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对坏人说什么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06    阅读:

篇一:《我想对坏人说的心里话》

我想对坏人说的心里话

四(3班)

学生:高淑敏

指导老师:杨絮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坏人我有许多心里话想对他们说,我就用这次写作把我想对他们说的话都对他们说出来吧!我是想告诉他们干坏事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干好事你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你我互帮互助对两人都有好处,只要他们有一个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我这次的作文也不算白写,另外我也希望现在没有做坏事的人也不要从好人变成坏人。

你们虽然认为东逃西逃让警察是捕不上的,但是对我们来说,怎么逃也是逃不过的,我主要就是希望他们能去自首给自己一条后路,如果你们自首说不定还有新的希望,之所以我让你们自首是因为不会让你们离开在这个世界,不会让你和家人失去联系,也不会害了你的一生,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世界上有了很多坏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家庭不富裕而变成坏人的,我在我们的语文树立找见了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是我主要想对坏人说的心里话。

在这个世界上我不希望有一个中国人成为坏人离开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不能变成坏人。

篇二:《最近高人点拨对说话做人的感悟》

最近高人点拨对说话做人的感悟

近因为工作原因,不断参加高层论坛会议,结识了一些比较有水平的人,比如狂人严介和、比如上市公司的副总裁、比如销售过30亿的民企老板,比如一单做了1800万的咨询公司老板。与他们交往受到新的启迪,对做人做事的感悟有些提高,不敢忘记以及独自受益,因此想分享出来。

说话做人大家都说难,其实细想,这个难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态度问题,比如不愿考虑如何做好人说好话,坚持我就是这样子,我的地方我做主,就做自己,没有好好去想如何做好人;还有一个是技巧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做,做人要不要有原则,又如何去坚持原则,这些都是技巧的问题。我先讲中国人往往说话做人做不好的文化历史根源,然后分享如何做好的技巧。

一、做不好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在技巧上,例如如何去坚持原则,中国人在做人的教育体系是混乱的。我们的受到最多的教育是孔孟之道,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我们历来的政治教育都是教育我们要为了原则,比如国家民族道义应该去牺牲生命。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人最讲原则。

但另一个方面,我们天天面对的如何去揣摩皇上的心意,自己的观点不重要,皇上的喜好决定一切的独裁事实。当然这个皇上并不是指一个人或某个最高统治者,而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这个帝王思想,特别是为官者有的这个思想,压制异己。对于决策没有独立科学精神,而是靠威权:比如城市建设如何规划,不是由规划者而是市长书记决定;比如某个人是否违法不是由学法律的人来进行判断。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人决策又最没有原则最没有专业化精神。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事实,这两种事实往往会有两类极端:一个是读书越多越讲原则越有骨气越难融入社会(越反动),这个例子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真的是数不胜数,比如明代方孝孺,近代的就不说了;还有一类是唯领导是瞻溜须拍马步步高升的,比如明代的魏忠贤,近代也更多。这个极端都可以在我们身边找到大量的实例。

说这些,那又如何去做人呢。首先谈一下做人的重要性。我们国家以前农业社会,统治者又拟制经商以及人口流动,因此大多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文化。文化同时又具有很大的传承性,因此我们文化骨子里其实很少得到人与人的协作精神与训练,也因此才有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的说法。

但社会进入到现在,工业化的分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财富积累,同时我们其实是不可能回到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但如上所述,我们是回不到我们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去的,因此我有一个结论,在现在以及以后永远,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的人是不能够融入社会与潮流中去,是不可能有大成就、大作为的人的。我说这句话是指不管他有多努力、多么坚持原则、多么高的智商,如果他不能学会与人合作如何做人,都不可能取得他想要的结果。

二、做好人说好话的技巧

对坏人说什么话

那么到底如何做人。其实这个倒是有很多工具,我只是简单的说一说,市面上有大量培训资料与技巧可供参考。做人难,那做自己是很容易的。但真正做好自己(也就是做人)是不容易的,做好自己有三个境界:本我、自我与超我。对坏人说什么话

