇敢的笑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小沙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者翱翔于天际,在那只沙鸥的带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师:听完了这一则小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或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从众现象都有什么积极意义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

从众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2.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3.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和误会等。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师:从众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怎么认为,我也就怎么认为;大家都怎么做,我也就跟着怎么做。在某些情况下,从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盲目从众,后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那么老师再来举我们身边的例子:

下课后,几个同学在教室外面围成一圈,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小明此时刚好路过,也就好奇地凑了过去,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只听见他们在谈论着有关抽烟的事情,同学甲说:抽烟太有面子了,我出去只要抽烟,我就感觉我是一个成人了。同学乙说:抽烟还可以提神。同学丙说:抽烟嘛,现在流行,如果你不抽烟,你就落伍了!

晚上,小明无精打采地复习功课,困倦至极,忽然,他想起了客厅里有烟,于是偷偷地拿了一根来提神,刚点上,就一阵猛烈地咳嗽,爸爸闻声进来,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小明也惊呆了。

师: 同学们听完这个例子,我们来谈论如下两个问题:

1. 小明为什么会抽烟?

2. 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生回答:(略)

师:这是一种典型的盲目从众行为,抽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我们不能盲目效仿,这是从众的消极作用的表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本中的《福尔顿的习惯》和《愚蠢的毛毛虫》的故事,并从中思考,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回答:(略)

师:盲目从众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危害呢,也就是盲目从众有什么消极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归纳:

从众的消极影响:

1.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2.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3.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作用,老师再来出一个案例,看同学们今天学得怎么样

王某刚上初中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但从初二年级起,他就跟着几个无业青年沾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认为,赌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跟着大家赌博,才有好前途,父母教育他,他就和父母顶嘴,讥笑

父母:太古板了,赶不上时代潮流。终于在初三下学期,王某因参与赌博和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了。【剖析从众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都听完了这一案例,想想是什么心理害了王某,请你说一说,这一心理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回答:(略)

师:从王某的经历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生: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盲目从众的危害性,依法自律,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教师总结:

总之,从众是我们生活学习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是不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要有坚持已见的自信和勇气,在随大流之前先考虑一下永远坚持理性从众,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理性从众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所以请大家提前预习《走向自主》这一课.

【布置作业】从众现象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影响?请举例加以说明。

07思政:韦翠

《剖析从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剖析从众》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剖析从众》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1版)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的内容。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独立和自主,交往重心开始转向同学和朋友,会面临合群中的盲从,独立自主,崇拜与自我等问题,确立自我,寻找真正的自主这些问题构成了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见本节课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概念,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思想和心理素质的重要一课。

二. 学情分析

备课就像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桥”,既然是“架桥”就要一头扎在此岸——教材上,另一头直通彼岸——学生的实际,既要钻研教材又要研究学生,才能备好课,如果只是在一岸动工,轻视另一岸的工程,是不可能把桥架好的,所以,备课是另一个基本环节就是研究学生。

1. 从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接受能力比较强,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如何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如何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当务之急。

2.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由于他们升入初中后,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鉴别是非

的能力比较差,需要我们老师教育给予正确引导。

课前了解这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达到教材——教师——教材——学生的有机衔接与统一。

三. 设计理念

坚持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体验,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引导青少年摆脱过度依赖心理,逐渐走向自主,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我运用

(一) 讲授法:在讲课中,我主要向学生更多叙述事实材料,讲例论证,尽量多启发学

生思考,从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 讨论法:以分组形式在讲到从众现象的积极,消极两重性时用分组讨论使课堂教

学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愉快,兴奋的讨论中吸取知识,提高学生自我思想评价的自觉性。

五.说学法指导

通过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做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六.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从众的原因,明确从众行为的利与弊;知道避免消极从众的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培养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正确选择。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的两重性,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行为;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避免盲目从众行为。

七.教学流程

剖析从众教学设计(五)
从众与自主之剖析从众 教案

从众与自主之剖析从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列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

班长:起立

(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

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

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 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讲授新课】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二则)

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

生:......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都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现象,难道从众现象就没有积极的一面吗? 生:有。

师:请你们说说看。

生:......

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都属于心理从众

师:我们再看两组材料,下面这两种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生: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两种现象都属于行为从众。

师:以上我们分析的是从众现象的表现。 [来源:ZXXK]

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⑴心理从众

⑵行为从众

师:从众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同学们会有什么影响?请看小品表演。

[来源:Z#xx#k.Com]

小品表演一:放扫把

(主要情节:周末大扫除,两位同学扫完地后,将扫把从远处扔向卫生角,劳动委员看见后,默默地将扫把摆放整齐。两位同学看见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劳动中将劳动工具整齐归位。)

小品表演二:穿衣方式

(主要情节:两个学生把外套系在腰间,故作潇洒地走进教室,旁边的几个同学议论纷纷,说这样穿衣服真好看,于是也跟着模仿。)

师:通过观看小品表演,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从众现象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从众现象的作用。

师:请听小故事"沙鸥学飞"

(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沙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在那只飞的沙鸥引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师:可见,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从众现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小结)

从众的积极作用:

①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②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来源:Zxxk.Com]

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师:小兰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备受班主任的钟爱。小兰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队,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兰被这些同学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委屈。

师:小兰前后变化是受什么影响? [来源:]

生: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师:从众心理对小兰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影响小兰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利益。

师:盲目地跟从他人,就象俗话说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 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都是消极和有害的。

师:盲目从众有哪些消极影响呢?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从众的消极影响(即危害): [来源:Zxxk.Com]

①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③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王某刚上初中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但从初二年级起开始跟着几个无业青年,沾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认为"赌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跟着大家赌,才有好前途。"父母教育他,他就和父母顶撞,讥笑父母"太古板,赶不上时代潮流"。终于在初三下学期,因参与赌博和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

[来源:Zxxk.Com]

师:是什么心理害了王某?请你说说这一心理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

师:从王某的经历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生: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盲目从众的危害性,依法自律,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课堂小结】从众现象的含义、主要表现、作用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课堂练习】略

课例点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从学生的主体感受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设计采用的是对话与交流的形式。综合来看,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性特征,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课的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活动设计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会更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