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我喜欢的冷兵器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19    阅读:

揭秘中国青少年冷兵器格斗爱好现状(一)侠士信仰上
我喜欢的冷兵器 第一篇

揭秘中国青少年冷兵器格斗爱好现状(一)——

侠士信仰·上

作者简介:80后,处女座,男,自封传统文化卫道士,曾从事过家庭教育工作且乐此不彼的与人交流此道,最擅长的工作是在互联网上推广及策划运营(前提必须是自己也喜欢的)产品,兼职运营个人的刀剑艺术主题交流论坛《装备网Igearbook》三年收获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刀剑艺术杂志《名刀》杂志社特约编辑,最大的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业余爱好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内容。

前言

侠客,一个能让所有人十分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话题,“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们这几代人从小就被无处不在的电视媒体信息所覆盖,而对于我来说,耳濡目染萦绕不去的,始终是拥有绝世武

功却又高风亮节的侠客们。30年过去了,不变的是古装剧剧情,变了的是我们。

童心不在,但世界依旧是现实的,不绝于耳的社会冲突与矛盾,即使你跑出了地球,也还得面对伽马星人的进攻。安全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平的根本意义就是让人人都生活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我们不是美国NASA,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地球引力的课题,我们参加不了北极问题国际会议,不能跟“贝爷”一起生吃鲜鱼宣传环保,更影响不了地球生态环境逐渐暗淡的恐惧感。

但作为一个人,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让自己积极一点、健康一点、快乐一点、幸福一点、自由一点!去工作吧,努力赚钱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让自己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感指数做贡献,但是,人生忙碌一辈子,必须得有一点爱好吧。这是一个越来越温暖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越来越冷漠的社会,自己都不善待自己,考虑下自己的内心,如何让别人去喜欢你?一个适合自己的爱好绝对可以改变人生态度。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大声喊出来,尝试简单的运动方式,尝试积极的人生信念,尝试进取的社交活动,尝试简单的感悟人生:学会自控,才是王者!这似乎是病毒式小苹果式的传销口号,不过,如果前面几点都能找到各种可以替代的爱好方式,那最后一点控制自己的身体状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道德感,肯定可以在“冷兵器格斗”这个话题里找到答案。

本篇共分六章:

国内冷兵器格斗现状;世界主流冷兵器格斗现状;冷兵器格斗对于个人身体素质和精神修养的意义;侠士精神对于社会及民族的积极作用;冷兵器格斗对于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培养作用;目前使用的拟真格斗装备简介。

请注意,这不是在创造新的问题,它仅仅是针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给你一个参考答案,提醒你如何去解决早已存在的老问题。

本篇简介

作为一个爱好,我当然希望它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认可。或许这个爱好里,最值得普通人、新人、机构、组织去理解与认可的东西,就是它出生时DNA里就一直携带着侠士精神的基因。

希望得到更多来自陌生人的支持,这才是我真正想要推广的群体!如果反馈不错,我会继续第二篇,第三篇···会更加深入的做这样的尝试性介绍:《如何建立自己的格斗体系?》《选择了这条路,我该如何坚持?》两个内容。

主要包括世界三大主流格斗体系、主流兵器装备详细介绍与相应的技术风格、如何看待古代武术的今用、如何看待自学与门派学习、关于建立个人体系的建议、个人武术体系的参考材料等。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进入这个精彩的未知世界吧···

第一篇 源起:侠士(骑士、武士)信仰

一、国内冷兵器格斗现状 ?

