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二)
《我的老师》教案

《我的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体会记叙的详略

2、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复述第六、七件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讨论第六、七件事

1、第十段开头说,“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到底是值还是不值?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

——值得。在老师而言是平常小事,但在我心中却影响深刻。我对老师的感情也加深了。 “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分析: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到孤独悲伤,辛酸痛苦。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常常理解“我”的心情,重视同学之间的纠纷,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那些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劝”,劝说;“慰”,安慰。又劝说又安慰,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

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作为“占据心灵”的事。“占据”是军用术语,用在一般场合就特别形象有力。

三、朗读写最后一件事的文段

1、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旁”表现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感情?还有哪处描写同样表现出这种感情?

——深切的依恋之情。我觉得暑假漫长的反常心理。

2、“迷迷糊糊”的往外走改成“模模糊糊”,可不可以,为什么? ——迷迷糊糊是指说话口齿含糊不清,“模模糊糊”是指视线朦,看不清楚。不能调。

3、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呼应开头,表达深切惋惜、依恋、怀念之情。

四、总结讨论

1、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哪些事写得详细,为什么详写?

——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后2件事是我感情的深化。 2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这些事是从哪些方面去选择的?

——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 3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讨论课后练习三、四

五、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中有哪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传神的。

——①老师佯怒时;②老师写字时;③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四句话写四个细节:“我„„一迎”,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狡猾;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刻画出老师的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句,写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这也是“我”敢于“一迎”的原因。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假怒”的全过程。【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2.课文中有哪几处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试讨论分析。

——课文中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有:①老师佯怒后;②“我”被小“反对派们”咒骂父亲死了后;③放假前看老师收拾行李时;④回忆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的语境义是调皮、机灵,它真切地表现出;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3.蔡老师哪些爱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们读诗,给学生,尤其给作者以有益的影响 。作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而且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由于儿时受到蔡老师有益的文学熏陶。蔡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是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面所讲的几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有的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有的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是激起学生对文艺的兴趣。写到这儿,作者禁不住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情:“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儿用了反诘语气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崇敬。

4、《我的老师》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刘踞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这种“情”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绝不是靠火爆的词句、多情的绮语,它必须深植于事实的土壤中。作者魏巍谈到《我的老师》的写作感受时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

的眼前,尤其是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作者以“她爱我们”,“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师啊”为感情线索,穿起一颗颗孩子记忆中的珍宝:蔡老师“温柔”的性格;“美丽”的心灵;课内课外对学生的爱护和培育;对“我”生活的关怀和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思念。这些虽然都是儿童生活的琐事,但因为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事情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调,使我们触及蔡老师跳动的脉博,窥及她慈母般的心地。仅有的一次,“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要落下的时候, 轻轻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从儿童敏感的觉察中,“我知道她并没有存心打的意思”。这欲行又止的一瞬,透视出蔡老师的热忱与厚爱,她是假装生气。“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令人气恼的事情反而引起双方会意的笑,师生的感情又是何等的融洽。以心发现心,以爱换取爱,蔡老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一个副词“默默地”,两个动词“站”、“看”,静态的描写胜过千汇言万语,缕缕情思尽在不言之中。至于在漫长的暑假里,由于思念老师之切,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往屋外走,去找蔡老师,直到母亲“喊”、“拉”、“劝”才又熟睡,可见对蔡老师的情感之深。正是这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合理的选材。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我的母亲

胡 适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和性格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4. 体会课文朴实、自然的风格;感受作者强烈而又平实的感情。

5.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探讨亲子关系,审视家庭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三、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其中哪几件事和我有关,哪几件事是和家人之间的?

明确:⑴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⑵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⑶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⑷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⑷听了族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2.通过这些事情,能够看出母亲有什么样的品性?

