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桥的现代新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4    阅读:

桥的现代新诗篇一
《中国现代新诗》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教案

1

2

3

4

5

桥的现代新诗篇二
《现代文学整理 新诗》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 《三弦》《月夜》

俞平伯 《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 《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 《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 “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 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 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 《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雪花的快乐》

4、朱湘 《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 《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个十年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1“捉住现实”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

殷夫 《1929年的5月1日》 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蒲风 《茫茫夜》 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 长篇叙事诗。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杨骚 《乡曲》 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国防诗歌”

○2“诗的意识形态化”

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

殷夫 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 ○3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

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 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

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 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 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

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

《烙印》《罪恶的黑手》集 “坚忍主义”。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 《诗刊放假》 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 《新月诗选》 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 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

《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向瘦小里耗”。

陈梦家 《一朵野花》 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 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 《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 《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 《两个月亮》 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 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

1、现代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创刊 1932.5

戴望舒《雨巷》 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7

《我的记忆》 现代派诗的起点。1929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 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纯然的现代诗”。

○1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代都市风景线” 郁琪《夜的舞会》施蛰存《桃色的云》徐迟《二十岁人》

“都市怀乡病” 徐迟《春烂了时》

“现代都市青春病” 戴望舒《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者》《单恋者》《乐园鸟》 理想失落后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感伤。

○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文言语词入诗 戴望舒《小病》何其芳《脚步》李广田《灯下》(早期象征派) 诗的散文化 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 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我的记忆》 “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 《印象》 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

《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4、《汉园集》三诗人 1936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 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影响。 《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 美丽的诗,天真可爱的忧郁。

○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

新的智慧诗 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 宋诗等“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 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

○3李广田 《行云集》

5、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街头》

《十二月十九夜》 思接万仞千里,超越逻辑的瞬间顿悟。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6、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

从《夜》《春夜与窗》到《北平情歌》

第三个十年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一)、抗战初期的同声歌唱

1、战斗性、宣传性

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民族化、大众化

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日的热潮。 老舍《剑北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试验。 诗朗诵运动。 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高兰、光未然

3、散文化自由诗体

田间 “时代的鼓手”,鼓点式的诗。《给战斗者》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艺术探索

1、形式美的追求与探讨

○1力扬 《我们底收获与耕耘》《射虎者及其家族》 艾青的影响

○2李广田 《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

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 ○3卞之琳 《十年诗草》 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

○1臧克家 《泥土之歌》 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 《火雾》 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 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阵地 《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

诗人 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

特色 “突入生活” 的革命现实主义,融入个人体验;散文化自由诗体。 诗集 《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之诗集、《白色花》(81年) 作品 阿垅《纤夫》思辨的力量、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成熟的情思

4、抗战后的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 《进步赞》 反语中巨大的愤怒。

臧克家 《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 尖锐的政治主题,诗句朴素自然。 学生运动中的“诗朗诵”运动

袁水拍 《马凡陀山歌》 与小市民的深刻联系,怪诞与真实的统一,通俗形式。

二、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

(一)校园诗人群

1、从生命的“沉潜”到艺术的“沉潜”

“知性的提升与融合”和“文本实验”的自觉 逼视现实的“沉思的诗”。

2、冯至《十四行诗集》

生命体验自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 西方思潮的影响和东方哲学的底蕴。 《甚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深夜又是深山》 将自然流动的美凝定为有法度的美。 一系列“流动”与“凝定”的意象。

内在诗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艺术上相对完美,庄严、单纯与从容。

桥的现代新诗篇三
《现代文学整理 新诗》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 《三弦》《月夜》

俞平伯 《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 《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 《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 “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 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 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 《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雪花的快乐》

4、朱湘 《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 《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个十年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1“捉住现实”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

殷夫 《1929年的5月1日》 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蒲风 《茫茫夜》 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 长篇叙事诗。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杨骚 《乡曲》 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国防诗歌”

○2“诗的意识形态化”

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

殷夫 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 ○3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

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 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

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 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 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