Long Long Ago···

前文所提到的《侠客行》,作者李白,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不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侠士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多侠士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高冠佩雄剑”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1.时移世易,一千多年后,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清一色的欧洲兵器,欧洲骑士甲——

【我喜欢的冷兵器】

我喜欢科学(张锦灿)
我喜欢的冷兵器 第二篇

我喜欢科学

——张锦灿 蔡甸区二小四(1)班

科学,一个家喻户晓的词。科学随处可见、无处不在。比如: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火箭为什么可飞向宇宙?星球为什么会转动?等等。许许多多的科学都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如果以后科技发达了,人会不会飞行?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今天,让我告诉大家,为什么青蛙只会吃移动的昆虫,而不活动的昆虫却视而不见。

原来青蛙有着“千里眼”的美称,它的眼睛对活动的物体特别敏感,比如一些小昆虫从青蛙眼前“大摇大摆”的经过,它就会把它那长长的舌头射出,把猎物捆起来,然后缩回口中品尝,完成这个动作,只需要大约不到一秒的时间!青蛙捉昆虫时具有“百发百中”的本领,它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能对物体做出反应的细胞,这种细胞是可以根据物体的连续运动来判别的。可是对静止的物体,它反而视而不见,好像空气一样,但是不管怎么样,面对静止的物体,它就是看不见,好像故意和你做对似的!如果有一只死昆虫的话,只要把它捆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反复逗弄,这样青蛙就会变成一只温顺的小绵羊,乖乖把它给吃掉。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科学还有很多,就等待着我们的慧眼一个个发现。你看,科学多有意思啊!真是无处不在,看来我们要努力学习多发现并了解一些身边的科学知识。啊,我爱科学!

徐艳英老师评语:你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个爱思考的脑袋。用科学的方法介绍了青蛙为什么只吃移动的昆虫。文章富有童

趣,童真。

古兵器
我喜欢的冷兵器 第三篇

古兵器.txt不要放弃自己! -------(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转身出门的一刹那,我泪流满面,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 看到这一句 小编也心有感触,想起当初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地方的时候,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身为男儿,必须创出一片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弓弩

大约在3万年以前,我国就发明了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说明人类开始使用复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这说明人类已经具备了机械储存力量的知识。正如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和箭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古老兵器,弓箭可以远射,原始人有了弓箭,就比较容易获得猎物,也可以制服那些凶猛的野兽了。后来,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弓箭就成了重要的兵器。最早的弓是用单片的木头或者竹子做的弓背,用动物的筋制成弓弦;箭是一头削尖了的木棍或竹竿。

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点。到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应星(1587~1644(?))的《天工开物》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记述了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该书在我国失传300年,于1926年才由日本找回翻印本

汉代的远射兵器以弓和弩为主,但使用的箭已大量采用铁制的镞,从西安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观察,箭镞中铁镞的数量超过1000件,同时出土的青铜镞的数量,只及铁镞的1/10左右。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箭镞,共达四百四十一枚,其中只有七十枚是青铜镞,其余均用钢铁制造,钢铁镞与青铜镞的数量之比,为5.3∶1。用钢铁制造消耗量大的箭镞,也表明当时钢铁兵器生产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至于青铜镞,也还沿用到东汉时期,主要是三棱锥状的镞,常装有铁铤,当时习惯称为“羊头镞”。

弩在汉代军队中,其重要性超出弓箭,特别在边防的烽燧守御军队中,强弩是主要的远射兵器。汉弩的弩机,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同时,为了提高命中的精确度,在一些弩的望心上加有刻度,用于瞄准,具有近代步枪的表尺作用,是一项重要的改进。

根据操作方式分为:臂张弩、腰开弩、蹶张弩。臂张弩是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 腰开弩是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蹶张弩”又称“踏张弩”。一种依靠臂力和腿力结合,来张弦发射的强弩。他的形体比擘张弩大,弩弓长约1.6米,木臂长约70厘米,弓干较厚实,一般由多层木片或竹片复合胶粘而成。弩弓的强度较大,光靠臂力是无法拉满弓的,需要靠臂的拉力和脚的踏蹬力结合来张弦。为 了让腿脚参与张弦,在它的木臂中段,系装有韧绳。张显示,将绳套在脚上,两手拉弦上机扣,站立、坐都可以。战国时期蹶张弩已在战场上出现,它的射程超过830米,在射程内,蹶张弩发出的件都能穿透敌人的胸膛。当时,用这种弩装备的韩国士兵,能以一当百,称雄一时。汉代至明代,蹶张弩有较大发展

