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一: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大汇编:专题23 小说阅读、课内现代文阅读:52个试题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大汇编

小说阅读、课内现代文阅读

(一)小说阅读:27个试题

1(包头市·2014)(二)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①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②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③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④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⑤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走进学校。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了进去。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谢谢老师!”

⑥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收到了捐助?而老师清楚地记得,报上去的名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

⑦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⑧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投向他。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腰板挺得笔直。他从来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⑨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听得都非常认真。

⑩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的身后,走出学校。这是他难得一次没有早退,按时放学。

⑾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捣蛋。

⑿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言。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红色……

⒀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⒁他拿出了一沓信。“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我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我

上学,直到我上大学。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⒂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也想不明白。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⒃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庆贺。班主任老师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⒄资助人一脸不解,你们的推荐表上写的是优秀学生啊!资助人正好带来了最初的那张推荐表。

⒅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写着许光军,那是另一名学生。而他的名字叫许辉。(14分)

《北京晚报》2010年11月17日

12.文章开篇点出“他是一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从全文看这样写的用意何在?(3分)

13.认真阅读本文,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节。(3分)他是一个问题孩子→→→→谜底揭开

14.你怎样理解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中“荣誉”一词的含义及作用?(3分)

15.文章描写了主人公受助后的一系列变化,这样写有何意义?(3分)

1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主人公“命运拐弯”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二)(14分)

12.(3分)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使情节有起伏,使故事发人深省。

13.(3分)学校上报受助名单他得到了捐助受助后他发生了转变

14.(3分)说明学校和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肯定;突出“荣誉”对后进生的巨大激励作用{揭

示出本文主人公转变的原因。

2(毕节地区·2014)(四)阅读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回答(21-24题)(13分)

让儿子独立一回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望了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才能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地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就去长征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吗,你爹妈送你到海边了?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票,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上帝的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中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回彻底过了下独立的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答:

22.文段中画线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1分)表现了“妻子”的什么思想性格?(2分)答:

23.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答:

24.小说围绕“儿子”的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观。(4分)答:

答案:暂无。

3(成都市·2014)(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8~11题。(18分)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

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8.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3分)答:

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答:

lO.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答: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答:

答案:(二)(18分)

8.(3分)“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每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

(1)(2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极强贬义色彩的词语(2分),形象描绘出搭车“青年”在司机的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1分),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1分)。(意思相近即可)

10.(4分)

参考示例1: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而细节的交待又和前面相照应,使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参考示例2: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真相后心里的不安和愧疚,更引起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赏析角度正确计2分,分析恰当计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1.(5分)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2分)

看法:(3分)

参考示例: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农夫和蛇”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主题归纳正确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结合现实谈看法计3分,言之成理即可)

4(恩施州·2014)(一)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一枚大头针

汪志

①陈刚是一家私营脱水蔬菜厂的老板,公司80%以上的产品出口。这天,他接到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紧急电话,说有一个外商准备在全市的私营脱水蔬菜厂中选择一家重点投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二:2015年中考小说和散文汇编真题(一)

散文 与小说 (四)(17分)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 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7分)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 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 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

删改)

(一)燃烧的木棉(8分)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 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

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 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 2015年3月28日)

12.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1分)

13.简略分析下边这句话中 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来源:学科网ZXXK]

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14.文章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

15.简略说说木棉花可贵的精神及其给我们的人生启迪。(2分)

四、(33分)

(一)(8分)

12.(1分)对木棉花的赞美和喜爱(意对即可)

13.(2分)①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木棉花的灿烂热烈、无拘无束。②贬词褒用,流露出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每点1分,意对即可)[来源:学,科,网]

14.(3分)①增加散文的文学色彩 ②进一步突出木棉花的灿烂、美丽,表达出对木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答出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意对即可)

15.(2分)①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②我们应当像木棉花一样,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无悔人生。(每点1分,意对即可)

(二)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 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 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三:2015年各省区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

2015年各省区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

2015北京卷

(二)阅读《超级智能住宅》,完成18—20题。(共11分)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我需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啊,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嚓”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有删改)

18.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词语。(2分) ....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

为 ① ;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② 。

19.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4分)

20.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小说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8.①固执任性 ②蛮横无理