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

《烙印》《罪恶的黑手》集 “坚忍主义”。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 《诗刊放假》 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 《新月诗选》 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 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

《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向瘦小里耗”。

陈梦家 《一朵野花》 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 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 《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 《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 《两个月亮》 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 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

1、现代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创刊 1932.5

戴望舒《雨巷》 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7

《我的记忆》 现代派诗的起点。1929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 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纯然的现代诗”。

○1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代都市风景线” 郁琪《夜的舞会》施蛰存《桃色的云》徐迟《二十岁人》

“都市怀乡病” 徐迟《春烂了时》

“现代都市青春病” 戴望舒《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者》《单恋者》《乐园鸟》 理想失落后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感伤。

○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文言语词入诗 戴望舒《小病》何其芳《脚步》李广田《灯下》(早期象征派) 诗的散文化 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 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我的记忆》 “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 《印象》 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

《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4、《汉园集》三诗人 1936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 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影响。 《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 美丽的诗,天真可爱的忧郁。

○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

新的智慧诗 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 宋诗等“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 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

○3李广田 《行云集》

5、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街头》

《十二月十九夜》 思接万仞千里,超越逻辑的瞬间顿悟。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6、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

从《夜》《春夜与窗》到《北平情歌》

第三个十年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一)、抗战初期的同声歌唱

1、战斗性、宣传性

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民族化、大众化

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日的热潮。 老舍《剑北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试验。 诗朗诵运动。 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高兰、光未然

3、散文化自由诗体

田间 “时代的鼓手”,鼓点式的诗。《给战斗者》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艺术探索

1、形式美的追求与探讨

○1力扬 《我们底收获与耕耘》《射虎者及其家族》 艾青的影响

○2李广田 《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

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 ○3卞之琳 《十年诗草》 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

○1臧克家 《泥土之歌》 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 《火雾》 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 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阵地 《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

诗人 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

特色 “突入生活” 的革命现实主义,融入个人体验;散文化自由诗体。 诗集 《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之诗集、《白色花》(81年) 作品 阿垅《纤夫》思辨的力量、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成熟的情思

4、抗战后的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 《进步赞》 反语中巨大的愤怒。

臧克家 《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 尖锐的政治主题,诗句朴素自然。 学生运动中的“诗朗诵”运动

袁水拍 《马凡陀山歌》 与小市民的深刻联系,怪诞与真实的统一,通俗形式。

二、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

(一)校园诗人群

1、从生命的“沉潜”到艺术的“沉潜”

“知性的提升与融合”和“文本实验”的自觉 逼视现实的“沉思的诗”。

2、冯至《十四行诗集》

生命体验自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 西方思潮的影响和东方哲学的底蕴。 《甚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深夜又是深山》 将自然流动的美凝定为有法度的美。 一系列“流动”与“凝定”的意象。

内在诗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艺术上相对完美,庄严、单纯与从容。

桥的现代新诗篇四
《现代诗歌中_桥_的意象论析》

2011年7-8期

·高教

·ShaanxiJiaoyuGaojiao

文化艺术

现代诗歌中“桥”的意象论析

【摘

要】桥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在文学上已经具有超越了建筑学的价值和意义。尤其

在诗歌当中,桥被赋之以一定的审美意义。桥的意象在现代诗歌中蕴含多重意旨。本文将从具象和抽象两个方面分析桥的意象在现代诗歌中的意旨,阐释桥的多重象征意义。

苏金玲尹光磊

【关键词】诗歌意象桥具象抽象

“一个国家该有多少桥,要和它占有的山河相适应,适应的

[1]

程度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由此可见,桥梁作为一个国家文

色彩的画面。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候,在执著的瞻仰他人时,或许本身也是别人所向往的。“桥”与“楼”同时作为诗歌中的两个意象,在形成一种晦涩的场面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是通往人生的哲理之桥。理。这首诗歌中的桥,

林徽因在《旅途中》中写道:“前面天空。/山中水那样清,/山

[7]

