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一:【与名师对话】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作业: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时作业(二十三)

一、选择题

1.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解析:结合1949年我国的外交方针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

答案:C

2.20世纪50年代,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其内容包括(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独立自主

④互不干涉内政 ⑤平等互利 ⑥和平共处 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牢固识记,③和⑦不符合,应排除。

答案:B

3.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五项原则出自( )

A.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

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建交过程之中

D.万隆会议上

解析:新中国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正确。

答案:C

4.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答案:D

5.英国外交家艾登在一次国际会议中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你们早晚都会清楚,周恩来是个不平凡的人。”这次会议可能是

( )

A.波茨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联合国成立大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国际会议”“英国外交家”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有西方国家参与,万隆会议没有西方国家参加,排除B。材料将“中国”与“周恩来”并列,显然这里的“中国”应该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政府,而不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政府,排除

A、D。故答案为C。

答案:C

6.“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B.“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可知,该外交方针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7.《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中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的意志的外交使节的出国,又是到新中国的第一个友邦„„中国人民第一次为自己的大使送行。”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

A.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B.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C.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

D.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苏联,所以新中国的第一个友邦是苏联。故背景为A。

答案:A

8.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 )

A.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B.加强了同与会各国之间的关系

C.我国代表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

D.新中国得到了与会各国的承认

解析: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中国对会议成功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C

9.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会议 D.联合国大会

解析:从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即“朝鲜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日内瓦会议是讨论朝鲜半岛和平问题的,故答案为B。

答案:B

10.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解析:同苏联结盟而保持独立性,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这些都反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11.被外国人誉为“周铁嘴”的外交家周恩来,以他独有的魅力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声誉。他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或方针有( )

①“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方针 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①④为毛泽东所提出;②③为周恩来所提出。

答案:B

12.李肇星曾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或威胁任何国家,只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对世界有威胁的国家

B.中国与亚非国家没有利益的分歧

C.中国的发展可以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D.中国已经、并将永远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只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信息说明A、C、D的说法是正确的,B与事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客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哪一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史实并能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答案:(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4)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时局图》是谢缵泰所作的时事漫画,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深刻、形象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请结合背景材料分析谢缵泰作时局图内隐含的含义。

(2)结合材料二回答,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1997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请从外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4)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和现代中国外交的变化,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号召国民抵御外侮;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二:人民日报社论2015

人民日报社论:制度筑自信 以民主聚人心

发布时间:2015-03-16 14:24:58 来源:公务员考试

人民日报社论:制度筑自信 以民主聚人心

观大势、掌全局,议大事、抓大事,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大会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履职尽责、凝心聚力,再次奏响了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乐章。大会务实高效、成果丰硕,我们对此表示热烈祝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会议充分肯定各国家机关过去一年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总体要求,贯穿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既讲成绩、也讲问题,直面困难挑战,部署应对之策,是一个凝聚力量、提振信心、求真务实的报告。代表们尽心履职,听取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为部署和落实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凝聚起广泛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完善立法制度。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立法法修改决定,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成功典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成果。我们相信,立法法的修改完善,必将对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稳增长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任务艰巨而繁重。新形势下,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稍纵即逝的机遇,尤其需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支撑作用,广聚社会共识,崇扬法治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提供强大的制度动力。

民主兴则民心聚,法治兴则国家强。无论是加强和改进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还是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无论是加强和改进监督,确保公权力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还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扩大政治参与,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肩负着重大责任。国家权力机关做出的每个抉择,都关涉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法治规范和完善国家治理,以民主激发和凝聚民智民力,不管形势如何复杂多变,艰和险可能构成一时挑战,但时和势都将在我们这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沃土,60年风雨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源泉。永葆开放心态、坚定制度自信,在坚持中完善、在实践中发展,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必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凝聚起强大动力,以独特的光辉照亮人类政治文明的星空。

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化为现实,良好的设计要靠实干才能落到实处。以制度筑牢自信、以民主凝聚人心,奋发有为、只争朝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定能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历史征程上,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贡献新力量、谱写新篇章。

人民日报社论:发挥协商民主新优势

发布时间:2015-03-16 14:23:41 来源:公务员考试

人民日报社论:发挥协商民主新优势

同绘改革发展宏图,共襄民族复兴伟业。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如期完成各项议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会风简朴,气氛庄重,讨论热烈。10天半的会期中,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看望了参加会议的各界别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各位委员勤勉尽责,认真听取了俞正声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讨论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委员们平等探讨问题、坦诚提出意见、沟通凝聚共识,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民主才能广开言路,协商方可博采众谋。从建设法治中国到加强反腐倡廉,从适应经济新常态到繁荣文艺发展,从保护生态环境到增进民生福祉,2000多位政协委员坚持履职为民,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用一份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的提案,一场场开放而务实的讨论,努力求取最大公约数,汇聚改革正能量,将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主题词,再一次写在人民政协的光辉旗帜上。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合力推进“四个全面”,更需要人民政协百尺竿头勇求新进,做到协商民主有新加强,民主监督有新举措,制度建设有新进展,增进团结有新作为,履职能力有新提高。发挥协商民主新优势,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群众关切,紧扣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献计出力,切实强化民主监督职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人民政协将能更好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不断拓展协商领域、丰富协商形式、营造协商氛围,有利于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积极开展民主监督,敢于说真话讲诤言,及时反映真实情况,勇于提出意见和批评,帮助查找不足和问题,我们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添助力、增合力,开拓政协事业新的境界,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抵达新的高度。

