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守望地把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23    阅读:

守望的意义
守望地把意思(一)

守望的意义

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

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习越来越忙,得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那么到了睡前的十几分钟就是我思考的黄金时间了。可是每次都是在思考中渐入梦乡。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这样的路程无疑是有点寂寞的。匆匆过客,匆匆岁月,只有文字能真正的陪着我走下去。但是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并且坚持了好几年,那么应该坚决地坚持下去。我相信,在以后蓦然回首时,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少了什么东西。相反,我得到的是常人都不曾有过的东西,那将是我一生的财富。享受寂寞本身不正是享受生命么?

思想也随着流逝日子开始复杂起来,开始充盈起来,就像逐渐有活力的小生命,在一点一点慢慢成长。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将会用更为出色更为深邃更为有内在意义而不是绚丽的辞藻的文字来表达我的生命,表达属于我自己的情感,那是属于自己内心神圣而不容侵犯与污浊的领地,那是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文字之路,人生之路。

守望简单
守望地把意思(二)

守望简单 追求有效——《黄河的主人》教学案例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袁鹰以独到的角度、大气流畅的文笔,以自己在黄河岸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突出表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机智,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便深深爱上了她。曾记得四年前,学校的一次骨干教师公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而四年后的今天,参加江阴市领导大比武,当我知道范围的第一时间,我没有做任何思索,如获珍宝似的捧起了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我对这篇课文爱得很深。

但打开《黄河的主人》细细研读,一位老教师的话语就传过来了:“这篇课文不好上,不知有多少人已经上过了,要想上出点新意来,很难。

哎,《黄河的主人》,想说“爱你”还真不容易呢!再说四年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方法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化。照着老路子,肯定不行。我听过许多的“精彩纷呈” “无可厚非”“热热闹闹”的课,,见识过许多设计新颖、美伦美奂的课件,也陶醉于无数令人心弛神往、倍受感动的情景。思来想去,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还语文课本来面目,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一、教学流程,尽展简单

康德说过——“自己思索,自己探究,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教案富有自己的新见、远见和创见。基于以上的原则,我拿着教材细细地品读,正当我茫然找不到头绪的时候,突然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时,一道灵光闪过,这是一个中心句,与课文各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何不以此作为突破口呢?此时再次拿起教案,我发觉我完全可以另辟蹊径:黄河的壮美、“我”的提心吊胆、羊皮筏子的惊险、乘客的谈笑风生,都反衬了艄公的风采,何不把它们先放在前面去讲,然后把描写艄公的中心语段整合起来讲,这样思路不就更清晰了吗?这样重点不就更加突出了吗?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基。”我们惟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认识到作者的意图。这样简约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二、教学目标,尽显简约

相对于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的目标常显得“模模糊糊一大片”。面对经典,可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文字层面的,思想层面的,似乎哪样也割舍不得,于是我们往往会倾其所知,一股脑儿灌给学生,尽管都是精华,学生却无法消化。

现在,用“简约”的理念来重新审视,就是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这堂课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能联系语境理解语词的含义,让朗读感受语词的情感,用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评价等方式,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3.领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用“我看到( )的黄河”、“艄公,我想对你说……”的句式等表达。

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让师生在纷繁复杂面前不至于手忙脚乱,迷失方向。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目标清清爽爽,不蔓不枝,听说读写,每一个目标都着眼于“踏踏实实求发展”。

当然,目标简明并不意味着单一,,我在预设时就充分考虑了目标的多功能性,如在教学体会羊皮筏子的惊险片段时,我不仅仅定位在识读的基础上,更在于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语词的画面和情感,通过这些语词,把学生带进了文章的意境。于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与文本中的意象一次次碰撞,对袁鹰细腻的语言风格有了感性的触摸,为感悟文中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

敏”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三、训练形式,简单有效

语文教学就是要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努力地在课堂中让学生读出语文味,品出语文味,写出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熏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同步发展。

在这堂课中,读贯穿始终。默读、自由出声读、朗读PK赛、齐读……形式多样,但我更注重的是读中感悟,加强了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这一环节让学生个性化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了语文学习的情趣味,更感悟文中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品质。

