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2    阅读: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一)
从高考试题浅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

从高考试题浅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

2007年以来的历史高考题,都是新材料、新情境试题。其中历史材料题解题基本步骤和方法有何规律?我以“近年各地高考文综卷”非选择题一部分示例:

一、从设问角度

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我们既要注意在平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1.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题目要求做了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因此我们只能从题目的限定角度“经济”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2.题目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08山东高考T27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实践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

3.根据题目的“求答中心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类(背景、条件):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类(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的影响;

作用类: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类(趋势):由„„到„„;越来越„„等

启示类 (注:学生容易将其与概括类和说明类的题混淆)

[题型特点]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来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特点如下:

(1)它体现了历史的借鉴教育功能

(2)“启示”类问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性

(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

(4)答案的主观性、开放性和多元化

(5)阅卷标准的多元化

[应试技巧]: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是“读”。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第二是“找”。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二是找出教材中对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基本知识,并分析产生这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原因。第三“提”。这就是根据前面所找出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这是解答好“启示”的落脚点。

4. “答题方式语”: 如列举、概括、比较、分析、论证等

(1)概括、归纳类

题型特点:这类题考察学生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应试技巧:如果材料中有中心句,可以采用,但不得照抄原文;如果材料中没有中心句,学生必须概括其大意,若与教材有联系,最好有教材语言和历史语言作答。

(2)分析原因、影响、作用等类

(3)比较类

[题型特点]

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

[应试技巧]:此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背景、原因、目的、条件、过程、内容、方式、概况、评价、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局限等

[语言形式]:答题要领:“相同:两者都„„;不同:它是„„而它是„„;

(4)论证类

①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在“看待、认识、看法、评价”一种历史现象时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认识,既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局限。

②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认识,既要看到一种历史人物的功,又要看到一种历史人物的过。还要注意阶级分析法,即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③对观点的论证和评价

一种情况是先要对观点进行判断或选择一个观点,然后论证;

另一种情况是直接论证观点

作答方法:

① 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判断)

② 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④“评述”“评析”

“评述”“评析”类型与评价题不一样

例题:1、(2007年重庆高考文综试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注:这两个小问都属于叙述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注:属于分析原因类)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注:这个小问属于概括、归纳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4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4分)(注:这两个小问都属于分析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注:这个小问属于概括、归纳类)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注:这个小问属于分析类)

2.(2011年四川卷37题)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11分)

①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2分)

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3分)

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4分)

第四,总体评价。(2分)【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②评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二.从材料类型角度

1、文字型

解题步骤和思路

解读材料(语文阅读分析法。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份。引言,材料出处。括号-注释; 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看;透过表面语言,深入认识) 找出各层意思与设问问题相近的。对挑出的层意要进行处理,不能把原文抄成答案。考试考查学生的能力就在于此。 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根据材料获取历史信息,注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案例示例:例1(2011年四川卷37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致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4分)

2、表格型

解题的一般思路是:

(1)注意表和分栏的名称;数据的变化(注意动态词的使用); 横要看+纵也看 整体+局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数据变化的深层信息,由表及里

案例示例:例1(2004年高考上海卷第29题)1607年,100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启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一种崭新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加速度的变化。

(1) 在这160年间,美国人口构成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4分)

(2) 这种变化趋势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案例示2(2009年川卷39题):材料三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

案例示例3::2.(2007上海历史 35.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 (2分)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

为何增加不多? (1分)

(4)近代以来中国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 (2分)

案例示例(2006年川卷37题)3:图8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4)图8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4分)

3、图片型

解题方法:

(1)文物图片,显性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

图案即可。隐性信息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例: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把图片想象成真正的文物);或者结合时代特征挖掘深层信息。

(2)多幅图片要把握图片之间的联系

(3)历史地图,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 ,地图中所有文字提示。

案例示例1(材料图片型) 材料二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案例示例:37.(32分)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表(6分)

1)主题: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

小问题的答案来源:材料二的表2.关键词:“变化”,(思

考如何回答变化,回答变化一般有哪些语言?)

第2小问:的答案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加所学知识。关

键词:变化的主要原因。(思考:一般应该如何回答:变化的主要原因=前和后的原因都需要说,其中

无)

答:先答材料(第2小问材料本身没有回答原因)后“所学知识”=答案。注意前和后的原因都需要说,其中后来的原因是主要得分点。

答案: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3分)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2分)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2分)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2分)

材料三: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

1、答案来源

3、关键词:

(1) 概述(如何答?---不能照抄材料)

(2) 建国后(时间)找材料中1949年后

(3) 结合所学知识

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3分)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分)(老师提醒:回答目的的答案来源是什么?)

