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7    阅读: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一
《2013年七年上语文9月考试卷》

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姓名

亲爱的同学,相信你一定能够在这张试卷上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

验,在表达时要正确书写汉字,错字、别字每个要扣0.5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名句或语句。(书写1分,第1—5题每句

1分,第6—8题每题2分9题2分)

1.秋风萧瑟,

2.

4.

。(曹操《观沧海》)

3.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6. 《次北固山下》中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成为流传千古名句的句

子是:

7.《钱塘湖春行》写早莺新燕报春,拉开西湖春色的帷幕的诗句是:

8. 暑期刚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要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需要有一个调整

的过程,因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节日喜庆未尽,安全知识淡漠,安全意识减弱,自

护能力较低,稍有不慎,极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开学初班主任要召开主题班会,请你

根据上联拟下联。

上联:生命在安全中孕育 下联:

9、在公交车上,乘务员见一年过七旬的老奶奶上车后没有座位,她便动员乘客让座。请以乘务员的身份发出呼吁。(注意:表达要简明,适合语境,措辞得体.)

二.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

之一。(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 ..

(3)诲女知之乎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2.请用现代汉语表达“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2

分)

13.通过学习本文以及你的阅读积累,说说你眼中的孔子的形象。(2分)

14. 学习本文后,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则,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体会?(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

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

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

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

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分)

(1) 此谓何器也? 此:____________ .

(2):满则覆。 覆 : ..16. 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意思是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17.孔子要“使子路取水试之”,即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

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母亲的宝物

余显斌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您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些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还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18.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2分)

⑴一缕( ) ⑵憋了半天( ) ⑶太瘆人( ) ⑷埋怨( ) ....

19.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⑴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

⑵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

20.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2分)

2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症的病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2.从结构上看,“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还没享几天

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这两段,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4分)

23.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24. 文中通过一个很普通的场景,表现了慈母的一片舐犊之情。母爱就是在日常生活

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她不需要什么感人的言语。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件生活中最感人的母爱。(4分)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二
《母亲的宝物》

母亲的宝物

文/余显斌

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常抱个铁盒,她答应了去养老院却依然抱紧它,晚上儿子悄悄打开,才发现并非金银…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遥遥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他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在接你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

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总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 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三
《2013年广东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科必考试卷及答案二》

2013年广东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科必考试卷及答案二

语 文

说明: 1.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⑴ □□□□□□□,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1分)

⑵ 足蒸暑土气,□□□□□。(白居易《观刈麦》)(1分)

⑶ 整整下了三天的暴雨使这条大河一改往日的温柔,水面就快与两岸平齐了。汹涌的江流不时翻着浪花急速向前,正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名句“□□□□,□□□□”所描绘的那样。(2分)

⑷ 满眼风光北固楼。□□□□□□□?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分)

⑸默写杜牧《赤壁》。(4分)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他不想让diān pèi( )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⑵我生性zhí niù( ),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⑶多么宁静的世界哟,wàn lài jù jì (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⑷我的心在shîu gǔ lín xún( )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改“突出”为“以”)

B.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至少安排1个课时左右用于毛笔字学习。(删去“日前”)

C. 春季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开展优惠活动,游客用普通话背诵出《岳阳楼记》在10分钟

内可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门票。(将“在10分钟内”移到“游客”之后)

D. 继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莫言又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

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改“脍炙人口”为“炙手可热”)

4.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神态或心理的话。(80字之内)(4分)

A组:忐忑 眼巴巴 笑吟吟 怏怏不乐 胸有成竹 怡然自得

B组: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200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电视台曾举行过一次业余歌手大奖赛。18岁的罗琳娜经过努力,拼入了决赛。当在第三轮被淘汰出局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主持人按惯例让她发表一下离别感言。罗琳娜突然破涕为笑,说:“其实,我成功了!下面共坐了12位尊敬的评委老师。第一轮,有6位老师支持了我;第二轮,有8位支持了我;最后一轮尽管我被淘汰,不过支持我的老师却增加到了9位。所以,我每次都有了新的进步,超越了自己。”

如今,那次大赛的金牌得主早已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但罗琳娜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美国流行乐坛璀璨的明星之一。

⑴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8字)(2分)

⑵ 罗琳娜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二、(45分)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2分)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比不上 B. 孰视之 孰:仔细地 ..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实在,真的 D. 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 邹忌借比美时周围人曲意奉迎自己的小事,指出齐威王“□□”的处境,其实是为了委婉地提出像诸葛亮《出师表》中“□□□□”一样的主张。采纳这项建议后,齐国很快就取得了“□□□□□”的战略优势。(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9. 下列对于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对于邹忌的询问,妻、妾、客的回答内容相似,但心理各不相同:妻出于偏爱,妾源于敬畏,客则由于有所求。