【我喜欢的冷兵器】

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汉代的弩强度按石来划分,其中大约引满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而十石弩最强又被称为黄肩弩,大黄力弩。只有十分强壮的人才能使用。

曾经李广被围,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纷纷被李广的神勇所镇住而不敢妄动,直到第二日,汉军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加之李广射虎的故事,可见李广的神勇和汉代弓弩的利害

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三国志?杜夔传》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是中国史载"观亮故宅"第一人。他曾亲眼见过"损益连弩"是不容置疑的。 刘弘在"观亮故宅"时却有"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的感叹。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南蛮有执旗者傅城发静塞弩,贯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唐宋时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诸葛亮的类似传说甚多,可信度较差。

从以上文献中可初步受到以下六点启发:1,诸葛亮曾创制了一种连弩,在当时十分先进。这连弩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能连发十矢,二是矢长只有八寸。2,陈寿给诸葛连弩定了一个性,即"损益"。后面本文将进一步讨论此问题。3,马均为著名科学家(曾改进前人所造织绫机、百戏木偶,曾再次发明已失传的指南车、发明翻水车),当他看见诸葛连弩时,首先是大赞其"巧",可见它与以前的连弩实有大别,其次是认为还可演进为连发五十矢。希望朝廷立项,让他试验并推广,结果未引起重视。这就为后人研制诸葛连弩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4,

【我喜欢的冷兵器】

傅玄(217--278)为魏末晋初的 的著名思想家,官至荼骑常侍,封子爵。他认为,"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从侧面可看到对诸葛连弩的高度评价。5,傅玄还认为:"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对朝廷未能批准马均立项,重新研制诸葛连弩感到非常遗憾,甚至非常气愤。这或许是诸葛连弩在诸葛亮身后不久就失传的主要原因。6,刘弘身为大将军,对兵器非常熟知。弩机的发射功能由二矢齐发,到三矢齐发,再到十矢齐发,只是量的变化,无质的飞跃。从战国至晋,二矢或三矢齐发连弩已广泛使用了几百年,刘弘应为司空见惯。而刘弘看见诸葛连弩时,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称其为"神弩"。这说明诸葛连弩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种【我喜欢的冷兵器】

中国古代的火器成就

不断创新的古代火器

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北宋初年,火药武器开始用于战争。从此,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了火器的爆炸声响,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火器可以分三个发展阶段:初级火器的创制,火铳的发明和发展,火绳枪炮和传统火器同时发展。

初级火器的创制

据《宋史·兵志》等史书记载,从宋太租开宝三年到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970年到1002年),兵部令使冯继升、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冀州团练使石普等人,先后向朝廷进献了火球,火药箭等燃烧性火器。《武经总要》记载了这些火器伪制造和使用方法,并提供了火球、蒺藜火球、毒药烟球三个火药配方。

《武经总要》记载的火球有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八种制品。前六种的制法基本相同,通常是先把配制好的火药,同铁片一类杀伤物和致毒物拌和,然后用多层纸糊固成球形外壳,壳外涂上易燃的引火物,待晒干后使用。铁嘴火鹞是用薄板制成鹞身,头部安上铁嘴,尾部绑有秆草,火药装在尾中。竹火鹞是用竹片编成笼形外壳,外壳糊几层纸、内装火药一斤,尾部绑草三斤到五斤。作战时,先用烙锥把火球壳烙透,然后用抛石机抛到敌阵,达到燃烧、障碍、致毒和遮障等作战目的。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尚书右丞李纲(1083—1140),曾指挥宋军用霹雳火球打退了金军的初次进攻。到明代后期,火球类火器又有增多。主要有神火混元球、火弹、火妖等毒杀性火球,烧天猛火无栏炮、纸糊圆炮、群蜂炮、大蜂窝、火砖、火桶等燃烧和障碍性火球,万火飞沙神炮、风尘炮、天坠炮等烟幕和遮障性火球。