三、总结提升

第一步:审。特别注意用替换法,将题目中的问题按题目要求一步步替换为常用语言

(一)审题要规范:“五审”(审清题问和材料,明确考查要求,获取并解读有效信息)

1. 一审“答案来源”,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

第一““根据材料„„,指出(或概括、归纳等)„”:答案来自材料,概括归纳材料;

这类题型在高考中是经常出现,注意做到材料要全面分析、划分层次;几个分号、句号、删节号等; 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确实无法归纳的也可以)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一般要联系教材来理解材料,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归纳材料要力求完整准确以免失分。

第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材料”+“知识储备仓库”中取答案

第三 “综合以上材料„„请论述(证)„„或谈认识、体会等”

2. 二审“答题方式语”: 如列举、概括、比较、分析、论证等。明确答题方式语有几个,要回答几个问;

3. 三审“答题限定语”明确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领域、角度等。

例举 文综考试T27第一问:结合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广泛盛行的政治经济根源。对这一问题大家容易忽视限定词:

限定一:时间:19世纪上半期;

限定二:地点:英国(联系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相关历史史实)

限定三:答题角度:一是政治根源,二是经济根源(如只从一个角度回答将至少失分一半以上)

4.四审“求答中心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5.五审“分值”: 审题要注意看赋分:依据赋分的大小判断答题要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第二步:读(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以能够回答问题为读懂的标志。)注意①分类型,如文字、表格、地图、漫画、文物等等;然后按类型的一般要求回答②材料分层:先后从材料、段落、符号(特别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特殊文字(如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等

(一)读材料要规范: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引言(题引)。

文综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例举1:《2009届烟台高三第六次文综试卷》T27: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这道题即一民生问题为立意,考查古今中外历史上解决民生的相关问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思考的方向应当朝向相关的民生内容。

2、带着问题读材料正文:

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二)
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问答题是高考主要题型之一,其能力要求高,是考生最容易失分的一种题型。问答题的题型多样,角度多变,既考查考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又综合考查各种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材料的阐释和处理能力。

(一)历史问答题的基本结构

历史问答题由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和提示语组成。限定项是该题对中心项在时间空间上的界定。中心项是就该题的属性及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国际关系格局等答题内容的对象所做的界定。求答项即是设问项。提示语是答题的方式。

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限 定 项 中 心 项 求答项

限定项 求答项

答案: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步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对其自身地位的评价)它是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热血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能力,综合归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回答第一问的关键是理清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并划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致可按兴起、初步发展、迅速发展、衰退来划分。然后结合相关社会背景分析兴衰过程。社会背景即与兴衰有关的条件、原因,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考虑。第二问难度较大,主要是对历史地位这一概念的认识,既要分析其自其自向特点,也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二)历史问答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

第一步:审题:解答问答题关键一步是审题。审题不正确就会偏题。审题一要审题目中的限定项,确定该题的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等;二要审题中的中心项,确定该题答题内容的对象;三要审题型,确定用什么方法解题;四要审求答项,

明白问什么。如果是材料型问答题还要审材料中的观点。第二步:教材和学科知识定位。确定该题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当于材料中的哪些章节内容。第三步:根据提问对象列提纲,抓住关键点;第四步:筛选要点,史实结合,对题作答。并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理论分析等。

举例:审题答题训练 ::试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要措施及其根据和意义。

审题:限定项: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初。提示项:试述,是简述题。中心项:我国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求答项:政策、主要措施及其根据和意义。

教材学科知识定位:中近史下册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列出提纲和关键点: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政策„„,措施: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中:一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发生的国营经济(这是对官僚资本的,排除),二是稳定物价,是打击投机商人(是私人资本主义中的违法分子),三是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农村土地改革政策中保存富农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政策有什么关系?这一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运动的阻力,也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所以要答出这一点难度较大。至要根据和意义反而比较容易。

答案:政策: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措施: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打击投机倒把。根据: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全国经济的60%以上。意义:促进了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时要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形势进行思考。首先,要明确我国政府的政策。然后,要从党恢复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措施中概括提练出有关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三项主要措施及其依据。最后,从对财政经济的恢复发展分析肯定其积极意义。

