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2    阅读:

篇一:《跃然纸上的“丑”“神”》

跃然纸上的“丑”“神”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 408000 代保民 丁雪梅 邮箱:dbmdyx@163.com 注:《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

教学说明

《列夫·托尔斯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是一篇有些另类的文章,作者用非常长的篇幅来描绘托尔斯泰的肖像,好像是“翻来覆去”的说。有些老师读了几遍课文以后也发出“不知所云”的感叹。怎样指导学生领略课文“连篇累牍”写肖像的绝妙?怎样使教学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力使其终生难忘?我做了一次大胆的探索:抓住词语,化繁为简,凸显个性。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预习了这篇文章,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生:文章用5个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用4个自然段写他的眼睛,是不是太啰嗦? 生:如果我们在写人物时也这样写,可以吗?

生:我发现作者在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用了很多贬义词,并且是不厌其烦的用,为什么? 生:文章最后一句话该怎样理解?

师:问得相当漂亮。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理解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把课文后面的词语读两遍。

(生齐读。老师特别订正了“黑黝”、“犀利”、“侏儒”、“藏污纳垢”、“颔首低眉”、“广袤无垠”的读音,然后学生自由识记,相互听写)

师:解决了词语的读写。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本文是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主要写的是他的什么器官?

生齐:脸和眼睛。

师:哪些段落是分别写的脸和眼睛?

生:1—5自然段写的脸,6—9自然段写的眼睛。

师:用5个自然段来写“脸”,确实有些啰嗦了,我们干脆删去一至二个段落。你们看删哪两段?

生:不能删去。每个自然段写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师:你凭什么这样说?

生:比如第一自然段,是写脸的“多毛”,而第二自然段是写脸的“粗鄙”。 师:你的发现很有意思。“多毛”与“粗鄙”有区别吗?

生:“多毛”是脸的外在形象特色,而“粗鄙”是脸的轮廓和结构给人的印象。

生:我认为应该是“粗劣”而不是“粗鄙”。因为“粗劣”是“粗糙和低劣”,而“粗鄙”是“粗糙和鄙俗”。

师:我以为这两个词语都可以的,你们看呢。

投影:1.多毛的脸

2.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具体指出文章是怎样凸显“多毛”这个特征的?

生:胡髭“浓密”,长髯“覆盖”脸颊、嘴唇和脸膛,眉毛“纠缠不清”。

师:还有吗?

生:鬈发“堆在”,须发“茂密”,大胡子似“滔滔白浪”。

生:文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他脸“多毛”的特征。

师:这样看来,作者在每段都有侧重。那第二自然段又是怎样突出脸的“粗劣”的呢? 生:脸孔是“陋屋”,“小屋粗制滥造”,额头似“树柴”。

生:脸的皮肤“藏污纳垢”,鼻子是“两孔朝天”的“狮子鼻”,耳朵是“难看”的“招风耳”,嘴唇是“厚厚”的。

师:这样的脸部轮廓给人什么印象?

生:“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师:为什么没有写脸上的眼睛呢?

生:后面要专门写。

师:请同学们结合学习1、2自然段的方法,给后面的3—5段作一概括。

投影:3. 的脸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生:第3自然段填“忧郁”。

生:该填“消沉”。

生:填“愚钝”或“丑陋”。

生:还可以是“平淡”。

师:哪一个最恰当?

生:应该选“忧郁”。至于“消沉”、“愚钝”、“丑陋”都是因为“忧郁”而产生的,请同学们细读这段的第一句话。

生:这段的重点不是写“平淡”,第4自然段才是写“平淡”的。

生:我认为填“悲凉”才好。

生:文章不是说人生的晚秋才有“悲凉”的脸吗?用“悲凉”怎么能概括他一辈子呢? 师:看来用“忧郁”要恰当一些。那么,这张“忧郁”的脸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呢? 生:课文中的三个“找不到”和“没有一点”就是“忧郁”的严重后果。

师:理解深刻。那第4自然段又该填什么呢?

生:老师,第4自然段好像不是写的“脸”,用许多文字写了他的“穿戴”、“各种场合的表现”。

生:请你注意这段中的两句话:“一个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可能„„”和“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他的所有平常而普通的表现皆是因为平平的长相——“脸”。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用心。同学们找到这两句话没有?请勾画标注。这位同学,依你的理解,该填什么词语?

