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对偶的例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6    阅读:

对偶的例句篇一
《对偶句》

对偶句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

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

对偶的例句篇二
《对偶修辞》

对偶的例句篇三
《对偶》

对偶

对偶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1、 定义

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以加强语言效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

2、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例句比较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3、 对偶的作用

1) 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

如: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上下两句对应得非常整齐,在具体用字词上力避重复,看起来字面工整而内容又富有变化。

2) 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

对偶的上下两句节奏相同,间歇相同;但在音韵平仄相对,抑扬顿挫相交,使对偶句读(听)起来节律整齐又起伏错落。这一点特别在律诗中体现的最为突出。

3) 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 对偶的两句形式并列,简括凝练的内容或相对或互补,

容下丰富的内容。

如“《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欧阳修《伶官传序》,六个字,两句话,蕴涵了深刻的道理。

4) 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如: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下两句写出了作者在小屋所见之景,突出了作者对小屋深深得喜爱之情,真切自然。

4、 对偶的分类 1) 从形式上分类

 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 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局叫偶句对。

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 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例:登高而招,臂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2) 从内容上分类

 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相近)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互为补充)

 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串对偶(流水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

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

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5、 对偶的运用

1) 应用于诗歌中:

昔我往依,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 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

但较少见。

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3) 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谚语)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三国演义》四十三回

对偶的例句篇四
《对偶》

对偶的种类之一:流水对(高考指导3)

从下面对偶句中选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山穷水尽疑无路,。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是B。为什么选B呢?这就涉及到对偶的修辞知识。关于对偶的种类(如借对、当句对等),有的比较复杂,可以不要求一般的高中生掌握。但是该题涉及到的“流水对”的知识最好能为学生接受。

流水对,也叫串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并列结构。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或仅是一单句。这叫流水对。如杜甫《九日崔氏蓝田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此为一单句。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举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说:这两联“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处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选收的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一副绝妙的流水对。

因此上面的试题,B属于流水对(串对),其他三联是普通的对偶。

高考大纲规定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谓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了解有关修辞知识,对于文学鉴赏,也有一定的好处。不仅是近体诗中存在流水对,在一些以对偶形式组成的谚语、俗语中也包含有这种句子。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是承接关系;“贪看天上月,失却世上珍”,就是因果关系;“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就是假设关系(夸张性假设,相当于“即使„„也„„”)。这后一个例子,如果理解成并列关系,似乎认为“杀人”真的是可以“宽恕”的事,其实这前一句只是后一句的陪衬,含有即使杀人可恕(实际上不可恕),他的这种杀人的动机和手段也是决不可原谅的这样的意思。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四)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1

对偶的例句篇五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

2008年8月18日

一、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⑧表意更加丰富。

二、借代

l.概念

借代是用机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判断下列借代的种类:

(1)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用特征代本体。(“红眼睛”代阿义)

(2)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具体代抽象。(“枪杆子”代革命军队)

(3)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专名代泛称。(“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4) 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山来。形象代本体。(“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5)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緇衣。部分代整体, (“低眉”代“低头”)

(6) 专弄丈墨,为壮士捧腹。结果代原因。 (“捧腹”是“笑”的结果)

(7)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材料代本体。 (“青铜”代镜子)

(8)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产地代本体(龙井代茶)

(9)他一天抽一盒“阿诗玛”。 牌号代本体(阿诗玛代烟)

3.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用借体称代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例如“红旗指处乌云散”中,“红旗”指人民军队,是借代;

“乌云”喻黑暗势力,可还原为明喻,是借喻。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例如:

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借代)

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借喻)

③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巾”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④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我们可以说“共产党像太阳”,却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4、借代的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⑤引人联想;⑥形象突出;⑦特点鲜明;⑧具体生动。

三、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古人有《笠翁对韵》,其“一东”韵谱中写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点对偶的常识。

2.判断下列对偶的种类

(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川词序》)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3)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另外,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同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a、b(对联属于严对)。宽式对偶,只要达到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4.对偶的作用

①整齐匀称,节奏鲜明;②音调铿锵,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④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

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就其意义说是对比,就其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6、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准,排比则无此要求。

巩固练习:

1、读下面一首元曲。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A.“红妆”、“峨眉”都是“借喻”,喻西施和王昭君,突出了古代美女的特点。