(三)、历史答题的基本类型

高考历史试题的历史问答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从形式来分有普通文字型和材料图表型。从答题要求来看,可分为叙述型、分析型、论证型、比较型、综合型等五类。

(四)、各类历史问答题解题思路和技巧

1、叙述型问答题

题型特征:它要求考生归纳和综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主要内容等,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

例: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经济的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并概括指出,他们为社会主义过渡准

备了什么条件。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难度不大,首先确定时间空间的限定,明确中心项,然后教材定位,最后要求考生就有关事件过程、人物活动等进行梳理概括、进行分层次叙述。要点明确叙述完整、表达正确即可。

答案:(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全国大陆解放和统一,镇压反革命运动完成,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政治条件。(2)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后,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全国财政实现统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力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经济条件

2、分析型问答题

题型特征:他要求考生就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现象、影响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深入分析、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联系。题目提示语常有“分析、试析、简析”等。

例如: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得到很大发展,试从经济、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和技巧:第一步,确定题目的中心项和求答项;第二步,把握中心项与求答项的内在联系;第三步,运用有关原理和观点析解中心项进行分析;第四步,列提纲要点进行阐述。

答案: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方,泉州等海外贸易港口繁荣;制瓷业、丝织业发达,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提供了丰富的海外贸易产品;国内商业活跃。科技方面: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广泛使用。

3.论证型问答题

题型特征:他要求考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证明某一结论的正确性、合理性或形成新的观点结论。这类题目有很强的开放型,有效的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简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答案: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了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展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解析:本题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有争议的评价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能力。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教学重点,对于考生而言并不困难;;况且,在该题评分说明中允许考生各抒己见,主要有理有据即可,并不是强求一律以参考答案为依据,解题关键是首先要确定好观点,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和消极方面进行论述;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论证观点,做到史论结合。

4、比较型问答题

题型特征:比较型问答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客体进行比较。比较型问答题,有类比题、对比题、比较相同点和比较不同点三大类。这类比较题难度较大,有效的考查考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例:当中找出有效信息;其次对这两个事件必须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在这两个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比较。维新派认为导致民族危亡是由于自身的落后衰败造成的,义和团虽看到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引起的,但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评价。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讲“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一份揭贴则讲“神助拳,义和团,指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辈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就升平。”

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的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务才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察考和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材料综合概括、分析比较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主张和对它们的评价。解题关键首先要从事件所提供材料价。资产阶级既有其进步性,又有其局限性;农民阶级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是不可取的。

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从命题设问以及答案编制来看,该题呈现出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合流的趋势。这种问答题解题分以下三步:第一步,要审明题意,理清解题思路,加强答题针对性;第二步,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把握该题所要求比较的内容;第三步,考生要列出比较点,回归教材,在教材中就有关比较点列出史家,然后据比较点进行对比阐述,提炼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分以下三步:第一步,审题目要求,确定自己选取的观点。第二步,回归教材,从教材上 索有关观点的论据,对教材的 索应有关这一部分内容的全部及前后相关章节内容,全方位审视这部分内容,采拮与题目有关的内容。第三步,把 索来的素材分类编排,进行论证。如:从原因背景目的看,从内容、方法看,从产生的影响看等方面论证你的观点。这样使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有论有据,论证严密。

5、综合型问答题

题型特征:这类题目是最常见的,他往往是叙述证论、读图分析、比较、评析等几种类型重合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可能是材料、图表、混合型题目。这类题目在近两年综合能力测试中最常见,他不仅是学科内的综合,设问的综合,也是跨学科综合的最佳题型。这类题目的特点,题干简明扼要,信息量大,设问小题化,跨度大

例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 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本题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参考答案: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 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 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 ,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 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清题意,把握题目中时间概念涉及的事件覆盖了哪些朝代,国家或地区。第二,弄清求答内容涉及的是背景、内容、影响,或者是政治、经济、民族、国防关系、思想科技文化等哪一方面或哪几个方面。第三,明确该题解题要求是属于比较、分析、论证、叙述等。第四,回归教材,纵向或横向的梳理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进行整理答案。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三)
高中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一、 粗审材料

拿到试题后,快速粗看材料,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明确材料指向的是哪个知识板块。

二、 审准设问

首先,审出问题的条件限制词语:即解题的范围。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 “根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a跟材料b”“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作答时则要紧扣材料。