本我就是我的本色,我的喜怒哀乐是什么我就怎么去做,不用考虑规则、不用考虑他人、不用考虑情境,这样做起来当然容易。年轻人都向往的境界却是做人最低的境界。

自我(也许这个词不准确)就是遵守社会法律规则的本我。这种人很多,比如有原则的那类,这种人值得我们尊敬。但遵守原则如果做不到超我,他还是不够如鱼得水。

超我指我们是融入环境与情境的自我。这种人不但遵守社会规则,而且更尊重当时情境,比如对方的性格、感受以及场合。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个其实是一个境界,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话在这个场合该不该说。举例说明吧,比如我们该不该要老板奖励涨工资,这个该不该说,不是由绝对的事实,而是要考虑到老板的当时的心情。在如何做到超我,大概有一些工具与境界:

第一,对不同人说不同话。我们很难把人严格分类,但有一个分类还是有一个价值,就是这个人是感性还是理性。对感性的人尽量从他的利益、他的感受去说;对理性的人尽量从道理从事实与细节上去说。通常来说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就有我们常说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个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感性的人说话得到的结果。

第二,说话之前判断场景。就是别人的心态准备,本来是让你来捧场的你却提了一堆建议;要实质提建议的时候又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正确的废话都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判断场景。

第三个,也就是最难的,就是说话按照别人理解的顺序而不是按照自己想说的顺序去说。这个是有很高的难度的,最近流行的教练技术也是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特别是对于像我一样急躁而且理性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着急起来还管他如何去听,本来正确的道理还管他内心的感受,这是我之前的沟通水平。对坏人说什么话

非常感谢高人的指点,希望写的这些东西能对看的朋友有一些收获。

篇三:《一位老师傅想对年轻人说的话》

[转]写给工作后还在迷茫的同行

我自己不是老板,仅仅是如何成为工作岗位的骨干----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状态,我只是觉得,成了骨干,才能算被认可了,才会有后面的发展。

很多新手,感到前途迷茫的时候,首先就是抱怨自己在上学的时候没有学到东西,或者书本上的东西不实用,等等。很遗憾,这个只能怨你自己。什么是知识?就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总结提炼。你在学校里系统的听老师讲授这些经验的时候,我却在车间里,一边干活,一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听师傅口传心授,到底是谁的更具系统性,效果更好?当然,很多人在说,学校里,感性认识方面,不如实践效果好。实践会自己送上门来么??我们在北京参加展览会,国际性的,6个馆全部占满,相关领域的国际顶尖厂家都来了。我跟身边实习的大四学生说,明天告诉你们同学,一起来长长见识。第二天一个人也没来,其实他们也没什么正经事做。这又能怪谁呢?

同年进公司的,一个翻译,文科毕业,一个自动化毕业。两年后,翻译对于我们产品的技术性能了如指掌,晋升为销售经理了。自动化却每天还在嚼着口香糖,蜷在舒服的椅子里抄图纸,连我们产品的系列都背不全。难道怪自己没有遇到好师傅么?

我曾经招聘一个生产主管。为了不埋没人才,基本条件定的不高。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小伙子,大学毕业,工作经验3年,换过四个地方,坚持要过来面试一下(这种岗位,5年工龄,跳槽超过2次基本不考虑)。

我:你为什么离开最后一个公司?(那家公司是做标准件的)

他:感觉太简单,没得学,也没有发展。 我:你在那里干什么?

他:工艺。

我:为什么想干生产管理?

他:我觉得这个更适合我。

我:我们公司小,生产管理的工作比较琐碎庞杂,你感觉你的性格适合么?

他:没问题的。我在现在的公司做了6个月,我觉得我已经都掌握了。

我:那你说说,你们车间班产量是多少?

他:??

我:或者,你做工艺的那个产品,每台机器的产能?(他们做小螺钉的)

他:??? 我:你不是说,你对你们公司的产品已经掌握了么?

他:我只是做工艺,别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你不到车间里看看么?

他:看啊,但是我也没算过产量啊。

我:你不观察一下合格率什么的么? 他:这,,,,一般都是品保部的人,不用我管的。(靠,我当然知道不用你管)

我:你吧,还年轻,应该.............

他:谢谢您,那我走了。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满足于抄写一份工艺,盖章发下去后,上上网,聊聊天,上述的细节不知道也就算了。同时也就不要怨天尤人,诅咒这个万恶的社会不能给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志可凌云,又不是天才,请从身边的细节做起。

对于你的本职工作,如果上司问到你,你能做到够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你的位置就基本占稳了。如果还有足够的细心和热情,掌握上下工序的细节,左右同事的工作状况(不包括隐私),你就有机会坐在中干例会上向GM提交计划,汇报工作了。再向上,就不用我说了。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些琐碎无动于衷,使得自己的梦想最终变成幻想。现实是:无论你做什么岗位,琐事才是工作的常态。即便颇具挑战性的项目,吸引人的,往往也仅仅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对坏人说什么话

据说,大学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糟糕的是,很多人,在这一点上,出那个门和进那个门之前没有太大区别。

做机械的,遇到问题(其实多数情况下根本不是问题,仅仅是一些知识点。机械行业,早就被归于夕阳产业了。一般人很少能够接触到高精尖的东西。你日常处理的绝大多数业务,可能20年前就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且被编写在手册里),应该做什么?

