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一: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舟山卷)

语文 试题卷

嘉兴卷有个别试题或分值不同已用红色标明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嘉兴卷21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 ▲ 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 ▲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 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 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

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 ▲ ” 的名句。

3.名著阅读。(3分)(嘉兴卷6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

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

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 A ,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

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

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

二、现代文阅读(29分)(嘉兴卷3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你的理解。(6分)

(二)纠结的校服(11分)(嘉兴卷12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

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 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4分)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

.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

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4分)(嘉兴卷5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嘉兴卷26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

(一)古诗阅读(4分)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评注】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 ① ”入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 ②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2分)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乙)①不是春光外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 ④ 。(2分)

【注释】①外:见外。

(二)桃花源记(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2)处处志之 ..

(嘉兴卷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处处志之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嘉兴卷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2分)(嘉兴卷3分)

(三)徙木偾表(10分)(嘉兴卷11分)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二:2014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题

2 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舟山卷)

语文 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 ▲ 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 ▲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 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 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 ▲ ” 的名句。

3.名著阅读。(3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加点的文言词

4.下列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

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

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

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

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

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

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

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

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6分)

(二)纠结的校服(11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 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

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

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4分)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

(一)古诗阅读(4分)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

(二)桃花源记(6分)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三: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嘉兴卷)

语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21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 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的名句。

3.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

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A,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肉食者谋之,又

何间焉(参与)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

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答: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答: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二)纠结的校服(12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四:语文 试题卷

语文 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 ▲ 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 ▲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 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 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 ▲ ” 的名句。

3.名著阅读。(3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 A ,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4.下列

解释完

分)

A.男加点的文言词语全正确的一项( ▲ )(3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

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纠结的校服(11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 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4分)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

(一)古诗阅读(4分)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评注】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 ① ”入手,用其它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花来衬托菊花;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乙)诗精于描绘, “ ②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丽。(2分) ①不是春光外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乙)诗借花抒【注释】①外:见外。 感,表达了作者 ④ 。(2分)

(二)桃花源记(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2)处处志之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五:2012年广东汕头龙湖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题卷和答案)

2012年龙湖初级中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一、基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日暮乡关何处是? 。

(2)谁道人生无再少? ! 。 (3) ,草色入帘青

(4)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民生,借用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诗“ , ”表达了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5)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完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 2.字词积累。(4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shāo xùn fēng sāo。 。 3.语言运用。(7分) (1)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 上中学以来,他-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 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 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2)从下面备选词语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且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某人神态动作的话。 备选词语:发窘 无地自容 恼羞成怒 对答如流 胸有成竹 十拿九稳 4综合探究。(4分)

上海世博会活动场馆的l000多张广场座椅,是用回收来的废弃牛奶饮料盒加工而成。除了做成椅子,废弃牛奶盒中的一部分还摇身变成了公厕内的免费卫生纸。以7000万人次参观世博会为基准,需要用掉生活用纸约2000吨,相当于7000立方米的木材。而使用牛奶饮料包装盒做成的环保生活用纸,将可以使几万棵树木免于被砍伐。

①请你从上面这段话中提炼出两条信息。(2分)

②针对上文中的主要信息,你有哪些好的建议或做法?(2分) 二、阅读(45分)

(一)(12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风烟俱净(都)B.一百许里(许多)C.皆生寒树(都)D.窥谷忘反(返回)

6.翻译划线句子 7.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 (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 ---和---两方面进行了描绘。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二)(10分)

⑴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⑵①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②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③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⑤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⑥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⑦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⑶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⑷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俣病、赤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9什么叫“生物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出20 个字)

原生: 次生:

11.给本文加个标题,下面最恰当的是( )

A.生物圈 B.生物与环境 C.环境污染 D.保护环境

(三)父亲的游戏(15分)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他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 (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纺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地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他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b)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的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你看看,我早说过你也能当大夫嘛。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c)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

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d)他轻轻地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4分) 13.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15.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a 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B.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文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

C.画线c句中“钩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 D.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四) (8分)

