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青年创业 >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05    阅读:

篇一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论“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同时也强烈冲击着大学生思想和大学生德育教育。如何在“微时代”下帮助青年学生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如何将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微博产业有效结合起来是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以期对德育教育信息化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德育工作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页、客户端、移动多媒体设备来登录这个平台,可随时发表140字内的文字信息或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它沿袭了短讯、博客、网上论坛等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的特点,又以多元的登录方式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即时共享,凸显了其“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的“4A”传播特质。

  自2006年Blogger的创始人Evan Williams推出全球著名的微博产品Twitter以来,这项产品迅速风靡全球,截至2010年全球已有7500万用户注册使用该产品。2009年自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业务之后,国内各项微博业务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国的微博用户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攀升。今年7月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报告同样显示大学生占微博用户的72.3%,是微博的主要用户群。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交流与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微博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利用微博这一新平台,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成为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命题。同时,如何利用好这一新的传播载体,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走出课堂,以更加平等、亲民、迅捷的方式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正体现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丰富德育工作方法论,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微博世界中明辨是非,趋利避害

  140字符的输入限制,使得微博所能传达的信息注定是不全面的,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者单凭某条信息很难深入地,全面地理解信息背后的事实真相。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某些带有主观情绪色彩的微博信息的左右,对事物产生极端的,不客观的认知。

  传统的大学生德育讲堂与微博比起来略显厚重、刻板,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所授内容也很难灵活的反应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某些方面会有漏洞产生,无法及时的解决学生心里的困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么,应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微博世界中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呢?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重视微博效应会对广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走出课堂,走入网络。充分组织和利用微博来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把握微博领域的话语权。例如:目前,有些大学就提出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博班级”,推选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为“脖领”带领班级微博开展讨论一些新颖、活泼、向上的讨论。针对某些遇到问题的同学给予积极地帮助。同时,也可以向相关老师反应目前班级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设备同老师随时随地就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在老师的指导下巧妙解决现实问题。

  还有一些高校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学生的爱好组建社团微博,由于关注点相同,成员间在微博平台上的沟通更容易形成共识。在建设社团微博的过程中,每个微博成员都会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自信心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对微博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德育讲堂的彻底否定。让微博走进德育讲堂会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程死板、沉闷的看法,令这门传统课程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很多德育课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上引入近期微博上广为流传的事件或新闻,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此类事情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帮助其塑造全面的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如何利用微博这一新的传播平台。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仅要让微博走进德育课堂,更要让德育课堂走上网络,进入德育教育的“微时代”。

  首先,各个院校或系院应组建自身的“微博圈”,根据社会与学校的动态变化实时发布权威信息。为学校各部门与学生间打造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使得各项信息都公开化,透明化并及时制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其次,各院校应积极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探寻有效管理、监控、引导校园微博的方式方法,推动德育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例如腾讯微博先后与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合作,开展“高校新闻哥”系列活动,以“新闻哥”的视角来引领大家正确看待“大到国事天下事,小到寝室卧谈会”的各类事件,通过微博平台积极引导校园舆论,普及各项心理及德育知识。在推动高校新媒体的发展的同时使得高校占领舆论高地掌握权威话语权。

  再次,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应积极走出教室走入微博,摘下“严肃的面具”,以更加平等、亲和的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深厚的德育理论知识与时事结合,化整为零真正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

  总而言之,每一样伟大的发明都有自身的利弊,而它的好与坏则取决于每个人对他利用的方式。将高校德育教育与微博的发展融合起来是一项有意义的创新研究。唯有这般才能使大学生理性地面对微博,避免过分碎片化的无意义信息影响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积极寻找有益信息,实现微博利用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 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7-01.

  [2] 范忠烽.基于微博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传承.2011-08-28.

  [3] 付晗.浅谈微博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7.

  [4] 杨士恒.网络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04-03.

  [5] 李彧宏,罗匡.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N].湖南日报.2011-04-19.

