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2    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复习教案

复 习 教 案

- 1 -

- 2 -

- 3 -

- 4 -

- 5 -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二: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二章复习学案 湘教版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姓名:

【复习要点】

重点: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

3.学会看地图。

难点:

1.学会看地图。

2.比例尺的选择。 二、问题导学 探点一

根据本部分知识网络图,熟悉教材

探点二 重点知识训练

题型一 地理与日常生活

1.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8日来电,10月15日以来,海南省部分地区再次遭遇暴雨洪涝灾害。截至民政部10月18日7时统计,灾害造成全省海口、文昌、琼海等15个市(县)

129.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3.9万人,房屋倒塌900余间,损坏房屋20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这反映了地理与 关系。

A.日常生活 B.生产建设 C.城乡规划 D.风土人情

题型二 地理生产与建设

2.下列不属于酒厂建厂的因素是( )。

A.比酒瓶容易碎,不宜长途运输 B。消费市场 C.原料与运输 D。气温高低

题型三 地理与风土人情

3.(2010 武汉中考)放寒假时,小明去了哈尔滨滑雪,小刘则去了海南岛领略海岛风情,小明照的照片是在雪中滑雪的,而小刘照的则是椰子树与一望无际的大海,你认为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地势

题型四 地图的种类和选择

4.(2009 福州中考)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小明同学想了解甘肃酒泉的位置,应查阅( )。

A.中国水系图 B。世界地形图 C。世界气候图 D。甘肃省政区图 题型五 地图的比例尺

5.(2010 武汉中考)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如果你是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像下列有四幅不同的上海城市交通地图,请你把其中的地图推荐给第一次来上海才能观赏上海世博会的世界各国游客。你推荐的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应该是( )。

A.1:3 000 000 B。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千米。

C.三十万分之一 D。

【知识补充】

1. 因为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所以南半球不能用北极星定方向。

2. 地图上比例尺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3. 比例尺是个值,无单位。

4.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要把不同形式的比例尺换算成同一种形式,常用单位换算公式是:

1千米等于100 000厘米

5. 比例尺表达方式三种: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复习检测】

第一关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有关地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图是学习地里必不可少的工具 B.地理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C.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D.地图是对地理环境原封不动的缩小

2.地理一词最早出于我国古代的著作( )

A.《甘石星经》 B.《易系辞》 C.《梦溪谈笔》 D.《水经注》

3.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冲浪——内陆地区 B.冬季运动会——广州

C.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D.滑雪运动——东北山地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的是( )

A.气候与农业 B.地形与农业

C.气候与工业 D.地形与工业

5.比例尺五千万分之一是( )

A.线段式 B. 文字式 C.数字式 D.不能确定

6.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域那、市场和运输条件,这体现了( )

A.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B.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C.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D.地理之“谜”无处不有

7.在《斗牛士之歌》的旋律中观看惊险的斗牛场面的是哪个国家( )

A.荷兰 B.西班牙 C.葡萄牙 D.沙特阿拉伯 8.下列有关北半球确定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日出日落来确定南北方向

B.将指南针平放,磁针红色部分总是指向南

C.在任何一个晚上只要能找到北极星,先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D.把手表放平,让分针对准太阳,分针和表盘上2ian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大致就是南方

9.有关图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

B.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C.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数字

D.图例是地图上地理事物的缩影

10.在室外看地图,为了使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必须做到( )

A.面朝北,背朝东 B.面朝东,背朝西

C.面朝北,背朝南 D.面朝北极星方向

第二关 我综合、我提高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 我国哈密瓜和葡萄干的主要产地是哪里?为什么那里出产的瓜果特别甜?

2. 居住在亚洲西部和个非洲北部的阿拉伯男子,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

这样穿着的目的是为了御寒保暖吗?这反映了地理与什么有关?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命题人:冯嘉锐 审核人:冯嘉锐 姓名:

【复习要点】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大小。

2.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3.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及世界量大山脉带,著名的高原、平原等。

4.地图上五种地形的表示方法。

5.地球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方法。

2.地球仪、经纬网。

3.能够将地形知识与抽象的地形图相对应起来,并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判读。

4.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地理现象。 二、问题导学

探点一 根据本部分知识网络图,熟悉教材

.