B. 在进谏时,邹忌由比美的小事类推到治理国家的大事,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启示我们给人提建议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C.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句表明邹忌的分析果然正确,侧面印证了邹忌的自知之明,也突出了齐王纳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D. 从本文看,齐国的成功不仅因为有像邹忌一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更因为有齐威王这样从善如流、言出必行的明君。

(二)(10分)

⒈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⒉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⒊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⒋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⒌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四十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⒍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作者:师力斌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3日)

10. 请给本文拟一个论点式标题: (3分)

11. 删去第④段划线句可以吗?为什么?(4分)

1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浅阅读”是指不求深度、简单随意、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主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比如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

B. 作者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浅阅读”,既肯定其获取信息、提升修养的作用,又指出其在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方面的局限。

C.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阅读的深浅涉及社

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的观点。

D. 第⑤段中《红楼梦》和《资本论》的例子完全可以换成其他经典作品的事例,只要该作品

内容厚重、丰富,且符合“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的特点。

(三)母亲的宝物(15分)

余显斌

⑴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⑵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⑶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⑷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⑸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⑹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⑺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⑻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⑼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⑽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⑾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⑿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A.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

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⒀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⒁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⒂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⒃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吗?”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⒄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⒅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⒆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⒇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B.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C.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读者》2012第19期)

13. 联系上下文,依次简述划线的三处各自的产生原因。(4分)

14. 删去最后一段行吗?为什么?(4分)

15.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从经常抱着盒子独自喃喃自语、深夜不由自主地独自坐在客厅里、把煮好的饭烧糊了、进

错了家门等事情看,母亲确实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B. 对于妻子送母亲去养老院的提议,他一开始同意,接着因不忍心而不同意,然后因怕母亲

孤单而动摇了,最后决定还是不送了。

C. 第⑺段插叙了母亲为了不使儿子受委屈而拒绝再嫁的往事,既交代了他下不了决心的原

因,又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比挚爱。

D. 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如用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和儿子夫妇对母亲

的冷漠态度的对比,再如母亲对铁盒子的牢记与对其他事物的遗忘的对比。

16. 请简要分析文题“母亲的宝物”的含义与作用。(4分)

(四)(8分)

A. 她发现药瓶的药越来越少,但想都没想到汤姆正在客厅里用这种药在补地板的裂缝…… “我是可怜它才给它吃药的。你瞧,它又没有什么姨妈。”

“你说什么,它没有姨妈!傻瓜!那和这事有什么关系?”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四
《母亲的宝物》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五
《长汀县城区五校2013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联考语文试题》

长汀县城区五校2013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①一日,狗在路上游荡,经过一间肉铺,肉铺主人随手丢下一块骨头,狗(A)地叼着骨

头,走到一旁美美地享用起来。②第二次又来到这间肉铺,肉铺主人依然丢给它一块肉。③

第三次,狗怀着愉快的心情再次来到这里,可没有想到肉铺主人这次扔给它的竟是一个圈套,

圈套勒住了狗的脖子,一会儿狗便zhì息而死。④狗的魂儿飘然来到了天堂,看见上帝就(B).

地哭诉:“上帝啊,为什么我前两次经过那肉铺时,主人对我这么好,可第三次却害了我呢?”

⑤上帝叹宛着答道:“诱惑是美丽的罂栗,它醇香舒畅,抵制诱惑是你的人生是否高贵的关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zhì( )息而死 勒( )住 .

(2)第⑤句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3)从下面(A)(B)两组词语中各选一个最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2分)

踌躇满志 委曲求全

A B

兴高采烈 可怜兮兮

(4)第⑤句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予修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性学习。(7分)

2012年5月16—17日,水利部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副主席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推动

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著名革命老区福建省长汀县召开总结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的座谈会,长汀客家中学决定举办系列活动迎接此次盛会。请阅读相关资料,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长汀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

面积63.3万亩。2011年12月、2012年1月,短短一个月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

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两次作重要批示,“长汀经验”引

起全国瞩目。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水利部等领导到长汀考察后认为,福建长汀创新了中国

南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是南方水土治理的一面旗帜。(东南网)

【材料二】“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上世纪初、中期以长汀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

区生态恶化、农民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在科学的规划下,春风又绿河田畔,白鹭重返新家

园。前往河田最高峰乌石岽的路上,常见河面上白鹭翔飞,常有枝条抽打车窗。登上观景台,

远眺四周,群山绵延,近20万亩山林匍匐脚下。(人民日报)

【材料三】长汀人民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咬定治理荒山不放松,广大

干部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己任,一任接着一任干;广大群众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一项自觉行动,

