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张爱玲 孤独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5    阅读:

张爱玲 孤独篇一
《张爱玲散文孤独意识及成因解读》

现代文学

看那座被孤独照亮的文字宫殿

———张爱玲散文孤独意识及成因解读

□桑莉(临沂师范学院,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孤独意识表征摘

孤独意识成因

山东临沂276005)

要:张爱玲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多半源于其对生命孤独意识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深入探析张爱玲散文文本中的孤

独意识及成因,能够更深刻地呈现其作品独特又丰富的思想内涵。

海明威在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说:“写作,在其处于巅峰状态时,是一种孤独的生涯。”中国作家张爱玲在其灿若锦绣的散文佳作里也曾写下过这“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样的文字:

命的欢悦。”孤独于作家而言,是一种无法逃避又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对作家文字的解读,说到底也许纵观张爱玲散文文本,就是对作家孤独意识的解读。

我们很容易感知到作家浓烈又独特的孤独意识。

聪明灵透如玻璃人儿一般的爱情世界里有的仿佛只是冷眼旁观、晴天落白雨的不染尘俗,有的仿佛只是我过我的独木桥的清浅决绝。她固你走你的阳关道、

然会在爱情到来时写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然而,一旦爱情离去,她也不过是大哭着一路跑回家。在她的散文作品中,描写爱情的文字也是少之又少,只有一篇不足百字的《爱》,然字里行间仍旧是满满的孤独与苍凉。张爱玲的笔对世间众生宛若珍宝的爱情吝啬到了极致,因为看破、因为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更因为孤独。爱情于她而言,与孤独苍凉的人生相比,不过是一种最为脆弱和奢侈的点缀,张爱玲仿佛是不想也不屑于对这种情感淋漓地书写。

一、对生命本身的孤独观照

张爱玲1920年出生,十三岁发表散文《迟暮》,便写下“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等文句,以怅惘、冰冷的泪珠和嘴唇等词语彰显自己早熟孤独、

的心理对生命孤独的初期观照。十六岁,其又在散文《秋雨》中,以相同的冷漠笔调书写了一种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只能随波逐流的孤独与恐惧心理。当然最《天才梦》里对生命本质的经典阐典型的还应属其在

释:“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作家以仿佛戏谑的口吻书写了生命孤独给自己带来的欢悦,同时还有各种各样伴随而至的烦恼。《私语》里,作家提到小时候过年,一觉醒来时,鞭炮已经放过了,于是躺在床上哭了又哭,觉得一切的繁华热闹都成了过去,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对生命孤独的恐惧以及试图摆脱这种恐惧的愿望。《烬余录》里,香港围城十八天,她彻底体验到了生命朝不保暮的虚空与绝望,写下:“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三、对亲情的破解、漠视与远距离审视

亲情是每一个人都难以割舍和背弃的情感,张然而,张爱玲在对待亲情的方式上却爱玲也不例外。

又与别人大不相同,她能把在别人眼中值得炫耀的家族历史简化成分文不值的本阜新闻里的故事并一笑了之。她仿佛不大喜欢自己的父母,唯一喜欢和尊重的亲人是姑姑张茂渊,然而喜欢归喜欢,同一屋檐下、柴米油盐中,她一样还是保持着丁是丁、卯是卯的亲情观和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金钱观。因为孤独、因为对苍凉人生的难以左右、因为心灵上的不亏欠,张爱玲对亲情也选择了放手,她曾说自己最欣·嘉宝,特别是嘉宝退出影赏的人是著名女星葛丽泰

坛后所过的那种与世无扰的隐居生活,更是让其迷恋,因此当她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开大陆、远赴美国时,也许已经为自己的生活规划了一个和嘉宝一样的模本,拒绝外部世界,不交朋友,也拒绝和亲人往来,仿佛要迫使自己在绝对孤独的世界里实现精神上的涅,不然,她不会晚年在其胞弟费尽周折和她

二、对自己爱情世界的吝啬描述

张爱玲的世界里仿佛没有爱,才华卓绝的心思、

1002010.7

取得联络后,只给予寥寥数字的简单答复,感情亦淡漠到极点,并且转眼又再次失去了联络,因对孤独人

现代文学

生的深刻体验,在对待常人看来血浓于水的亲情上,张爱玲仿佛也同样保持着理性的冷静和距离。

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2.作家自身敏感自闭又孤傲自夸、充满感性又兼具丰富理性的矛盾性格在特定时代下的碰撞与张扬

作家的孤独感不仅源于自身与他人、自身与宇宙的矛盾冲突,也往往产生于自身与自身之间的矛张爱玲敏感自闭又孤傲自夸的性格常常使盾冲突③。

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各种尴尬,她能听到别人常常听不到的极微细的喇叭声,并能从似虚似实的喇叭

声里“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求学时期,她能清

四、对世俗生活不厌其烦的讲解与无限向往

张爱玲的文章常常被人评价为大俗大雅,而其本人也于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喜欢葱绿配桃红的强烈刺激和京剧里胡琴抑扬顿挫中表现出的烟火气。她不止一次地在文章里描述上海的脏、乱、差和上海人的胆小、不成气候的狡猾以及不甚彻底的道德观,然而就是这些俗之又俗的人与事却让她到老都充满喜她喜欢在买菜回来的路上,双手触到菜篮悦与向往。

里感受小贩对捆菜绳子不经意地略略吮吸后留下的温润气息;喜欢父亲屋子里永远下午一般的阴沉氛围和被扔得到处都是、凌乱不堪的小报;喜欢听市声,喜欢一切嘈杂和零乱;从来都务实不会感伤,第一次赚取稿费,便立刻买了一支唇膏,面对母亲的批评,张爱玲却认为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对待金钱的态度充分流露出了作家试图在人世中抓住一点可靠东西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深刻展现了作家内心浓重的孤独感,因为孤独导致了作家对现实的不信任感,而对现实的不信任感又最终使其对世俗生活揪住一点绝不放松,而近乎病态地对这种能带给她暖老温贫感觉的生活喋喋不休如话痨般的唠叨。“她无声地张扬着对世俗的、人性的洞察后的空虚、寂寞、凄凉、悲苦和无奈,恰似看破红尘,又用红尘来自我解嘲,从而反讥人之为人的复杂个性与无奈……她用对世俗的偏爱来表达自己的

虚无和无助。”

醒地感受到母亲对为她所做的牺牲表示怀疑的心理,作家的敏感能够使其感知世俗生活中极微细的人间冷暖,而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战乱时期的孤岛上海,人们生存的焦虑又使其在对极微细的世俗万象解读中充分体悟到了生命的孤独与虚无,从而使其在性格上又同时形成了一种理性。生存的荒诞感、虚无感和恐惧感、感性与理性的性格一旦交织在一起,便立刻使作家的创作充满了浓郁的孤独意味。

