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干姜守而不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26    阅读:

篇一:《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植物形态详"生姜"条。

【采集】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干姜守而不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 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名 称

中文名称:干姜中文拼音:jin yin hua拉丁学名:L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 名:白姜,均姜,干生姜。属 性

来 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药 性:热;辛;工 艺: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作 用

主治(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用 法: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干姜为常用驱风、健胃药。对消化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以降低。浸膏能抑制狗由硫酸铜引起的呕吐,服10 50%姜汁30毫升也有相同的作用。

2.对心血管及呼吸中枢: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兴奋作用。

3.抑菌: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

4.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拣净杂质。

2.切制 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

3.炮制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怠炒至发泡鼓起,在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辛、热。

【归经】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主治

1.温中逐寒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能祛脾胃寒邪,助脾胃阳气;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

2.回阳通脉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除祛里寒。如《唐本草》曰:“治风、止血,宣诸络脉,微汗。”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阴寒,风寒冷痹皆可用之。

3.消痰下气,干姜辛热。《本草丛新》曰:“燥脾湿而定呕消痰,治反胃下痢。”《日华子本草》曰:“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反胃干呕„„.”

4.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无毒,辛温散寒:如朱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气„„。”《本经》:“主胸满咳上气。”主治寒饮喘咳。干姜守而不走

5. 温经止血,干姜炮炙炒黑,已失去辛散作用且守 而不走。如《本草正》曰:“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止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

6.治痈疽初起多由于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感受毒气引起邪毒壅聚,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初期:患处突然肿胀,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高肿坚硬,重者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洪数。如《诸症辨疑》曰:“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

7.鉴别应用

①生姜性温叶辛,行于发散,又能温中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 ②干姜辛散之性已减,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

⑧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长。

④干姜与附子同用,可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古曰: “附子无姜不热。”但干姜偏温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药理作用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之功效。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干姜守而不走

干姜对应激性溃疡、吲哚美辛加乙醇性、盐酸性和结扎幽门性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干姜含芳香性挥发油,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强,从而促进胃肠的消化机能。给犬灌服生姜煎剂能使胃液分泌和游离酸分泌增加,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加强。干姜还能增强唾液分泌,加强对淀粉的消化力。干姜浸膏能抑制硫酸铜的催吐作用,但对家鸽由洋地黄,犬由阿扑吗啡诱发的呕吐无抑制作用,提示干姜镇吐作用是末梢性的。姜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是镇吐的有效成分。干姜守而不走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干姜可使离体豚鼠心房自主运动增强,其强心成分为姜酚和姜烯酮。含干姜大鼠血清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姜烯酚静脉注射,可使大鼠血压呈三相性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生姜挥发油、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姜烯酚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A)对肠系膜静脉的收缩作用。

3.抗炎

干姜的水、醚提取物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均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耳肿胀以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姜稀酮能明显抑制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肉芽增生。干姜水提物、干姜挥发油或干姜酚酸性部位,抗炎的同时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说明干姜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的。

4.镇痛干姜守而不走

干姜醚提物、水提物都有镇痛作用,能减少乙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且呈量效关系。同时还能延长小鼠热刺激反应潜伏期。

5.抗血栓

干姜水提物对ADP、胶原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延迟实验性血栓形成,姜烯酮还对家兔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和TXA2的生成有抑制作用。干姜挥发油亦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明显延长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

篇二:《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名医别录》列为中品。生姜是家喻户晓的食物和药材。《本草纲目》“可蔬,可和,可果,可药”是对其全面而精辟的概述。关于生姜的功用,历代医家和古籍的观点各有所见。《名医别录》谓其“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药性赋》曰其“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干姜《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经》曰其“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别录》谓其“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药性论》曰干姜“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生姜在《伤寒论》中用到39次,其中两次分别在理中丸和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中用到。用量从一两到半斤不等,其中常用量为三两,在旋覆代赭汤、栀子生姜汤、大柴胡汤中均用到五两,吴茱萸汤中用到六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均用到半斤。干姜在《伤寒论》中用到24次。用量六铢到十两,常用量一两至三两,其中麻黄升麻汤中用六铢,乌梅丸中用到十两。《伤寒论》中生姜与干姜同时使用共3剂方,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的主要功用: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和胃止呕;温中而理气、止痛、降逆;温阳以散水,通阳以解郁等。干姜的主要功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以消痞、止呕、止利;温肺散寒,化饮止咳;温阳散郁。共同点:两者皆可温阳——温阳、温中、止呕、解郁。而生姜味辛散更甚,走窜性强,可温阳于表,可散寒于中;干姜温阳兼可回阳救逆,性趋于守。

生姜温阳解表,调和营卫的运用以桂枝汤系为代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治疗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致的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在以桂枝汤为底方的桂枝汤类方中生姜一般用到三两。生姜味辛性温,佐桂枝辛甘化阳,且能降逆止呕;配大枣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共为佐使。如成无己认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并在《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中道:“《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之为使也。” 旋覆代赭汤与生姜泻心汤均主心下痞硬和噫气之证,均重用生姜、半夏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以开结开痞。成无己谓“辛者散之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

四逆汤是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主要代表方和底方,《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方中干姜辛温,守而不走,长于温中,干姜与附子相伍,动静结合,而增强温里壮阳之效;与甘草相合温中益气而复建中焦脾胃之阳。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评析四逆汤方义道“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干姜在乌梅丸中与附子、细辛、蜀椒通用有辛开厥阴气机,疏通阳气而温下寒的作用,方中用到十两,但日剂量约三两到五两。小青龙汤中用干姜以温肺散寒化饮,其方中干姜、细辛、半夏是临床化痰化饮常用的组合。

生姜与干姜并用的方剂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泻心汤主治由胃虚水饮食滞致痞之证。方中生姜四两,干姜一两,其中生姜辛温善散,宣泄水饮,和半夏而合胃化饮,降逆止呕;伍大枣而益胃健脾。王晋三曰“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医宗金鉴》道“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干姜、甘草以温里寒”。

通脉四逆汤主阴盛格阳之证。原方中干姜三两,在加减法中有“呕者,加生姜二两”。方中干姜破阴回阳,温阳驱寒;呕者为中焦寒胜,胃气上逆之征,加生姜以和胃降逆。

真武汤主治少阴阳虚水泛之证。原方用生姜三两,加减法中“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呕者,去附子,加干姜,足前为半斤”。方中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咳者为水饮犯肺之征,用

干姜、细辛以温肺散水饮;呕为水寒犯胃,胃气上逆之征,加重生姜以和胃降逆。

小柴胡汤主和解少阳,宣达枢机,主治由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所致诸症。原方中用生姜三两,和半夏共凑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之功。在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者”是寒饮犯肺的表现,而干姜较生姜化饮力著,且可守中,温中以加强脾胃运化水饮之力,温肺以散停聚之饮。

综合分析生姜与干姜并用的三则方剂以及去生姜加干姜的小柴胡汤,可以发现,两者同用的共同病机均有寒邪为患。而生姜泻心汤与真武汤主证不仅有寒邪,尚有水饮为患。寒饮犯于中焦脾胃见呕者,常加生姜;寒饮犯于上焦肺,常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