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12    阅读: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2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2课时

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 2课时

探究课五 认识宝岛台湾 1课时

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2课时

第二课 南方地区 2课时

第三课 青藏地区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课时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 规则的变化 2课时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2课时

第三课 生活的故事 2课时

探究课 区域的变化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3课时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3课时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3课时

探究课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2课时

第一章国土与人民

辽阔的疆域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课件播放《歌唱祖国》,带领大家走进新课堂。教师设问: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才算东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后教师补充:要确定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

(二)引导学生读图:位置优越

1.经纬位置。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三)借景观图探究:国土辽阔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大致位置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出我国四端点的大致经纬度范围:(1)我国最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最东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它们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2)我国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条纬线以北?是北纬还是南纬?我国最南端呢?

1.南北景观差异。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春季景色差异景观图后分析: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学生回答:是气温。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南北温差这样大?学生回答:我国南北跨的纬度(距离)大。

2.东西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片后 分析:从时间上看,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上却星光满天,为什么?学生回答:我国东西时差大。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东西时差大呢?学生回答:我国东西跨的经度(距离)大。 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用课件展示我国南北端的大致纬度数:53°N、4°N,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我国南北跨大约多少纬度。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再根据教材《中国疆域图》,教师要求学生用直尺量算我国南北端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距离大。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计算我国东西所跨的经度、量算我国东西所跨的距离。接着,教师设问: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不仅感到我国南北温差大,也感到了东西时差大,这说明了我国的疆域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

(四)利用地图比较:地理位置优越

1.中国的面积。我国疆域辽阔,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为了让学生起清晰准确地记住这个数据,用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个国家;出示一组三个国家面积数据: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中国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2.中国的内海。我国不仅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引导学生读《中国的海域》图,准确地找出我国的四大海域的位置。从位置上看,我国有一个海与其他三个海的位置不一样,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它是渤海,并说出它是内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琼州海峡,并强调它也是内海;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比较它与渤海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探讨、归纳得出:渤海一面是海,三面是陆地;琼州海峡两面是海,两面是陆地。

3.半岛与岛屿。用课件展示我国主要的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其名称,并从其位置上比较,区别其名称。

4.中国的邻国。邻国有陆上相邻的和隔海相望的两种。将学生分成4-6组,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在图上按逆时针顺序一一找出。学生提出了问题:朝鲜和韩国都是中国的邻国,有什么区别?我们再仔细

观察地图,从位置上做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两国都是半岛国家,韩国与中国之间被朝鲜隔开了,所以韩国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朝鲜是中国的陆上邻国。

5.中国的疆界。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用课件做动态演示、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确两者的不同。

6.优越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第3页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图,再与中国的纬度位置做比较,说明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会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用课件展示亚洲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蒙古、日本,设问:从位置上看这三个国家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蒙古是个内陆国,日本是个岛国,中国既临海洋又靠陆地。教师再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国海陆兼备。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 活动:设置读图、填图练习,让学生竞赛完成,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留下以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我国海陆兼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对我国的气候、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教学反思】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地理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

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难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

2、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

1、拼图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小组讨论、回答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小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二)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案

教 师 备 课 笔 记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

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教 师 备 课 笔 记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预备课 1课时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2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2课时

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 2课时

探究课五 认识宝岛台湾 1课时

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2课时

第二课 南方地区 2课时

第三课 青藏地区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课时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 规则的变化 2课时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2课时

第三课 生活的故事 2课时

探究课 区域的变化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3课时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3课时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3课时

探究课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2课时

第一章国土与人民

辽阔的疆域【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课件播放《歌唱祖国》,带领大家走进新课堂。教师设问: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才算东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后教师补充:要确定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

(二)引导学生读图:位置优越

1.经纬位置。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三)借景观图探究:国土辽阔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大致位置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出我国四端点的大致经纬度范围:(1)我国最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最东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它们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2)我国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条纬线以北?是北纬还是南纬?我国最南端呢?

1.南北景观差异。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春季景色差异景观图后分析: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学生回答:是气温。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南北温差这样大?学生回答:我国南北跨的纬度(距离)大。

2.东西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片后 分析:从时间上看,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上却星光满天,为什么?学生回答:我国东西时差大。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东西时差大呢?学生回答:我国东西跨的经度(距离)大。 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用课件展示我国南北端的大致纬度数:53°N、4°N,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我国南北跨大约多少纬度。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再根据教材《中国疆域图》,教师要求学生用直尺量算我国南北端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距离大。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计算我国东西所跨的经度、量算我国东西所跨的距离。接着,教师设问: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不仅感到我国南北温差大,也感到了东西时差大,这说明了我国的疆域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

(四)利用地图比较:地理位置优越

1.中国的面积。我国疆域辽阔,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为了让学生起清晰准确地记住这个数据,用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个国家;出示一组三个国家面积数据: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中国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2.中国的内海。我国不仅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引导学生读《中国的海域》图,准确地找出我国的四大海域的位置。从位置上看,我国有一个海与其他三个海的位置不一样,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它是渤海,并说出它是内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琼州海峡,并强调它也是内海;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比较它与渤海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探讨、归纳得出:渤海一面是海,三面是陆地;琼州海峡两面是海,两面是陆地。

3.半岛与岛屿。用课件展示我国主要的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其名称,并从其位置上比较,区别其名称。

4.中国的邻国。邻国有陆上相邻的和隔海相望的两种。将学生分成4-6组,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在图上按逆时针顺序一一找出。学生提出了问题:朝鲜和韩国都是中国的邻国,有什么区别?我们再仔细