全身心投入到水土保持事业中;广大科技人员和水保、林业、环保等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

在水土流失治理一线默默无闻、奉献青春,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

(1)阅读三则材料,请说说长汀成为南方水土治理的一面旗帜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校团委请你策划“总结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的主题活动,写出你策

划的两个主题活动名称。(2分)

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代文人墨客向来毫不吝啬对春天的赞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下图是摄影记者拍摄的长汀春天美景照片,认真观察照片,写下两句与大家共享。

(2分)

3.下面的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

A.林冲是《水浒传》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平时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是被逼无奈才上梁山的。

B.武松也是《水浒传》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之一,他喝醉酒后在景阳冈打死老虎,为报

兄仇斗杀西门庆,替宋江出面怒杀阎婆惜,回归朝廷后单臂擒方腊。

C.唐僧师徒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经过了车迟国、比丘国、乌鸡国、宝象国、女儿国、朱

紫国、天竺国、祭赛国等。

D.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

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4.简答题。(6分)

简述《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经过。

5.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题作答)。(10分) ..5....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2) ,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3)右手秉遗穗, 。 (白居易《观刈麦》)

(4)池上碧苔三四点, 。 (晏殊《破阵子》)

(5)莫道不消魂, , 。(李清照《醉花阴》)

(6)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阙中运用了典故的一句是: _ ,

(7)在网络出现了“我爸是李刚”名言后,网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我爸是李刚”等造句运动,其背后反映的是网民对法律公正的诉求,这种诉

求用《出师表》中的一句来说,就是: , 。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10分)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

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

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

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公叔痤对曰 ( ) (2)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 ..

(3)秦果日以强 ( ) (4)悖者之患 (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2)固以不悖者为悖。

8.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 题。(12分)

别伤害自己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9、作者的观点是 。(3分)

10、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 。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____________(5分)

11、拓展探究:结合选文,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诸葛亮)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23分)

母亲的宝物

余显斌

(1)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2)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遥遥头说:“什么也没说。”

(3)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4)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他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5)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6)他摇着头,叹了口气。

(7)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

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8)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9)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10)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11)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12)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13)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14)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15)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16)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17)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18)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19)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20)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 选自《读者》2012年第19期 有删改)

12.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后,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13.体会文中加下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3分)

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 ..

1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说说“他眼泪直流”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第(8)段采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运用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16.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母亲的宝物”的理解。(6分)

三、作文(70分)

1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50字,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

抄袭。

(1)上文中,“当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显然,母亲的行为影

响了“我”。生活中,课本中、网络中,一定有一个人的行为对你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请以“对我影响最大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2)一个弟子去集市买东西回来后很不高兴地对师傅说:“集市里的人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知道,我虽然长得不高,心胸却大的很。”师傅听完弟子的话后,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的海滩。师傅先把脸盆盛满水,然后王脸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为什么人家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进了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溅?”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完成一篇议论文。 ...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六
《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笑靥( yàn )编纂(zuǎn )惩罚(chãng)既往不咎(jiū)

B.剽窃( piáo )殷红( yān )沏茶( qì ) 恬不知耻(tián )

C.箴言(jiān )嫉妒( jí)联袂( mâi)载歌载舞(zǎi )

D.称职(chân )笨拙(zhuō)挑剔(tī)引吭高歌( háng)

2.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中流砥柱 集思广议 粗制乱造 郑重其事

B.世外桃园 融汇贯通 闲情逸致 苍海桑田

C.迫不急待 侧隐之心 仗义直言 眼花瞭乱

D.筋疲力竭 吹毛求疵 消声匿迹 风靡一时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B.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C. 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

邮票。

D.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根深蒂固的人,都看不见这种有奇特功能的衣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雅安地震,俄克拉荷马州龙卷风等大量事实中,说明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在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

途径之一。

D.今年国庆期间,无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广东省内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少。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文成就都很高,在《马说》一文中他慨叹道:"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

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D.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恰当的—组是( )

①如果把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拿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生物是如何进化的了。

②另外,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生物化石的,这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生命

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③根据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推断出某种生物生存的年代,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

④而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⑤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⑥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

的。

A.⑤④②⑥①③ B.③①⑤④⑥②

C.⑤①②③④⑥ D.③①⑥②⑤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7—10题

匠人与大师

梁 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

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

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

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

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

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

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

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

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

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

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

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

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

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

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

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

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

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

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

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

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

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

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

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

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 师的思路,比如

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 素

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7.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

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8.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 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9.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 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10.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

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 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三、阅读《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按要求答题(每题3分,共9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ãng),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2.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13. 两文作者都痴迷于山水,但两人生活态度却大相径庭,试分析两人有什么不同。

四、古诗文表述题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题2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下列问题(共5分)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5.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17.古诗词默写填空(4分)