—/我不知道造物者认不认得自己的图画”。此前桥那么白净——

化的象征,已经是一种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物。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就是说桥梁建筑不仅要表现出结构上的稳定连续、强劲力感和跨越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换言之,“桥梁工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稳妥和艺术化。桥梁必须安全、实用、经济和程的工艺就是创新、

[2]

美观。”

刻,这一座或许并不知名的桥不仅仅是诗人所看到的山前的桥,也是尘世中能够通往心灵的净地的途径。

番草的《桥》:“灰白色的宽阔的天后宫桥下,/灰黑色的沉默/日子是水一般地流去,流去,/问不了哪些是的苏州河在流着,

欢乐;/哪些是苦恼,/剩下来的,是这坚固的肉体,/立在时间的

[8]上面,如像是桥。”作者在诗中感慨时光的荏苒和生活的不堪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建筑学的发展,桥的技术、艺术和学术方面的逐步发展与相互渗透,使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一点在关于桥的现代诗歌中得以充分体现。诗歌使用的是一种意象语言,意象作为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结合体,被引入诗歌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诗歌的意境。桥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当中时,不再代表简单的建筑,而是具有了复杂的象征意在特殊的情境下,桥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而极具审美意义。义。

本文将现代诗歌中的桥意象归结为具象之桥与抽象之桥两大类,以希论述桥意象在现代诗歌中丰富的审美意义。

具象之桥

时,也感慨如“桥”一般的东西依然坚固挺拔。“桥”在这里是获得顽强生命力的途径。

在具象之桥中,桥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体。诗人将主观的感情赋予客观存在的桥上,使桥在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审美意义。

抽象之桥

现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抽象的桥的作品。与具象之桥的客观存在性不同,诗歌中的抽象之桥是诗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象出来的,并不是指生活中某一座具体的桥。它可以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也可以由月光或彩虹一类的现象联想而来。

诗人艾青的《桥》中,“桥”被赋予了伟大的使命。“在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于是产生了桥”,“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

[9]

/桥是乘船者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诗人在此强调了站,

现实中的桥,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本中,就是具象之桥。周作人写过很多歌咏绍兴桥梁的诗歌。如《吾家数典》其六:

[3]

“清道桥下百姓家,逸斋遗教是桑麻。”《往昔三十首》中《河与

一诗:“往昔居越中,吾爱河与桥”。[4]“桥”在这些诗歌中,作桥》

为一种客观实在的建筑物,是现实世界中人们自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作者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桥的这种沟通功能的欣赏和赞美之情,有古诗的韵味。

郑振铎的《卢沟桥》:“卢沟桥———/是我的第一道防线,/也

[5]是我们的墓地。/保卫卢沟桥。”诗中的“卢沟桥”显得分外神圣,

桥的重要作用。表面上看,没有了桥,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就会呈现破败的景象,这些虽然都是客观生活中桥的基本作用,深入探究,诗人在一定意义上又表达了桥的更神圣的使命———拯救苦难者。

冯至的《桥》中,“桥”这个意象的出现被视为一种奇迹。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通往理想,到达彼岸的介质。诗人在经历了许多生命的挣扎之后,在获得一块生命的栖息地之后,才感到人的孤单,人与人相互之间的隔离“是海一样地宽广”,“纵使是海一样地宽广/我也要日夜搬运着灰色的砖呢/在海上筑起

[10]

一座桥梁。”至此,“桥”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对“彼岸的奇彩”的

因为它和战争的胜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这首诗中的桥是通向胜利的桥。

在很多作品中出现的桥,并非特指生活中的哪一座桥,而是讲述着一系列的故事。泛指客观的桥。作家在这泛指的桥上,

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卞之琳,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剖析与穿透。他的代表作《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6]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幅浪漫版的“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画面,同时也叙述了相对主义的表现形式。在诗中,“桥”与“楼”同样作为两个泛指的客观建筑物,形成了诗歌中互相对立“桥”、“楼”“看风景的人”、,三者构成了极富戏剧性的两种状态。

34

向往与追求。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愿意为此付出一生的时

(下转37页)

