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一: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奥运奖牌

——统计

信息窗1:认识扇形统计图

逸夫实验小学 于景红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表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勇创佳 绩,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以获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傲人成绩 在世界运动史上又添上了光辉的一笔。其中,你对哪枚金牌的获得记忆最为深 刻?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谈话:是啊,每一枚金牌都是运动员们的汗水和血水凝聚而成的,都来之不 易。(出示信息窗1的教学挂图)这就是第29界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榜。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谈话:老师也给你们提个问题:各种项目获金牌的情况怎样?你能用学过的 统计知识来描述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合作探究,构建薪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 (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 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 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 (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 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射击9. 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休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 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 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如少数民族人口8. 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 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 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 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回想一下,扇形统计图有什 么特点?

学生回顾交流: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 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 系。

、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自主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重点谈一谈 扇形统讦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回顾“求一个数的 百分之几”的方法。

(二)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 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比较,明确百分比大的其 含量就高。

(三)自主练习第5题。

这是一道根据统计图进行决策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统计 图,弄清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解决第1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喜欢 乒乓球运动的人数,需要先求出被调查的总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可以根据喜欢 排球的人求出。解决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进行决策并说明理由。

(四)出示课本第73页地球陆地面积分布图。

教师提出问题:

1.哪个洲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2.地球陆地总面积大约是1.5亿平方千米,亚洲陆地总面积大约是多少亿平 方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即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然 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有关地理知识。

三、课堂反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二: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方案

大足区共青希望小学数学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学科实际,努力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求得新发展。以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着眼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术全面、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通过开展对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

3、建立“教研、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型、学习型、讨论型的教研氛围。

四、活动时间

2015年12月23日

五、活动地点

大足区共青希望小学

六、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七、活动组织形式

针对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课,开展“以课改理念看课堂”为主题的评课活动,从优、缺点两

方面评价课堂教学,及时给执教老师指出不足,真正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八、活动过程

数学组谢露老师上一节示范课,数学组全体教师听课,谢露老师说课,全体教师集中评课。

九、活动要求

1、执教教师备好课,备课教案交1份到教研组。

2、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填写好听课记录。

3、执教教师写说课稿1份交教研级。

2015年12月23日 大足区共青希望小学数学教研组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三: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说课稿

说课人:张智渊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节课时义务教育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往后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和化学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大河八小六年级全体同学总体基础较扎实,大多数同学都好学上进,但两极分化突出,尤其是新问题解决方面、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方面较为突出。其中的几名同学学习不主动、怕动手、怕动脑,这需要教师要善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立以下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反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反比例的量的规律,还要他们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因此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概括出反比例的概念是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教育以上因素,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是本次课的重点,正确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是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正确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五、教法设计: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学习指导和讲解:

1、通过复习正比例以及观察实验,引入新课。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刚才的实验,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巧妙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

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反比例的量。

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在独立、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实验数据报告单,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内水的体积,让学生体会到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底面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底面积增加、高度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上升,但底面积和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并用“XY=K”来表示“高度、底面积、体积”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底面积和高度是成反比例的量,底面积和高度成反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反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3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 XY =k(一定),让学生继续体会,当学生真正建立起反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对比练习后,再接着让学生来说。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学法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帮助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探究,又能与他人合作地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采用以下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和设想,我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1、复习旧知,导课揭题。

由教师提供的图表中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发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发生了什么变化?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关系变化规律不同,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它们变化的方向总是相反的,那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

2、出示目标,点评重难点。

出示目标后,先由学生整体感知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作适当点评,并激发、鼓励学生,营造氛围。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反思、训练、总结、点拨。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我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学情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心中有数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个层次的自学指导,针对各个自学要去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或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引发思考共鸣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完成自学指导的。而且每一个自学指导的完成都必须经历自学、交流、展示、反思、完成题组训练、自我总结提高、体验或经历过程,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巩固新学知识、获得形成技能等环节。

4、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学生完成各题组训练后,我根据巡查获得的学情,结合目标进行有选择的讲解和提示,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5、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重点、难点知识或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订正、点拨,再次总结“你获得什么知识?得到哪些启示?”“有些什么收获?”„„最后,鼓励学生一定要多动脑、勤思考、会应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四: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苏教版六数下)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说课人:王龙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二册三单元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解比例的基础,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⑵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说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二、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学生观察到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鼓励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亦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3:2=6:4,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探讨比例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再选几个比例式验证一下。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三)、课堂活动:

根据卡片上出示的数,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任意选出四张组成比例,选一

人记录,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写出的比例最多。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临时增加了一个题目:

( ):3=4:( )

设计意图: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使用技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是怎样收获的?