19.选取对话:“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任意摆布我们。”此处对话的作用:体现了男主人设计房子的初衷、房子最初对主人的态度,又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暗示了下文中房子会对主人做出的种种“造反行为”,最初为了照顾主人建造的房子,在只能简单僵化地理解“照顾”,却完全不理解主人的感情,,分不清“主仆”的界限,就会出现这种任意摆布主人的“行为“。此处是对文中房子行为的良好诠释。学科网

20.小说主题: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你的问题: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面对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请结合生活详细阐述你的观点。你的理由:本文主题人工智能能毁灭人类,其实质在于引发读者思考:原来为服务我们而发明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反而成为人类的敌人?在我们发明高新技术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它的危害发及控制危害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这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此题在考查原文主题的同时,还需要将科幻回归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影射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小说表现生活现实的体裁特点,一举多得。

2015重庆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炸 豆

阿 慧 [1]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2]

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⑴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3.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1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15.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16.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7.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3.(4分)

(1)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

(2)小姐妹被斜尖扎破脚板

(每空2分)

14.(4分)(每小题2分)

(1)“黏稠的梦”在句中指农人们渴望黄豆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

(2)“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15.(4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修辞2分,形状和情态1分,喜悦之情1分)

16.(4分)[来源:学.科.网]

①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 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四: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小说散文阅读

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

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

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 ○“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

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⑫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

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

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

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常州

11. (3分)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

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

艺高于画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

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

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答: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

答: 镇江

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

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

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

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五: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小说散文阅读

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

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

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 ○“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

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⑫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

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

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

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常州

11. (3分)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

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

艺高于画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

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

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答: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

答: 镇江

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

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

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

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六:2015年中考阅读汇编—小说、散文

2015年中考阅读汇编

—小说、散文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臵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摺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

(3分)

14. 第⑫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分析

)(3分

)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分析:11. (3分)【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

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

分)

分析: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文章的结束句,要从揭示文章主旨的角度去理解。

2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赏析。首先,从文字本身‚河床开始回忆河流‛进行分析,运用了拟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最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七:2015年中考复习专题2——小说阅读(无答案)

2015年中考复习专题

考点集训2 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1

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我想,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

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到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8字以内)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习题。

丑 兵 莫 言

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了几个山东籍新战士,丑兵王三社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_

长得丑,就老老实实的,少出点风头吧,他偏不,他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口齿又不大清楚,常常将我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我在他嘴里就成了 ‚狗‛排长。

不久,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让我们排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我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就在我指指划划地做‚战前动员‛时, 丑兵回来了。一进门就嚷:‚‘狗’排长,要出公差吗? ‛他这一嚷破坏了我的兴致,我便气忿忿地说:‚什么狗排长,猫排长,你咋呼什么!‛他的嗓门立时压低了八度,‚排长,要出公差吗?我也算一个。‛我随口揶揄他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

这些话引得在一旁的战士们哈哈大笑。 和丑兵一起入伍的小豆子也接着我的话 茬说: ‚老卡(他们称丑兵为卡西莫多)你呀,还是敲钟去吧!‛ 2.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战士们又是一阵大笑。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慢慢地退出门去。

后来,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报告,到生产组喂猪去了。

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工作。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到白热化程度,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3.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请举出其中一处作简要分析。

动员大会之后,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人还咬破

指头写了血书。 全连唯有丑兵没写请战书。说实话,我很恼火。

晚上,支委会正式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会开到半截,丑兵闯了进来。

指导员疑惑地笑着问:‚王三社同志,你?‛

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想上前线。我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我也是

2

个人,中国青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

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房子走去——他单独睡在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小屋里还亮着灯, 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我说:‚小王,咱们就要分手了,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千万别憋在肚子里。‛

他沉吟了半晌:‚副连长,我这次是抱着拼将一死的决心的,不打出个样子来,我不活着回来。

‚我不敢指望人们喜欢我,也不敢指望人们不讨厌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皆有之。谁也不能扭转这个规律,就像我的丑也不能改变一样。但是,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小豆子他们叫我卡西莫多,开始我认为是受了侮辱,渐渐地我就引以为荣了……

‚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他从被子下拿出厚厚一叠手稿,把手稿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一支悠扬的歌子唱起来,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副连长,我就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给处理吧……‛ 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 几个月后,和丑兵一块上去的战友纷纷来了信,但丑兵和小豆子却杳无音讯。

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很重视,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写道:……我和三社并肩搜索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就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感觉到被人背着慢慢向前爬行。我大声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

3

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前的誓言。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也一阵阵痉挛。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2)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

