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显示了语文工具性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了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其中讲读12篇,自读13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他们还不太适应新课程,再加上基础知识较差,上学期成绩不太理想,班上的优生太少,差生较多,中间力量薄弱。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学期目标

(一)思想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知识目标:

懂得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基本知识来阅读,分析简短的记叙文。加强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课时,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力求精讲,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给他们 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加强预习和复习,让他们多读,适当地辅之电教手段,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注重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养成。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到能力,追求教学的艺术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争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五、教学进度计划。

周 内容 1 《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 2 《隆中对》 《出师表》 《诗词曲五首》 3 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

课时数

5

5

4 6

4 《沁园春 雪》 《雨说》 5 《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 6 第一单元作文 检测

4

5

7 《敬业与乐业》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6 8 《傅雷家书两则》 《致女儿的信》 4 9 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 6 10 中期复习、考试、评价

6

11 《故乡》 《孤独之旅》 12 《我的叔叔于勒》 《心声》 13 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

5 4

5

1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6

15 《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 16 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17 《智取生辰纲》 《杨修之死》 18 《范进中举》 《香菱学诗》 19 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20 期末复习、检测

5 6

4 5

10

本学期约计20周,九年级语文上册共计120课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第五单元 单元内容概括:

本单元所选取的课文都是古典小说。要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情,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分别述说着各自的事情,言辞或激烈,或产和,但是对人类的关注却是相同的。这些课文在洋溢着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精神疆域、思想空间。 单元目标:

1.理解、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计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广思博取,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意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对待;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 教学安排:

本单元教学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两课时,自读课文各一课时。

17.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白话,认识词义的古今差异,积累“怄、端的、干系、寻思、逞辩、勾当”等词语。 2.了解施耐庵与《水浒》,了解杨志的出身与遭遇。 能力目标

1.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品味刻画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把握杨志的个性特征,学习作者写人的独特手法。 3.赏析“天热”的文字,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

做事要有头脑,忌心浮气躁,学做说话有分寸、做事有谋略的人。 教学重点

1.鉴赏小说故事情节,分析课文是如何体现智取的,体会叙事的奇特魅力。 2.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特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鉴赏小说中逼真简练的环境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课文相关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复述法

3.赏读法 用审美的眼光鉴赏小说的诸多美点。 4.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水浒》光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相关资料介绍;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体会“智取”;改编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独特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那梁山好汉都是有勇无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今天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来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资料助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也可显示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1.施耐庵(1296~约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辗转流人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2.《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谨,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地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3.杨志乔绍

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沦落东京,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受重用,派他押送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后,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情节,体会“智取” 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交流自行积累的生字生词。

教师提示一些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语,提醒学生不要以今律古,以免造成误读。多媒体显示: 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古:赶。 今:动词,拿,拿走。 这厮不值得便骂人。

古:有必要。 今:作某事有意义。 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强人——古:强盗。

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如女强人。

去处——古:地方。 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古:遮蔽,躲藏。 今:名词,影子。 你理会得甚么!

古:懂,知道。 今:理睬。

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古:付给。 今:借了钱归还别人。 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今:宽恕,饶恕。 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古:索性,干脆。 今:任意;马虎、随便。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古:被。 今:吃东西。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古:计策。 今: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着重突出杨志与晁盖等人斗智斗勇的过程。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赏析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 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智取”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明确: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

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字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惟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1)、(2)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实施软取计划。①乔装歇凉黄泥冈贩枣客,麻痹杨志一行。②白胜挑酒故意不卖,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迷惑杨志一行。③在另一桶舀酒,一人抢吃一瓢,另一人再来舀酒,巧下麻药,蒙骗杨志一行。④白胜赌气不卖,贩枣人“好心”调解,提酒与军汉吃,引诱杨志一行——以上计划,皆吴用精心设计。精明如杨志,亦不能不入其彀中。 四、变换角度,改编故事,体会原故事构思的巧妙

1.请同学们改述故事,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课文末段补叙的内容插入叙述中,时间、空间限定在六月初四的黄泥冈上。

学生推选两位同学发言。 示例:

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 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开端) 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探头探脑张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洲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发展)

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舀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高潮)

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吴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结局) 2.请同学们比较《智取生辰纲》结构、人物、场面与改写文字的不同。

学生明确:(1)悬念:读完最后一段补叙文字,吴用妙计始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

(2)人物,小说充分展示出杨志这一人物在押、丢生辰纲中表现出的性格。作者从杨志对形势的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上,写出其人之机警干练。表现在:①押运时间的选择,“辰牌起身,申时便歇”。②深知黄泥冈乃“强人出没之处”,不许军汉在此歇凉。③看到形迹可疑之人,“赶入松林”,进行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二: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总复习资料PPT(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三: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复习期末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四: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考总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五: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1、沁园春 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

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

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 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六:人教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七: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中考复习按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按知识点考点来进行复习 第二轮复习——中考试卷模拟强化训练

第一轮复习——知识点考点

注:总用时共67课时,六个周的时间。 二、第一讲——拼音、汉字、标点、词语 (一)、考点提要:

1、拼音:汉语拼音规则;多音字;音近字以及口语和书面上常见但又不易读准的字等。 1

2、汉字:其主要内容有汉字的书写规范、正确和工整;形声字;根据拼音写汉字;错别字;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和字词典。

3、词语:其主要内容有词语的结构、词性和色彩;词语的释义;同义词选择;反义词的综合运用;短语的类型。 2

3

4、标点符号:种类(分为两大类,一是点号,二是标号:点号有句号、问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等。)、使用和作用三个方面。注意:点号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

(1)问号的运用A、疑问句和反问句都用问号。B、不要把非疑问句误认为是疑问句,错用了问号。也就是不要一见有疑问词的句子就认为是疑问句。句子虽然有疑问词或疑问格式,但是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末不能用问号。例如: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是值得谈一谈的问题。C、如果是一个主谓倒置的问句,这种句子只有一种疑问语气,问号应放在句末,当中用逗号。如“打乓乒球去吗,小张?”D、选择问的句子,问号一定用在最后一个选项的后边。E、如果是一连的串的问句,那么有几个句子,就用几个问号。如:“他就是水生?第五个?”

