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6    阅读: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一
《咏风 王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4.(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评分标准】点出“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得1分,点出“拟人化的描写”得1分,分析效果得1分。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评分标准】点出“托物言志”得1分,点出“普济天下苍生”(意思对即可)得2分。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二
《王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

唐 ·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首诗以景写情,其中一些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唐诗笺注》称赞其中一字“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字是哪一个字?结合对这个字的赏析,说说这首诗是如何融情入景的?

答: 答案:寒。“寒”字因“此夜”两字而注入一缕浓浓的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而感觉到的体肤寒冷,而是特定的离别之夜所独有的内心感受。本诗正是用一个“离”字点染离情,把疏寂怅惘之情化入景物描写之中。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①、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_______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诗歌推知,“阁中帝子今何在”中的“帝子”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②帝子应该是滕王,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阁的。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

而已。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答: 答案:(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

“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三
《语文期末答案》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四
《王勃、虞世南《咏风》赏析》

王勃、虞世南《咏风》赏析

新高考新视野

2010-09-26 0907 5cc149a20100liwj

王勃《咏风》赏析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赏析1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赏析2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

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虞世南《咏风》赏析

咏风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羹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出身望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馀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

23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还有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间书法家虞(龠禾),他著有《论书表》传世,论古今妙迹,正行草书,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又曾奉明帝诏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再一个是虞世基(?—618),兼善草隶,曾经在陈朝、隋朝做过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虞世南。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虞世南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静。笃志勤学。少年时与胞兄世基同受业于吴郡顾野王(519—581〕,有十余年,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他对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可惜他的书迹今未之见,虞世南勤奋好学,精思不懈,他敬慕南朝梁文学家、尚书左仆射徐陵(507—585),作文学习徐陵,婉约绮丽。且为徐陵本人所认同。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中,生父虞荔去世,文帝表彰虞荔的

德行,知道他两个儿子都非常博学,便派遣使者到虞家慰勉审视,等到世南服丧期满,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但因养父虞寄身陷叛军之中。仍布衣蔬食。直到太建末年陈宣帝平定叛乱,虞寄回来,“方令世南释布食肉”。陈朝灭亡(589)后,世南与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长安,文名重当时,人们比作晋代二陆(陆机、陆云)。隋炀帝为晋王时就听到虞世南的名声,打算聘为书记,世南以母老固辞。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隋炀帝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实际上并不重用他。当时虞世基执掌朝政,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虽与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俭朴,不改旧习。隋朝灭亡前夕。宇文化及将杀炀帝并及虞世基,世南抱持号位,请求以身代兄而不得,时人称颂其义。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又在起义军窦建德部下任黄门侍郎。直到秦王李世民消灭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知己,才被起用。

晚遇明主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为太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近古稀,他请求告老还乡,太宗不许,迁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辞不受,仍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贞观六年(633)升秘书监,掌管图书著作等事,世称“虞监”。贞观八年进封永兴县公。因而史称“虞永兴”。

唐太宗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视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也上疏屡次劝阻,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叫群臣应和。虞世南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拒绝作应制诗。凡此种种,都可看出虞世南刚直忠贞的品性。太宗常称虞世南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对他评价极高。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文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并下手诏给魏王泰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又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命起居郎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诵读焚化,君臣情谊之深厚无过于此了。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王书传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虞体”流韵

纵观书法史,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中国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据传,早在汉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学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笔法传授的始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附在《古来能书人名》文后,记述了笔法传授的谱系,共有二十三人。他们是由蔡邕传给崔瑗和女儿蔡文姬(琰),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子王献之,献之传给羊欣,羊欣传给王僧虔。王僧虔传给萧子云,萧子云传给智永,智永传授给虞世南。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颜真卿〕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虽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虞世南的字继承多于创造,从东魏《高归彦造像记》一类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他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器宇轩昂,无一点雕琢和火气。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学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周星莲《临池管见》说;“王羲之、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虞世南和智永的字,基本上都比较圆融而含蓄。虞字形稍长一些,较多婉媚之趣,他用中锋圆笔,内含刚柔。尖处不削,圆处不匀。行笔不徐不疾。欧阳询的字拐弯处作折笔,虞世南拐弯处作转笔。他的‘戈’法特别有特色。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固可贵尚。”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

