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6    阅读: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一)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时间——589年,隋军消灭江南的陈朝,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2、开皇之治

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

(1)政策:

政治: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

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2)影响: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二、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1、618年春,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下杀死。 2、几个月后,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3、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三、贞观之治

1、626年(玄武门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贞观之治

(1)政策:

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

六部中担任要职)【三省六部指:门下省(审议)、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吏部、兵部、礼部、工部、刑部、户部】 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 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结果: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

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

1、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颇有政治才能。

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功:

(1)打击旧的氏族势力

(2)发现、提拔人才,(姚崇、宋璟) (3)重视农业,亲自组织编写农书 (4)轻徭薄赋 过:

(1)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2)崇尚佛教,广修佛寺

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朝前发展。

二、开元盛世

1、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他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期间,主要年号是开元。 2、政策:

(1)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任用了姚崇、宋璟) (2)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3)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4)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苛法

(5)倡导节俭。

3、结果: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背景:

(1)原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2)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2、创立标志: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3、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 二、科举制的内容

1、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类别: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概况: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唐与吐蕃的关系:(历史见证:布达拉宫、唐蕃会盟碑)

(1)通婚: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唐玄宗时金城公主下嫁尺带珠丹

(2)结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南诏概况: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

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3、唐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概括: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出兵助战:出兵灭亡东突厥,平定安史之乱 (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3)经济文化交流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者)

(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日本六次。

概况: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作用: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使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

学界的尊称。

代表地:唐招提寺 三、玄奘西行

1、 天竺概况:古称印度半岛为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2、玄奘西行:

成就:

(1)把大量佛经译成汉文

(2)根据旅途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意义:玄奘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最出了突出的贡献。 地位:玄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第六课、辽、宋、夏、金的并立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

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名为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陈桥事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与西夏的战与和:

(1)战:澶州之战,1004年

(2)和: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044年,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三、南宋与金的对峙

(1)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

后人又另立赵构为宋高宗,建立南宋。

(2)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3)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

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第七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2)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苏州、湖州

(3)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在南方扩大种植

(4)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

(1)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我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2)南方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中心 (3)南方的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都很发达

3、商业:

北宋时商业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纸币名称】交子 【发行时间】北宋时期 【出现地点】四川地区 【历史地位】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评价】纸币毕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荣的商业都市。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广州、泉州等。

政府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3)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2、过程: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 三国——开始南移

唐朝中期以后——转移速度加快

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3、苏湖熟,天下足: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

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第八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城市生活的剪影

1、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 2、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 2、经商时间长 3、娱乐活动商业化 4、方便商业贸易的纸币的出现 5、对外贸易活跃

第九课、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1、成吉思汗病故后,蒙古先灭西夏,再灭金。

2、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 4、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5、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元世祖改革

1、治国措施:重用汉族人士,推行汉制。

(1)政治上:

A、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

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

B、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C、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重视农业、推广棉花种植、治理黄河。

2、作用:这些措施,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都市。

3、在元朝,棉布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的发展

1、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2、表现:

(1)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融合,被统称为汉人 (2)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第十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和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加强君权的措施:

(1)朱元璋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取消了中书省,权分六部。

使皇帝直接控制了国家的军政大权。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3)明朝统治者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二)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川教版)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的建立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时间—589年灭陈,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2.开皇之治

(1)措施: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大力发展农业,

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2)影响: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二、贞观之治

1.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高祖),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1)措施: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

部中担任要职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结果: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

1.称帝:690年,改国号为周。

2.措施:(1)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提拔姚崇、宋璟。

(2)亲自组织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

(3)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4)允许关中等地的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5)减免赋税和徭役。

(6)把土地开垦、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二、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

1.措施:(1)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

(2)发展生产,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3)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苛法。

(4)倡导节俭。

2.结果: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唐朝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

二、科举制的内容:

1.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类别: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3.程序:州府初试—尚书省省试—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概况: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唐与吐蕃的关系:(1)通婚: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2)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概况: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3.唐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概括: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唐与回纥的关系:(1)出兵相助:唐太宗时帮助其灭亡东突厥,安史之乱时帮助唐军收复

长安、洛阳;(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中日关系

1.遣唐使:(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代表: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2.鉴真东渡:贡献: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中印关系

1. 天竺概况:古称印度半岛,是佛教的发源地。

2.玄奘西行:贡献:掌握佛教理论,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6课 辽、宋、夏、金的并立

1.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1)战:澶州之战,1004年

(2)和: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1044年,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3.南宋与金的对峙:

(1)岳飞抗金 (2)宋金和议:1141年,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第7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A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B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苏州、湖州;C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在南方扩大种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A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B南方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中心;C南方的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都很发达。

3.商业:北宋时商业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C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2.表现:A农业: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苏、湖成为天下粮仓。B手工业:南方的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在全国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C商业:南方商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超过了北方。D财政: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所占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第8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1.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

2.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2.经商时间长,夜市刚结束,晓市又开张;

3.娱乐活动商业化,瓦子,勾栏出现;