3.天才的智慧与童年亲情的缺失引发激烈冲突,使作家遭遇刻骨铭心的生活尴尬与不幸,从而过早体悟了生命的无奈与苍凉

张爱玲在《天才梦》里称自己从小就是一个被目为天才的古怪女孩,而她也的确在生活与创作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感悟力。她三岁背唐诗,情感真挚能逼出满清遗老的眼泪;七岁写第一部小说,关于一个家庭悲剧;九岁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试图在杂志上发表作品;中学毕业后,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获得第一名;大学期间能猜得透每个老师的心思,考试永远得第一,拿奖学金……然而天才的智慧并没有完全带给作家收获的喜悦,在现实社会里,作家表述自己就像一个废物,除了发展自己的天才以外别无其他的生存目标。“天才”于张爱玲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她早熟,在小小年纪里就洞悉了生命的真谛,另一方面又使她变得“古怪”,让她在精神上与同龄人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丧失了一个孩子童年应有的单纯与幸福。而在作家的童年生活中,除了天才带给她的孤独,她的独特的家庭生活经历特别是她的至亲父母也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压力与惶恐。张爱玲的父母一向关系不合,而且父亲懦弱朽腐、不思进取,母亲又几次三番远赴国外,使作家在最需要关爱和思想引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无比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无家可归的恐惧:没有生存的依傍,自己不得不独自面对未知的命运和生活,这种极端的痛楚体验一经与智慧相碰撞,便无可遏制地爆发出强烈的孤独意识倾向。

张爱玲的散文以其深刻的孤独意识表征向读者传递了丰厚的生命内涵,其作品丰(下转第104页)

2010.7101

依据张爱玲散文文本中呈现出的孤独意识表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结作家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自己生命和生存环境亘古即有的孤独感

人类生活于世间,久之,常会于平静或不平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丝生存的无助与虚空,这种虚空感从哲学上分析,可归结为“物理世界浩瀚无边与主体有限的存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居宇宙空间,反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仿佛被抛进了无底之深渊,而被无限的虚空所笼罩着,经受‘恐惧、忧虑、困扰的

人们感到自己是虚渺空间中失落的一个点’”。张爱

玲散文作品中时时彰显出的孤独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种生命和生存环境带给人的孤独感造成的,这也使作家无意中陷入了一种人生哲学的困境,深刻体验到了生命与生存环境的不可预知性,“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

现代文学

受女子的多情和美色。因此,男人的事业对女子来言往往是孽业,男子的成功往往是女子的失败。如此,女子从心理上先对男人的事业产生戒心、迷茫和恐惧。现代以来女性书写几乎都是向着女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参与大历史建构的方向努力的,但是张爱玲在这里却揭示了其中的危机:女人正在为男人所利用,女人走向了人生安稳、和谐的反面。如此,女人最后的下场和结局可想而知。这一点,不是笔者臆想,而由小说具体描写和暗示来说明。仔细琢磨关键时刻王佳芝的心理:六克拉钻戒固然促使她缴械投降,但作为外围气氛,她感到了“一——战时街方面这小店睡沉沉的,只隐隐听到市声—上不大有汽车,难得揿声喇叭。那沉酣的空气温暖的重压,像棉被捂在脸上。有半个她在熟睡,身在梦中,知道马上要出事了,又恍惚知道不过是个梦。她把戒指就着台灯的光翻来覆去细看。在这幽暗的阳台上,背后明亮的橱窗与玻璃门是银幕,在放映一张黑白动作片,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会在楼座前排掉过身来背对着楼下。”如此心理波动下,她感到“只有现在,紧张得拉长到永恒的这一刹那间,这室内小阳台上一灯荧然,映衬着楼下门窗上一片白色的天空。有着印度人在旁边,只有更觉是他们俩在灯下单独相对,又密切又拘束,还从来没有过。”这时,又看到易先生“他的侧影迎着阳台,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脸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正是这个时候,王佳芝才错悟“这个人是真。然后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放易先生“快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王佳芝想逃脱血腥砍伐,但是最后还是被男人所砍伐,而且是她以为“真爱我的”那个。男性中心社会里,女人所渴望的那一点“真情挚爱”总是缺席,戒指所应指涉的积极

意义———爱情、温暖、信任、安稳等总是彰而不显,所彰显的是女人的错觉,女人将整个身心扑上去,而男人给的只是一点可怜的安慰,所谓虚情假意。你看,当王佳芝错悟到易先生是真爱她的时候易先生的心理:“他不在看她,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那倒还犹可,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看不起她。明知是这么回事,

不免枉然。”男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身心和命运,必要时女人只能是牺牲品。再看王佳芝被枪毙之后易“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先生的心理:

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是什么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什么是人生的苍凉、女性的无奈,什么是男性“中心”社会,于此可窥视一斑。

作者简介:左怀建,文学硕士,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①④②

陈子善编:《张爱玲集·郁金香》,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页,第462页。

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③《张爱玲散文系列》(上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版,第14页-第15页。

(责任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上接第101页)厚的生命内涵又深深地孕育在作家对世间众生百态的详尽描摹中,而当作家在面对这些百态人情时,又从一切浮华热闹的背后看到了世俗生活孤独与苍凉的底色,而这也正是人类生命的底色。

作者简介:桑莉,供职于临沂师范学院宣传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②③

田晓明.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J].江海学刊2005(4):第225.

朱艳玲.世俗的欢悦与孤独》[J].新闻爱好者,2008(9):第49.

参考文献:[1][2]

张爱玲.张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魏平,李江.张爱玲—自传、别传、画传[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①④俞建钊.用酸楚的回忆拨动内心体验.名作欣赏2005.

(8):102.

