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醉翁亭记教案人教版

编辑:chenghuijun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05    阅读: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醉翁亭记教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人教版(1)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失败,参与者相继贬职,欧阳修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贬官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2、积累字词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也(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程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晦明变化(huì) 宴酣之乐(hān)

  (2)词类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 伛偻提携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3)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 ( 动词,靠近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4)掌握下列成语:

  卒章显志(zú zhāng xiǎn zhì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上节课我们讲到,欧阳修给自己取号 醉翁,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个号?

  太守为什么而醉?

  二、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

  为什么景而醉呢?我们来看第一段的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人教版(2)

  1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2 词语、句子

  “若夫(fú)”:像那。

  “而”:表承接。

  “霏”:云气,云雾。“开”:散开,消散。

  “归””返回,归聚。

  “穴”:洞穴。

  “暝”:昏暗。

  “晦明”:阴暗明亮。

  “者”:的,这里指情形。

  “芳”:香花。

  “发”:盛开。

  “幽香”:清幽的香气。

  “佳”:美好,好。

  “秀”:茂盛。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而”:连接状语与谓语。“而”:因而。“亦”:也。“穷”:尽。“也”:表感叹。

  3 内容

  提问一 第二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先早晚后四时。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作者的感受如何?

  “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前面我们讲到,太守不光为景而醉,还为人而醉,那么人是如何让他心醉的呢,我们来看第三段。

  第3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 词语、句子

  “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前者”:前面的人。“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绝”:断。“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意同此。“临”:到。“渔”:捕鱼,捉鱼。“而”:因而。“酿”:造酒。“为”:成为。“洌”:酒清而醇。“山肴”:野味;“肴”,鱼肉之类的荤菜。“野蔌”:野菜;“蔌”,蔬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错杂。“陈”:陈列。“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酣”:酣畅,饮酒尽兴。“非丝非竹”:不是弹琴奏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中”:射中目标。“弈”:围棋。“觥筹交错”:欢快畅饮的场面;“觥”,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相互往来。“苍颜”:苍老的面容。“颓然”: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倒塌坠落。“乎”:于,在。

  醉翁亭记教案人教版(3)

  1 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2 词语

  ”“已而”:不久。“而”:表并列。“阴”:通假“荫”,覆盖。“翳”:遮蔽。“鸣声上下”: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去”:离去。“而”:因而。“然而”:但是。“而”:却。“而”:连接状语与谓语。“其”:指自己。“其”:他们,指众宾客。“以”:用。“者”:的,指人。“谓”:通假“为”,是。

  3 内容

  提问 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在第四段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三种乐趣?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山林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前二乐 见教参P257

  后一乐

  身为太守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游人们一起置身于快乐之中,

  乐其乐,其指谁,这些人的快乐是什么,

  第三段为我们展现了滁人游和太守宴的画面,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而这些都是欧阳修的功劳,因为他作为太守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让百姓轻轻松松做人,所以百姓生活得很快乐,而太守欧阳修因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这叫做与民同乐。所以这种乐的境界是最高的,而这也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所在。

  主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①引入:亭子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从远到近)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名句)

  ②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③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④写归: 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2016-01-03)
  • ·醉翁亭记中作者到底路在什么地方中文中的(2016-06-13)
  • ·2016年最新,醉翁亭记文言文对比阅读(2016-09-24)
  • ·骂人的人该怎么教育(2015-12-15)
  • ·二年级数学该怎样教(2015-12-21)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超拽英文名

    下一篇: 《道德经》全文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