4.纸币的出现,方便了商业贸易。

第9课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

三、元世祖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1.内容:

(1)政治上:A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B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棉布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B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两条新运河。

2.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都市。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融合

1.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元与各蒙古汗国密切,推行开放的政策。

2.表现: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统称为汉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的建立和君权的加强

1.明的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天(今南京)

2.加强君权的措施:

(1)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2)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3)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二、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的建立和入关

(1)后金的建立:时间:1616年;建立者:努尔哈赤。

(2)清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都城:盛京。

(3)入关:1644年,攻入山海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者:雍正帝

(2)职能:跪受皇帝旨意,传达执行。

(3)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作用: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三、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八股取士

(1)选题范围:《四书五经》

(2)行文观点: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3)实质: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4)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文字狱

(1)目的: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2)含义:是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3)危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11课 明朝的对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7次

(3)第一次下西洋:时间:1405年;出发地: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路线: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返回。

(4)最远到达的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

3.意义: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概况:开始:唐朝;加速: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后期超过10万人.

(2)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与当地人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的含义: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人们称这些人为“倭寇”。

2.背景: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致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3.概况: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组织戚家军;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浙江倭患;随后扫平广东、福建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台湾。

2.经过:1661年,从金门出发,攻破赤坎城,1662年收复台湾。

3.意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2.概况:1685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

3.《尼布楚条约》

(1)时间:1689年

(2)内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一、清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1)册封: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

职权: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享有行政、财政、外交等方面大权;督办“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清对台湾地区的治理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三)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川教版)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的建立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时间—589年灭陈,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2.开皇之治

(1)措施: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

倡导节俭。

(2)影响: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二、贞观之治

1.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高祖),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1)措施: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

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结果: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

1.称帝:690年,改国号为周。

2.措施:(1)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提拔姚崇、宋璟。

(2)亲自组织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

(3)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4)允许关中等地的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5)减免赋税和徭役。

(6)把土地开垦、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二、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

1.措施:(1)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

(2)发展生产,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3)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苛法。

(4)倡导节俭。

2.结果: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唐朝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

二、科举制的内容:

1.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类别: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3.程序:州府初试—尚书省省试—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概况: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唐与吐蕃的关系:(1)通婚: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2)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概况: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3.唐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概括: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唐与回纥的关系:(1)出兵相助:唐太宗时帮助其灭亡东突厥,安史之乱时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

(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中日关系

1.遣唐使:(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代表: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2.鉴真东渡:贡献: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

二、中印关系

1. 天竺概况:古称印度半岛,是佛教的发源地。

2.玄奘西行:贡献:掌握佛教理论,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6课 辽、宋、夏、金的并立

二、各政权间的关系

1.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1)战:澶州之战,1004年

(2)和: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1044年,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3.南宋与金的对峙:

(1)岳飞抗金 (2)宋金和议:1141年,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第7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A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B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苏州、湖州;C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在南方扩大种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A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B南方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中心;C南方的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都很发达。

3.商业:北宋时商业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C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2.表现:A农业: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苏、湖成为天下粮仓。B手工业:南方的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在全国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C商业:南方商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超过了北方。D财政: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所占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第8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二、城市生活的剪影

1.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

2.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2.经商时间长,夜市刚结束,晓市又开张;

3.娱乐活动商业化,瓦子,勾栏出现;

4.纸币的出现,方便了商业贸易。

第9课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

三、元世祖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1.内容:

(1)政治上:A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B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棉布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B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两条新运河。

2.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都市。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融合

1.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元与各蒙古汗国密切,推行开放的政策。

2.表现: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统称为汉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的建立和君权的加强

1.明的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天(今南京)

2.加强君权的措施:

(1)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2)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3)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二、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的建立和入关

(1)后金的建立:时间:1616年;建立者:努尔哈赤。

(2)清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都城:盛京。

(3)入关:1644年,攻入山海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者:雍正帝

(2)职能:跪受皇帝旨意,传达执行。

(3)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作用: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三、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八股取士

(1)选题范围:《四书五经》

(2)行文观点: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3)实质: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4)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文字狱

(1)目的: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2)含义:是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3)危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11课 明朝的对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7次

(3)第一次下西洋:时间:1405年;出发地: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路线: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返回。

(4)最远到达的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概况:开始:唐朝;加速: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后期超过10万人.

(2)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与当地人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的含义: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人们称这些人为“倭寇”。

2.背景: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致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3.概况: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组织戚家军;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浙江倭患;随后扫平广东、福建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台湾。

2.经过:1661年,从金门出发,攻破赤坎城,1662年收复台湾。

3.意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2.概况:1685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

3.《尼布楚条约》

(1)时间:1689年

(2)内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一、清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1)册封: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

职权: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享有行政、财政、外交等方面大权;督办“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清对台湾地区的治理

(1)收复台湾:康熙帝,1683年

(2)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清对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治理

(1)对蒙古: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2)对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四、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到南海诸岛。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康乾盛世

(1)形成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的个人才能,人民的辛勤劳动。

(2)盛世表现:

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大大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引进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广。 手工业方面: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等地的棉布畅销各地。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四)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贞观之治”

二、难点: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 教师设计问题:

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2、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国时候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3)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归纳:第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同时,南北政权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第二、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汉人南迁,促使南方经济发展,到隋朝统一前,南北经济差距已大大缩小。南北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

第三、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南北统一。

第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得以发展。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大大超过了南朝,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 引入教材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3、学生阅读教材P2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①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意义?