B.“女妖娆能有几”是反问,后面写昭君和西施,表现了两位女性的伟大。

C、战马空肥”一句与“红妆肯为苍生计”形成对比,讥讽统治者对强敌不抵抗,不如红妆女见义勇为。

D.“越吞吴”中的“吞”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越国之凶暴贪婪。

(解析)A项不是“借喻”而是“借代”。B项“女妖娆能有几?”是设问。后面以昭君和西施作答。D项“吞”不是拟人。体现的是越国的气势之盛。

(答案)C

2、选出能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 ( C )

A.红豆啄残鹦鹉粒 B.江流曲似九回肠

C、红杏枝头春意闹 D、暗香浮动夜黄昏

3、下列对联中,与横批“政通人和”最匹配的一副是 ( C )

A.桃红柳绿看大好河山都成锦绣 春种秋收望无边土地尽是黄金

B.祛瘟神扫垃圾四海證明辞旧岁 正党风从民意万家欢乐迎新春

C.举大事办好事干实事群众满意 举贤人荐能人当仆人百姓欢心

D好理论好政策好路线样样都好 新国家新社会新人民事事皆新

(必须与“政通人和”照应)

4.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解析)B项“雨”能“知”,是拟人手法;“潜”是“偷偷地”,也是把“雨”人格化了.C、句的修辞

手法解说也正确.“气”能把“云梦泽”“蒸腾”起来,“洞庭之波”能将岳阳城撼动,确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D句“羌笛”能“怨”,运用了拟人。只有A句“合”的意思是“连接在一起”,“斜”是个描述青山形象的形容词,说它们有人的感情,是不合实际的,没有拟人。

(答案)A

5、仿照下面例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以自己任选的一个名词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与例句语意连贯。

例句: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仿写:(解析)例句描绘了一种诗一般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仿写句要保持这种特点。例句第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第二句用了两个比喻。仿写时要先想到恰当的描写话题,再想贴切的喻体。要注意展开相似联想。“海”如此,“风、雨、水、叶、花”等会不会也如此呢?

(答案)风在我们的脸颊上轻拂着,慈母一般.那感觉柔柔的,暖暖的,像春雨滋润大地,像甘露洒上心头。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做题。

有人说。塔太招摇,总是标榜着自己的存在;桥却谦恭,永远承受着别人的重踏。而我说,塔最勇敢,总是挺直了坚实的腰板;桥却怯懦,始终屈服于狭窄的河道。也有人说,轻浮如塔,稳重如桥,天真的塔以为沿它向上可以进入美丽的天堂,其实还在原点;桥却忠诚而默默地工作,运送往来的人们到达幸福彼岸。而我说,塔很坚强,剧烈的震动不能把他摧毁,桥却脆弱,行进的队伍便可将它踩垮。然而,如果塔和桥能携手共魁,互补短长呢?假如塔是领航员,那么桥就是奋力划桨的水手;假如桥是——那么塔就是 。

①参照前后的句式特点,把画线句改写成对偶句。

②在空缺处填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比喻句. .

答:

答案:①塔太轻浮,天真地以为可以进入天堂;桥却稳重,忠诚地运送人们到达彼岸。 ②“士兵”,“指挥若定的将军”。(或“渡船”,“指引方向的舵手”)。

7、(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的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这一道题,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分析。在这道题中,A项是关于用词方面的分析,指出“不消”二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一理解是正确的。B、C两项是关于修辞方面的分析。在B项中,“绿”和“红”都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借代修辞。 “肥”和“瘦”是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一项也是正确的。C项中说是用了“设问”修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知否?知否”这一问句之后紧接着用了“绿肥红瘦”来作答。D项是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全词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

烦闷心情时,是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及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轻轻透露的。

答案: D

8、[ C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连用多个喻体,多方面、多角度地阐明了“理想”在人生中的重大作用。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出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应该是夸张),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放。

——上联嵌入方位词“前”、“后”、“左”、“右”,下联嵌入方位词“东”、“西”、“南”、“北”,他们在句中各自相对,相映成趣。对偶构思奇妙,幽默诙谐。

9、仿照下面文字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小 溪

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

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

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0、请对出下联

勤能补拙 兢兢业业育桃李

俭可养廉 勤勤恳恳作园丁

冬去山明水秀 术业宜从勤学始

春来鸟语花香 韶华不为少年留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海无涯勤可渡

学不自满求创新 书山万仞志能攀

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立壮志攀登世界高峰 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对偶的例句篇六
《对偶》

对偶的例句篇七
《对偶》

对偶的例句篇八
《对偶与对联》

对偶的例句篇九
《对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