生:“普通”。因为文章本身就有“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这样的总结句。 师:有理有据,说话严密。那第5自然段又怎样填呢?

生:第5段写的是客人来访这件事,不是写的“脸”。文章写了托尔斯泰的身材、动作、神态和语言,还写了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哪里在写他的“脸”?

师:同学赞成他的观点吗?

生:这叫侧面写“脸”。客人之所以“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就是因为他太普通的脸哪! 师:什么叫侧面写?

生:以客人拜访后的失望来表现托尔斯泰“脸”的太普通。

师:依你的观点,横线上盖填什么词语?

生:就用文中的“疑惑”或“惊讶”。

生:用“失望”恰当。因为“疑惑”或“惊讶”不能体现托尔斯泰“脸”的非常“粗劣”和“普通”。

师:分析深刻。这样一来,前5个自然段分别是写的“多毛的脸”、“粗劣的脸”、“忧郁的脸”、“普通的脸”、“失望的脸”。我认为还是多了一点。同学看,可以删去哪段?

生:一个都不能删。“多毛”是脸的最显著特征,“粗劣”是脸的轮廓特征,“忧郁”是脸的表情特征,“普通”是脸的面相特征,“失望”是侧面写脸的特征,每段各有侧重。

师:这5个自然段,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外表与神态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描写托尔斯

泰的“脸”。写法灵活多变,角度灵活多样。所以不但不啰嗦,反而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让人过目不忘。

师:你认为托尔斯泰的“脸”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生:“普通”。

生:“普通”不能显出其特别之处。可以说是“难看”,因为文中不是说“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吗?因为“难看”而“忧郁”、“失望”、“普通”。

生:用“粗劣”好些。因为“粗劣”才会让托尔斯泰“忧郁”、“普通”并使人“失望”。 师:这两个词各有优劣,“粗劣”侧重于外貌特征,而“难看”侧重于人的感受。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用哪个字?

生:“劣”。

生:“淡”。

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生:“丑”。

师:哪个字更恰当?

生:“丑”。第31页有“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所以用“丑”最好。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的“丑”字)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托尔斯泰外貌的“丑”,并且也基本明白了文章是如何刻画他的“丑”的。那么,同学们能结合刚才的方法去分析文章是怎样刻画托尔斯泰“眼睛”的吗?请同学们自己先读,再与同学交流。

(生读,小组交流)

生:6—8自然段是具体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9自然段是对6—8自然段的总结及对托尔斯泰的评价,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无限赞美之情和对他人生的评价。

师:同学们能说说6—8自然段是怎样刻画“眼睛”的吗?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填空。

投影:6. 的眼睛

的眼睛

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的眼睛

生:第6自然段填“犀利”。

生:可填“入木三分”。

生:还可以填“击中要害”。

生:那个词语最恰当?

生:“犀利”最恰当。“入木三分”和“击中要害”有“犀利”的意思,但没有“犀利”简练。

师:你认为他的目光“犀利”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像钢刀刺了过来”,“击中要害”;“像枪弹穿透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而“入木三分”。作者通过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目光的“犀利”。

生:我认为第7自然段可填“多情”。

师:为什么?

生:文章说托尔斯泰的“眼光”是“最富有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生:还有高尔基的话也是为了证明他目光“多情”的。

师:到底怎样“多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后再回答。(生齐读)

生:他的目光有时是“柔和”的,眼睛“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生:他的目光有时“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流涟涟”。

生:有时又“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神秘莫测。”

生:有时又“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不一会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师:同学们确实找出了“多情”的理由。时而“柔和”,时而“满含笑意”,时而“热泪涟涟”,时而“闪闪发光”,时而“黯然失色”,时而“冷酷锐利”,时而“意趣盎然”。我认为这样的眼睛已经太绝了,后面还有必要再写吗?

生:第8自然段写的是托尔斯泰眼睛的“才气”,可填“才气”二字。

师:你怎么发现的?