品味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真正内涵、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理解和品味,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如在理解“小心”和“大胆”时,,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里的小心和大胆是一对反义词,用 “小心”和“大胆”同时来形容艄公,是否矛盾呢?你能把老师讲懂吗?” 在比较品味之后,我又恰到好处地穿插了想象:当浪大时,艄公大胆地迎着风浪而上;当浪小时,艄公细致地观察水势,了解哪里有危险;当有漩涡时,艄公小心地绕过……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像读出了艄公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做出不同的反应,同时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也轻易地读出了字里行间隐含着的作者对艄公的敬仰与赞颂之情,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好的落实。

音乐声中,学生默默写着,而我也在默默思考:多好的一个训练点。读写结合,是个很古老的训练形式了,但这就是语文味。由于学生对黄河的主人已经有了深入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写起来自然不再是难事,当他们大声地把自己写的话读出来的时候,何尝不同时在激励自己呢?这个教学难点至此也水落石出,迎刃而解。

A、 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中如履平地,他的勇敢、机敏值得我们学习。

B、 艄公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

C、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只要以艄公为榜样,一定能克服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听着学生深情的话语,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比武结束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过程中受益匪浅,使我更坚信:语文课要简单,要有浓浓的语文味。我知道这堂课也留下不少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有遗憾才会有向往,有遗憾才会令有令人感动的美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浏览、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设计理念:将课文中相关的事物重新组合,使之互为映衬、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深入的联系中深

刻感悟,从而实现“在读中整体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欣赏《黄河船夫曲》(配乐朗诵)

一、导入、激趣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黄河的主人,他就是

生:筏子上的艄公。(板书:艄公)

2、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

3、其实课文最后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

4、(课件出示)齐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守望地把意思】

(1)艄公战胜了什么?

(2)理解“惊涛骇浪”?

(3)释疑:如履平地

(3)课文哪个地方写了黄河的惊涛骇浪?第一自然段。

(二)、激趣

1、自由读第一节,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泻千里的气势,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自己真切的感受,真切的感受最能震撼我们的心灵!请大家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自己读)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相机点拨。(读出黄河的气势之大)

你们想不想看看黄河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播放黄河的录像)

教师朗诵: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迴肠、奔流不息的黄河!

2、此时此刻,你伫立在黄河岸边,看着黄河的滚滚波涛,听着黄河的震震咆啸,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黄河呢?

课件出示:我看到了( )的黄河!

3、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那让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齐读第1节

4、黄河水像从九天云霄奔腾而下,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真是太险了!如此险恶的黄河,要成为它的主人,谈何容易啊!

【守望地把意思】

二、阅读感悟,想象体验。

1、正在作者对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胆战心惊之时。在黄河滚滚的浪涛中,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上,突然远处漂来了一张羊皮筏子,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请读一读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把你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

2、是啊,那险象环生的黄河让作者胆战心惊,那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作者的心,也牵动了我们的心。交流课文中描写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使惊险的句子。

①“从岸上远远望去……整个儿吞没。”(出示文字)

a 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行驶的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谁来读这一段话? 你读了什么感觉?

这就是你们的理解,你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自己先练一练,。

(指名读)。 评价:(他是通过轻读来表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 他是重读了“那么”“那么”来表现了对羊皮筏子的“小”和“轻”的惊讶。)

②“再定睛一瞧,……一共六个人!” (出示文字)

a 、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居然坐着六个人!读到这你们怎么想?谁来读?

b、我有个疑问,这里的“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应该怎么读?

这感叹号里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假如这六个人就在我们面前,我就这么数(很快数完)。

现在,这六个人已经到了浊浪排空的黄河中的羊皮筏子上,

注意书上的标点符号,看看怎么读?评价:(你觉得当时作者一边在数一边想什么?再来读一读。)(我听出来他是越数越惊讶了!)

有不同的读法吗?

评价:(好,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语速放慢了,是因为离我们太远了,看不清慢慢数,你是“定睛”“瞧”)【守望地把意思】

c、这六个人正坐在羊皮筏子上在黄河的风浪里颠簸,他们若隐若现,忽左忽右,连天的浊浪此起彼伏,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吞没,多险啊!你们看了心里怎么想?(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心惊胆寒)【守望地把意思】

这是你们读了课文后体会出来的,要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获得的感受告诉大家,自己练一练。 (指名读)

评价:(老师听出了你们的担忧!听出了你们的惊异!听出了你们是在提心吊胆!)