权〕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诸、薛打做一团方好也。”可知柳公权也曾学习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习虞世南。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但据近人陈垣《史讳举

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傒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

咏风

诗人董思恭 朝代唐

萧萧度阊阖,习习下庭闱。花蝶自飘舞,兰蕙生光辉。

相乌正举翼,退鹢已惊飞。方从列子御,更逐浮云归。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五
《语文作业练习4》

语文作业练习4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答: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B.虽然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企业利益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手里有人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C.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

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

D.为彻底证明数学七大世纪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朱喜平教授等人心中..有数,历经了10多年的艰辛,其成果正待验证和审定。 ..

答: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订单减少,是直接导致了以加工型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B.在C罗主罚点球时,发挥了射门力量大、角度刁的充分优势,对方门将尽管判断准确,也没能阻止皮球钻入网窝。

C.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D.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

答:D(A项:句式杂糅。“直接导致。。。。下降”或“是以。。。。的主要原因;B项:缺主语,将”在。。。时“去掉;C项:歧义句。“对此”表意不清,造成歧义。)

3、咏物诗和谜语有一个相近之处,那就是都追求形象思维。比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内容即为谜面,“石灰”是谜底。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4分)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 黎淳)

答:①

答:①爆竹(1分)

②本诗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爆竹的特点,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雄心壮志。 (大意如此即可。答题要点:拟人、托物言志、雄心壮志)

4、仿照下列形式,另外选取一组事物,写出一段有哲理意味的文字来。(6分)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在虚度。创造者奉献的是甜美的生活,虚度者留下的却是生活的空白

答:[答案示例]春蚕和蜘蛛,虽然都在忙忙碌碌地织网,但一个在奉献,一个在索取,奉献者给予人类的是无价的财宝,索取者留给人们的却是轻蔑的鄙弃。 哲人和庸人虽然都在人世间生活,但一个在思考,一个却在蹉跎。思考者给人类留下的是智慧的结晶,蹉跎者留下的是一串杂乱无章的脚印。 5、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做题。(6分)

这是特别的时刻,12月15日上午9时,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首都机场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正式启动。

过去,一封台北寄向北京的平信,需辗转三地,经五至七天才能送达,两岸直接通邮后,邮寄时间预计可缩短两天。

(1)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拟一个标题,用上一种修辞手法。(10字以内)

(2)用平实直白的语言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字)

答:(1)从此鸿雁不辗转 (2)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六
《王勃《咏风》》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文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沛王李贤闻其名,入为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不久因罪免官,其父也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高宗上元三年(676),王勃往省,渡海溺水而死。

在诗文创作上,王勃有自己的明确主张。他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绮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推荐理由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巧妙的写出来了,这对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确实是一种引导。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释

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是山岩凿成的房屋。

赏析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

“余味”之所在了。

名句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拓展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七
《乐清中学2012语文模拟试卷》

语 文 试 卷

说明:本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铁一般坚强的树干,是我们伟岸的身躯。风雨中傲然挺

立,任狂风呼啸、霹雳惊天、暴雨肆nüè(▲)。披拂摇曳的枝叶,是我们挥舞的手臂。和风吹过,树叶沙沙,那是我们真诚的致意——向zhàn( ▲ )蓝的天空,向chì( ▲ )热的太阳,向广mào( ▲ )的大地。

2.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2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处于豆蔻年华的我们,对异性产生倾慕之心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结果。 ....

B.有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是“缘”把我们连在一起;我说只有“志”才能让我们走到一起,因为我们“志道”相同,所以我们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追求事业,成就自我。 ....

C.作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写下生命的美好,令人向往;画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勾勒生命的美好,如诗如画;音乐家会用歌声唱出生命的美好;幽雅动人„„ ....

D.溪水西流,你要迈着沉重的步伐向东前进,你要看看东方之神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 ....