2、 注意问题中的形容词。

其次,审出问题的中心词:即解题的对象或内容,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比如问题“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中心词即为“根本原因”,那你就知道应该怎么作答了吧

最后,审分值:注意问题后面的分值,一般“分值大,答案详尽一点;分值小,答案简略一点”,切不可因问题正是自己擅长的便进行长篇大论的分析(按要点给分)。

三、 二审材料,这一步主要做到两点:

1、 审材料出处,即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特别是材料末尾下划线后紧跟着的书

名号:例如——1914年袁世凯《祭孔令》,便可得出人物、事件、时间等有效

信息。

2、 划中心词和中心句,提炼材料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一般中心句置于材料的开头

或是结尾;而中心词的则主要与课本结合起来,即自己平时经常在课本、习题、

试卷中碰到的词语,往往就为材料的中心词;根据中心句和中心词确定材料的

中心思想。这一步尤为关键,同学们只要在平时多加强训练,火眼金睛,指日

可待。

四、 三审材料:

带着审准的问题再仔细好审材料,一一对应好每一个问题的材料所在,开始给

出答案的雏形,即可在草稿本上列出答案的小提纲,把握答案的大方向,防止

在正式作答时出现偏误。

五、 组织答案:

指导思想——材料第一,教材第二(即答题时紧扣材料,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根据自己所划的条件限制词和中心词进行作答)。作答主要分三步

1、 按问按分列,答好第一问,分多详写,分少简写。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

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

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同时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2、 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全面性。即对于“评价”“启示”“说明”“经

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

面展开叙述或分析,当然对于共产党这种总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一般只出

示它好的一面; 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

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

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

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3、 语言要精简,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

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

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

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

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不管面对多难的试题,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同学们一定要有相信自己的霸气!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四)
2016高考备考: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详解

中小学在线1对1 咨询电话:4000-176-333

2016高考备考: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详解

距离2016年高考还有301天:高中高考都是不容易的,把同学们自己认为容易的题目百分之百做对;把每个简单的知识点掌握;把学习中的错题知识点弄懂。下面三好网小编整理出了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详解合集。。方便大家保存随时查看!平时做题也方便多了!

一、材料解析题的考查目的

材料解析题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课本

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1、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

2

第一类、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这

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历史范畴。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例1:

董仲舒。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2分)

(2)从时代背景方面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差异的原因。(4分)

(3)试从客观作用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4分)

答案:

(1)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二:君主是天下大害。

中小学在线1对1 咨询电话:4000-176-333

(2)董仲舒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

(3)董仲舒的观点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黄宗羲的观点在继承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例2: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 ——— 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年)

什么重要的道理。

[解析] 是19世纪80、90基本情况:

(1) 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业;

(2) 经济效益差;

(3) 受到日本纸的竞争;

(4)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 经营困难,濒于停业。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材料。(读)

第一遍粗读

第二遍细读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阅读、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

1、题目“四语”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其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中小学在线1对1 咨询电话:4000-176-333

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

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第39题的题干:

“根据材料一、二(提示语),概括两汉时期(限制语)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干语)主要变化(答案语)。”“结合所学知识(提示语),指出材料三中(限制语)仓慈的做法(主干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语)。”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扣本:课本里有

超本:课本里没有,材料里有。

(二)、领会命题意图。(思)

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1、思考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思考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

3、思考设问间的关系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因此要考虑材料间的关系。其中,材料与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变换。考生就要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明确为什么会变,变成怎样,变产生什么影响,怎样评价它的变化。

(三)、组织答案(写)

1、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坚持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

3、答好第一问。

中小学在线1对1 咨询电话:4000-176-333

4、、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盲目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首先要肯定它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或落后性。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5、、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 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无产阶级可否使用“局限性”一词?

6、如何组织答案?

