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杜丹陈与义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03    阅读:

《雨》陈与义 赏析
杜丹陈与义赏析 第一篇

《雨》陈与义 赏析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译文】

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闲居在京的我看到那南飞的燕子,不觉感叹又过了一年,回首往事,恍如一梦。梧桐树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已面目而非。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徽宗政和年间上舍及第。宋室南渡,官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绍兴七年(1137),拜参知政事。有《无住词》一卷。其为江西诗派之“三宗”之一。其词不多,但“首首可传,不能以篇帙之少而废之”。(《四库全书总目〈无住词〉提要》)这首诗作于政和八(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 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潇潇:小雨貌。 稳:稳当,稳步。 祝融:火神,代指夏季

直译:连续十天的绵绵秋雨,稳步把夏天送走了。

2.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经年:一年。

直译:燕子南飞后未来一年都只能拥有梦幻了,(因为)梧桐经过这场连绵秋雨昨天傍晚已经和先前不一样了。

3.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凉:指秋雨驱赶夏天炎热后所带来的凉爽。 恩:恩惠。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违:违背。

直译:天气一凉爽这恩惠真是到了骨子里,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4.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衮衮: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西风:秋风。 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l 直译:在这拥有众多无所事事的官吏的京城里,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着我这寓居京城等待授职的游子的衣服。

陈与义诗词鉴赏
杜丹陈与义赏析 第二篇

陈与义诗词鉴赏

诗人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七律《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雄阔豪壮,慷慨悲凉。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五言律诗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境,观察细密,造语工致。方回(元代文学家)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他重意境,擅白描,显然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亦擅词作,有清婉秀丽之风。宋胡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有《四部丛刊》本,并附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目录

1.雨(潇潇十日雨)

2.观江涨(涨江临眺足销忧)

3.次韵乐文卿北园(故园归计堕虚空)

4.以事走郊外示友(二十九年知已非)

5.观雨(山客龙钟不解耕)

6.寻诗两绝句(楚酒困人三日醉)

7.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8. 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

9.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

10.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岳阳壮观天下传)

11.道中寒食(斗粟淹吾驾)

12.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

13.归洛道中(洛阳城边风起沙)

1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

15.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16.竹(高枝已约风为友)

17.中牟道中(杨柳招人不待媒)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江涨

陈与义

涨江临眺足销忧,倚杖江边地欲浮。

【杜丹陈与义赏析】

叠浪并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

鼋鼍①杂怒争新穴,鸥鹭惊飞失故洲。

可②为一官妨快意,眼中唯觉欠扁舟。

【注】①鼋鼍(tuó):鼋鱼和扬子鳄。②可:怎能。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怎样的景象?第三联对表现这一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筒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波浪滔天、气势雄浑的景象。波浪好像要把大地漂浮起来,重重叠叠翻滚着似乎要把太阳一并裹去,两岸的津渡也好像被江流卷到了空中。(3分)第三联描写旧穴被卷走的鼋鼍争建新穴,沙洲淹没后栖息其上的鸥鹭四散飞去,从侧面烘托江涨时波浪之大。(3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观看江涨时愉悦畅快的心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归隐的愿望。(3分)江涨时雄浑壮阔的景象让作者忘记了官场带给自己的忧愁,于是发出怎能为做官而使心情不畅的感慨并为眼前没有扁舟使自己归隐而遗憾。(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杜丹陈与义赏析】

次韵乐文卿北园

陈与义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杜丹陈与义赏析】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1.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个家徒四壁,虽思念家园而漂泊在外,同时内心痛苦又感叹岁月流逝的诗人形象。(“家徒四壁”“思念家园”“漂泊在外”“内心痛苦”“感叹岁月流逝”每点1分)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3分)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种种心中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杜丹陈与义赏析】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1分),是作者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1分)。“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1分),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或: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1分)。

2.(4分)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

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②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陈与义诗词赏析
杜丹陈与义赏析 第三篇

【杜丹陈与义赏析】

陈与义诗词赏析

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王瀑 20082301B007

(一)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这首诗可以说是陈与义的成名之作,据史料记载,陈与义作《墨梅》得到宋徽宗赏识,并由此得到重用。