(1)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2) ,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3)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 殊《破阵子》)

(4)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武陵春》

中把“愁”写得更有分量,想象新奇而生动的句子

是: , 。

五、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8—22题(16分)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

⑴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⑵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

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⑶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⑷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她一声尖叫。他

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

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⑸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

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⑹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⑺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

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⑻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

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⑼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

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⑽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⑾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⑿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

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

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⒀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⒁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⒂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

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

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⒃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未忘记。妻

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吗?”他摇摇头。一直以来,

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⒄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

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

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⒅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⒆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⒇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读者》2012第19期)

18.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分)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2)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20.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症”的病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1.从结构上看,如果没有“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这两段,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是否可将它们删去?为什么?(3分)

22.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五、综合性学习(8分)

自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国半数城市严重污染。为了引导同学们关注这一现象,学校决定开展以“关注雾霾天气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3.你们几个同学准备在寒假围绕学校的活动主题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个选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活动中你们收集到了如下的资料,请从中提炼出主要信息。(3分)

材料一:下面是我国的部分主要城市在2013年1月13日监测的PM2.5的数据:(单位:微克/立方米)

城市 北京 石家庄 邯郸 西安 上海 杭州 武汉

PM2.5 950 780 630 293 146 168 540

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指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目前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即PM.2.5<75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七
《福建省上杭中学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 - 副本》

上杭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说明:1、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2、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

整,笔迹清楚,不超出答题区域,不错位和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按提示默写,任选题作答。 (每题2分,共10分) ..5..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4)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5)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7)《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农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 , 。”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才溪乡调查》不仅是一份调查文献,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以之涵养这一方热土,引来道道活水,浇灌这“九军十八师”的光荣。将帅风范,铮铮铁骨,才溪怎不风流!想当年,边远的才溪人敏锐地..捕捉到发展先机,看出传统建筑业的新气象,踌躇满志展拳脚。几十年来,“三千榔头八百斧”竟出了上百个百万千万富翁,成为新时代的“九军十八师”。现如今,集镇改造、才溪山庄、红军检阅台、将军旧居、环才溪旅游公路等项目相继完工,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也建成使用,与调查旧址相得益(zhānɡ)„„才溪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才溪”,将会一个在全国叫得响亮的红色品牌,再次演绎红色的传奇。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踌躇( ) 相得益zhānɡ( ) .

(2)划波浪线“边远的才溪人敏锐地捕捉到发展先机”一句中,谓语是________,“边远”的词性是_______词。(2分)

(3)解释“风流”在文中的意思。(2分)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抄下来。(2分)

3.某校九年级学生在组织“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收集到下列图案:依次是秦朝半两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他们进行了一番探究,知道了秦半两钱“外圆内方”取义“天圆地方“之意,它在钱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请继续探究其余各徽标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2+3+2=7分)

(1)你能探究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流露出的共同信息吗?

(2)对待金钱,人们众说纷纭,你认为怎样对待金钱才是可取的,说出你的见解与理由。

(3)假如你来担任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持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写两个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语。示例:金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与丑。

仿写:金钱 , 。(2分)

4.下面对名著及文学常识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水浒》108将中人物的绰号成为体现其性格最为鲜明的符号,如:高大威猛的晁盖叫“托塔天王”,直率鲁莽的李逵叫“黑旋风”,武艺高强的林冲叫“狮子头”。

B、《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流落到荒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C、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李白被称为 “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苏轼和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则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5.“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的精彩章节,请简述这一故事情节。(7分)

二、阅 读 (45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 (10分)

刘备纳贤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① 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②,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③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④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注释】①中山靖王:西汉景帝时刘胜被封为中山靖王。②公孙瓒:东汉末公孙瓒割据幽州与袁绍对抗,兵败后自焚而死。卢植:汉末名士。③徇:这里是夺取的意思。④平原:国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6. 下列句中的“之”与文中“中山靖王之后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布衣之怒 B.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时人莫之许也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2) 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

8. 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1分)

于细微处雕琢

①含有瑕疵的璞,经过细致的雕琢,才能成为温润的玉。普通的木头经过认真的刻镂,才能成为价值不菲的工艺品。每个人只有重视细微处的雕琢,才能在小处做出不平凡的大事。

②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生活中,许多人专注于丰功伟绩,不屑于细枝末节。其实,只有在小处留心,默默雕琢细微之处,才能成就大事。袁隆平便是如此。他专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留心每一株稻穗的状态,关心每一块试验田的情况。他没有去投资创业,而是像老农那样,专注于水稻的生长,默默地培育着水稻。常常一天下来,他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正是他的细心察看与思考研究,超级杂交水稻才应运而生。