60余载民主协商,60多年参政议政,铭刻了历史的光荣,更启示着使命的艰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布局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完善参政议政机制,人民政协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凝心聚力

发布时间:2015-03-10 08:14:08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春天的脚步,奏响催人奋行的乐章。今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北京共议国是,光荣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时光在回溯中尤显不凡。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这一年,无论是开展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还是修订环境保护法、预算法、行政诉讼法等重要法律,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论是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等重大法律问题作出决定,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还是抓住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加强预决算监督、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得到切实增强。作为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全国人大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垒筑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个全面”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擘画出清晰路线图。协调推进这一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独特、不可替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一环,始终需要人大在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上接力爬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形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统一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始终需要人大在科学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和民主发展等方面久久为功。全面从严治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固本强基,始终需要人大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波澜壮阔的“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为人大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优势、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 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速提升人大履职能力,正逢其时。坚持立法先行,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为依法治国提供必要前提。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对有效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至关重要。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关键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以人民之心为心,让人民对改革积淀更多获得感,使法治明灯在人民心中闪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任重道远、使命崇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人大代表尽心履职,集睿智之言、纳务实之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历史新征途中,为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社论:民主广开言路 协商凝聚共识

发布时间:2015-03-04 08:12:07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踏着季节的鼓点,伴着春风的旋律,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今天齐聚首都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共同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诤言、献良策。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14年的中国,政通人和,岁物丰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攻难克险,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依法治国纲举目张,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全面从严治党踏石留印,反腐倡廉抓铁有痕,作风建设久久为功,党风政风为之一新;13亿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引领新常态,开创新局面,走过65年风雨历程的人民政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首一年来的政协工作,亮点纷呈。聚焦改革、建言改革、服务改革,从东北黑土地到南海红树林,活跃着政协委员调研咨政的身影。从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人民政协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积极献计献策。从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到“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政协各界委员弘扬民主精神、践行协商理念,发挥联系面广、交流渠道多的优势,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广聚共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民主开言路,协商凝共识。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众人拾柴火焰高。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就能更好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就能更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协商就要真协商,民主就要真民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要旨。始终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做到识民情、接地气、暖民心。这是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体谅包容、求同存异,对于各种意见建议,只要是基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政治基础,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无论是多数人提出的还是少数人主张的,都应该尊重和包容。这是协商民主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的具体体现。始终做到深入调研、协商议政,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才能切实提高协商质量和效率。这是政协委员提高履职能力的关键所在。从制度和执行层面落实好这些要求,人民政协定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续写昨日的荣光,开创明天的辉煌。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人民政协60多年的征程中,共识始终在交流中增进,力量永远在互动中凝聚。期待各位政协委员平等探讨问题,坦率提出意见,沟通解决分歧,发出更多中国好声音,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伟业中为民族增福祉、为国家添荣耀。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适应新常态 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5-02-02 14:56:29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日报社论:适应新常态 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

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给广袤田野和广大农民送来了春的信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已是第十二个。今年的一号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重大改革试点方案破茧而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开,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三农”发展成就可圈可点,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道亮丽风景线。

同时也要看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新情况,需要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经济增速放缓,农业生产成本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倒挂,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加;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要在连年丰产增收后稳住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改革方方面面,必须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三农”发展持续向好的局势,得益于改革充分释放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激发了农业农村内生活力。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三农”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万人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效看“三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描绘了“三农”发展的新蓝图,我们要勇于直面挑战,敢于攻坚克难,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势头,切实防止出现放松农业的倾向,确保各项“三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力争“三农”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再创新辉煌。

人民日报社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

发布时间:2015-01-04 08:42:26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太阳每天刷新着地球,转眼之间,又是新年。2015,时间会如何奔跑?世界将如何生长?你我将有怎样的明天?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刚刚过去的2014年,亿万中华儿女在经济新常态下激扬中国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答卷。这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大刀阔斧全面深化改革,一些久未突破的改革强势推进,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三:一篇精典的人民日报人民社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

在一些机关和单位,有的人“会来事”。所谓“会来事”,并不是干工作上的正事、做业务上的实事,而是使尽浑身解数攀领导、拉关系、捞资本,说穿了,是谋人不谋事。

“谋人”与“谋事”,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谋事”出于公心,谋的是事业发展、公共利益;“谋人”常出于私心,谋的是官帽权位、一己私利。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对比。一些“会来事”的干部,懒于做事、善于作势,自己不干事,却“音量”不小。而那些埋头苦干的干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成天想的是问题难题,顾不上人情世故。

