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一)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

元素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钾 钙 Mn Fe Cu Zn Ag Ba Pt Au Hg I Br 锰 铁 铜 锌 银 钡 铂 金 汞 碘 溴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粒子所构成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思考

1. 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在热水中品红扩散快,为什么?

2.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后刚好为200毫升吗?为什么?

3.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质量 约为3×10

4.酒精和醋的气味相同吗?为什么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却能灭火,为什么?

总结:(1)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 原子有哪些性质? 实验探究: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现象: 结论:

1、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结论: 2、

1

21

-26

千克 。说明什么?

思考:

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2.从下图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通过演示可以得出:

分子是保持 。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而是重新构成新的分子。 2、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说:原子是 。

3.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

①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____改变,构成分子的原子也____改变。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____改变,即分子可分。分子分解成___ ,但原子不能_____,只是又重新______成新分子。

③分子分解为原子,所以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

想一想:分子比原子大吗? 小结:

【达标训练】

1.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

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 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 B.氧分子 C.氧元素 D.两个氧原子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3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 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

6、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④25m的m石油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 m的钢瓶中?

课题2 原子的结构(1)

【回顾】回忆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是不可再分的。那原子真的就不可再分吗? 1.原子的结构

小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 、 、 ; 带负电荷的微粒: ;

带正电荷的微粒: 、

[问题]

(1)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

(2) 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4)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

4

3

3

1.

小结: 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原子的质量很小,在计算中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1.标准:

已知一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公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

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

1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_____,其国际单位制单位为_____ 4、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一、基础训练

1、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另一个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相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 D、原子的带电量 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正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的子主要质量

5

-27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

kg,,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

-26

kg,求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二)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

2

3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三)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

1

2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

绝大部分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双氧水、气体等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4、分子由原子构成

如一个水分子由 个氧原子和 个氢原子构成。

一个双氧水分子由 个氧原子和 个氢原子构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 原子和 原子构成

三、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微粒

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没有发生分裂,只是分子间的间距发生了变化

4、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相同分子够成的物质叫纯净物。氧气

混合物:有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冰水混合物

3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四)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2课时)

编写者: 廖国清 教学班级1301 时间:9.2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认识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反应产物; 2.能够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3.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并掌握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二.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粒子所构成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三、自主学习

阅读:P35-37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在热水中品红扩散快,为什么?

2.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后刚好为200毫升吗?为什么?

3.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质量 约为3×10

4.酒精和醋的气味相同吗?为什么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却能灭火,为什么?

总结:(1)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 原子有哪些性质?

四.合作探究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现象: 结论:

1、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结论:

1

21

-26

千克 。说明什么?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4.从下图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5、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6、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通过演示可以得出:

分子是保持。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而是重新构成新的分子。 7、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说:原子是。

8.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①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____改变,构成分子的原子也____改变。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____改变,即分子可分。分子分解成___ ,但原子不能_____,只是又重新______成新

2

分子。

③分子分解为原子,所以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

想一想:分子比原子大吗? 五.当堂检测

1.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

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 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 B.氧分子 C.氧元素 D.两个氧原子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 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

6、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④25m的m石油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 m的钢瓶中?

,课题2 原子的结构(1)

编写者: 廖国清 教学班级1301 时间:9.27

3

3

3

【回顾】回忆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是不可再分的。那原子真的就不可再分吗? 1.原子的结构

小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 带负电荷的微粒:; 带正电荷的微粒:、

[问题]

(1)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

(2) 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4)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 1.

小结: 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

原子一般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

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很小,在计算中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4【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

1.标准:

已知一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公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

1

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

1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_____,其国际单位制单位为_____ 4、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一、基础训练

1、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另一个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相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 D、原子的带电量 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正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的子主要质量

A、②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3、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包括以下三个论点,你认为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A、只有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4、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他有如下观点,从你所学的知识看,上述观点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由原子构成 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⑤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 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A、①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③⑤

5、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质子;⑤中子;⑥电子等粒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

5

-27

kg,,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

-26

kg,求

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五)
(新课标)2013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3 离子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3 离子

课题分析【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优秀教案】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在第3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了解就可以了。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教学建议如下:

1.教学力求直观。方法是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此外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所学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寸。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教学上不必深究。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具准备

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分子、原子的概念及特征。

导入新课

这里有从我们存在的宏观世界中截取下来的三幅图片,你能从中找到你所熟悉的物质吗?它们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图片展示]铁、水、食盐

[分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食盐是由离子构成的。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要知道离子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得从原子的内部构成谈起。 推进新课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动画演示]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分析] 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思考] 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回答]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下面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小结]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展示]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思考] 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

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

举例说明:

[分析]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这种结构被视为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一般情况下不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过渡] 上述带电的原子叫离子。带正电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叫阴离子。 阴、阳离子是如何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呢?

二、离子的形成

+-[图片展示] Na、Cl、NaCl的形成。

[分析] 通过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

+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的作用结合成稳定的

化合物氯化钠(NaCl)。

[动画演示] 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结] 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提问] 那如何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呢?

[分析] 就像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样,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

nn-子的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或X,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

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离子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在数字后面。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4;两个镁离子:2Mg。

[课堂练习]

1.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________________,它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3+222+

答案:1.氢离子 H 2.1 0 0 1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观点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与其构成粒子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板书设计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原子失电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原子得电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4.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5.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80习题1、2

2.下列各微粒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3.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 )

A.1 B.10 C.11 D.12

4.朝核问题引起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5.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氮元素________________②2个氢分子________________③3个镁离子________________

2+答案:2.D 3.D 4.A 5.①N ②2H2 ③3Mg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借助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三类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及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备课资料

离子

1.基本概念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绕核运动的电子则带负电荷。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显电中性。如果原子从外获得的能量超过某个壳层电子的结合能,那么这个电子就可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一般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或半径较大的原子,较易失去电子;反之,则较易获得电子。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达到饱和状态(第一周期元素2个电子,第二、第三周期元素8个电子)时,性质最稳定。

碳正离子

2.分类

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多于核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当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