③世界上不缺这样的细察者。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总负责人罗阳,每日行走在车间,虽只做审查核对交流之事,却是使歼—15舰载机实现从陆地向海洋飞跃的一大功臣。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他总是“锱铢必较”,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苹果产品与创业传奇。正因为他们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后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地立下干大事的理想却从不在小事上努力,许多大学生因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做小职员而求职不成,待业在家。太多的人因缺少“于细微处雕琢”的精神而困顿遗憾于失败之中。

④然而,于细微处雕琢并非鼓励我们安于小事,胸无大志。我们应该在做小事与成大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争取在细微处创造奇迹。

⑤于细微处雕琢,让我们勤恳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扮演好每一个小角色,于细微处开出夺目的花朵。 (本文有删改)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0.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1.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D.“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三)阅读《母亲的宝物》(作者:余显斌),完成12~16题。 (24分)

(1)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2)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3)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4)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5)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6)他摇着头,叹了口气。

(7)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8)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9)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10)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11)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12)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13)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14)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15)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16)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17)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18)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19)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20)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

(21)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 选自《读者》2012年第19期 有删改)

12.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后,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6分)

13.体会文中加下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3分)

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 ..

1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说说“他眼泪直流”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第(7)(8)段采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运用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16.谈谈文章标题“母亲的宝物”的含义及其作用。(7分)

三、作 文(70分)

1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50字,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终于听到那期待的掌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你一定有心中的“最美”,关于“最美”,你一定也有感悟,请自拟一个包含“最美”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

上杭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九年级语文答题卷

温馨提示:错位答题、越界答题无效!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八
《一五单元 文档 (3)》

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卷

(第一、五单元)

东乡三中 揭虹芹 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烂熳(màn) 绯(fěi)红 油光可鉴 粗制烂造 .

B、缥(piǎo)碧 叱咄(duō) 短褐穿结 郁郁寡欢

C、小憩(qì) 迁徒(xǐ) 正襟危坐 仰扬顿挫

D 、衔(jián)觞 皲(jūn)裂 横柯上蔽 蔬条交映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是他苦心孤诣地经营的结果。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C、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难道能否认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吗?

B.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C.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D.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 珍珠虽然宝贵而明亮,但它是有可能使贝舌受伤的。

② 贝壳要不受伤只有两个法子。

③ 包容朋友就有如贝壳包容珍珠一样。

④ 一是把珍珠磨圆,呈现出其最温润光芒的一面。

⑤ 一是使自己的血肉更柔软,才能包容那怀里外来的珍珠。

⑥ 前者是帮助朋友,使他成为"幽人",后者是打开心胸,使自己常能"怀君"。

A、③①②④⑤⑥B、③①②⑤④⑥C、③④②①⑤⑥D、①②⑤④⑥③

5、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 原句:您知道这个夏天对我来说有多漫长!

改句:您不知道这个夏天对我来说有多漫长!

B、 原句:对于你这样反常的表现,我还能说什么呢?

改句:对于你这样反常的表现,我无话可说!

C、 原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改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但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D、 原句:关于中国责任的话题,在国内外持续升温。

改句:在国内外,关于中国责任的话题持续升温。

6、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美国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测试嗅觉预测人的寿命,能够分辨气味种类越多的人,其寿命可能就越长。研究人员招募了1000多名年龄在53岁到100岁的志愿者,定期用12种相似气味对他们进行测试,包括烟草、柠檬、黑胡椒、巧克力以及肉桂等物的气味。在4年的跟踪研究中,有321人死亡,占了所有志愿者的27.6%。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那些只能分辨出12种气味中的6种的人,比能够分辨出11种气味的人死亡率高36%。 此前还有研究显示,嗅觉退化可能是某些神经退化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症的先兆。”

A、嗅觉迟钝寿命越短B、嗅觉退化是死亡先兆

C、嗅觉能够预测寿命D、嗅觉灵敏寿命越长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4分)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⑪[yǐng], 天涯霜雪霁⑫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⑬星河影动摇。

野哭⑭千家闻战伐, 夷歌(5)数处起渔樵。

卧龙(6)跃马终黄土, 人事(7)音书漫寂寥。

⑪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⑫霁(jì): 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⑬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⑭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5)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6)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7) 人事:指交游。

7、下列对全诗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A、全诗从多个侧面抒写诗人夜宿阁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全诗写冬夜景色,旨在抒发思乡怀亲之意。

C、全诗写拂晓前百姓听闻战伐时恸哭不已,哭声传彻四野的凄惨景象。

D、全诗写诗人怀想古人而发出的无限感慨。

8、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用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B、颔联巧用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C、深夜,渔夫樵子不时传来的“夷歌 ”之声,令诗人感到欣慰。