“会来事”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说明“谋人不谋事”的歪风还相当有市场。在一些人看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见效慢、周期长,更何况干事有风险,即便干成了也未必有人知道。“谋人”则不同,八面玲珑、忙于应酬,“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拍得好”,往往一本万利、事半功倍。

如果任由“谋人不谋事”盛行蔓延,拉关系之风就会趁势而起,荒废了责任田、伤害了事业心。一些人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蜕变,认为“谋人者治人,谋事者治于人”,干事不如讨巧、“谋人”才是王道。更有甚者,自己不干事,对干事的人却妒火中烧,“茶碗一端,说话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只吹哨不上场,涣散了工作的斗志,污染了务实的风气,破坏了健康的政治生态。

古人云,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谋人”固然能获得一时之利,长期来看必然“心劳日拙”。因为不干事,自然虚谈废务、能力不足;因为拉关系,不免心浮气躁、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谋人”会呈现一副颟顸无能的面孔,领导不喜欢、群众不满意。“谋事”尽管暂时坐了冷板凳,但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做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才是赢得领导赏识和群众认可的硬资本。

任何梦想,只有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一个组织,也只有谋事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朝气蓬勃。从选人用人的角度来考虑,领导干部也需要更多谋事的人,组成一支善于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解决问题、做出成绩。

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形成务实之风充分涌流、干事之才竞相迸发的局面,政治生态才会不仅天朗气清,而且奋发有为。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四: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1年)

新世纪到来了!

全世界人民张开双臂,迎接人类历史的又一个新纪元。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展望前程,我们心潮澎湃。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波澜壮阔,风雷激荡。这是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风起云涌的百年,是社会主义诞生、发展并经历曲折斗争的百年,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百年。上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空前;下半个世纪,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全世界人民在艰难中跋涉,在求索中奋进,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新生,在社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发展,创造了以往时代无可比拟的新的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悲壮而又辉煌的篇章。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到2000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100年间,封建王朝坍塌,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土地革命兴起,抗日战争胜利,三座大山倾覆,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成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纪之交,放眼祖国万里河山,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

大成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们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豪情满怀、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在百年峥嵘岁月中祖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我们不会忘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代表着中国历史前进的三个时代,他们的伟大思想、崇高品德和不朽业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亿万人民继续奋发前进。我们也不会忘记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他们的奋斗牺牲与20世纪中国人民气壮山河的斗争、光耀千秋的伟业同在。20世纪,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百年沧桑,三次巨变,得出一个根本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深刻的变化中。综观国际国内形势,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在这三大任务中,现代化建设是核心。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们的总目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

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更多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我们正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一切取决于首先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拓进取,赢得主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历史责任。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以及根据这一理论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总结,是亿万人民长远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根本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解决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继续推进改革难度会更大,工作会更复杂。我们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任何改革都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我们必须善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目标,既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新世纪的良好开局,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到十年的发展关系重大。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五”开局,大政方针已定,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要善于把中央的精神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缜密规划,认真部署,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一定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新世纪三大任务,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党有6300多万党员,是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党的状况如何,面貌如何,对国家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不断开拓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要努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解决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拒腐防变的问题,大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使我们党在思想上高度统一,组织上日益巩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全党同志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头脑,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更加清醒和主动地掌握我们自己发展的命运。

毛泽东同志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江泽民同志面向新世纪豪迈地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五:湖北省襄阳市枣阳一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枣阳一中2015届上学期高三10月模拟试题

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及答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卷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答题答在答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及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封建礼制④科举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嘉庆帝亲政之初断然拒绝了臣僚“重军机大臣责成,以肃纶言“的请求,认为若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清朝“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之此数人也”。以上材料说明

A. 清朝建国后一直“乾纲独断”

B.军机大臣仅“承旨书谕”而已,没有实权

C.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军机处不能真正体现皇权专制

26.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宋代一路通常设转运使(简称漕司)、提点刑狱使(简称宪司)、安抚使(简称帅司)、提举常平使(简称仓司)四个长官分管财赋和民政、司法和监察、军事、储备粮食平抑物价各项事务。但具体设置路时却较为复杂,例如河北地区转运使分为东西二路,帅司因防御契丹需要分为大名府、高阳关、真定府、定州四路,宪司则合为河北一路。据上述材料不能得出以下哪一结论

A.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削弱了地方对外防务对内镇抚的能力

C.是宋代加强皇权专制的表现

D.是宋代汲取藩镇割据教训的产物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

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民主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D.以才德取代财产

28.19世纪中期,英国一个名叫查尔斯·伍德下院议员写到:“当我(在1825)初次进入议会

时,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行政管理。我们的法律变更由个别议员提出,并作为非党派问题靠双方议员的联合行动实行。现在,当某个非党派议员提出一项计划时,并非等于自行提出议案,而是为了起唤政府的注意。”从这段材料可以判断