观察地图,从位置上做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两国都是半岛国家,韩国与中国之间被朝鲜隔开了,所以韩国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朝鲜是中国的陆上邻国。

5.中国的疆界。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用课件做动态演示、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确两者的不同。

6.优越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第3页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图,再与中国的纬度位置做比较,说明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会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用课件展示亚洲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蒙古、日本,设问:从位置上看这三个国家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蒙古是个内陆国,日本是个岛国,中国既临海洋又靠陆地。教师再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国海陆兼备。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 活动:设置读图、填图练习,让学生竞赛完成,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留下以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我国海陆兼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对我国的气候、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教学反思】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地理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

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难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

2、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

1、拼图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小组讨论、回答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小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四)
新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全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

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

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2013年版本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分为4个单元: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从对中国家园的了解,到对台湾的探究,;再深入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的认识;了解生活变化,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然后是对文明发展的初步把握,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样性的由来:

中国整体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人们生活的区域变化——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

四、重点:第五、六、七单元

难点:了解中国整体的地理知识;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分析和探源文明演进的来龙去脉。教材重点: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

五、 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3、巧设促想,深化内容。发展思维,学会创新,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5、利用资源,巧设问题。尽量多地引用课外资源,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2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2课时

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 2课时 探究课五 认识宝岛台湾 1课时

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2课时

第二课 南方地区 2课时

第三课 青藏地区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课时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 规则的变化 2课时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2课时X| k |B | 1 . c| O |m 第三课 生活的故事 2课时

探究课 区域的变化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3课时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3课时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3课时

探究课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2课时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五)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在社会中成长》word教案1

【七下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教案】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仅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和熏陶。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学习目标

1、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事例和故事中,体会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关系,进而理解什么是社会。

2、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三)学习重点

正确评价自己

(四)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主动探究,自评互评,升华主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刻印资料,录音机

学生:1.向同学、家长、老师征求评价2.排练小品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社会伴我长大

学生表演小品《水滴与大海的故事》

教师点拨:浩瀚的大海是由无数水滴组成的,水滴也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显示自己的力量,个人如水滴,社会似大海,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读一读,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二《狼孩的故事》

说一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中成长。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为你提供了什么?(参考图册P2《社会伴我成长》)

学生各抒已见

过渡: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成员。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4-6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图6-2根据画面和自己日常学习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我们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同龄群体,学生群体,消费群体,……)

2)、社会群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3)、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阶段性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你信,你不妨试一下!

过渡:人生活在社会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社会成员,不但要正确认识社会,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镜子,你不妨“以人为镜”来知得失!

活动一:

(一)课前,学生利用征求表分别向家长,教师,同学征求对自己的评价,并请家长、教师、同学用信封封好。 (二)自画像:___(画一种最能体现你特色的动物,并用简短的文字描绘“我心中的我”)

(三)打开信封: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进行比较。

(四)说一说: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予以归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优点,也应看到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活动二:

认识自己的十问法:

我是谁?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 (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10个,可以不给别人看,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顾虑,每次回答的时间为20秒,写不出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不应再回头,事后自我分析,分析材料见材料四) 自评互判:

(1)本课时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你想要了解的知识?

(2)本课时,你在课堂上表现如何?我们今天的小礼物送给谁?哪一组?最合适?为什么?

升华主题:欣赏录音散文:《欣赏自己》(见材料五)

(旨在说明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要正确认识自己。) 作业: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

理想的我:

板书设计:

材料一:《水滴与大海的故事》

旁白:一小水滴在大海的怀里生活了许多年,他总觉得是大海埋没了他的英姿,因此整日埋怨大海。

小水滴:我本来长的很美,是你埋没了我,我非常伟岸,有力量,因为你在,才显示不出我的力量。

大海:孩子,你还小,你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没有看到不足之处,假如你离开集体,你就不存在了。 小水滴:我才不信,没有你我会更棒,不信,走着瞧!

小水滴说完后,一跃上了岸,数分钟后,在太阳的暴晒下,小水滴消失在空气中,连后悔的时间也没有。

材料二:《狼孩的故事》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这两个女孩,大的约七八岁,起名卡玛娜,后来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在不到一年后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不喜欢穿衣服,若有人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把衣服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卡玛娜喜欢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像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用鼻子四处闻寻找食物;喜欢吃生肉,而且吃的时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拿,也不吃素食;牙齿特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她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旨在让学生理解人离开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三:

父母眼中的我:

老师眼中的我:

同学眼中的我:

说明:1、评价者实事求是,征求者不计较他人评价;

2、评价不一定科学,合理,仅作参考。

材料四:

附分析(要求写完后,学生自己对照进行分析)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看看你一共写出几个答案,若≧9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若≦7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

2、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A符合客观的情况,如“我是大女儿”,“我是中学生”;B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子小。”;C中性的情况,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也说到自己不足之处。

3、回答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有,则说明自己有理想,有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无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摘自《学校心理辅导》)

材料五:散文《欣赏自己》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

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

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泉

于是,你很自卑。

很自卑的你总以为命运在捉弄自己。其实,你不必这样:欣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很糟。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片风景,也有阳光,也有空气,也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见过的一棵春树,甚至也有别人未曾听过的一阵虫鸣……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做不了伟大,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可悲,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你会发现,天空一样高远,天空一样广大,自己与别人有一样的活法。走向超越的只有靠你自己。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