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面还坐着五位乘客,艄公驾驶着它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却能如履平地。

“如履平地”这个词你们理解吗?

艄公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驾驶着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所以说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3、作者第一次看到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这么小的筏子,而且乘这么多的人,载这么重的物,竟能在浊浪排空的黄河中行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好像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2、感到很惊讶,“再定睛一看,上面还有人哩。”3、担心,看到鼓浪前进,害怕会翻船。4、有些激动。“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5、兴奋。“一、二、三、四、五、六-----”6、有点吃惊。“也只有十到十二点羊的体积吧。却坐了六个人……”)

4、同学们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关注到标点?其实啊,标点也是作者心情的独特表现。你看这一小节中有感叹号,还有省略号、顿号,你读懂了作者标点中所传达的心情了吗?谁知道作者说“啊”时是什么样的神情?省略号呢?一二三四五六,谁来数一数?越来越惊讶的数。为什么越数越快(语速加快,体现出一种担心、紧张的心情,衬托出羊皮筏子的险!)我们说言为心声,看来文章的标点也是传达作者心情的一部分,同学们关注到了这一点,你能读好吗?自己练一练。齐读——再定睛一瞧……(师引读,生齐读)

你好象看到筏子怎样?(筏子好像看不见了,但它并没有沉下去,而是贴着水面一会现、一会隐、浪头一会儿把筏子冲上浪峰,一会儿又甩下峰谷。)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诗___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看来,这小小的羊皮筏子确实牵动了作者的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人心弦的羊皮筏子,齐读2-3小节

6、这样的羊皮筏子想去看看吗?(放视频)

这就是黄河上最古朴,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一只羊皮筏子的下面就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看,一只羊皮筏子一个人就可以扛着走。

三、精读品味,升华感情。

1、那么艄公如何利用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2、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了黄河的主人。

(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3、文中6-8节哪些语句能反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桌合作学习课文6——8自然段,在书上作简要的批注。

4、自由朗读,边讨论,边作批注。

5、学生交流。

(1)朗读品味:【守望地把意思】

① 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② 他撑着篙,看着水势,破浪前行。

这几个词具体地展现了艄公的沉着和勇敢。

学生朗读感受。(特别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2)朗读体会: (引读):他站在那……,面对着 ……,身系着……,手里只有……。 学生结合关键词语或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探讨:乘客们谈笑风生,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4)、师: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啊!在澎湃的金涛中,在怒号的狂澜里载客度人的竟只是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它是那么小,那么轻,好象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同学们,这样的羊皮筏子,如果让你坐在上面,你敢吗?

交流。(为什么不敢?黄河险,皮筏小)

(5)、但课文中的乘客们表现得怎么样?(从容)

(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浏览窗外的景色。)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谈笑风生什么意思?),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课件),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些乘客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从容,他们为什么不怕了呢?

(6)、师:是啊!这些乘客相信艄公,把自己的性命托付于艄公之手。而艄公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引读):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再来读读第六自然段,看看艄公是怎样驾驶羊皮筏子的。

“水势”是什么意思?(水面波浪的大小)

(浪大的时候就得小心,浪小的时候就破浪前进,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审时度势,这真是一位勇敢而聪明的艄公。)

【守望地把意思】

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读—— 齐读(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 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读—— :齐读(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 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读(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 他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却能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读到这里,你们知道艄公是凭着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吗?

板书: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A写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是为了衬托艄公的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B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C艄公确实更值得我们敬仰和赞颂,他凭借的是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 滚滚黄河,方显英雄本色,小小筏子,尽显主人风采。让我们一起来饱含深情地赞颂“黄河的主人”吧!齐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根的寻觅与守望
守望地把意思(三)

根的寻觅与守望

2010-11-06 2010年11月06日

迷惘年代中对语文教学根的寻觅

1969年正值“文革”时期,因当地小学师资匮缺,20岁的我被招去做了一名民办教师。没有师范经历,没有岗前培训,我只好回忆过去老师教自己的方法照搬着去上课。在当时“极左”的政治空气里,语文阅读课也充斥着浓浓的政治味儿,识字教学更是机械而呆板,凡是独体字就问学生是几画,合体字就简单说说是什么结构。如此机械的教学,学生无趣,教师乏味。

语文是这样教的吗?我默默地问自己,怯怯地问旁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无法找到答案,也没有人能确切地告诉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课,在迷惘和困惑中历经了4年的语文教学。