火药筋是北宋初年创制的另一种初级燃烧性火器,主要制品有弓弩火药箭和火药鞭箭两种。弓弩火药箭是在一支普通箭头的后部绑附一个环绕箭杆的球形火药包,包壳用易燃物制成,内装火药,药量由弓弩的大小而定。作战时,先点着火药包,然后把箭射到敌军粮草积聚上,待着火的包壳引燃壳内的火药后,就引起猛烈燃烧。

初级火器除了北宋初年创制的火球和火药箭之外,南宋又创制铁火炮和竹制、纸制的火

枪。这一时期战争频繁,错综复杂,有南宋对金、金对蒙古、蒙古对南宋、蒙古西征等多种战争。交战的各方都全力利用和研制新式火器,以便战胜对方,这就促进了火器的发展。金军在灭亡北宋以后,由于掌握了北宋的火器制造业和工匠,创制了铁火炮。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军在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时,率先使用了铁火炮。铁火炮用铁做壳,有球形、罐形、葫芦形、合碗形等样式,内藏火药,有火捻从炮内火药中通出。使用时,士兵点着火捻,待抛到敌方时,火捻引着火药,使铁壳爆炸。这种用火捻点火引爆的方法,比火球用烙锥烙透球壳的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铁火炮点火爆炸后,既能以火焰烧的敌方,又能以四散飞击的铁壳碎片击杀放军人马和敌军战具,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铁壳爆炸弹,为明代后期创制的地雷、水雷和各种爆炸弹奠定了基础。

火枪的创制和发展,是南宋初级火器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的最初制品是在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由德安(今湖北孝感地区)守将陈规用火炮药制成能喷射火焰烧毁敌人的大型攻城器械——天桥的长竹杆火枪,他因而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陈规可以说是管形火器的发明家。时隔百年之后,金忠孝军在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使用了既能用火药筒喷火的敌、又能用枪锋刺敌的飞火枪,取得了夜袭蒙古军兵营的胜利,成为我国集群士兵使用单兵火枪作战的首例。到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地方的火器研制者创制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子窠”是最早的子弹。这是把燃烧性

火器过渡到管形射击火器的发展阶段,为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火铳的创制和发展

火铳的创制是中国元代兵器制造的重要成果,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现存的元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所制、安放在架上发射的盏口铳,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研制的手铳,分别是当时所制大型火铳和手铳的代表性制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出土实物。它们在构造上基本相同,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同火枪相比,火铳的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是元军和元末农民起义军使用的利器。明王朝建立后,由军器局和兵仗局专造碗口铳(和盏口铳类似)和手铳。铳身都刻有铭文,主要内容有造铳地点、单位、监造官员的职务和姓名、造铳的军匠和民匠的姓名、用铳卫所的名称、使用火铳的教师和习学军人的姓名、火铳的重量和造铳年月等,基本上反映了火铳制造和使用的情况。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到1424年)起,火铳得到了长足的发晨,增加了品种和数量,改进了结构,提高了质量。

同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到1398年)的火铳相比,这一时期的火铳、手铳有比较大的改进,手铳的改进尤其突出。除了表现在制造工艺更加精细、产品精度更加提高外,主要表现在构造的改进和配件的增加等方面。

首先是外形构造上的改进。这一时期手铳的外形改变最明显,前膛已不再是简单的直筒形,而是从铳口到药室逐渐增大,形似现在的粉笔,这是前膛壁从铳口到药室逐渐增厚的结果。构造上的这种改进,反映了当时的火铳研制者对火药在药室内燃烧后作用于膛壁的压强从药室前到铳口成递减分布的状况,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感性的认识,因此在设计火铳时,在膛径保持前后不变的情况下,把靠近药室的膛壁增厚,使它能承受比较大的膛压,而铳口所受的膛压最小,所以膛壁也最薄。这是当时火铳设计科学性提高的表现。【我喜欢的冷兵器】