4.古诗文填空(6分)

(1)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的句子“ , ”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之美,在《使至塞上》中,亦有“ , ”的苍凉雄浑之美。

(3)据报道,宁波到杭州的火车将开行国产“和谐号”动车组,时速达到200公里,宁波到杭州只需一个小时,真是“ , 。”(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5. 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雪落在城外,也落在城内。

②温暖的房间里,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

③隔着结冰的河流,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

④杯勺碰响的和声里,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逸开来,唤起多少鲜艳的回忆。

⑤蜜是花的情感,是融化的琥珀。

⑥这是白天从养蜂人那里买来的。

A.③①②⑥⑤④ B.①②④③⑥⑤

C.③②①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⑤⑥

歇后语同成语一样,也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语言文化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许多歇后语都出自一些文学名著作品中,如:“林冲上梁山 ——官逼民反”就出自《水浒》;“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出自《三国演义》。请你在下面的歇后语中填出相关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来:

(1) ▲ 进曹营 —— 一言不发。 (2) ▲ 战李鬼 —— 打假

(3) ▲ 进大观园 —— 看得出神 (4) ▲ 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材料所透露的信息。(2分)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在秋夭;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莱,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它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凑凉一片秋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雄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6.文学常识填空(4分)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 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持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阴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消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

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8、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2)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9、文章开头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作者紧接着在第②至④段中分

别从哪些方面列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一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10、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有什么作用?(4分)

11、(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

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4分)

(2)作者认为“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种心情,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 (8分)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3.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可以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某个词。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并结合全诗说说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

⑤⑥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

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

⑩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为 ( ) (2) 患 ( )

1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16.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2分)

17.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8.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四、写作(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僻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样,但它内心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能证实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漂亮的花朵。”此后,它不顾四周野草的嘲讽和蜂蝶鸟雀的都规劝和怜悯,努力地生长着,终于开出了漂亮的花朵。年复一年,造就了“百合谷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正值人生花季的青少年朋友,你对此有何感悟呢?

请以“开出漂亮的花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⑦⑧⑨①②③④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DBAC 3、A 4、(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A由远及近)

6、徐庶 李逵 刘姥姥 猪八戒 7、略

二.现代文阅读《秋声一片》

答案:8. ①这句话将季节拟人化,形象地说明了现代都市人控制了室内的气温,在室内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只有在远离都市的大自然里,季节的特征才比较明显。(2分)②作者将温室里的花朵说成“用火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说明温室里的花朵是人们违背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加工而成,这样做实际上对花朵是一种伤害。(2分)(酌情给分)

9.①生活在都市的人已不能从社会生活中感知季节了②在都市里,我们常会对季节产生错觉。③我们在都市里迷失了季节以及季节的意义④我们只能偶尔通过菜市场这类非正常的渠道惊觉季节的变化(4分)(酌情给分)

10.(1)扣题。蒋捷的词很短,却用了十个“声”字描写秋天,照应了本文的题目《秋声一片》。(2分)(2)对比。蒋词说明古人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知道了秋天的来临,现代的都市人却愈来愈不了解季节。文章通过这一对比,说明现代都市人对季节的感应在慢慢流失。(2分)(酌情给分)

11.(1)在人类科学的进步中,在浓厚的商业气息中,春夏秋冬的鲜明特点逐渐迷失,人们领略不到四季的丰富变化。或欣赏不到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作者因此而伤感。(3分)

(2)同意,因为下一代在都市中的孩子将更加远离大自然,他们将生活在人工制造的舒适的环境中,完全在商业气息之中长大,不会有作者这一代人那样有过亲近并欣赏大自然的经历,也就不会了解上一代人的那种伤感心情。(2分)同意,随着人类都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程度加大,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未来的人类将愈加远离自然。(2分)(答不同意,这种看法太绝对了。谈人类正在努力建设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环境,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不一定不知道这种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一)(8分)

12.这首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歌用了“寻”“出”“去来”“动息”“起”等字,赋予诗歌的主体“风”以人的情感和动静,读来形象生动。

13.此诗的诗眼是“有情”二字。前四句从视觉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风有意“凉风生”,并且能“寻”能“出”,似乎有人的情感;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风更多情地为“君”奏响松涛,给人美感享受。所以说此诗着眼“有情”二字。

(二)(10分)

14.⑪做、担任 ⑫祸害 15.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2分,答到大意即可)

16.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17.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28.略(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

四、作文 略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八
《古诗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假日活动专题训练四

古诗词鉴赏

一、解题指导

(1)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2)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练习巩固

