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22    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一)
2014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 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

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 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 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 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 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了解了容量的含义、认识了升;还知道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

升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L)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升。(板书课题:认识升)

二、 自主探究,实践求知

1.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学生会兴趣高涨,急于表现自己)

2. 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1/4升、1/2升和3/4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

(1) 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做。

(2) 每组选一人汇报讨论方案。

(3) 选出可行的方案(往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贴上纸条,在1升处记上记号。把纸条1升处以

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并分别做上记号)。

(4) 动手制作。

教师加强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提问

(1)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2)有没有不同的标法?(1/2L和2/4L)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一样大)

4.用自己做的1升的量器来量一量

(1)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

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完成。待学生做完后,提问:

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

你一天能喝这样的几纸杯水?你喝的水够1升吗?

谈话:同学们要注意每天多喝水,预防疾病的发生。

(2)先估计桌子上放着的一碗水比1升多还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先让学生以前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把一碗水与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计意见。

再实际量一量,来验证估计。

三、 运用新知,展示能力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 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例如碗、锅、盆等。

(2) 用自制量器盛1升水。

(3) 把水倒入自带容器里,观察水面高度。

(4) 观察本组其他同学容器里水的高度。

(5) 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再量一量。看哪组估计的水平高。

2. 解决白菜博士提出的问题

(1) 谈话:再找几个容器,先估一估能盛多少升水,再用自制量器量一量。

(2) 学生估计并动手量。

(3) 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四、 解决问题,升华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下面检验同学们的眼力怎样。

让学生读书上的题目。

指名说说容器的名称。

各自作出判断,做在书上。

2.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知道了1升水有多少,那么想不想知道1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称出1升水的重量?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称法和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升水正好是1千克。

五、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动脑筋,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谁能谈谈有什么收获?

关于容量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 100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二)
2014年最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盘点

2014年新教材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盘点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1. 1 升(L)=1000毫升(ml 、mL)

2. 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积正好是( 1 升)。

3. 1 升水重1千克。

4.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 4000——5000毫升。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 一 )位数,页可能是( 两 )位数。试商时,一般用(四舍五

入)法将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四舍,除数变小,则初商可能(偏大);五入,除数变大,则初商可能(偏小)。

例:362÷43,将43看作( )来试商,除数变( ),此时初商可能( );

362÷48,将48看作( )来试商,除数变( ),此时初商可能( )。

(2)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一

位数。)

( )53÷56,若商是一位数,( )里可以填( ),最大是( );

若商是两位数,( )里可以填( ),最小是( );

439÷( )4,若商是一位数,( )里可以填( ),最小是( );

若商是两位数,( )里可以填( ),最大填( )。

(3)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 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但余数却跟着改变。 14÷3 = 4 …… 2 100÷30 =3……10

140÷30 =4 …… 20(余数也扩大10倍) 10÷3 =3 ……1 (余数也缩小10倍)

15÷4=3……3 88÷24=3……16

45÷12=3……9 (余数也扩大3倍) 22÷6=3……4 (余数也缩小4倍)

(5) 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发现周期规律至少要观察两组物体的排列。解决周期现象

的问题时,用除法计算比较方便,用总数÷每组个数。如果没有余数,指定的物体就是每组的最后一个;如果有余数,余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

例题:有同样大小的红珠、白珠、黑珠共180个,按3个红珠、2个白珠、1个黑珠的顺序排列着。那

么第96个珠子是( )颜色的,第105个珠子是( )颜色的,红珠有( )个。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时,数据要按顺序数,遍统计的数据总和是否与题中数据总和相等。

(2)条形统计图:要写好日期,看清每一格代表的数值是多少。 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直条的高度, 毎

画好一个柱状图,要在上面写上所对应的数据。

(3)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总数÷份数,总数=平均数×份数。

第六单元 可能性

公平的游戏规则:所占物体的个数相等,可能性就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

第七单元、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括号能改变(计算的顺序。)

典型的简便计算题:

25×17×4 125×32 273-153-47 2700÷15÷2 195×75+195×25

第八单元、垂直与平行线:

1、线段是(有限长)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射线是(无限长)的,只有(一个)端点,不

可以(测量);直线是(无限长)的,(没有)端点,不可以(测量)。

2、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

3、同一个平面内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也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 1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可以画( 1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

5、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量角器)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 1°)。 (“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

7、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顶点,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注:角的开口朝哪边,

就看哪边的0刻度线,注意看清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

8、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

越小,角就(越小)。

9、 0°< 锐角 < 90°,直角 = 90°, 90 < 钝角 < 180°,平角 = 180°,周角 = 360° 。

它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是:锐角 < 直角

< 平角 < 周角 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

10、一副三角尺有两块三角尺,其中一块 含有的角度分别是45°,45°,90°;另一块

含有的角度分别是30°,60°,90°

经过组合,他们可以形成的角有:75°,105°,120°,135°,150°,180°

11、钟面上共有12大格,共360°,每一大格占30°,每一小格占6°。钟面上(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了(直角);钟面上(6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了(平角)。

1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180°,四边形4个内角的和=360°,五边形5个内角的和=540°.