2011年7-8期

·高教

·ShaanxiJiaoyuGaojiao

文化艺术

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充实、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手段,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尤其是在文字教学部分,利图片处理,可以直观地再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用动画、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还可以灵活采用设疑法、讨论法、辩论法、模拟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开之感,充分挖掘古代汉语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古代汉爱学古代汉语。语中的神妙表达方式,使学生爱古代汉语、

愉悦的课堂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高效。古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教师应该设法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愉悦的古代汉语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高效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重新轻松、

激发起来,使学生想学习古代汉语、爱学习古代汉语、愉快地学习古代汉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大家小书系列)[M].北京:北京出版

社,2004.

古代汉语时代久远,语言陌生,艰深晦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循序渐进,既不能重复中学学过的内容,也不能一次性把难度拔得太高,要使学生不断感觉到收获的喜悦。这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如果难度太低,知识重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高,超过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会挫伤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讲授要做到深入浅理论用最出,挖掘出语言的魅力,力求把陌生的古代汉语知识、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经常产生恍然大悟、茅塞顿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4]郭芹纳.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7]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中文系

陕西安康

(上接34页)

间去建筑一座桥,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桥》这首诗被诗人注入了太多的浪漫色彩,所以它也被很多人用于表达浪漫的爱情。,这种不懈的精神,这个举动在世人看“我愿几十年内搬运不停”

来能够征服一切,包括贯穿人类生命始终的爱情。不论是追求爱“桥”在这个时候成情,还是追求理想,桥在这里都是必经之途。为了实现爱情理想的唯一途径,只有筑起这样一座桥,才能真正触摸到自己观望已久的,停留在彼岸的爱情之梦。

施蛰存的一首《桥洞》:“桥洞是神秘的东西哪,/经过了它,谁知道呢,/我们将看见些什么?”“穿过了秋晨的薄雾,/幻异地在庞大起来的,/一个新的神秘的桥洞显现了,/于是,我们又给

[11]

忧郁病侵入了。”“桥洞”在这里好像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只

桥出现在诗歌当中时,可以是通往过去和回忆的,也可能是拯救苦难通向光明的,可以是通往理想和彼岸的,也可能是通向超脱和自由的……但在这一切意境之中,桥的本质作用仍然能够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将人从此岸引向彼岸。

人类始终在追求理想,崇尚美好的事物,而在不能如愿的时此时,精神意义上的桥便随即产生。候,往往要寻找心灵的寄托。通过构建一座精神之桥,从精神上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金大钧,李明昭,潘洪萱等.《桥梁史话》[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79.

[2]邓之中.造桥的艺术.2005年学术会议论文集[A].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有通过这个“桥洞”才能看见神秘的东西,正如要走过桥才能到达彼岸一样。

在以抽象之桥为主要意象的诗歌中,桥被赋予的意义更加丰富。诗人在抽象的桥上,寻找理想和光明,追求爱情与自由,使这些抽象的桥更加生动化,更有使命感。

[3]、[4]周作人.老虎桥杂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等.新诗选(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6]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等.新诗选(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7]、[8]、[11]蓝棣.新月派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9]艾青.艾青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冯至.冯至诗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苏金玲

尹光磊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万博汇佳科贸有限公司

陕西渭南北京

诗歌意象的审美内涵极具丰富性。无论是具象的桥还是抽象的桥,在不同诗歌中的审美意义都是极其丰富的。

诗歌意象是诗人用主观的情感对客观事物提炼产生的。桥的意象的产生也是诗人把情感灌输到桥上所激活的一种诗歌语言符号。作为一个实体,桥的任务就是沟通。在相互隔离的两个事物之间,桥的搭建能够使彼此不再遥不可及。作为一种意象,

37

桥的现代新诗篇五
《现代文学整理 新诗》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

《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 《三弦》《月夜》

俞平伯 《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 《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 《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 “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 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 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 《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雪花的快乐》

4、朱湘 《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

桥的现代新诗篇六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诗歌的

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

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

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

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

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抒情的重心转为“灵魂的战栗”,表现灵魂的战栗,和现代人精神的异化。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是这方面的代表。《再别康桥》属于这一时期,但情绪仍是前一时期的余绪。新诗

桥的现代新诗篇七
《现代诗歌欣赏》

现代诗歌欣赏

主讲:谢晓霞

绪论

一、什么是现代诗?