一、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二、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三、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①。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全诗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请分析。

答:

四、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

五、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

答:。

六、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七、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请分析“拳”和“退的效果。

答:

八、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

九、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十、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乌,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试指出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并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十一、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十二、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答:

十三、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选出对这首词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射天狼”中“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2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

D. 全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基本相同。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十四、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选出对《渔家傲 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十五、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现在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九
《表现手法 - 之巩固练习》

表现手法之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解析】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从词题“登黄鹤楼有感”来看,应是此人登高感怀之作。开篇以“遥望”领起,展现出北方失地满目萧条的画面;继而通过“想过去”与“看如今”的对比,表达出中原沦陷、国家危难的心痛。“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写昔日宫廷的歌舞升平、风月繁荣,“珠翠”、“笙歌”都是借代的手法。下阕以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承接上阕,进一步写出战争的残酷,百姓的灾难;一个“叹”字尽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何日”两句可见词人报效国家之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自信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该题从修辞角度而设,要求很明确,一是指明“对比”手法寻找语句,这在词的上阕是很明显的;二是给定句子判断修辞运用,“珠翠”本是妇女佩带的饰物,从语境来看显然这里指代宫女。另外,一个“绕”字,使该句还有夸张的意味。该题两问,只有2分,所以简单回答,明确指出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

1

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首以大家都熟悉的端午节为题材的元词,尽管词作者给人以陌生的感觉,但这首词在内容上没有多大难度。既然是写端午节,自然会写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开篇抓住代表端午节特征的“碧艾”、“香蒲”,展现出人们忙于过节的喜庆景象,然后宕开一笔,写词人的独自惆怅,继而交代惆怅的原因是端午节感怀于屈原。下阕对屈原高度评价,表达词人内心对屈原的无比敬仰之情,继而又宕开一笔,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不能深刻理解屈原的内心,甚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该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关注“最突出”三字。上下阕在词意上有明显转折,上片由众人的喜悦写到自身的哀伤,下片由自己对屈原的仰慕写到众人的不理解,这里前后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明确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词作的内容,说明对比是由哪些具体内容呈现出来的,并指出这种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解析】该诗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教材《说“木叶”》一文中出现过。如果在教材学习中对这两句做过分析,自然会在看到这首诗、这道题时感到欣喜。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联写诗人独居荒野、生活贫困的悲凉境遇,颔联借景抒情,描画了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形象。后两联诗意转折,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诗人又“喜”又“愧”。“喜”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愧”的是自己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该题考查表达技巧,要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需抓住“雨中”、“黄叶”、“灯下”、“白头”这些关键词语,该句景物描写所创设出的情境不难理解;再结合首联中的“无邻”、“荒居”、“业贫”,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内心情感也不难体味。这里景与情的色彩是一致的,可以确定哀景哀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先要概述景,然后分析情,最后指出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诗人写风的活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2)从全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诗人咏风的用意是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 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 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 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蕊香 张 耒

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2

(1)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下阕“浓于酒”三字取譬甚妙,试简要说明其含意。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作者作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

(1)词的上阕结句是对当政者的棒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2)词的下阕结句,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绮罗香·红叶

王沂孙

玉杵馀丹①,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②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注】①玉杵馀丹:玉杵,是仙人捣药用的,丹即方士炼丹的硃砂。②绣蓉:如锦绣似的芙蓉,即荷花。

(1)“玉杵馀丹,金刀剩彩”两句是怎样描写枫叶的?

(2)从修辞的角度,对“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词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通关目标19:

【通关演习】1.(1)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动态景象,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其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2)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对人有益的事,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其实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志,赞颂不辞劳苦、努力去做有益于人类之事的有志之士,寄托诗人的青云之志。2.(1)颈联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莺无休止的啼啭、漂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3.(1)上阕起首两句写从微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后两句写倚栏望远,浩月流辉,是静态描写。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2)“浓于酒”三字一是说酒味浓,能使人醺然迷醉,而“别离滋味”给人的刺激之深又过于酒;二是说这种“别离滋味”连酒也消除不了。4.(1)用了比喻修辞。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2)融情于景。词人面对国势危殆,满怀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的约束使之不能施展。借“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词人抑郁难耐、愤激满胸的情怀。5.(1)枫叶像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宫廷剪花剩下的红绡,两个比喻把枫树写得清美而孤单。(2)枫叶上的红色,已经经过几番暮秋凉雨。词人赋予枫叶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拟人化的效果,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枫叶的变化。(3)这首咏红叶的词,词人抒发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赋予红叶幽美、孤寂、凄清的情调,寄寓着词人怜爱、哀婉的情绪。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