1042010.7

张爱玲 孤独篇二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2007年3月‘湖南第一印蘑学报

Mar.2007

第7卷第1期

JoumalofHunanFirst

No瑚al

CoUege

V01.7No.1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胡孜娴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湖南长沙410002)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弗洛姆认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状态。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张爱玲;孤独;苍凉;和谐;爱中图分类号: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1一0087一03

弗洛姆认为:人类——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而且是被面临着一个问题,都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怎样克服分离,怎孤独压到无以附加的程度,她年轻时想抓住小叔季泽来摆样实现结合。怎样超越个人的自身生活,并找回和谐。…

脱孤独,失败了,只有钻进了金锁里。晚年她就抓住自己的有时,一个作家的散文要比他的小说更能体现这个作儿女,破坏他们的婚姻,阻碍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用家的精神实质,散文往往是通往作家心灵最直捷的一条通鸦片和流言把他们永远禁锢在自己的身边。美国心理学家道。很多在小说中朦胧的、未言明的东西能在散文中找到弗洛姆在提到爱的不成熟的形式时,提出了“共生性融合”较为明确的答案。

这个概念,它以孕妇与胎儿之间的关系为其生物学模式。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时代的旧的她们是两个人,但也是一个人,她们生活在一起,她们互为东西在崩溃,新的在滋长中……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需要。在心理共生的融合中,两个肉体是独立的,但也存在外,人们不过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着同样的心理上的依附。

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都在影子似“共生性融合的消极形式是受虐狂。受虐狂者通过使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自己成为另一个人的重要部分来逃避不堪忍受的孤独和分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离感,而那个人则指挥着他,引导着他,保护着他,仿佛是他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的记忆,这比嘹望将来要明的生命和氧气。

晰、亲切。于是她对周围的现实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共生性融合的积极形式是施虐狂,施虐狂则通过使另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20

一个人成为自己的重要部分,而逃脱他的独处和监禁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张爱玲感受到了1日的世界的消他通过使另一个崇拜他的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的形式来抬亡,对新世界又看不清楚,产生排斥,所以只能“求助于古老高和强化自己。”¨o

的记忆”。张爱玲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向后看”的人,她生七巧年轻时不顾一切地抓住这面金锁,实际上是把自于乱世,不敢对未来有何奢望。只有沉醉于过去。她对逝己的一切出卖给了金钱。她使自己变成了金钱的依附者,去的时代有一种莫名的依恋、怀念、想念,在那个狂飙突进、成为了金钱的一部分,为了钱,她付出了青春。从这个意义风云变幻的年代,她以这样一种姿态来写作就注定只能是上来说,她是受虐狂。晚年她剥夺了儿女的幸福和自由,阻一个独行者。

碍他们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又是一、孤独的灵魂

一个施虐狂,施虐狂与受虐狂在更深的情感意义上,它们之

间的共同点——不完整的联合——比它们之间的差别来得

张爱玲把这种孤独的气质赋予了她小说中的每一个重要。

人。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上海旧式大家庭中的小“而成熟的爱与共生性融合恰成对照,这是在保存人的姐、太太。20世纪30、40年代是新旧杂糅的一个年代,各种

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爱主要是给予,而非接思想、潮流——中国的、西洋的、激进的、保守的——在这里

受。’’‘4]

冲击、碰撞,而上海又是这样一个华洋杂错、五彩缤纷、眼花张爱玲小说中所谓的“爱”都只有接受甚至掠夺而没缭乱的大世界。这群深闺大院的旧女子们的处境是尴尬有真正意义上的奉献。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助,只想在这的。她们无所依附,不知道是属于哪个群体,注定只有一片繁华人世中抓住一点自己能依靠的东西,但到头来什么都黑暗的孤独。

是虚的,他们怎么也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七巧想通过抓

收稿日期:2006—10—27

作者简介:胡孜娴(1980一),女,湖南双峰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助教。

万方数据

87

牢金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只是给自己套上了一面金

锁,她对小叔季泽的畸形爱欲也是索取的,并元一点点给予。这可以从季泽重叙旧情那场戏中看出。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象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

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

过去了。人生就这样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不是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的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脸来,他难道哄她么?他

想她的钱——她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

便使她暴怒起来。”忙。

看来这一转念十分偶然,但又极其内在,是长期心理压抑的结果。她已经完全被这面金锁夺去了爱的能力。她之所以这样掠夺~切属于她的或不属于她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就是因为她从内心深处感觉自己是孤独的,无依无靠

的。而她的这种对命运的抗争又让她陷入更深的孤独中。

《倾城之恋》中的自流苏,也是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她离婚后回到娘家,却遭到排挤,连母亲也不能给予她一丝一毫的安慰与帮助,流苏也不能忍受这个总是慢半拍、暮气沉沉的自家大院,以至于她从心底喊出:“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旧。

由此可见,流苏在上海旧式大家庭中是孤独的,无所依附的,但她怎能忍受这种孤独呢?她在镜中端详自己,才三十岁,还很有几分姿色。于是她把握住机会,赢得了本是介绍给妹妹的华侨富商范柳原的好感。香港之旅中,她费尽心机也只能做了柳原的情妇,是战争成全了这位上海旧式美女的婚恋传奇。“也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复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刈

张爱玲的“倾城”是真正的倾城——一个城市毁了——可

又成全了白流苏。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8

但即便是这样,也并未彻底改变流苏孤独的状态。小说结尾写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Ho这个聪明的女子非常明白,她在得到他的同时也失去了他。

为什么她们都处于这样一种孤独的状态呢?

前面提到过,成熟的爱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而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恰恰都是不完整的,他们的灵魂有缺陷。《心经》中的小寒正值豆寇年华,却为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茉莉香片》中聂传庆因得不到父母的爱而变态地对女同学言丹朱报复;《留情》中的女子郭凤,为了有个安全感,而自愿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人做姨太太;《自玫瑰与红玫瑰》中的佟振保图一个“好男人”的虚名,而与毫无感情的女子结婚;《封锁》里女教师与男乘客之间突如其来的恋爱,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金锁和情欲压抑得变态……整个世界在种种欲望的诱惑下毫无根基。

这是由一群孤独的灵魂组成的“千疮百孔”的世界。他们都想冲破这种孤独去达到一种和谐,而总是因为个人人格的不完整或社会的不完整不能达到这样一种和谐。人

88

万方数据

与人,人与环境总是那样相悖,所以只能在孤寂中沉沦,苟且或者等待。

张爱玲笔下人物的孤独是人和现实,人和人错位之中人们之间相互不理解、人们之间的猜忌与谋害,提示的是人物存在的自私与无力,人被套在各种枷锁之中,显得那样渺小。人被挤压到远离“自己”的地带,被迫在异己的环境中生活,于是熟悉的东西变为陌生的,而恐惧的根本性就在于陌生。爱情和亲子之爱蜕变为猜忌和仇恨,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人既发现不了他人,也发现不了自己。人物不仅对环境感到陌生,对自己也感到惘然。

二、孤独的背后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至于这种以孤独、苍凉为底色的文学情调是由她个人的身世和时代两方面造成的。

1.家庭的影响

张爱玲从小就是个有些特殊的孩子。她在《我的天才梦》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

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叫

张爱玲虽出身名门,在幼年时期却并没得到充分的母爱,她的母亲是个崇尚西洋文化、极其独立自主的女子。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她就出国留洋了。即使是这样,她对母亲还是非常依恋的,对母爱的渴望也是很强烈的,她母亲去法国时,到学校跟她道别,“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可是等母亲走出校门,张爱玲却“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l¨然而,母爱这种东西正如弗洛姆指出的那样“是极乐世界,是宁静的天国,它天须索取,不必报偿。”“如果它出现,便像是恩赐;如果它不存在,似乎