1973年9月,我被“推荐上大学”,到了桂林叠彩山下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那时“极左”思潮依然泛滥,所学的内容也非常的“政治化”,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样教”的疑问还是不甚明了。当时能阅读的书籍也非常少,书店除《毛泽东选集》外几乎没有其他书籍。一日,与同窗好友在独秀峰下的图书馆偶然翻查到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阅后方知小小汉字竟有如此之奥妙,一时爱不释手,竟与几位窗友把整本书刻写油印出来。王筠有言:“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分,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易记难忘矣。”这话给我很大的启示。的确,语文这座大厦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构而成的,字是它的基石,人生启蒙从识字始,果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即先分解,再组合,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汉字的形义自然就能形象识记。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代人的文字学基础非常薄弱,很多汉字“迎面不识”。例如“阳”字,我当时也只是知道“阝”叫左耳旁,至于它表示什么或与什么有关却不知晓,自己也不曾想过。念及到此,我顿时为过去误人误时的识字教学汗颜,同时也陷入更深的思考:汉字字理的学习和运用非常重要,而它是否就是我所追寻的语文教学之根呢? 寻它千百度的根就在眼前

1976年大学毕业后,我到广西柳城师范学校任教。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教学研究氛围渐好,我也更投入地进行我的语文寻根之旅。在给师范生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时,我有意摒弃按译文串讲的方式,而是对重点字依据其字源义进行解析,并补充和扩展相关的文字学知识。例如讲授古文《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姜氏何厌之有„„欲为之启„„”这一句段时,我对“完”、“聚”、“缮”、“具”、“厌”等重点的难字均从字理入手进行析解,这样的讲习是生动形象的,学生听课时的眼神也告诉我,他们兴趣甚浓,字义理解了就能自主地把文意串通起来而无须死背译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字理教学的重要。

依据字理进行析解汉字形义就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关键吗?我又在想。为了更好地找准语文教学之根,我自觉地下到小学去亲自执教,既上集中识字课,也上随文识字课。例如在“偏旁串字”归类识字教学中,学习“阳”字,学生对“阳”字的“阝”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而当我把“阳”横倒过来,“阝”的笔形略加变化变成“∧∧”,“日”画成“⊙”表示太阳,再将它叠在“∧∧”上面时,学生便马上不约而同地说“阝”表示山岭,“阳”就是表示太阳从山岭上升起的样子。随后学习以“阝”为偏旁的“险”、“阻”、“阵”等字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这些字与山岭联系起来思考并争相发言:山高就“险”峻,山大就形成“阻”碍,打仗时要居高临下,所以“阵”地构筑在山头上。看,这就是字理教学“偏旁串字”的魅力!

汉字中构字率比较高的独体象形字也就百十个,大部分都充任合体字的偏旁,而汉字83%以上又是形声字,只要学会一个偏旁就可以带出一串的同类字。社会上识字教学的流派虽然很多,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比实验研究,我认为依据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字理进行识字才应该是最根本的方法啊!感悟到此,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识字教学之根其实就在我们的眼前——每天照面的汉字里!我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并很快就把这寻根感悟写成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根本》、《字理+心理=合理》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报刊上。 要根深还要枝繁叶茂

我国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文学分析法”的影响,注重内容的分析讲解,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为此上世作者:黄亢美 来源:人民教育

纪90年代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观点,但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却是模糊和抽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初期出现了“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极端现象,不久,小语界又因之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语文的本色是什么?如何才能回归本色?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就小学阶段来说,语文的本色就是要把教学的主要工作放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而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就必须按照汉字汉语的规律,在识字教学中加强字理的学习。那对于词语的学习又当如何进行呢?