(2)冒号的运用:A、冒号是句内点号,只能用于句内有停顿的地方,不能在没有停顿的地方使用。如:“他站起来,客气地说了一声:‘请坐。’便走了 出去。”“说了一声”后边没有停顿,冒号要去掉。B、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省教育厅在给旗屯村制造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刻着”没有提示性,冒号要去掉。 (3)引号的运用:A、引号标明引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如果是转述(不是原话,而是大意),就不用引号。B、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的,引文末尾的标点,应放在引号里边,C、凡是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标点。D、引语末了,如果是问号或叹号,

即使是作者话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如:入了这座山,真有“处于云中,不知该走哪儿?”的感觉。

(4)写人物对话时标点符号的运用方式: A、“╳╳说”在前,话在后,用冒号,如:教师问:“张海怎么没有来?”B、“╳╳说”在中间,话在“╳╳说”前后,用逗号,如:“这不将军家的狗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的狗,全是大猎狗。”C、“╳╳说”在后,话在前,用句号。

(5)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在句末以及呼语在感叹句末,叹号必须放在句末。如:多美啊,黄山的风景!歌唱吧,为迎接在辉煌的胜利!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6)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用了“等”、“等等”就不要用省略号。 (二)训练精要

1、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yàn)映出了几条汉子粗犷(kuàng)..的脸。

B、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chún);.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xián);像落花漂在水上。 .C、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mú)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是自己呕(ǒ..u)心沥血的创作。

D、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máng),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yàng)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鸣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4

2、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干涸(he ) (tú)荼 毒生灵; 着陆( zhuo ) 一张一(xī翕 ..掠起(lue ) 美味佳(yáo) 肴 舆论( yu ) 嫩草如(yīn茵 ..3、根据下列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汉字。

(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销) (2)摘杨芽,采柳叶,luō榆钱儿。(捋)

(3)老秦了yǎo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舀) (4)让这些英雄们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qì吧。(憩)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B ) A、早点省(xǐng)悟,也省(shěng)得你父母操心。

B、这篇文章记载(zài)了当时人们载(zǎi)歌载舞的情况。 C、谁都称(chēng)赞他是一位称(chân)职的班长。 D、他冷得打颤(zhàn),浑身颤(chàn)抖。 5、根据拼音提示填写汉字。

像蜂diã 碟 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fēi 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fú 幅 流光yì 溢 彩的画页,也似一què 阙 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6、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字

某学校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努力创造良好的校风: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净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 静 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 敬 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 竞 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 劲 字。 7、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是(D ) A、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B、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C、无名战士小心翼翼地一根根地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D、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8、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C )

A、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B、他先把介绍信给恒元看了,然后便说这人是怎样一身土气?

C、北京时间1990年3月3日20时10分,我们终于达到本次探险的终点——苏联和平站。

D、现在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工艺品„„等。

9、下面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 B、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位教育专家有独到的见解。

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10、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 ) (1)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 (3)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八: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6—38课时

陈涉世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使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提高其叙事、写人的水平。

3. 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

2.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 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 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内容

1.解题介绍作者 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补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2.介绍背景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四、合作学习 同桌相互交流共同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总结(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翻译情况。(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

二、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素 :一向。向来。 故:故意。亡:逃跑。 被:通“披”。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1)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失期当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涉、吴广为期一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何作用?

(3)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步骤?

“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胜利进军

(4)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苦秦久矣。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1)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 略写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

(2)记叙方法上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三、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

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A.词义和用法:

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

上使外将兵 率领,动词

公将鼓之 将要,副词

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

杀之以应陈涉 虚词“来”,连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把,介词

B.成分省略情况:

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 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三.课堂总结(略)

第39—40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1.分各色朗读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41—43课时

23、隆中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计策。

3. 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2.学习刘备不耻下问、谦逊的品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了解其战略方针。

3. 学习本文塑造人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知识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九: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

1、沁园春 雪 第1课时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听录音朗诵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3、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以下问题: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6、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

胸怀。

五、再次通过朗读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1.让学生自由朗诵

2.小组之间诵读,竞读

3.全班齐颂

六、布置作业。

1、沁园春 雪 第2课时

一、全班学生齐声诵读全词

(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让学生来谈一谈对本词的理解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从旁点评,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为主)

三、请一位学生来朗诵全词

四、研读全词,主抓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五、堂上作业。

背诵这首词。[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

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

——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

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

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

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

“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

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

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力求每一个都能在课堂上把词背下来。

2、雨说 第3课时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

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2.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3.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4.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5.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6、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 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三、小结本节内容。

2.雨说 (第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课的内容,过渡到本节。

二、研读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三、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四、作业:

1、 熟读并朗诵诗歌。

2、 完成课后练习。

3、星星变奏曲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篇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复习(一)课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