D、尾联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0分)

毁宅诫俭

道生廉约,身为三司①,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②。一熊皮鄣泥③,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④。第宅卑陋,出镇⑤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⑥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⑦,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⑧子弟,令毁宅。(选自《魏书》)

①三司:东汉时称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司徒(最高行政长官)、司空(掌管工程的最高长官)为三司,北魏仍用这些官名。文中的长孙氏身兼司空。

②兼味:多样的菜肴。

③鄣泥:亦作“障泥",因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故有此名。又称“马鞯”。 ④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字仲平,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卿,崇尚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等,类多出于墨子。 ⑤出镇:北魏时多以镇将兼刺史、太守之职。这里指长孙道生曾在任廷尉卿出征北疆。 ⑥霍去病:西汉名将。因屡建战功,汉武帝要为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⑦漠北:沙漠北面。

⑧切责:严厉的责备。切,责备。

9、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岂可安坐华美也

B、吾岂/可安坐华美也

C、吾岂可/安坐华美也

D、吾岂可安坐/华美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今强寇尚游魂漠北( )(2)乃切责子弟( )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

12、长孙道引用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的名言表明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3、长孙道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4、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

(2)东风不与周郎便, 。

(3)冰霜正惨凄, 。

(4) ,儿女共沾巾。

(5)苏轼《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所指代的内容是: , 。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精神的诗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4分)

母亲的宝物

余显斌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遥遥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他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在接你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总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 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15、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母亲紧紧地抱着铁盒?(2分)

16、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4分)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九
《2013年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

2013年江门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⑴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⑵ 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⑶ 整整下了三天的暴雨使这条大河一改往日的温柔,水面就快与两岸平齐了。汹涌的江流不时翻着浪花急速向前,正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那样。

⑷ 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_________?悠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⑸默写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他不想让diān pâi( )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⑵我生性zhí niù( ),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⑶多么宁静的世界哟,wàn lài jù jì (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⑷我的心在shîu gǔ lín xún( )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改“突出”为“以”)

B.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至少安排1个课时左右用于毛笔字学习。(删去“日前”)

C. 春季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开展优惠活动,游客用普通话背诵出《岳阳楼记》在10分钟内可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门票。(将“在10分钟内”移到“游客”之后)

D. 继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莫言又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改“脍炙人口”为“炙手可热”)

4.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神态或心理的话。(80字之内) A组:忐忑 眼巴巴 笑吟吟 怏怏不乐 胸有成竹 怡然自得 B组: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0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电视台曾举行过一次业余歌手大奖赛。18岁的罗琳娜经过努力,拼入了决赛。当在第三轮被淘汰出局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主持人按惯例让她发表一下离别感言。罗琳娜突然破涕为笑,说:“其实,我成功了!下面共坐了12位尊敬的评委老师。第一轮,有6位老师支持了我;第二轮,有8位支持了我;最后一轮尽管我被淘汰,不过支持我的老师却增加到了9位。所以,我每次都有了新的进步,超越了自己。”

如今,那次大赛的金牌得主早已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但罗琳娜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美国流行乐坛璀璨的明星之一. ⑴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8字)

⑵ 罗琳娜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比不上 B. 孰视之 孰:仔细地 ..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实在,真的 D. 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

8. 邹忌借比美时周围人曲意奉迎自己的小事,指出齐威王“□□”的处境,其实是为了委婉地提出像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一样的主张。采纳这项建议后,齐国很快就取得了“□□□□□”的战略优势。(用原文语句填空)

9. 下列对于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对于邹忌的询问,妻、妾、客的回答内容相似,但心理各不相同:妻出于偏爱,妾源于敬畏,客则由于有所求。

B. 在进谏时,邹忌由比美的小事类推到治理国家的大事,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启示我们给人提建议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C.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句表明邹忌的分析果然正确,侧面印证了邹忌的自知之明,也突出了齐王纳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D. 从本文看,齐国的成功不仅因为有像邹忌一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更因为有齐威王这样从善如流、言出必行的明君。

(二)

⒈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⒉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⒊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⒋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

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⒌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四十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⒍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作者:师力斌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3日)

10. 请给本文拟一个论点式标题:

11. 删去第④段划线句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阅读”是指不求深度、简单随意、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主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比如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

B. 作者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浅阅读”,既肯定其获取信息、提升修养的作用,又指出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方面的局限。

C.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阅读的深浅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的观点。

D. 第⑤段中《红楼梦》和《资本论》的例子完全可以换成其他经典作品的事例,只要该作品内容厚重、丰富,且符合“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的特点。

(三)母亲的宝物

余显斌

⑴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⑵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⑶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⑷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⑸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⑹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⑺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⑻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⑼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⑽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⑾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⑿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A.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⒀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⒁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⒂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⒃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吗?”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⒄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⒅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⒆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⒇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B.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C.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读者》2012第19期)

