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09    阅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第一篇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2004-11-01 15:51:12 社区网友推荐

郑燮(

1693——

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书画成就 郑板桥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板桥在艺术方面的独特天赋,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使他在诗、词、书、画诸方面皆旷世独立,自成一家。他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他继承并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和传统风格,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完美、更加绚烂多采的综合性艺术。 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最喜画竹、兰、石,兼画梅、松、菊等,效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春之竹、万古不移之石

,做

“千秋不变之人”,这是板桥所欣赏的“四美德”。竹、兰、石代表着作者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

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他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清代学者像传》,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板桥的书法,风格奇古,他“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褐,刻意搜求。”终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板桥体。他的书体自称“六分半书”,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加入兰、竹笔意,是多种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这种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很浓,圆润古秀,雄浑峭拔。

板桥的书法,曾被人誉为“乱石铺街”,骤然看去,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疏疏密密,不方不正;但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它是一气呵成,行款活泼自由,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别致,浑然一片玲珑,气势俱贯,妙趣横生。 板桥的印章,也生动有趣。《桐阴论画》称他“善刻印,笔力朴古”。其印章精致又别具一格。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穷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土”;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富贵非吾愿”、“郑为东道主”、“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艺术上他情愿做“青藤门下牛马走”;书体是“六分半书”。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

诗、书、画、印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历代许多知名文人、艺术家都曾尝试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郑板桥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他抓住诗、书、画、印中相通的东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的说法。“真气”指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真意”就是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趣”则是艺术创作形式上摆脱绳墨,立意标新,独创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备,堪称回味。据此“三真”,将四体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郑板桥画以有题而名贵,题亦以有画而妙趣横生。题诗跋文布局灵活变化:或以画为主,题诗为辅;或字画各半;或一反常规,题多于画,甚至一幅画中,画只占一角,而题跋倒占主导地位,被誉为著名的“郑长题”。

郑板桥三竹说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第二篇

郑板桥三竹说

郑板桥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竹说”的理论。”而“眼”“手”之间的胸中之竹,就是“言”“意”之间的“象”。但“象”也不是单纯的“象”,它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眼中的现实层面的“物象”,二是胸中的心理层面的“意象”,三是手中的符号层面的“语象”。前后二“象”都比较容易理解,只是心中之“意象”却深藏着许多的奥妙。“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郑板桥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他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清代学者像传》,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三种都是思维方面的 并不是表面的意识 竹子在他心中是一种精神 眼中之竹代表着民主精神{为什么他在乾龙的眼中是那么高尚 就是这个原因} 胸中之竹 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像竹子一样的精神{这也就是乾龙为什么特别的强调他的画好,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领导人想通过幻镜来激励自己人民} 手中之竹 指的是好好把握这种精神来为国家做贡献 我进行艺术学习已有两年了,在大学的这两年里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可以说是一次艺术实践,自己每一次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都需要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象与客观现象相结合,创作出的作品可以让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真实与艺术的境界。比如说我现在正在学习的书籍设计,它就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内涵。书籍设计中所进行的每一步设计都需要我们设计者们根据设计对象进行精心的构思与解读,设计者们设计出来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有根据的,它都体现了设计者的思想以及设计对象的本质含义,最终达到书籍设计中整体设计的创作效果。

从郑板桥的“三竹说”中我深刻体会到“艺术”这两个字的含义,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设计语言创作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在我们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的发生通常总是要完全借助于人类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产生。人类语言有许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音乐语言及现代的电影电视语言等等。艺术的发生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等艺术形态。没有语言,就没有艺术的发生基础;如果人们相互间语言不通,就不能够实现艺术的交流。从而就不能达到艺术创作的实现。艺术创作的文化产品称为艺术品。要想创作出公众喜爱的艺术品,创作者通常应该要拥有较高的语言技艺水平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应该要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应该要有较沉痛的主观缺憾和强烈的情感行为需求,应该要有较高的思想素养水平和道德情操水平及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应该要有较强的语言创新和思想创新的才智等等。以上就是我对三竹说并结合我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所产生的个人见解。

郑板桥诗词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第三篇

过绿珠坠楼故址

古往今来岁月深,季伦遗址漫登临。 绿珠楼下香魂杳,经尺珊瑚何处寻。【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芙蓉

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笋竹二首

其一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其二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吟蟹诗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 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题诗二首