当下最流行的词语教学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或“查字典选择义项”,这样的理解常常是猜测性的。词语特别是现代的合成性的词语,其语素是由字构成的,对词语的理解能不顾及字理吗?我思考着,又开始进行依据字理析解词语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和探究,我总结出词语解释应“先字理析词找出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字理析词”的概念。例如上《秋天的雨》一课,课文说秋天的景色是“五彩缤纷”的,就可先把该词分解为“五彩”和“缤纷”,“五彩”是一种概数,表示色彩之多,“彩”字的“彡”就是表示多种色彩或花纹的意思;而“缤纷”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画图和字理析解,让学生知道“缤纷”用“纟”表意是因为该词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古代叫“旗游”,风一吹飘带就会游动飘拂,所以“缤纷”这个词语就具有一种“动感”。通过字理析词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本义后,再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描写植物叶子和果实颜色的“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以及描写其动态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语词,这样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还具有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文中具有动态美的“五彩缤纷”是不能用仅含静态美的“五颜六色”来置换的。通过字理找出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以此相互验证和诠释,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五彩缤纷”的词义,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字理识字扩展到字理析词,再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其上位概念,便是字理教学。依据字理教学能引发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实质也就是字理教育。

实践证明,识字教学要以字理为根,根扎得深,词句文意的理解也才会枝繁叶茂。10余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先后进行了“字理识字——字理析词——字理教学——字理教育”的研究并已具成效。我依据研究成果所撰写的《依据字理析解词语》一文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上。去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我应邀在会上作了《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谈谈如何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专题报告,发言结束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

用著述传播汉字文化

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文字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中机械、少“理”。为了留住汉字文化的根,使更多的人真正地认识汉字和了解汉字,我萌生了编写一本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文字学工具书的念头。

要形成一本有别于前人的新书绝非易事,特别是部分汉字的形义异说歧出,纷繁复杂,加之汉字的演化和简化,相当部分的字已难以按其字源义来析解字理了,因此如何在字源义的基础上从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出发,对演化字和简化字进行合乎理据的解释,从而让小学生形象地识记汉字,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今字理教学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动笔,蜗居斗室,焚膏继晷,个中甘苦,我心深知。

一晚,我灯下奋笔正酣,妻子因眼患炎症叫我拿眼药水帮她点滴,不料因脑子仍沉浸在汉字的世界里,竟糊里糊涂地拿起一瓶用于皮肤的药水给她滴进眼去,顿时她刺痛难受,好在及时到医院冲洗治疗,否则就酿成大祸了。为此我愧疚了很久。

这些年,我多次到外地出差,火车上甚至飞机上,我也会不停地思考、斟酌;白天学习开会,晚上他人散步或娱乐时,我则在房间笔耕不辍。就这样,秋去冬来,寒来暑往,六易其稿,历时15年,40余万字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一书才于2003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析解了3500个常用汉字,每字均先指出其造字方法,字源含义,在教学中可以怎样解说,特别是对演化字和简化字均作了便于学生识记的新解,每字还配以一首形义结合的字谜歌谣或顺口溜。可以说,这是一本新的《说文解字》。至今,我已编著出版了20本各类的论著、教材,而《字理手册》是我劳心耗时最多的一本书,也是我敝帚自珍,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用真情点燃灯盏照亮周边

1994年,我调入了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任教研员,1998年起,又先后兼任了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的副理事长和理事长,这使我有机会经常在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讲学活动中宣传字理教学和传播汉字文化。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犹如一盏油灯,即使灯光再亮也只能照亮周遭有限的范围,所以我很愿意帮助其他用心于汉字文化又愿意成为灯盏照亮他人的教师。

王秀娅是广西鹿寨县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她非常热爱字理的学习和研究,虽然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她却节衣缩食,多次自费到区内外参加有关字理教学活动。在外学习时,常常为了寻找最低廉的旅馆而四处打探。有一次因实在找不到低价房间竟在一家小旅馆走道的椅子上过夜。

她的好学和钻研精神深深感动了我。2008年4月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第八届年会暨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在北京举行,我让会务组免了她的会务费还赠送她多本字理书籍,她在北京的住宿费我也代她支付了。此后,她几次到南宁或桂林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我均设法送票给她,并不时地给她提供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这使她感到温暖,更坚定了她学习和研究的信心。就是这样一位偏僻山村的小学中年女教师,近3年里先后在网络上建了6个“字理小屋”,她把苏教版和人教版各册生字的字理析解以及相关的字理知识和教法资料整理上传,很受全国各地老师们的欢迎,总访问量达到了25万多人次,其中在“新思考网”和“现代教育网”里,她的“字理小屋”分别被推荐呈现在这两个网站平台的首页。由于借助网络宣传字理教学成果显著,2007年秋她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远程研修优秀学员,远程研修“百佳人物”,2008年被评为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2009年被聘为“2009年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小学语文课程团队核心成员。我亲手点亮的这盏灯,今天已照亮了她周边甚或更大的范围。