A.查尔斯·伍德是一个非党派议员

B.政府已兼备行政和立法双项职能

C.内阁加强了对立法工作的控制

D.个人立法议案不可能被议会通过

29.为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按: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

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也)可以回答:它们被载培得还不久;„„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的一句话,伏尔泰说这话意在

A.强调法律建设应立足于从本国实际出发 B.说明英国体制不具备普适性

C.肯定英国为现代法治树立了典范 D.鼓动社会改造运动

30.元狩四年,汉武帝“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任命)故盐铁家富者为吏”,“敢私铸

铁器煮盐者,钛左趾(即在左脚带上六斤重的铁锁),没人其器物”。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C.加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3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

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 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有效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

32.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重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

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33.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说:“中国人民,„„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兄弟般的援助下,

是完全能够胜利地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的。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和私营的全部工业企业„„上半年的总产值,达到了上半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二。”该社论主要说明了

A.“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大大推了动经济建设

B.“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盛行 D.经济建设中左倾思想开始蔓延

34.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

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其中,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二战后英国的削弱 B.二战后美国实力的增强

C.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5.康德在《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

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Sapere aude (敢于知识)!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在这里,康德所表达的观点不包括

A.启蒙就是发掘理性的过程 B.理性是与生俱来的

C.理性随着人的成长而日益成熟 D.能否运用理性是衡量人成熟与否的重要尺度

非选择题共8大题,共160分。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利于社会。

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

(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 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作者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并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这一思想的实践。(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以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转引自百度文库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2007年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此次对话的主题是“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美双方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政策措施、强化贸易诚信、加强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加强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和改善投资环境。

——转引自新浪网

根据以上材料内容评现代中美关系的发展。(12分)

(要求:选择某一角度或从多个角度对现代中美关系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或不偿其僦费(注: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物货典》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相同之处(7分) 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8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

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前后的变化。(6分)

结合所学知府,简要分析孙中山不同时期思想形成的原因。(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7分)

4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查《临时约法》,原为临时政府而设,自公布施行以来,于兹已二十阅月矣,其于国家之根本组织,固系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粗具规模;然于国家之政治刷新,要亦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横生障碍。综计临时期内,政府左支右绌于上,国民疾首蹙额于下,而关于内治外交诸大问题,利害卒以相悬,得失仅以相等,驯至国势日削,政务日隳,而我四万万同胞之憔悴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且日甚。凡此种种,无一非缘《约法》之束缚驰骤而来„„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凋丧,欲持急起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之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

——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1913年10月1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文件出台的背景,并概括指出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6分)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六: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牢牢把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2014年05月30日04:01

时隔四年,中央再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特别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时机重要、意义重大。会议深刻分析了新疆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提出了新疆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进一步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治疆方略,必将为新疆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必将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注入强大动力。

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因如此,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新疆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边防巩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因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就是这种斗争之一。总的来看,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这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但也要看到,新疆的反分裂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形势和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找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握好这一点,就能掌握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总目标不是口号,而是统领,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纲举目张。新疆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来展开。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就要坚持团结稳疆,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就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制渗透、打击犯罪,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紧贴民生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就要更好地使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就要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全党同志尤其是新疆的同志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发扬钉钉子精神,响鼓重锤推进落实。新疆工作重要而紧迫,等不得;新疆问题长期而复杂,急不得。

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既坚定信心,加大工作力度,又稳扎稳打,克服速胜念头;既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又细致深入做好治本工作。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一环扣一环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就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一个重大原则。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2200万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我们深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30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2014年06月03日03:25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天的天山南北,生活着47个民族2260多万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必须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一位维吾尔族干部在微信上呼吁,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表达了13亿人的共同心声——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当前新疆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到细处,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就能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里面就有大政治,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抓紧做起来。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各族群众必将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加强团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在新疆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促进民族团结等工作重点,不断把发展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不断凝聚促团结、反分裂的社会共识,就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稳疆兴疆总目标

本报评论员

2014年05月28日04:12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新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提出了稳疆兴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治疆理念和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人民更加幸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实践证明,中央关于

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再接再厉做好新疆工作,就要深刻把握“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最大的民生,是新疆繁荣发展的基石。目前,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但必须看到,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长期作战,坚定必胜信心,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安定。

团结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就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努力促进宗教和谐。

改革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也是新疆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不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还是文化发展、民族宗教、社会稳定,都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发展要活力。经济上不去,民生问题就解决不好;民心抓不住,稳定最终也保不住。我们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让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民族团结上,赢得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邓小平同志说过,“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做好新疆工作,关键在党,根本上要靠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建设一支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锻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政权,以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就一定能浇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铜墙铁壁,为新疆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新疆的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8日 02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各级领导不能当“甩手掌柜”

——五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领导带头、上下联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经验。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好队伍,也要狠抓落实管好队伍。惟其如此,才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让教育实践活动见到成效,让人民群众增强信心。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上面雷厉风行,下面自然不敢敷衍了事,上面干打雷不下雨,下面难保不会打折扣搞变通。领导干部愿不愿把自己摆进去,能不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敢不敢动真格见真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和作风转变。正因如此,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教育实践活动负总责,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加强具体指导,不搞“权力下放”、不当“甩手掌柜”。