其一

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 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

其二

裴相功名冠六朝,许浑身世落渔樵。 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

宦海归来诗

其一

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 春风写与平安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二

宦海归来两髩星,春风高卧竹西亭。 虽然未遂凌云志,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三

宦海归来两鬓霜,更无心绪问银黄。 惟余数年清湘竹,做得渔竿八尺长。

其四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范县诗

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 苦蒿莱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 尚有隐幽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 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寰。

题画

今日醉,明日饱,

说我情形颇颠倒。

那知腹中皆画稿。

画他一幅与太守,

太守慌了锣来了。

四旁观者多惊奇,

又说画卷画的好。

请问世人此中情,

一言反复知多少?

吁嗟乎,一日反复知多少?

题诗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题诗

黄金避我竟如仇,湖海英雄不自由。 我避黄金竟如仇,老怀豪宕得自由

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喝道诗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途进,惭愧村愚百姓心。

茶壶诗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偶题

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 今宵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题竹石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兰竹石

请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机关,字里机关。

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题鸬鹚图

鸬鹚拳足立溪边,红蓼花残九月天。 欲把霜翎斗霜色,直随孤鹤去摩天。

题猫戏蝶图

宠得闺中妇女怜,牙床绣被任他眠。 偶来花下寻蝴蝶,吉兆先期九十年。

题兰草图

一幅青山叠又高,竹枝兰叶两萧萧。 山中樵子曾相约,二月春和去结茅。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题竹枝图

新篁写得四三茎,浓淡相兼自有情。 记否读书窗纸破,萧萧夜半起秋声。

题画竹诗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画松亦是真松树,待我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有三株。【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题画竹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竹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题画竹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题画竹

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题画竹

画根竹枝插块石,不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题画竹诗翻译赏析_作者郑燮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第四篇

<题画竹诗>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郑燮。其诗词全文如下: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地区,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威势。题画竹诗翻译赏析_作者郑燮。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地挺立着和恶风斗争一千场。
[鉴赏]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挺然相斗的精神,郑燮还写过许多歌颂竹子的诗,他的名诗<竹石>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是借赞美竹子的斗争精神来表明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坚强性格的诗。

郑板桥的诗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第五篇

1、<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半盆兰蕊图>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郑板桥的诗

3、<江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4、<峭壁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题画兰>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6、<>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郑板桥的诗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7、<盆兰>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8、<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10、<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11、<游白狼山两首>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12、<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13、<渔家>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14、<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15、<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16、<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17、<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18、<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後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19、<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
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
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20、<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
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
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
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
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咏梧桐翻译赏析_作者郑板桥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第六篇

<咏梧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郑板桥。其诗词全文如下: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译文]
高大的梧桐树在暮色下能够扫动天上的寒星,拂落晓霜。咏梧桐翻译赏析_作者郑板桥。(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梧桐的高大雄伟。)为何不种在扬州,从而引来凤凰栖息。
[鉴赏]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比喻形象贴切。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相传,薛涛八九岁时,一天,她的父亲薛郧指着院子里的梧桐树,先诵了“庭除一梧桐,耸干入云中”两句,叫她完成。咏梧桐翻译赏析_作者郑板桥。她随口便续了后面两句。整首诗前两句写树身、树干,特点是“古”和“高”,写出了梧桐树的古朴苍劲,

表达志向的诗句
题画竹郑板桥翻译 第七篇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3、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表达志向的诗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语短长。——于谦<两袖清风>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表达志向的诗句。——苏轼

1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11、春宵一刻值千金,12、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戴熙<题画竹>

13、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14、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郑板桥<秋荷>

15、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汉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1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0、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过客是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2、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23、新诗句成相借问,闲来议尽共寻思。终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张籍<逢王建有赠>

2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2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6、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8、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常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离骚

29、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35、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张谓<题长安主人壁>

3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37、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洪亮吉<悯旱>

3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9、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魏源<晓窗>

40、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4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42、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

4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44、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潜<读山海经>

4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 ·文言文 2015中考真题(2016-01-09)
  • ·孔孟论学习 中考题型(2016-01-10)
  • ·《游褒禅山记》复习题(2016-01-10)
  • ·考研英语二翻译模拟题(2016-01-11)
  • ·群英会蒋干中计练习题(2016-01-11)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