1) 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来回答。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例3: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决议

回答:

① 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问题都是

例4: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9题:

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征收)其余利,且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

在摘录材料时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整段抄写材料,只能摘录与问题有关的词句;第二,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不许摘抄原文”,可以变通一下,将要摘录的句子换一种句式表述出来,关键词不变;第三,若材料是文言文,摘录时一定要用白话文表述。

中小学在线1对1 咨询电话:4000-176-333

当然,要得高分,仅仅摘录材料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

2)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如以下材料:【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把“二十一条”当面递交袁(世凯)。他说:“日本政府向大总统表示诚意,希望中日悬案能够早日解决。同时也是大总统向日本表示善意的一个良好机会。中日悬案解决,中日两国的亲善关系加强,日本政府希望贵大总统高升一步。在商谈中,请贵大总统严守秘密。”“如果大总统现在接受这些条件,日本人民将深信大总统的感情是友好的,而且日本政府以后可能对大总统提供帮助。”

回答:日本为何在1915年初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实质是什么?? 的态度等问题在教材中就有讲述,从教材可直接得出答案。

3)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提炼后,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组织答案进行回答。

如以下材料:

19世纪的上半期)期间处于压倒地位,1850

1980》

回答:据材料分析英国工业在19

供的有效信息试的典型代表。

7、写答案做到“四化”

,即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标题化。

段落化

要点化序号化:1)、(2)、(3)或A、

、C,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这样

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四、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五、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历史学科解答综合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五)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的几点认识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的几点认识

学科:历史 作者:陈战国 单位:法门高中 电话13892465662 关键词: 历史选择题 解题思路 高考考点 排除法 摘要:历史选择题成为制约高考文总成绩一大障碍,因而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高考考点,并仔细读懂题意和排除法多种方法并用最终找出正确选项。从而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近几年是随着高考历史题难度的增加和对学生历史做题能力的要求提高,导致历史学科成绩下降,相比之下历史在文综得分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客观题得分太低,因为二卷材料题差别不会太大,因此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有“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这样的说法。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现在结合自己对高考试题的认识和解法谈谈自己对高考选择题解题思路的几点认识。

一.每道题都会有突破口,再难的题目都有,做题和破案有很多相似之处,总会留下线索和细节,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仔细,和信心。一定会做正确。做任何一道题首先心态要好,难的不要慌张,简单的不要高兴。要做到宠辱不惊,心态平和。即使做不出来也不要影响做下面试题的心情。

二.先根据考点判断,读题过程中看出这个题要考你什么知识,出题人的意图想考哪个高考的考点,然后迅速联系课本,联系考点,然后根据选项就可以直接判断出来。

例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此题考查的考点就是西葡两国率先实现中央集权,封建王室权力较大。因此根据选项直接判断A。

例如(2014山东卷13)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此题考查的考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而可以根据四个选项直接判断A。

三.读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节, 看懂,看清题目的要求和 所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四个选项里面找出答案。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特别是看清楚题目最后的问法。

例如(2014年全国1卷)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此题首先看时间20世纪20年代再仔细思考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看题最后的问法是能够说明现象的是 ,材料的意思是为什么在上海比例是2:1而在天津和北京的比例是5:1和6:1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来是国产电影比例小的原因是成本大,为什么成本大呢,无非是制作成本和流通税费,所以判断C。

例如(2014大纲卷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此题我们首先看时间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于亩产的认识是人的智慧和自然的潜力无穷,显然此题是在侧面折射出大跃进反映了人们急切改变落后的面貌。

四.采取排除法做题。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排除法一般尽量少用,原因在于排除法是建立在知识储备强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基础知识不好,很容易在排除的时候将正确的选项排除。

例如(2014全国二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此题可以看出规定的不是亲子权利A项排除。西晋时候私拿养子财务同样无罪说明亲情逐渐强化而非淡化故排除B宗族的利益并没有体现所以选D

例如(2014上海卷16) 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上思想体现在

A.《十二铜表法》 B. 《汉谟拉比法典》

C. 《民国民法典》 D. 《钦定宪法大纲》

此题中外法律文件。题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反对封建特权”。 《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钦定宪法大纲》是封建性质的法律。《民国民法典》是近代中国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故应选C。

例如(2014年宝鸡市一摸31)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此题根据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的历史研究方法所以A的说法错误,结合一般历史知识,可知BC说法过于绝对,因此正确答案选D

五.对于答案很相似很难排出的题,自己可以根据题意写一个答案。然后比较四个选项和自己写的选项那个比较接近。

总之:高考历史由于考察范围广,能力要求高。考查形式多样。所以选择题没有固定的做题方法,因而学生再做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知识牵移能力要强,很多时候只要是因为自己对材料分析不到位或者没有注意到材料提供的信息导致错误。做题时必须要细心仔细认真。并且不能墨守成规,事异则备变。以上五点是我自己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的看法和理解,如有不对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