像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消失了——谁也无法创造它。”【l刘

母爱的缺乏使张爱玲在孤独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如果张爱玲能在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的补偿的话,也许她不会在孤独的道路上走这么远,也不会对孤独的体验这么彻底独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她的父母是个典型的遗少,旧习气很深、性情较坏。特别是他娶了第二个太太后,对张爱玲越发地不好。前面分析过她的母亲虽未给予她足够的关爱,但张爱玲对母亲还是依恋的。这种正常的母女之情却让她的父亲受不了。“对于他,这是不能忍受的,多少年来跟着他,被养活,被教育,心却在那一边。”¨刈

弗洛姆说:“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

要的罪孽——以收回父爱作为惩罚。”¨40

然而,张爱玲是个“古怪的女孩”,并不那么容易服从,何况孩子和后母总有天然的隔膜。当她和后母发生冲突时,她的父亲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对张爱玲“拳足交加”,把她监禁了起来,还“扬言说要用枪打死”她。

张爱玲既没有得到无条件的母爱,也没有得到有条件的父爱,这种最初的感受使她对生活和人生产生了畏惧,感到人生“寒冷的悲哀”。正是在孤独和寂寞的驱使下使她走进了小说的世界。

2.时代与环境的影响

张爱玲不可能完全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尽管对时

代的认识是模糊的,她还是知道,时代在巨变,在破坏,在前的迷惘。

进。因此,张爱玲的思想、情感就不可能是单向度的,而是无论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还是从横向的文化维度一个复杂的复合体,对逝去的时代虽然依恋,但她仍然是清来看,张爱玲都找不到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这样紊乱的醒的,她知道那个世界正“打着苍凉的手势”渐渐的离去,现实面前,她无法理清现实的秩序,也无法找到自己的对于新的时代感情上虽然抵拒,但她还是知道它不可阻挡位置。

地要到来。自由和现实的矛盾,自身内部的矛盾,决定了张爱玲必然是在十分复杂的心态下审视和观照生活,在过去三、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孤独

和未来的共同纠合下,对于现实及自身的矛盾她往往觉得张爱玲的小说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虽然有所差异,无法整合,因而感到现实生活及自身的不可理喻。

但都贯穿着同一个问题:寻找爱和关心,摆脱孤独。其实这从张爱玲的文化背景来看,也同样显示了作者多向度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而且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一个的心理特征,这样一个横向的文化交叉更加深化了作者本问题。只不过有时候它不被人意识到或淹没在其他问题来就极其复杂的时代感受。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童年生活中。而张爱玲在那种特定的时代用一双冷眼智慧地看世在北京、天津,后来转到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英国伦敦大界,过滤出去了浮华的、过眼烟云的东西,而把人的最真实学,因欧战,就读于香港大学。这样几个城市对一个作家来也最基本的东西展现了出来。

说也许显得尤其重要,三个城市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有人批评过张爱玲的题材过于狭窄,过于关注内心和格。北京(天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中心,虽经过情感。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有着比其他作家更细腻也“五四”运动的洗礼,但它的传统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上海更冷峻的情感神经。这不仅使她自己一生饱尝孤独的滋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形味,也让她小说中的人物在孤独的世界中游荡。

产物的交流;香港殖民地则完全是注入西方各种文化的“混看起来,张爱玲的世界中几乎没有真正纯洁的爱情,它血儿”。这样三个城市对张爱玲来说不可能简单地呈现为不是被金钱腐蚀,便成为生存的手段。实际上,她在讽刺着文化问的静态的对照关系,而必然是在互逆和矛盾中相互这一切的时候,恰恰在坚持着自己关于情感的理想,爱是纯撞击,相互激发,这种矛盾张力所形成的裂口才可能为作者洁的、平淡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就像她在《爱》中写提供更深刻的洞见的机会,使她更清楚地认识到负载着各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种文化的人们,也使她从这些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各种文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化本身。但对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没有使她对某种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文化产生希望,而是清醒后深深的失望,带来时代迷惘之外吗?”[16]

文化选择上的迷惘。只要把张爱玲和“五四”作家稍作比然而,完美是相对的,缺陷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孤较,就会发现,她没有像“五四”作家那种感到文化相遇时独是绝对的。人要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和谐,就不能太苛的尴尬处境,也没有“五四”作家那种撕心裂肺的民族屈辱求,所谓“难得糊涂”。在这一点上,张爱玲是不现实的。心理。对张爱玲来说,对文化的体验和文化本身的优劣已她宁可咀嚼纯粹的苦涩,也不愿品尝掺了苦涩的甜美。

不像“五四”作家那样紧密了,“五四”作家注定要在历史的理想高于现实。诚然,人是生活在现实中,但又不能堕转折期体验东西文化巨大的落差造成的集体无意识自卑情于现实,人需要前进,那么也就需要理想。张爱玲展现了这结。尽管他们感到失望和痛苦,但他们仍然有很强的现实么多孤独的灵魂,始终坚持着自己关于情感的理想,为人们感,使命意识和追求精神。对张爱玲来说,文化的选择已不走向更高层次的和谐境界提供了参考。是中西文化对照下艰难的选择。事实上,她别无选择,她对各种文化都感到悲哀。对传统文化及殖民地的西方文化,参考文献:

她的批判态度是十分明显的。她对上海曾表示某些好感,[1][3][4][12][14]弗洛姆.爱的艺术[M].桂林:广西

但在表面的欣赏下,掩盖不住她深深的悲哀,欣赏是生活的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无可奈何,而这无可奈何才是真正的悲哀。“可爱的,曲折[2][10][11][13][15][16]张爱玲.张爱玲经典散文

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看不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

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5][6][7][8][9]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集[M].太

感。”【I副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又陷入不可选择

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TheSenseofLonelinessinZhangAiling’sNoVels

HUZi—xian

(Hunan

First

No肌al

couege,ChaIlgsha,HunarI410002)

Abstmct:Thereis

asense

of10nelinessinZharIgAiling’snovds,embodiedinthatthesouls0fthecharactershavenothing

to

relyon.’rheydidn’tfindhaHllonyaIIdlove.Frommsaid,thehumanbeing

carI

shal【eofftlleconditionof10nelinessthorougllly

only

t}啪ugh

10ve.

There

are

h旧reasons

fo咖ingherliteratepersonality.

0neis

heruniquecllildhoodat

w|lichshedidII’tgetenough

lovefromherparents.

ne

otheristhespecialc11ltureinShanghaiat

specialtimes.

