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3    阅读:

第一篇:《2012湖北高考语文试题》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一、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渺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细腻 萧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D.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咬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的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溜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走

C.意味 兴致勃勃 自是 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晃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相遇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中响声一片,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回想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每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王汝南既除所生服

C.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工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

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

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 ○1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4唯父昶异焉

○2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5浑日:“何如我?”

○3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6卿家痴叔死未

A.○1○3○5 B.○1○4○5 C.○2○3○6 D○3○5○6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没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參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第二篇:《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一、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渺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细腻 萧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D.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咬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的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溜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走

C.意味 兴致勃勃 自是 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晃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相遇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中响声一片,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回想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

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

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每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工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

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

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 ○1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4唯父昶异焉

○2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5浑日:“何如我?”

○3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6卿家痴叔死未

A.○1○3○5 B.○1○4○5 C.○2○3○6 D○3○5○6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没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參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关雎》)

(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第三篇:《2012湖北卷语文精校详解》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 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

B.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

C.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

1、B[B.均为sù,A.líng/lín/ líng / líng,C.dàn/ dàn/ dàn/ dān,

D.zī/ zī/ zhī/ 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缈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

D.细腻 箫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2、C[A. 缈茫-渺茫,B. 廖廓-寥廓,D. 箫索-萧索]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地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溜

B.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晃

C.意味 兴致勃勃 自是 逛

D.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踱

3、D[可用一词判定法: 第一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便是”,承接上句所指;后面的“踱”字也体现了“悠闲”。因此D项最为恰当。]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真

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B.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

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

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4、A[B. “自然与人”与“随风生长”主谓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后;C.谓语残缺,应是“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

D.搭配不当“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不是“美好的社会制度”,另外,递进关系颠倒。]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5、C[《孔乙己》中孔乙己窃书并没有被赶出鲁镇,而是被打折了腿。作者对孔乙己也不是仅寄予同情,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的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和抨击。]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6、A[A项中的“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不对。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表面上”不指“思想上”。]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

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C. 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7、B[B项“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错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富于暗示的精炼简短语言中,文章是因为语言富于暗示才能读出新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8、C[C项“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错误,“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仍然强调要依靠“言”,只是依靠“言”的暗示性。]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

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

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

9、C[就:接近,前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10、A[④为王湛父亲认为王湛与人不同,对他很了解;⑥为武帝不了解王湛]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11、A[文中提到“略不过叔”的“略”是“大体上”的意思,后文的“济脱时过”,也表示有时候去拜望叔。而A项是“从不”。不合原文。]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12.(9分)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第四篇:《高三语文优秀生练习》

高三语文优秀生练习——文言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福建)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匪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杳无穷极 杏: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3、下列直接描写龙呜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 l3、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译: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译:王汝南既除所生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湖北)

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

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

○1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4唯父昶异焉

○2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5浑日:“何如我?”

○3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6卿家痴叔死未

A.○1○3○5 B.○1○4○5 C.○2○3○6 D○3○5○6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三、湖南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

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

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

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价输官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

撞不出,火且尽 ..

半返汝耕桑 ..其

节,不可废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

【答案】C

【解析】A项读líng lín ling líng;B项读dàn dàn dàn dān;C项都读sù;D项读zīzī zhī 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渺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细腻 萧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D.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

【答案】D

【解析】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C项“萧索”;D项全都正确。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咬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的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溜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走

C.意味 兴致勃勃 自是 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晃

【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可以排除A、C、D三项。第四个空要与“悠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相遇相依,随风生长,

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中响声一片,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回想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答案】B

【解析】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后;C项缺少谓语“有”,改为“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D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答案】A王汝南既除所生服

【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出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

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

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每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答案】C

【解析】C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D

【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工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

第六篇:《高三语文周训练三》

高三语文周训练(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21分)

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日:“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 修 常 人 近 事 少 工 射 入 山 泽 每 猎 大 获 为 后 将 军 钟 毓 长 史 毓 与 参 佐 射 戏 舒 常 为 坐 画 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三、作文思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七篇:《《家有名士》试题阅读答案解析附原文翻译》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答案】C

【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家有名士》试题阅读答案解析附原文翻译《家有名士》试题阅读答案解析附原文翻译

【答案】A

【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家有名士》试题阅读答案解析附原文翻译文章《家有名士》试题阅读答案解析附原文翻译出自

第八篇:《文言文阅读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王规传》,有删改)

13.(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构太极殿构:建造。

B.规援笔立奏 援:拿,持。

C.前守宰皆倾意附之 附:迁就。

D.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 阙:代指京城。

答案:C

解析:附,依附。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言文阅读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文言文阅读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

A.“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答案:C

解析:“五经”不包括《中庸》。

文言文阅读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来自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文章文言文阅读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出自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