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上把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叫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生:“开皇之治”,原因是: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1、在政治方面:只要是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改为了州县两级制,为了选拔人才初创科举制。)2、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另一方面减轻赋税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隋文帝提倡节俭,在开皇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即“开皇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目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然后回答教师提问:

1、隋文帝死后,统治隋朝的哪个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灭亡的时间是什么?

生:隋炀帝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2、建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教师归纳: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三目“贞观之治”

学生阅读,思考老师问题:

1、唐太宗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李世民,年号贞观,都城在长安。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请大家再从书上找找他登上皇帝宝座经过的故事。

大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的。请大家接着把P4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2、唐太宗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可以从什么故事中表达出来?

生: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训,基本上作到了广开言路。促成了当时良好的政治风气的形成,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答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唐太宗到底是用什么政策来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代成为盛世的。请同学们看P4-P6的教材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1、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2、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3、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4、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5、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你认为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略

师: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你这样评价唐太宗?

生:略

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小结本课:师生一起利用议一议来小结

隋朝和清朝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实物代替徭役对农民有什么好处?然后结合本课重点“贞观之治”来进行小结。

并完成课后作业。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鉴赏能力;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正确评价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武则天、唐玄宗任用贤才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通

过了学生领悟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评价武则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回忆“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1、“贞观之治”时代的皇帝名字叫什么?他治理的时期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盛世?

2、请你对这个李世民做出评价?

学生回答:

1、答:李世民,他治理的时候是因为: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所以可以达到盛世。

2、答: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教师指出:“唐朝历史上有两个证明的盛世时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盛世即”贞观之治“,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朝的第二个盛世”。

二、女皇武则天

学生阅读P8——P9内容回答教师问题:

1、我国唯一的女皇帝名字叫什么?她的国号是什么?她是从谁的手里拿到皇帝位置的?

学生:武则天、周、唐高宗的手里拿到的皇帝的位置。

2、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个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

学生:略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的结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的期间,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武则天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不可避免地有她武断、腐化的一面,这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矛盾,但从总体上来看,她仍不失为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指导学生从书上找出她的政策好的方面,找出她的不利治理的方面。)

教师归纳小结:

武则天的政绩:政治方面:第一、打击旧的士族势力。第二、发现、重用有才干的人。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一)亲自编订并颁发农书指导农业生产。(二)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开

垦荒地。(三)下令减免赋役。武则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的局限性:为巩固统治采取残酷手段,崇尚佛教,耗费大量钱财。

三、“开元盛世”

教师先叫学生看第一自然段,然后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书上说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主要年号。

李隆基等上皇位的时间是712年,这个时期以“先天”作为年号;713年改年号为“开元”;到742年又改年号为“天宝”。712年——741年是唐玄宗统治的前期,所以说“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年号是”开元“。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唐玄宗统治的措施。

学生归纳:

唐玄宗的统治措施:(一)重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二)重视农业。①扩大耕地面积。②兴修水利③整理财政,清理土地、户口。④废除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抑制奢侈。

完成老师提供的表格:

唐太宗、唐玄宗政绩表

统治者

经济

政治等

结果

唐太宗

重视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力推行以实物代替徭役的制度。

1、重视纳谏

2、选贤用能

3、减轻刑法

4、重视教育

5、改善民族关系

“贞观之治”局面形成

唐玄宗

重视农业生产。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清理财政,清理土地、户口等办法。

1、积极纳谏

2、选贤用能

3、减轻刑法

4、倡导节俭

“开元盛世”局面形成

学生在填写了以后教师进行讲评:这个表只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罗列的。唐太宗、唐玄宗的政绩并不只是表中这些,还有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等。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五)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教材(川教版)

七 年 级 下 册

教 案

志和中学 郭俊康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隋统一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趁势;领悟国家统一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认识唐太宗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贞观之治”。难点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

2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能力和方法: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与鉴赏能力;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领悟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开元盛世”。难点是评价武则天。 【教学步骤】

3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科举制创立得时间和标志,了解其主要内容,理解其进步作用。

能力和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有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难点:唐朝科举制的影响。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故事。 【教学步骤】

4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难点: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点的理解 。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后记】

5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丁香结的阅读答案]丁香结阅读答案
  • [丁香结阅读题答案]丁香结阅读题及答案
  • 《丁香结》原文|《丁香结》阅读答案
  • [花之歌]《花之歌》 阅读答案
  • 乌鸦喝水课件
  • 核舟记课件
  • [阅读课教案]小学生阅读课件
  • 群文阅读策略|小学群文阅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