对主要领导约谈问责、提出“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第二批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地方从强化上下联动和责任把关入手,形成了上行下效、齐抓共改的良好局面。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只管提号召提要求,却不问活动开展的真实成效如何;习惯于“差不多思维”,凡事不求最好只求差不多;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陷入数字迷宫和材料围城。凡此种种,失之于宽、流于形式,无异于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更会让领导责任在强化声中弱化、在落实声中落空。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责任落实是基础,组织领导是保障,督导考核是后盾。一方面,省市区党委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市、县和乡镇、街道党委要负起“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为基层单位作出示范、当好表率。另一方面,各级督导组要铁面监督,真督真导真查,该帮助的帮助、该提醒的提醒、该问责的问责。同时充分发挥好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放大正能量,曝光假恶丑。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方能视责任如泰山,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推动活动深入健康开展。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执行力,就有什么样的落实效果。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把活动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实践活动就能解决好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作风难题,在层层落实中不断增进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1日 01 版)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七: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贴的近才会走得远

连日来,广大群众欣喜地看到记者编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边田头的身影,听到新闻报道带来的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和基层之声。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现实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写出一篇篇“顶天立地”的报道、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道。

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的问题。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实践是新闻的第一现场第一源头,人民群众是新闻的第一坐标第一主角。只有扎根基层沃土,置身火热实践,新闻作品才能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有少数记者没有“与大地贴得更近”,写出来的报道不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是“贴近网络,贴近电话,贴近材料”。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大报跟着小报走,小报跟着网络走,网络跟着微博走„„有的记者因热衷于网上喧嚣热闹而迷失了方向,报道出现偏差;有的记者写稿子,靠鼠标点点,电话打打,材料抄抄„„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给记者带来了工作的方便,但是我们应该懂得“每一种对方便的礼赞,都要警惕它是否只是懒惰的借口”。

一位外国摄影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一个道理,其采访距离与报道质量有密切关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的。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只有当“走”变为记者采访的自觉行为、变为一种采访习惯、变为记者个人性格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到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命运。

有人形象地把“转作风”称为“接地气”,新闻工作者只有接了“地气”,写作才有灵气,说话才有底气。有人说,对于相同职业的人来说,其外在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历不同,会造成其内心思维活动的差距十分悬殊。新闻这一行更是如此,工作不深入,采访就会找不到感觉,写稿自然底气不足。深入首先要“身入”,转变作风是一门学问,走下去这是第一步。“身入”还要“心入”,真正从心灵上缩短与基层、与群众的“距离”,用心去沟通,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心入”还要“跳出”,跳出基层写基层,“与大地贴得更近些,看天空才会更远”,站在更高处看大地,才看得更全。

基层有民生,亦有国脉。读懂了基层,才算读懂了中国。媒体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正在于此。

善用媒体方能推进“善治”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无所不在,报道触角无孔不入,权力在“聚光灯”下运行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对此,不少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批评是一种宝贵的支持”、“表扬和批评都是爱”。

当然,也有一些人闻功则喜,闻过则怒,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断定是舆论监督“伤了事业”,抱怨“天下本无事,媒体来扰之”,把自己工作的过失推到传媒身上。

应当承认,确实有少数媒体在点击量、收视率、发行量的误导下,炮制“纸馅包子”,谣传“尸油煮粉”,持论耸人听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些做法无疑罔顾媒体责任,损伤了社会信心。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由此否定媒体的正面作用、拒斥舆论的批评监督。许多事实已经证明,正常的舆论监督正是工作的推进器。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问题在先,舆论在后。这是我们判断媒体作用的科学视角。马克思说过:报刊是公众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敏锐感知社会痛点、难点、焦点,真实还原问题的发展过程,这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履行胡锦涛总书记对媒体提出的“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社会职能的现实途径。

近年来,在质疑声中揭露“周老虎”真相、修复政府公信力,在反思“被精神病”现象中推动精神卫生立法,在持续追问中大力推动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这些案例,彰显了媒体参与、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也说明媒体的介入和有关方面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形成推动“善治”的合力。

由此看来,一些领导干部慨叹,“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坏事变成了好事”,其实有两层意思。从媒体作用看,直面热点、反映问题,固然会带来一时的难堪与被动,却引起了疗救的关注,创造了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契机。从地方和部门作为看,媒体的“怎么看”再痛切深刻,没有相关部门“怎么办”的扎实接棒,问题矛盾依然不能破解。

于媒体而言,社会责任越大,就越要用好手中的话语权。一事当前,最需要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情绪宣泄;攻坚克难,最难得的是建设性意见和思路,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希望,而不是轻率地怀疑一切。纷繁复杂之中,媒体理性是重要支点,这才能涵养社会理性、推动社会进步。

