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1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板书设计】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2.能力: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难点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原因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主要内容 :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标要求】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能力: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

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重点 :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国分赃的会议?

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 “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

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板书设计】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课标: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2、要使学生认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3、能力: 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 难 命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十月革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

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三: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

第1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

1、历史条件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

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胜利

1、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4、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5、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 **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八、板书:

1、历史条件

2、二月革命

3、 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5、 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过程与方法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化,1937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

难点: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2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P7《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1、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2、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内容。(看书P9)

五、全课小结:

六、版书设计

1.新经济政策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3

(1)经济建设

(2)政治生活

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系,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想一想:参加会议的27

议一议:针对 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

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最重。

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

(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

小组讨论:(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

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仅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美国通过排挤日本而获利,但激化了美日矛盾。)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四: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

习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

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4. 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是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府,这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经过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对内则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

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对苏俄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是极端

仇视、害怕的。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其意义重大。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书上有一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对照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封建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

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五: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

2.过程和方法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

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3)英德矛盾:

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

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

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 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

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

时间:1882年 同盟国组成国家

2.三国协约(英法俄)

时间:1907年 协约国组成国家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

购军火。各国军费增长比例、 “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

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

五.教学小结

(提问、写出)

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

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

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

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作 业

教材P19练习

教学后记: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 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

火药库?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到1914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

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

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

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交战地点、兵力、结果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16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

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

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

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

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

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16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16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

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

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16

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

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

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

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

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

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

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

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后记:

第六学习主题 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

第1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2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世界现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2、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新时代的曙光

(本课的重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俄国十月革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只有讲清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历史小沙龙: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

(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故事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 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板书: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3、 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4、 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5、 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六:初三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 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

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4. 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是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府,这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经过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对内则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

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对苏俄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是极端仇视、害怕的。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其意义重大。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书上有一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对照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封建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

1.实施的原因(板书)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主要内容(板书)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

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 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七: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

败的关键。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

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

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

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手段:准备本课插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

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

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

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

2.讲授新课: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

断爆发革命运动,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

熟。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

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

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

(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两个政

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

而废的严肃问题。

4.《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

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

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

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经过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

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

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

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

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

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③对人类历史的影

响: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消灭了剥削阶级。

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初步建

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

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

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

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

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

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

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

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

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

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

在何处?(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

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

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

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4)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

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

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

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

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

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

训。

4.巩固练习

5.课后作业:

书后材料阅读及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

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

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

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

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

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

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

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

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

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

3.讲授新课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

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

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

“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

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

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

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

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

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

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

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

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

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

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

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

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

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

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

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

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

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

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

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

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

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

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

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八: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四川教育【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2013年春期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本期我任教九年级历史课。学生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9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1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六.教学进度安排:

本期教学共约16周,共32课时,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新课教学:其中

第1--6周 12课时 讲授《世界历史》下册1---18课(包括1节晚自习课)

第二阶段:会考总复习,其中: 第7---8周,4课时 复习中国古代史 第9---11周,6课时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第12---14周,4课时 复习世界历史

第15——16周,4课时 综合复习,考前强化训练。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2

第一课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

2.过程和方法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 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3)英德矛盾:

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

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

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 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

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 时间:1882年 同盟国组成国家 2.三国协约(英法俄)

时间:1907年 协约国组成国家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 购军火。各国军费增长比例、 “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 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 五.教学小结

(提问、写出)

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 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 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 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作业: 教材P6练习 教学后记:

1.目的不根据本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

2.体现上课50%的学生不专心,效明确,因此无兴趣;○

3.这是上下一课应必须解决的问题:果自然不显著;○

一是让学生要重视历史科目;二是要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

2013年2月 25日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3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到1914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

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

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 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交战地点、兵力、结果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16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 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 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 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 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

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16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16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 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 力自拔,元气大伤,继

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16 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 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 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 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 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 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四). 板书设计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914年7月 同盟国-----协约国 1)马恩河战役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三)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

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

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作业: 教材P12练习 教学后记:

根据本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还是感觉记忆吃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用最简洁、最精炼、最容易记的语句把重点内容概括出来,用诗歌或顺口溜的形式展示出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进一步实施.

2013年3月 3日

第六学习主题 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

第1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4

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爱《物种起源》发表以及因斯坦和相对论创立的意义;理解自然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自制表格,从三位自然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入手,归纳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线索,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搜集近代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资料,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讲述近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查阅资料,概括问题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历史贡献,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通过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初步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及其贡献。 二、难点:自然科学成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等。 【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14世纪,一股资产阶级文化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过渡)文艺复兴不仅在当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伟大变革,而且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逐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开始了理性的科学之风,有许许多多的人对大自然奥秘执著探索,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灿烂的春天。那么有哪些人为近代自然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认识他们吧。(板书课题:自然科学的革命)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不能脱离地球?(学生回答:是地球的引力),那么是谁探索地球引力这个问题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展示第一标题)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