篇二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对当今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探索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本文从结构性失业的视角分析出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原因,从而总结出了如何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措施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定义

  在经济学中结构性失业这样定义: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业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3]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我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等不匹配而引发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

  (二)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性结构性失业。首先,高等教育招生体制落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特征,大学资源配置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导致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再次,高校内部的学科结构改革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

  (三)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统计资料显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63.6%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仅有7.3%的学生选择去中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三、解决我国高校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对策分析

  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积极行动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系统机制,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构建和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一)政府应起到统筹协调和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强化宏观调控、健全完善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我国高教育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限度就业。要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让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作出规定,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多元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工作;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

  (二)高等学校是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环节? 高等学校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完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要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

  (三)毕业生本人必须主动调适观念,积极就业,敢于创业? 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合理调整就业意愿和期望值,改变传统的等、靠、要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寻找各种就业机会。大学生要强化自身素质,增强就业核心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沟通能力,学习社交礼仪,学会推销自己,提高面试技巧,增加成功率。调整好就业心态,珍惜工作机会,立足从基层做起,克服浮躁心态和畏难情绪,勇于面向市场竞争。要勇于尝试,大胆创业,到需要开发的地区和行业去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 文东茅.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 刘永君.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7(6)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04-505

  [4] 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8,(1):117-119

  [5] 孙红永.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176-177.

篇三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微时代下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cn

微时代下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作者:易麟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8期

摘 要 由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悄然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改变,而作为社会未来主导的年轻群体也面临着前人所没有的巨大挑战。在这样每个人都能发言,每个人都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下,新媒体对我们国家、社会、青少年、舆论环境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信息碎片化的社会背景下,怎样帮助青年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呢?学生组织是否有着更好的运行模式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数位有着丰富新媒体经验的校园媒体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并进行了全校范围的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新媒体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微时代;新媒体;大学生;信息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15-02

1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令人咋舌。据腾讯新闻报道,2012年3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量为7150万,到了2013年12月这个数字涨到了1.291亿,平均每月新增274万月活跃用户,而其中的大部分便是学生。据我们问卷调查的统计,40%的受访同学每天使用手机达二到四小时,73.4%的受访同学使用了手机的网络社交应用。新媒体几乎进入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新媒体具体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1.1 信息碎片化导致深度阅读的缺失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发生了质的提升,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成百上千的信息,这放在十年前是几乎不能想象的。但在信息以以往难以想象的速度与广度传播的时候,通过新媒体传播给我们的“过量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方式。资深媒体人现华大青年新媒体部竹马实验室实验师戴赟认为,过量的碎片化信息很可能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缺失。

戴赟表示,微时代下的新媒体给信息传播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如果说在传统媒体当道时的信息传播是“教堂式”的“一个人讲余下人听的”模式的话,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便是“杂市式”的“每个人都在讲每个人都在听的”模式。当戴赟谈到在华大青年新媒体部门负责新媒体管理这么长时间里最大的感受的时候,便提到了在新媒体当道的现在,每一个人都能作为信息传播源,每一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固然是很好的,但却使网络上的信息量呈指数式的增长。

篇四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

篇五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价值旨归

龙源期刊网 .cn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价值旨归

作者:张静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7期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3G手机的不断普及,人们逐渐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应具备自信自觉的意识、积极实践的能力、独立创新的精神和关怀世界的勇气,这是“微时代”大学生社会感的内涵,其价值旨归在于塑造大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聚集正能量,并敦促大学生追逐有意义的人生。

【关键词】微时代;社会责任感;内涵;价值旨归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微信”用户数已超过5亿,手机网民规模也达到5亿。这一数据说明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3G手机的不断普及,人们逐渐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连带着的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微时代”人们应该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微时代”人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这一崭新时代的到来,衍生出的一系列与“微”字相关的词汇,如“微博”、“微信”、“微民”、“微力量”、“微电影”、“微公益”等等。微时代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看似短小,却很精练,目的是让人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内容颇丰,影响之深,受众之广,都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用之下,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当然,“微时代”存在的一定的表达方式的缺陷,不容忽视。