Key

Words:Zhang加ling;loneljness.bleak;ha珊ony;love

[责任编辑:罗昂]

万方数据

89

张爱玲 孤独篇三
《论张爱玲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作品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

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

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

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

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

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

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

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

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关键词:张爱玲 孤独感 悲剧意识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以其小说集《传奇》与散文集《流言》轰动了

上海文坛。随着一九五二年出走香港和一九五六年移居美国,曾

一度被大陆的评论家所忽视,但七十年代以来她又重新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

悲剧意识。她最精彩的作品经常都是在孤独感极深的情况下创作

出来的,并且她的作品也都弥漫着浓厚的孤独感和悲剧色彩。这

与她一生的传奇经历是分不开的,张爱玲的身世与创作心态,埋

藏在心灵深处的兴亡沧桑之感,反映在她的小说中便是寒冷、残

缺、伤感的苍凉。

一、 张爱玲的成长环境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父

母又因感情不和而在她年幼时离异。父亲荒淫挥霍的生活和后母

的无情,给她早熟的心间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

化氛围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家庭变

故,世态炎凉,使得张爱玲变得敏感而忧郁。她悲凉地感悟到:

人世间没有爱。家道中落、身世曲折铸就了张爱玲创作心态的孤

独感和悲剧意识,这种浓郁的悲观气质在她的小说中得以生动的

体现。

时代的动乱和她的特殊生活经历,让张爱玲产生了流离感和

失落感。因为战乱,她出国留学的机会错过;还是因为战乱,她

两度中止大学的学业,她和胡兰成的情缘飘忽不定。这一连串的

"未完成",使张爱玲深切地感到世事动荡而带来的孤独和把握不

定。张爱玲常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这种怀疑、不

信任感显然是以潜意识方式表现于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中。

二、 张爱玲作品的孤独感

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她便

把这种孤独感渗透到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整体情调染上一种

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在张爱玲小说中处在深闺大院中的旧

时女子们的处境是尴尬的,她们无所依附,没有理想,更没有追

求,注定只有一片黑暗的孤独。

《相见欢》中的伍太太和荀太太,不厌其烦地叙说着多年前

芝麻绿豆大的陈年往事,夸张的动作、表情也掩饰不了她们空虚、

寂寞的内心世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沉

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十八春》里的顾曼桢等,都是在

爱情和婚姻中失落、孤独无着的弱势女性形象。《金锁记》中的

曹七巧更是一个被孤独压制到无以附加的灵魂,她年轻的时候想

抓住小叔季泽来摆脱孤独,失败了。迟暮之年,她就抓住自己的

儿女,破坏他们的婚姻,用鸦片和流言把他们永远禁锢在自己身

边,以慰藉自己孤独一生的灵魂。

张爱玲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助,尤其是女人,对男

人的依附,对经济的依赖,对婚姻的依靠,让她们努力的想抓住

什么,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始终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

三、 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了悲剧感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归根结底是源于自身人性的弱点。张爱玲

认为人之本性是恶的,这有点符合"原罪"的理论。只不过她笔下

的原罪意识,更多地表现为非常态人际关系中的人性的某些弱

点。

张爱玲常常通过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由人性弱点导

致的悲剧。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

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

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另外,她

还描写了一些由人性欲望的扩张所导致的悲剧。如《倾城之恋》

中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金

锁记》里的曹七巧,情欲得不到正常满足,就转向对金钱欲的扩

张,一步步走入金钱的墓道,在害人害己中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

生。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张爱玲是在自觉地以情欲、以非

理性的观点来解释悲剧,解释人性。所以在她小说中,这一切表

现为现实的复杂,阴暗,不可理喻。

张爱玲早年家庭生活的不幸,及其时代动乱的流离感、战时

特定时期的严重失落感是造成张爱玲小说孤独感和悲剧意识的

内在根源。她将这种童年时期的孤独寂寞和悲哀付诸笔端,描绘

出现代都市中的人性扭曲和心理变态。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是她

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而且深透到人性中最隐秘的部

分,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文化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

了其作品独特的孤独和悲剧意识。

今天,当我们再回头重新评价张爱玲的时候,她的才华与成

就,将不再过多地打上政治烙印的评判标准,是经过历史检验后

得出来的共识。张爱玲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是把中国传统文学精

华与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圆熟地结合起来,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基

础,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直逼现代都市男女

情感世界的深处,能够让读她文章的人自己感觉到。

参考文献

① 《哀与伤--张爱玲评传》,周芬仱,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年出版。

②《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出版。

③《张爱玲全集》,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

版。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识

发布者:黎知 发布时间: 2011-11-20 19:25:28

引言

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而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风格美艳而苍凉,笔触深刻而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

一、悲剧身世之感

创作的悲剧意识,源于人生的不幸命运,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她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活;她大胆追求爱情,却偏偏拥有两段离幸福遥远的婚姻,自身的种种不幸和周围环境的影的感悟。

出身在名门贵族,但其祖父的煊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暴戾乖张。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旧习气与西洋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张爱玲的童年也因此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

张爱玲 孤独篇四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 孤独 意识 张爱玲

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女学生。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

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

峻的家庭经济压力,追求爱情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奢望,抓住一个男人再次走进婚姻以解决经济问题才是最要紧的,她选中了范柳原开始主动出击。在含屈忍辱地熬过了一段尴尬的情妇生涯后,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桩有经济保障的正式婚姻,与范柳原结成夫妇,因此还成了娘家白公馆中人人羡慕的对象。

但是,白流苏心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知道并非她的爱征服了范柳原,而是突如其来的战争使一个大都市陷落和千百万人死亡,范柳原由此倍感恐怖,产生了想要一个家,于是和白流苏结成夫妻。如果没有战争恐怖的笼罩、没有香港的沦陷、没有两人在战乱中的患难相伴,白流苏将只能做范柳原的情妇。也就是说,成全了白流苏婚姻的,并不是她个人的奋斗和魅力,而是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命运。所以面对终于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倾城之恋》因此便成为一个“苍凉的故事”,白流苏也依然是一个失败女性的标本。

二、张爱玲小说的孤独意识

1.浮世飘零的孤独意识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时代的旧的东西在崩溃,新的在滋长中⋯⋯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不过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都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的记忆,这比嘹望将来要明晰、亲切。于是她对周围的现实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张爱玲感受到了世界的消亡,对新世界又看不清楚,产生排斥,所以只能“求助于古老的记忆”。她生于乱世,不敢对未来有何奢望。只有沉醉于过去。她对逝去的时代有一种莫名的依恋、怀念、想念,在那个狂飙突进、风云变幻的年代,她以这样一种姿态来写作就注定只能是一个独行者。