生: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讲了,且后面也是围绕“才气”来讲的。

师:请你具体讲一讲。

生:“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说明他的眼睛洞察力非常强。 生:这对眼睛“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也就是说这对眼睛能够带给人精神慰藉,能影响人的思想灵魂。

生:“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它会“无情地追寻起猎物”;它“容不得幻影”,要把“虚假的伪装扯掉”,它会“露出事物的真相”。可以看出这对眼睛的威力很大。

师:这样的眼光真的不简单,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才气”。文章说这对眼睛“像珠宝„„” 生齐:(投影)“像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篇二:《八上文学常识》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文学常识 1、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 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2、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四渡赤水》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4、“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5、“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6、“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7、《老山界》作者简介:陆定一,生于 1906 年,江苏无锡人

8、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 《粮食的故事》 《七根火柴》 《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9、《草》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 周副主席得知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 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 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 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高大形象。

10、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1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1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3、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 之王”。 1934 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 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 学位。1955 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 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 1

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 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14、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 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15、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6、如何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17、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 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 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18、 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 惊。 通常, 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 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 可是在这里, 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19、颈联: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 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 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20、尾联: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 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2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23、《泊秦淮》艺术手法:泊舟秦淮,见朦胧月色,听靡靡之音,由是诗人既吊古,又讽今;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

24、文天祥,字 ,又字 ,号 ,吉州吉水(今属江 西)人。 (朝代)大臣、文学家。

25、律诗八句为一首,分四联,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6、《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僵 卧 孤 村”四字,写出 了诗人当时的 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但“不自哀”则 引出诗人对收 复失地的强烈 愿望。

2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现实转入梦境, 自然而巧妙,满 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27、《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 星。——“干戈 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两个 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28、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以诗明志。 陆游年老久病,闲居故乡仍不忘收复失地,报效国家。

29、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30、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31、子爱父? 父疼子!

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32、《甜甜的泥土》是以一包奶糖为线索结构全篇。送糖——吃糖——埋糖——化糖。《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33、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A、我们常常把大地比做母亲,因为它宽广、深厚,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致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B、从外因来看,小亮的遭遇虽然是不幸的,但是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心以及妈妈的爱滋润了小亮的心田,驱散了这些不幸,使他心中充满了阳光。

从内因来看,小亮的心理之所以充满了阳光,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乐观的精神,和一颗感受爱的心。

34、【人琴俱亡】俱 :全 ,都 ;亡 :死亡 ,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 人琴俱亡】 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近义词】 人琴俱逝、 睹物思人、 【 近义词 】 人琴俱逝 、 睹物思人 、 人琴两亡

35、第二段中哪些词句体现了子猷对兄弟的深厚情意? 子猷因何而亡?

答:“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子猷的死是因为生病和悲痛。

36、《世说新语》及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37、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深化思想内容的方法。

38、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39、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40、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例如: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41、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 14 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27 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 ——律诗 8 句分 4 联, 分别为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根据每一联的作用, 。 分别称为 “启、 承、转、合。

4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 的送别画面。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用想象,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 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 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名句)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比:靠近,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 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 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 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 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

43、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 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 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 感上的沟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 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 4

恻的感情一定可以 排解了。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

44、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 江仁和(今杭州)人,这首诗则 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 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 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 丰富的思想感情。

45、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46、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 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 照。

47、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 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 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 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 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 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48、“落红不 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笔锋一转, 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 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 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成为传世名句。

49、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50、《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5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5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54、《小石潭记》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5

篇三:《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跃然纸上是什么意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译文

作者:佚名

寒冷的岁末,百虫非死即藏,那蝼蛄澈夜呜叫而悲声不断。

冷风皆已吹得凛厉刺人,遥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无寒衣。

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经商求仕远离家乡。

独宿而长夜漫漫,梦想见到亲爱的容颜。

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著往日的欢爱,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 但愿此后长远过著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渡此生。

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中同自己亲亲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 只恨自己没有鸷鸟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淩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著颈子远望寄意,聊以自遗。

只有依门而倚立,Z低徊而无所见,内心的感伤,不禁的垂泪而流满双颊了。 鉴赏

作者:佚名

此凡二十句,支、微韵通押,一韵到底。诗分五节,每节四句,层次分明。 惟诗中最大问题在于:一、“游子”与“良人”是一是二?二、诗中抒情主人公即“同袍与我违”的“我”,究竟是男是女?三、这是否一首怨诗?答曰:一、上文的“游子”即下文之“良人”,古今论者殆无异辞,自是一而非二。二、从全诗口吻看,抒情主人公显为闺中思好,是女性无疑。但第三个问题却有待斟酌。盖从“游子无寒衣”句看,主人公对“游子”是同情的;然而