对治理者来说,更应认识到,媒体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而常常是“拐点”。明智而负责的治理者,不仅能主动适应全媒体背景下的监督环境,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政治素养;而且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由“问题”入手,实现善治。在云南孟连,当地融化干群坚冰,创造了群众工作的“孟连经验”;在湖南郴州,政府理顺利益格局,变暴力强拆为和谐拆迁,无不见证了这种变化。

“一条微博、一段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是微动力,都可能成为引起风暴的蝴蝶翅膀”。这“风暴”,到底是“过也,人皆见之”的嘘声,还是“更也,人皆仰之”的掌声?赢得好评,当从善待“差评”开始。

攻得破”与“守得住

在残酷的战争中,善攻者必有运筹帷幄之略、万夫不当之勇,善守者必有兵来将挡之策、水来土掩之法。善攻者可摧城拔寨、攻城略地,善守者可守得密不透风、固若金汤。自古以来,善攻者往往也善守。如蜀汉名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把最弱的事业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就在于他深谙攻守之理,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相得益彰。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也需把握好这攻与守的关系。

攻,就须“攻得破”。从现实情况看,党员干部亟需攻破者,一为阻碍学习的堡垒,一为阻碍发展的堡垒。学习的好处无须多谈,之所以需攻,就在于学习往往因难以坚持而被放在了一边。这就要克服学习的惰性,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并将平时所学转化为工作实践的能力。要发展,总是会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和矛盾,而这成了一些干部裹足不前、回避问题的原因。唯有主动到条件最艰苦、环境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同大家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破解难题,才能打开发展新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党员干部更要“守得住”。

首先就是守得住思想防线。思想上的滑坡必然导致前进方向的偏离,引发行动上的溃退。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党性修养乃是最基本的思想建设,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党性,不能忘了是在为谁服务。唯其如此,方能自觉守信念、守纪律、守清贫、守寂寞,面对各种诱惑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要守得住法纪红线。试看落马贪官,哪个不是守不住法纪法规,最终以身试法?身为领导干部,不可不知法知规。没有法治观念,缺乏法纪意识,迟早会犯错误。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鉴别力,加大自控力,增强免疫力,始终把法纪法规、党纪条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再次是守得住从政底线。要从小处着眼,从小节着手,“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搞“小圈子”,戒除“小爱好”,远离“小兄弟”。古话说:“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党员干部搞一次特殊就丢掉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要时刻认清自己的身份,检点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攻得破”是要求,“守得住”是关键。守得不严,“蚊虫”与“苍蝇”就会乘虚而入。相反,守得再好,攻克不了发展难题,甘于平庸当太平官、无能官、无为官,“守得住”就没有积极作用和实际意义。只有善攻且善守者,人生道路才能走得稳,从政道路才能走得远。

暴雨致积水严重,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中。据报道,此前,由于暴雨突袭,江城武汉变成“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正当人们反思城市管理水平时,发生在武汉的一幕,昨天又被首都北京“复制”,不少市民纷纷调侃:“这哪是地下通道啊,就是游泳池。”“哥今天不是没带伞,是没带船。”“积水潭,名副其实。”“太夸张了,首都机场成了马尔代夫。”„„调侃或揶揄也表达了牢骚之意。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如此,城市亦然。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光看GDP,瞧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

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两方面问题。

其一,如何做好暴雨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在准确预报暴雨的同时,能否准备更为详细的应对措施?如何有效应对突发的城市大涝等瘫痪局面?

其二,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特别是其地下布局?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这种严厉的抨击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避免悲剧重演,最好的办法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在以后的规划中,别再只注重面子忽略了里子。

“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方可临危不慌。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才不会再次犯错。

责尽心安 不计功利

有位在县里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抱怨说,他多年坚持不贪不沾,每天很辛劳,工作很努力,但群众还是有意见,心中常感困惑和郁闷。这种情绪在干部中有一定代表性。

大多数干部确实很辛劳也很努力。每天起早贪黑,为经济发展上项目、筹资金思虑奔波,为保障改善民生而探索,就是节假日也很难有个“歇口气”的机会。换不来满意,其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群众不满意,并不是不体谅干部,也不是不明事理。说到底,干部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努力”是干部的本分。从担任领导职务那天起,既应时刻记下组织的重托,也应明白群众的期待。群众在眼巴巴地希望你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期盼你屁股坐到群众的“板凳”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渴望你既要洁身自好,更应勤于政务。食人民俸禄,就当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工作当属最起码的要求。

群众满意才是标准。群众瞅着的,是你的努力是否解决了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安定等实实在在的问题,百姓是否真正享受到因你努力工作而带来的成果与实惠。假如你成天忙忙碌碌,却事倍功半、成效低下,甚至将精力耗费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上,辛劳在应对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中,或是奔波于觥筹交错的接待里,群众怎么会没有意见?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干部成绩的大小,群众是裁判;努力不努力,群众满意是标准。不然,你尽管“努力”得满头大汗,群众却不知你为谁而干;整天累得够呛,群众却不买账;自感尽其所能,群众却不领情。王伯祥曾在山东寿光任县委书记五年半,使该县发展为全国百强县第二十四名。20多年后,他的名字依然为寿光人民所传诵。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职努力为人民,退休后22年一心带领群众造林致富,并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被群众誉为“草鞋书记”。相比这样的“努力”与“辛劳”,有抱怨的领导干部都需要深思。 百姓心里有杆秤。一方面,形象工程蒙哄不了群众,掺水的政绩欺骗不了群众;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确因客观条件和环境限制难以速见成效的事情,只要尽心尽力了,就不必计较是不是得到夸奖。群众决不会只看效果不管过程,把板子全打在干部身上。