2.鲜明的孤独个体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而且是被孤独压到无以附加的

程度,她年轻时想抓住小叔季泽来摆脱孤独,失败了,只有钻进了金锁里。晚年她就抓住自己的儿女,破坏他们的婚姻,阻碍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用鸦片和流言把他们永远禁锢在自己的身边。

七巧年轻时不顾一切地抓住这面金锁,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一切出卖给了金钱。她使自己变成了金钱的依附者,成为了金钱的一部分,为了钱,她付出了青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是受虐狂。晚年她剥夺了儿女的幸福和自由,阻碍他们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人。

张爱玲小说中所谓的“爱”都只有接受甚至掠夺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奉献。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助,只想在这繁华人世中抓住一点自己能依靠的东西,但到头来什么都是虚的,他们怎么也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

《心经》中的小寒正值豆寇年华,却为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茉莉香片》中聂传庆因得不到父母的爱而变态地对女同学言丹朱报复;《留情》中的女子郭凤,为了有个安全感,而自愿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人做姨太太;《自玫瑰与红玫瑰》中的佟振保图一个“好男人”的虚名,而与毫无感情的女子结婚;《封锁》里女教师与男乘客之间突如其来的恋爱,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金锁和情欲压抑得变态⋯⋯整个世界在种种欲望的诱惑下毫无根基。

三、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的体现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而在那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因此她笔下这些揭露人性为主题的小说,必然成为悲剧小说。

2.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选材

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张爱玲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

摩擦、摸索、闪避,她在作品中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所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世俗的一面。爱情本是浪漫的,然而悲剧却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当时新文化抨击的旧社会里,爱情成为奢侈品。

3.悲凉语言渲染的悲凉氛围

张爱玲的小说,比喻奇巧,色彩运用诡异,善于运用独特的想象创造小说氛围。在语言上,她的小说“一是制造氛围的手腕高,二是‘凉’字用得多,读来有一种忧郁感”;在意象使用上,张爱玲常用月亮、玫瑰、绣在屏风上的鸟等悲凉的意象,来引发人们对小说人物命运的思考。

四、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形成原因

1.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她的家庭影响、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得。张爱玲出生在贵族家庭,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但这样的家庭并没有为张爱玲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家族子弟,依靠着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她的母亲却是一个追求新生活的进步女性,这就导致了他们矛盾的产生。母亲不幸的婚姻,使张爱玲的童年缺少了父爱和母爱的关怀。

不仅如此,父母不幸的婚姻也使张爱玲的内心对婚姻产生一种消极情绪。父母之间爱爱恨恨、分分合合的纠葛乃至最后的离婚,虽然没有直接让她感到锐利的痛苦,但她的性格、观点、对待世事的态度就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了。因而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痛苦的,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2.个人经历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张爱玲的创作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而她个人的经历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着她小说的悲剧意识的形成。

1939年,张爱玲只身一人来到香港求学,张爱玲仍旧勤奋刻苦,她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文学上过人的天赋,使得她在这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除开学习,香港这个新世界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内心世界是如此这般失落悲凉,而彼时的香

港又是动荡不安、满目疮痍。张爱玲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得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自己身处的是一个乱世,“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被时代抛弃了的他们,不能不感到孤独、惶惑和恐惧。

3.中西方文学的影响

张爱玲认为,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的、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这种虚空、虚无的认知,使她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中,使人物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悲剧性、孤独性的烙印。

相比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对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形成的影响更为深刻。她求学期间,直接、广泛地接受了西洋式的教育。西方文学的悲剧意识深刻地表现了对物化世界的惶惑,对文明世界的厌倦和逃离,以及对人的异化的拒斥和反抗。张爱玲从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强烈精神危机,使她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贪婪,也让他重新审视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清楚地看到它残酷和矛盾。

五、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结语

张爱玲小说中这种富有人性的参差对照的苍凉美,是一种透心彻骨的悲剧感,是融合了内容和形式双重蕴含的悲剧意识——它沉重而又广延,似乎无所不在,却又神秘而渺远,带有一定的宿命色彩。它属于特定时地,与作家当时身处沦陷区的黑暗现实与历史转型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相协调,却又在更广阔的历史性悲剧背景上超越了特定时地,与20世纪人类的共同命运和性情相通,将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指向了深刻和普泛。

参考文献

[1]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89.192、192、16、89、

[2]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3[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36、64、

[3] 董广智.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探析.理论界[J].2005.

[4] 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经典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5] 马晖.民族悲剧意识与个体艺术表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6] 张金玲.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甘肃高师学报[J].2001,6.

张爱玲 孤独篇五
《张爱玲小说中的孤独》

张爱玲 孤独篇六
《灵魂深处的孤独舞者——卡夫卡与张爱玲之比较》

张爱玲 孤独篇七
《张爱玲作品艺术浅析》

语言在生命中跳跃

——浅析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文坛的一段传奇,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她创作的语言特色具有五个方面:一是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二是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三是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四是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五是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结合作品加以论证。语言是张爱玲的个性,正因为有了语言,张爱玲的生命才有了跳跃的活力。她用语言诉说着自己,用特有的文字书写了她厚重的人生。 关键词:

张爱玲 语言 人生 个性

一.孤独忧郁个性化语言

读张爱玲的作品,有时候纵使张爱玲用欢快的语言写作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作品中有着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和忧郁的情怀。其实,这样的语言风格跟她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爱玲最无忧的时光应该在天津而不是上海,在天津生活的日子,她还小,没有忧虑的心,和其它的孩子一样,获得了最简单、畅快的童年生活。而在上海的时候,张爱玲的家庭已经破碎不堪,父亲抽鸦片,包养小妾,母亲远在国外,不在身边,什么也给不了,后来她对姑姑的感情要比对母亲深厚的多。张爱玲曾说过:“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她对于母亲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崇拜,不曾以母女的角色认真的相处过。 她的孤独和忧郁的风格大多是家庭赋予的,张爱玲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语表达,在香港读大学时,几乎只有炎樱一个朋友,后来还写了《炎樱语录》来谈她们幸福的友谊,可见炎樱给孤独的张爱玲带来了怎样的色彩,她把真实的自己写进了作品里。张爱玲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更衣记》中这样写道:“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语言里描述的本是一个开心的场景,张爱玲的一句:“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样无心的语言,饱含了张爱玲太多的孤独,她对于眼前的场景除了观赏之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最美好的年纪,莫过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可以快乐的举动,是幸福的。大概是张爱玲缺少这样重要的记忆,所以分外伤感,或许这样的情感一直压在她的心里。

在《私语》中张爱玲对于“家”她这样感受:“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张爱玲从不觉得家是完整的,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零落,更多的心灵依附是姑姑,母亲性格不拘于传统时代,崇尚自由和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陪伴张爱玲的时间与其它母亲来比较是不够的,没有母亲充实的生活,似乎无论怎么欢愉都缺少了那样特有的温情,虽