明确: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有刚气,不受人格上的侮辱。对我疼爱至深,但却要求严格。

3.文中那句话能够概括母亲在“我”心中的形象特征?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4.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归纳起来加以讨论。

例如: ⑴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⑵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⑴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⑵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四、课堂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3.《课课清》本课练习第一模块。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1.品读重点语句,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2.体会课文朴实、自然的风格;感受作者强烈而又平实的感情。

二、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一)完成学习目标1.

1.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2.总结: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胡适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谦和,这种谦和,在他自己看来正是得益于母亲的教导,这也可以从中看到胡适母亲性格中的宽容、忍耐。而这些性格特征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赞赏的。

(二)完成学习目标2.

1. 学生朗读相关语句,交流心得。

2.总结点拨: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通过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三、延伸探究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四、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课清》本课练习第二、三模块。

六、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课型、教时、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师友互助

四、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入: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你也这样认为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一下自己的童年,你会怎么说?

学生自由发言。

若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哪种颜色?

学生思考后自由阐述,如:红色、绿色、黄色„„

然而,有一位老人当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给自己那段本该多姿多彩的时光,用“灰黄”一词来形容。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童年,怎样的一位老人呢?我们走进课文《我的童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

2、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他待人十分谦和,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检查预习

1.字音:

诞生 ( dàn ) 教谕( yù )私塾( shú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溺爱 ( nì ) 发酵( jiào )椽子(chuán)【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光大门楣( méi )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

龙肝凤髓(suǐ ) 蹿( cuān )房越脊( jǐ )

2、词语解释: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然,对。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光大门楣:光耀门第,光宗耀祖。门楣,门庭,门第。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面问题:

1、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2、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五、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并明确答案,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明确: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六、迁移拓展

读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你是否想起自己的童年?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七、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才是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2、预习下一课课文、了解写作背景、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九、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凄苦的童年

艰辛的父辈 心酸的回忆

我的童年 吃白面的回忆 深远的影响 童年的伙伴

十、教学反思:

离乡到济南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五)
八年级语文下册_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_人教新课标版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复述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正确的语感。

3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境教学法

3、讨论归纳法

学习方法

1、 情景探究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我们都有自己的第一本书,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第一本书”在我们记忆里渐渐淡忘,只因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因为那书里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去体味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屏幕出示课题)

1.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按老师的要求与提示复述课文。

(屏幕出示读与感 ,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交待清楚第一本书的来历及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

2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 教师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价

4.同学们,生活就是一本大书,即使最细微的东西也能引发智者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一起来品评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悟及由此引发的心路历程

(屏幕出示品与评:1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可用文中原话,也可自己组织语言)

生:

A这是一本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的书:这是一 本 像一团纸的书;

这是一本不像书的书。

B这是一本小学课本《国语》

C这是一本经父亲修修补补、装订成册的本,所以这书很凄惨

D这本书牛汉背的滚瓜烂熟、这是元贞唯一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友谊之书。

E不,文中的书还指弄不成没弄到,后来父亲帮我弄到的除了《国语》之处的《算术》《常识》 同学们看书仔细,表述全面,书由一本变成了两本、三本,我赞同大家的看法。

(屏幕出示品与评:2围绕这本书,主要牵涉到哪几个人?在你眼中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父亲、同学、老师

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A父亲是一个温厚、知书达礼、负责任的人。温厚,表现在他让我把书拿出,我本想赖过去的,可他看到我的书时,并没有打我,而是愁苦的望着我;知书达

礼表现在弄不成不打我手背的理由中可侧面看出父亲是这样的一个人;负责任表现在他带我离开本村到条件好点的崔家庄上学,父亲是怕耽误我的学业

师:父亲还很重视教育,谁能找出来,写父亲尽职重教的理由?

(父亲一回家就问我的名次,亲自抽背书,不得我含糊,对我要求很严格。)

B父亲是个手巧的人(手巧的背后含义是什么?)