“廉政不做贪官,勤政不当懒官,仕政不为庸官。”责尽心安,不计功利,才能放下抱怨,放平心态,聚精会神地想民需、体民愿、帮民困、解民难,切实将应有的“努力”转化为群众的“满意”。

让百姓唱主角

增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普通百姓登上讲台、担当主角。今年以来,北京市以“党在百姓心中”为主题,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让普通市民讲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为我们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让百姓唱主角,从身边看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百姓宣讲团的成员全部来自基层一线,来自各行各业,选的都是百姓最了解的身边人,讲的都是百姓最熟悉的身边事。他们看似很普通,却与群众最贴心,他们的事迹看似很平淡,却让群众感觉最亲切,这些身边的变化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能够让群众看明白、看真切。宣传思想工作只有聚焦群众生活点滴,从身边变化中选材取料,才能更好地阐释深刻主题,讲清重大道理,坚定人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让百姓唱主角,用事实传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百姓宣讲不是用大道理讲发展,不是仅从宏观谈变化,而是以一个个有血有肉、朴实感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真人、真事、真心话,表达人民群众对党的无限深情。这些故事都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提炼而不拔高,赞颂而不夸大,动情而不煽情,如同涓涓细流注入百姓心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真实真情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只有尊重群众,尊重事实,坚持让群众说话、用事实说话,才

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迸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才能站得住、传得远。

让百姓唱主角,以贴近引共鸣。百姓宣讲的主角从群众中产生,与听众身份相近、情感相通。他们宣讲的内容是党为人民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宣讲的语言是“拉家常”似的语言,群众喜欢听、听得懂;他们宣讲的形式是“交流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打破了台上台下的固有界限,使听众有亲近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百姓宣讲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多地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把舞台面向群众,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才能让群众听得进、听了信、信了服。

社会需要“怎么办”思维

社会向前发展,总会伴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思维去“发现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但社会要前进,仅靠“问题”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为什么”思维,导引社会“怎么看”问题,分析和回答“为什么”。然而,处在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为什么”思维仍然不能为出现的各种问题提示正确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这就迫切需要“怎么办”思维。

在看到问题之后,又弄清楚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到办法解决它,这是社会前进的一个简单逻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怎么办”思维显然是对社会前进有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思维价值取向,不仅能促使社会各方在“解决问题、推动进步”上凝聚共识,也能在促使人们在一起想办法中焕发智慧、激荡智慧、汲取智慧。

最近,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了通俗理论读物《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针对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物价、分配、住房、就业、医疗、教育、腐败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回答。这种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回应“怎么办”的方式,运用的正是“怎么办”思维,既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举措上为广大干部群众解疑释惑,又促使各方把智慧力量凝聚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上来,也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建树“怎么办”思维。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身处“艰难困苦”之境,最终仍能取得“事业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善于“预见和准备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彰显的是一种政治大智慧,从思维方式上看是一种“预见性”思维,从思维价值取向上来说即是一种“怎么办”思维。 在当前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实现公共治理的“善治”,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样需要“预见性”思维,尤其需要“怎么办”思维。对于各社会成员来说,这种“怎么办”思维更为重要,它是“人民首创精神”的重要组成,是群众无穷智慧与创造的思考起点,不仅有利于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彰显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有利于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面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一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抵不上众人的意见和建议,一个人想办法不如大家都来想办法。当社会各方都形成这种“怎么办”思维,都在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再艰难的问题也有最佳的解决办法,只要人民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实现善治就有取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躲不开、绕不过”提醒了什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连同此前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中国红十字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等举措,信息公开这一社会普遍关注、高度期待的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八: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让今天的改革为明天铺路

——元旦献词

2014年01月01日08:33 来源:人民日报

又是新的一年,又是新的一天。

对于蓬勃向上、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时间总是走得太急,但在飞逝的光阴中,却留下了奋斗者深深的印记。回望刚刚过去的2013,历史将记住什么? 是太行深处访贫问苦的心心相印,还是嫦娥奔月玉兔凌空的欢呼雀跃;是调结构转方式的扎实推进,还是稳增长惠民生的务实之举;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沉着坚毅,还是履行国际义务、促进和平发展的友谊新篇;是“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果敢行动,还是八项规定抓铁有痕的坚持不懈;是啃硬骨头涉险滩、重点领域改革的纵深推进,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焕发出的强大正能量? 这一年,破浪前行的中国,完成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交接,开始了继往开来的谋篇布局。满怀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化为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迈向新的征程。