(课件显示牛顿画像)师: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可见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之大。那么我们来看看:

1﹑牛顿取得那些重要成就?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如下问题:牛顿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写了什么著作?提出了什么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意义如何?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

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其意义——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在哪里?让学生阅读教材P18小字内容,学生口头表述,教师点评。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课件展示第二标题) 上网查阅或搜集资料,写一篇历史小作文,题目为

二﹑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达尔文(课件展示达尔“我崇拜的科学家”,字数500左右。 文像和乘坐的“贝格尔”号考察船) 历史感悟:(名人名言)

1﹑达尔文取得了哪些成就? 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 ── 牛顿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达尔文是哪个国家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科学家?写了什么著作?提出的什么观点?提出这的肩上的缘故。 ── 牛顿 种观点的意义?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

2﹑达尔文(英)——《物种起源》,指出“自然选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 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其意义——第至于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 ——牛顿 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生物学发展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过责任感。

师:达尔文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原因在哪── 爱因斯坦 里?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

师: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上帝创造人的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

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宗教迷信,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对推动现

──居里夫人 代生物学进展起了巨大作用。由于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

巨大贡献,在1890年,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一项生物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学奖——达尔文奖,用以奖励生物学领域及达尔文本人

不可信任的。 研究过的其它一些领域内的杰出成就的人。

── 爱因斯坦 师:我们认识了俩位重要的科学家,请同学们观察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 这幅图片:(课件展示演奏小提琴的爱因斯坦图片),你

希望为哨兵。 们知道左边第一个人物是谁?(课件展示第三标题)

── 爱迪生

三﹑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

师:美国《时代》周刊曾通过研究数百位当世名人,

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

评选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最终,爱因斯坦名列 第2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榜首,那么让我们来认识这位伟人吧。 【课标要求】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爱因斯坦的成就,让学生回答,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然后课件展示: 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

爱因斯坦(美籍物理学家)——主要成就:相对论;品;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

和艺术风格;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其意义——为原子能提供的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同时,也是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

【教学目标】 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识记与理解 师:爱因斯坦在科学的巨大成就,1921年他获得了

记住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伏尔泰及他的主要思诺贝尔物理奖,课件展示:

想与主张;知道莎士比亚及他的代表作《哈姆雷特》;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的证书。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记住

师:我们认识了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了解他们的巨

达.芬奇与他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知道凡.高和他

大成就,同学们还知道近代有哪些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的代表作《向日葵》;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代表作《英雄成就?请同学们说说。(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评) 交响曲》;理解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师:从本课的三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他们身上,二、能力与方法 我们学到了什么?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蒙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学生回答后归纳(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勤奋努分析归纳启蒙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从文学与艺力﹑ 实事求是﹑ 坚持不懈﹑ 热爱科学等)

术领域出现的杰出代表及他们的代表作入手,归纳出近师:自然科学的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回

代文学与艺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答后指出:科学成就运用于生产实践,能促进经济的发

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近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品的学习和初步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课堂小节:

美能力。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科学巨匠,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一列伟大的发现与发明,希望同学们记住他们以及他

通过了解启蒙思想家及他们的思想,理解思想领域

们的成就和影响。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引导我们的学的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观点:了解著名文学家艺习,老师相信:未来的坦诺贝尔奖将在我们同学当中产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认识这些文学艺术名著极大生。

5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九: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2013

无为县赫店中心校九年级历史下册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设计

编写者:汪先武

2013年2月12日

赫店中心校九年级下学期历史

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基本情况

㈠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上学期学生期末测试学生成绩质量分析

班级

人数

其中 女

及格 人数

优秀 人数

各分数段人数

100→→→→→→→以下

901 904

本期我任教九年级904、905班共2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9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四.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五.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 共17周 起讫

周次

日期 1

↓ 3.1 3.4

其中

新授课9周 共18教时 考试1周共2教时 教学内容

综合复习6周 12教时 中考与会考1周

教学活动 备注

2.25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1 1 1 1

2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8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15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11

3 1

4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3.22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3.18

1 1 1

5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29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3.25

1 1

6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4.5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4.1

1 1

清 明 节 放 假

7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4.12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4.8

1

周次

起讫 日期

4.15 ↓ 4.19 4.22

教学内容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教学活动

课时

1 1 1 1 1

备注

8

9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4.26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4.29 ↓ 5.3 5.6

劳 动 节 29、30、1日放

10

第19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11 ↓ 5.10 5.13

中国古代史复习 2

12 ↓ 5.17 5.20

安徽历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复习(1) 中国近代史复习(2) 中国现代史复习(1)

1 1

13 ↓ 5.24 5.27

1 1

14 ↓ 5.31 6.3

中国现代史复习(2) 2

15 ↓ 6.7 6.10

世界历史复习(1) 世界历史复习(2)

2

16 ↓ 6.14 6.4

最后综合测试

1

17 ↓ 6.8

中考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单元第1课时,总课时1)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 能力训练