其次是增加了火门盖。手铳构造上的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在药室的火门外,增加了一个长方形的曲面活动盖,盖的一端固连在铳上,可以翻旋。装填火药后便把活动盖盖上,保持药室内的火药不受风雨灰沙的侵蚀,处于干燥清洁和良好的待发状态。

第三是增配了装药匙。这种增配的装药匙是专门给手铳装填火药用的,出土实物也不算少。在已经发现的装药匙中,除单独出土的外,也有的伴随手铳一起出土,如在南京东华门附近挖出“神字二十一号”手铳时,也随着挖出了一个装药匙,匙柄上刻有“重二两五钱”等字。另外,日本的一些火器史研究者也搜集了几件类似的装药匙,有一个装药匙除了在柄上刻有“重二两五钱”几个字外,还刻有“天字二万三千二百五十九号”等字。这个装药匙很可能是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所造同号手铳的附件。同样,另一个刻有“胜字六千六百五号”的装药匙,可能是明英宗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所造同号手铳的附件。在已经搜集到几件装药匙中,它们的主要尺寸相同,如全长一百五十五毫米,匙部长八十四毫米,横幅宽二十八毫米;两侧内凹,前端口部幅宽五毫米,可插入火铳口内,使匙内火药直接装入膛内,不致敬落在外;装药匙的柄长七十一毫米,最粗处截面是五毫米乘四毫米。从匙柄上所刻重量相同的匙部的规格一致可知,它们向手铳内装填的火药量也没有差异,这样既不会发生因装药量过少而发射无力的弊病,也不会出现因装药量过多而发生手铳爆裂的危险,保证了发射的威力和安全。装药匙的柄端还有一个小孔,可系上绳环,便于士兵系在腰间。使用装药匙的本身也说明当时所用的是优质粉状或粒状发射火药。

第四是使用了“木马子”。在出土的实物中,还发现个别手铳中残存有“木马子”。“木马子”是在药室中装填火药后用以筑实火药用的附件,具有紧塞和闭气的作用,可以增强火药的爆发力,使安在“木马子”前的弹丸受力瞬时而集中,增加了射程。据《大明会典·火器》记载,在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前,军器局每年要造“根木马子三万个,檀木马子九万个”。因此,“木马子”似应在明初已经制造,但是由于木质容易腐烂,所以到现在为止只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的一件刻有“奇字壹万贰千肆拾陆号永乐拾叁年玖月日造”的手铳中,发现这种配件的残留件。

永乐手铳也都刻有铭文,内容有编号数和造铳年月,反映了当时火铳的统一制造和管理的情况。从已经出土的永乐型手铳的各个编号数,可以判断永乐到弘治年间所造手铳已经超过十六万支。

火铳的大量制造和使用引起我国古代军事方面的大变革。这次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是全国各地卫所驻军开始按编制总数的十分之一装备火铳;其次是在永乐六八年间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装备神机枪炮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第三是火铳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在野战、攻守城战和水战中都有创造;第四是在边防、海防要地开始增配火铳,改善了守备设施。这些变革,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以往在冷兵器时代的变革所不可比拟的。

火绳枪炮的传入和传统火器的更新

我国发明的火药和创制的火器,在公元十四世纪初叶传入欧洲后,欧洲的火器研制者就在十四世纪后期仿制成手持枪和早期射石炮。之后又进行各种改进,在十五世纪后期制成各种火绳枪炮。十六世纪初叶,葡萄牙人东来,把用火绳点火发射弹丸的枪炮带到了印度、日本和中国。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反击葡萄牙舰船的挑衅时,缴获了两艘舰船和它们所装备的舰炮。这种舰炮,炮管比较长,安有瞄准装置,炮管后