多边形的内角和= (n-2)×180°.

13、三角形最多有(1)个钝角,最多有(1 )个直角;最少有(2 )个锐角,最多有(3)个锐角。

14、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时,对顶角度数相等,相邻的两个角度数和是180°。

如图:2

1 = 3 2 = 4 3 1 + 2 = 180° 2 + 3 = 180°

15、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

交点叫做(垂足)。

”。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一贴、二靠、三移、四画、五标记

16、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17、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8、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19、在物体的质量相同,斜面的长度相同时,物体从(45°)角的斜面上滚下会滚得最远。

20、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如果不相交,就会(互相平行 )。

例1:判断题。

A、钝角都大于90度。……(√) B、钝角都小于180度。……(√) D、小于180度的角都是钝角。……(×) C、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 E、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F、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G、周角只有一条边。……(×) H、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附:常用的数量关系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面积÷2-宽 长方形的宽 = 面积÷2-长) 平均数 = 总数÷份数 (份数=总数÷平均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总价=单价×数量 (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总量=功效×时间 (时间=工作总量÷功效 功效=工作总量÷时间)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三)
2014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分析和目标

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修订的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观察物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整理与复习;附录,混合运算这九个单元。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附录,混合运算。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表并学习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简单周期” 、“●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 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 可能性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进度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四)
2014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计量容器里容纳的液体或粉末状、颗粒状物体的体积。小学数学以往总是把升和毫升与其他常用体积单位一起,编排在高年级教学。本单元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一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感性认识。由于升和毫升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直观认识、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容量的含义以及计量单位,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会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形成有关1升和1毫升的表象是教学重点。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容量的含义,计量容器的容量需要统一的单位例2容量单位“升”,1升的实际意义例3容量单位“毫升”,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例4升和毫升的进率,简单的换算

练习一

(一)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形成初步的“容量”概念

“容量”指的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为了在尚未认识体积之前先形成初步的容量概念,例1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创设了大小不同的茶杯、大小不同的冷水壶等容器盛水的直观情境,提出三个很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容器里存水的事实,感受容量的含义、比较容量的大小,产生统一容量单位的需要。

1. 联系茶杯里盛水的事实,教学容量的含义。

学生都知道玻璃杯里能盛水,玻璃杯有大有小,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题提出的第

(1)个问题“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玻璃杯,把注意力集中到玻璃杯盛水的事实上。由大卡通“玉米”告诉学生:图中比较高的那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多,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这里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把新的数学概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中的两个玻璃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玻璃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条件下的想象与判断。通过这样的想象,容易体会“杯子容量”的含义。二是要用较多的时间去领悟“玉米”卡通说的哪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的内在联系,意义接受“容量”这个概念。

2. 直观判断和倒水实验相结合,教学“容量有大小”。

例1的第(2)个问题是“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画面里有两个冷水壶,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学生凭直观能够指出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些。教材要求验证作出的判断,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往另一个壶里倒,通过这样的实验来感受“冷水壶的容量”指的是什么,体会冷水壶“容量有大有小”,并证实自己的判断。为了深入体验“容量”的含义,教学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导他们把“容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回归到“能盛多少水”的现实层面上,通过概念的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区分和表述,情境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壶体上刻了花;另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壶体上没有花。第

三步通过倒水实验验证猜想,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里倒:或是红把手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壶后还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壶里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壶后尚没有满。这些倒水实验应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并亲自实施,一边操作一边把“壶里盛的水”和“壶的容量”联系起来,反复感受“容量”的含义。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并作出解释:因为红把手壶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

配合例1和例2的“练一练”第1题,在一个杯子里装满水,把这杯水分别往另两个杯子里倒,分别出现倒不满、倒不下的情况,根据这些现象判断三个杯子的容量谁最大、谁最小,让学生继续体会“容量”的含义。

3. 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需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例题的第(3)个问题“(红把手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让学生体验测量容器的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教学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说说“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这句话的意思,用“水壶能容纳多少液体”来解释,再次在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并思考测量水壶容量的方法。其次观察教材插图,如果把一壶水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杯;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杯。最后体会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冷水壶的容量,其结果的表达不同,为了便于测量和交流,应该使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初步认识容量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概念教学服务的。