保尔低声说下去:“这件事不能完全怪我,‘牛虻’和他的革命浪漫主义也有责任。有一些书塑造了革命者的鲜明形象,他们英勇无畏,刚毅坚强,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产生了做这样的人的愿望。对你的感情,我就是照‘牛虻’的方式处理的。这样做,我现在感到很可笑,不过更多的是遗憾。”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丽达,基本上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毫无必要地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至于‘牛虻’的主要方面,那我是肯定的,我赞成他的勇敢,他的非凡的毅力,赞成他这种类型的人,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而不在任何人面前流露。我赞成这种革命者的典型,对他来说,个人的一切同集体事业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

“保尔,这番话三年以前就应该说,可是直到现在才说,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丽达面带笑容,若有所思地说。

16.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文段的内容。(3分)

17.保尔将自己比作牛虻,借此向丽达说明心意,有什么好处?保尔能够这样做,给我们什么启发?(5

分)

三、作文(50分)

18.文题:我心中的____________

提示与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和短语(如:偶像、理想家园、歌、秘密、烦恼、明灯„„),将标题补充完整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描述人、事、景,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附加题(10分)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①刺史。其故人为清河②太守,章知其奸藏③,将按④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⑤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冀州:古州名,今河北一带。②清河:古郡名,在今河北境内。③奸藏:贪污受贿。④按:追究。⑤孺文:苏章的名。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陈往日之好甚欢 (2)遂收太守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今 日 苏 孺 文 与 故 人 饮 者 私 恩 也 明 日 冀 州 刺 史 按 事 者 公 法 也。 3.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默然”?(3分)

答: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2012年龙湖初级中学中考模拟考试答题卷

语 文 答 卷

说明: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

分不得超过120分。

题号

一 (1-4)

5-8

二(5-17) 9-11

12-15

16-17

三 18

附加题

合计

得分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六:浙江舟山语文-2014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

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舟山卷)

语文 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 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的名句。

3.名著阅读。(3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乙】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A,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

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

(二)纠结的校服(11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4分)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

(一)古诗阅读(4分)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评注】

宋·杨万里宋·范成大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入手,

物性从来各一家,寂寞东篱湿露华, 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② ”

谁贪寒瘦厌年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2分)

菊花自择风霜国,世情儿女无高韵,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③;(乙)诗①不是春光外菊花。只看重阳一日花。 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④。(2分)

【注释】①外:见外。

(二)桃花源记(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2)处处志之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2分)

(三)徙木偾表(10分)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 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来谒吴起(2)予谓鞅本魏人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送鲍浩然之浙东 ..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四、写作(48分)

21.阅读下面消息,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8分)

近日,‚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她女儿写有关‚桃花‛的作文,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于是她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选自2014年4月24日《重庆晚报》)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七:闽侯县201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线„

„ „ „ „ „ „ „ 订号„座„ „ „ „ „ „ „ 装 „ „ „ 名„姓„ „ „ „ 封 „ „ „ „ „级„班„„密„„„„„„„„„„„ „闽侯县201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命题:阮大华;吴兆斌(大义中学);林炎云(实验中学))

(满分:15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6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 méng ( )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燕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① 杳无音信 ② 销声匿迹 ③无影无踪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孕( )育 销声匿( )迹

(2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méng( ) 发 piān( )然归来

(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载”字共收录了五个义项:①年; ②记载 ;刊登;③ 装载;④充满;⑤又;且。上面文字“中风雪载途”的“载”字的意思,当选 (填序号)。(1分) (4)文段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填序号)(1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一碧万顷 一鼓作气 B居高临下 不耻下问 C 专心致志 壮志未酬 D依然如故 无缘无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诗人选择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与活力。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这是词人对记忆中豪迈壮美的军营生活的描写“醉里”“梦回”表现出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灰烬”“血”“泥”写出了沦陷区的凄惨景象。

D.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诗句描绘了“天上街市”的奇景,诗人用两个“定然”,语气肯定,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现实世界。 4、古诗文默写。(12分)

(1)江山代有人才出, 。(赵翼《论诗》)

(2)半亩方塘一鉴开, 。(朱熹《观书有感》) (3)已是黄昏独自愁, 。(陆游《卜算 子 咏梅〉) (4 )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两章》) (5) , 风止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6)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7)《陋室铭》中,以清幽宁静的环境描写,表明作者闲适自得心境的语句是: “ , 。 ”