2

探究点二 重点知识训练

题型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2010 四川泸州中考)从太空来看,地球的形状是( )。

A.正圆的球体 B.一张倒扣的盘子 C.不规则的球体 D.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题型二 经纬线的特点

2.下列有关地球以上,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D。所有的纬线长度都相等

题型三 海陆分布大势

3.(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 %;海洋占 %。 即 分陆地, 分海洋。

(2).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从南北半

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 半球,海洋主要

分布在 半球。即北半球的陆地面积

于南半球,北半球的海洋面积 于南半球。

但从海陆分布看,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 于陆地面积。

(3)下面关于海陆面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东半球海洋面积小于陆地面积

C。西半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相等

D。地球上任意两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题型四 大洲大洋的面积

4.(2010 湖北十堰中考)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面积最小的大洋分别是( )。

A.非洲和印度洋 B。亚洲和印度洋 C。亚洲和北冰洋 D。北美洲和北冰洋 题型五 世界海陆分布的综合应用

5. 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

①A图是北半球.B图是南半球( )

②G是南极洲,d是北冰洋。 ( )

(2)填写大洲和大洋。(提示:先根据特殊经线

和大陆的形状判断出大洲。再根据大洲的相对

位置判断出大洋)

8.亚洲的印度半岛位于 ( )

A 太平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9.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哪个大洋还在不断扩张 ( )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10.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三: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复习的教案++我们怎样学地理

我们怎样学地理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工具、指明途径、打好基础。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为:

学会看地

方向 比例尺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学会收集地理信

学会思考地理问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

图例 注记

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首要。要把许多地理事物尽收眼底,靠我们零打敲碎地观察、识记是不容易做到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个人不可能到过许多遥远的地方,从而把地理事物完整的记录下来。因此通过看地图来知晓天下景物与事物,是人类认识地球与区域的“捷径”。教材把地图的学习安排在开头,就是源于上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让他们站在学校的最高建筑物上俯瞰学校的全貌,分别绘出学校的鸟瞰图(把原有的景物描在纸上)、平面图(用符号表示鸟瞰图中的景观)、地图(加入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地图组成要素)。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从感性到感性加理性,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就把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引到了地图的组成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上了。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本。地理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只有让学生获取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才会在终身地理学习中获得主动权,才会获得常新的地理知识。教材从许多方面教学生收集地理知识的方式:网上查询、图书馆查阅、社会实践中了解情况等。同时让学生在收集地理信息时学会怎样处理这些信息。

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是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地理不是素材的堆积,而是对地理素材的整理、区别、加工的过程。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空间思维、综合想象去认识地理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成因,辨证地分析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地理问题并带有自己创新意识的能力。

野外旅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类型需求的多样化,学生通过野外旅游获取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在地理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指导就成为必要。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练习 教学媒体: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板书设计: 1、会看地图

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八个基本方向,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4、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3、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学生大多数在小学对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的学生对方向一无所知,循序渐进,务求扎实掌握,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读图法、实践法 教学媒体:地图、指南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四: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案 湘教版

目录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 1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案 ....................................................................................................... 1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 3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 3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 4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 7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 9

第一节:认识地球 ................................................................................................................................. 9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 9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 10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 12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 13

第一课时教案 ............................................................................................................................... 13

第二课时教案 ............................................................................................................................... 15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教案 ........................................................................................................... 16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 16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 18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 21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教案 ....................................................................................................... 22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 22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 23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 25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教学教案 ........................................................................................................... 25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 25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 29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 32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 33

第一课时教案 ............................................................................................................................... 33

第二课时教案 ............................................................................................................................... 35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 37

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 ................................................................................................................................... 41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 41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 44

第一课时教案 ............................................................................................................................... 45

第二课时教案 ............................................................................................................................... 46

第三课时教案 ............................................................................................................................... 47

第四课时教案 ............................................................................................................................... 48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 48

1-2课时教案................................................................................................................................. 49

3-4课时教案................................................................................................................................. 50

第四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 52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 54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 54

第二节 国际合作教案 ....................................................................................................................... 58

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 59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案

课时1节

教学目标:

、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布置作业:

课本第五页有个活动,提到贝贝和玲玲是在北京夏令营认识的,你参没参加过夏令营,或者其他形式的旅游,都去过哪里?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令你印象最深刻?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课时3节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练习

教学媒体: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板书设计:

1、会看地图

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八个基本方向,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学生大多数在小学对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的学生对方向一无所知,循序渐进,务求扎实掌握,打好基础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五: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复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六: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案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

(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地理在显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可见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中习题

(2)谈谈你的居住地存在的环境问题

4、学习小结

(1)知识总结

指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举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而且在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

5、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解开地理之谜

地 理

与生产建设

与日常生活 与风土人情

知识、应用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七: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图》单元计划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八: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2011)

2011年世界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古代人们凭直觉臆断认为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经度和纬度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人们

给它们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1)经度 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

子午线。以0°经线为起点,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东西经度各为180°,东、西经180°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经线。

(2)纬度 纬度以赤道为起点,赤道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赤道是0°纬

线,北纬的最大值是90°,即北极点;南纬的最大值为90°,即南极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

不是以0°经线和180°经线为界划分的,而是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的。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

4.