13. 联系上下文,依次简述划线的三处各自的产生原因。

14. 删去最后一段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经常抱着盒子独自喃喃自语、深夜不由自主地独自坐在客厅里、把煮好的饭烧糊了、进错了家门等事情看,母亲确实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B. 对于妻子送母亲去养老院的提议,他一开始同意,接着因不忍心而不同意,然后因怕母亲孤单而动摇了,最后决定还是不送了。

C. 第⑺段插叙了母亲为了不使儿子受委屈而拒绝再嫁的往事,既交代了他下不了决心的原因,又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比挚爱。

D. 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如用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和儿子夫妇对母亲的冷漠态度的对比,再如母亲对铁盒子的牢记与对其他事物的遗忘的对比。

16. 请简要分析文题“母亲的宝物”的含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A. 她发现药瓶的药越来越少,但想都没想到汤姆正在客厅里用这种药在补地板的裂缝……

‚我是可怜它才给它吃药的。你瞧,它又没有什么姨妈。‛

‚你说什么,它没有姨妈!傻瓜!那和这事有什么关系?‛

‚关系多着呢。它要是有姨妈,那肯定会不考虑它的感情,给它灌药烧坏它的五脏六腑不可!‛

听到这,波莉姨妈突然感到一阵难受,后悔不已。汤姆的说法让她开了窍。猫受不了,那孩子不也同样受不了吗?她软下来,心里感到内疚。她眼睛有点湿润,手放在汤姆头上,亲切地说:‚汤姆,我本是好意。再说,汤姆,我那样做确实对你有好处。‛

汤姆抬起头,严肃地看着姨妈的脸,并眨着眼睛盯着她说:‚我的好姨妈,你是好意,这我晓得。我对彼得也是好意呀。那药对它也有好处。自我给它灌药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见它的影子。‛

B. 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现在饥饿又开始折磨这两个小家伙。汤姆拿出从他那份中留出来的一小块喜糕分给蓓姬吃,可是他们越吃越觉得饿得慌。那块小的可怜的喜糕反而激起了他们的食欲……

汤姆突然想出个主意。附近有许多叉路口,与其在这里闲等着急人,不如去闯几条碰碰运气。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根风筝线,把它系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然后和蓓姬一起上了路。汤姆头里走,边走边放线。大约走出有二十步远,通道往下到了尽头。汤姆跪了下来,往下摸着,顺手摸到拐角处,他又使劲尽量往左边一点摸。这时,不到二十码的地方,有只手,拿着蜡烛,从石头后面出来了。汤姆大喝一声,那只手的主人——印第安〃乔的身体立即露了出来。汤姆吓瘫了,他动弹不得。紧接着就见那西班牙人拔腿就跑,转眼就不见了,真是谢天谢地。

17.以上两个选段主要表现了汤姆的什么特点?请另举两个能表现这个特点的其他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汤姆·索亚历险记》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其中的一种。并谈谈自己从两个选段中分别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②③汪罔之国人长,其胫骨过丈,捕兽以为食,兽伏则不能俯而取,恒饥焉。僬侥之国人短,其足三寸,捕蜩以为食,

④⑤蜩飞则不能仰而取,亦恒饥焉。皆诉于帝娲,帝娲曰:“吾之分大块以造女也,虽形有巨细,而耳、鼻、口、目、头,腹、手、足、心、肝、腑、肠、毛孔、骨节,无彼此之多寡也。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不可损也,亦不可益也。若核之有

⑥⑦⑧仁,么乎其微,而根、干、枝、叶莫不具矣。若卵之有壳,块乎其冥,而羽毛、嘴爪无不该矣。今女欲为核之仁乎,卵之壳乎?是在女矣,非吾所能与也。”

(选自元末明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 汪罔之国:古代传说中的巨人国。下文僬侥之国,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国。② 胫骨:小腿骨。 ③蜩:蝉,又名“知了”。④帝娲:即女娲。⑤大块:大地,此指黄土。⑥么:么同“幺”,微小。⑦块乎其冥:块,安危无动于中貌。冥,通“暝”,睡眠。 ⑧该:通“赅”,完备。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⑴ 而根、干、枝、叶莫不具矣 ( ) ⑵ 非吾所能与也 ( )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汪罔国人和僬侥国人“诉于帝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的宝物余显斌阅读答案篇十
《上杭中学2013~2014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上杭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说明:1、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2、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超出答题区域,不错位和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按提示默写,任选题作答。 (每题2分,共10分) ..5..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4)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5)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7)《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农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 , 。”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才溪乡调查》不仅是一份调查文献,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以之涵养这一方热土,引来道道活水,浇灌这“九军十八师”的光荣。将帅风范,铮铮铁骨,才溪怎不风流!想当年,..