2009年2月初,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和现代语言中心邀请我前去讲学,我欣然答应。不料临行前两天我腰椎病发作必须紧急手术,讲学活动只好后移。为了不再延迟行程,20天后,我硬是撑着术后尚未痊愈的身体,双手紧扶行李箱杆当拐杖蹒跚着走进机场登上飞机,历经了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行程。我先后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的大礼堂和新加坡晋江会馆为老师和家长们作了《华文教学要把“根”留住》的专题报告,并现场作课。

连续两天的讲学、上课后,主办方一再挽留我好好休息和旅游观光,然而第三天清晨我就乘机回国了。虽然此次出国讲学往来匆匆,步履艰难,但是一想起讲学上课时新加坡师生、家长们那求知的眼神和课后围住我不停咨询讨教的情形以及在活动留言簿上签写的热情洋溢的话语,我就感到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近日我收到了新加坡彭丽儿校长亲手制作的“汉字部首辨析教学光盘”,该光盘设计科学实用,制作优美精良,她还说准备批量刻录后送给相关的华文学校。看到在异国他乡点亮的这些灯盏灼灼其光,让海外更多的人能感悟我们中华文化之根,心里十分欣慰。

用身教营造“守根课堂”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为了让一线教师能具体地了解和把握字理教学的方法,我不但在讲学时突出“字理是语文教学的根基”的主题,更是热情地走进课堂,不断地进行研究性和示范性的教学。近20年来,我先后应邀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全国多个省、市讲学和上课。不管是上低年级的课,还是上高年级的课;上识字课,还是上阅读课;上现代文,还是上文言文,我都把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有机地渗透其中,使我的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汉字文化味。

2007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华文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我依然运用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的方法上了阅读教学课《雷雨》,在现场的手机短信互动交流中,有的老师评价我的课“是一堂最本色的语文课”,有的夸赞我“是一位难得的汉字文化传道者”。一位叫郑汉琴的老师在其博客中写下她的感受:“下午的一场《雷雨》着实让我吃惊了一回。它正如一场及时雨给今天闷热的天气注进了一股清新的凉风,浇醒了我昏昏欲睡的头脑……看(讲课人)其名,我猜想一定是个女教师,因为有个„美‟字,再说是低段的,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因为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一个男老师在教低段。可万万没想到上来的却是一位头发斑白的、微微发胖的老先生。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样一位老教师却能上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课,既符合了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独具匠心,富有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江苏丹阳的沈金娣老师也写道:“我有幸聆听到了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这是一节情趣盎然的识字课。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整堂课妙趣横生,孩子们兴味倍增。在这里,一个个汉字,在师生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他们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这次观摩活动,小学语文教学评论家周一贯先生在评论中,对字理教学的特色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呼吁广大的语文老师“应当自觉承担起„把母语的根留住‟的神圣职责!”听课的老师们还把我的课堂教学特色概括为保卫母语和汉字文化的“守根课

堂”。听到专家及老师们对我的评价,我仿佛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站到语文教学大合唱的队伍中,正动情地高唱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字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此时此刻,我更感到的是一种沉重的使命感,我们不但要“把根留住”,还要对“根”倍加守护,使其根更深,枝更繁,叶更茂,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汉字文化之树常绿!为此,我又将迈开步子,开启对汉字文化守根护根研究的新历程。

作者简介:黄亢美,共和国同龄人,从教40年,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院校任教。1994年调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任教研员,1998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为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勤于笔耕,出版论著、教材20本,发表教研文章200多篇;先后应邀到全国多个省、市及新加坡等地讲学上课。

(黄亢美)(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7期)

阳光下的守望阅读答案
守望地把意思(四)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阳光下的守望阅读答案

②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阳光下的守望阅读答案。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嗫()嚅()

2.段①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3.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段①主要使用 描写和描写。段⑦主要使用描写和___描写。

4.母亲在烈日下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只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这说明了什么?

5.你怎样理解段③那一句话?

6.当母亲昏迷不醒的时候,医生为什么还在[微笑"呢?

参考答案:

1。niè rú

2。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4。母亲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忍着干渴也不忍心离开半步。

5。言之有理即可。

6。医生明白母亲昏迷不醒的真正原因,他有把握把母亲救醒。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