(8)运用典故,可使诗句言简义丰 ,耐人寻味。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用典故,坚定了自己终会大有作为的信心的诗句是“ , ”;杜牧在《赤壁》中借用典故曲折反映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的诗句是“ , ”。 5、 名著阅读 。(9分)

(1)阅读[甲] [乙]两个名著选段,把下面表格中(1)--(4)处略去的内容填写完整。(4分) [甲]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乙]“这么说,现在你对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A,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 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2)阅读下面《水浒传》选段,完成后面题目。(5分)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本段中他指的是谁?这件事是指哪件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6、综合性学习。(7分)

(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自2016年起实施新的高考方案,高考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同时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自2016年起,北京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

(2)下面是某报针对这一改革的调查,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格的主要内容。(20字左右)(2(1)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写法有所不同:甲文主要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 ”写出了山的高峻;乙文写景采用的是 的写法

分) 写出既有从正面“ , ”写出了群山的连绵,又有从侧面“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3分)

(2)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3)针对网上许多人提出应取消英语中考,某校举行“是否应该取消英语中考”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阅读理解(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7、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是日更定矣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是金陵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7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1分)

奇妙的对称世界

许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以一匹马为例,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可以作一条中轴线,在其两侧有完全对称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动物为什么会演变出这种对称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动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左和右两面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需要在两面都能同样的看、听、嗅、触摸,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对称性。

艺术家则利用对称创造出美。铜器、漆器、雕刻、壁画、织锦、刺绣„„其中的图案,一概少不了对称。在被称为“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艺术中,也留下了对称的足迹。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故宫是其中的典范。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围绕这条中轴线铺开。三大殿更是依据对称的原则而建,整体形成了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宏的美,传达着王权的威严。

为什么对称就美呢?万花筒里杂乱无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奥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镜构成了三重反射对称,使得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过镜面反射后,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可见,对称的美在于: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

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知道原子内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电子质量很微小,带有负电;原子核内还有质子,质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得多,却带正电。这种情况是不大相称的。那么,会不会存在着带正电荷的“电子”,带负电荷的“质子”呢?1932年,人们果然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反电子。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总之,粒子和反粒子的对称,已经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

那么,会不会存在反氧、反氢、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科学家正是运用对称原理,在进一步提出和探索这些问题呢。

11.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所支配的”? (3分)

12、这篇文章采用了由 到 的说明顺序。(2分) 13、文中画线处所举万花筒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请你自由选用下面的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种美的差异。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2分)

资料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选自《苏州园林》)

资料②:右图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马踏飞燕。飞奔的骏马只有一只蹄踏在飞燕上,四蹄姿态各不相同,打破了对称。铜马足下的飞燕用来衬托良马之神速。

15.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体现着对称美,对偶就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请用对偶的方法,补全下面的对联。(2分)

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 。 (三)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8分)

短的是故事,长的是人生

王小蔷

我们从东莞赶回老家,爸爸正守候在妈妈身边。医生给我们看妈妈的脑部CT,脑出血面积太大,我“瘫痪不要紧,只要她活着。”

那一刻,我的眼泪哗哗直淌,不仅仅是因为躺在ICU里的妈妈生死未卜,还因为那天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的父母之间是有爱的。

从有记忆开始,爸爸永远都是白衬衣、中山装,整齐干净,头发纹丝不乱,说话轻言细语。老了,依然衣着讲究,我从未见他像别的老人那样穿着老头衫和短裤出过门。一辈子做宣传工作的他,戴着妈妈忽然恋上了花衣裙,隔三岔五地去扯上几尺繁花朵朵的棉绸,混搭得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2013年4月1日早上,爸爸从老家打来电话,声音颤抖,说妈妈突发脑出血,正在抢救。深夜,