经纬线(度)特点及半球划分: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时)。

地理现象: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P69 五带的划分

(1)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的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2)五带的特征

练习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2.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3.在地球仪上纬度为40°,经度为180°的点有几个(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东经40°和西经40°向北前进,发生的情况有:( )。

A.他们在北极相遇 B.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 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D.他们可能在南极再相会

5.某地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地的地理位置是( )。

A.西经20°和赤道的交点 B.东经160°和赤道的交点 C.经度0°和赤道的交点 D.经度180°和赤道的交点

6.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

A.O°纬线上 B.O°经线上 C.北纬90° D.南极点 7.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中是( )

A.冬季 B.秋季 C.夏季 D.春季 8.“五一”这一天( )。

A.北京昼夜等长

B.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7°W)没有黑夜 D.悉尼(151°E,33°S)昼长夜短

C.伦敦(0°,51°N)昼长夜短

9.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们学校正处于( )。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D.春季 10.10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11.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5′W)位于( )。

A.西半球

B.南寒带

C.东半球

D.中纬度

12.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

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的 箭头指向北方。如图1.3-1,公路AB的走向是 西北一东南走向,BC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如图1.3-2,A位于B的西面,B位于 C的北面。

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

注意: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定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如:上面左图中,B位于A的正东面,D位于C的正北面。

(2)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①从北极看,所有的经线都是指向正南;从南极看,所有的经线都是指向正北。如:上面右图中,A、B、C、D都位于南极点的正北。②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3)在南北半球图上判定方向,一般分两步:根据极点,判断南北向;根据地球自转方向,

判断东西向。地球自转方向无论从北极上空看还是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 (4)只有经纬度的两点判断方向,首先,根据纬度定南北,再根据经度定东西。例,甲 (30°S,60°W)在乙(45°S,30°W)的什么方向。根据纬度30°S、45°S判断出甲应在乙北方,根据60°W、30°W判断出甲应在乙的西方,合起来甲在乙的西北方向。

(3)图例和注记

①概念: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叫图例; 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各种文字和数字叫注记。 ②常用图例: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九:七年级初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 "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1.比例尺 (板书)第二章 地图,第一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 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 (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 "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学生活动)1.请阅读P16"做一做"并填下表:

2.做P17 "做一做"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复习反馈:作练习(见习题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学生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计算机课件)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学生活动)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张北京市旅游地图,颐和园在北京市处于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计算机课件)图2.6某村平面图"想一想"。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学生活动)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判断1.公路的村庄段 2.公路的河流段 3.在河流上方向有什么变化?(公路的村庄段 是东北-西南方向;公路的河流段是东西方向 在河流上方向由东北-转向北-又转向东北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计算机课件)1)复习: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活动)完成P18 "做一做"

①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上,

②在经纬度呈弧度的地图(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习题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识记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综合能力训练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学手段〉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皮尺、指南针等工具,本市地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 ,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生活动)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践活动)

活动1:

要求,每位同学做出一张图

1.按顺序写出你家步行到下列地点所经过的街道、公路的名称:小学、百货商店、菜市场、电影院、公园、邮局、银行、医院。

2.上一题中的街道和公共场所,试做一副简单的街道平面图

活动2: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用皮尺、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对校园内的校舍、操场(校园设施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自己定出比例尺,绘制几幅不同比例尺的校园平面简图(可以是局部的)。 活动3:

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首先,要为来到你家的客人设计一条"一日游"路线。路线中应包括旅游景点至少2个、商业中心、,博物馆、著名的风味餐厅(吃一顿饭)、自己的学校。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一日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4,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扩展资料

沧桑变迁话地图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字、符号和颜色,将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缩小概括而成的图。其大致可分为:政区图、旅游图、交通图、军事图和信息图等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十: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复习课[1]1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