下文对良人又似怨其久久不归之意,则难以解释。于是吴淇在《选诗定论》中说:“前四句俱叙时,„凛凛‟句直叙,„蝼蛄‟句物,„凉风‟句景,„游子‟句事,总以叙时,勿认„游子‟句作实赋也。”其间盖认定良人不归为负心,主人公之思极而梦是怨情,所以只能把“游子”句看成虚笔。其实这是说不通的。盖关四句实际上完全是写实,一无虚笔;即以下文对“良人”的态度而论,与其说是“怨”,宁说因“思”极而成“梦”,更多的是“感伤”之情。当然,怨与伤相去不过一间,伤极亦即成怨。但鄙意汉代文人诗已接受“诗都”熏陶,此诗尤得温柔敦厚之旨,故以为诗意虽忧伤之至而终不及于怨。这在《古诗十九首》中确是出类拔萃之作。一篇第一层的四句确从时序写起。岁既云暮,百虫非死即藏,故蝼蛄夜鸣而悲。“厉”,猛也。凉风已厉,以己度人,则游子无御寒之衣,彼将如何度岁!夫凉风这厉,蝼蛄之鸣,皆眼前所闻见之景,而言“率”者,率,皆也,到处皆然也。这儿天冷了,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该感到要过冬了,这是由此及彼。然后第二节乃从游子联想到初婚之时,则由今及昔也。“锦衾”二句,前人多从男子负心方面去理解。说得最明白的还是那个吴淇。他说:“言洛浦二女与交甫,素昧平生者也,尚有锦衾之遗;何与我同袍者,反遗我而去也?”“锦衾”句只是活用洛水宓妃典故,指男女定情结婚;“同袍”出于《诗经·秦风·无衣》,原指同僚,旧说亦指夫妇。窃谓此二句不过说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离家远去。这是“思”的起因。至于良人何以远别,诗中虽未明言,但从“游子寒无衣”一句已可略窥端倪。在东汉末叶,不是求仕便是经商,乃一般游子之所以离乡北井之主因。可见良人之弃家远游亦自有其苦衷。朱筠《古诗十九首》云:“至于同袍违我,累夜过宿,谁之过欤?”意谓这并非良人本意,他也不愿离家远行,所云极是。惟游子之远行并非诗人所要表白的风客,读者亦无须多伤脑筋去主观臆测。

自“独宿”以下乃入相思本题。张庚《古诗十九首》云:“„独宿‟已难堪矣,况„累长夜‟乎?于是情念极而凭诸„梦想‟以„见‟其„容辉‟。„梦‟字下粘一„想‟字,极致其深情也,又含下恍惚无聊一段光景。”正惟自己“独宿”而累经长夜,以见相别之久而相爱之深也(她一心惦记着他在外“寒无衣”,就是爱之深切的表现。),故寄希望于“梦想见容辉”矣。这一句只是写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到下一节才正式写梦境。后来范仲淹写《苏幕遮》词有云:“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虽从游子一边着笔实从此诗生发演绎而出。

第三节专写梦境。“惟”,思也;“古”,故也。故欢,旧日欢好。梦中的丈夫也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她在梦中见到他依稀仍是初来迎娶的样子。《礼记·婚义》:“降,出御归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又《郊特性》:“婿亲御授绥,亲之也。”“绥”是挽以登车的索子,“惠前绥”,指男子迎娶时把车绥亲处递到女子手里。“愿得”两句有点倒装的意思,“长巧笑”者,女为悦己者容的另一说法,意谓被丈夫迎娶携手同车而归,但愿此后长远过着快乐的日子,而这种快乐的日子乃是以女方取悦于良人赢得的。这是梦中景,却有现实生活为基

础,盖新婚的经历对青年男女来说,长存于记忆中者总是十分美好的。可惜时至今日,已成为使人流连的梦境了。

第四节语气接得突兀,有急转直下的味道,而所写却是主人公乍从梦境中醒来那种恍恍惚惚的感受,半嗔半诧,似寤不迷。意思说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不须臾”者,犹现代汉语之“没有多久”、“不一会儿”),更未在深闺中(所谓“重闱”)同自己亲昵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这时才憬然惊察,原是一梦,于是以无可奈何的语气慨叹首:“只恨自己没有晨风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追寻良人的踪迹。”“晨风”,鸟名,鸇属,飞得最为迅疾,最初见于《毛诗》,而《十九首》亦屡见。这是百无聊赖之辞,殆从《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语意化出,妙在近于说梦话,实为神来之笔,而不得以通常之比兴语视之也。