这一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总揽全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我们锐意创新,用一系列改革举措保持发展活力、积蓄内生动力;我们以转作风推动党的建设迈出新步伐,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将公平正义的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更多人创造着人生出彩的机会。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用自己的汗水,浇筑起通往中国梦的路基。我们的甜与苦,融汇为13亿人满怀信心的共同记忆;我们的愿和盼,凝聚成这个国家迈向明天的强劲动力。

在如此短的时间汇聚如此多的开始,让如此多的变革展现如此大的决心,这是2013年最鲜明的特征。即便是对中国观望和质疑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成就、

这样的奋斗,也不能不报以钦佩和敬意,对中国的未来抱有热切的期待。历史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在攻坚克难的中国道路上,改革仍将是2014年最动人心魄的时代强音。循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中国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开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军。

这是一次检验进取意识的进军。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面对逼人的形势,所有的国家都在求新求变、求变求新。千帆竞发、击楫中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关键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新的一年,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我们才能更上层楼。

这是一次考验机遇意识的进军。过去200多年间,我们曾错失赶上时代的大好时机,积弱积贫,备受欺凌。经过几代人浴血奋战和艰苦打拼,今天的中国才重新回到一个较为有利的起点,赢得了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仍处在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地位还不算巩固,发展环境也并不平和,竞逐分秒必争,机遇稍纵即逝。新的一年,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我们才能乘势而上。

这是一次历练责任意识的进军。从来就没有过一蹴而就的变革,永远都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进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正在展开一场伟大的革命。面对沉疴积弊、激流险滩,迎难而上、背水一战,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躲不开也不应躲的责任、推不掉也不容推的使命。新的一年,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才能赢得明天。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万事开头难,知难就不难。没有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没有乘势而上的机遇意识,没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昨天的改革不会为今天奠基,今天的改革也难以为明天铺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一个新的时间窗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拿出众人拾柴的心劲儿,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儿,拿出甩开膀子的干劲儿,拿出抓铁有痕的韧劲儿,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破除私心、成全公义,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我们就能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用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崭新境界。

公元2014年的第一个清晨,眺望新年的第一缕曙光,迎接我们的,也许仍有困难和挑战,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信心。“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携手奋斗,造就中国的未来、你我的明天。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3年12月25日07:02 来源:人民日报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快速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全线飘红。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难度增大;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农村社会管理压力加大。解决好这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新突破。

稳定政策是前提。35年农村改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三农”政策深得民心,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新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坚持中央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尤其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中央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改革创新是动力。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应现代化规律,坚决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持续发展是方向。要更加注重永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兼顾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抓好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我们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台阶,但总体看,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能因为连年增产而思想麻痹,不能因为发展向好而工作松懈。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数量增加的同时,要下决心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5日 01 版)

人民日报社论: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2013年12月24日07:18 来源:人民日报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一要求与中国梦的内涵是一致的。只要全体中国人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中国梦必将获得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九:2012人民日报社论集

2012人民日报社论集

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社论)

——元旦献词

2012年01月01日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建设兴起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希望。

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中华民

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

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面。

人民日报社论: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2012年01月08日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积极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与国内金融稳定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行之有效的。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将为金融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加大,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任务艰巨。我国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金融宏观调控有待改进,金融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开创金融工作的新局面。

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紧紧围绕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

能力,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坚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为金融创新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监管条件,并把防范风险始终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的永恒主题,将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有效防范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金融与财政风险相互传递、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务风险,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强金融法制、社会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建设。今年,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做好金融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意义深远。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让金融更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12年02

龙年伊始,,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

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民增收实期”。2011年,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很多;在高基数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更要看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

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站在高起点,再续“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下大气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012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品供给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三农”这根弦,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2012年03

春天来到了,大地一片勃勃生机,无论是志愿者们队官兵为驻地群众服务,雷锋,这个熟悉而温暖的名字,“学雷锋”,这项影响深远的群众性活动,在今天依然展现着时代的魅力。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

从舍身拦惊马救群众的解放军战士刘英俊,到长期扶助孤老、救危济困的“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从坚守“爱心之路”的深圳义工丛飞,到把雷锋道路作为人生选择的“当代雷锋”郭明义,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行进中,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本色,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心灵旗帜。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凸显,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处在这样

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更加需要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更加需要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弘扬雷锋精神,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唤、文明进步的坚实阶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要求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正是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力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干一行爱一行、弘扬锐意进取、想道德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该是雷锋精神的倡导者,不负群众期望。像雷锋那样敬业

合力攻坚克难

2012年03月03日

伴着初春的暖意,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今天齐聚北京,出席全国

如何围绕科我们相信,2000多名政协委员定会不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统筹做好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着眼于服务科学发展与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人民政协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巩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围绕主题主线献计出力,进一步凸显人民政协围绕中

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说: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篇十:“四个全面”人民日报社论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

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

——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人民的梦想是什么样子?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中国梦的交响曲中增添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