这是一组诗中的一首,是陈与义与张归臣(字元东,陈与义的表兄。他为一位人称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题了诗)的唱和之作。诗主要是对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的一种称赞,在诗中诗人表达出了自己对气节的一种态度‚从教变白能为黑,桃花依然是奴仆。‛

在前两句‚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中,‚巧画无盐丑不除‛ 这里用了一个‚无盐‛的典故,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妇女,姓锺离,名春。因是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后人也就称他为无盐。她容貌丑陋,但有德行, 后被宣王立为王后。这里用这个典,一是说如果一个事物是丑的,任凭你技艺如何高超,都无法变丑为美;二是为了衔接下一句中的‚风韵‛‚清姝‛说明仁老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 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这两句诗都写出了诗人对这幅墨梅画的由衷的赞赏,说明这幅画不仅是画好,让人觉得‚梅‛虽为墨色但依旧漂亮,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墨梅散发出的那种内在的秀美,清姝。

后两句‚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则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纵使梅花由白变成黑,不管那‚桃李‛色彩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气节的重视,他喜欢梅是因为梅‚凌霜傲雪‛,他喜欢梅,因为梅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他看重更多的是那种气节、秉性,而不是外在的光鲜艳丽,所以在他看来,梅花白或者黑并不重要,那些桃李再怎么花枝招展,与梅相较只是奴仆。

这首诗在我看来,最好的就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是人生观,在他看来,没有骨气的,没有气节秉性的,不管是花还是人,都是没有地位的,是被看低的,之于那些品质高洁的,他们只配为奴为仆。

(二)

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徐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这是陈与义晚期的作品,经历了靖康之乱,看透了官场,明白了统治者对于失地的收复根本性的消极,他决定了辞官归隐,这时候的陈与义离他最后的离去

已时日不多,寓居于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塔下的他这时的作品主要是思乡,这首词就是通过回忆以前的美好,写出今日的景象,表现自己对故土的思念,词中词人的无奈与心酸表露无遗。

上阙几乎都是在回忆,紧扣‚ 忆昔‛ 二字, 追忆二十余年前在洛阳午桥之上与朋友豪酣欢饮的生活画面,这也是词中‚忆洛中旧游‛的含义,‚午桥‛ 在洛阳城南十里,即唐代宰相裴度所居的绿野堂,二十多年前的陈与义正是青春年少,加之他才华横溢,当时天下太平,词人在这种地方与好友酣畅豪饮必定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年豪情、得意非凡。那种美好怎会不令人记忆至深,估计回忆时候的陈与义也是带着笑的吧。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多么美好恬静的画面,酒到酣时,夜也深了,聚会的欢畅让大家忘了时间,这里的月光与流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清晰、美丽、清幽、雅逸,让人不自觉的沉醉于那种安逸、闲适。

酒宴过后,一切都安静了许多,月光倾泻在杏花上,落下稀疏斑驳的树影,一个友人抽出一支竹笛缓缓吹起,虽有笛声悠扬,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宁静,有‚鸟鸣山更幽‛之感。

历来词论家对该词上片的写景都推赏备至。胡仔评之为造语‚ 奇丽‛ 《若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沈际飞《草堂诗徐正集》曰‚ ‘ 流月无声’ 巧语也, ‘ 吹笛天明’爽语也。‛ 的确, 坐中豪英、长沟流月、杏花疏影、笛声悠扬,共同构成了一幅境界优美、情韵幽雅的高士夜饮图, 静与动、光与影、色与香融为一片, ‚ 真是自然而然‛ 张炎《词源》。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宛然在目。

但所有的一切再怎么美好也抵不过一个‚忆‛字,这个字就像一把刀,在诗人的心上慢慢的划下,让诗人哭着回忆那些美好,笑,却又带着悲戚的眼泪。

下阕里主要围绕着两个字写‚梦‛和‚闲‛,一转眼二十年成一梦,什么欢乐都消逝不见了,自己却那么无力,甚至连故地重游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看着时光流逝,自己背井离乡,远远张望,那种无力让人感到绝望。‚闲‛让人有一种沧桑感,仿佛一切理想,一切愿望都已消无,其实词人不是因为不想,而是无奈,无力,早已没有了那种少年英气,早已过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年纪,现在有的是无力、,那种有心无力之感,让人倍感苍凉。