现代诗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是与传统的古典的旧体诗相对的,自“五四”前后产生的中国新诗。它的产生和发展,均伴随着整个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表现现代人情感的现代诗歌,包括五四以来产生的新诗和旧体诗。 3、指在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各种诗潮影响之下产生的作为一个潮流而存在的中国新诗。如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

我在这门课程中所要探讨和分析的现代诗指的是:与古典的旧体诗相对的,自五四前后产生的中国新诗。它是现代中国人以现代的诗歌形式表现现代情感的诗歌,这其中也包括在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各种诗潮影响之下产生的作为一个潮流而存在的中国新诗。

它与古典诗歌有一些根本的区别:

古典诗歌反映的多为普遍的情感和普遍的事件并具有清晰优美的画面感,表现上是自我的物化。现代诗讲求主体性,表现方面多为自然的人化。

二、与诗歌有关的几个概念

1、意象(区别于形象)

提起意象,许多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很容易把它和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事实上,意象是中国文论中固有的一个概念。而英美意象派的庞德等人本身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对意象的解释。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的出现,现代诗歌也进入了“意象”时代。正如罗门的《古典的悲情故事》里所描述的:

休闲中心到不了文化中心/天桥到不了鹊桥枫桥/证券行到不了桃源行琵琶行/卡拉OK到不了坐看云起时/塞车的街口到不了/万径人踪灭

2、意境

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介乎后二者之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以美为最高法则。 王国维使“意境说”步入成熟状态。他认为:“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主体,是意境的基本特征。它是与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紧密相连的。

3、情感和情绪

对于一些意境和意象特征不太明显,而是以直接抒写诗人的心灵感受为主的诗歌,我们需要引入“情感”和“情绪”这一对概念进行理解和分析。

情感:古典诗歌的范畴中更多的是情感。它是一种理性逻辑与心灵激动相结合的,比较明晰的情感。

情绪:是一种超越现实,挣脱了理性羁绊,从生命深处升腾而上的冲动。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情绪之所以成为现代诗歌的表现内容,与五四后个体的觉醒是分不开的。

三、讲解和欣赏的三个视角

1、文化视角:属于空间的思考

首先,寻找属于诗的“诗意”,把诗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接受,克服陌生感和拒斥感,最终在一个美点上找到心灵上的认同。

其次,从多层文化的侧面,来理解诗的内涵。

2、历史视角:属于时间的思考

现代诗歌历史的勾画。

寻找解读对象的历史参照系,不要把对象当作孤立的存在来看。

历史的态度

3、审美视角

这是属于诗的本体的思考

改变传统文学观念给我们形成的对于诗的功能的看法。读诗是一个诗使你感受到什么的过程,而非发现原文是什么意思的过程。

美的品格超越了“言志”和“载道”的需要。

对诗美特性的认识问题,诗歌主要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的交流和表达,它虽不能排除观念,但决不用逻辑的思维去阐释观念。

四、讲述方式和考核方式

1、讲述方式

2、考核方式

讲述内容

现代诗歌欣赏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

1.

2. 生成的文化根基 早期白话诗人和诗作

第三章:“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郭沫若的“女神”体诗歌

2.湖畔诗派的爱情诗

3.冯至的诗歌

 4、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体”

第四章: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创作

1.

2. 闻一多诗歌欣赏 徐志摩诗歌欣赏

第五章:早期象征派诗歌欣赏(以李金发、穆木天为主)

第六章:戴望舒、卞之琳等人的现代派诗歌

1.“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诗作欣赏

2.卞之琳:楼下的风景

3.“预言”时期的何其芳

4、废名的诗

第七章:臧克家与艾青

第八章:穆旦、郑敏与“中国新诗派”的创作

第九章:五六十年代的诗

第十章:朦胧诗欣赏

第十一章:新生代诗歌欣赏

1.