3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

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

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 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 和 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4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 ② 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第(1)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B。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第(4)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四、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答: 2 . ( 1 )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在林中“随意移” 、 “自在啼” ,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东栏梨花 3.(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 苏 轼 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4 . ( 1 ) “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 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 渡湘江 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 杜审言 生发出来的。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5.(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而啼声“催成清泪”)。 答: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附:答案及简析 1.(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

5

咏风王勃阅读答案篇十
《栾川一高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附答案解析》

栾川一高2014级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

——读《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一个山水如画的

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

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

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

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

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

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

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

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

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

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

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

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

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

个海市蜃楼般缥缈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1、下列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有两性之爱、兄弟之爱、

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C.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

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份哀乐。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

数。

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

水晶。

C.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

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D.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

空气。

3、对文章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

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

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

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D.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

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

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

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

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於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昭明太子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弦歌:弹琴唱歌 ..

B.执事者闻之 执事:办事的人 ..

C.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 畜:保存 .

D.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同志:相同志趣 ..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真率自然”个性的一组是 ( ) ①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②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③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④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⑤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⑥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B.陶渊明本来就不喜欢这个督邮,当下属请示陶渊明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时,他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低头哈腰,恭恭敬敬去侍奉那卑污的小人!”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陶渊明嗜酒如此,亦是他任真自得个性的鲜明反映。

D.当时周续之来到庐山,跟随慧远法师学佛,彭城人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因此,周续之、慧远法师、刘遗民三人号称“浔阳三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4分)

(3)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8、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元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王勃的这首诗在立意上有独到之处,请问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

1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景物又寄托作者出则无心归则有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心理师的杯子

郭震海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太阳疲惫了,懒散了,失去了正午的热烈。在省城,我要去见一位朋友。

这位朋友原本学古代汉语,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感觉不满意,就索性炒了“老板”的鱿鱼,学起了心理学。

三年后,他“功德”圆满。在省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胡同,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心理咨询所。据他自己说,生意很火,也有人说他是吹牛,生意并没有他自己说得那样好。不管如何,他现在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别人“炒”不了他,他也“炒”不了别人。

我们见了面后,他很夸张地张开双臂,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套一套的高谈阔论,变得比过去油嘴滑舌多了。在他简易的会客室坐定,我们开始聊天。 他说:“好长时间不见,最近如何?”

我说,烦恼多多,比如工作,比如单位那些破事儿„„当时我列举了许多。 朋友笑了笑说:“你口渴吗?”

我点头,说了一阵子话确实想喝水了。

“咱们喝茶吧。”朋友说着起身去烧水,并吩咐我说:“身后的柜子里放有杯子,拿来一个自己用。”

我起身,回头,打开柜门,有点儿吃惊。这家伙什么时候有收藏杯子的嗜好了?柜子里放有不少杯子,塑料的、玻璃的、不锈钢的,制作粗糙的、精致的,古典的、现代的。其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紫砂杯子,十分的显眼,我第一眼就看上了它。

我拿出杯子,又仔细看了看。这个紫砂杯子的确特别,光滑圆润的外表,看不出一点儿瑕疵,让人爱不释手。

水开后,朋友帮我满上了茶水。淡淡的茶香弥漫在四周,为这个夏日的午后,平添了几分雅致。

朋友再次坐下后,看了我选择的 杯子。突然他笑了。

我被他笑得莫名其妙,这杯子有问题吗?

他说:“柜子里放了不少杯子,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紫砂杯子用呢?

这家伙肯定又在故弄玄虚,我最不喜欢他这样。他经常会搞一些在我看来很可笑的心理测试。比如,他会很随便让你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然后来判断你对未来的另一半是否忠诚;他可以让你随意说一种颜色,或者是动物,判断你一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