但最后一句又使人觉得诗中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气,‚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历史中,每个人,甚至某个时期都不算是什么,自己的悲伤,惆怅让对于自己是那么严肃的事,但许多年以后呢?那会不会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谈,那种凄凉顿时充溢全诗,让人深思。

上下阕感情形成对比,更凸显了下阕的那种深沉的思念、无力、悲伤和凄凉。这一切使这首词具有了极大地艺术感染力。

(三)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并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 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 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 本词是词人晚年移居江南以后的作品,洛阳是陈与义生于斯长于斯之故里,

尽管词人晚年移居江南,故土情结,思念故土的他,在词作中洛阳风物总是会被着上浓墨重彩与挥之不去的情愫。《虞美人》是词人见到江南春景以后而产生的绮丽乡思和年迈客居异地的惆怅。

上阕一开始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光,然后就想起自己故乡的春,会是什么样子呢?!‚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就是说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但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战乱已经让原来美好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甚至连桃花都不能在春天美丽绽放,花尚如此,人所遭受的灾难那就不言而喻了,用花的遭遇暗示出连年的战火所造成的那种创伤之巨大,让人读之痛心。

下阕集中写出了词人那种忿恨,压抑的悲伤,一个‚空‛字写出了词人的那种无奈,陈与义一介布衣,空有归乡之思却无返乡之力,只能一个人暗暗心伤。最后一句我感觉是化用了苏轼的《送刘分攵倅海陵》中的‚君先去,几时回。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一句,更让人感到那种无助,有种淡淡的绝望在里面,让人读之感觉词人似乎是在心底大喊:‚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故土,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桃花得似旧时红’。‛但那发自内心的呼喊越是激荡,心底的那份希望越是渺茫,甚至可以说,词人喊出这句话之时,心底已绝望,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那片故土,那份绝望,无力与悲伤溢于词中。

本词中,词人以江南与洛阳对比、今日与旧时对比、眼见与浮想对比, 尽管春风依旧,但桃花却无,记忆中的美好,现实中的惨淡让人心痛。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寓意了北宋王朝的衰败。词人曾受知徽宗, 而靖康之乱、‚二帝北狩‛ 对诗人(也是对整个民族)的打击是惨重的, 这首词道出了词人身世、怀乡、忧国的情怀。南宋爱国诗人刘辰翁曾说, ‚ 读之, 宛然当日之痛。‛《须溪评点简斋诗集》

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杜甫的影子,散发出一种对人民的怜惜,但由于陈与义未似杜甫一般经常接触人民所以那种情绪多通过自己对故园的思念显示出来。

这是陈与义后期的诗作,不如中期时的多,但却有了一种沉淀,感情的沉郁使得他的诗词也有了不同于以前的沉稳,感情更加浓厚而不外露,艺术境界更高一层,更近于杜甫的诗作。

画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杜丹陈与义赏析 第四篇

<画>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前言]
<画>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画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2惊:吃惊,害怕。
[翻译]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送柴侍御阅读答案_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杜丹陈与义赏析 第五篇

<送柴侍御>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送柴侍御阅读答案_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送柴侍御阅读答案_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孔子庙碑翻译赏析_作者皮日休
杜丹陈与义赏析 第六篇

<孔子庙碑>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其全文诗词如下:
天地吾知其至广也,以其无所不覆载;日月吾知其至明也,以其无所不照临;江海吾知其至大也,以其无所不容纳。料广以寸管,测影以尺规,航大以一苇,广不能逃其数,明不能私其质,大不能亡其险。伟哉夫子!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没,知天地之终。孔子庙碑翻译赏析_作者皮日休。非日非月,光之所被者远;不江不海,浸之所汲者博。三代礼乐,吾知其损益;百王宪章,吾知其消息。君臣以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股东会决议地址

下一篇: 秋风引翻译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