然张爱玲在作品里她一直试图掩饰自己的落莫,但是父亲母亲给予她的孤独,使她忧郁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张爱玲在《私语》里还写道:“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这样的语言里直接透露了张爱玲内心的忧郁,即使倔强也盼望着母亲的爱与保护,张爱玲刚烈的性格,是她孤独忧郁的掩饰,在她的内心里,即使她不想表露,也在语言的叙述中坦露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语言的表述,无法被模拟,更无法被超越,也不能进行深刻的解读,因为张爱玲用力的在隐藏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

张爱玲的创作中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集中在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形式的比喻,使文章有了耐人寻味的特质。张爱玲在对“月亮”这个意象上显得尤为青睐,对月亮的刻画,成为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的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多次出现,她与月亮有着不可名状的缘分,生命开始于月圆之日,也结束于月圆之时。在读到张爱玲生动的语言时,难免多了几份思量。如《金锁记》的开头写道:“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金锁记》中月亮的特写,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月亮的形状、大小描绘的淋漓尽致,借着景色奠定了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悲凉的结局早已注定,成为一种暗含的色彩。运用形象的比喻性语言把年轻人和老年人想着的三十年前的月亮生动的展示在《金锁记》的首段,月亮的刻画,渲染了本部作品的情感气氛。

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张爱玲作品恰当经典的比喻之中,如《更衣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张爱玲的这样的语言,读过以后不免使人感受到一种淡然的心境,把回忆的味道比喻成樟脑的香,让无形的回忆有了味道,有了生命一样,变得生动自然起来。使原本枯燥的叙事有了活力,让读者感受着这种来自语言自身的唯美。张爱玲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跳跃性,是因为它们都由心而生。张爱玲的比喻性语言在她的作品中运用的非常娴熟,精炼的文字,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文学的才气。在《红玫瑰与与白玫瑰》中有这样一段比喻的语言:“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这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与白,蚊子血和明月光,饭粘子和朱砂志,晃的人眼前忽红忽白,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时而明媚,时而恶俗的社会,令人浮想连翩,不得不称赞,也是张爱玲语言的传奇色彩之所在,同时也把人性的虚伪描述的透彻见底。文中的白玫瑰是圣洁的妻子,红玫瑰是热烈的情人,把两种不同的角色阐释的泾渭分明。《金锁记》中还有一处比喻特别有分量,“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是说《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的,一句话道出了她的一生,曹七巧是个戴着黄金枷锁的旧时代的人物,她被黄金锁锁住了心灵,锁住了别人的爱情,锁住了自己的幸福。曹七巧一辈子守护住的只有那没有温度的金钱,她不爱任何人,被金锁迷住了自己平凡的灵魂和双眼,甘愿作金钱的奴隶,这个堕落变态的像疯子一样的女人被世人可怜又可恨着。在曹七巧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和做黄金枷锁女人的悲哀。黄金做成的枷锁有千金的重量,曹七巧用黄金枷

角,劈杀了几个人,别人失去的,她同样也没得到。张爱玲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曹七巧的生活。她的比喻性语言就像一把冷剑,每一处都有着生动形象的特质。张爱玲是个锤炼语言的高手,我们仔细品味着其中的不同味道。

三.犀利尖锐的自由性语言

张爱玲冷傲犀利的个性不仅在语言里而且沉淀到了骨子里。张爱玲的尖锐眼神,给人一种无法铭记又无法忘记的特殊信号。张爱玲的语言具有犀利尖锐的自由性,读过她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倔强坚忍的笔风,让人觉得张爱玲骨子里透着逼人的寒气,霎时间,冷风刺透人的灵魂。外表冷艳,内心缺少温情与悲悯的张爱玲,她是一只刺猥,用所有的刺来保护脆弱的内心。虽然是犀利尖锐的个性女子,但是在爱情世界的文字描绘中显得格外的柔软与奔放,张爱玲的语言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彻底的扎入她厌恶的人与社会,她在《天才梦》中写道:“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穿行于民国的女子张爱玲披着华美的旗袍,走在人生的路上,看到世间那一群为自己的风姿倾倒的人,她静静地站在远处,冷冷的看着,用语言展现了明晰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五彩的画卷,却在岁月的沉淀过后,有了许多的斑斑点点,没有了最初的本原,虱子般的印记打乱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张爱玲厌恶袍上的虱子,可又无法改变摆在当时眼前的种种事实,只能静静的活在自己勾画的世界里。灵气的张爱玲,用手中的笔,尖锐的语言,说出了想要表达的所有。跳动活跃的语言,真真切切的游走于每个读者的内心深处。

张爱玲在《私语》里这样愤怒的写过自己恨毒了的继母:“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这是张爱玲听姑姑说她父亲要结婚了,怒气之下写的话,没有任何的做作与掩饰,用了最直接的语言,抒发了张爱玲对于后母的憎恶与痛斥,自由奔放的个性跃然纸上,那个有着犀利的目光,高傲的性情的张爱玲进入了读者的脑海,张爱玲的才华,尖锐的语言,剖析了事情的本质。她在《对照记》里写道:“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下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的穿着,都像浑身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张爱玲这样的语言让人不寒而栗,一件棉袍,给张爱玲留下了如此厚重的感受。针针见血的语言,包含了张爱玲对后母太多的仇视与厌恶,犀利的语言中有一种咬牙跺脚的抨击,夹杂着与生俱来的坚忍与反抗。暗红的棉袍是张爱玲心中痛苦的记忆,穿在身上像生了冻疮般的疼痛,即使后来衣服不穿了,可是心里依然有疤痕的烙印无法抹去。张爱玲尖锐犀利的语言只说给那些让她觉得难以接受的人和事,家庭也好,社会也罢。她对于后母的憎恨,透露了她对幸福家庭的渴望,达观冷静的张爱玲有一颗坚硬的内心,充斥着完整的自己,这一处的语言,相信谁看了,都会过目不忘,张爱玲的语言气质,跟她所经历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缺少关爱的张爱玲,喜欢在文字中隐藏自己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

四.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

有人评价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她的语言中给人一个幽深的眼前画面,让读者领会到了一种不同于其它语言特质的别样张爱玲。情感性的语言似乎没有了骄傲与淡漠,充满了无限美好与期待。唯美的语言是张爱玲柔情的一面,这样的张爱玲,是在遇到最爱的胡兰成之后才让读者看明白张爱