出去一下,她看不到他,就会很着急,吵着让我们叫他回来;他回来了,她就说要翻身,脚不舒服要捏捏,要喝水,要坐一下„„或许,她只是要他陪在身边。

半年后,妈妈的主治医生上门来看她,感叹说:“你们照顾得太好了,真没想到她能恢复得这么好。”那一天,我家就像过节一样,满是欢声笑语。爸爸紧紧握着妈妈的手。前几年,妈妈突然当着我们的面,抱怨爸爸从不牵她的手,过马路也不牵。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挺矫情的,一辈子没牵手都过来了,现在才在意,太晚了吧?可是,某个傍晚,他们从鹰岭公园散步回来,妈妈悄悄跟我说,过斑马线时爸爸牵了她的手,声音里满是娇羞。

那天,我去鹰岭公园散步,看到合唱队的老人们在练歌,想起爸爸曾在那儿唱歌排练的情景。那时,妈妈每天闲逛于各大商场,爸爸则每日打扮整齐,西装革履地参加各类表演。相遇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互相指责对方:“你妈又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回来!”“你爸吃饭太慢了,总嫌菜不下饭,他自己来做好了。”现在,我才明白,那根本不是要我解决问题,而是他们在互相发嗲。

我给爸爸发了条短信,提起他的合唱队。很快,他回复:“那些都是无事时的消遣,我现在完全不需要了。守着你妈妈,就够了。”

原来,短的是故事,长的是人生。故事填充的只是些微小的空隙,人生大段的空白需要包容和陪伴。他们的、我们的,都一样。

16、文章以“短的是故事,长的是人生”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1)这有点颠覆我的认识。(2分) ..

(2)我们劝她有事就叫我们或叫阿姨,让爸爸休息好才能好好照顾她,她却像孩子般委屈:“不行,我就要交他进来。”(2分)

们都被吓住了,只有爸爸那么坚定,说了三句话:“全力救她。”“用最好的药,请最好的专家。”17、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4分)

眼镜,有着骨子里的骄傲。而做保管工的妈妈,有着让我们姐妹俩羞惭的大嗓门和夸张表情。退休后,18、第一段中引述爸爸的三句话的用意是什么?(2分)

爸爸把一套《红楼梦》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猜他的心里一定一遍遍幻想过他自己的“林妹妹”,19、阅读全文,说说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几个词语概括。(2分) 但,肯定不是这个和他跌跌撞撞过了40多年、到60多岁才把自己弄得跟个花姑娘似的女人。在我看 来,他们两个人,语言没有交集,生命各有各的状态,总像是相互容忍着才能把日子过下去。

2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我”给爸爸发短信这一情节的作用。(3分)

手术后,妈妈只能说出只言片语,却能认出爸爸来,能缓缓站立,能用一只手吃饭。我们请了人

21、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4分) 这有点颠覆我的认知。年轻时,爸爸晚上睡觉不能离人,妈妈上夜班的夜晚他很难挨,所以妈妈

三、作文(65分,其中书写占5分)

22、人生的选择至关重要。假若莎士比亚选择物理学研究,爱因斯坦选择艺术创作,奥德赛选择做一个银行家„„那么无论他们如何勤奋,如何努力,恐怕都不会有什么令人惊羡的成就。成长的路上,你我通过选择,书写自己的人生。请以“选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

在家里帮着护理,但只要爸爸在,他都会帮她挤牙膏刷牙,为她梳头。这时,我才知道,这几年来,爸爸每晚都为妈妈做头部按摩。

特意从厂里的核心部门换到了边缘的保管部门。那时,妈妈是强壮的,爸爸是羸弱的,总是妈妈照顾爸爸。最终,生活让他们服膺,老去将他们招安。妈妈的老年疾患频发,从子宫肌瘤到高血压再到装心脏起搏器,而爸爸一直并不强有力的身体,在岁月的步步为营里变得平稳和充满耐力。

妈妈开始变得依赖爸爸,常常在夜里把他叫醒,让他坐在一旁陪着。我们劝她有事就叫我们或叫阿姨,让爸爸休息好才能好好照顾她,她却像孩子般委屈:“不行,我就要叫他来。”白天,他要是

闽侯县201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1)yùn nì (2)萌,翩。(3)④ (4)② 2、 C

3、D【解析】D项中“现实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诗人想像中的天上的街市的美好。 4、(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2)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 (3)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 (陆游《卜算 子 咏梅〉) (4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两章》) (5)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7)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8)“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①周树人②看五猖会(看迎神赛会、看会)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④丽达。

