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上元夜崔液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2    阅读:

篇一:《四(2) 班每月一事主题晨诵安排表》

四(2) 班每月一事主题晨诵安排表

主题:

备注:本表由担任晨诵课程的语文老师负责填写,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月一事主题晨诵,资料可以使用《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好习惯》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和学校下发的方案上的推荐诗歌,也可以自己开发该主题的晨诵课程。

要求打印成电子稿,发至学校网站每月一事“主题晨诵”栏目,发送时标题写清楚“×年级×班×月份每月一事主题晨诵内容”,同时请附上诗歌内容。注意保留手写底稿。

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晨诵故事案例随笔,因为在每个教室里,一样的诗歌,会有不一样的故事。撰写的老师也发到每月一事“主题晨诵”栏目。

附:四年级二月晨诵诗歌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篇二:《古诗词中闹元宵》

古诗词中闹元宵

鞭炮送新春,灯火闹元宵。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元夕”、“元夜”。是日,皓月当空,彩灯高悬,结伴赏月,燃放烟花,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留下了许多描写喜庆闹元宵的诗词佳作。“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在这普天同乐盛世佳节里,品赏这诗意浓浓的词句,感受着其中的盎然情趣,别有一番滋味。上元夜崔液

元宵之“闹”,首在观灯。风流才子唐寅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将元宵观灯的习俗,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郭利贞的《上元》,寥寥几笔,描绘了元宵节那天月光普照、灯火相连、香车满街、笙歌遍地的灿烂景象。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写出了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台,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真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把元宵赏灯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而历来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唐代诗人崔液的绝句《上元夜》: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诗人别出心裁,侧面着笔,其中蕴含的欢乐胜景却不言自明,激起读者无限想象。

元宵节美丽浪漫,还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在古时,元宵夜游玩观灯是青年男女交谊相会的好时机。宋代著名女词人朱淑贞有一阙《生查子》(一说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采用对比的手法,既写去年元宵的热闹场景,与恋人相约的甜蜜和缠绵,又写今年景依旧、人不见“物是人非两茫茫”的失落和惆怅。一位少女在元宵节的夜晚,含情脉脉,爱意绵绵,思念情侣之态,跃然纸上。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也写到了男女相约的内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写出了元宵夜灯会的热闹,更写出了恋人相约观灯失散而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字字读来,别有一份诗情画意;细细品味,又一阵青涩的柔情暖意扑面而来。传统戏剧中的陈三和五娘、宇文彦和影娘、乐昌公主与徐德言,都是在这浪漫之夜,情定元宵,终成眷属的。

“闹元宵”的必备节目还有吃“汤圆”。 “撚粉团圆意。”全家对月围坐而啖之,以祝四季老少团圆,有情意更富诗意。于是好将凡事凡物皆入诗的文人墨客也就写出了许多有关汤圆的华章,如宋朝词人姜白石就写了两首。其一:“元宵争看彩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其二:“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前写卖汤圆的小贩,后写汤圆的珍贵,可谓别有情趣。

元宵夜团圆时,不妨采一句唐诗,撷半阙宋词,在墨香古韵中,将这趣味盎然的佳节尽兴地欢闹一番!

篇三:《2013白下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墨

水笔书写。

一(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4)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最是一年春好处,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 ▲ 。 (苏轼《水调歌头》)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韩愈《马说》)

(10)野芳发而幽香,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猝然——鞠躬尽瘁 追溯——肃然起敬 ....

B.和煦——养精蓄锐 懈怠——浑身解数 ....

C.默契——锲而不舍 鸿儒——妇孺皆知 ....上元夜崔液

D.汲取——一拍即合 蓦然——日暮途穷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荒谬 惟妙惟肖 物竟天择

B.匿名 无动于中 吹毛求疵

C.广袤 有例可援 孤陋寡闻

D.箫瑟 众目睽睽 盛气凌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塑造人物形象,被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如“花和尚”鲁智深

嫉恶如仇、“青面兽”杨志粗鲁豪爽等。

B.孙悟空向如意真仙讨要落胎泉水,如意真仙执意不给悟空取水,这主要是因为此前

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而埋下了宿怨。

C.“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这句话

表现出托尔斯泰对王公贵族的蔑视。

D.慧骃国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官员分为“高跟党”和“低跟党”,他们用比

赛绳技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初三(6)班开展了以“告别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

与,并完成5—7题。

连日来,市教育局正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主题活动,向全市各上元夜崔液

中小学生发出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从餐桌开始,从“光盘”开始,从“打包”开始。要求孩子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叶菜,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光盘行动”走进校园,是为进一步推进养成教

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全市中小学学生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下一步,(A)各中小学还将组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志愿者,(B)设立共青团、红领巾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监督岗,(C)督促就餐学生节约用餐、文明用餐,让“光盘行动”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5.给上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6.材料中画线处有一句有语病,找出来并改正。(2分)

我选( ▲ )

7. 简要评析右侧图案中公益广告的创意;同时也请你在

“光盘”上拟写一则不超过15字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

种修辞方法。(3分)

评析: ▲

拟写广告: ▲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古诗阅读】

①上元夜

[唐]崔液

②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

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古文阅读】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①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

②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

④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

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

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注释]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

(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

乡。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①⑤⑥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

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

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

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②⑧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

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

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

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

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

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

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上元夜崔液

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

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注释] 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14.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2分)

15.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

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7.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2分)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

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

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

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

篇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全文诗词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勃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前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勃。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翻译(2015-12-23)
  • ·月下独酌,赏析举杯邀明月中的邀字(2015-12-24)
  • ·春思皇甫冉阅读答案(2015-12-26)
  •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例(2015-12-28)
  •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016-01-01)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