了解 把握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提取信息 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为什么探究讨论 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迁移 要参加者是谁?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文素养 唯物史观

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发急发斗争,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方法 分层解疑 “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十月革命的主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三、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四、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十: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案 华师大版

【阅读与思考】①读:读课文,把你认为是重点的语句用红笔画上记号

②思:深呼吸——想一想——刚刚读过的课文——能记住多少? ③练:《导学案》中的“填空题”;《课堂作业》中的“选择题”。

【交流与研讨】①小组长召集: 小组内相互交流学习收获与疑惑;

②小老师主持: 收集本组经过讨论都不会做的习题,向任课老师报告; ③任课老师释疑:全班都不会做的讲台上讲;个性问题在巡视中进行点拨。

【巩固与提高】

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人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一:新能源——“电”的发现、运用及影响 1:电的发现

电磁感应(英 法拉第)——→发电机(德 西门子)——→发电厂(法 巴黎)

配合“导学案”使用 城北中学 主备 周建主 审核 曾榕 刘平平

1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活动摄影机 耐用电灯泡 改进电报系统 ↑

↖ 爱迪生 ↗ ↓

放映机 ←——有声电影 ——→ 留声机

【学习与运用】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

A.蒸汽机的改造和应用 B.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C.发电机的制造成功 D.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2.人类在新能源的探索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 ) A.煤炭和石油 B.石油和电力 C.电力和核能 D.核能和太阳能

3.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成就最突出的科学家是( )

A.卡尔·本茨 B.爱迪生 C.亨利·福特 D.莱特兄弟 4.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 (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原子能时代

5.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发和利用的能源中,符合环保标准的是 ( ) A.煤炭 B.石油 C.电力 D.核能

6.1931年10月18日晚,无数美国人纷纷将明亮的电灯关闭,哀悼一 位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家的逝世。这位发明家是:( )

A瓦特 B爱迪生 C法拉第 D卡尔·本茨

2

配合“导学案”使用 城北中学 主备 周建主 审核 曾榕 刘平平

【读史与思考】

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1879年,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他先后选用了铬、钛、钼、硼、碳精丝等1600多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试验,但结果都不理想。爱迪生毫不气馁,又对6000种植物纤维材料,甚至连马鬃、人的头发和胡须也都一一进行了试验,最后以碳化后的竹丝作灯丝,研制成功了竹丝灯泡,并成批生产。几年后,爱迪生又用化学纤维代替碳化灯丝,灯泡质量又有提高。1906年,人们在爱迪生发明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加入一些惰性气休(如氩气),使灯泡效率增高,寿命延长。

电灯是19世纪全世界著名的发明创造之一。

1851年,在伦敦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内,以工业革命伟大成果为展示内容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隆重开幕了,1.7万参展者带来了大约100万件展品,迎来了世界630万人次的参观。这次展览会云集了工业革命时代最先进的工业革命成果。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一大批凝聚着人类技术创新的智慧结晶在展览会上大放异彩,不由人们不感叹科技的进步。

爱迪生名言: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相应地天才常常是那些做好了所有功课的人。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沉思与感悟】启 迪 :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3.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配合“导学案”使用 城北中学 主备 周建主 审核 曾榕 刘平平

3

【阅读与思考】①读:读课文,把你认为是重点的语句用红笔画上记号

②思:深呼吸——想一想——刚刚读过的课文——能记住多少? ③练:《导学案》中的“填空题”;《课堂作业》中的“选择题”。

【交流与研讨】①小组长召集: 小组内相互交流学习收获与疑惑;

②小老师主持: 收集本组经过讨论都不会做的习题,向任课老师报告; ③任课老师释疑:全班都不会做的讲台上讲;个性问题在巡视中进行点拨。

【巩固与提高】 一:内燃机的创制

影响:

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出行方式乃至社会生活的内涵。

4

配合“导学案”使用 城北中学 主备 周建主 审核 曾榕 刘平平

三:飞机的起飞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 ①政治制度趋于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 ②经济繁荣 ③自然科学的新突破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3、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4、主要成果:

① 新 能 源 的 出 现 和 利 用; (电力、石油)

② 新 机 器 和 新 产 品 的 创 制(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家用电器) ③ 新 交 通 运 输 工 具 的 出 现; (汽车、飞机 ) ④ 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 (电报、电话)

5、特点:

①以电为核心;

②发明超出一国范围,几乎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同时进行; ③发明者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 ④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6、影响:

经济方面: 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产业结构发生由轻工业主导到重工业主导

政治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了。

文化方面: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7、爱迪生:美国人,

被称为“发明大王”;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发明:电灯、留声机、油印机、蜡纸、蓄电池。

8、交通领域:

①本茨:(汽车之父) 德国人,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②福特:(汽车大王)美国人, 1913年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美国被称为 “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配合“导学案”使用 城北中学 主备 周建主 审核 曾榕 刘平平

5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