前人对最末一节的前两句略有争议。据胡克家《文选考异》云:“六臣本校云:„善(指李善注本)无此二句。‟此或尤本校添。但依文义,恐不当有。”这两句不惟应当有,而且有承上启下之妙用,正自缺少不得。“适意”亦有二解,一种是适己之意。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云;“眄睐以适意,犹言远望可以当归,无聊之极思也。”另一种是指适良人之意,如五臣吕延济及吴淇《选诗定论》之说大抵旨谓后者。应解作适良人之意较好。此承上文“长巧笑”意,指梦中初见良俚的顾盼眼神,亦属总结上文之语。盖梦中既见良人,当然从眼波中流露了无限情思,希望使良人欢悦适意;不料稍留即逝,梦醒人杳,在自己神智渐渐恢复之后,只好“引领遥相睎”,大有“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的意思,写女子之由思极而梦,由暂梦而骤醒,不惟神情可掬,抑且层次分明。最终乃点出结局,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而全诗至此亦摇曳而止,情韵不匮。这后四句实际是从眼神作文章,始而“眄睐”,继而“遥睎”,终于“垂涕”,短短四句,主人公感情的变化便跃然纸上,却又写得那么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十九首》之神理全在此等处,真令读者掩卷后犹存遐思也。

从来写情之作总离不开做梦。《诗》、《骚》无论矣,自汉魏晋唐以迄宋元明清,自诗词而小说戏曲,不知出现多少佳作。甚至连程砚秋的个人本戏《春闺梦》中的关目与表演,都可能受此诗的影响与启发。江河万里,源可滥觞,信然。

篇四:《剑客翻译赏析_作者贾岛》

<剑客>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贾岛。其全文诗词如下: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前言]
<剑客>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全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剑客翻译赏析_作者贾岛。“十年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年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即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目的是如果您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注释]
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霜刃:形容剑风寒光闪闪,十分锋利。剑客翻译赏析_作者贾岛
把示君:拿给您看。
[翻译]
用了十年工夫磨制出一把宝剑,剑刃寒光闪闪却还没有试用过。今天,把它拿给您看,请告诉我谁有不平的事要伸张。
[赏析]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而此剑是“十年磨一剑”,可见其制作精良足可与传说中的龙泉宝剑比肩。开篇先侧写一笔,已显示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颜色如霜雪,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此剑一出,定会使人“咨嗟叹奇绝”的,这里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充分自信。这位剑客经过潜心修养,苦练多年,身怀绝技却还没有机会一显身手,便不禁跃跃欲试,期盼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两句咏物而兼自喻,意在以宝剑未试来比喻自己抱负和才华不得施展。诗人未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未正面写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然而通过托物言志,已可洞悉诗人的心理。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为何铸剑十年却从未露过锋芒呢?只是因为能识此宝之人尚未出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怀才不遇者正如抱玉的卞和,如果赏识自己的人始终不出现,岂不是要活活哭死。幸运的是,韬光十载,而如今终于得遇知贤善任的知音——“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于是今日剑客便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宝剑,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此句将剑客的豪侠之风表现得痛快淋漓,仿佛剑鸣于匣,呼之欲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喷张,怒发冲冠,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同样以咏宝剑言志的诗还有唐代郭震的<古剑篇>,此诗化用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的传说。诗中有“虽复沉埋无所用,渊能夜夜气冲天”的句子,与贾岛的这首<剑客>一样,在借咏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感慨的同时,表现了一种虽然身处困顿之中,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终究不会被埋没,终将破壁飞腾而去的强烈自信。
这首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由于这首诗是借咏剑以寄托理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语言平易,诗思明快,诗句短小精练,更有一种干练豪爽的侠客之风,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全诗感情奔放,气势充沛,读来剑中见人,达到人剑合一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发了兴利除弊、实现政治抱负的豪情壮志。

篇五:《古诗池上的意思》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古诗池上的意思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古诗池上的意思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600字初中作文
  • 疫情初三备战中考作文2020年
  • 2020年疫情的心得和感受中学生满分英...
  • 新冠作文 新冠疫情作文
  • 对这次2020疫情的感想初中作文
  • 关于疫情下的中国初中作文
  • 春节抗击疫情的初中作文600字
  • 疫情为主题的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