2.

3. 于坚、韩东等诗人的诗 海子、骆一禾等人的诗 女性诗歌

第十二章: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

第十三章:台湾现代诗歌

1.

2.

3.

纪弦、郑愁予与“现代诗”社的创作 余光中、覃子豪与“蓝星”诗社的创作 洛夫、痖弦与“创世纪”诗社

4. 席慕容的诗歌

第一章: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

一、诞生的根基:五四新诗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

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2、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语词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二、早期白话诗人及诗作:“尝试”中的新诗

1、胡适:第一“白话诗人”,他是在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意识到了必须“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做长短不一的诗”,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才能跳出旧诗词的范围,实现“诗体的大解放”。《蝴蝶》、《鸽子》分析

写法上:白描、比喻、象征,以意象描写的浅层面的象征来传达情绪。

2、沈尹默的诗

《月夜》、《三弦》

3、鲁迅的诗

4、周作人的诗

5、其他诗人和诗作

三、早期白话诗的特色

1、带有思想解放的鲜明特征。内容:体现新思想;题材:广泛抒写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

2、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3、艺术手法上多用白描、比喻和象征

四、早期白话诗的“非诗化”倾向

桥的现代新诗篇八
《中国优秀现代诗歌集锦》

桥的现代新诗篇九
《中国新诗现代诗的ppt,ppt》

桥的现代新诗篇十
《新诗与现代歌词》

在古代,诗工整即为歌诗,格式对仗,词句工整,大部分歌词都是入乐为歌的诗。但在现在,随着新诗的发展,诗与歌词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分,但两者却在很多时候很多情节上有所交融,但是两者所表达的情感却大大的不同,现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被人所遗忘,与大众的审美脱节,逐渐衰弱,以至于很大一部分诗人不想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而现代歌词,由于自身的世俗性,宣泄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比现代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现如今,有不少诗词改编成了歌曲,这样很容易的被大众所接受,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或许也是新诗的一种发展途径。像《涛声依旧》改编自古诗《枫桥夜泊》。还有我们熟悉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也被改成好多版本的歌曲。许巍的《两天》曾入选《中国现代诗词选》。

新诗,即为诗,在某种程度上我不认为他完全是诗,因为很多诗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对于不喜欢诗的人来说桌或许就是噩梦,不过,话又说回来,新诗是为了那些懂得人而做,是为那些知道如何去欣赏的人而做,不会顾虑世俗的眼光,没有现代歌词去迎合社会的臃肿,不做作,简单清新的表达了新诗创作者的情感,对于新诗,懂得人更懂,更深情,不懂得人只会沉醉于现代歌词的靡靡之音中。

对于新诗的发展,我想每一代的现实诗人都在努力探索,道路是崎岖的,因为有着古诗对于大众的影响,新诗所面临的还有很多,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新诗的发展,在一小部分上可以借助于现代歌曲,将一些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新诗谱上曲,这样更加有利于一部分新诗的发展,但这些却远远不够,处于新诗自身新诗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诗的形式怪异,创作与阅读严重脱节等现象,我想这些也应该成为现代诗人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加强新诗的现实性、新诗与传统结

合创造新的形式、建立相对的诗歌标准,诗人自身也应当注重素质的培养,只要所有的新诗爱好者共同努力,我想新诗走出低谷,走向光明为时不在遥远的将来。 两 天 许巍

还是飞不起来 再次出走的你

依然需要等待 我只有两天

你就这样离开 我从没有把握

带着所有伤害

秋天还是秋天

依然美丽凄凉

还是飘飘荡荡

依然充满幻想

我想飞还是飞不起来

我想飞在每个想你的秋天

我想飞在歌声响起的夜晚

我看到我的身边

他们都比我美

我看到我的身后

我想起昨天

曾吻遍的身体

我想起从我身边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关于人生的诗

下一篇: 孤单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