6、(1)语文提分,英语降分,意在解决语文教育“边缘化”。 试题分析: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体的高度概括,而且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而导语部分是对新闻主体的概括提示,所以答题时,可跟新闻导语来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即可,如从“语文提分”“英语降分”“解决语文教”边缘化这三个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2)超七成受访者支持北京高考英语降分值。 (3)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分)

(一)

7、(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是日/更定矣 8、 C

9、(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漫上)溢上山陵(小山包),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 (2)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0、(1)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白描。

(2)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二)

11.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这是第2段的中心句。

艺术家利用对称创造出美。这是第3段的中心句。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是第5段的中心句。

12、由概括到具体。第一段中心句起总领作用。 13、文中画线处所举万花筒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用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万花筒的例子,使人们对于对称为什么美的原因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理解。 14.答题思路:用文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对称可以创造美,用材料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对称也创造美。

提醒:自由选用材料,可以用一个,也可以用两个,但不能不用,必须要用。

答案:(一)对称形成的是一种有序、匀称、端庄的美,如衣料上的图案,不对称的美则自然、灵活,如苏州园林的巧妙布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二)我国故宫的建筑,围绕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的这条中轴线铺开,三大殿更是依据对称的原则而建,这样,运用对称原理使整个故宫形成了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宏的美。

而我国的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这样,让人感到一种自然之趣,可见,不对称可以创造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15.示例:缕缕丝线强盛五彩锦衣;颗颗细沙堆成浩瀚沙漠;块块砖石筑起摩天高楼。 (三)

16、(1)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主题。(2)文题抒情温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3)题目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1)“颠覆”一词,形象地表明了“我”意识到以前对爸爸和妈妈关系的认知是一种误解。(2)从“委曲”这个词里,可以看出妈妈依赖、信赖爸爸的心理。

18、表明爸爸要不惜一切挽救妈妈生命的坚定信念,为下文写爸爸对妈妈的悉心照料作铺垫。 19、善良温和、耐心细致、有责任心。

20、表明爸爸已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照料妈妈这件事上,与“瘫痪不要紧,只要她活着”的话和主治

医生的感叹相照应,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1、议论、抒情。点明主题,总结全文,照应文题。

三、作文

22、【参考中考作文评定标准】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八:2014年浙江省嘉兴舟山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及答案

阅读积累卡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肉食者谋之,又 何间焉(参与)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 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答: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答: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

答: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二)纠结的校服(12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 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4分)

答: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5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26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

(一)古诗阅读(4分)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不是春光外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释】①外:见外。 ①【评注】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 ① ”入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 ②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2分)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 ④ 。(2分)

(二)桃花源记(6分)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九: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

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舟山卷)

语文试题

嘉兴卷有个别试题或分值不同已用红色标明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嘉兴卷21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 ▲ 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 ▲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 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 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

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 ▲ ” 的名句。

3.名著阅读。(3分)(嘉兴卷6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

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

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

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

二、现代文阅读(29分)(嘉兴卷3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你的理解。(6分)

(二)纠结的校服(11分)(嘉兴卷12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 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4分)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4分)(嘉兴卷5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嘉兴卷26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

(一)古诗阅读(4分)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评注】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 ① ”入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 ②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2分)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乙)

①不是春光外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 ④ 。(2分)

【注释】①外:见外。

(二)桃花源记(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2)处处志之 ..

(嘉兴卷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处处志之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嘉兴卷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2分)(嘉兴卷3分)

(三)徙木偾表(10分)(嘉兴卷11分)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

这么说 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篇十:2014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浙江省舟山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 ▲ 记,

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 ▲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 今

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 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

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 ”,借明月寄托对好

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 ▲ ”,借明月表达美

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

诗文中“ ▲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 ▲ ” 的名句。

3.名著阅读。(3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

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

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

地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

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

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

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

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

的理解。(6分)

(二)纠结的校服(11分)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

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 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4分)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

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

(一)古诗阅读(4分)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评注】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 ① ”入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 ②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2分)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乙)

①不是春光外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 ④ 。(2分)

【注释】①外:见外。

(二)桃花源记(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2)处处志之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2分)

(三)徙木偾表(10分)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 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