(二) 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一道例题,都设计了从实际生活引出单位名称、体验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测量常见容器的容积等教学活动。

1. 现实背景中出现升和毫升,引出容量单位。

例2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果汁和桶装纯净水等图片,在每一幅图的旁边都标注了“×升”或“×L”,表示有关容器里装了多少液体。例3呈现了瓶装的饮料、药水等图片,在图片旁边标注了“×毫升”或“×mL”。这两道例题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表示液体有多少的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同时体会这两个单位有各自的使用场合,升是比毫升大的容量单位,较大的容器、较多的液体常用“升”作计量单位,较小的容器、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教学这两道例题,要让学生看图说说瓶里各装了些什么,装了多少,分别使用了什么计量单位;想想生活中这些瓶实际有多大、这些液体实际有多少;议议这两道例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从而对升和毫升分别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

2. 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1个单位的液体有多少。

学生知道升和毫升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单位以后,会希望知道1升、1毫升液体各有多少,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例2用量杯量出1升水,把这些水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正好装满,没有剩余。这个现象让学生知道,这样的正方体容器盛的水是1升。设计这个实验有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1分米是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能帮助他们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二是在实验中带出了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它能方

便且准确地测量液体有多少,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使用量杯。在这个实验中,1升水是从量杯里看出来的,棱长1分米的容器是制作的或选择的,由于还没有教学体积的知识,所以还不能揭示1升就是1立方分米。例3使用的滴管,也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工具。先用滴管吸入1毫升水,看看有多少,感受1毫升水很少。再把滴管里的水滴在手心上,数数大约是几滴,进一步体会1毫升水有多少。

教材设计的实验与操作,能帮助学生体会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使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实验与操作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应该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在实验与操作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够知道什么、得出什么。

3. “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并使用简单的量器。

量杯、滴管等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工具,使用方便、测量准确。但是,一般家庭里不会有这些工具。本单元的“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并使用1升的量器。

教材图文结合,示范做量器的方法:选择一个上下一样粗细的瓶,往瓶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贴一张纸条,在1升处做上记号;把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14升、24升、34升等记号。用这个量器能够比较准确地量出1升、14升、24升、34升水。

使用自己制作的量器,体验1升水有多少:用1升的量器量出1升水,分别倒入大小不同的盆里、锅里,看看水面在哪里,体会1升水有多少,并估计各个容器的容量大约各是多少。

除了上述的制作量器,教材里还有许多感受1升或若干毫升的活动。如,量出1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看看能倒满几杯,既体验1升水有多少,又体验1个纸杯能盛多少水。又如,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一个碗里、一个茶杯里、一个圆柱形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体验50毫升水是多少。再如,倒100毫升饮料,数一数多少口能够喝完,算一算喝一口大约多少毫升,体验100毫升是多少。

4. 设计一些活动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常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升与毫升的观念。

组织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既体现了数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又能在应用中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材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1) 留心观察,采集数据。

配合例2的“练一练”第2题,说说图画里标注的热水器、电饭煲、热水瓶的容量各是多少升;配合例3的“练一练”第1题,说说图画里标注的针筒、输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液体;练习一第11题,阅读儿童止咳糖浆的使用说明书;第12题,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商品用升作计量单位,哪些商品用毫升作计量单位。学生通过上面的活动,能够了解常见容器的容量,丰富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

(2) 合理选择,正确使用。

练习一第3题,说出压力锅、洗脸盆、洗菜池、浴缸的容量各是多少升;第6题,说出1小瓶药水、1盒牛奶、1瓶墨水、1瓶果汁各是多少毫升。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容器和经常接触的商品,应该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容量大约是多少。考虑到学生直接

说出各个容器、各个商品的容量会有困难,教材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三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数据,作为相关的容量。选择数据不能是随意的,应该有思考地进行。如洗脸盆的容量,可以这样想:1升水放在盆里,水面大约在哪里?10升水放在盆里会怎样?这个盆能盛100升水吗?经过这些思辨,选择的答案才会合理,学生头脑里的“升”与“毫升”的概念才会越来越清楚。

练习一第7题,计量热水瓶、奶瓶、水杯、水桶的容量,用升作单位还是用毫升作单位?第8题计量一鱼缸水、一瓶酱油、一锅水、一汤勺水各有多少,采用升作单位还是采用毫升作单位?回答这些问题,要利用自己头脑里的1升、1毫升的概念,还要联系对这些容器的了解,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如,热水瓶的容量比1升大,计量热水瓶容量用升作单位比较恰当;汤勺很小,一汤勺水远没有1升,用毫升为单位比较适当。为此,教材在练习一第2题就安排学生判断陶瓷汤罐、易拉罐、烧水壶、牛奶瓶等容器的容量,哪些比1升大、哪些比1升小的练习。