C写父亲对我关爱很深,是父亲尽职的表现。

D牛汉的父亲是一个进步青年,一是他曾在北京大学旁听过,二是他带回的都是一些新青年之类的进步书藉,他的思想一定很开明,正因为这样,所以牛汉的命运与乔元贞的命运才会不同

师:你的意思是孩子的命运眼父亲有关系,你看出了别人没看出的内涵,是个会用心思索的学生。

下面说说其他两类人吧。

生:我认为乔元贞是个可怜的孩子,他有读书的天分却没有读书的条件。

生:我认为乔人穷志不穷,可以从三方面说明:一是他没书却考了第一,二是他肯定非常刻苦和努力;第三从父亲对他的评价上也可看出他是个

有志气的孩子。

生: 我认为乔是个可怜又热爱读书的孩子。因为他把书还给作者时哭了。这个哭字包含了他的一切苦楚和对读书的渴望。

师:同学们把“哭”字圈起来并思考一下,这个字包含了乔元贞当时哪些复杂的情绪?

(失学的悲伤、遗憾、无奈,还有对“我”的感激)

生:我说老师弄不成真无能。文中写到他没有本事还很滑稽,狗是经过训练才会听见“狗”了就叫的,可他却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还会念书

生:弄不成不明狗的真相,乱下结论

生:二黄毛真笑的,在别人眼里,连条狗都不如

师:他真有这么笨吗?

生:我看差不多,连一只手几个手指头都说不上来,好不到哪儿去吧?

生:不对吧13节说到他其实并不真懂,只是心眼有点死。我的理解是,二黄毛脾气倔,不愿或者不屑回答取笑他的人罢了。他最后在抗战中英勇顽强,不怕死,一辈子受到乡亲们的尊敬。作者是对对他尊敬的。

师:既然这句话不是重在说二黄毛的聪明与否,那是说谁呢?

生:我

生:弄不成为人忠厚

生:“我”扰乱了课堂秩序,他不但念在我父亲的面子上不打我,还夸我。

师:在那种荒寒的年代里,社会环境不如人意、经济非常落后、贫困。书没有的责任不能全赖在老师一个人的肩上。老师也是迫不得已啊。所以作者还是客观地评价他“为人忠厚。在叙述自己幼时淘气时,对老师也不失敬意的。

作者珍惜书,是第一本书教会了作者体味生活的艰辛及人间的温情,在荒寒的年代里,带给作者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慰藉,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了世间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我们齐读第11段品味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深厚感情。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师:作者用崇敬之情赞美这本书,赞美了书中的哪些有关的情呢?

(屏幕出示品与评3读着读着我被其中的( )之情打动了。)

生:父子情 同学情 师生情

师:你从文中的哪些语段能读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对于父亲 ,儿子又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指导学生以朗读为突破口,抓住3 4 8小节,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

师:在这几个语段中,作者语言是朴实的,在朴实的叙述传达出对父亲、朋友的真挚情感(板书: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作为诗人的牛汉,他的作品中却也不乏耐人寻味、充满诗意的语句(板书:诗意的语言---------人生的哲理)你看,

(屏幕出现赏与析:1,我的童年没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

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联系上下文,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这一环节仍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口味理解句子的含义)

牛汉的作品有9被编入中学教材,第一本书对我们在读的中学生有怎样的启示呢?

(屏幕出现辩与思: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

师:对,同学们说得真好,知识改变命运,

同学的命运,特别是乔元贞的命运和“我”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说明在荒寒的年代里,有这么开明、进步、尽职的父亲有多么的幸运,有条件有机会读书是多么的幸福,当作者长大成人,能写诗文 时,蓦然回首,他从心底感激帮助过他的人,惦记着那些纯真的情义,是知识改变了人的命运,他知恩感恩,这就是人不能忘本呀!

(屏幕出示: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同学们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结束语:牛汉被称为“诗坛硬汉”他历经磨难却愈加诚实而美丽,他的心总是年轻的,精神总是饱满的,血总是炽热的,唯其如此,他才把生活的大书写的丰富而精彩。让我们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这种积极心态,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华章!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