二、“微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

责任感是主体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支配着主体的行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仅对自己,还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显现出关怀和义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代中国人伟大而神圣的使命,而一个民族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并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在不同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也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关注时代发展的动向,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新的含义。

篇六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龙源期刊网 .cn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赛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35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网络使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微信等新的互联网运用方式应运而生。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巨大,如何在微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都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微信是一款新兴的即时通讯应用软件,具有内容丰富性、操作便利性以及交流实效性等特征,一经推出就迅速受到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常使用的聊天软件之一。微信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友等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蕴含极大的隐患。微信软件的使用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的注册和登录微信,在微信平台上自由的发布各种消息,各种虚假的、反动的、情色的信息充斥于微信平台。而且微信具有“摇一摇”、“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为大学生交友提供了便利,但社会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大学生容易交往到一些素质较差的人员,对大学生的财产和人生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微信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来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时代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调查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微信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为了清楚的了解微信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几个特点: 一是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较高、人数较多。调查来看,在微信刚一推出的2011年,很多大学生就开始使用微信,到目前为止,开通微信的大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95%,这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息息相关。在剩下5%的人群中,几乎都知道和了解微信,只是因为手机不支持微信功能,所以没开通。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每天至少登录5次以上、阅览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80%。可见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存在。【微时代大学生精神】【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二是与熟人沟通是微信使用的主要方式。调查来看,尽管很多大学生都知道微信“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交友途径,但大学生超过80%的微信好友都来自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可见微信在大学生中具有熟人交际的主导型。

篇七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微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道德教育的途径

龙源期刊网 .cn

微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道德教育的途径

作者:聂涛

【微时代大学生精神】

来源:《学园》2014年第29期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微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微思维”的影响而呈现出非理性化、碎片化、个体化等特点,这与道德教育所要求的理性、批判性、高尚性、深刻性和超功利性是相悖的。思维微化给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带来了诸多困境,给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增添了不少困难。

【关键词】微时代 微思维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9-0050-02

人们在进入微时代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微化,呈现出短小精练、俏皮新潮、轻松随便和功利恶俗等特点,这与道德教育所要求的理性、批判性、高尚性、深刻性和超功利性是相悖的。思维微化给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带来了诸多困境,使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倍加困难而又任重而道远。

一 微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是微时代的主力军,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他们受到“微思维”的影响也最为深远,与过去教育过程中单一现实实践形态中的大学生相比,微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深刻而鲜明的时代烙印,给微时代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1.微思维的率性、非理性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人类的认识是由感性和理性组成的,情感是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当情感过分膨胀,失去理性的控制,精神必然会出现偏激以及强烈的波动。微思维因其表达方式的随意性使得它所产生的信息没有经过全方位的思索和充分的论证,使得人们往往依据感觉对事物做出是非判断,网络上“绯闻”“谣言”往往得到爆炒即是这种思维的表现。大学生处在一个思想尚未定型、好奇心强烈的阶段,很容易受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如今大学校园各种思潮汇聚,使得大学生们产生偏激盲目的观点,对事物的复杂性和全面性缺少认识,导致其价值判断的混乱。

2.微思维的多变性、碎片化制约了大学生的理论创造力

微思维的快速和多变往往使大学生不得不时时面对新生事物,甚至在还未来得及对新生事物细细品味,它已经成为过时的东西。由此使得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越来越感兴趣,而却来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偷偷告诉你什么生意最赚钱,不容错过...
  • 农民如何致富 农民怎么致富
  • 大学生如何创业 大学生如何创业赚钱
  • 毕业季商机介绍
  • 养殖商机 养殖业商机
  • 青年创业合作社点燃青春起航梦
  • 年轻人做什么赚钱
  • 台湾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