五、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自主探究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五:六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律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运算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六年级第12册总复习运算律》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运算律以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的。

3、教材与学情分析: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运算律在数与运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首先回顾与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鼓励学生从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律。教材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应用。学生对加法运算律一般都掌握得比较好,而对乘法运算律的掌握有所欠缺,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4、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

算,教学难点是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二、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运算律,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

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58页第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3)交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4)数学万花筒。(自主阅读)

五、习题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32+54 0.7+3.9+4.3+6.3 25╳49╳4 8╳(36╳125) 8╳4╳12.5╳0.25 546+785-146 这是六道运用运算律解决计算题的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运算律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在下面做,然后选六个学生上台演板,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评。

2、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 905╳99+905 13╳10.2

学生对乘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够好,因此增加了乘法分配律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运算律》教案

教学内容:

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58页59页运算律。

一、教材分析

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率、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这些运算律在数与运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给出的前两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教材首先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鼓励学生用字母表示,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律。接着教材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使学生初步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的成立。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2、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加法运算律掌握较好,而对乘法运算律掌握有所欠缺,特别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运用有些困难。

3、学生对运算律在数系中的扩充了解不多。

三、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进一步形成独 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58页第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六:小学数学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数学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研组名称]:小学数学组 [活动时间]:2014年3月9日

[地点]:一年级教室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

[课题]:两位数加法、减法的应用题

[主持人]:苏波兰 [记录]:明虹花

[活动方式]:校本教研模式

[活动流程]:背景介绍——教学构思——观课点分配——观课——教学反思——议课——生成成果

[集体备课时的建议]: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备教材,备学生,力求实用。

[课前准备]:1、卡片 2、小黑板

[观课点及人员分工]:

1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的。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对学困生的关注。

3、学生按照“预习——展交——反馈”的学习效果如何。

[讨论交流问题]:学生对感受到的信息如何表达

[建议和意见]: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来尝试。

[失误或问题反馈]:1、重难点突破方面有待改进。

2、 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讲课教师]:苏波兰 [授课学校]:大玉口学校 [年级]:一年级

[学科]: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法、减法的应用题

[课型]:新授课 [观课时间]:3月9日

《两位数加法、减法的应用题》说课稿

说课内容:一年级教材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两位数加法、减法的应用题”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得数分别是几十几加几十几或减几十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基础上进行的,是两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最后阶段,因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给学生打好此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或减两位数的记算方法。

2、培养学生读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看图感知提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创设情景法。为了使学生分别熟练退位减法,(1)、先是开火车口算在得数分别是说出得数后学生判断改正,(2)、然后版演竖式计算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完成后讲解计算过程,(3)同桌检查帮助改正.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从他们喜欢的跳绳活动开始,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动眼看、动口说、动脑想,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用自学观察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的方法。同时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感知信息的方法,组织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学习。在学具和教具的准备上,应有小黑板、卡片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预习

1、 开火车做口算题

2、竖式计算

71-28= 62-37= 91-82= 46+24=

上台演示 说出计算过程

如果用竖式该怎么做?让学生独立思考。

结合板书问,个位上1-8不够减,怎么办?

强调:在减十位上的数时,可别忘了先减去退去的1。

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小组交流讨论:你能说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样通过数的卡片、算式、问题回答三者结合,使学生理清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了递进学习、不断发现问题的主动学习意识,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难点铺好路,顺利地实行正迁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激情引入

每天的早上的锻炼,同学们都喜欢跳绳,现在我们看看小花与小刚的跳绳比赛

三、自主学习

看表知图意,提问题

小花和小刚在进行跳绳比赛,

小花

小刚

第一次 38下 44下 第二次 37下 39下

让学生初步感知图片信息说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对差生给以鼓励,教师应让学生选择一组数字,结合学生说的,启发引导学生横着的、竖着的信息

(3)组织讨论:你是怎样想的?说说想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的方法不同,引导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既强化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整理展示回报

提出问题 :

(1)、小花的第二次比小刚的第一次少跳多少个吧?

(2)、小花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

(3)、第一次小花比小刚少跳几下?

(4)、第二次小刚一共跳了几下?

列式 比较 计算

五、拓展新知

你还会提什么问题?