边远的才溪人敏锐地捕捉到发展先机,看出传统建筑业的新气象,踌躇满志展拳脚。几十年来,“三千榔头八百斧”竟出了上百个百万千万富翁,成为新时代的“九军十八师”。现如今,集镇改造、才溪山庄、红军检阅台、将军旧居、环才溪旅游公路等项目相继完工,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也建成使用,与调查旧址相得益(zhānɡ)……才溪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才溪”,将会一个在全国叫得响亮的红色品牌,再次演绎红色的传奇。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踌躇( ) 相得益zhānɡ( ) .

(2)划波浪线“边远的才溪人敏锐地捕捉到发展先机”一句中,谓语是________,“边远”的词性是_______词。(2分)

(3)解释“风流”在文中的意思。(2分)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抄下来。(2分)

3.某校九年级学生在组织“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收集到下列图案:依次是秦朝半两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他们进行了一番探究,知道了秦半两钱“外圆内方”取义“天圆地方“之意,它在钱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请继续探究其余各徽标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2+3+2=7分)

(1)你能探究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流露出的共同信息吗?

(2)对待金钱,人们众说纷纭,你认为怎样对待金钱才是可取的,说出你的见解与理由。

(3)假如你来担任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持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写两个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语。示例:金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与丑。 仿写:金钱 , 。(2分)

4.下面对名著及文学常识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水浒》108将中人物的绰号成为体现其性格最为鲜明的符号,如:高大威猛的晁盖叫“托塔天王”,直率鲁莽的李逵叫“黑旋风”,武艺高强的林冲叫“狮子头”。

B、《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流落到荒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C、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李白被称为 “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苏轼和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则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5.“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的精彩章节,请简述这一故事情节。(7分)

二、阅 读 (45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 (10分)

刘备纳贤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① 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②,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③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④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注释】①中山靖王:西汉景帝时刘胜被封为中山靖王。②公孙瓒:东汉末公孙瓒割据幽州与袁绍对抗,兵败后自焚而死。卢植:汉末名士。③徇:这里是夺取的意思。④平原:国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6. 下列句中的“之”与文中“中山靖王之后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布衣之怒 B.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时人莫之许也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2) 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

8. 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1分)

于细微处雕琢

①含有瑕疵的璞,经过细致的雕琢,才能成为温润的玉。普通的木头经过认真的刻镂,才能成为价值不菲的工艺品。每个人只有重视细微处的雕琢,才能在小处做出不平凡的大事。

②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生活中,许多人专注于丰功伟绩,不屑于细枝末节。其实,只有在小处留心,默默雕琢细微之处,才能成就大事。袁隆平便是如此。他专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留心每一株稻穗的状态,关心每一块试验田的情况。他没有去投资创业,而是像老农那样,专注于水稻的生长,默默地培育着水稻。常常一天下来,他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正是他的细心察看与思考研究,超级杂交水稻才应运而生。

③世界上不缺这样的细察者。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总负责人罗阳,每日行走在车间,虽只做审查核对交流之事,却是使歼—15舰载机实现从陆地向海洋飞跃的一大功臣。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他总是“锱铢必较”,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苹果产品与创业传奇。

正因为他们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后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地立下干大事的理想却从不在小事上努力,许多大学生因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做小职员而求职不成,待业在家。太多的人因缺少“于细微处雕琢”的精神而困顿遗憾于失败之中。 ④然而,于细微处雕琢并非鼓励我们安于小事,胸无大志。我们应该在做小事与成大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争取在细微处创造奇迹。

⑤于细微处雕琢,让我们勤恳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扮演好每一个小角色,于细微处开出夺目的花朵。 (本文有删改)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0.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1.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D.“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三)阅读《母亲的宝物》(作者:余显斌),完成12~16题。 (24分)

(1)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2)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3)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4)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5)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6)他摇着头,叹了口气。

(7)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8)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9)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10)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11)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12)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13)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14)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15)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

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16)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17)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18)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19)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20)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 选自《读者》2012年第19期 有删改)

12.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后,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6分)

13.体会文中加下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3分)

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 ..

1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说说“他眼泪直流”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第(7)(8)段采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运用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16.谈谈文章标题“母亲的宝物”的含义及其作用。(7分)

三、作 文(70分)

1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50字,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终于听到那期待的掌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你一定有心中的“最美”,关于“最美”,你一定也有感悟,请自拟一个包含“最美”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

上杭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九年级语文答题卷 温馨提示:错位答题、越界答题无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硬开头成语

下一篇: 关于偷的成语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