5. 教学升与毫升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例4教学升与毫升的进率,并在“练一练”和练习一里安排部分练习题,巩固和应用进率的知识。

例题呈现两个同样的较小量杯,每个量杯里都盛了500毫升水。先算出2杯水一共1000毫升,再把这2杯水倒入一个较大的量杯里,看出一共有1升水。这些水是1000毫升,也是1升,由此得出“1升=1000毫升”。可见,升与毫升的进率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教学要组织学生开展上述实验,并进行有关的推理,体验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关系。

应用进率进行的换算比较简单。配合例4的“练一练”第3题,把4升和9升分别换算成毫升为单位的数量,把2000毫升和5000毫升分别换算成升为单位的数量。这些换算都很容易,与第一学段把5千米换算成5000米,把3000克换算成3千克很相似,学生有能力独立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教学时,应该要求学生利用1升=1000毫升或1000毫升=1升推理出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重点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一些比较容易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口算)。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其间有相当大的跨越。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教材穿插安排了相应的口算、估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全单元编排八道例题、四个练习,还有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几十(含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口算与竖式的写法

两、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例2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法则

例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

例4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例5、例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调商

例7商不变规律

例8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除法计算

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有计算法则的,主要讲述除的顺序(先除什么、再除什么),以及商的位置(商的十位在哪里、个位在哪里)。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法则适用于所有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例2里形成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例3、例4里可以直接应用于除数是一般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进行试商,学生需要先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以此为基础才能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

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和调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人们已有的试商方法很多,把除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试商方法。学生有找到某个两位数最接近几十的能力,只需要一道例题就能完成试商方法的教学。初商有时会过大或过小,这就要调商。初商过大与过小的表现不同,调商的方向与方法也不同。因此,需要两道例题来教学调商的两种情况。

小学阶段整数除法的教学到本单元就要结束了,应用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发现并简单应用除法的“商不变规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除法计算能力,也为以后教学小数除法储备基础知识。

(一) 教学两、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先口算出商,再写出竖式,作了细致的安排

例1的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以最容易的几十除以几十(60÷20)为起点,逐步发展到几十几除以几十(96÷20)、几百几十除以几十(150÷30)、非整十的三位数除以几十(114÷30)的竖式计算,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

1. 几十除以几十是两位数除以两位数里最容易的计算,也是最基本的计算。掌握这些计算,将为全单元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五)
2014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 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3、认识1升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

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 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

步的估计能力。

3、 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

以解释和说明。

4、 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了解了容量的含义、认识了升;还知道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

升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L)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升。(板书课题:认识升)

二、 自主探究,实践求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参考书】

1.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学生会兴趣高涨,急于表现自己)

2. 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1/4升、1/2升和3/4升。

(1) 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做。

(2) 每组选一人汇报讨论方案。

(3) 选出可行的方案(往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贴上纸条,在1升处记上记

号。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并分别做上记号)。

(4) 动手制作。

教师加强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提问

(1)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2)有没有不同的标法?(1/2L和2/4L)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一样大)

4.用自己做的1升的量器来量一量

(1)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

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完成。待学生做完后,提问:

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

你一天能喝这样的几纸杯水?你喝的水够1升吗?

谈话:同学们要注意每天多喝水,预防疾病的发生。

(2)先估计桌子上放着的一碗水比1升多还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先让学生以前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把一碗水与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计意见。

再实际量一量,来验证估计。

三、 运用新知,展示能力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 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例如碗、锅、盆等。

(2) 用自制量器盛1升水。

(3) 把水倒入自带容器里,观察水面高度。

(4) 观察本组其他同学容器里水的高度。

(5) 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再量一量。看哪组估计的水平高。

2. 解决白菜博士提出的问题

(1) 谈话:再找几个容器,先估一估能盛多少升水,再用自制量器量一量。

(2) 学生估计并动手量。

(3) 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四、 解决问题,升华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下面检验同学们的眼力怎样。

让学生读书上的题目。

指名说说容器的名称。

各自作出判断,做在书上。

指名说答案,全班共同校对。

2.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知道了1升水有多少,那么想不想知道1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称出1升水的重量?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称法和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升水正好是1千克。

五、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动脑筋,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谁能谈谈有什么收获? 关于容量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