2.小说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丑兵,找出2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请探究“人生课”在全文中的深刻意蕴。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八: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

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

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 ○“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

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⑫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

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

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

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常州

11. (3分)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

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

艺高于画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

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

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答: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

答: 镇江

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

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

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

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九:2015中考小说阅读专题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汇编篇十: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汇编—现代文阅读(一)

2015年全国中考试题汇编(一)

—现代文阅读

从前的雪 (贵州 遵义)

①雪是冬天特意赠给乡村的礼物。

②那时我还小。雪下得像呢绒大衣一样厚,肥嘟嘟的,披在村庄和田野的身上。我们穿着小胶鞋,像野兔一样在野地里追逐着,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四野苍茫,偶有几棵鲜绿的油菜被我们的笑声吸引,露出半边娇憨的脸,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活泼的“入侵者”。雪球满天飞,笑语四处溅,身上淌着汗,衣上沾着雪,在袅袅的炊烟和大人们悠长的呼唤声里,我们喘着气红着脸带着快意回家。

③午后,外婆从灶膛里掏出燃着火烬的草木灰盛在陶瓷盆里,盆上担把火钳,一个简易的火盆就做成了。她抱着我坐在摇椅上,我把脚摆放在火钳上,盆里的火暖烘烘地烤着,时光惬意地绽在外婆皱得像一瓣菊花的脸上。

④远远的河沿上,雪花一片片落入芦苇丛中,无影无踪。有时候,我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扒开密密的芦苇,只找到几只出神的麻雀。它们站在高高的苇梢上,小眼珠滴溜溜地转,也许在考虑着,不要上那支着木棒的竹筛下几粒稻谷的当。

⑤捕鸟我是不感兴趣的,钓鱼却很是喜欢。砍根竹子,系上钓丝,穿上鱼饵,坐在树墩上钓鱼,看一片片雪花落在水面融化掉。有时水结冰了,就敲出一块窟窿放下钓丝,耐心地守候着。可冬天的鱼显然是聪明而冷静的,半天的工夫我常常是两手空空。那些夏天常被我折来做伞的荷如今都举着瘦枝,托着点雪,我敢肯定它们一定藏着许多玲珑的秘密。雪悄悄地飘,鸟儿和芦苇静静地听,我安坐一角,颇有几分遗世独立的况味。虽然那时候,我还不会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⑥乡村的雪夜,粗犷而温情。那些低矮的茅屋里,常常弥漫出浓烈的酒香。灶膛里的火映着女人红彤彤的脸庞,她们拢一拢额头散乱的发,大声地和喝着酒的男人说着话。男人翘着腿悠闲地坐在桌边,有时会夹一口菜塞在旁边玩耍的孩子嘴里,孩子受宠若惊,暂停住嬉闹的喧哗。雪让冬夜变得如此温馨,酒香化在雪花里,酝酿着一年的希望。这些酒香也莫名地熏陶了我,让我在离开村庄的有雪的夜晚,总产生想饮一杯的情愫。

⑦在城市的雪夜,独自小酌,常常迷离。童年就像一场雪,融化在故乡的杯中,只一举杯,就醉倒在那份晶莹和醇香里。

⑧那些低矮的茅屋,穿越时空,依然踏实稳妥地立在尘世的风雪中。身边的这片高楼大厦,不是我的土地。我的土地上有水,有鼓荡起层层芦苇的绿意的水,有鱼虾搅动着蓝天云影的水,有鸟儿驮着悠长的炊烟停息在残荷的枝头,有我自由游弋的身躯。

⑨在落雪的时候,我渴望能回到从前的土地上,打个滚,流次泪,再笑着站起……

(摘自《环湖晨刊》,有改动)

1、文章围绕“从前的雪”追忆了哪些内容?(至少写出三个方面)(3分)

1

2、作者写了“乡村雪夜”后为何又写到了“城市雪夜”?(3分)

3、第五段中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4、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分)

那些夏天常被我折来做伞的荷如今都举着瘦枝,托着点雪,我敢肯定它们一定藏着许多玲珑的秘密。

逍遥游 聂鑫森(德州市)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 李传鹏输入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

2

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 李传鹏输入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

3

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1、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

2、陶淘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3、欣赏文中加横线句子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4

、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他的读书治学密不可分,联系你的读书经验,简要谈谈读书对你的影响。

消失的故乡 谢冕(福建 福州)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4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 李传鹏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2、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4分)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

3、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2分)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3分)

5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