教师在不同的问题设计中,启发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学习,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的能力,给学生打下了动脑思考、多向思维、主动学习的基础,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刚 44下 39下

四、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 :

(1)、小花的第二次比小刚的第一次少跳多少个吧?

(2)、小花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

(3)、第一次小花比小刚少跳几下?

(4)、第二次小刚一共跳了几下?

回报 列示 比较 计算

五、拓展新知

你还会提什么问题?

列式计算

六、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新本领?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七: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来源:网络 2009-08-18 09:39:51

[标签:六年级 说课稿 人教版 数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来源:网络 2009-08-18 09:40:23

[标签:六年级 说课稿 人教版 数学]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八: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乘法 ),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 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阶段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 分数乘法 )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 )页至第( 16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学习分数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相联系,并探索出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为以后分数成分数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理解和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三个方面教学目标:

⒈ 知识目标:掌握分数乘正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⒉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

3.情感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的密切联系。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正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 本课难点是: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说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教法,我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 并在探索过程中,掌握本课重难。 说学法: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在探究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过程中,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六)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同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以旧引新

1、在黑板上出几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回顾下以前知识分数加法计算方式】

123173335+ 5 10+10+10 14 +14 +14

在做题目前:

1.我会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

2.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333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 14+14+14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很自然地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乘法【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提供迁移准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出示例题教学例1

根据题意,电脑课件呈现示意图。

列出解答算式:

2222+2+26 + + = = 1111111111

26 ×3= 1111

(3)组织学生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6师:11 ×3= 11,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 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② 接着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2×32222+2+26教师板书:11 +11+11 =11= 6= 11

③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再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接着我让学生看到第9页教学例2 3计算:8 ×6

(1)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2) 接着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

(3) 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9

3×639 ×6= = 884

4 3

3 ×396 = 8 ×= 4

4

(3)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地位。]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及练习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回答三个问题:

⑴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2) 你还有什么疑惑?(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让学生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其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而且反思了学习过程 ,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

四,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板书中,我力求简单明了形象的反映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鞠躬)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九: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学案、说课稿、课后反思

田园镇“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

学 案

学校: 田园镇龙泉完小 执教教师: 胡 娇

学科: 数 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课本67页和68页的例1

课题: 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1.记住圆面积的意义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复习,导入新课

1、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c=( )或 c=( )

2、一个圆的半径是1米,它的周长( ),圆形水池的直径是4米,它的周长是( )。

二、尝试学习

1.圆所占( )叫做圆的面积。

2. 圆面积公式的推到:

(1)学生自学课本67页,并完成课本相关内容。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图形越接近于( )形,这个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

( ),长方形的宽近似于圆的(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

所以圆的面积=( )×( )=( )

用字母表示就是 S= ( )

(2)教师课件演示:

将圆转化成( )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将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的圆展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3)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2 用字母表示:S圆 = πr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

(1)学生独立完成,并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教师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题:

(1)圆的半径是3cm,它的面积是( )。

(2)学校有一个圆形水池,它的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阅。

四、总结归纳

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1)知道半径,用S =πr

(2)知道直径:①半径:r =d÷2,②圆的面积: S =πr。或s=π(d÷2)(3)知道周长。①半径:r=C÷π÷2,②圆的面积: S =πr。或S=π(C÷π÷2)

五、当堂检测 2 2 22 2

(一)填空。(80分,每空4分)

1.圆所占( )叫做圆的面积。

2.把一个圆分成若干(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图形越接近于( )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

所以圆的面积=( )×( )=( )

用字母表示就是(s= )。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直径扩大( )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二)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32分,第1题10分,第2、3题每题11分)

1.r=3cm,s=? 2.d=4dm,s=? 3.c=6.28m,s=?

(三)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20分)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同桌说一说。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

×

圆面积 =圆周长一半

2× r × r

=πr1 ×r

=πr2

半径 2

×

田园镇“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

说 课 稿

学校: 田园镇龙泉完小 执教教师: 胡 娇

学科: 数 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课本67页和68页的例1

课题: 圆的面积

一、教学分析

《圆的面积》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圆面积公式解决问题,它是圆周长的继续,同时对后继圆环和圆柱、圆锥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好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如下:

1.记住圆面积的意义和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学习目标的定位,我把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演示法、引导法,点拨法。以及恰当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六年级 数学 教研活动 说课稿篇十:教师说课2015年2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