我自己的顺序是:1,翻查机械设计手册;2,上网搜;3,去书店查;4,去图书馆查。 我们也有总工程师,而且他还是我师傅,但是我一般只向他请教处理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细节。为什么?相信大家都能悟出来。对坏人说什么话

具备自学能力,才真正具备处理事务的能力。当然,有个好师傅,提高效率,少走弯路,自不必说。

问题是: 有能力的人,本身就是少数;

有能力又被你遇到,他还愿意传授,这概率就不高了;

有能力又被你遇到,他愿意传授,你俩又很投脾气,这种事只能用缘分来解释了。(投脾气,合得来,这点很重要)

上面的条件都具备,还要有个公司给你们提供环境。而且这个公司给你(们)的工资不低,让你安心留下来半工半读。

换句话说,就是你,一定要进入一家效益不错的民企或外企(工资有保证),而且这个企业还要具有国企那样的传统人际氛围;你的师傅还要先于你来到这家公司,同时这个人还要有博大的胸怀,优良的个人品质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工作又不能太忙.........

我自己都觉得像天方夜谭了。 你不信么?

告诉你,我公司的总工,一牛人,高中毕业后挖了两年排水沟,而后赶上恢复高考第一批考上国内排名前十的大学,的这样一个老工程师。技术部那几十号人,能让他有耐心传教十分钟以上的,只有两三个人。当然,这两人也是响当当的骨干。

所-----以,最好不要把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当作自己后半生成败的赌注。

看过大把的新面孔来到这里问问题,好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xx手册》到底是神马东西。如果真是这样,请耐心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机械设计的,仔细看一看成大先主编的那套绿书的目录!或者花费两三天时间,简单的翻翻这套书的内容;搞钣金的,翻翻王孝培主编的《冲压手册》;搞工艺的,翻翻杨叔子的《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等等。如果你工作在小民企,老板不舍得买这些资料书(遇到这样的老板,趁早换地儿吧),请带着干粮到书店。 有问题优先请教手册,至少有如下几个优点:

1,手册上的答案,基本是精确的,虽然有的时候有些落后。而不是我们经常从师傅那里得到的类似:“大概,一般”之类的,中国人常用的说话方式。

2,查手册,很难一次翻到所需的页码。随翻随看的好处,就是你又知道了手册里其他的内容在什么地方,甚至发现了你之前一直在找的答案,甚至发现了暂时与工作无关但是你很感 兴趣的问题。

3,如上之后,再遇到其他问题,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个新问题,好像在手册的什么角落里见过。

手册上查不到的,比如,超出了自己行业范围,上网搜,是最便捷的办法。如今专业论坛很多,有大把酷好卖弄浅薄(如我本人)者暗中指手划脚。当然,经常光顾用得着的论坛,混个脸熟,也是必须的。这样才好厚着脸皮求助。

新的、系统而可靠的东西,很多还是被印成书来赚钱了。所以,去书店查资料,也是重要手段。遗憾很多书店,放眼望去,满是成功指南、发财秘诀之类的垃圾,而见不到真正科技书刊。

自立更生的终极的解决之道,就是去图书馆。优点自不必说。缺点也显而易见:效率极低。

你会发现,你要拜读的那本书,十之八九是馆藏善本,需要一系列手续,方能到手,且只阅不借。无他,带着本子去抄吧。(这点,深圳图书馆比较好,服务人员态度和蔼)

到此,如过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请发帖到论坛,向网友求助。我保证,论坛内,定能引出一班难见首尾的深水老怪。没准你的问题还能入选论坛年会的议题,成就一群有志创业之士。 有了指导思想,剩下的就是方法了。

对坏人说什么话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过基本思路还相通的,不必多言。如果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出个小主意:

比如,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穷究一下:论坛里有人问,车床主轴如何调整,同时论坛里还有《机械修理手册》之类的技术资料。能不能麻烦您连夜查询一下,给个标准答案?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是钣金,跟这个不搭界,那我也说不出什么。问题是,请记住,你不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资深钣金工程师,而是日夜梦想着有一天买车买房娶老婆的机械小生。

对坏人说什么话

对周边的事情有兴趣、有热情、有好奇心,是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前提。前两天北京聚会的时候,害怕伏枥老师说过,网上的一个“恒压”问题,讨论起来自己不熟悉,每天早晨查工具书然后回帖论战。害怕伏枥老师说,也只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并不是与自己工作相关,事后了解了好多液压方面的知识

同样,现在论坛里还在讨论PV值的验算问题。虽然那个问题本身是针对机械密封的,你可千万别认为,除了水泵,别的地方就用不上了。比如说,机械结构里非常常用的滑动轴承。 上面的演练过后,重要的,并不是你知道如何调整车床主轴,或者怎样计算石墨轴承的PV值,而是掌握了如何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上面说了《手册》们的重要性。当然,重要的还不只这些官版《手册》们。质监总局的人自己都承认,中国的标准,落后欧美很多,也就达到人家一半的水平。勤跑展会,就会发现,还有那么多新鲜的东西。这些被“拿来”或“送来”的新工艺新产品,一时是收录不到我们老掉牙的手册里去的。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更多的是国外公司)的产品手册里,提供的使用方面、指导性设计数据非常详细。有了“米”,剩下的就是看自己是巧是拙了。

机械行业的实践经验,包括技术的和管理的,得到的方式,与其他行业似乎有区别,特别是工作环境方面的。

我也想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吹吹空调,喝着加非,用21寸的液晶显示器假装画画图----其实不是我自己画,我只要看看图纸是否干净,签第三排的字就好了。但是,想达到这个境界,一般要经过20年左右的机油熏陶,噪音洗礼,或是其他的,总之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恶劣条件。

我们电气总工,享受政府津贴的,仍然经常陪着我们在现场,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儿女看他太累,最终劝说他退休后马上去了那个流放囚犯建立起来的漂亮大岛国。

其实,在车间,也是有方法的。看,永远代替不了动手操作,你永远发现不了,自己设计的倒霉结构,会浪费工人多少时间。当然,如果你还能讲一两个暧昧的笑话,与工人打成一片,你会发现,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除了当年不爱读书,比你少背了几本手册以外,与你是一样有才的。

简单的东西,玩儿熟了,就是技术。卖油翁的故事小学就应该学过,卖油老头儿说过什么? “无他,惟手熟尔”。

本坛内有帖子说明什么是熟练使用CAD软件的标准。我本人也偷偷摸摸的按照标准验证了一下。实话说,我个人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达到要求的80% 左右。即便如此,我仍然敢大言不惭地说,在我坐过的办公室里,我是画图最快、键盘命令使用最熟练的。甚至有人见到我在AUTO-cad中使用%%P输入正负号都惊诧不已,因为他说这个没学过,只会鼠标点开对话框选择修改!此等工程师,与手工画图不会用三角尺无异。 你认为不重要么??我给你

举几个例子:

钳工的基本技术有几项?锉、锯、錾、钻。现在还有较大实用价值的只剩下钻了,其他的,慢慢地都被机器替代了。磨钻头,就成了重要技术之一。不要小看钻头,要想随手磨出一根定心好,两边排屑的钻头,你要每天钻啊钻、磨啊磨。半年左右,基本就信手拈来了。这,就是你梦寐以求的、所谓“师傅”们具备的技术之一。而且我坚信,是不能以快餐的方式传授给别人的。

对于工程师,熟练使用软件(2D,3D,办公,等),熟练使用手册,与工人熟练使用钻头车刀没有区别。停留在“我知道每个命令的用法”的阶段,基本可以认定是外行。就如同,你也知道盐,是咸的;醋,是酸的;糖,是甜的。然后你就认为,自己可以应聘做厨师了么?? 不夸张地说,能够真正熟练地使用自己应该掌握的工具,就会大大拓展工作空间,甚至打开另外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重申一遍,上述这些,仅仅是个人观点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2016说说说

最新成考报名

  • 学习中心组开展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 主题教育党史新中国史知识题库
  • 2021年单位开展控烟宣传工作总结
  • 完整版思政课教案
  • 预备党员培训
  • 党员工作职责及责任区划分方案模板
  • 赞美护士的七律诗
  • 思想汇报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