玲的“柔”来自于哪里,胡兰成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照进了张爱玲的心里,使高傲的她变得乖巧、温暖。幸福的低下头,释放了眼神里的所有寒气,柔美似那清澈般的泉水般的甘甜。我猜想或许是胡兰成的爱,融化了张爱玲心里最坚硬的地方,可是胡兰成终究是多情之人,后来离开了张爱玲,在读者读过张爱玲写过的话时,便顿时觉得对于爱情,仍然是难以割舍的情分,胡兰成虽然背叛了张爱玲,但是张爱玲对于他没有太多的恨,更多是牵挂和爱,因为胡兰成却也好好的爱过张爱玲。曾经拥有的即使有些许遗憾,也是满满的幸福,所以才有了如此唯美的语言。如《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唯美的语言,有着不可名状的情感,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事。张爱玲在自己最美好的年纪里遇到了她认为属于她的那个人,尽管没能长久,也让她挂念了一生。“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好爱着自己。”这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的话,她的作品大都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细腻的描绘,读到这里是,让读者肯定有所想象的空间,大概她她和胡兰成没有一世的情缘,只有短短的爱恋,这样唯美真切的语言,不仅在作品里,也在作者张爱玲的笔下,因为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在相爱的时候也努力的认真过,张爱玲的故事都用最动情的语言在文章中表现的恰当含蓄,把情感寄于语言里,让每一个懂爱的人仔细的琢磨过自己的爱情佳话。喜欢张爱玲唯美的情感性语言,或许是因为她在对待爱情时,尖锐的性格里流露了让人怜惜的一面。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总觉得这句话除了说给作品中的,还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简单的语言里渗透了一种原谅和无悔,她的情感永远与胡兰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的胡兰成虽然抛弃了张爱玲,但是她轰轰烈烈的爱过,所以她释怀了,不怨亦不恨,胡兰成给了张爱玲一时的爱,而张爱玲却回报给胡兰成一世的情,她无法直接言说她对胡兰成的情,她把所有的恋,都书写在跳跃的语言之中,在唯美幽深的语言世界里,她才找到了那个真的自己。张爱玲的情感性语言,已经成为爱情中的经典感悟,对于张爱玲唯美幽深的语言特质,许多读者都是情有独钟的,如果张爱玲的语言是一种毒,那么也很容易让人上瘾。那个倔强的张爱玲,是个勇敢做自己的人,冰冷的面孔下,隐藏了真实的内心。在爱情面前,所有的感触只会比寻常女子多而不会少,用过心之后的张爱玲才写出了让人过目难忘的情感性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冷面背后的张爱玲执着于爱情的真心,她是世间奇女子,有着独特的幽深与唯美。张爱玲的情感性语言,已经成为爱情中的经典感悟,对于张爱玲唯美幽深的语言特质,许多读者都是情有独钟的,如果张爱玲的语言是一种毒,那么也很容易让人上瘾。那个倔强的张爱玲,是个勇敢做自己的人,冰冷的面孔下,隐藏了真实的内心。在爱情面前,所有的感触只会比寻常女子多而不会少,用过心之后的张爱玲才写出了让人过目难忘的情感性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冷面背后的张爱玲执着于爱情的真心,她是世间奇女子,有着独特的幽深与唯美。与张爱玲同时期的女作家苏青曾感慨道:“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下去不可。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段也会感动起来。”这样的评价语言,直接的反映出了张爱玲文字的神秘魅力,她的语言是有生命的,跳动着张爱玲的生命,张爱玲的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

五.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

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的形成与张爱玲的父亲母亲还有姑姑张茂渊的影响是有着很深的关联的。这种语言特质的形成使张爱玲的文章成了雅俗共赏的作品。张爱玲的父亲风雅能文,给张爱玲带来了深厚的古典启蒙。奠定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她最早接触的是古典文学,8岁时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而《红楼梦》伴随了张爱玲一生的写作生涯,她的惊世才情也要感谢《红楼梦》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张爱玲还因为喜欢《红楼梦》还写了一部作品《红楼梦魇》,还写出“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的话语。古典的文学情结种在了张爱玲的心里,早已生根发芽,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清楚的捕捉到古典文学的韵味。而从国外归来的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在她的创作中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母亲的优雅气质深深的吸引着张爱玲,她把父亲母亲姑姑的中西文化的特征性用语言巧妙性的揉合在了一起,并在越来越多的创作中得到了不同极致的发挥。比如我们知晓的作品《金锁记》、《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张爱玲处在一个对西方文化艺术感兴趣,又重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之中。

她在《红楼梦》的阅读中,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中语言的精髓,西方文化气息的母亲和姑姑向张爱玲展示了浪漫迷人的欧美风情,都在张爱玲的心里扎下了根,母亲给她讲国外的潋艳风景,传奇故事,使她充满了深深的向往。她在母亲的生活里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瓷砖浴盆、煤气炉子。母亲第一次回国时让张爱玲学习绘画,弹钢琴,学英文,将西洋带回来的文化气息感染着她。张爱玲语言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征,与父亲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张爱玲也有着一种运用语言的天赋。其实无法找到一处语言作为例子说明张爱玲中西结合的特征化语言,因为这种创作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感知中。赞赏张爱玲这样巧妙的语言结合,在文坛中也是不拘一格的运用。

六.结尾

张爱玲创作的语言具有绚丽多彩的特色,流露着文学的传奇光芒。读到张爱玲的作品时,大家仿佛看到了那,穿着典雅的旗袍,右手叉腰,头高高的昂起,嘴角微扬,目空一切,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看得泰然若之的女子。张爱玲的一生唯有文字不离不弃,使她觉得生活有了精彩的活力,每一部作品,给予读者的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张爱玲,我喜欢张爱玲的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世态的淡漠;对于苦痛的坚忍;对于爱情的认真。似乎有时候,觉得她的文字寒冷的让读者麻木,仔细品读之后,才发现,除了张爱玲,再也找不到如此具有张力的深度语言。

老作家柯灵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枝独秀,一朵奇葩。语言跳跃着张爱玲的生命,她与文字为伴,在特色的语言里,展示着最真实的自己。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隐藏了一个倔强的张爱玲;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隐藏了一个灵动的张爱玲;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隐藏了一个冷傲的张爱玲;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隐藏了一个多情的张爱玲;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隐藏了一个才华的张爱玲。张爱玲带给文坛的是一场缤纷的语言盛宴,不同风格的语言,构成了她的文学世界。语言在张爱玲的挥舞下有了生命,钻进了每个“张迷”的心里。她的语言始终让人觉得惊艳,是文学丰富了她的生活,是语言使她的生命有了跳动的脉搏,书写了厚重的人生。

张爱玲 孤独篇八
《张爱玲》

张爱玲 孤独篇九
《张爱玲》

  • ·遇见 张爱玲(2016-01-16)
  • ·回忆张爱玲(2016-01-27)
  • ·张爱玲 回忆若(2016-02-23)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