我最喜欢的一堂校本课
我喜欢的冷兵器 第四篇

我最喜欢的一节校本课

四年级十二班 孟建平

我喜欢校本课,开始讲课,让我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

那是上周的一节校本课。老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然后转身向大家说:“今天我们开始校本课,接着老师打开大屏幕,,今天我们主要讲冷兵器,大家打印的材料都拿出来吧。”

在讲到一半时老师停下来,便说谁说说这是什么武器,大家互相讨论,不知这是什么武器。老师这时说了:“这是冷兵器,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就是冷兵器。”下面老师开始讲了:“狭义上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冷兵器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3类;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

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老师让同学们开始画画,开始了,大家各自找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制作关于冷兵器的手抄报。 制作完毕时,大家的手抄报办的各式各样,老师很满意

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是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语言和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常常萦绕在我的耳边。

一个中国刀匠的肺腑之言,你怎么看?
我喜欢的冷兵器 第五篇

一个中国刀匠的肺腑之言,你怎么看? 文/匠人工坊

各位刀友:大家好!

我是匠人工坊创办人,刀匠张勇。有几句话我早想对大家说。 第一:要感谢各位刀友,你们是帮我圆梦的贵人!

我这辈子最大的渴望就是做一个刀匠,同时还能养活一家老小,别在我追逐梦想的路上令他们衣食无着、唉声叹气。然而这并不容易。 为了这个梦想,我失去了很多,甚至因此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曾经窘迫到买不起必需的工具,我和徒弟两个人到工地上去打工。买回工具那天,我俩全哭了。后来在尚开红先生的匠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保定市上谷冷兵器研究会帮助下,我的手工小刀得以推向市场,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各地刀具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使我如愿成为一名体面的职业刀匠,专心做我喜欢做的事。

我特别赞成郭德纲那句话: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没有尊崇传统文化、热衷手工作品的各位刀友,中国的手工艺人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谢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些工匠饭吃,让中国工匠活得有尊严! 第二:中国工匠需要更多的理解!

在中国,仿佛只有大师才能推广自己的原创作品,否则就是僭越,就是不知天高地厚。而我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原创手工刀匠。在做刀匠的这十几年里,既收获了快乐,也体会了辛酸。

日本人小野二郎专心做寿司,被封寿司之神,成为许多中国人口中“工匠精神”的代表。中国刀匠穷其一生专注做刀,却常被一些人嘲笑为不知天高地厚。

每年的美国亚特兰大刀展上,都不乏欧美手工刀匠采用折叠锻打工艺制作的手工大马士革刀具,被中国的杂志、论坛传的满天飞,底下评论的全是各种膜拜和羡慕。而当中国手工刀匠用同样的工艺做出自己【我喜欢的冷兵器】

的手工作品,就常会有一些人会跳出来诋毁,大谈什么“

大马士革工艺早就消失了”,“乌兹钢早就绝产”。外国工匠折叠锻打的就是大马士革刀,售价动辄上万甚至几万十几万。中国工匠用同样的工艺,花费同样甚至更多心血制作的手工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就会被一些人轻易地诬为赝品,各种讥讽。电视上、广播里成天喊“中国需要工匠精神”,然而要在中国做一个工匠,谈何容易!

我是刀具界的一个无名小辈,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我只想专心做刀,希望大家能对中国的手工艺人多一些鼓励和尊重。

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批像你们一样真心支持中国工匠的人!

这些话憋了好久,今天终于说出来了。其实说与不说可能眼下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不凑合,努力做到极致,坚持下去,中国就多了一个工匠。终有一天,“中国工匠”会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名词!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工作场景1:

工作场景2:

红酸枝柄大马士革猎刀“合璧”

小叶紫檀柄汉风茶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七篇】
  • 党支部组织生活班子整改方案(通用7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两会期间维稳应急预案【12篇】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通用9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作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